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范文 >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八篇)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八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一

----潜意识的四个层其心理作用

一、概述:

心灵是人类(群体或个体)精神及与精神有关的躯体活动的总和。

心灵的主体是精神层面,就是说心灵是以精神活动为主要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以大脑活动为主进行的,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性,我们认为这种大脑结构又存在几个层次或区域,这些层次或区域所进行的相关活动,就表现为意识及潜意识等不同的形式,所以由于大脑结构的层次性或区域性,造成了精神活动的层次性,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意识与潜意识的类型。

按照笔者的认识,大脑所存在的精神形态除了意识之外,主要为潜意识形态,根据潜意识形态在大脑中分布的区域、产生的过程、形成的原因和对心理活动的影响,我们将其分为四个层面:集体潜意识、文化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在潜意识的基础之上,还存在意识活动,意识活动是内外环境刺激、变化所产生的反应。在成熟的个体中,意识是在潜意识基础之上进行的,所以潜意识的能量又是非常巨大的。

关于意识的定义:

意识在心理学中定义为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脑把世界万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后,从这两大类具体事物中思维

抽象出来的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具体事物的存在、运动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普遍性规定和本质,是每个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自主、自新、自律的主体性质和能力。(百度百科)意识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一般认为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研究者们还不能给予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约翰·希尔勒通俗地将其解释成:“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1],现在,意识概念中最容易进行科学研究的是在觉察方面。例如,某人觉察到了什么、某人觉察到了自我。有时候,“觉察”已经成为了“意识”的同义词,它们甚至可以相互替换。目前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还存有诸多疑问与不解,例如在自我意识方面。现在对意识这一概念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多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意识问题涉及到的学科有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这些领域在不同的角度对意识进行的研究对于澄清意识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备注:意识研究,以往的视角,在于对象化。比如,意识,相对于物质的存在。意识,还有一个研究视角,那就是自我意识。这也是意识的概念,可以进一步清晰的原由。意识,是人的主体,是人有意识的核心。意识的概念,具有存在的本体性,也具有人有意识的个体性,更具有人所思、所想、所言、所行的主体性。(维基百科)

笔者认为,意识就是大脑对个体内部或外部环境存在或变化的感知。外部环境的存在如太阳、月亮等的存在,变化如风、气等。内部则相对较为复杂,如心脏、肠胃运动等,变化如大脑活动中产生的影像,内部言语的感知等。

所以说,意识是能够感知到的对象或变化,以及对这些对象或变化的觉察过程。

意识与思维:思维是意识的一部分,是有指向性的意识活动,就是说思维是意识指向特定的内容所进行的过程。思维是在大脑中进行的,思维进行的方式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语言和意象。

语言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汉语、英语等语言,它通过在人生的成长中,通过训练或影响、感染而击发,由人的大脑中的语言中枢进行,有联想、逻辑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呈现的过程称为言语,按呈现的过程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语言人们比较容易理解。

意象是比语言更早出现的,进行意识或思维活动的方式,意象是在形象基础之上产生,进行复合、叠加和整理后的形象形态储存在脑或大脑特定区域,并在一定环境或范围内发挥作用。意象呈现有空间位置关系、大小状态关系及时间关系等特点,和语言的线性逻辑关系呈现意识的方式不同,是潜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关于意象我们在集体潜意识中详加讨论。

关于潜意识的定义:

潜意识(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理论中首先提出),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是相对于“意识”的一种思想。又称“右脑意识”、“宇宙意识”,脑内革命作者春山茂雄则称它为“祖先脑”。潜意识,也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为“潜力”,也就是存在但却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潜能的动力深藏在我们的深层意识当中,也就是我们的潜意识。(百度百科)

潜意识也称无意识,是指那些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能变为意识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正是所谓“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却对其余部分产生影响(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主动地对人的性格和行为施加压力和影响。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领域时运用了决定论的原则,认为事出必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梦、口误和笔误,都是由大脑中潜在原因决定的,只不过是以一种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弗洛伊德提出关于无意识精神状态的假设,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维基百科)

笔者认为,潜意识是由先天的或由经验过程形成的,逐渐沉积到大脑或脑的其它部分的意识形态,只是在一般条件下,这些潜伏的意识形态不会上升而被意识觉察,以比较安静的状态存在,是潜伏积聚状态的能量,正如大洋之下的潜流、云层背后的气旋一样,是在表面之下的强大储备能量,如果这些强大的能量能被

有效引导,指向有利的活动或物体,或者身体的某些部分,则成为建设性或创造性的能量活动,若不能被有效引导,导致在不当的条件下爆发,则成为破坏性力量,在个体中成为心理不健全或精神病态的能量,在群体则成为社会破坏力。

潜意识在个体常被以集体潜意识形态和个体潜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在群体中则以文化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形态加以研究。

心灵不仅是以大脑或脑为主体的神经系统的活动,也有躯体其它部分参与的活动。主要有心脏(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有时也有肌肉系统的参与。

做一些简单的比喻,当人处于情绪高涨的时候,身体的整个部分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感觉每一部分都是舒展的,愉悦的,呼吸均匀,消化良好,心脏活动有力等,所以,此时脑的活动是明快而清晰的,整个身心处于比较积极的一张一弛状态,创造性能量活跃,当大脑处于情绪低落或暴怒或惊恐等不良状态时,身体会出现巨大的不适甚至是崩溃状态时,身心都受到巨大打击,身体会对心灵反应作出不良应对。所以,心灵不仅是精神的活动,也有躯体部分的参与,躯体部分由精神活动所引导,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精神活动,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身心合一的状态。

结合以上对心灵、意识和潜意识概念的定义或确认,本文试图揭示中国人---

从群体到个体,其心灵中从精神到躯体的反应过程,以及这些反应对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对人的生命活动轨迹的影响或是决定性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是活的个体,在其生命活动中受许多因素影响,但有一些因素是固定的,特别是心灵的内容,从一个人孕育开始,到其生命终结,是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这正符合中国哲学中的---“知天命,尽人事”的思想。

在人的成长中,心灵的成长过程是一条变化的轨迹,人生在一定的轨道内运行,但也受一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所谓顺应时事,机灵求变,这是中国哲学中---易的思想,太极和两仪的思想。也就是变的思想。

所以,揭示心灵活动的内容及其形式,对人类群体或个体的发育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心灵是以机体的大脑(神经系统)为主体,机体其它部分有机配合的活

动过程,同时受到周围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在论述中,以整体活动为基准,强调个体在整体或环境氛围中的心灵活动,也就是以“生命场”的形式进行分析,以求突破对心理研究中局限于个体或局部特征的分析方法,以达到对心灵整体的认知。

