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企业工作计划 >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一

《戏作花卿歌》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9卷第19首。

戏作花卿歌

作者:唐·杜甫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

①上元二年(761)在成都作。《全唐诗》题下注:事见《旧唐书·肃宗纪》与《高适传》。花卿:即花惊定,西川节度使崔光远的部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恃功骄横,大掠东川。事见《旧唐书·崔光远传》及《高适传》。

②学语小儿:典出《南史·桓康传》:桓康,勇果骁悍。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儿。

③鹘:又名隼,猛禽。风火生:《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璋,渴饮其血,饥食其脯,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

④见敌唯多:即大敌当前。身始轻:跃跃欲试,斗志愈盛。《后汉书·光武帝纪》:“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

⑤绵州副使:指段子璋。绵州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柘黄:以柘木汁所染成的赤黄色,隋唐以来为帝王服色。段子璋称王,僭用天子服色。柘,全诗校:“一作赭。”

⑥我卿:即花卿。

⑦璋:原作“章”,校云:“一作璋”,据改。

⑧崔大夫:崔光远。手提掷还:言功归主将。

⑨李侯:东川节度使李灸。

⑩世:全诗校:“一作代。”

11、京都:诸本俱作“东都”,是。时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而自立,盘据东都。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全唐詩》卷219_19戲作花卿歌杜甫

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用如快鹘風火生,見傥ǘ嗌硎驾p。

綿州副使著柘黃,我卿掃除即日平。

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

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s("content_relate");

【《戏作花卿歌》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赠花卿》作品赏析07-04

洞仙歌 泗州中秋作作品赏析07-03

赠花卿赏析06-29

《赠花卿》赏析06-30

卿云歌原文及赏析08-17

《戏嘲史寰》作品赏析03-15

赠花卿原文及赏析08-20

《赠花卿》原文及赏析09-07

《赠花卿 》注释及赏析07-07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二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燕赵一带自古就称说多有慷慨重义、悲壮高歌的豪杰之士。董生参加进士考试,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而不得志,怀抱着杰出的才能,心情忧郁地要到这个地方去(谋职)。我料知他此去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走运,即使一般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同情爱惜你的,更何况燕赵一带豪杰之士的仰慕仁义是出自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通过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这次前往而产生一些感想。请替我凭吊一下望诸君(乐毅)的墓,并且到那里的集市上去看看,还有过去时代屠狗者(高渐离)一类的埋没在草野的志士吗?替我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s("content_relate");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译文】相关文章: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译文04-28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译文06-18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06-12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教案02-25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赏析08-20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及翻译06-16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原文及翻译06-15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阅读答案09-14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课文翻译11-13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三

感谢那是你 沫沫卿

长长的街道上,有一高一矮两个长长的身影。

高的那个是你,矮的那个是我。

“哼,你这个笨蛋!”我撅起了嘴。

“啊,我怎么笨了?我白天刚被我妈说,现在你又说我笨,我怎么这么倒霉埃”你的脸象个苦瓜,拉长着,活像个没头脑。

“我不高兴!”

你忙问我怎么了,我们在交往半年,本次约会第五个小时的时候,上演了没头脑和不高兴。

“我们交往多久了?”

“该第七个月了!”你肯定的说。

“我们出来多久了?“

”第五个小时“,你看了下表。

”那你干嘛还不牵我的手!!!!“穿着高跟鞋的小矮子发脾气了,对着186的傻大个儿。

傻大个儿一下子脸红了,默默地拉起了小矮子的手。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牵手,是我和你的初恋,那时我们很年轻很相爱。我握着你的手,以为这就是天长地久。你的手出汗了,却不肯放手,两个傻孩子,红着脸傻笑着,沉默地走在街的一边。

你,还记得么?

虽然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时的我们,是那么的那么的好。所以,收到你的信,我才会模糊了眼睛。

你是我第一个想嫁的男人,初次的心动,最难遗忘,每次朋友或者母亲提到你的名字,我总是会心跳好几下。这些,你当然都不知道,那时我们已经分手。

感谢那些给予我伤害的人,因为他们教会我成长。

感谢在生活中让我感到孤独的人,因为他们教会我如何独处。

感谢那些在背后说三道四我的'人,因为他们让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我。

感谢那些让我不知所措的人,因为他们让我学会怎么去处理这样复杂的关系。

感谢责备我的人,因为这让我知道我做事有多么的不合理。

感谢那些遗忘我的人,因为他们让我明白,我不是谁的谁。

感谢曾经 现在 将来的失败

因为这让我时刻清醒,我是多么的没有资格去骄傲。

感谢关注我不关注我的老师

谢谢曾经授予我的知识与关爱

孰不知 你们不在意的举动会影响我一辈子。

感谢我的朋友们

谢谢你们在通讯录中有我的名字

谢谢你们在佳节能给我发来短信

让我知道 其实我还是有人关心有人在意的

感谢我的家人

是你们赋予了我的生命

给予我一个无限温暖的家庭

让我衣食无忧。

或许

我也应该感谢

感谢我所在的人生底层。

因为人生的最底层有一个好处

就是无论从哪个方向努力,都是向上。

s("content_relate");

