首页 > 创业资料 > 企业管理 > 企业文化 >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一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二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三

ok3w_ads("s005");

李蓉

《庄子》,主要由庄子和他的弟子合作写成。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进行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至今,“庖丁解牛”“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故事仍广为流传。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不仅能启发我们品悟人生,而且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下面让我们穿越庄子奇异丰富的想象世界,走进他生动有趣、别具一格的寓言里,读趣文,悟哲思,学写作。

鲁侯养鸟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便叫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送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以示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一天,鲁侯都让人演奏古代音乐《九韶》给它听,还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供品“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使得它一点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几天就死了。不得不说,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

【原文名句】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解读一:生活中,我们常常容易被习惯、经验、偏见等遮蔽双眼,从而忽略了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在处理千变万化的事物之时,我们应当学会遵循事物本身的规律。

解读二:孔子有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也是相类似的真理。适合自己的未必是适合他人的,学会了解他人,才是真正的尊重。

【适用话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规律、尊重他人

老汉粘蝉

孔子在前往楚国的途中经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正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就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孔子惊奇地问:“您的手这么巧,一定有什么好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颗小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慢慢过一段时间,如果放三颗小球不掉下来,十只知了中只有一只能够逃脱;再过一阵子,如果放五颗小球不掉下来,我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原文名句】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解读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八字,充分反映了庄子“虚静、忘我”的思想。这种思想告诉我们,任何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具有心如止水的状态,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就一定能够做出超凡脱俗的成就。

解读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来没有什么捷径可以帮助我们练就非凡的技艺,所谓“好方法”,不过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勤学苦练。

解读三:天地广阔无边,万物五光十色,在我们成功的道路上,阻挠我们前进的各色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就必定能够战胜诱惑,在攀登高峰的路上勇往直前。

【适用话题】虚静、专注、抵抗诱惑、勤学苦练、执着

鲁国少儒

有一天,庄子进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的儒士很多,而崇尚您道家学说的人极少。”庄子回说:“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鲁国的儒士很少。”哀公反驳道:“鲁国上下都穿着儒士衣服,怎么能说儒士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头戴圆形帽的儒士,知晓天时;脚穿方形鞋的儒士,通达地理;身佩彩络美玉的儒士,理事决策,当机立断——其实,真正有这种学问的人,不一定穿这种服装;穿这种服装的人,未必懂得这种学问。您若觉得我说得不对,可以通令全国:不通儒学而穿儒服的人,处以死罪。看看结果会怎样。”

于是,哀公照此发了一道命令。五天以后,全国居然几乎不见穿儒服的人,唯独有一个人身着儒装,气宇轩昂,站立在宫廷门口。哀公马上召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此人果然满腹经纶,应对自如。这时莊子反问道:“鲁国作为儒家的故乡,只有一名儒士,能算多吗?”

【原文名句】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解读一:真水无香,大美无言。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往往以一种质朴的形式呈现自身的精粹与光华,而无须依靠外在的光环来装饰。

解读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人,才会有由内而外的充分自信,而不需要用独特的服饰、矫情的外表来标榜自己的身份。

解读三:许多事物往往以假象呈现,以蛊惑人心。在分析事物时应保持冷静,应多加思考,并且敢于撕去事物的虚假面纱,如此,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适用话题】本真、气质、自信、现象与本质

列子为射

列御寇为道家师长伯昏无人表演射术。他在肘上放一杯水,拉满弓弦,然后发射。列御寇一箭接一箭连中靶心,而杯不动、水不洒,始终保持着稳健的姿势、平静的神色,看上去就好像木偶一般。

伯昏无人看了,说:“你这是为射而射,还不是忘我之射。我试与你登高山、踩险石、临百丈深渊,看你能射不能射!”于是,伯昏无人登极踏险,转身背深渊,徐徐后步,直到脚底二分悬空,然后请列御寇上这儿来射箭。这时候,列御寇吓得趴在地上,冷汗淋漓,不敢动弹。

伯昏无人见他这样,笑道:“射术精深的人,上观青天,下测黄泉,纵横八极,神态自若。而你瞻前顾后,胆战心惊,自然很难射中目标了。”