心灵活动是以能量的聚集或变化为核心的。能量状态体现在能量强度和能量方向两个方面。能量强度是指能量的多少。能量聚集的多,则心灵活动就强,表现在个体思维活跃性上则强,反之,能量聚集的少,心灵活动则弱,对内对外的探知过程就少。能量作用的方向则使潜意识和意识指向有关的内容。如集体潜意识能量大量指向物的过程,造成潜意识活动中对物的强化,则出现物欲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的物化过程。如在中国官场活动中出现一定量贪的问题,是能量指向物后的结果,心灵活动的能量指向性器官,则性欲望被强化,表现为对性的兴趣过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中存在一定量的贪官,而这些贪官都表现为以贪财和贪性为主要表现形式,这是因为中国官场中的许多个体或群体,能量指向为财和性。所以心灵活动是以能量场为核心的。(当然,这些潜意识或意识中的能量指向又与文化潜意识的作用分不开,对此的详尽分析参见文化潜意识)

心灵是一个生命场,它是以“场”这样的一种形式与我们的其它器官发生相互作用的;同时,心灵也是一个能量场,它的能量是通过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并且,这部分能量只会在履行其自身的功能以及在其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被消耗掉。(百度百科)心灵的纪录方式是以影片的方式做纪录,它的记忆空间无限大,会从你出生一直纪录到现在,所有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将会以类似影片的方式储存,而影片的内容也包含着感知及情绪、疼痛等。例:若是想过去失恋的经验,则过去失恋的男(女)主角将会出现,接下来可能会出现当时的对话,情绪及痛苦。过去发生的事就像你所走过的道路,它不会因为你走的路更多了而消失,它是变淡了,可以当你看到类似的情景,或是去回想过去的事时,那时的感觉、图片、声音都还会一直出现。

打电动游戏、听音乐、运动等可以转移你的注意力。和别人诉苦可以减轻你的痛苦,但最好的方法还是去面对它。(维基百科)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二

“四讲四有”是新时期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如何把“四讲四有”要求落实在岗位上,践行在工作中,作为检验检疫系统基层一线的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始终坚持把纪律挺在前边,努力提升“五种意识”。

加强政治纪律 提升忠诚意识

政治纪律是党最重要的纪律,是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指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对检验检疫系统的党员来说,就是要以忠诚立身,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检验检疫事业。检验检疫部门担负着质量强国和“以质取胜、保国安民”的神圣职责,党的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忠诚,就是要按照“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遵循质量发展规律,践行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方针,立足工作实际,坚持质量为本,高举质量大旗,广泛宣传、深入研究、大力实施质量强国战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在质量振兴上求作为,始终为实现“质量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加强组织纪律 提高执行意识

组织纪律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统一的行为准则,也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保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是要靠严明组织纪律。如果党组织松松垮垮、各行其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作为检验检疫系统的一名党员,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要尊重组织、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脑子里要时刻有组织、有领导、有制度、有程序,随时接受组织的约束和监督。真正做到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做的事不做,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决不允许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更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了战斗力和活力,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效力,保证工作的执行力。

加强工作纪律 提高担当意识

工作纪律是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正常进行而制定的。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工作纪律的内在要求。有权必有责、责任要担当。近几年,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周边国家动植物疫病疫情事件频发,国内质量安全状况更加复杂。面对各种质量安全压力,检验检疫人要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保民生”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安全和人民利益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要深化质量工作“放管治”改革,全面推进“区区辉映、环环相扣、点点相连”的同江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构建口岸联防联控的多道安全屏障,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落实到实践中。目前,检验检疫事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现阶段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正确认识质检面临的新形势,主动适应质检新形势,始终坚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扎实做好检验检疫与地方经济发展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加强廉政纪律 提高干净意识

廉政纪律是指导、调整、约束、规范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行为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干净是执行廉政纪律的基本要求。作为检验检疫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是要筑牢思想防线,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重点,坚持经常性教育和专题性教育、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积极倡导廉政价值取向,真正筑牢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要强化正风肃纪,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自觉将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作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守好廉政风险的底线,抓好作风建设的保障,做足预防功课。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群众纪律 提高服务意识

群众纪律是党为保持党员、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毛泽东曾指出:“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稳固。”作为驻守在基层一线的一名检验检疫党员干部,就是要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困难,倾听进出口企业呼声,切实为进出口企业解难题,为地方外经贸发展添动力。要提高效率抓落实,重点放在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上,推行“零距离”指导、“零关系”办事、“零利益”服务,继续发扬“5+2”和“白加黑”的敬业精神,做到急事快办、特事先办、难事帮办,完善办事流程,不断提高检验检疫部门的公信力。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三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 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四

ok3w_ads("s005");

篇一:《学习“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心得》

学习“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心得体会

篇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解析》

新疆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特点

新疆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特点第一,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相互强 化,但民族认同普遍高于宗教认同。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 个少数民族强调对血缘、语言、历史、民族的认同,其成员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对这些民族而言,宗教信仰强化、支持、维持民族认同,使民族认同合法化、神 圣化,但民族认同始终是第一位的。

第二,新疆各少数民族的伊斯兰教信仰与其原有的民族文化、习俗相结合,呈现出浓 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新疆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摩尼教、 景教、 佛教等多种宗教,伊斯兰教传入后与其原有的文化、信仰结合,形成了麻扎朝拜这一新疆伊 斯兰教特有的文化现象。南疆维吾尔族还建立了众多的苏非教团,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 则简化伊斯兰教教规、教仪以适应其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塔吉克族和南疆少数维吾尔族 追随十二伊玛目派和伊斯玛仪派,成为我国的什叶派穆斯林。

第三,历史上,新疆各少数民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政治色彩浓厚。历史上,由于伊斯兰 教借助于地方政权的军事、政治力量自上而下地传播、发展,因此成为新疆居主导地位的宗 教,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1953 年之后,新疆伊斯兰教界不再有雄厚的 经济实力和优越的政治地位,但依然有1000 多万虔诚穆斯林的生产、生活深受伊斯兰教影 响;有两万多座清真寺、麻扎、道堂,供穆斯林礼拜、祈祷和修行;有逊尼派、什叶派和伊 禅派(苏非教团)等伊斯兰教组织,可以说,伊斯兰教在新疆的社会影响力依然很大。

第四,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少数民族多为跨境民族,与境外的

维吾尔、哈萨克等民 族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因而血缘、族缘、地缘联系密切。境外各种伊斯兰社会 思潮和社会运动,如泛伊斯兰主义、瓦哈比教派运动等,凭借地缘优势和文化联系传入新疆, 影响了新疆伊斯兰教的发展走向及社会稳定。此外,甘宁青地区的一些教派、门宦的支派与 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保持着宗教上的密切联系。