【感谢那是你 沫沫卿】相关文章:

沫水散文06-24

尘沫若何散文06-21

沙与沫经典语录05-10

沙与沫高中作文08-12

爱情美文:苏小沫,说你爱我06-20

流年相濡于沫散文07-02

沙与沫英文翻译07-05

尹夏沫经典语录05-09

沙沫的思念高中作文03-26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四

范仲淹《依韵酬吴春卿二首其一·鹤》

《依韵酬吴春卿二首其一·鹤》是宋代范仲淹诗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依韵酬吴春卿二首其一·鹤》,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范仲淹

华亭孤立病时身,终日徘徊尚海滨。

露掌思高还警夜,芝田音断欲务春。

千年灵气何求药,八变奇姿已过人。

莫厌在阴犹寡和,九臯非晚见精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提出严密官制、劝课农桑、整顿武备、减轻徭役、推行法制等10条建议,遭保守派反对,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后病死于赴颍州途中。善于诗词散文,风格清新明健。有《范文正公集》,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从小刻苦读书,生活得非常简朴,每天只吃一碗稀粥,凉了以后分为四份,拌几根腌菜和醋,早晚各吃两份,吃完继续读书。

成语“断齑画粥”就来源于范仲淹的苦学事迹。他的这种生活很像孔子的弟子颜回的经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考中进士之后,范仲淹进入仕途,参与政事。他在担任右司谏时,多次进谏,得罪了太后和宰相—当时,年幼的宋仁宗即位,由刘太后垂帘听政—被贬到了苏州。后因治水有功,才被调回京城,担任开封知府。

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宋夏交战,已经52 岁的范仲淹被任为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亲临前线视察。他号令严明,爱抚士卒,奖拔人才,阻止了西夏的入侵,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危机。

多年的仕途和军营生涯,让范仲淹看到了北宋朝廷政治和军事方面的诸多弊端,如果不改革,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开始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初期,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触碰到当权者利益的改革最终失败了;支持改革的大臣纷纷被贬,范仲淹也在其中,几年之后郁郁而终。

在新政中,范仲淹非常重视教育和治学。他早年就主持过应天府府学,从来都是诲人不倦。有时,还用自己微薄的俸禄招待学生们吃饭,他还联络和资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宋初三先生”、张载等。

为了给国家培养实用人才,范仲淹还提议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转向讲求经旨的义理之学和注重实用的经济之学。此后,考试内容开始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思维,学校教育减少了死记硬背、脱离社会实际的`章句记诵及词赋学问。

这些改变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可以说,它彻底改变了儒学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少数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而范仲淹就是这些革新的主要推动者。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登表海楼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游石子涧两首

(其一)

凿开奇胜翠微间,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他时即此是东山。

(其二)

飞泉落处满潭雷,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此山云出雨须来。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呆、老成尩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断齑画粥

范仲淹幼年丧父,四岁时随继父迁至长山,励志苦读于醴泉寺。因家境贫寒,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成年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刻苦攻读,冬天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没有东西吃时,就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经过苦读,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

龙图老子

宝元元年至庆历三年(1038年—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宽厚仁爱

范仲淹担任邠州知州时,有一次登楼饮酒,尚未举杯,就看到几个人披麻戴孝地营造葬具。范仲淹急忙派人询问,得知是一名书生客死邠州,准备就近埋葬,但墓穴、棺材和治丧用具尚未制备。范仲淹听后非常悲伤,立即撤去酒席,并赠以钱财,使其得办丧事。

庆历年间,张海(一说王伦)率领人马攻打淮南,路过高邮,高邮知军晁仲约料想无法抵挡,就昭示当地富人捐钱献酒,前去慰劳,“盗寇”很高兴,没有施暴就离开了高邮。事情传开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若郡县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必须处死;但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防守;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仲淹的意见,赦免了晁仲约。

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范仲淹戍边西北时,邠州、庆州的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在其生前就悬挂他的画像以祭拜。范仲淹去世后,闻知消息的人无不扼腕叹息,羌部族的数百首领,像孝子一样放声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严谨治学

