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报告 > 调查报告 >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九篇)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九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一

刘禹锡所写的作品《插田歌》描绘了插秧时节春光明媚,以及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写于刘禹锡二度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插田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插田:插秧。

连州:地名,治所在今广东连县。

郡楼:郡城城楼。

适:偶然,恰好。

俚歌:民间歌谣。

俟(sì):等待。

连州城下,俯接着村落。偶然登上连州郡城楼,正好有所感受,于是把所感之事写成民间歌谣,以等待采风的人来搜集它。

冈上头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呵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呵,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好似竹枝。但听哀怨的歌声响,不懂俚语不辨歌词。时不时的一阵大笑,定是互相嘲笑嬉戏。水田平平苗儿漠漠,烟火升在村村落落。大黄狗,来回地走,红公鸡,边叫边啄。路旁谁家的小伙子,戴乌帽穿着大袖衣。自报说他是上计吏,年初才刚刚离京师。田夫对计吏把话讲:“您家我可非常熟悉。您一从长安回乡里,见人就装作不认识。”计吏笑着上前答话:“长安真大得了不起。省禁大门高大又威严,我可进去过无数次。近来补卫士的缺额,用一筒竹布就可以。您看二三年以后吧,我一定作个官人去。”

诗歌自上计吏出场后,便以他与农人对话的方式将诗的主旨缓缓道来。汉乐府诗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情节、表达感情的比比皆是。刘禹锡借用这种古法与他反映时事、讽喻时政的写作目的相得益彰。然淳朴的农夫并未屈媚于他的'特殊身份,对上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一言揭穿了他的底细。“君家侬定谙”可谓快人快语,说明农夫知道上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反驳了上计吏吹嘘自己的谎话。“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刻画了计吏自从当上小官、去过一趟长安后便自谓身份高贵、不认故人的作派。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仍极力炫耀自己。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长安真大处。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

然计吏的夸耀揭露出了朝廷卖官鬻爵的现象。“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一个“唯”道出了官位的不值钱。“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夸,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一个毫无见识,等同于农人的计吏凭借微薄的付出,竟然可以作朝廷官员。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朝廷不看重能力,甚至连身份也不再看重,眼中唯有铜臭二字。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农夫的反应如何,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全用口语,寥寥数言,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这首诗前面的写景、后半部分巧借对话委婉传达讽喻主旨,朴实简练,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未及一语表达诗人的观点,也没有评论的陈述和激动的抒情,只有白描式的叙述,但讽谏的意旨已达,痛心的感情已然力透纸背。这首诗表情达意、深入浅出、题旨深远,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一株奇葩。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又中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贞元二十一年一月,唐德宗薨,顺宗即位,八月改元永贞,即起用王叔文等人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等为革新的核心人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州府的司马,史称“八司马”。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而后先后在连州、夔州、和州等地任刺史。自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刘禹锡一生宦迹漂泊,所到之处,关心民瘼疾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诗作。他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对其推崇备至,称之为“诗豪”。所著诗文见收于《刘梦得文集》中。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14、b

15、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插田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插田歌(并序)》原文翻译注释10-22

插田歌刘禹锡阅读答案11-08

清明原文翻译以及赏析09-26

长恨歌原文以及赏析09-26

刘禹锡《宜城歌》原文翻译注释10-22

送别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王之涣10-08

与歌者何戡_刘禹锡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长恨歌原文赏析翻译09-25

水调歌头·游览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黄庭坚10-07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03-29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二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阅读答案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注释】①迁客:遭受贬谪客居他乡的人。

②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比喻清白正直的人虽然一时被小人陷害,历尽辛苦之后,他的'价值还是会被发现的。淘、漉(lù):过滤。

6.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本诗最后一句哪两个字用得传神?请简要分析一下。(3分)

7.这首诗是诗人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之际所作,但诗歌情感昂扬向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s("content_relate");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三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

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望洞庭2017-05-11 08:55 | #2楼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这是人遥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望洞庭赏析】相关文章:

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原文及赏析10-26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赏析11-11

望岳翻译及赏析11-25

春望原文、注释及赏析02-04

望驿台原文及赏析10-14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汉寿城春望原文及赏析10-18

俞紫芝《水村闲望》赏析09-27

浪淘沙·望海原文及赏析09-11

s("download_bottom");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四

乌衣巷刘禹锡带拼音

刘禹锡的《乌衣巷》是一篇咏怀古迹的诗篇,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的《乌衣巷》,欢迎大家阅读。

zhū què qiáo biān yě cǎo huā

朱 雀 桥 边 野 草 花 ,

wū yī xiàng kǒu xī yáng xié

乌 衣 巷 口 夕 阳 斜 。

jiù shí wáng xiè táng qián yàn

旧 时 王 谢 堂 前 燕 ,

fēi rù xún cháng bǎi xìng jiā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 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本诗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s("content_relate");

【乌衣巷刘禹锡带拼音】相关文章:

刘禹锡《乌衣巷》11-11

秋词刘禹锡带拼音05-10

刘禹锡《乌衣巷》鉴赏11-14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10-17

乌衣巷 刘禹锡赏析11-28

浪淘沙刘禹锡带拼音版07-24

《乌衣巷》刘禹锡唐诗鉴赏10-30

刘禹锡《乌衣巷》诗词鉴赏11-13

刘禹锡《乌衣巷》诗歌赏析10-18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12-30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五

ok3w_ads("s005");

杨多杰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莞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策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余。

木兰坠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跋石人。

——[唐]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判断一个诗人是否懂茶,不能只看他写了多少首茶诗。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六十余首茶诗,自然是茶事的行家里手。可是,像白居易的老友刘禹锡,一生只写了两首茶诗,却也在茶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刘禹锡的两首茶诗,其中一首题目为《尝茶》;另一首是《西山兰若试茶歌》,这首诗堪称唐代茶诗中的经典之作,凭借这首茶诗,刘禹锡加入了懂茶人的行列。

原因何在?我们读了便知。

老规矩,还是先从作者聊起。

刘禹锡,字梦得,祖籍洛阳,后迁居荥阳。他生于公元772年,比茶圣陆羽小将近五十岁。二人之间,相差了两辈人。所以从茶文化的角度看,刘禹锡生活在后《茶经》时代。

据刘禹锡自己说,他这个刘姓很高贵,是汉中山靖王之后。换句话说,刘禹锡与刘玄德是同气连枝的近亲。当然,他的这种说法也不太靠谱。

唐玄宗天宝末年,天下大乱,刀兵四起,刘禹锡跟随其父刘绪到江南避祸,所以他的童年在嘉兴等地度过。也正因为这样,少年刘禹锡得遇高人,跟随诗僧皎然、灵澈等人学习。请注意,释皎然是陆羽的好友,更是精于茶事的僧人。很可能从那時起,刘禹锡便在皎然那里接触到了茶事活动,但并不_定十分热衷。毕竟,十多岁的少年意气风发,哪会静下心来饮茶呢?总之,刘禹锡虽不是王侯之后,却是名师之徒。

唐贞元九年(793),刘禹锡登进士第,又登吏部取士科,授弘文馆校书郎,算是正式步入了仕途。那一年,他不过21岁,可谓少年得志。但是,接下来的宦海生涯却充满了凶险和艰辛。

永贞元年(805)正月,唐顺宗即位。不久,刘禹锡迁屯田员外郎兼德宗崇陵使判官,判度支盐铁案,积极参与王侄、王叔文的革新活动。同年八月,顺宗退位,革新夭折。十一月,革新参加者都被贬谪,刘禹锡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行至江陵(今属湖北)时,朝廷追来一道圣旨,将刘禹锡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而且在制词中有“纵逢君赦,不在量移之限”的狠话。也就是说,即使之后大赦天下,也没你刘禹锡的份儿。