第五,因苏非派系之间的竞争、定居族群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对抗、各民族的不断迁徙, 以及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新疆穆斯林内部整合较差。尽管新疆 539%的人口是穆斯林,但民族的、教派的、地域的多样性削弱了他们彼此的认同。维吾 尔、哈萨克等民族虽有共同的信仰,但历史上因争夺土地、水源、草场、政治权力而时有冲 突发生。即使在同一民族内部,居住地域的辽阔、社会阶层的差异也造成了伊斯兰文化的多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以政治分层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以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无 论政治上或经济上的不平等,都与民族之间的不平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多元利益群体和 他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冲突,在新疆容易以民族、宗教间的利益对抗和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 加大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的难度。一方面,相对弱势的群体容易借助宗教、民族表达 他们对社会不公平、民族不平等、信仰不自由的不满;另一方面,相对强势的群体也会夸大 民族、宗教问题的严重性以掩盖真正社会问题的实质。维护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我们建议要 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改善民众生活水平,让新疆少数民族民众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受 益。维吾尔族聚居的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 差过大,且担任要职的人数过少,挫伤了少数民族干部的积极性。2005 年,新疆少数民族 人口占新疆总人口的60.42%,各类

专业人员仅占专业人员总数的358%;汉族人口占新疆 总人口的 358%,各类专业人员则占专业人员总数的 642%。澳大利亚学者jessica koch 认为,少数民族精英对中央和地方事务的参与度较弱、少数民族民众在地方经济政策和地区 发展上的非参与性以及强烈的民族认同,是导致强烈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的主要根源。因此, 增加维吾尔等民族民众的就业机会,充分信任、大力培养并重用少数民族干部,提升新疆各 族民众尤其是少数民族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将有助于新疆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第二,慎重、妥善处理民族事务与宗教事务, 真正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 政策。新疆1000 多万穆斯林是我国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希望保持历史家园和 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独特性,但无意改变现有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满足其生活需求 和信仰需求可以为中央政府赢得更多的支持力量。慎重处理新疆的民族、宗教问题,既有助 于协调好我国与中东石油输出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也不会给美国等西方国家借民族、宗教问 题干涉我国内政提供把柄,更能避免伊斯兰教被新疆分裂势力利用。

第三,进一步促进新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以抵御疆独势力。新疆在地理环境、文化、 民族、宗教等方面具有多样性,这些多样性是新疆分裂势力的制约性因素。政府应当继续鼓 励各民族保持其民族的文化特性,从而瓦解“泛突厥运动”、“泛伊斯兰运动”的社会基础。

第四,在新疆少数民族中淡化民族主义的政治取向,强化民族主义的文化取向,借助 文化和经济的纽带联系,加强其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在适当保持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民族特 征、语言特征、文化特征、宗教特征的同时,大力培养其公民意识,使其民族身份与我国公 民的身份很好地统一起来。

篇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的解析》教案》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的解析》教案 授课时间2016年8月30日

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具体了解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艰巨。对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所需课时1课时

授课班级八年级2班、4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授课教师冉庆霞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容易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了解不深入,认识不到位。

教学资源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授课过程

让学生先说说他所了解的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教师讲解

一、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

▲当今世界,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思想领域的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任务艰巨。

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既是国家核心利益所在,也是国际较量中的重要筹码。当今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核弹与火箭”退居幕后,“意志与思想”走向台前。争夺话语权、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规则制定权、文化领导权等“软权力”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作为这场“无硝烟战争”的参与国,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压力,中国被推到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二、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方面突出问题

一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师讲解苏联解体及西方敌对势力对后社会主义国家一系列“颜色革命”的成功,使中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国家。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文化渗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的文化宣传,即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进行长期思想渗透。最典型、最常用的是广播电台和电视的覆盖式宣传。美国的cbs、cnn等媒体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国家发布的总信息

量的100倍。这种直接的文化渗透规模大、成本低、覆盖面广,正如《华盛顿邮报》宣称的,“西方世界在寻找瓦解共产主义方法,花费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和亿万美元,却发现答案就在电视新闻里”。如今,借助互联网,直接的文化宣传更获得了便捷、高效、广泛、强势的高科技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个重要阵地;第二种是以文化商品为载体,向社会大众渗透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二战之前,西方敌对势力就注重文化输出与国家地缘战略的结合并用,二战之后更加重视通过全面的文化输出对他国施加影响。美国好莱坞电影成为典型代表,甚至有媒体称好莱坞电影是“铁盒里的大使”。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文化价值观念,更具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能达到“无为而治”、“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第三种是以教育和学术交流为掩饰,向高层学者、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进行价值观渗透。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名目众多的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福布赖特基金会等,拉拢和利用高层社科研究人员和知识分子,意在培养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的“文化基因”,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影响社会大众。

二是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指导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选择。在思想领域,争锋、较量从来不会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社会思潮竞相登场,既有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也有主张改良、倡导民主、自由的民主社

会主义,更有借歪曲、诋毁党的历史和领袖人物虚化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历史虚无主义。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攻势也向多样化、深层次拓展。他们不再限于兜售西方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生活价值观,而是向政治、哲学价值观发展。布热津斯基攻击共产主义学说的“大简化理论”,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公然挑战。这些社会思潮极具迷惑性,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和貌似客观的历史事实,赢得人们的信服和认同,从而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时下正在热议的“中国模式”,一定意义上是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之后的另一种理论陷阱,是西方敌对势力“棒杀”中国的意图落空后推出的“捧杀”阴谋。种种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因其系统性、理论性,容易让人们陷入某种理论误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质疑、动摇甚至背弃,因此,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解释力,这是固守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内生力量。

三是苏东剧变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1991年,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镰刀斧头旗落下,标志着存在70多年的苏联社会主义大国不复存在。随后,社会主义阵营迅速瓦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苏东剧变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外因,也有苏联共产党腐化变质的内因;既有苏联实行僵化社会主义的体制性因素,也有意识形态领域混乱的思想性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终归是由于苏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地坚持社

会主义。世界各国对国际共运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反映不同,评价不

一。一时,各种思想汇聚同一事件,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复杂。有人抛出“历史终结论”,宣称资本主义的最终胜利;有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悲观绝望;还有人将社会主义实践的挫折和失误归罪于马克思主义,认为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在我国也出现了否定马克思主义、放弃社会主义的论调,导致主流意识形态信仰的弱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的解析}.