【原文名句】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解读一:成功,不仅仅在于人的才能和技巧,更在于一个人处事的心态。人只有有了平静自如的心态,才会使自身才能发挥到极致,顺利获得成功。

解读二:一个人做事时,主要的精力应用来考虑如何做好事情,而非用来畏首畏尾、患得患失。

解读三:忘却目的,只享受过程的乐趣,才是“真为”; 忘却自我,独立天地之间,才能实现“真我”,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适用话题】心态与成功、忘我

任公垂钓

任国有个人去钓鱼。他制作了巨大的鱼钩和很长的钓线,又用五十条壮牛晾制成的干肉做成鱼饵,到了会稽山上,把鱼钩甩到东海里。然后,他就天天在那里专心地钓着。整整一年过去了,还没有钓着鱼。

终于有一天,有条巨大的鱼吞食了鱼饵,它牵着巨钩负痛直下,潜入海底。它东冲西撞,上下翻腾,奋力挣扎,使得海面上翻滚的白浪就像山一样高,而呼啸的海涛有如神呼鬼泣,而且声震千里。这个人捕得这条大鱼后,将它分割腌制成干肉,分给人们吃。制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最后全都吃腻了。

后世有些饶舌的庸人听到这件事都大惊小怪,奔走相告。很多人听说了,也去钓鱼。然而这些人成天只拿着短竿细线,跑到小水沟旁,守着些泥鳅小鱼,再也没有人能像任国那个人一样钓到大鱼。

【原文名句】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

解读一:常立志不如立长志。取得瞩目成就的人,通常具有长远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并能够为了达到目标,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

解读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换种眼光来看,能够担当“大任”之人,也往往能够承受各种心志之苦,如长久的沉潜,如凡人难以忍受的孤苦寂寞。

解读三: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时机永远不会从天而降,成功需要我们持久坚定的等待和远远超出他人的准备。

【适用话题】平凡与伟大、等待时机、心怀梦想、不拘一格、长远目光

鸱得腐鼠

惠施和庄子在哲学理论上有些分歧,但两人仍是哲学上的学友。惠施当了魏国的宰相后,庄子要去看他。有人挑拨说:“庄子来了,惠子你要当心,他的学问、名声都比你高,这对你的相位来说是个威胁!”惠施听信此言,竟下令捉拿庄子。可是,人们搜捕了三天也沒有找到庄子,惠施稍微放下心来。不料第四天,庄子神不知鬼不觉地冒了出来,求见惠施来了。

惠施心情紧张地做了会见庄子的准备。没想到庄子进来后,只是悠然地说道:“你听说过南方奇鸟鹓雏的故事吗?鹓雏是凤凰一族,从南海飞到北海,虽然路途遥远,但如果不是梧桐,它就不栖身;如果不是竹实,它就宁肯饿着;如果不是甘泉,它就不饮用。有一天一只老鹰抓了只死老鼠,它生怕被鹓雏抢了,就把老鼠抓得特紧。你说,这时鹓雏会怎么办呢?”惠施听了,自知庄子把他喻为老鹰,一时羞得面红耳赤,不知道说什么好。

【原文名句】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解读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广的胸怀不仅来自对卑微、弱小者的宽待,更来自对强者的容纳。

解读二:志存高远之人,不会为名利所羁绊,而更重视追求心灵的高洁,纯朴和精神的自由、快乐。

解读三:与其将精力用在打压和妨害别人身上,不如不断充实、完善、强化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超越我们所畏惧的强者。

【适用话题】胸怀、自我完善、淡泊名利

匠石运斧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了这么一件事:“郢地有个人用白垩泥涂抹了自己的鼻尖,涂抹处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随后他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个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看起来只是漫不经心地砍过去,却能够使鼻尖上的白泥完全去除,而鼻子一点也不受伤;郢地的那个人站在那里配合匠石,也能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我们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但现在和我搭档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我再也不能做到了。我也一样,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再也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再也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名句】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解读一:牡丹虽好,要靠绿叶扶持。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但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今是一个讲究合作的时代,人与人的合作,可以创造社会和谐;国与国的合作,可以求得共同的发展;而在经济危机的寒冬里,合作就如火把一般能融化冰雪。