时隔多年,刘禹锡终于回到了首都长安,随即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文如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但此诗骨子里却另有所指,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靠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刘禹锡不仅看不起那“桃千树”般的新贵,更藐视那些“看花回”的趋炎附势之流。

由于这首诗过于辛辣,再一次刺痛了朝中的权臣。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再度贬为远州的刺史。从司马到刺史,官职看起来是升了,可政治境遇却没有丝毫改善。他们这几位仍然是职场中被边缘化的群体。自此以后,刘禹锡历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等职。直到唐大和元年(827),才北归回到洛阳。这距离他永贞元年被贬,整整过去了二十三年。就连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也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中感叹道“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二十三年,实在折得过多了。

大和元年,在宰相裴度等人的关照下,刘禹锡授主客郎中分司东都。大和五年冬,出为苏州刺史。在苏州任上因为赈灾有功而被赏赐。八年秋,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刺史。次年,迁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同州是四辅之一,唐代往往作为临时安置要员的地方。但这时的刘禹锡已是64岁高龄,而且他很快看到了长安上演的“甘露之变”——宦官与朝官相互倾轧,十多位宰相、节度使同时被族诛的惨剧,于是在次年,即开成元年(836)秋,辞官回到洛阳,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和已在洛阳的裴度、白居易诗酒酬和。直到会昌二年(842)秋病逝。

了解清楚了刘禹锡的境遇与性格,我们再来看题目。

关于这首诗作于何时,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王威廉、周靖民在《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作于何地》(《中国茶叶》1982年第5期)中认为,该诗作于朗州司马任上。但是文章多是推测,并未举出有力的证据,恐不足为信。

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中,将这首茶诗的写作时间定为在苏州刺史任上,则有一定道理。据《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六八一“苏州府物产考”记载:“茶多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又虎丘西山地数亩,产茶极佳,烹之色白,香气如兰,但每岁所采不过二三十斛,止供官府采取,吴人尝其味者绝少。”

当然,哪个城市都可能有一座西山。所以此诗作于苏州的说法,也只可看作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解释罢了。至于“兰若”二字,则确实是佛寺的名字。宁采臣与聂小倩的故事,不也发生在兰若寺吗?当然,此兰若寺非彼兰若寺就是了。

除去地点的考据,题目中的这个“试”字,也值得玩味与推敲。试,可以组词为尝试,这显然是针对不太熟悉的事情而言。如今的爱茶人,拿到一款新品后一般也会试茶。那么,到底是什么茶值得刘禹锡一试呢?这便是本诗的重点。我们还是到诗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第一部分,自“山僧”至“新茸”,讲的是试茶的起因。

这里的山僧,呼应的是题目中的兰若寺。一杯清茶,既符合青灯古佛的生活,也可以结交往来的香客。因此,从古至今,许多寺院都有茶园。但是兰若寺的茶园,显然规模不是很大,仅仅有“数丛”而已,并且是散落在竹林当中。

诗中的一个“抽”字,极为巧妙,将茶芽萌发时的姿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若是用“长”字,则过于平淡无奇。可要是用“冒”或“钻”,则又过于浅白庸俗了。只有用了这个“抽”字,竹下茶树欣欣向荣的长势才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自“莞然”至“沙水”,讲的是新茶的制作。

原来刘禹锡要试的茶,不在老和尚的坛坛罐罐中,而是在后檐的竹林里。这里的“振”字,应解释为整顿。所谓“振衣”,就是整理衣衫。由此可见,刘禹锡与山僧很可能已经脱去了拘谨的服饰,正在禅房中闲谈。偶然聊到寺中有茶树,大家一时兴起,这才准备走出僧房,亲赴茶园。

众人摘下的“鹰嘴”,指的便是尖细的茶芽。刘禹锡在《尝茶》一诗中也有“生采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二句。由此可见,唐代还是很流行嫩采的。

按照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流行的应是蒸青绿茶。但是,兰若寺的僧人却是不蒸而炒。鲜叶下锅,不消片刻,便已满室飘香。这样的做法与唐代主流制茶工艺不同。所以,刘禹锡在兰若寺不光试了新茶,而且试了新工艺的茶。明确记载了锅炒杀青,这才是这首《西山兰若试茶歌》的史料价值所在。