四是发展主题与现代化目标淡化了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任何国家都希望在全球化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抢占发展先机。富国强民、实现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必然使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关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关注能源资源的新开发、关注科技人才的新发展,而少有关注传统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意识形态问题。共同的发展主题和对现代化的追求,将人类纳入一个同质发展的轨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对立日益淡化。但实际上,现代化作为源发于西方而逐渐向世界扩展的人类历史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其本身便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披上普遍性外衣的现代化理论,旨在向“欠发达国家”许诺只要按照美国的现代化模式发展,就能摆脱落后和愚昧,实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摆脱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范式的影响,对“欠发达”世界由于非殖民化而释放出来的新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力量进行疏导和控制。与此同时,将

篇四:《对意识形态领域18个问题的解读》

对意识形态领域18个问题的解读

201014 09:43

来源 新浪博客 作者 千钧客

1、中国坚持什么样意识形态?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1、用西方“民主宪政”否定中国政制;2、用“新自由主义”瓦解公有制基础;3、用所谓“新闻独立观”左右舆论;用“普世价值”迷惑民心;用“公民社会”消解凝聚力;用“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新中国历史;用“极左思维”否定改革开放。{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的解析}.

3、如何看待所谓"宪政"?

"宪政"是资本主义元素,实质是把权力关进笼子,把钥匙交给资本控制,显然与社会主义相悖,普通大众决不会答应。中国有不断健全的宪法和法律体系,坚持依法治国远比"宪政"要光明磊落、客观实际。看看鼓吹"宪政"的都是什么人,你就会明白"宪政"有多虚伪和片面。

4、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本是宗教概念,即为我独尊、消灭异端,是非真即伪的简单价值判断。近来西方强行输出其价值观,国内一些人充当推销员,划拉一些华丽词语夹带私货迷惑中国民众,本身就是反普世,典型挂羊头卖狗肉。真正的普世,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各国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5、如何看待公民社会?

准确应译为公民团体,本指介于政府和民众间的社会组织,维护成员权益,监督和补充行政,社会属性大于政治属性。中国鼓励民间组织合法发展。但当前一些别有用心人员以公民社会之名行政治对抗之实,号称把政府权限和资源向民间转移,实质是向金融资本转移,欺骗性危害性极大。

6、为何说所谓政治化的“公民社会”欺骗性危害性极大?{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的解析}.

他们的目的是做空政府,将社会控制力由政府转向市场。对普通民众来说,是自加一条紧箍咒,虽然社会参与可能增多,但将受到市场更直接的制约,而届时主导市场的是金融资本,指望他们长期为普通民众谋利,无异于传说。

7、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

唯心主义观,多以“学术研究”面目出现,表现为歪曲、否定甚至“编造”历史,反对阶级分析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当下主要以“反思历史”为名,竭力贬损否定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历史,为反面人物翻案,妄图搞乱思想、颠覆现行政权,必须与之坚决斗争。

8、如何看待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

很多人误解新闻自由真正含义,总以为西方是新闻自由的乐园,想报即报,想怎么报就怎么报。美国向来标榜自己新闻自由,事实却对媒体实施严格制约,并施以双重标准不符合他们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的,便以种种理由大加讨伐;但到了要维护他们自己利益时,则不惜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9、如何看待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垄断资本国际扩张的理论基础,是现代资产阶级右翼的意识形态。鼓吹市场万能、反对行政干预;鼓吹全盘私有,主张低价卖/送公有资产给私人;否定劳动创造新价值和资本剥削,视贫富分化为正常现象;主张引进一切外资技术,无视境外资本控制。严重危害社会主义。

10、他们主张普世价值、全面市场化不好吗?

看你是哪个阶层。目前主张者多为权贵阶层或资本买办,他们打着市场主导幌子,极力推动国有资产市场化,实为最终变为私人财产铺路,普世价值就是让你尊重他们的想法。对你我平民而言,国产就是家产,是社会保障底线,支持私有化就是替卖你的人数钱。

11、如何看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意识形态是社会稳定晴雨表,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大乱往往源起于意识形态混乱。近来西方反华势力及其带路党极力在我意识形态领域兴风作浪,妄图搞乱人们思想,最终搞乱中国。中央判断,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爱国网民应自觉保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12、如何对待左右?

暂且将左右分为极左-中左-中右-极右来看,中左和中右都以爱国为核心,致力于国家建设更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股重要力量。极左阻碍发展前进,极右危害国体政体,均属极端主义,于国于民无利。30年经济快速发展后,要加强社会和政治建设,团结中左中右,挤压极左极右。

14、如何辨别极左和极右?

极左,强调政权至上和无差别的公正,谋求突破"自由的底限";极右,强调资本至上和寡头强者控权,谋求突破"平等的底限"。但物极必反,由于极左和极右皆追求单方绝对控制,两者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甚至在行动中形成默契、达成共识,危害极大,中左中右要保持警惕。

15、如何看待邓小平当年所提"防右更要防左"?

特定时期需要特殊政策,彼时经济羸弱,需要非常规手段发展经济,解放思想尤为重要。但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政治生态恶化,资本权贵阶层壮大,自由化思潮泛滥,外部势力趁虚而入。当下防左更要防右,继续放纵右,将会葬送社会主义和政权。

16、为何当前唱反调的多为资本家?

保全利益,觊觎权力。他们在改革中窃取了大量国有财产和社会财富,急需权力保护。他们高歌"宪政",妖魔化还富于民的改革,力主引进西方资本保护体制,是为防止清算,保全既得利益,继续盘剥社会。他们往往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迷惑利用了一大批糊涂民众。

17、如何看待西方自由观下的“宪政”?

西方追求的自由,强调把人从公权控制中解放出来,显然有利资本;中国追求的自由,强调把人从资本控制中解放出来,显然有利大众。西方宪政是把公权关进笼子钥匙交给资本,中国法治是把公权关进笼子钥匙交给人民。因此,向中国推销西方宪政,实质是扩大资本自由,限制普通大众自由。

18、如何看待所谓“宪政”与责任的关系?

当下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些所谓"宪政派"、"自由派",一谈到政治,就高喊限制政府权力,让资本市场主导,让公民社会自治,恨不得走无政府之路;可一但出事,无论是商业行为引发,还是民间恩怨所致,又全把责任推向政府,把矛头对准了公权。"把权力给我,出事你担着!"这,是正常人的思维吗?

(本文选编自新浪博客,原文地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求是》及求是理论网立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篇五:《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解析五本书测试题(定)带答案》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解析》 测 试 题

派出单位: 所住村(社区) 姓 名: 得分

一、 判断题(每题1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几个突出问题的解析}.