解读二: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知己是心灵的相交,是灵魂的相契。我们常常用名利去交朋友,就是不会用心灵去交朋友,所以难以发现与自己有默契的人。从现在开始,应该从心出发,用心寻找心灵的知己。

【适用话题】合作、和谐、知己

纪渻子养斗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这只鸡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呢!”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又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这只鸡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再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问,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问,纪渻子回答说:“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也不会有什么神色动作上的变化,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到这种境界,它的德行可真算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看到它掉头就逃跑了。”

【原文名句】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解读一:所谓“大智若愚”“大勇若怯”,真正成熟和有才能的人必然不是趾高气扬的。去骄戒躁,加强自身修养才能逐步成熟。

解读二:火中涅槃,方生凤凰。艰苦的磨砺,方能练就坚强的意志,成就良好的心态,让人沉着冷静,处变不惊。人生需要磨砺,磨砺造就辉煌。

解读三:宁静致远,心静则应万变。淡泊明志,志高则忘得失。淡定的心态可以使人的内心变得平和,使人的思想变得深远,使人忘却一时的得失,淡看暂时的成败,享受过程的乐趣,收获成功的真谛。

【适用话题】去骄戒躁、磨砺与成功、宁静致远

腾猿处势

有这样一种猿猴,它们生活在高大茂密的楠、梓、樟木林中,能够依恃伟干繁枝,上下跳跃出没,在其间称王称霸。对于它们,即使是后羿、蓬蒙那样的神箭手也不能等闲视之,轻易射获。然而,它们一旦落在荆棘灌木丛中,就会胆战心惊,悲戚恐惧,因此变得步履艰难,瞻前顾后。这并不是它们的筋骨变得紧缩不灵活,而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利,不能发挥它们攀缘跳跃的特长。

【原文名句】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解读一:英雄未必可以改变时势,但时势却是造就英雄的摇篮。客观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读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顺应环境,客观认识和调节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才能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适用话题】时势造英雄、顺应环境

豕虱濡需

有一种苟且偷安的东西,那就是寄生在猪身上的那些虱子。它们选择在粗疏的毛鬃之间回旋,自以为占据的是帝王宽广的宫廷和园林,并因此洋洋自得;拥挤在股胯蹄脚和乳房之间曲深隐蔽的地方,還以为得天独厚地生活在宁静富饶的乐园,因而欢天喜地。它们却不知道,一旦屠夫到来,动手屠宰,点火燎毛,自己就会和猪一起同归于尽。

【原文名句】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

解读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危险总是披着安乐的羊皮,悄然而至。若是久久浸淫于安逸之中,必然抵挡不了突如其来的危难。居安思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解读二:对鼠目寸光、心胸狭窄的井底之蛙来说,再广阔的世界,也不过是一颗心的面积;而只有那些高瞻远瞩、胸怀广阔、锐意进取的人,方可超越自我,无所不能。

【适用话题】居安思危、高瞻远瞩、胸怀广阔、超越自我

形象说理,妙趣横生

运用寓言说理,在先秦诸子中并不罕见,但是其他的多数人,多是使用寓言来作为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庄子则是将寓言连缀成篇,使之成为直接表现思想的工具,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的说理方法——形象说理。

庄子之所以用形象说理,是因为他认为“道不可言”(《知北游》),言不尽意。这就是说,具有逻辑性的语言的表达力是有限的,某些精妙的道理无法用逻辑性的语言说清楚,于是他索性把寓言故事作为事理本身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悟,自己则很少对事件加以评论,即使有,也只是点到为止的一句话。这样一来,既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又赋予了故事较大的开放性,使得故事的意蕴非常深刻,说理也变得生动了起来。

