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质(11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质(11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质(11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一

《放飞蜻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21课。这一单元还有《在金色的沙滩上》《和时间赛跑》《“计算机之父”的童年》三篇课文,在教学时要做到认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放飞蜻蜓》排在本单元的第一位,引领着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对于本课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的语气背后挖掘人物品质的学习过程。

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

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带来了奖品以及与教学同步的课件为上课做好准备。本课需要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要完成目标1,2这里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安排“谈话激趣引入蜻蜓;交流探究蜻蜓,朗读感悟陶行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是谈话激趣引入蜻蜓。首先,我会亲切地和学生谈话:孩子们大家好,我很想了解一下咱们三年级的小朋友认识昆虫吗?说说你知道的昆虫。(生回答)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昆虫,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想知道就把眼睛闭上,老师数到3再睁开。然后出示“蜻蜓”的图片。通过闭眼、睁眼的过程给学生以神秘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蜻蜓美好的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铺路搭桥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是交流探究蜻蜓,朗读感悟陶行知。这个环节要做到了解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保护蜻蜓,体会陶行知对儿童的尊重,关爱,谆谆教导。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找出本课讲了蜻蜓哪些方面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食物、眼睛以及尾巴。在讲解食物这一方面时,我会出示蜻蜓的食物图片(苍蝇、蚊子、孑孓),问学生:你们喜欢他们吗?并说一说它们的危害。孩子们可以认识到,蜻蜓的食物是害虫,蜻蜓是益虫,我们应该把蜻蜓当朋友。我又接着问:你们应该怎样对待好朋友呢?然后让孩子们拉勾为誓,记住自己的承诺。学生通过交流深入探究,懂得我们应该保护益虫,也为突破“为什么放飞蜻蜓”这一重难点埋下伏笔。在教学眼睛和尾巴这两方面时,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的方式,找出蜻蜓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并出示眼睛和尾巴的图片,以及课外拓展资料,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眼睛和尾巴进行描述,在描述过程中,学生说的不通顺的句子,我要及时纠正,补完整的语句我会帮助他补充完整。讲述精彩的同学,要给予奖励。这样的安排可以使他们的口头表述能力得到锻炼,对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的认识更加深入。

本文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抓住对话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陶行知对儿童的关爱、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要做到朗读到位,必须抓住关键词。比如,陶行知和翠贞的对话,必须抓住“慈爱”和“抚摸”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 “慈爱”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再做一做“抚摸”的动作,想一想该用什么表情,什么语气来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感悟到陶行知对孩子的亲切关爱。课文的最后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在朗读这一句时,要抓住“商量”这个词语,读出“商量”的语气,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读,我可以先示范读,再让学生自己读,然后链接第一课时了解到的陶行知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个了不起的人居然和一个孩子商量,说明他是多么的尊重儿童啊,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前面有陶行知对蜻蜓的食物、眼睛、尾巴的介绍做铺垫,学生不仅能理解到放飞的原因是,“蜻蜓会为人类做贡献,是人类的好朋友”,还能感受到陶行知为了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良苦用心,在这里来突破重难点,可以让孩子们的童心得到升华和释放,此刻我会深情地做一个小结。

第三个环节,巩固、拓展、延伸。在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让陶行知住进学生的心里,我也布置了课后作业: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习惯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保护蜻蜓的宣传语,是为了让学生把保护动物的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为保护人类的朋友做贡献;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忠实的听众,孩子把学到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会得到由衷的赞赏,从而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可以把保护动物的意识传递给他们,呼吁大人们也行动起来。

你希望陶行知成为你的( )

a、父亲 b、老师 c、朋友 d、榜样

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说得精彩,我都会给予奖励,这道题的设计,更加深了学生对陶行知的崇敬和喜爱。

三、作业设计

1、蜻蜓饿极了时,会吃自己的尾巴吗 ?通过观察或查找资料完成。

2、写一句保护蜻蜓的宣传语。

3、把你了解到的蜻蜓给爸爸、妈妈说一说。

四、板书设计:(略)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二

19放飞蜻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二、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

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

2.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3.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

⑴出示表格。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⑵理解“据说”一词。

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⑶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

4.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

⑴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

⑵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⑶交流体会: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

5.创设情境,感受放飞蜻蜓的快乐

创设情境,给学生练习说话提供一个舞台,既拓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蜻蜓放飞了,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心情,体会放飞的快乐。)小蜻蜓会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

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⑴总结全文。

⑵出示伟人对陶行知称赞的话语。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泽东

万世师表。                             —— 宋庆龄

当今一圣人。                           ——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7.拓展延伸。

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伤害动物的行为吗?说说。如果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你的面前,你会什么做呢?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三

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殷萍

课前播放图片: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呀?

生:我看到了一只只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蜻蜓。

师1: “五颜六色”说出了蜻蜓的颜色美。还有谁想说的?  

生2:我看到了蜻蜓在飞舞。

生3:我看到了蜻蜓在点水。

师4:蜻蜓姿态万千,真美!

生5:成双成对的蜻蜓在飞,它们非常快乐。

师3:从同学们的表情中,老师看出你们已经喜欢上这群小精灵了。好,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我们开始上课吧!

