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辞职报告 >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7篇)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现在社会,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要注意报告在写作时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一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当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并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终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能够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终失败了。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当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二

导论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因为1840年到1842年爆发的鸦片战争,由于战败,中国被迫与英、美、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这是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的阶级关系改变了,出现了新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第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第四,中国的历史任务也相应的改变了。

2.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指的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了破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与完全由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而被称为半殖民地。

就我们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来说,指的是中国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称为“半封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导致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近代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在各种压迫之下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近代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1)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名族独立人民解放 相互关系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最终归宿以及根本保证。】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祸的总根源即: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导致整个社会的日益贫困,广大农民处于破产的边缘,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总之,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使中国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列强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把中国当权者变成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被转入到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之中,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

2.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

①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它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粉碎了殖民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

②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 一是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

第二章

1.太平天国运动: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1)清政府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严重。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

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

3、对近代国家的出路进行了探索。(1)《天朝田亩制度》(2)《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中国找到出路,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洋务运动: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洋务运动背景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1-1864)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2)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3)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启示: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3.戊戌维新运动: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维新运动的背景

(1)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危机(2)清政府的极端腐败(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要原因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给我们的启示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历史证明:

农民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洋务派的官僚仅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制度,绝不可能使中国独立富强;而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运动在中国也走不通。历史的结论是:

中国的出路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首先通过人民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然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化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第三章

1、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1)民族危机加深(2)社会矛盾激化(3)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2、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与局限。

3、了解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4、掌握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1)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深刻领会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第一,当时中国外有列强环伺,虎视眈眈,内有中国几千年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及帝制时代旧思想、旧观念的作用。

第二,领导这场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存在许多弱点、错误。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核心。

综上所述,证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弱点根源在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教训和启示

辛亥革命及其后来的斗争最后都归于失败,但它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和启示,要彻底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思想、新的革命政党、新的革命力量、新的革命道路、新的革命前途。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成为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成为中国革命新的领导核心,从此以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四章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特定国际环境的双向作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抛弃;二是更直接作用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成果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同时,又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从内部来看,封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从外部来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鲸吞蚕食,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振兴、自强的先决条件。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转向的?(十月革命的启示)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第三、十月革命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即通过人民群众运动来改造旧社会。

3.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和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通过论战,帮助一批倾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推动他们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确立党的名称,制定党的纲领,明确中心任务,选举领导机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成为红色旅程的伟大起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破产之后。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这种实践性的品格。

4.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

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所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工棚。

同样,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先进的思想走进了农舍。掀起了工农革命的高潮。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推动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月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中国工人掀起了第一个罢工斗争的高潮。第五章

1、从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说明它的阶级性质。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

国民党的***军事独裁统治: 建立庞大的军队

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厉行文化专制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基本内容→土地革命 主要形式→武装斗争 主要依托→农村根据地

3、土地革命的意义和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内容:

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作用:

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4、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一,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二,遵义会议彻底改变了中共中央错误领导的行军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第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问题的会议,会议开的非常成功,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1、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殖民统治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灾难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

经济上:从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产和掠夺劳动力。

文教上: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 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及其意义

第一、国民党政府当局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二、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才能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三、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第四、这不仅为保证党对抗战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最后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国民党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以及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4、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倡导、促成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起了主导作用,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最大的努力。

提出并坚持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战略方针,成为指导全国抗战,夺取战争最后胜利的指南。

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开辟广大敌后抗日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形成了对侵华日军的战略夹击,并在相持阶段后,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始终高举抗日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逆流。

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基本经验 意义: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基础。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影响。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七章

1、正确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及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崩溃的原因:

(1)国民党政府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大发胜利财(2)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人民意愿

(3)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拒绝实施社会改革

(4)国民党投靠美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反民族性质

2、如何认识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

3、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根本原因:

(1)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中国最广大民众的支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最终福利人民,所以,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得出的结论。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基本经验: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并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统一战线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并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武装斗争的正确途径;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第八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它是连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的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居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灭。

(3)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迫使中国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经验?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它以和平方式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第九章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如何分析评价“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为了巩固社会主义主要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失败的探索。

