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单位工作总结 >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一

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欢迎来参考!

宋代: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就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黯,形容心情忧郁。乡魂,即思乡的情思。语出江淹 《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绪,情怀。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此时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此时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与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此时构成一幅极为辽阔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此时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就是乡思离情的触媒。此时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就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s("content_relate");

【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相关文章:

范仲淹苏幕遮译文12-30

范仲淹《苏幕遮》12-28

《苏幕遮》范仲淹11-22

范仲淹的苏幕遮11-22

《苏幕遮》范仲淹答案11-30

苏幕遮范仲淹诗意11-29

苏幕遮范仲淹推荐11-28

范仲淹苏幕遮朗读11-26

苏幕遮范仲淹拼音11-24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二

范文正公尝为人作墓志,已封将发,忽曰:“不可不使师鲁①见之。”明日以示尹。师鲁曰:“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今谓转运使为都刺史,知州为太守,诚为清佳,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此正起俗儒争论也。”希文怃然曰:“赖以示予,不然,吾几失之。”

①师鲁:尹洙的字。

范仲淹曾替人写墓志铭,当他写毕封好刚要发送时,忽然想到:“这篇铭记不能不给尹洙(字师鲁)看看。”第二天,他把铭文交给尹洙过目,尹洙看后说:“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因此,不可不谨慎啊。现在你把转运史写作都刺史,知州写成了太守(汉代官名),虽然是属于清雅古隽的说法,但现却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这正是引起庸俗文人所争论的原因呵。”范仲淹听了,颇有感叹地说:“多亏请你看了,否则,我差一点要失误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诚为清佳 (2).此正起俗儒争论也

( 3).赖以示予 (4).不然,吾几失之

2、翻译下列句子。

(1).君文名重一时,后世所取信,不可不慎也。

( 2).然今无其官,后必疑之。

3、回答下列问题。

(1).范仲淹有远大的抱负,体现在他曾说的“———— ,—————— ”一句中。

( 2).尹洙对范仲淹说这样的话的用意是 ——————————

1、诚然、引起、依靠、失误

2、(l)你的文章已经很出名,后代人会以你的文章为典范,不可以不谨慎啊。( 2).但是现在没有这些官职名称,后代必然会产生疑惑。

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写文章要对后人负责,一定要认真、慎重。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三

断齑划粥范仲淹名人故事

不少人即使不知道范仲淹,也一定听说过这句话,范仲淹之所以一生为国为民,这与他出身贫寒,少年时代经受苦难不无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他划粥断齑的故事。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青天大老爷包拯同朝)。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此后,家境日益衰落。

有天,小范仲淹砍柴回家的路上,看见一群小朋友们拿着书高高兴兴地跑进学堂,很是羡慕。回到家后,懂事的范仲淹知道家里穷,母亲没钱供他读书,便问母亲:“有没有不要钱的学堂啊?”因为他实在是太想读书了!母亲建议他住到醴(lǐ)泉寺里,帮着做些事情,顺便跟寺里那个很有学问的住持学习读书写字。

范仲淹来到醴泉寺,住持告诉他:“天下能成大事的`人,只有刻苦勤奋这一条路可以走,没有其他的奥秘。”他时刻牢记这些话,白天烧饭时也不忘读书。晚上,就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由于寺庙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范仲淹就将饭由一天三顿减为两顿。说是饭,其实就是稀粥罢了。即使这样,他也丝毫不觉得苦,常常用“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所谓好学者也。”这句话来勉励自己,还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当成座右铭,磨练自己吃苦的意志。

后来,他为了节省粮食,居然晚上把稀饭凝成冻,第二天早晨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没有菜,就弄一些腌(yān)菜吃。这就是“划粥断齑(jī)”。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依旧专心读书学习。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寺院的住持,住持就推荐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高兴极了。

到了学舍,他依旧吃冰粥腌菜,抓紧时间读书写字。当地一个富家公子看到这些后,十分感动,便从家里给他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

几天后,这个富家公子又来看范仲淹,却发现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放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很是惊讶。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有多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佳肴,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

这位公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他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勤学人,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日后,范仲淹做了北宋的宰相,忧国忧民,勤劳不息,除此之外,他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呢。

——《湘山野录》

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划粥断齑,终成一代名相。

范仲淹划粥断齑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志向,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面对困境思考出来的方法。记得有人说过,方法永远比困难多。范仲淹以控制最低饮食的方法,勤学苦读,艰辛地度过了自己一生中最为困苦的时光,最终找到了光明的一片天。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选择了放弃,选择了绕道,殊不知,放弃的是成功,绕过的是经验。当遇到种种挫折、逆境时,请牢记:“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s("content_relate");