教学流程: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读——放飞蜻蜓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1: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后来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最后放飞蜻蜓的事。

【相机板书: 捉→谈→放】

师引说:陶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后来陶先生和孩子们谈蜻蜓,他先和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又和孩子们谈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

陶先生可是一个大教育家,他经常指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现在就让我们和这些孩子一起走进陶先生的课堂。

二、品读体验

师:孩子们,轻轻打开课本儿!别急,老师这儿有个学习提示,谁来读一读?

在学习课文时,大家可以用笔将自己的发现画一画,不理解的地方圈一圈)好了,开始吧!   

生:自读课文。

师生交流

师:点击出示(2—6),

师:孩子们,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说说看!

生:我知道了蜻蜓不吃露水……

师:你是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陶先生说:还是翠贞说的对,说明其他人不对。

师:你真会读书,能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想!

师:还有谁想说?

生:蜻蜓吃虫子,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

师:你了解了蜻蜓吃什么。那蜻蜓一个小时能吃多少害虫,你们知道吗?

生:能吃20只苍蝇或者840只蚊子。

师:蜻蜓可是个“捕虫小能手”呢。苍蝇和蚊子会传播疾病,可是我们的敌人啊!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是的。

师:同学们,学问学问,既要学,更要问。那读了这段对话,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预设1:

生:“七嘴八舌”什么意思?

点击“七嘴八舌”,有人知道吗?

生:一群孩子你一言我一语的。

孩子们他一句你一句的。

孩子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师:孩子们,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也会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呢?

生1:      生2:    

师:是呀,当我们遇到感兴趣的话题,就会挣着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当陶先生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的时候,孩子们七嘴八舌抢着说,一起读。

(出示句式  练习说话  理解应用“七嘴八舌”)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不仅理解了“七嘴八舌”的意思,而且还能灵活运用了。

预设2:

生:慈爱什么意思?

师:词语不理解,我们可以把它带进句子里读一读,想一想。谁来读读慈爱所在的这个句子。

师:谁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看图,)瞧,陶先生笑眯眯的,多亲切啊,这就叫慈爱。

师:【体态语言】慈爱地抚摸,多么温暖的感觉啊,从这儿你感觉到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对,陶先生就是这样的和蔼可亲。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教育家对孩子们的关爱。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预设3:

“田埂”什么意思(田间的小路)

师:瞧!这田间小路就是“田埂”。老师小时候啊,常和好朋友们在田埂上玩耍。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感觉到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是啊,陶先生觉得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大孩子。

小结:通过自学,交流,我们知道了蜻蜓吃虫子,是我们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先生是个和蔼可亲的人。咱们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陶先生的话谁来读?翠贞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读。其它的话老师读。好吗?

师生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陶先生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最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教孩子知识,教孩子做人。今天,他和孩子们在田埂上上了一节生动的课。下面请同学们默读7-10自然段,想想从陶先生和孩子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对陶先生又有了哪些了解呢?好,开始!

生默读课文。

师:同学们,默读有助于思考,交流有助于提高,大家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你的收获会更大!

师: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读书收获?

【一】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哦!你了解了蜻蜓的姿态。瞧(点击图片)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多美啊!

(点击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1:    生2:

师(评价)1.多活泼的小蜻蜓啊   2.真美丽!

师: “一闪一闪”、“一撅一撅” ,让我们感觉到小蜻蜓的确可爱!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语。蜻蜓的眼睛-------,尾巴-------      头-------       嘴巴——      翅膀——

师: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

【一】尾巴

师: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师:是呀,那是蜻蜓妈妈在水面上生宝宝呢!关于尾巴还有谁想说的?

生2:      生3:

师:哦,你们了解了蜻蜓的尾巴。

(出示:“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谁来读读?

师:(出示图),瞧,这就是蜻蜓的尾巴,真的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师:谁来读读“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变红。

生1 :     生2:     

师(评价)1.一节节的,真有趣!

2.你读出了尾巴的样子。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1:      生齐:

师评价)1 老师觉得这尾巴还不够长,能再试着读一读吗?

2.真是与众不同的尾巴呀!

师:那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

生: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变红)

师:是啊,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很重要,你们看:

图片1 ,杂技演员走钢丝,很危险,他靠手中的横竿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图片2, 花样滑冰运动员,能够在冰面上翩翩起舞,靠的就是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来保持平衡。

师:孩子们,我们平时在什么情况下,也需要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生:走独木桥     溜旱冰

生:玩活力板      骑自行车

师:是呀,只有保持平衡,才能稳稳当当,玩得开开心心!

师:(点击)蜻蜓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就是靠尾巴来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的作用真大啊!

师:你能用朗读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尾巴?

生: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蜻蜓在空中快乐地飞舞,这尾巴的作用可真大啊!

师: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真的是这样吗?

生:不会的,他只是在咬尾巴,并没有吃尾巴。

(怎么知道的?我以前看过电视,电视上说的)

师:陶先生是听别人说的,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在这句话前加上了“据说” (变红)。 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其实呀, 蜻蜓爸爸咬自己的尾巴是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并没有真的吃尾巴。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除了蜻蜓的尾巴,你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蜻蜓的眼睛……

师:你了解了蜻蜓的眼睛。

【三】“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谁来读读?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蜻蜓的眼睛。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

生:我看到了一双大眼睛。

师:它有一对特别发达的眼睛,几乎占了头的一半。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它的眼睛里有很多小黑点

师:那是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的。

关于蜻蜓的眼睛老师这儿还有一则小资料,我们来听一听!