1、不能把客观存在的新疆伊斯兰教和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宗教氛围浓厚与否,作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问题来对待。(√)

相关热词搜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几个意识形态突出问题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五

ok3w_ads("s005");

意识形态领域

意识形态领域是意识形态方面、范畴、范围内的精神层次的概念,属上层建筑,重点在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它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群体性,即不是个别人的思想观念,而是已被某个群体(阶级或社会集团)所接受的思想观念,代表这个群体的利益并指导其行动;第二是系统性,即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形成了体系;第三是历史性,即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中文名意识形态领域

核心内容价值观

范 围意识形态方面、范畴

属上层建筑

目录

1 概念内涵

2 当前问题

3 解决方法

4 精神需求

概念内涵

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意识形态有很多不同的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知识论的、伦理的等等。

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义(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义、君主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系统意识形态」(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将意识型态当作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而非研究个别的意识形态)。(参见条目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型态。)意识形态受欢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业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响,他们常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动。政治意识形态是指提出某种政治与文化计画作为参考的社会运动、机构、阶级或大团体,他们的整体观念、原则、教条、迷思或符号。它也可以是通常用来界定某个政党及其政策的一整个政治思想结构。通常是某些道德观形塑了意识形态的基础。

当前问题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认真研究和解决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一、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攻与防”,坚持在主动进攻中坚守阵地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浪潮,面对国内一系列复杂深刻的变化,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一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使知识信息无国界急速流动,思想文化交流呈现鲜明的跨国界的特点,使国际间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趋直接便捷,更显“短兵相接”,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这说明,我国在网上对世界的影响还十分微弱。二是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普遍显得烦躁不安,价值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大范围、远距离、长时间的人员流动,使思想政治工作“断层”、“盲区”增多;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择业标准发生裂变,一些人的敬业精神开始淡化,甚至因下岗失业而产生怨气,形成怒气,导致泄气。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中坚守阵地,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攻击”能力的同时增强“防御”能力。“防”是为了“攻”,“攻”是更好地“防”,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是绝不能搞“国际接轨”的。我们一定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意识形态工作,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意识形态工作,用“改革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动摇。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思想专制”,而是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存在,而是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明确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并不是要搞意识形态至上,而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2、通过推进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切实组织实施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工程”,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方方面面,从各个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要加强对重大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能经世致用的研究成果,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使我们的理论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所喜爱,并内化为处世、行世、立世的实际行动。

3、通过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问题上,一是要“守住”,二是要“占领”。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宣传阵地建设,形成以党报党刊为重点,包括新闻出版、社科理论、社会文化等在内的、覆盖城乡各个层面的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网络。要通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管理,决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渠道。二、科学引导思想观念的“统与放”,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引导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是新形势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的紧迫任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是一个内在协调、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解放思想是重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统一思想是必然结果和主要归宿。解放思想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思想是为了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武装思想的任务,一定要准确把握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辩证关系,坚持科学的“统”与“放”,正确引导人们思想观念向前发展,做到统而不死,放而不乱,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解决方法

要破除“紧箍咒”。“紧箍咒”怎么破,我看要“三破”。一是要破除思想观念上的“紧箍咒”,克服过时的理论观点、传统的思想观念这个解放思想的最大阻力。二是要破除规定做法上的“紧箍咒”,进一步改变政策不公与政策歧视等问题。三是要破除体制机制上的“紧箍咒”,进一步解决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分布过广、垄断经营,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把思想解放贯穿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把好“方向盘”。转换脑筋但不随心所欲,打破常规但不逾越规矩。思想无禁区但宣传有纪律。解放思想不能搞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能搞不着边际的异想天开,也不能搞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一句话,就是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不能损害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还要统一思想。思想大统一,就会实现大团结;有了大团结,就能成就大事业。怎样统一思想?我认为既不能在保守中统一,也不能在迷茫中统一,更不能在错误中统一,而必须在开放中统一,在清醒中统一,在真理中统一。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一方面,要着眼于用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回答有碍于思想统一的重大理论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引导干部群众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正确看待改革开放、正确看待党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回答有碍于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重大实际问题,正确回答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正确回答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要找准“坐标系”。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关键是要明确把思想从哪里解放出来,解放到哪里去;用什么来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什么地方去。这里,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都有一个以什么作“坐标系”的问题。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坐标系”来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既要把好“向”防止误入歧途,又要把好“度”避免过犹不及。真正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统一行动。要防止“两边倒”,坚持有“左”反“左”,有右反右,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反“左”、反右,防止以“左”反右、以右反“左”。要防止“一阵风”,不能把解放思想庸俗化,不能把统一思想简单化。要防止“走极端”,不能认为创新就是全盘否定,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在意识形态“统”与“放”上走两个极端,必然导致不是统死了,就是放乱了。苏共党亡政息在这方面的教训就很深刻,值得我们深思。三、准确把握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坚持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前进的号角。当今世界,文化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相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坚持立字当头、破在其中的方针,在批判继承中创新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要弘扬主流文化,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源头。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弘扬主流文化就是弘扬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力倡导和弘扬熔铸着中华民族精神、情感、意志和优秀品格的主旋律文化,自觉地摒弃那些腐朽落后、低级庸俗的文化,牢牢掌握文化发展的主导权。

要创新本土文化。我们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本土的区域的中华的文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本质。无论世界文化交流如何扩大,我们的文化都只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新本土文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和延续,而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开拓、创造和更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进行认真审慎的分析、过滤、选择。

要借鉴外来文化。先进文化的建设和繁荣离不开对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的先进文化要得到发展,决不能离开世界?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夜郎自大的排外主义,又要抵制生吞活剥的全盘西化。“以我为主”,就是在外来文化的引进中,以我们的民族文化为接受主体,以民族文化能否认同为前提,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意识形态不能与国际接轨,接轨就必然“出鬼”。“为我所用”就是引进外来文化要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取精用宏、融会贯通,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我们的宣传文化工作者,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去了解和吸收各国的先进文化,尽快实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精神需求

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同志应当对马克思的一段话非常熟悉:理论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群众对理论的需求程度,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掌握群众,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我理解,这段话有三层意思,其一,理论能不能为群众所接受,要看群众需不需要这种理论;其二,群众需不需要理论,要看这种理论科学不科学;其三,只要群众需要并自觉接受理论,理论武装工作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即精神变物质。理论工作是如此,意识形态的其他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注重科学性,都要符合群众的需要,这样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重温马克思的教诲,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从事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必须高度重视、密切关注、认真研究干部群众的精神需求,把满足和提升群众的精神需求摆到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第一,以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信号。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是群众。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干部群众的认可,我看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对群众的精神需求了然于胸,尽量使宣传工作与群众的需求“正相关”,做到“正中下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释群众之所疑、办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在“大众化”的前提下“化大众”,做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唯有以群众需求为第一信号,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赢得群众信赖、拥有群众基础,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果丰。