这边在炒茶,另一边已在备水。金沙,是湖州的名泉。据说,唐代时就用金沙水造紫笋茶而进贡了。当然,刘禹锡没有到过湖州,所以这里的“金沙”二字,应该泛指优质的泉水。好茶配好水,这才是行家。

第三部分,自“骤雨”至“襟开”,讲的是试茶的过程。

所谓“骤雨松声”,当然不是真的刮风下雨,而是指水开时的声响。至于“白云满碗”,则是描述茶皂素产生的沫饽。日本平安时期的《和出云巨太守茶歌》中,有“饮之无事卧白云”一句。可见唐代人非常喜欢将饮茶与白云联系在一起。后来我有一陈年普洱茶饼,取名就叫“闲卧白云”,灵感便是来源于这些茶诗。

其实,“骤雨松声”也好,“白云满碗”也罢,都是对于茶事活动的艺术化描述。由此可见,刘禹锡应是爱茶之人。李太白愛酒,不也写出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诗句吗?如果没有那么深的感情,是写不出这么美的句子的。

兰若寺僧人制出的茶,香气直喷鼻腔,连宿醉都能消除。胸中的忧愁,自然也都消散到九霄云外了。这几句诗文读起来会让爱茶人心生赞叹,同样是喝茶那些事,怎么就写不出人家这层意境呢?的确,刘禹锡的诗不像韩愈等人那么奇崛,也不像白居易那么平畅浅易。他的诗风干净明快,不过分雕琢,也不流于俗滑油腻,在中唐诗坛可谓独树一帜。

第四部分,自“阳崖”至“知味”,讲的是试茶的闲谈。

茶叶质量的高低,与茶树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就算是同一片茶山,即使是阳坡与阴面,成品茶的风格也大有不同。但是兰若寺的茶好喝,更因为种在了竹林莓苔之地。唐代韩鄂《四时类要》中关于茶树种植写道“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这与如今人们提倡的人工复合茶园生态系统的原理极为相近。

这一部分还引入了两个典故,此处要特别说明。炎帝,即神农氏。他虽是尝茶,怕也是生嚼的鲜叶。因此,炎帝自然不知道,茶还可以这样做,这样煎,这样品。《桐君录》的内容可见于陆羽的《茶经》中。炎帝与桐君,都是茶界的前辈人物。但是,按刘禹锡的说法,这二位可没他有口福。

其实,从古至今茶树品种在不断遴选,制茶工艺也在不断提升,茶汤味道自然也愈加鲜美。陆羽虽贵为茶圣,却没喝到乌龙的馥郁、白茶的鲜灵。所以,我常常讲,当下的爱茶人才是最幸福的!

第五部分,自“新芽”至“不如”,讲的是试茶的赞叹。

在这一部分,刘禹锡赞叹了兰若寺僧人制茶手艺的高超。采摘精良,自然不必多说;但是自摘下鲜叶到煎茶出汤,不过片刻,这才是真正让诗人大开眼界的地方。纵观全文,鲜叶摘下来只有炒这一个处理,后面也没有晒干或烘干的过程。正因为只是炒制,才可以达到“自摘至煎俄顷余”的速度,并且做到“悠扬喷鼻宿酲散”的香气。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西山兰若寺的僧人不光是锅炒杀青,很可能就是朴素的炒青绿茶。

时至今日,炒青绿茶已是我国茶区最广、产量最多的绿茶种类。要真是追根溯源,工艺的源头还得从刘禹锡的这首《西山兰若试茶歌》算起。刘禹锡恐怕也是第一个喝到炒青绿茶的文人了。