蜻蜓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蜻蜓是视力最好的昆虫,它能清楚地看到9米以外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师:孩子们,你们觉得蜻蜓的眼睛,怎么样?

生:

师:谁能把这双神奇的眼睛读出来的?

生1:              生2:

师(评价)1.真奇特啊!2.太神奇了,谁再来读一读?

4.这眼睛还不够奇特。

师:瞧,这儿有个省略号。(变红)这里的六个小点,包含了许许多多。想想看,陶先生和孩子们还会和谈什么呢?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

生1:蜻蜓的嘴里有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颚,它的脑袋可以任意转动。

生2:蜻蜓有两对薄薄的翅膀,休息时展开,平放在两侧。

生3:蜻蜓的飞行速度很快,最快的时候,每秒速度可达40米,这可以连续飞行一个小时不休息。

师:真的是太厉害了。

师: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真不少啊!这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听了陶先生的介绍,让我们对蜻蜓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就像大自然中的一只小精灵,让我们再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出示10节)

师:在这乡村的田埂上,陶先生就这样和几个孩子亲切地交谈着,他把知识的种子播进了孩子们的心田。此时此刻,在你们的眼里,陶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1:     生2:     生3:    

师:(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师:陶先生面对翠贞这群孩子,讲了蜻蜓的尾巴,讲了蜻蜓的眼睛 ,讲了许许多多,不厌其烦,从中又可以看出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陶先生用那春风化雨一般的教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悄悄感化这孩子。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如何对待手中的蜻蜓?

生1:我要放飞蜻蜓!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它是捕虫小能手。

生2:         生3 :

师:真好,那面对手中的蜻蜓,陶先生和孩子们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11片段)

师:谁来读一读?

生:

师:老师听出来了,陶先生的话,读出了商量的口吻。还有谁想读?

生:

师:你不仅读出了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还把“放了它,放了它”读得很快 ,为什么呢?

生:我是想让蜻蜓早点回家。

师:谁还想读?

生:

师:〔师加上动作范读〕:翠贞张开小手……

生:

师:蜻蜓回家了多快乐,多自由啊!谁愿意把最后一句话再来读一读。

真是一只快乐的小蜻蜓,因为了解,因为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孩子们放飞蜻蜓,多么可敬的陶先生,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让我们再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

小结: 一群孩子捉蜻蜓,陶先生和孩子谈蜻蜓,最后放飞了蜻蜓,回家的小蜻蜓享受着飞翔的乐趣(板书:飞),多快乐啊!

三、拓展延伸

点击〔 瞧:  ①小蜻蜓飞翔的图片。【《小蜻蜓》轻音乐】

②图片——

师: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同学们,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让我们插上爱的翅膀和蜻蜓一起飞翔吧!

陶老师的课结束了!我们今天的课也结束了!谢谢同学们!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四

《放飞蜻蜓》是小学语文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讲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谆谆教导。是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好教材。根据新课标对中年段孩子的要求以及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解他们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蜻蜓的资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我预设用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我安排三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板题,让学生读完课题根据课题质疑。

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完成1、标好自然段2、画出文中到生字的词语3、把课文读通顺读熟练。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们自己评价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学生读准确这些字的读音:前鼻音“贞、蚊”后鼻音“舌、蝇、抢”,调整的tiao,露水的lu。

在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后,用质疑讨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知道课文讲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简单介绍陶行知)见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事。

第三个环节,最后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我将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安排复习回顾、探究自悟、拓展延伸三个环节以期达到让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的目标。

第一个环节复习回顾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自悟

课文的2-10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我以“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相机板书陶行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进入文本的学习,我将用充足的时间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圈圈画画,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交流。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第一步、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第二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第三步、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指名交流

第四步、评议,补充完善

第五步、请学生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相机板书:食物、尾巴、眼睛

第六步、教师总结

第七步、感悟朗读

1、学生自读

2、指名读

3、学生互相评议(人物的不同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4、学生在评议的基础上练读

5、感情朗读(读出人物不同的的语气)

第八、课文的第十一自然段写在陶行知的开导下,孩子们放飞蜻蜓。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这部分,我这样预设教学过程。

1、让学生自读这一段,对文本有更深的了解。

2、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4、引导学生用欣喜、赞叹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5、自读感悟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在书上找出有关的词句)

6、讨论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

7、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第九步、学生再读全文,加深感悟。

第十步、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板书       放飞蜻蜓(陶行知)

(人类的朋友)食物尾巴眼睛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34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好。

2、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晴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拓展内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堂资源: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教学课件。

课前准备:带领学生上网搜索一些有益动物的资料,并制作动物名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回顾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有感情地读题)

[激趣:喜欢蜻蜓吗?读出你的喜欢]

2、        通过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板书:捉)

二、         揭示结果  

过渡:我们知道那只不幸被捉的蜻蜓最终是幸运地又被放了,课文哪儿告诉我们?(板书:放)

1、        指名读文

2、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三、         再读全文,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

过渡: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请大家再细细读文,边读边划出应该放飞的原因的句子?

(同桌交流)

1、        学生自主学习,在读文中进行了解研究蜻蜓的习性特点,认识它是益虫,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

(师应认真巡视,了解自学情况)

2、        大组讨论交流,分三块进行,可随学生的发言随机展开,以一点带动一块的学习。

交流:你同意把蜻蜓放掉吗?  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一)                              蜻蜓吃什么?