第二,以挖掘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选择。我们经常讲宣传思想工作要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怎样才能主动?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研究和开发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作为第一选择,事先掌握了群众的需求,并根据这种需要来做工作,那么,我们就真正掌握了主动权。正如促进物质生产要启动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一样,促进精神生产也必须启动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当前,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大有潜力可挖。有关经济学专家预言,中国13亿人口潜在的精神消费能力约在5500亿元以上,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既对宣传工作的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又为宣传工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首先选择抓住挖掘群众精神需求而作为,抓紧研究群众精神需求的走向,把握其内在规律,在承担好历史使命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力争事业产业双丰收。

第三,以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目标。群众的呼声是群众需求的集中体现,也代表着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宣传工作的生命。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精神需求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于群众的需求,只要是正常的、合理的,都应该尽量地去满足,一时满足不了的,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地加以满足。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方面,要努力做到三点:一要坚持“三贴近”。群众是精神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文化市场的最终评判者。文化工作者、文化单位创造生产的产品要转变成群众的消费品,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但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堪称“惊险的一跃”,因此,精神产品的生产要面向群众,符合群众的需求,否则,就不能进入和占领市场。二要讲究辩证法。既要满足多数人的精神需求,又要关注少数人的精神需求;既要重视高层需求,又要维护普通需求;既要满足正面的、积极的需求,又要引导负面的、消极的需求。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时,要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杜绝片面性。三要注重个性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群众的精神需求往往呈现出个性化、差异性、参与性、多样化等特征。宣传思想工作要尊重和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满足不同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四,以引导群众精神需求为第一责任。宣传思想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其重要职责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以革命的人生观、以奉献的价值观引导人。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使得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简单,人们进行价值抉择的自主性越来越大,价值抉择的结果也越来越复杂。对干部群众正面的、积极的、合理的精神需求,我们固然要努力满足,但对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合理的精神需求,也要理直气壮地引导,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加以矫正,自觉坚持满足需求与引导需求“两手抓”。五、严格区分文化产业的“管与办”,坚持在科学管理中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势不可挡的世界潮流。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纠缠于宣传文化究竟姓“事”还是姓“产”的争论,也无须去论证文化产业要不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加速发展、如何协调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和解决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发展文化产业事由谁来管、业由谁来办、钱从哪里来等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1、实现文化产业的调控方式由管办一体向管办分离转变。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打破政府既管文化又办文化的格局,把文化事业和产业区分开来,政府自觉地转换角色,转变职能,重新定位,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来,主要管事业;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市场主体,培植一批能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把那些可以进入市场的产业放手交给企业去办,实现管办分离。这对政府是一种解脱,对企业是一种机遇,对文化产业是一种支持。西方在总结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时,认为政府“最大的供给就是不供给”,也就是说政府要放手让权,不要过多地干预企业。我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政府由直接办文化产业转向间接管文化产业,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就无所作为,更不说明政府可以推卸发展文化产业的责任。今后,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主要职责,一是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手段,促使各类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二是制定法规政策,规范文化企业行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方向;三是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特别要保护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四是通过经济杠杆导向文化产业的布局和结构,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五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增强行业的自律。只要发挥好了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文化产业必将发展得更健康、更顺利。

2、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由散兵游勇向做大做强转变。现在我们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紧随其后的是文化的全球化。不管你自觉不自觉,只要你把自己排斥在全球化和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也会无情地、残酷地把你排斥在外。因此,我们发展文化产业,视野要更加开阔,尽可能地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实现经营规模的做大做强。在当前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控制权、话语权被众多实力雄厚的文化跨国公司所垄断。集团化是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向,人们把文化产业的世界性竞争性形象地称为“巨人之战”。所谓巨人,实质上就是垄断性集团。为什么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必然导致集团化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集团经过多次的兼并和重组,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完全可能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适应“入世”和全球化的新形势,我们的文化企业要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如果还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是单枪匹马、孤军作战,还是互相拆台、恶性竞争,还是彼此分割、不成气候,恐怕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了。发展文化产业,市县一级考虑到还刚刚起步,可以从实际出发宜大则大,宜小则小;而省级文化产业就应有远大的胸怀,应具世界的眼光,埋头苦干,背水一战,来一个“第二次创业”,抢占制高点,尽快做大做强。

3、实现文化产业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文化产业相对于物质生产而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产,对所需资源也有较高的要求。从长远来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不能走盲目扩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之路,而要在生产规模不变,要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实现集约型经营,关键要抓住两条:首先,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文化创新,以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来推动全省文化产业水平和质量的提升。要大胆地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产业技术设备和制作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装备和科技含量。要善于运用高科技手段,有效地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和侵权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其次要调整结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能引起文化产业质的变化。要按照合理原则、优先原则、竞争原则适时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以结构的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4、实现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经营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能是政府。美国的硅谷就是政府只给政策,依赖社会资本兴办起来的,其结果是硅谷越办越红火,享誉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社会化、市场化,要多渠道、多体制、多层次地办文化,形成国有、集体、个体、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兴办文化产业的格局。各级政府在鼓励各类经营主体投资文化产业时,要始终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构建引导有效的投资机制,让投资者消除心理压力,感到投资安全可靠,有利可图。要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利益,建立起民营、外资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形成规范的市场秩序,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闲置资金来发展我省文化产业,使我们的文化产业领域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生动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意识形态领域方面意识形态领域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六

关于篮球意识培养论文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对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及其培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运动员篮球意识与其篮球运动水平关系密切。

目前,从国内外火爆十足的篮球比赛中看,队员的体力和技战术虽在取胜中占居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篮球意识、思维能力以及斗智能力才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在长期篮球运动实践活动的认识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行动的总称。简而言之,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比赛规律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2.1通过进攻训练培养篮球意识

进攻是篮球比赛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运动员进攻意识强,比赛的获胜系数就大。因此,在进攻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篮球意识十分重要。应做到:①靠近球篮的方向移动,给对方以威胁;②为自己争得更大的活动范围;③尽量摆脱防守队员的防守;④帮助同伴从防守中解脱。