(2)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由于全党和广大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3)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的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4)决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否定“文革”十年所取得的成绩。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三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当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并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终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能够轻而易举的灭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之后,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终失败了。

可是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明白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期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之后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忙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最终,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终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应当人人平等,就像生活中一样,我们不能歧视有困难的那些人,并且做人要大气,不能为一点点小事而闹得越来越大,应当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四

ok3w_ads("s005");

摘要:中华民族认同经历了颇为复杂的历史进程,在近代中国才最终得以实现,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这一认同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丰富与弘扬,对于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认同;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59-8095(2008)01-0025-04



民族精神属于观念、意识范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旨趣的集中体现,是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在民族精神塑造的历程中,民族认同是其前提,只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民族认同,才能出现相对同一的民族精神。当然,民族认同的进程又往往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生。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就是如此。

众所周知,民族与民族认同是历史的产物。就中国而言,上古诸部落在不同环境下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族群,其中华夏族处在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拥有农耕经济下先进的农业文明,从而具有在各族群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华夏文化中心观念。战国时期,华夏族已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但还不是统一的民族,经过秦汉四个多世纪大一统的陶铸,才发展为统一的民族,并且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凝聚核心的作用。西汉时,仍按先秦传统自称为华夏或中国,而边疆其他民族则称中原华夏人为“秦人”和“汉人”。两晋之际,“五胡”逐鹿中原,明确地与汉人共享“中国”的称谓,汉人则比较稳定地成了族称。到南北朝时期,汉人已由他称成为南北汉人的自称。由于“中国”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称谓,“汉人”成为汉民族专有的族称,中国各民族的总体称谓也由“华夷”对举演化为“蕃汉”对举。[1](pp.17-18)在华夏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自我认同至关重要。由于华夏文化中心观念出现甚早,所以自我认同主要是文化认同,这是华夏族不同于他族的关键,“华夷之辨”便由此而来。所谓“华夷之辨”,更多地是一个文化观念,而非纯粹种族上的界定。因为华夏族自认文化高于四夷,故而长期有着只可“以夏变夷”、不可“以夷变夏”的观念。若套用现代概念,这样的民族认同颇具文化民族主义意味,此可谓近代之前华夏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想。

到了近代,华夏民族遭遇到的“夷”已全然不同于古代的周边族群,这些东来的“西夷”步步进逼,已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的生存。正是在这一严峻的挑战之下,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普遍激发出来,民族主义得以勃兴,而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也最终得以实现。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经历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使得原有的中华秩序渐被破坏,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令中国民众生活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这种情形下,有识之士认为中国人只有摈弃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以强敌为师资”,才能保国、保种、保教,挽救民族危亡。在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思潮中,“华夷之辨”开始被打破,传统民族观念被动摇,代之而起的是来自西方的民族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潮。在西方,民族观念的盛行和民族主义的兴起也基本是近代的事情,它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抵御外敌、壮大自身力量的重要思想武器,对民族国家的形成贡献颇大。对于危机中的中国而言,引入这样的思想武器不啻为振兴民族、挽救国家的利器。所以,晚清思想家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的民族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格老秀斯、洛克、黑格尔、密尔顿、伯伦知理等思想家的相关论述被不断引入,其中尤以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理论最为人称引。