出示2—6小节:为什么说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二)              尾巴有什么作用?

出示7----10小节的前部分句子。

(三)            眼睛的结构

出示句子,指名读,出示复眼的结构图。

朗读指导,在充分读地基础上体会人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陶行知这个人物的谆谆教导,以及对孩子们的尊重、关爱等。

3、        指导小结:

通过陶行知的和小朋友的对话,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此时你会怎样?你们说这只蜻蜓我们应不应该放?

4、        再读第11小节,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自由读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指名说,相机指导朗读,同时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你听了他的读,有什么想说的?)如:商量的口吻(教师范读理解)、急切的语气、想象蜻蜓的高兴。特别是对“孩子们入神地听着”这一句的想象与理解。

四、         课堂拓展

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写蜻蜓的两首诗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四人小组交流准备的有益动物名片,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大家交流。

五、师总结: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体会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两课时 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和蜻蜓的有关知识。课件。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欣赏蜻蜓照片。这些可爱的昆虫是什么?指导朗读:两个都是后鼻音。板书:蜻蜓   指导写蜻蜓: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蜻蜓两个字都是虫字旁。学生书空。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你想到什么词语或诗句?2、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文章。板书:放飞 齐读。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个让小朋友们放飞蜻蜓的人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1、陶行知先生怎样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快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学习字词(1)出示词语,指名分行朗读,正音。强调第一行的读音。苍蝇      田埂      翠贞     蚊子陶行知   慈爱      据说    七嘴八舌掌握      抢着说   构成    一撅一撅抚摸      结构      复杂    孑孓(出示图片,简介) 齐读词语两遍。(2)指导识记:蝇 蚊(都是昆虫)    抢 握(一种动作,都要用到手)3、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相机板书:捉蜻蜓 —— 谈蜻蜓——放蜻蜓小结:课文讲述了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教育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哪几节讲的是捉蜻蜓?哪几节讲的是放蜻蜓?哪几节讲的是讲蜻蜓?指名分别朗读相应自然段。正音。1、激起悬念: 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可最后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在课题“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呢?快速默读课文2到10 自然段,从文中找一找。全班交流:(1)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2)蜻蜓身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学习第1自然段。

田野里,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捉着蜻蜓。啊,捉到一只了!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会做些什么?2、陶先生怎样和孩子们谈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的呢?默读课文2到6自然段,圈画出关键词语。3、全班交流:(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抓住“慈爱”、“抚摸”体会陶先生说话的态度和蔼可亲。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慈爱”和“抚摸”。指导朗读。(2)孩子们怎么回答的?理解“七嘴八舌”。 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的样子。小结:孩子们在陶行知先生面前畅所欲言,更可见陶行知先生平时的平易近人、十分喜爱孩子们。(3)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文字、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抓住“拉着”、“坐在”感受到陶先生的和蔼可亲。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哪位同学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出示资料,指名朗读。◇比较句子: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请同学们读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体会陶行知说话语气的委婉,◇指导朗读:读出慈爱的、商量的委婉语气。4、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而是问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呢?(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相机板书:循循善诱)小结:这群孩子在陶行知先生的循循善诱下,已经懂得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陶行知先生在不知不觉中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教育。这就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4、分角色朗读1到6自然段。 1、练习朗读课文。2、查阅有关蜻蜓的资料。3、完成习字册。

孩子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我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划出相关的语句。2、全班交流:◇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指导朗读,齐读。◇蜻蜓尾巴有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指读,齐读。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3、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吗?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②蜻蜓的眼睛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十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指名交流

评议,补充完善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感悟朗读

自读

指名读

学生评议

练读

感情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四、课后调查

陶行知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查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板书设计 :

20,放飞蜻蜓

陶行知

捉 放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十一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意义的文章。对于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在细读课文后,觉得将它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大家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并让他们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临下课时,我问孩子们学完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谈了许多,有说关于蜻蜓的,有说关于陶行知的,有说要保护动物的等等,看来他们的收获还真不少。我建议他们课后再去找一找关于陶行知的资料,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好地了解陶行知,从先生教育学生的一个个小故事中得到启发。最后集体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慈爱和谆谆教导。 

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行知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总之,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要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让他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不是负担,而是享受,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白银区麻林坪小学)

在放飞蜻蜓中放飞孩子的梦想 ——《放飞蜻蜓》教学反思

《放飞蜻蜓》一课,娓娓道来这样一个清新的小故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没有横加训斥捉住蜻蜓的孩子们,而是因势利导,将蜻蜓的作用向孩子们一一传 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教育”。掩卷沉思,不由得钦佩教育家动人的人格魅力。教学本课时,我的体会有两点:

一、抓住灵动的语句,走近陶行知。

在本课中,有这样几个词语在文中跳跃:慈爱、小心、商量  我抓住这几个词语, 给孩子们设计了几个问题:哪些地方体会到陶先生的慈爱?他的慈爱带给孩子们什么?为何要小心地拿着蜻蜓?怎样才是商量的口吻?让孩子们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表演,在反复品读中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共享:在诵读中,孩子们了解到陶先生的循循善诱,询问孩子们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用?眼睛的结构很复杂……没有丝毫的说教,却是环环相扣,教给孩子们认识蜻蜓的知识,不着痕迹,却水到渠成。同时,我在课上更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商量”,就是态度不居高临下,学生们在朗读中欣喜地发现:自己也变成了翠贞,似乎在聆听陶先生的教导,将人类的好朋友蜻蜓心悦诚服地放飞。