【断齑划粥范仲淹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11-09

名人故事大全范仲淹断齑划粥11-11

范仲淹断齑划粥的故事作文400字07-03

《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11-12

《范仲淹断齑划粥》读后感范文12-04

范仲淹食粥的故事范仲淹故事大全12-03

范仲淹食粥故事翻译11-11

范仲淹吃粥充饥故事02-03

范仲淹啖粥苦读的故事11-07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四

《范仲淹的故事》是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自强不息”。 文章通过叙述范仲淹的四个小故事,赞扬了他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歌颂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通过相关语句的品读,领会人物的美德。

2.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言行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启迪学生向范仲淹学习,立下远大志向,刻苦读书。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 树立这样的志向和抱负。

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选用现代教育新技术——电子白板,采用直观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议结合,体会情感,领悟写法,积累语言。

上课前,我和学生搜集了很多关于范仲淹的事迹以及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备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快捷实用的特点,准备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力图为学生打开一扇认识历代名人的大门。

1、名句导入,欣赏品质;

整堂课从天下名楼之一——岳阳楼的出现开始,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出示文学名篇《岳阳楼记》的片段,告诉学生,这就是范仲淹的作品。接着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进行批注,请学生解释“忧”和“乐”,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加以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子的含义,再朗读句子,初步欣赏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品读语句,感受品质;

围绕这四个小故事,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从文中找出描写范仲淹言行的语句,读一读,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是我使用ppt课件上这一节的情景,学生找到句子,并认真谈论自己的体会时,我就忙着从课件的“返回”,“进入”下一页,找出相应的语句,这样既浪费了一些时间,也约束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播放视频}

这一次,我利用白板应用的动态性和灵活性,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以学生为中心随时调整教学,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进行交流讨论,我适时补充相关内容或资料,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抓住语言文字体会范仲淹的勤学苦读精神,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说,是白板让我的课堂有效互动起来,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播放视频}

教这四个故事,我始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线贯穿,例如:学生找到“划粥割齑”这一故事中的语句时,我从资源中调出这一语段,请学生首先给这个成语注音,师生一起确定后,示范写“齑”,通过回放,帮助学生形象的学习生字。再告诉学生“齑”的意思就是“碎末”,然后请学生自己说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立体感知了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课文,我利用课前搜集的已存入白板资源库的图片,设计了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深度的活动——列举自己知道的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学生交流完,我出示其中一些故事名称,请学生上台拖动版面上的绿色方框,了解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分别是谁,再出示故事插图,请学生拖动图片到相应文字下方,让他们动手又动脑,对这些故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3、赏读名句,理解感悟;

充分品读故事后,我会向学生质疑“范仲淹为什么刻苦读书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借此引入他的另一名言““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质。为了让学生深入的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我让孩子们回忆以前学过的范仲淹的诗歌,当学生念到《江上渔者》时,我调出背景,选用毛笔和笔色,伴随古典音乐《高山流水》的播放,开始即兴书写“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一富有意境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是让课堂动了起来,美了起来。

4、拓展延伸,学习精神

孩子们刚刚享受了诗文给他们的震撼,我趁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以后将怎么读书,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的情感。当我要学生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表达对范仲淹的无限敬意时,大家不约而同的大声朗诵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饱含感情的朗诵,为本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新的教育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他有着强大的交互性、各种优越的功能,只要合理使用,能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调整教学,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的课堂,精彩纷呈的课堂!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五

今天上午第一二节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16课《范仲淹的故事》,总体来说课堂气氛不好,学生的热情不高,课堂缺少互动,感觉很失败。

静静地坐下来进行反思。

教师的原因:对文本的解读只是停留在教材的浅面上,没有深入解读文本,对主人公的收集的资料有限,对范仲淹这个人物理解的不够,教学设计没能做到高屋建瓴,教师对范仲淹理解的深入不够,势必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时没有激情,没能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尽管这课的所有知识点都讲到了,也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就范仲淹的言行就行了学习,体会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品质,进一步体会他刻苦学习与伟大抱负之间的关系,学习了课文围绕中心取材的写法,但总体上来说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调动起来。

文本的原因:这篇课文中对范仲淹刻苦学习的描述只是泛泛而谈,范仲淹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没有能详尽的描述,学生对那个年代的学习条件缺乏直观的印象,没有时空对接,学生针对范仲淹的言行的句子谈感受就空空泛泛,显得假大空,缺乏真切体验。建议教材今后在编排时能改进缺陷。

学生的原因:学生缺少对范仲淹的了解,预习的不到位,没有去熟悉了解范仲淹的其人其事,没有去阅读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六

在你的引领下,我懂得了我们应该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应该关心集体,国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实在你的引领下,是在范仲淹,一个北宋的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引领下。

那日,我看见那些同学在一旁作弊,心中不免有些愤怒,这对我们有多不公平啊!我刚想阻止,却被你止住了我前进的脚步。你拦着我,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无情,得无异乎!”我不懂,后来才知你登岳阳楼了。你只为了你那因遭诬陷而被降职岳州的朋友滕子乐重修的岳阳楼写文章才去的。

然而,你并不是完全无收获,而相反,你告诉我:“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你还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顿时恍然大悟。是的,这种错误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发觉,去纠正。

你曾求古仁人之心。你说古仁人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达胸襟,也说这是你的向往之处。在你的的引领下,我明白了我不应该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错误而或喜或悲,心应该放远些。

你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当我也在反思时,你却在一旁给予我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的,这是多么完美的回答啊!