梁启超是清末最有号召力的思想家之一,他深受伯伦知理学说的影响,强调国家理性至上,认为当时形势下,中国需要统一有力的秩序方能生存,中国境内各民族必须统合起来,“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个民族,提全球三分之一人类,以高掌远蹠于五大陆之上”。[2](文集十三,p.75)由此,他提出“大民族主义”主张,认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2](文集十三,pp.75-76)这一主张,是梁启超把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与中国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的产物,实际上是对民族主义这一建国原则根据中国实际所作的变通。从理论资源上看,“大民族主义”既有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理论因素,又有中国传统文化民族论的合理成分,是二者逐步调适的结果。梁启超曾引用伯伦知理“同地、同血统,文字、风俗为最要焉”的“民族”界说,论证自己的“大民族主义”主张,通过介绍伯氏理论,强调那些“国境大而民族小,境内含有数民族者”,大约存在四种发展趋势,其中第一种即为“谋联合国内多数之民族而陶铸之,始成一新民族。在昔罗马帝国,及今之北美合众国,是其例也”。[2](文集十三,pp.73-75)这种轻地域与血统、注重历史文化与现实整合因素的“大民族”观,恰好与中国自古就存在的文化民族论有相吻合之处。中国传统中民族观念的核心是所谓“华夷之辨”,它虽有地域、种族内涵,但更多地是一个文化观念。“大民族主义”将伯伦知理的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与此文化民族论相调适,所认同的是“中华民族”概念,这一认同既有现代意味,又有古老文化底蕴,易为中国知识分子顺利接受,所以在当时颇有影响。梁启超倡导“大民族主义”之时,正值中国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命运激烈争辩之际,保皇立宪与排满革命两种立场针锋相对。梁启超、杨度等改良、立宪派人士力求“平满汉之界”,以“大民族主义”观念解决民族纷争,建立君主立宪国家。革命派激进知识分子则提倡排满革命,彻底推翻清王朝,建立汉族统治的民族国家。政治立场的不同,使得两派在国家认同方面存有差异,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未得到普遍认同。

清朝末年,中国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大体皆来自西方,革命派知识分子也不例外。西方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核心是国家由民族组成,一民族一国家。这样的观念,对革命派知识分子影响很大。1903年,《浙江潮》发表的《民族主义论》说得很直接:“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是曰民族主义”,并主张“非民族的国家不得谓之国。”[3]换言之,民族国家只能由单一民族组成。革命派知识分子此时正在大倡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痛斥满清民族压迫,为排满革命寻求各种依据。西方“一民族一国家”的民族理论的传播,恰好为他们的革命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对于力主“排满建国”的革命派知识分子来说,所认同并欲建立的是单一的汉民族国家。

对于“中华民族”以及相应的“大民族主义”,各种政治力量形成认同共识,基本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这其中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中华民族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华民国的建立则在体制上确保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实现。孙中山的民族观,起初具有浓重的排满革命特征,他所提出的同盟会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不过他主张的排满革命已完全超越了种族复仇主义的狭隘境界,而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他反复强调“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这样的说法,在策略上把满族统治者极大限度地孤立起来,有利于争取和团结各族人民共同投入到反满革命的行列,是相当明智的。同时它也为后来“五族共和”思想的提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甚至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接受“中华民族”观念,并将其付诸于革命实践创造了前提。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融合与整体化趋势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民族问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形势的变化,自然使得孙中山抛弃了排满的民族革命任务,集中精神致力于民族平等与融合基础上的民权建设与民生建设。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所谓“五族共和”就是“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幸福”,民族统一、民族平等是它的基本原则。“五族共和”从理论上打破了长期以来惟我独尊的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不仅如此,“五族共和”思想也十分有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与推广。孙中山就反对泛泛而谈所谓“五族共和”,他要求以汉族为主体,积极团结国内各民族,组成一个大中华民族。他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讲中说:“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一个很文明的民族,现在实还没有做到。”[4](pp.392-394)可以说,实现国内各民族的真正平等,创建中华民族新族体,是“五族共和”政策的发展与升华,也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新的奋斗目标。

1923年1月23日,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规定了民族主义的任务:“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立。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5](p.601)这是孙中山首次完整地提出在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在国际反对强权和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主张,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明确地把反帝放在民族主义的首要位置。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最后演化,则集中归结为他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对民族主义的重新解释,即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有学者把它提炼为“民族自决”思想。民族自决是列宁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都曾主张的原则,孙中山的民族自决理论同时吸收了两人的观点。“民族自决”原则不仅完全体现了民族平等思想,而且告别了民族同化政策,是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一个飞跃。

与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进同步,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一体化观念在社会各界也广泛传播。各种政治、社会力量,各行各业的人,乃至少数民族中的中坚力量,都将“中华民族”概念贯穿于言论和行动中,表明大家一致认同“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国领土上所有民族的统一族称。整个民国年间,中华民族认同从未动摇过,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严峻的局势不仅未动摇这种认同,反而促使其更为巩固。