要让进攻队员在移动前想想自己的行动是否合理,而不盲目乱动,同时要运动员明确个人攻击要点:①要把防守者带到对他不利的位置去;②要对防守者最弱的地点进行攻击;③要在自己攻击性最强的地点发动进攻。要求运动员不断改变进攻方向,不要一味地一打一、两种战术配合,要声东击西,内外结合,在左、中、右轮番进攻。在进攻时,积极寻找对方漏洞,攻破其防守意图,当对方变换各种不同形式联防或综合防守时,运用拉开战术,扩大对方防区,采用移动进攻,有针对性地增加对方在局部区域的负担,以多打少;如果对方改用紧逼,则及时稳定阵脚,从容对付,耐心组织,利用掩护、传切、少运球和突分战术,使对方丧失信心。进行进攻训练时,除教运动员进攻配合外,还要教他们对付各种防守的办法,同时要允许运动员有创造性地发挥。

2.2在防守训练中增强篮球意识

在进行防守训练时,首先要求运动员必须具有坚韧不拔、死缠紧防的意识。

2.2.1使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明确概念,领会要求。例如,在进行有球队员防守训练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和手段,都要紧防,目的还是不让其随心所欲地传球,干扰降低其投篮命中率,并警惕其突破。因为他最有可能直接得分,最可能把球传到危险位收置。

2.2.2使运动员懂得自己的职责与全局的关系。例如,在半场紧逼防守时,最怕对方在我“两肋”与“心脏”部位接球,一旦接到球,就有可能使全队防守体系崩溃。

2.2.3使队员不仅懂得防守的一般原则,更要了解其特殊性。在比赛中,因为遇到的对手不同,特点不一,随时会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在平时的训练中,就不仅要使队员能按照一般的原则处理一般的情况,更重要的是教练员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解决办法。

2.2.4使队员会利用眼睛。也就是会观察。训练时,教练员要不断提醒队员注意使用自己的眼睛。

2.3提高心理训练水平,培养篮球意识

通过有目的的一般心理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感知觉能力的'反应速度,教练员应加强篮球运动员球感和临场感的培养,反应速度是指运动员意识活动的应答时间,缩短应答时间可提高意识活动的效率。通过赛间、临赛的心理训练,促使运动员的心理处于最佳的状态。

2.4意志品质教育和顽强的战斗作风是培养篮球意识的保证

意志品质是意志的具体体现。在现代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水平愈益接近,一场比赛往往到最后几秒钟才分出胜负,运动竞争更加激烈。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作风。只有这样,才能在极端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与对手进行顽强斗争,并取得胜利。

因此,必须明确篮球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运动员须打好体能、技术、心理几方面的基础,意识的提高才会落到实处。从认识到掌握可分为初学阶段(教与学的过程)和掌握、熟练、对抗、运用自如阶段(训练过程),它是一个完整而连贯的过程。因此,在进行体能、技术、战术训练的同时,贯穿意识的培养,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徐家杰.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s("content_relate");

【篮球意识培养论文】相关文章:

篮球教学中篮球意识的培养论文07-25

篮球教学与篮球意识培养方法论文08-28

篮球教学与训练中篮球意识的培养论文01-27

有关篮球选手篮球意识的培养研究的论文11-20

学生篮球攻防意识培养分析论文11-30

浅析篮球运动员篮球意识的培养论文11-02

悲剧意识的培养论文04-01

强化快攻意识培养,提高篮球教学效果论文12-04

关于篮球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论文07-25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七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xx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通过本次实践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分析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大学生为就业所需要提高的素质能力和就业工作指导,寻求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途径。

引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xx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xx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难有根本性转变;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随着我国现阶段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因而造成就业矛盾十分严峻。同时,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毕业生滞后的就业观之间的冲突显得十分突出,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态势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时下又将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我们组织了此项调查,由此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以便为学校提供未来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料与对策依据,也使在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学习期间进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就业准备,培养大学生追求最优选择和最佳就业的精神与品质。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预计完成500份问卷,回收了488份,其中合格482份,合格率为96.4%。样本中男、女分别占38%和62%。文科生123人,理科生183人,工科生116人,其他音、体、美学生60人。对此次调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金融危机下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半数以上认为就业前景较为乐观

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82.37%的大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而大学生在对自己发展前途的态度上,一半以上选择很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7.47%;在问及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时,7.93%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6.76%认为信息量少;21.91%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10.30%认为能力不足;8.99%认为优势难以发挥;16.52%认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16.27%认为对社会缺乏了解。

2.大学生在提升自身素质上已从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向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

大学生对于自身所欠缺的素质,9.75%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13.07%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3.28%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30.08%选择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22.2%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对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很多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都会有些自卑心理,那么当大家同台竞技争夺工作岗位时又会如何?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有压力,占72.2%。

3.被调查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周围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低于70%,大薪酬的期望也普遍降低

在被调查者周围毕业的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上,46.47%认为就业率在50%以下;24.9%认为就业率在50%-70%;6.22%认为就业率在70%-90%。大学生认为目前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偏低,形势不是很乐观,大部分人认为就业率在70%以下,而事实上据调查来看xx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68%,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对于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初期月薪,67.43%选择800-1500元;23.03%选择1501-xx元;选择xx元以上的占9.13%。对求职薪酬(试用期后的工资)主要集中在1001-2500之间,5.39%认为求职薪酬在1001-1500之间;23.65%认为在1501-xx之间;24.90%认为在xx-2500之间;28.42%认为在2501-4000之间;认为求在4001以上的,占17.64%。

二、就业倾向分析

1.大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大多集中在国企及政府部门,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总体趋向稳定

大学生毕业后的行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占51.74%,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占7.39%、14.35%;6.96%的会自主创业。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东南沿海城市发展自己的事业仍然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选择,占47.30%;23.03%选择中部大中城市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大学生选择上述地区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该地区有较大的发展机会或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占56.64%;16.62%选择该地区是因为生活条件好;而因看中创业环境的有7.29%;回报家乡有10.87%;因为家人安排或其他原因分别占2.30%、6.27%。

2.大多数大学生想过自主创业,但资金和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瓶颈

在自主创业这个问题上,70.12%表示想过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但是资金和经验仍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占65.56%;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政策支持和技术的分别占10.17%、14.17%。

3.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及报考村官

对于是否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55.6%的被调查者愿意投身苏北志愿者服务计划。在对于村官的选择上,5%的大学生已报名村官考试;57%有意向朝村官方向发展,但自身条件不够。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4.大多数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先就业后择业,超过半数的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

关于择业观调查数据显示,21.25%的被调查者希望毕业后一步到位,有稳定的收入;55.83%希望先就业后择业;16.67%不打算直接就业而是继续深造;6.25%打算自主创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应该是呈阶梯型的,根据自身发展的水平,抓住各种各样的机遇,通过一个又一个岗位不断成长。所以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可以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也就是说,在择业时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超过半数的大学生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经济收入因素,达55%;考虑自身兴趣和工作环境的分别占35%、32%;43%考虑对事业发展是否有利。58.13%认为专业对口对未来选择工作比较重要;8.75%认为很重要。在所学专业前景的看法上,认为所学专业前景较有前途的占大多数,比例为65.15%;7.68%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有前途。