范仲淹,我在你的引领下,懂得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你的引领下,我明白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七

范仲淹岳阳楼记领读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现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四部丛刊》本《范文正公集》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级到巴陵当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充其旧有的规模,又把唐代诗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叫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着远山,腹内好似吞吐着长江,浩浩汤汤,无边无岸。清晨阳光灿烂,傍晚暮霭沉沉,气象真是千变万化。这些都是岳阳楼的宏伟壮观啊!前人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那么,我想说的是,它向北可以沟通巫峡,往南可以到达潇水和湘江,贬谪到边远地区的官吏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风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吗?

在那阴雨绵绵、连月不晴的日子里,阴风发着怒吼,浊浪腾空而来,太阳和星星隐没了光芒,高山峻岭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樯被吹倒,船桨被折断。傍晚时节,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鸣。此刻登上这座楼啊,便有离开故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攻讦的情绪涌上心头。举目一片萧条冷落,不禁感到无限悲凉了。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节,湖上风平浪静,天光水色,在万顷碧波之上连成一片。沙鸥或飞或停,锦鳞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滩上的幽兰,摇曳着茂盛的花叶。于是漫天烟雾,扫荡一空;皓皓明月,清辉千里。水面上浮动的光圈,象跳跃着万点金星;月影停留在静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块圆圆的玉璧。渔船上飘来此唱彼和的渔歌,悠悠扬扬;这是多么快乐啊!此刻登上这座楼,便觉得心情开朗,精神愉快,可以暂时忘记一切荣誉和耻辱,当风举酒,真是喜气洋洋啊!

可叹哪!我曾经琢磨过古时候志士仁人的内心,也许与以上两种心情有所不同吧。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影响而感到可喜,也不因为自己的遭遇而觉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则为他们的百姓担忧;退身于辽远的江湖,则为他们的君主忧虑。这真是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啊。唉,除了这样的人,我还将崇敬谁呢?

时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理解】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 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气,但从音节上已变得高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色调却为之一变,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的句式、节奏与上一段大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而或”一句就进一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s("content_relate");

【范仲淹岳阳楼记领读】相关文章: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11-06

岳阳楼记范仲淹诗11-05

岳阳楼记范仲淹注释11-05

范仲淹的著作岳阳楼记11-07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原文11-06

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11-06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欣赏11-06

岳阳楼记范仲淹全解11-06

登岳阳楼记范仲淹朗读11-06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11-05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八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是个励志的大典型,两岁死了父亲,四岁随母亲改嫁寄养山东,读书极为刻苦。“划粥而食”不说,大冷天还用冷水浇脸醒神,最厉害的是,“五年不解带”,也就是说五年没脱衣服睡觉。

从这一点来说,范仲淹对自己有点狠。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人说他装,其实,他还真是赤膊上阵与当权者对着干的。

宋仁宗二十岁的时候,基本上是个傀儡皇帝,掌朝的是太后刘峨,满朝文武包括皇帝,都得看她的脸色。宋仁宗为了拍刘娥的马屁,打算率领百官给刘蛾贺寿。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范仲淹站出来了。他强烈反对,写了一个奏章,干脆要求太后撤帘还政。还说,太后过生日,皇帝一个人去,倒还说得过去,带领百官跪拜,岂不是坏了体统?皇帝代表国家啊。不用说,太后很生气,要下旨处分范仲淹,宋仁宗还算精明,提前贬他到河中府任通判。

后来,太后刘峨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一年七月,旱灾、蝗灾在全国蔓延,淮南、京东一带特别严重,范仲淹请求仁宗派人去赈灾,仁宗爱理不理。范仲淹说话就不客气了。他质问皇帝:“如果宫中的人半天没饭吃,会怎样?那么多老百姓饿了多少天肚子了,您将心比心想一想吧!”宋仁宗只好派范仲淹到灾区去安抚赈灾。

庆历年间,范仲淹帮助仁宗皇帝改革,时称“庆历新政”。“新政”的重头戏是干部制度改革,他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对于贪腐官员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了,有人戏称他的一支笔比阎罗判官手中的笔还狠。富弼劝他:“你这大笔一勾,可知道他全家都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个地区的人哭要好”

范仲淹死时,家财散尽,一家人贫困交加,暂借官屋居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真不是说着玩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danwei/16854276671445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