日本的侵略使中国再次面临严重的民族危难,增强民族凝聚力成为最重要的时代课题。此时最能体现中国人民与侵略者的整体对抗性的载体,莫若“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它在抗战时期成为舆论界使用最为频繁、最能激发各族人民的抗战斗志,最易被国内各政治势力共同接受的时代话语。如1938年7月发表的《康藏民众代表慰问前线将士书》中就说:“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悻存之理。”[6]这样的言论,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1939年,一些学者更对“中华民族”问题展开讨论,顾颉刚专门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文章,指出:“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7]以此激励抗战特殊情势下的民众,坚守国家、民族信念,坚守中华民族是一整体、不可分裂的信条。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认同在历史关键时刻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

民族认同是民族精神塑造的前提,只有形成较为稳定的民族认同,才能出现相对统一的民族精神。世界各国各民族,凡是民族认同较为稳定、民族矛盾纠葛较为稀少者,民族精神就相对完善,所发挥的作用也就相对更大。在这方面,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是个鲜明例证。也就是说,中华民族认同对于丰富和弘扬民族精神所起到的作用,是极为明显的。

其一,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前所未有的统一,其内涵也更为丰富。

从历史考察,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些基本元素很早就存在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在思想和观念层面上早已为这种精神铺设了基石,如古代先哲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表现了一种拼搏精神,一种不向恶劣环境屈服的顽强的生命力;“厚德载物”就是要有淳厚的德性,能够包容万物,表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精神。这样的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除此之外,作为中华民族组成部分的各少数民族也有自身非常值得崇尚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激励各民族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之一。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使得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得以汇聚,以汉民族的固有民族精神为主体而凝练起来,并获得一种升华。这样,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获得前所未有的统一,内涵更为丰富多样,从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其二,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使得中华民族精神获得一种时代性,更有助于其功能的发挥。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摆脱古代的华夷观念,朝着建立独立的近代民族国家的方向而努力,所以这是一种近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中华民族精神也是如此。因为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它依托于不同时代的特定民族和特定民族的思想精粹而存在,所以它虽然具有恒久性,但同时又有时代性。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使中华民族精神在凝聚恒久性力量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时代特质。这种时代特质对其功能的发挥更为有利。具体而言,正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严峻局势下,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被普遍激发出来,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才最终得以实现。与此相同步,中华民族精神也是在这一背景下不断被激发、完善,成为各族人民抵御外侮、建设国家的精神力量。史实表明,民族认同的深化与民族精神的积累是成正比的,在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一次次爆发,往往令民族认同一步步深入,同时导致民族精神的一浪浪高扬,最终化解危机,使民族走向新生。可以说,以中华民族认同为前提的具有时代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三,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民族精神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超越色彩,即民族精神中的某些成分是全人类所共同认可并尊奉的价值。中国境内各民族虽然很早就有自身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对周边民族乃至较为遥远地带的民族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汉民族的民族精神。但在近代以前,它的国际影响还是有限的。随着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远,这固然是由于近代世界各民族之间较之以往有了更为便捷的交往和联系,但同时中华民族以整体面貌出现而成就的精神,其内涵自然更丰厚更深邃,更有普遍价值,必然更能得到世界不同民族的认可与传播。

总之,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前提,而且它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弘扬与传播,对中华民族精神各项功能的更好发挥,都起了巨大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陈连开.中华民族研究初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余一.民族主义论[j].浙江潮,1903,(1).

[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康藏民众代表慰问前线将士书[n].新华日报,1938-07-12.

[7]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j].西北通讯,1947,创刊号.