二、品位课文细节,感受人格魅力

文中有个词: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我让学生辨析为什么作者不用“拿”而用“取”?学生在讨论中七嘴八舌地说:“拿”只是普通的要过来,没有体现一种尊重,而“取”却更体现先生与孩子们的平等相待,“取”的动作很轻微,也很小心,因为先生同样小心翼翼地对待他手里的蜻蜓。确实,孩子们说得多好啊!在探究与辨析中,这个细小的情节描写也让孩子们领略到了教育家无穷的魅力,让我们教者也深有启发:不仅教知识,更是教学做人。

在“放飞蜻蜓”中,我们也收获了:放飞孩子的梦想,任他们翱翔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同学维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身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维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同学充溢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上节课俺们已经初步学习了放飞蜻蜓这篇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婴幼儿,让俺们先到词语乐园去走一走,读一读。(出示词语)

慈祥 抚摸 复杂 入神 结构 调整 七嘴八舌

蜻蜓 露水 苍蝇 蚊子 孑孓 田埂 不计其数

1、你最想读哪一行?相机纠正

2、齐读

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知道小伙伴们将自身捉来的蜻蜓又放了。

二、抓一“放”字,了解蜻蜓是益虫。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放飞蜻蜓”呢?

同学1:因为蜻蜓是俺们的朋友,所以小朋友们放飞了蜻蜓。(板书:俺们的朋友。)

同学2:因为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吃的都是害虫,所以蜻蜓是俺们的朋友啊!(吃食)

同学3:因为 陶行知 先生告诉俺们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孑孓,所以俺知道了蜻蜓是俺们的朋友。

同学4:俺通过小朋友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得到蜻蜓是吃害虫的,所有它是俺们人类的朋友。

老师:是啊,蜻蜓是俺们的朋友,让俺们再来读一读1—6小节,从而加深对蜻蜓的了解。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人物对话的时候,要想读好,不只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谁来说一说,这段话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随机引读2—6小节。

三、再抓“放”字,了解蜻蜓。

老师: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仅仅是因为它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吗?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七至十自然段,俺们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5:从对话中,俺知道了蜻蜓的眼睛结构很复杂,可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板书:眼睛)划出有关语段,指导朗读。

尾巴的作用:相机划出有关句子,指读,再读,个别读(多读几遍)读出蜻蜓

生6:从对话中,俺了解到了蜻蜓尾巴有坚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板书:尾巴)

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身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其实呀(出示注释)

老师:通过课前的资料的收集,你对蜻蜓的身体、结构、作用还有哪些了解吗?

同学汇报。

①蜻蜓点水(人们经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时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时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 齐读。

②俺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 9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局部,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反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平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身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同学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身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获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 40米 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 110米 栏用了12秒88,蜻蜓每秒飞行 40米 , 110米 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老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和补充知识,对蜻蜓有了很多的了解。老师也感觉到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也喜欢上了蜻蜓,瞧,这位同学他也很喜欢蜻蜓,[出示图片]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捉蜻蜓。

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

师:好,现在你们就把老师当作这位捕获蜻蜓的小男孩,你想对俺说些什么?

生:……

师:你能告诉俺为什么不能捕获它吗?……为什么说他是俺们的好朋友?

奥,其实俺捉蜻蜓并不是要伤害他,只是想要观察观察,瞧,他的眼睛大大的,和俺们人类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呀?他的尾巴又细又长,又有什么作用?

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俺明白了。俺们看看文中的那群小朋友此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朋友们入神地听着,告诉俺们小朋友们从想了解蜻蜓,到喜欢上蜻蜓,甚至爱上了蜻蜓,所以,小朋友们纷纷说:引读……

老师:因为更了解、因为更喜爱、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小朋友们会放飞蜻蜓。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品读课文,感悟人品。

老师:同学们,是谁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生齐:陶行知。

老师: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生齐:陶行知。

老师:(出示头像课件)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小朋友们的呢?大家打开书,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陶行知的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慈祥地抚摸”“拉着小朋友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 陶 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小朋友们才干看得清。)多么关心小朋友啊,处处为小朋友着想。俺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小朋友们放飞蜻蜓,他自身也十分保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 陶行知 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小朋友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俺们一起来读。

老师:同学们,你们真得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小朋友、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俺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读、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小朋友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小朋友们主动放飞了蜻蜓。……读课题——放飞蜻蜓!。小朋友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不!那是小朋友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维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平共处的一份真情。

(出示作业)(查资料,学会介绍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做好一份读书笔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十三

《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双语小学  马 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重点: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

教学难点: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蜻蜓眼睛、尾巴、翅膀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慈 爱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 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 

(2)集体读。

2、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能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指名回答)

过渡:课文讲述的就是 陶行知 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放飞蜻蜓的故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近我们的好朋友——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0节,从陶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2、生自主阅读。

3、组织交流。 

(1)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2)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3)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4、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1、默读比较,发现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1)指名回答。