第六部分,自“僧言”至“标格”,讲的是僧人的惋惜。

自摘至煎,片刻已成。宾主把盏言欢,共享茶汤之乐。这时的僧人不禁感叹,茶本就是性格幽寂之物,像刘大人这样的贵客来到敝寺,我便自采自炒奉上香茶一碗。也有一些沽名钓誉之辈,听说了西山兰若寺出好茶,但他们可没心思探古访幽,而是直接“下单让我快递”,拿到手后根本不懂得珍惜。本该用“金沙泉”般的好水,他们却只打“砖井”之水;本该用“宝鼎”这样的好器,他们却只拿“铜炉”煎煮。结果自然是风味大减,格调全无。

第七部分,自“何况”至“石人”,讲的是诗人的心声。

僧人话说至此,刘禹锡不由得暗自称赞。诚如山僧所讲,那些权贵追求的是茶名而非名茶。只要是有名气的茶,不管是顾渚紫笋还是蒙顶甘露,都要想办法弄到手。哪怕茶山与京城远隔万里之遥,也要求白泥赤印封装好,再披星戴月送往京城。

但是,那些天天嚷着要喝好茶的贵胄豪富们,真的会好好品赏一碗茶汤吗?恐怕不会。他们有权搞到好茶,有钱买到好茶,可就是没有心思去品味一杯好茶。他们的心思,都在尔虞我诈的职场斗争上了。

所以全诗最后,刘禹锡指出要想体味茶汤的美妙,便“须是眠云跛石人”。这里的“跛”通“倚”,也有版本写作“卧”。所以“眠云跛石人”,就代指隐士高人。在这里,刘禹锡点破了饮茶的关键,不只在于茶,更在于人。

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职场努力打拼。而目的,是追求幸福与快乐。但是,近在眼前的幸福与快乐,他们却总是忽视或弃之不顾。

其实,生活中自有美感:街边的花草,天空的飞鸟,杯中的茶汤……这些美好,—直在那里,只是我们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没有感触到蕴含在它们之中的那种美。我们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心,一直在我们自己的深处,本来就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但不知为什么,我们常常丢失了它。

苏东坡曾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文章的本意,是呼吁大家欣赏自然之美。但这几句话,用在茶事上不也很合适吗?

耳得之而为声,便是“骤雨松声入鼎来”。

目遇之而成色,便是“白云满碗花徘徊”。

烧水之声,茶汤之色,乃至于香气、口感、韵味,不都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吗?这样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茶事趣味,又有谁能享受到呢?

刘禹锡告诉我们:须是眠云跛石人。

相关热词搜索:刘禹锡中味试茶解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六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译文及赏析02-17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07-17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05-27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赏析04-30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作品赏析11-17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02-21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05-05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04-26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6篇)12-01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七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翻译赏析

《堤上行三首其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全文古诗如下: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堤上行三首》是唐代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堤上行三首》选取了日暮争渡、月夜对歌、酒家迎客这三个场面,描绘了江中商船来往不绝、江边居民安居乐业的兴旺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一派兴旺景象的礼赞。在这三首诗中,诗人没用一字来表达对自己所描写的景象如何赞美,但是却让人感觉出来这三首诗字字都是对这种兴旺景象的礼赞。

樯:原指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引申为船。

幽轧(yà):划桨声。

中流:在水流之中。

烟波:烟雾苍茫的水面。

桃叶:乐府歌曲名。《乐府诗集》第四十五卷引《古今乐录》说:“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于笃爱,所以歌之。”(《桃叶歌》,是晋朝王子敬所作的。桃叶是王子敬的妾的名字,因为爱情深厚,所以才歌唱她。)《乐府诗集》载《桃叶歌辞》四首,没有作者姓名,属于吴声歌曲,应该是江南民歌。这里借指民间流行的表达爱情的歌。

竹枝怨:《竹枝词》诉说哀怨。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刘禹锡把民歌变成了文人的诗体。这些民歌中有一些情歌,但多表达怨苦之情。夔州一带,是竹枝词的故乡。