责任编辑:吴彤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精神近代中国民族同和弘扬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五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p16;11;13-14)(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说第一个任务为第二个任务创造了前提?(p17-18)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p21;22;27)

承认朝鲜为“独立”国实际为日本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属岛屿和彭湖列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并可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日本人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设厂制造,产品依进口货纳税,免征其它杂税,并可在内地设栈寄放;日本以占领威海卫保证赔款兑现和条约落实。

4、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p35)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其次,是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5、《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p43)。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6、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p47)

(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7、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p48)

第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第三,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第四,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8、戊戌变法时期颁布的政令主要有哪些内容?(p52-53)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军事方面: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筹设武备学堂等。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改试策论;广设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提倡西学,设译书局,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等。

9、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p53-54)这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仍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戊戌变法运动是严重民族危机下的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戊戌变法运动更是一场学习西方的思想启蒙运动

10、清末新政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第一,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裁撤绿营,建立新军;第三,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第四,废科举,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p58)

11、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p60-61)

12、简述二十世纪初年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意义是: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主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

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

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p62-64)

13、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主体,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设国务总理,作为政府首脑;内阁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设法院,行使司法权;参议院为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参议院有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的权利;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p66)

1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p67)

15、在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指社会科学。(p98)

16、简述十月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p101-102)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民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第三,十月革命中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17、试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⑴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⑵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与希望,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⑴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使中国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司令部。⑵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⑶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总之,正如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p114-115)18、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p134)

19、西安事变。

1936年蒋介石虽然调整了内外政策,但是对日本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与张、杨以及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p146)20、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国民党与抗日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1937.7.7-1938.10,日本进攻,中国防御,与日本正面作战的基本是国民党军队。国民党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系列大会战,其中徐州会战中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大胜日军,其余的会战基本失败。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p149-151)

21、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意义:(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原因:(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p166-167)22、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意义如何? 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及社会贤达代表38人。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p171-172)

23、简述《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1)关于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2)关于新中国的基本的民族政策。(3)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工作方针。(4)关于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原则(p189)

24、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91-193)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25、简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而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素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p215)

26、农业合作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p221)

27、简述中共八大路线的主要内容。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政治建设上,大会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p232)

28、简述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把赶英超美作为预期的目标,并没有什么原则性错误。但是,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必须以物质技术为基础,并受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制约,离开综合平衡,盲目追求高速度,必须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欲速则不达.其次,用阶段斗争的方法推动经济建设,是总路线的方法论错误,也是总路线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表现.经过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党在重新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观点的同时,还强调要“进行彻底的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把在反右派斗争中普遍采用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作为新的革命形式加以广泛使用。(p237)

29、简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在重大历史关头,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p276-277)30、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p289)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六

清王朝在我以前的看法中,是一个自甘堕落的王朝,然而事实上,它却有过自强的挣扎。

七下历史中,我们有提到过它“闭关锁国”“一口通商”,说这是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形成国人脑中“天朝无所不有”这种错觉带来的产物。的确,清王朝是太自负了。被打之后我们才失掉了自信。此时只有民族的复兴才是通往强国之路。

我们去学习西方先进的军器,派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去西洋,在国内所建造的有工业化痕迹的制造厂商,建立多所“外国语学校”……其中最大的动机无外乎是国防,我们总不能一直被欺负啊!于是军事建设也占比最多。自强运动的领袖们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性,但他们近代化得不彻底(非常关键)。全国上下先进的东西是变多了,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国人陈旧的心智和国家陈旧的政治。这就像下了极大的决心,却一直在为“表面功夫”而努力。领袖们虽为“领袖”,进行过与外国的交涉,也出过国,但他们所了解的只停留在表面,也只允许他们停留在表面:学军备。然而真正需根除的是旧制度、旧社会。

这就要求领袖们去深入了解外国的政治思想、理念,学到“内核”。这一点,也是孙中山先生与这些领袖的大不同之处。

当然,也不可否认他们把中国的自强向前推进了一步。

发生在清末的那若干不平等条约,不过是不得已。不得已因军备落后而签,不得已因内部起义(内乱)干扰而无法专心外交而签。唯一对中国有利可寻的条约,是琦善所签。他也正因超时人的外交观念而认作是“汉奸”“卖国贼”。

所以,清王朝的挣扎的不彻底,使致了一个受强者凌弱的形象。我们不是不愿自强,而是不懂自强。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七

ok3w_ads("s005");

摘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实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主张,促进了资本主又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民主革命力量的产生和壮大,从而促进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提倡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意识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社会意识;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k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4-0112-04