(2)小结:描写蜻蜓眼睛和尾巴,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3、过渡:蜻蜓被称为“除害飞行家”,这和它有一对神奇的翅膀是分不开的。

(投影出示蜻蜓翅膀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翅膀的外形。

(1)观察图片,指名交流。

(2)师结合资料介绍蜻蜓翅膀的作用。

(3)迁移练习:(课堂小练笔)

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蜻蜓的翅膀。

(4)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过渡:在 陶 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1、(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2 、再读课题,放飞蜻蜓,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 放 飞 蜻 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课堂实录】

19 放飞蜻蜓

双语小学  马 玲

一、复习词语,回顾文本。

1、(投影出示)

慈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入神   放飞

结构复杂   保持平衡   掌握方向

(1)指名读,强调读音注意点。

(2)集体读。

2、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轻声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发现什么呢?第二行词语、第三行词语又会让你想到课文中的谁?

生:第一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 陶行知 先生。

生:第二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课文中的小朋友们。

生;第三行词语让我想到了蜻蜓

师:课文讲述的就是 陶行知 先生和孩子们一起放飞蜻蜓的故事。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走近我们的好朋友——蜻蜓。

(相机板书:好朋友)

二、自主阅读,互动交流。

1、提出读书要求。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7——10自然段,想一想, 从陶 先生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又有了哪些了解?

(生自主阅读课文,师深入指导。)

2、师:把你的收获先和同桌进行交流。(生同桌交流)

3、组织集体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生:我知道蜻蜓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蜻蜓的眼睛。你看到一双怎样的眼睛呢?

生:它的眼睛很大。师:是呀,大约占了头的一半。

生:眼睛里有很多小亮点。师:原来蜻蜓的一只眼睛里面就有许多只小眼睛,所以说它的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

师:这么奇特的眼睛本领可大啦!它能——生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老师发现,这句话的末尾用了一个省略号,这是让同学们来补充的。谁来为我们补充介绍蜻蜓眼睛的作用。

生:它的眼睛能看到 九米 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

生:蜻蜓的眼睛能看到千米之外飞行的同类。

……

师:蜻蜓的眼睛这么奇特,谁能把这句话读好,表现出蜻蜓眼睛的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师:继续交流,你对蜻蜓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师(出示图片)蜻蜓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生:一节节的,又细又长。

师:谁能通过读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尾巴。

生:读(突出“一节节”“ 又细又长”)

师:读书就应该这样,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蜻蜓的尾巴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师:蜻蜓的尾巴在飞行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可书上却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掉一截,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生(议论纷纷,说法不一)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肯定的答案呢?

生: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一个“据说”。

师:“据说”是什么意思,能去掉吗?

生:据说就是听别人说,在课文中不能去掉,去掉意思就不一样了。

生: 陶 先生是听别人说的,他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要加上“据说”。

师: 陶行知 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求真求实的人。看来,准确用词很重要。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呢?老师查了资料,蜻蜓并没有吃尾巴,而是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

师:继续交流。

生:我知道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师:“一闪一闪”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星星、钻石、金子……

师:蜻蜓的眼睛在阳光下就像星星、钻石一样闪亮,多美丽呀!谁能通过读让老师看到这样美丽的眼睛。(指名练读)

师:“一撅一撅”用手做一做这个动作,瞧,小蜻蜓多可爱呀1你能把你对它的喜爱表现出来吗?(指名练读)

师:用上“一闪一闪” “一撅一撅”这样的词语,小蜻蜓显得格外可爱与活泼。同学们在说话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词语:如小鸭走路一扭一扭的,青蛙的肚皮(生接说)一鼓一鼓的这样语句会更生动。

师:谁还有自己的收获?

生:蜻蜓的尾巴会点水。

师:谁给大家说一说,蜻蜓真的是在点水吗?

生:蜻蜓点水其实是蜻蜓在产卵。

……

三、感悟写法,迁移练习。

1、(投影出示)

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师: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你会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都是先写样子再写作用。

生:都写出了样子的奇特和作用大。

师:孩子们,蜻蜓是昆虫世界最出色的“飞行家”,它不光有神奇的眼睛和翅膀,还有一对了不起的翅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蜻蜓的翅膀。

(出示图片)先观察翅膀的样子。

生:蜻蜓的翅膀是透明的。

生:蜻蜓的翅膀很薄很薄,

生:蜻蜓有两对翅膀,对称。

生:蜻蜓的翅膀上有一些黑色的点。

……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它的翅膀有什么作用呢?请大 家结合 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来谈一谈。

生;蜻蜓的翅膀能连续飞行一个小时。

生:翅膀上黑色的部分是翅痣,有了它蜻蜓在飞行时,翅膀不会被折断。

……

师:请同学们模仿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写一写蜻蜓的翅膀。

(生动笔写话。)

师:谁愿意读一读你写的片段。

(组织交流,进行评议。)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师:(过渡)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蜻蜓却如此神奇,孩子们听得都入神了。(引读最后一节)

(投影出示)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师:“口吻”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口气。

师:谁来用商量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评价。

师:孩子们纷纷说:

生接: 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师: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生接: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

师:(出示图片,音乐响起)在 陶 先生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了手中的蜻蜓。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就是这只蜻蜓,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童心留言:如果你就是蜻蜓,你想对人们说:

生:谢谢你们让我重新回到大自然。

生;我们是你们人类的好朋友,请不要再捕捉我们了。

生;希望你们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生:保护我们,不要再伤害我们。

……

师;你们道出了所有动物的心声。(相机板书:)保护动物

师:(音乐响起)再读课题,放飞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真情,是爱心,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让我们用心去呼唤: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投影出示)

五、课后实践。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板书设计:

19 放飞蜻蜓

好朋友

保护动物 珍爱生命 

【教学反思】

每一节课都是学生成长历程中不可重复的经历,作为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拿到课题后,我反复思考: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又能获得什么?

