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脑学习 > 网络知识 > 网络技术 >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三总复习学案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目标导航

(1)理解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重难点突破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3)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每课一记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

3. 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微观上的物质的产生也是客观的。人类并不是什么神所创造的,而是由古猿所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4. 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

高三总复习学案

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5. 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6.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7.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经典例题

例1 “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造物”,引起世界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A.有力地驳斥“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打击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说明人类思维的潜能很大,充分挖掘可以创造物质

D.证明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解析: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关注社会,勇于实践。因此,当“克隆技术”这一瞩目事件出现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它不仅有科学技术上的意义,也有其重要的世界观意义。它使“神创论”再遭重创,使无神论又一次获胜;自然科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再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答案:ABD

例2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之所以也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因为( )

A.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与规律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C.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能否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与人的实践水平、人的需要和人的意识没有关系

2、我国东汉时的王充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宇宙间不存在什么造物主。这种观点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自然界是天地创造的 B.人类社会是从来就有的

C.天地是万物之源 D.世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

3、之所以说自然界是客观的,是因为(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人类产生之前、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能够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物

D.人类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4、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的认识是( )

高三总复习学案

A.人只能适应自然

B.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C.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可以随意改造自然

D.自然的发展受人的影响,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

5、人类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已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这说明( )

A.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是客观的

B.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

C.在特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D.人能利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能动地改造自然

6、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7、“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大突破,引起世人的关注。下列是对这一事实哲学意义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有力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

B.说明了可以创造物质

C.证明人能够利用现在条件改造自然物

D.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提供了新的依据

马克思说:“人并没有创造物质。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存在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据此回答8—9题。

8、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表明(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B.人的意识永远落后于客观物质世界

C.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这个事例还说明( )

A.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而不是江湖骗术

B.人类现在还没有进入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物的时代

C.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

D.人们改造自然物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

10、在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主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这一思想反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追求优美的山林景色和自然意趣就构成其园林美的核心,顺应自然、模拟自然、表现自然就成为其园林审美的主导精神。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

A.无论是利用自然还是改造自然都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人相对于自然来说是渺小的

C.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反朴归真

D.人类不应该改变自然界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制造计算机、宇宙飞船,建造高楼大厦,修筑公路、铁路,极大地影响着自然界的面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

B.人的活动使自然界得以发展

C.人们能够改造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D.人的创造活动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和规律为前提

12、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雪茄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

高三总复习学案

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3、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说明( )

A.社会性质是由统治阶级的愿望决定的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由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性决定

D.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依赖人的主观意识

14、决定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具有客观性的根本因素是( )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必然产物

B.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C.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15、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 )

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D.生产力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16、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两种观点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 B.乙的观点正确

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据天文学家观察研究表明,宇宙空间93%的元素是氢,另外还有无数其他的物质充满星际空间。据此回答17—18题。

17、宇宙空间的构成表明( )

A.宇宙间不存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B.氢是宇宙中最重要的物质

C.宇宙是由氢组成的 D.宇宙的空间构成成分依赖于人的观测

18、上述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

A.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B.劳动在古猿向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自然界与人的意识相辅相成

D.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9、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列宁这一阐述的正确理解是( )

①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②物质具有可知性,即人可以认识物质③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不管人们认不认识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④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照相机照相的道理是一样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以及生存环境,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劳动则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当古猿进化成人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古猿的群体结构也相应地转变为人类社会。据此回答20—21题。

20、古猿进化成人,古猿的群体结构转变为人类社会。这一事实表明( )

A.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B.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高三总复习学案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

21、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古猿又进一步进化人人类。这一事实充分说明( ) ①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生产劳动 ②社会活动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神创论的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邪教教主李洪志声称我们生活的宇宙的外围空间还有第二层宇宙、第三层宇宙,李洪志是最高层,管理整个宇宙,人类则是从其他层掉到地球上的垃圾。他认为“人类则是从其他层掉到地球上的垃圾”的观点( )

A.肯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B.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长期发展的结果

C.确认了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强调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要以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

23、不但实物,而且任何一种物质形式都不能把一切物质形式都包括进去。要正确地说明什么是物质,必须跳出具体形式的框框,抓住一切物质形式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作出最大的概括。这段话说明( )

A.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B.正确地掌握物质概念必须把物质的惟一特性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别开来

C.哲学所讲的物质和自然科学所讲的物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D.能够概括一切物质形式共同本质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4、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这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 )

A.惟一源泉 B.基础

C.全部内容 D.最终目的

二、简答题

25、有人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但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社会的发展处处留下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痕迹,人们的思想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见,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则是不一定是客观的。

请运用有关道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析。

三、辨析题

26、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表明人类可以不服从自然。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高三总复习学案

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一定是客观的观点是错误的。

(2)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要受人们思想活动的影响,但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第三,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尽管人的思想活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但不能据此否认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6、

(1)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可以不服从自然。(2)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物也只能根据自然物的属性与规律,而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了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了自然的结果。

(3)认为人类可以不服从自然,夸大了人的意识的作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相关文章:

2019版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杰出的科学家 第1课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1课 鸦片战争

《第1课 你、我、他》教学设计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第1课 制作会议邀请函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设计示例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课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diannaoxuexi/wangluozhishi/wangluojishu/10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