月明:月亮光。

次第: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轲峨:高大的样子。

酒旗相望着在大堤的上头,堤下船连船,堤上楼挨楼。天色将晚,行人急忙争渡,桨声幽轧轧,船儿满中流。

《堤上行三首》大约写于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公元822年(长庆二年)到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唐代的大堤是商旅荟萃之地,所以多声伎歌酒之娱、南来北往之人,是十分繁华热闹的地方。每到一地,学习当地的民歌,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或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是刘禹锡的一大优势。这一类的诗歌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占据很大的比例。这首诗描写了傍晚时分,大堤上常见的景象,选取极为普通的镜头,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天然,不假修饰,而富有人情味,读来令人感到强烈的生活气息。所描写的事物如酒旗、樯橹、行人、桨声等,都是常见的生活物象。人们的活动也似乎是未加修饰的'大堤生活中一个画面。但是诗人就是能够把这样普通的事物谱写成诗歌。这种取自生活、提炼生活的作诗态度使得刘禹锡诗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酒旗相望”写出了酒家之多,说明此地贸易往来频繁,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顾客云集的热闹所在;一面面酒旗在宽阔的大堤上迎风招展,给人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富有世俗人情的生活气息。“堤下连樯堤上楼”寓有心于无心中,意象朴素,语言朴素,不见一点雕琢痕迹,大堤上乱中有序、一派生机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眼前。前两句诗为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这样写是为“日暮行人争渡急”张本的。

三、四两句,描摹近景,增强了画面感,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先点明时间,然后“争”“急”二字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来。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揣度他人之心,却并没有直接刻画人心,而是在看似无心的客观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来。“桨声幽轧满中流”一句状写景色,摹拟声音,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穿梭和船工的紧张劳作,把“争渡急”写足,意境与诗味俱佳,使人如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画面灵动,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了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但无论是画面还是其中情思,都突破了传统的景物描写窠臼,立意新颖、手法娴熟、笔调清丽自然,流淌出世俗人情的诗化美。

s("content_relate");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赏析06-03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鉴赏02-23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刘禹锡唐诗鉴赏10-29

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赏析11-06

秋思刘禹锡翻译赏析11-18

《堤上行三首》唐诗鉴赏11-02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08-21

秋词刘禹锡翻译赏析11-18

刘禹锡诗《浪淘沙》其一赏析之误05-25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八

唐代: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译文及注释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⑷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⑸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后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九曲黄河沉积下来的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静,它们深埋在河水转弯处的山坳里,在浮华背后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们在追逐中不会迷失方向。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一阕《浪淘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滔滔黄河的来龙去脉和雄伟气势。其中,还诗情画意地联想到随着层层波浪,去美丽传说中的天仙佳侣之家做客。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九

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

《陋室铭》一文,为刘禹锡所著,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执着于名利的高尚情操。全文如下:

作者:[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1],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3],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5],阅金经[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劳形[8]。南阳诸葛庐[9],西蜀子云亭[10],孔子云:“何陋之有[11]?”

——选自《全唐文》卷六0八

[1]斯、是:均为指示代词。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2]惟:同介词“以”,2起强调原因的作用。德馨(xīn新):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3]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4]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不学无术之人。[5]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6]丝竹:弦乐、管乐。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7]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8]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9]子云:汉代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10]何陋之2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留便会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灵。这虽然是一间陋室,但我的道德高尚却到处传闻。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碧绿;草色映入帘帷,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浅薄无识之徒不会到此。可以随心抚弄素琴,可以潜心阅读佛教。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听觉,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这间陋室如同南阳诸葛庐,又如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理由认为它是粗陋的呢?”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s("content_relate");

【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相关文章: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译文注释赏析08-31

陋室铭.刘禹锡 原文09-02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09-06

刘禹锡的《陋室铭》赏析11-03

《陋室铭》刘禹锡赏析09-19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09-02

刘禹锡陋室铭赏析09-02

刘禹锡《陋室铭》注释赏析12-07

翻译并赏析刘禹锡的《陋室铭》09-25

刘禹锡《陋室铭》写作技法赏析09-2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何写刘禹锡陋室铭原文(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baogao/diaochabaogao/1685512567147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