《放飞蜻蜓》一文讲述了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凭借自主阅读完全能掌握关于蜻蜓的知识,并不需要教师花费过多时间去分析、讲解。因此,在课堂上,如果仅仅围绕教材分析教材,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教学显然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反复研读文本,结合文本的特点,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并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能模仿课文的写法来介绍一种小动物。

围绕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淡化自己,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读为主线”。课堂上,尽量减少教师的讲解,大量时间用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个别读,集体读,比较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精妙。紧扣文本,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如:“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阳光下,它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让学生反复阅读,从“一闪一闪” “一撅一撅”“一节节”“又细又长”“结构复杂”等词语中感受到蜻蜓的活泼、可爱与神奇,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从内心喜欢上蜻蜓。在这种情感基础上,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自然会增强。

二、感悟写法,读写结合。

语文课应摒弃追求表面热闹的课堂形式,去除“泛语文”“非语文”的教学内容,踏踏实实地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学习课文不仅应感知课文“写什么”,还应感悟“怎么写”,从而发挥教材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解读文本过程中,课文中描写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起步,教材无疑是引导学生习作的最佳范文。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读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感悟其遣词造句的方式,并设计了相应的小练笔。由于有章可循,学生完成情况令人比较满意。由此看来,读写结合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应拒绝“写”。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于课堂各个环节的处理都没能做到尽善尽美,尤其对于课堂生成的东西不能及时把握,教学机智明显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学习,多磨练。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误解,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2、了解陶行知教育孩子的过程(抓重点句)。

3、有朗读过程中体会孩子们情感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形式的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有关蜻蜓的多媒体课件,蜻蜓模型,重点句投影。

<教学设计>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邹老师非常高兴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起)。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生1:谁放飞蜻蜓?

生2: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播放配乐朗读磁带,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学生跟着范读默读。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不明白。

2、学生汇报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生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

生2: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的?

生3:陶行知为什么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提问时解决)

(这些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弄清了这三个问题就突破了教学重点,要是学生不能提出这几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 就算学生提出来了,怎么处理,是放在一边还是立即解决,如果当时就抽学生回答而且答对了,三个问题解决了,后面还怎么上?此处设计请考虑。)

(过渡:同学真认真,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们思考问题如此积极,下面老师请同学欣赏一幕现场表演的情境剧:一个小男孩捉了一只美丽的蝴蝶装在瓶中玩耍,一个小女孩上前劝说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女孩说:“请你把蝴蝶放了吧,你把它装在瓶子里多可怜呀!”)

表现得真好,掌声鼓励。剧中小女孩直接请求小男孩把蝴蝶放了,小男孩听了小女孩的话,他会怎么做呢?可能会放飞蝴蝶,也可能不会放掉。那么,陶行知是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请围绕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细读2—11自然段。

三、组内合作学习,体会感悟

1、组内细读2—11自然段,找出五处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

①小组细读,边读边找。(需要学生找的一些重要词句可让学生用一些符号勾画)

②小组合作交流。

2、抽学生读描写陶行知语言的句子,其他学生边听边体会: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抽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谈体会。

③(出示重点句—贴纸)

句1: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a、学生齐读:“你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b、学生汇报(从“慈爱”、“抚摸”等词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孩子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c、师总结:是的,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可他在孩子们面前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对孩子们是那样的慈爱,那样的和蔼可亲。所以在读这句话时一定要强调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陶行知的和蔼可亲。(进行朗读指导,可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读,再齐读或先抽读,教师评价,再齐读)

句2: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a、女生齐读:师: “商量”说明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把原句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哪句最好,为什么?先让学生改,再用课件出示两句话,让学生对比读,再说有什么不同。

b、学生汇报。

c、师总结: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原句好,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陶行知说话的语气的委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他的建议。

④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这些表现说明什么?可让学生用线条画出一些相关句子,如: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孩子们点点头、孩子们入神的听着等。再分别说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

a、生汇报。

b、师总结:从孩子们的反应,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陶行知是那样平易近人,对孩子的关爱是那样真诚,陶行知的话语也让我们体会到他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循循善诱的。

(过渡:唉,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想知道原因吗?请学习第十自然段。)

四、合作探究

1、同桌互读第十自然段,找出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并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说说蜻蜓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及功能。

生1:蜻蜓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睛构成的,它的功能是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生2: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的功能是用来保持平衡,调整飞行方向。

师演示课件:介绍相关的课外内容—蜻蜓结构图及相亲知识。

②蜻蜓,昆虫纲,为大型昆虫,身体修长,色彩艳丽,体态优雅,飞行灵活敏捷,有趣而诱人,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昆虫。

蜻蜓专门捕食各种小型蛾类、稻飞虱、蝇、蚊等昆虫。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产在水田里卵化为幼虫的名安叫水虿,一只蜻蜓幼虫一年能吃3000多只蚊子的幼虫。

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在产卵。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训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全世界的蜻蜓大约有5000种以上,我国约有300种。 此处介绍过多,语言过成人化。语言可重新组织。

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介绍,神情怎样?说明了什么?