目前许多省份的高考作文命题,虽然已经不限制文体,但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仍然是考生们的两大选择。其中,于占半数以上的题目而言,尤其是于生活经验相对匮乏的考生而言,写议论文成了更好的选择。不过,对许多考生来说,说理的枯燥乏味、论据的干瘪无力往往成为其弊端。于此,不妨从庄子寓言这个庞大素材库中汲取生动说理的养分。

上文介绍的许多故事,考生们应熟读熟记,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写作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作文命题,将上面所介绍的许多寓言故事,合理地套用到作文中作为论据,进行形象说理。相信庄子高妙的写作手法,一定能让你的作文大放异彩。

相关热词搜索:庄子逍遥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四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②。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③。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④。南冥者,天池也⑤。《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⑥。”蜩与学鸠笑之⑦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⑧?”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⑨。之二虫又何知⑩!

(选自《庄子.内篇.逍遥游》)

【注释】①冥:亦作溟,海之意。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②鹏:大鸟之名。③怒:鼓起翅膀。垂:边远,后写作“陲”。④海运:汹涌的海涛;一说鹏在海面飞行。徙:迁移。⑤天池:天然大池。⑥击:拍打。抟(tuán):环旋往上飞,一说拍击的意思。扶摇:由地面盘旋而上的暴风。息: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⑦蜩(tiáo):蝉。学鸠:一种小灰雀。⑧决(xuè):迅疾。枪(qiānɡ):触、碰。抢:通“枪”。控:落下来。奚以:何以。⑨适:往,去到。莽苍:迷茫的郊野。反:返回。果然:饱的样子。宿:一夜。⑩之:这。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其翼若垂天之云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①志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3、蜩和学鸠为什么讥笑鲲鹏呢?(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对蜩和学鸠的态度是怎样的?哪句话表现最为明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更敬佩鲲鹏还是更敬佩蜩和学鸠?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①记载;②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

3、因为鲲鹏胸有大志,入深海,翔九天,而蜩和学鸠却只能遇树而止,他们不理解鲲鹏所为,更不理解鲲鹏的志向,所以会讥笑鲲鹏。(意对即可)

4、庄子讽刺蜩和学鸠的目光短浅,“之二虫又何知”这句表现最为明显。

5、示例一:我更敬佩鲲鹏,因为鲲鹏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的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更敬佩蜩和学鸠,因为蜩和学鸠知足常乐,淡泊名利,高洁伟岸,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隐居山野,采菊东篱,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五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第一句一出,读起来就朗朗上口,别有一番韵味。文章描述的都是虚无缥缈,并非真实存在的。但在脑海中,却能意外浮现出深海中一条大鱼的情景。深黑的海,衬托着大鱼更加的醒目。

“而化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那名为鲲的大鱼游着游着就飞起了,从深黑的海洋到湛蓝的天空,他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彩,是那样的轻巧。闭起双眼,就仿佛我坐在他的脊背上,吹着微风,领略着河山的美,就突然冒出奇特的想法,像诗仙李白那样,斟一杯小酒,那可真是逍遥自在了。

逍遥游,至始至终,语言简洁,读起来却让人深陷其中的意境,无法自拔。从文章的第一句开始,就陷入了章子创造的,只有在梦境李才会出现的画面。就好像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无欲无求,逍遥自在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驰骋。

《逍遥游》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肆意,却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一篇文章读下来,哪怕并不了解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但也能被它所散发出来的浪漫气息和自由逍遥的气息所感染。

其实,文中不论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还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这篇文章借此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成为真正的“逍遥”。里面的大道理,对于我来说或许很难一时去理解,但我能体会到,文章中每一词,每一句所散发出来的自由和逍遥的感觉。

庄子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境界,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能是真正的“逍遥者”。

我很向往那种忘我的境界,想去更深入的理解到底什么是逍遥、什么是忘我。在如今这个诱惑极多、十分嘈杂的世界里,有谁能够进入忘我的境界,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呢?我想做一个现代的“逍遥者”,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我对追求逍遥的理解就是减少对物质上的需求,我们需要提高在精神上的享受,做真正逍遥的人。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关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精)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chuangyeziliao/qiyeguanli/qiyewenhua/1685614196151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