三、就业工作指导

1.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工作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是社会实践

71.78%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工作影响最大,55.87%认为专业知识很重要,23.65%选择了职业资格认证,选择基础理论、毕业设计的分别占9.54%、6.43%,6.85%认为其他方面的教学环节。

2.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还是社会交际能力,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

在选择哪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今后就业最为重要这个问题上,选择社会交际能力的占75.52%,其次是心理素质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别占71.16%、70.75%,也有49.38%认为组织管理能力很重要,46.47%选择创新能力。这表明现在的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发展。75.3%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最需要的就业指导是就业面试的指导;54.4%最需要的是就业信息的获取;41.7%最需要的是推荐就业岗位;40.7%最需要的是国家就业政策;18.9%最需要的是关于创业教育方面;17.2%需要的是就业派遣的程序;还有17%最需要的是就业指导材料的制作。

3.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

67.01%的大学生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不太确定是否重要占了18%,有将近十分之一觉得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占5%。

4.54.3%的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的态度

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占54.3%;有相当一部分认为不太满意,占27.3%。这表明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

5.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人才招聘会

23.2%的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或院系就业信息栏;26.1%认为是人才招聘会;5.6%认为是学校就业网;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或亲朋好友方面得到就业信息的,分别占2.3%、8.1%;也有少部分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或其他渠道获得。

6.大学生希望企业人士、成功的校友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

11.4%表示希望企业人士来学校做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生涯规划;55.6%希望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8.7%希望涉及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规划;6.4%希望应涉及市场经济基本规律;12%希望讲解关于员工的职业素质。62%的大学生希望其报告主要讲述在校期间应为就业做何准备,9%希望是关于如何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22%认为就业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因素”。

四、对策与建议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本就不大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扩大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等共同努力。

1.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第三,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调查资料显示:182人认为自主创业最需要的是资金,占样本量的37.76%,资金不足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第四,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就业,可以指定出台一些帮扶政策。一是待业求职登记制度。准许待业毕业生进行求职登记,并享受失业人员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二是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户籍迁入地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三是优先安排就业制度。对城镇特困职工家庭、低保家庭毕业生实行重点推荐、优先安置;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采取政府安排岗位等多种方式实行保底就业。四是免费服务制度。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推荐、免收服务费用。五是就业见习制度。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提供3至6个月的见习培训,见习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为其提供基本生活补助。

2.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

我国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必须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同时实实在在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毕业生更应当根据人才市场供求状况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大学既培养社会精英,也培养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北大才子卖肉”很正常。经济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毕竟是少数,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不被大学生看好的地方和行业,却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建议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真正为毕业生提供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

3.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1)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职业能力之缝谁来填?目前情况下高校得担此大任。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国家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要满足市场所需;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反馈”、“高校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等系统,根据不同专业科学地制定扩招规模;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甚至停止招生。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人群中,有67.01%的人觉得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给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作为对学生的人生指导,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既弥补以前就业指导的不足,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xx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新时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为学生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职业目标,而且通过细化过程分解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另外,良好的目标意识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资源进行有益的活动,从而可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这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尤为重要。在高等院校中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并且在就业指导的同时推进对学生的人生教育,提高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

(4)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也给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xx年江苏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学校。武汉大学也宣布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并组织专家教授编写创业课教材,在全体本科生中增设“创业课”,教有能力的学生“做老板”。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自主创业的可能性和素质要求、实施途径及发展趋势等的研究,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引导等也是高校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4.大学生:自强自立,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5.用人单位:科学用人,善于成为伯乐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五、调查总结

本次调查仅局限于徐州地区的高校,时间仓促,收集的数据虽不能全部体现中国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是这些数据基本反映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中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需要依赖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体制改革和观念更新。解决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学生自身和企业单位等各个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企业,包括毕业生本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社会分工。继续推进就业体制改革,明确国家、高校和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确立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地位及应承担的权利义务。加快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毕业生就业工作摆脱目前困境,走上正轨。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八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绘就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树立“六种意识”,做学习贯彻精神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一、树立学习意识

领导干部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家都面临着严峻挑战与考验,要增强提高学习能力的紧迫感、责任感、危机感,深刻认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把学习作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党员干部树立学习意识,贵在行动。要减少应酬,多读一些好书,不能因为工作忙就忘记读书。据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所做的“万名党政干部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62.7%的受访者表示因工作太忙、应酬太多抽不出时间读书,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3小时。这种情况若长期下去,党员干部的素质就很难得到有效提高,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下降,最终为人民谋幸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树立责任意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是一种义务,一种使命,一种推动工作的动力。我国目前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幸福美好的小康社会,要靠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去实现,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自己当成“局外人”和“旁观者”。只有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通过真抓实干,全国上下才会产生“鲶鱼效应”,自觉将贯彻落实精神同做好本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勇于担当,牢固树立落实工作和抢抓机遇的责任意识,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加大考核问责,全面推进十八精神的贯彻落实。

三、树立群众意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群众意识。在工作中,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积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翁安事件”重演。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树立自律意识

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说白了就是要自己能够管得住自己。多次强调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现在,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各类人员打交道多,个人支配的时间多,如果不主动强化接受管理监督的意识,自我放纵,拒绝接受监督,很容易陷入迷途,甚至自毁前程,身败名裂。胡长清在悔过书中的自白,确实从反面给我们敲了警钟。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在不断增强自律意识的同时强化接受监督的意识,不仅“八小时”之内接受监督,还要自觉把接受监督的范围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只要能做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拿的东西不拿,不该碰的人不碰,最终一定会平安无事。因此,领导干部应常以“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做人须正己,诚信守法,勿打擦边球”自勉自警。树立危机意识。每个党员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因此,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善于应对种种困难和挑战。牢固树立不进则退、落后就要挨打、脱离群众就要“下台”的危机意识,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腐败,时刻做到自省、自警、自励,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五、树立大局意识

大局意识是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境界。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学习贯彻精神,既要立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培养敏锐的政治意识,像望远镜一样看得“远”,像广角镜一样看得“宽”,像显微镜一样看得“真”,自觉服从服务于整个地区、整个国家的大局,从而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这样才能有效克服部门利益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主义等狭隘思想的束缚,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六、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切实增强遵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

“为政贵在行”。只有每个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落实,确定的宏伟蓝图才能顺利实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目前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简短(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jihua/fanwen/16855360651482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