3、陶行知为什么要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①小组讨论交流

②汇报

③师总结: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在陶行知的谆谆教导之下,孩子们了解了蜻蜓的相关知识,懂得保护有益动物。

4、那么,孩子们听了陶行知的建议后,他们怎么做的?心情怎样?

五、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结合板书总结。

板书:

陶行知    谆谆教导     孩子   心甘情愿   放飞蜻蜓

慈爱抚摸             点点头

(和蔼可亲)

商量的中吻           纷纷说           我们的朋友

(尊重孩子)

板书设计非常好,但课后的第一个任务分角色朗读没设计进去。这个一定要要,因为他是本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如有时间可在课文最后设计一个小小的练笔:让学生续写课文,主要写蜻蜓背放飞后快活自由的样子、孩子们的心情及他们明白的道理。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训练了写作能力。

你采用的合作交流学习非常好,但是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调控,不能让别人认为是走形式,要做到气氛活跃,有序,不乱,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

教师总结的语言要精炼,学生回答问题后要给与多种方式的评价或鼓励,调动积极性,尽量少重复学生答问的语言。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放飞蜻蜓》,齐读课题。这是关于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个故事,故事虽小,意义却很大。

二、精读2-6

师:请一位同学先读一下第1自然段。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当陶行知从村子里走出来时,看到了一群孩子在那儿捉蜻蜓,他停下了脚步。诶?他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2-6自然段,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出示填空)好,陶先生在想什么呢?谁来说?

指名说。

师:我最爱听陶先生劝孩子们的这段话了,你们先练练,看看该怎么读?

生自由练。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一读就要让我们好象看到陶先生和孩子们。

指名分角色读。

师:哦!我知道了,陶先生是这样教孩子们的。(师拿着书模仿学生读)陶先生是这样说的吗?(他可没有拿书)

师:对,他是读书,不是说话,谁来说一说?

指名说。

师:你对着他说话,再来一遍。

学生读。

师:哎呀!这才像说话,那么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自由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耐心、慈爱、亲切)

师:那好,我们就把陶先生的慈爱和耐心读出来。好!谁来读陶先生的话?

指名读。

师:还不够慈爱,你要把自己当成陶先生,旁边就是翠贞,你伸手摸摸她的头,再来读一读!(师拉生的手摸头,练读。)

师:好,谁来读翠贞?

指名读。

师:翠贞是这么说的吗?赶紧看看!

(想了一下)

师:那你也想一下。

师:别的孩子怎么说的?

生:七嘴八舌

师:哦,知道了,就是七张嘴八个舌头。

生大笑:不是,是抢着说,争着说。

师:那你们七嘴八舌地对我说。你们坐下!

师:你坐哪儿?

生:坐凳子上。

师:恩?你呢?

生:田埂上。

师:对。陶先生继续对孩子们说——

生读。

师:好,我们把这段完整地演一演,推荐好的同学。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得真好。陶先生多么慈爱,多么耐心。同学们似乎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再回到前面,陶先生除了想一定要孩子们把蜻蜓放了,还会想什么?

生自由说。

师:同学们似乎也听懂了,他们点了点头。这时,陶先生有没有让孩子们马上把蜻蜓放了?他又想______________。请大家读剩下的部分。

三、精读7-11

生自由读。

师:想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想不想让大家了解蜻蜓啊?好,那我们就来读读陶先生告诉孩子们的话。先自己说一说。

师:谁来告诉孩子们?

指名读。

师:哎呀!又来了!这么读行吗?谁再来!

指名读。

师:这才像说话。我们加上提示语,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生:陶先生很喜欢蜻蜓。

师:那你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

师:有点喜欢了,还有谁比他更喜欢?

师:这位陶行知,你拿着蜻蜓来告诉大家!

指名读。

师:看来,陶先生真的很喜欢蜻蜓,那他只是喜欢蜻蜓吗?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话,看看有没有发现!

生自由读。

师:发现了什么?

(爱孩子,尊重孩子)

师:说得真好,陶先生不仅爱蜻蜓,更爱孩子。我们回头看看,当孩子们点点头时,他仅仅是想告诉孩子们蜻蜓的知识吗?还想什么?

(爱蜻蜓,所以想让孩子们也爱蜻蜓;爱孩子,所以想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把蜻蜓放了。)

师:刚才孩子们还只是点点头,现在都纷纷说——引读。

师:这只蜻蜓被放飞了,但孩子们心里留下的是什么?

生自由说。

师:是啊!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慈爱的形象,让我们带着心中的感受一起——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质(11篇)相关文章:

《放飞蜻蜓》教材解读--短笛无腔信口吹

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最新《红蜻蜓》说课稿 放飞蜻蜓课文内容(4篇)

最新放飞蜻蜓教学反思(模板14篇)

《放飞蜻蜓》说课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课堂实录

设计问题,认识事物——《放飞蜻蜓》教学思考

《放飞蜻蜓》中的几个问题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质(11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优质(11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jihua/xuexiao/1687892757218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