洋务运动是中国由闭关走向开放、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从经济方面研究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而从政治和思想意识层面进行研究的涉及较少。本文试从上述两方面进一步探讨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新式企业,以及参与洋务事物的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主张,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首先,洋务运动促进了使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洋务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一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崩溃。洋务运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创办的一系列军用、民用企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同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自然也促使了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上层建筑的解体,这对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洋务运动为后来的民主政治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它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使中国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从而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等民主运动开辟了道路:洋务运动把外国资本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引进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的产业革命,而“中国产业革命后所新兴的工商业,因受帝国主义资本的刺激与扶持,需要建立新生产关系,这实亦是必然的,所以自社会经济性质发生变动以来,政治上的改革要求便继之而起”。

其次,洋务运动培育和壮大了使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的民主革命力量。洋务运动的兴办使一些洋务派在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的实践中逐步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封建地主、官僚和商人的性质,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他们要求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仿效西方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从政治上维护其根本的经济利益。另外,洋务运动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培养出封建专制统治的最终掘墓人。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船坞、船舶修造厂以及加工制造厂等,雇佣一些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作为劳动力.于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并雇佣大量的劳动力,这就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成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虽然洋务运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剿发捻”、“勤远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但其客观效果却培养和壮大了埋葬自己的新兴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再次,洋务运动后期,早期维新思想家提出一些在中国实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张,这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在思想上起了促进作用。19世纪80年代,不当权的洋务知识分子从洋务派阵营中分化出来成为早期维新思想家。他们积极介绍和提倡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认识到西方的君民共主制度优越于君主专制制度,中国贫弱的根源是没有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王韬曾经就中西贫弱和富强的原因作过分析,认为欧洲各国的土地、人口均不及中国,却能横行于天下,原因就在于实行君民共主制度,能做到上下一心;中国之所以“欺藐于强邻悍敌”,也是因为“一人秉权于上,而百姓不得参议于下”没有实行君民共主。中国“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而国本有若苞桑磐石焉。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中法战争后,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介绍几乎都集中到了议院上面,并提出了在中国设立议院的主张。郑观应指出:议院是西方国家的富强之本,中国“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批评洋务官僚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反对进行设议院等政治改革,是舍其本而求其末,遗其体而求其用,根本不可能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早期维新思想家不仅要求设议院,而且还提出了设议院的具体方案。如陈虬提出的具体方案就是“就所有书院或寺观并改设,大榜其座,国家地方遇有兴革事宜,任官依事出题,限五日议缴,但陈利害,不取文理,择优议行”。虽然洋务运动,根本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但是它的兴办促使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介绍和提倡,及对本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成为后来民主政治运动的思想源泉:“就戊戌变法发生的思想条件而言,维新变法思想实源于洋务派的思想,一些论者乐于称道的所谓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陈炽等,实际上都是洋务派”。这些政治思想主张为中国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所延续、扩展和实践,对中国进一步废除专制制度,转向民主政治起了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新的知识、学说、思想和价值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及其价值观念的束缚,在促进社会意识向多元化转变上作了初步尝试。

首先,洋务运动的兴办促进了人们改变传统的“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等民族主义思想观念。 封建传统的“天朝上国”、“夷夏之辨”的民族主义思想,认为华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以华夏文化同化其它文化,而不可反其道而行之。从近代开始,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经世派就认识到中国在技术方面的落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当时一些顽固派认为“师夷”就是“以夷变夏”,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如冯桂芬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认为中国“人无弃才”、“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符”,都“不如夷”,并提出,“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主张“制洋器”、“采西学”。洋务派对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想进行批判和反思,承认西方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比中国先进,引进“西学”以补“中学”的不足,进一步破除了“以夏变夷”、“华尊夷卑”为核心的民族观。

其次,洋务运动的兴办促进了人们改变传统的封建主义义利观、本末观等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的义利观、本末观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洋务运动对其批判并提出了与其对立的价值观:其一,洋务运动倡