范仲淹替人写墓志铭,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让尹洙看。”第二天,范仲淹就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能够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使写作刺史,知州写成太守,固然清雅古隽,但现在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人必然心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争论的原因啊。”范仲淹听后,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只弹履霜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又向志于琴道的崔遵度请教“琴何为是”,并问还有谁与他志同道合,崔公说是唐处士,于是范仲淹“拜而退,美而歌曰:有人焉,有人焉,且将师其一二。”他为自己寻到能学琴与琴道的老师快乐如孺子。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

教子扶危

范仲淹熟治家甚严,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范氏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在苏州遇到朋友了没有,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举贤任能

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成为一代名将。

张载少年时,喜欢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二十一岁时,谒见范仲淹,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作为将领实在屈才,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劝他读《中庸》。后来张载遍观释老,无所得反而求六经,后成为北宋五子之一,宋明理学关学的创始人,一代大儒。

富弼少年时,好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说:“王佐之才也”,并把他的文章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了富弼。宋仁宗恢复制科后,范仲淹告诉富弼说:“你应该由制科步入仕途”,并推举他为茂材异等,富弼从此进入官场,成为一代名相。

相传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城中文武官员,大多得到过他的推荐,惟有苏麟,因在外县担任巡检,不在城里,未得提拔。于是,苏麟就向范仲淹献诗一首,其中有两句为:“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为他写了一封推举信,后来苏麟也得到升迁。

性情中人

历史上,人们给以范仲淹特别高的评价,“才其量其忠,非但为一代宗臣而已”。其实,范仲淹并没有把自己看成完人,反而是喜欢袒露自己的真实性情。他也发过牢骚:“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宋人吴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官妓中有一位小歌妓(“小鬟”),范仲淹颇为看中。后来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因小鬟年纪太小,不便携行,就给他的朋友魏介寄了一首诗(《怀庆朔堂》),在诗中说道:“庆朔堂前花自栽,便移官去未曾开。年年长有别离恨,已托东风干当来”。魏介心领神会,就把小鬟买来转送范仲淹。南宋姚宽还记载范仲淹曾以胭脂寄小鬟,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赠汝好颜色”。明人朱有炖据此改编为杂剧《甄月娥春风庆朔堂》,剧前引言亦详述此事。

三光风范

范仲淹忧国忧民,不图个人荣华富贵,从二十七岁进士及第到五十五岁主持新政,在漫长的官宦生涯中,范仲淹关心政治,每遇国家大事,总是慷慨直言,由于他直言敢为,曾在八 九年间里三次被贬:1029年,范仲淹因谏言太后还政,被贬;接着又在废郭皇后上二次被贬;1035年,范仲淹上《百官图》第三次被贬。

在这几次事件中,范仲淹都是重要的策动者,尤其后两次,成为影响庆历士风构建的两个重要事件,获得了北宋士人的人格认同。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

王安石在《祭范颍州文》中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可是早在熙宁九年(1076年)五月,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批评范仲淹“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

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以来已有好议论,如山东有孙明复,徂徕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后来遂有周子、程子、张子出。”

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

《宋元学案·序录》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无疵,而导横渠以入圣人之室,尤为有功。”

王夫之对范仲淹有苛评:“(范公)以天下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则忧之亟。故人之贞邪,法之疏密,穷檐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风俗之醇薄,一系于其心。……若其执国柄以总庶务,则好善恶恶之性,不能以纤芥容,而亟议更张;裁幸滥,核考课,抑词赋,兴策问,替任子,综核名实,繁立科条,一皆以其心计之有余,乐用之而不倦。唯其长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静之天下,人挟怀来以求试,熙、丰、绍圣之纷纭,皆自此而启,曾不如行边静镇之赖以安也。”

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s("content_relate");

【范仲淹《依韵酬吴春卿其一·鹤》】相关文章:

范仲淹《依韵酬毋湜推官》09-04

范仲淹《依韵酬邠州通判王稷太博》09-04

《依韵答提刑张太博尝新醖》原文范仲淹07-13

范仲淹《鹤联句》原文诗词07-13

范仲淹《依韵答贾黯监丞贺雪》诗文相关介绍11-22

范仲淹《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二首》介绍08-22

范仲淹《酬滕子京同年》介绍01-20

水调歌头·依韵和归来子11-17

春韵切切诗歌12-27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五

《别董大二首(其一)》原文赏析鉴赏

作者:高适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①董大:即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曛:落日的余

光。这里指黄云蔽日的景象。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永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奠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s("content_relate");

【《别董大其一》原文赏析鉴赏】相关文章:

别董大其一全诗赏析12-25

高适《别董大》原文赏析04-18

别董大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10-20

别董大的赏析07-02

别董大诗歌赏析07-07

《别董大》的诗意及赏析11-23

别董大原文翻译赏析02-27

别董大原文、翻译及赏析09-09

高适《别董大》赏析05-10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董卿朗诵《致橡树》如何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jihua/qiye/16854176331442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