导追求个人私利,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洋务运动以“求富”为旗号发展商品经济,极力要求摈弃传统的义利观;早期维新思想家从西方社会发展的状况中认识到私利的合理性,积极宣传崇私理论,肯定追求利益的正当性。薛福成指出,商人冒险经商是“人人欲济其私也”,“惟入人欲济其私,则无损公家之帑项,而终为公家之大利。”何启、胡礼垣也认为求利是人的本性,“是人之利能于己,必能利于人,不能利于己,必累于世也;通商者求之有道,将欲利己以利于人也。”追求私利是合符情理的现象,而且私利的发展终究有利于大公,这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截然相反,对当时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具有积极意义。其二,洋务运动倡导追求民族公利,抵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面对“数前年未有之强敌”,洋务派创办新式企业,讲求“兴利”、“求利”,以从洋商手中“渐将利权收回”,这就必须打破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1)批判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就必须打破“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保护和发展工商业。郑观应批评“重农”的封建经济思想,“稽古之世,民以农为本,越今之时,国以商为本”,“古人所谓商,……非今所谓商也”,因此“居几世慨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语矣”。陈炽也认为,“中国旧制,崇本抑制末,重农轻商。今日厘税两宗,数与地丁相等,京协各饷,挹注所资。假使无商何能有税?富国强兵,非商曷倚?”因此国家要大力保护和发展工商业。(2)倡导“恃商为本”思想,重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洋务派和参与洋务事务的早期维新思想家认识到只有“兴利”、“求利”,提高工商业的地位,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自强”。他们主要主张:振兴商务,以“工商立国”。郑观应认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而且认为“商”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有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因此,“握四民之纲者,商也。”他们把工商业看成是“立国之本”,有利于人们改变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以农立国”思想。同时,提倡“商战”,以求富国强兵。洋务运动后期,早期维新思想家深化了对外国列强侵华的认识,认为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比军事侵略危害更大,“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一日不辍”。所以,对待列强既要进行“兵战”又要进行“商战”,而且要以“商战”为主;而进行“商战”,首先就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再次,洋务运动的兴办促进了人们改变原有的君民政治观念。传统的封建政治观是以“君权至上”、“君为臣纲”为核心的专制主义政治观。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观念通过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介绍逐渐传开而且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这些思想主要有:其一,立宪的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家认为立宪制度是西洋“立国之本”.而且提出要救国只有实行立宪。郑观应指出,“欲行公法,莫要于张国势;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要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议院始矣”。其二,民主自治的思想。洋务运动时期有人已经认识到西方议院制度的本质就是民主自治。钟天纬把议院、宪法、民权联系在一起,把“通民情、参民政”作为一切改革的根本原则,并据“参民政”的原则提出“赋税由民定”、“工役由民办”、“教养由民捐”、“巡逻由民派”,凡是属于“民政”的事情都由自己办理的主张。这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民治思想。其三,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何启、胡礼垣认为,君主是由人民推举并保护人民性命物业的人;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君主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的责任就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君主与人民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这与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已经基本相同了。这些主张有利于改变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观念,有利于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晚清时期,它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意识多元化是其主要体现。洋务运动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农业经济向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转变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由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转变的重要阶段,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向近代资本主义思想意识转变的重要阶段,是中国思想意识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由此产生和壮大了民主革命的力量,加上早期维新思想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介绍和提倡,这些都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倡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引起与封建社会存在相联系的传统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人们从传统的思想意识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接受新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思想以及其它新的社会意识,从而促进近代中国社会意识向开放性与多元化转变。中国的近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现在:在经济上,虽然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封建经济的残余依然存在,在有些地区和产业还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政治上,虽然早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民主法制还不很完善,民主化程度还有待于不断提高;在社会意识上,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一时难以根除,新的先进的思想有时难以被社会所理解和接受。洋务运动正式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的进程,它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意识近代化也起到了开创性作用;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92:295.

[2]王韬.彼园文录外编: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24.

[3]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戍变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28.

[5]徐泰来.洋务运动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281.

[6]冯桂芬.校邪庐抗议[m].上海:上海书店.2002.

[7]石峻.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m].北京:三联书店,1957.

[8]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97.

[9]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1.

[10]薛福成.薛福成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97.

[1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373.

[12]章鸣九.洋务运动后期进步知识分子的改革思想[j].历史研究.1985(6):93-108.

[13]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65.

相关热词搜索:洋务运动社会意识中国作用政治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读书报告范本(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baogao/cizhibaogao/16856723451546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