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单位工作总结 >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7篇)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7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7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一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饥饿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华美,为了妻妾侍奉,为了所认识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话,)这就是所说丧失了人本来思想,即羞恶之心。

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君子所必须遵循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熊掌也是我想得到,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义也是我所珍爱,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事;死亡是我厌恶,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手段(指不正当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办法(指不正当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施舍。连无人认识路人和贫困低贱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人在穷困危急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华丽、妻妾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住房也好,妻妾侍奉也好,朋友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精神一脉相承。

从文学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人与贪利忘义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说服力。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二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 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 。“四书”: 。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为生死而不受。

⑵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⑶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⑷ 故患有所不辟也。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 二者不可得兼

⑵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⑶ 此之谓失其本心

⑷ 贤者能勿丧耳

⑸ 故患有所不辟也

⑹ 呼尔而与之

⑺ 蹴尔而与之。

⑻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⑼ 故不为苟得也

⑽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⑾ 乞人不屑也

⑿ 万钟于我何加焉

⒀ 妻妾之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⑵ 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种于我何加焉

⑶ 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⑷ 而: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9、选出与成语“得过且过”中“得”意义相同的句子( )

a、故不为苟得也 b、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c、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d、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⑵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⑶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⑷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⑸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填空:

⑴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⑵“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⑶ “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 。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

4、《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5、《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6、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8、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9、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10、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

12、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13、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1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1、《孟子·告子上》 孟子 战国 思想家、教育家 儒 《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wù dān gēng cù gǒu xiè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⑴ 乡通向;从前。

⑵ 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⑶ 辩通辨;辨别。

⑷ 辟通避;躲避。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⑴ 同时占有

⑵ 假使,假如

⑶ 天性、天良

⑷ 贤遗失、丢掉

⑸ 祸患、突难

⑹ 助词

⑺ 用脚践踏

⑻ 古代的一种量器 ⑼ 苟且偷生

⑽ 停止

⑾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⑿ 有什么益处

⒀ 侍奉

5、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 与: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 给。

⑵ 于: 介词,表示比较。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⑶ 是: 批示代词,这个,这样。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⑷ 而: 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6、(c)

7、(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b)和(c)

9、(b)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⑵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⑶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⑷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⑸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1、填空:

⑴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⑵ 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⑶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4、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1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13、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14、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5、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s("content_relate");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11-06

《鱼我所欲也》阅读练习及答案11-03

《鱼我所欲也》练习说明11-13

鱼我所欲也练习答案05-24

鱼我所欲也练习课件05-12

鱼我所欲也专项练习05-12

鱼我所欲也默写练习12-01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题11-15

鱼我所欲也对比阅读05-25

鱼我所欲也课堂练习06-02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三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一、导入解题

作者情况介绍,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查找的资料来完成,教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课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辨认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朗读。

1)在自由散读的基础上抽读(4名左右),抽读学生可任意选取文段朗读,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作好点评准备。

2)朗读点评(由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引导即可)。

(点评着重强调咬字、语气、节奏、断句等几个方面,注意突出演讲式朗读的特点。)

3)全班根据以上朗读点评的要点,齐声朗读课文。

2. 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相互交流预习成果,对于小组内共同出现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3. 熟悉课文,概括文意。

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并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要求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的有关议论文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1. 课文的论点是什么?结合课后练习,思考你赞同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2. 为了阐明观点,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找出来,大家交流。

3. 课文导语说“文中孟子对于‘义’的论说,对于今人仍不无启迪”,想想你从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迪,整理思路并与小组同学交流。

说明:以上问题采取小组内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每个同学承担一道思考题,思考结果交由小组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并由中心发言人汇报讨论成果。

四、自主质疑,探究学习

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要求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质疑问难,提出有一定创新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由学生小组探讨,全班交流。

说明:这个环节,学生质疑提问应提前布置,由学生在课前完成,上课前提交问题即可。另,学生的提问,教师也可给予一定的启发、点拨,注意问题的质量。

问题:

1. 课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从全文看,作者认为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课文所指外,还应该有哪些?不妨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

2. 能否为课文补充一、二个现实材料,以突出论点。

—————(学生自由补充。)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课堂背诵,可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例如:运用幻灯,打出相应的译句,由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原文进行诵读,记忆;学生相互间提问背诵,教师抽查背诵等。

六、布置作业:

1.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学生回家查阅,并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价值取向。

2. 查阅“嗟来之食”的故事,与课文比较,看看内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虽然这节课没有按照我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也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尴尬局面,但我庆幸,最终的教育效果还是好的。我在想,语文的教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而是要灵活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灵活的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接轨,能学有所用。作为教师,如果不断的唤醒这群孩子的良知,对于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该有不小的帮助。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四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本文所运用的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逻辑推理论证等方法。

2、难点是第一段的逻辑推理论证过程。[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设想]

教材把握:《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质疑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性善和仁政。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扫除正读障碍。2.教师带读全文。

3.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四、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朗读情况。

2.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①论证方法: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3.齐读全文。

三、课堂拓展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面临人生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2.可以应证本文观点的名人名言。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名人实例:文天祥,朱自清,闻一多。

[板书设计]

引论:譬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本论: 正面进行因果推理 义重于生

反面进行假设推理

正面举例

义重于利

反面对比举例

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五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六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点名朗读并点评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⑴字词注解补充:

有甚于:比„„更重要。患:祸患,灾难。非独:不仅仅。奉:侍奉。穷乏:贫穷。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⑷虚词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表修饰,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四、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五、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3.学生齐背课文。

六、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生齐背课文,然后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特色。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 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3.“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三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 明确:“是心”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本心”指舍生取义。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明确: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6.“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在数量上孰多孰少?在意义上呢?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明确:“一箪食,一豆羹”在数量上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是比万钟还要贵重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它强调的是要讲“义”,宁死也不能忍受羞辱。而“万钟”就接受了的人是见利忘义,失去了本心。

7.孟子有一段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句话应指其中的哪一句?

明确:“富贵不能淫”即高官厚禄收买不了。8.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9.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特别是今天来说“义”应该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明确: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现在,我们把“义”可以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小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

三、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样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运用了比喻论证,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解说: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可能存在“鱼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的疑问,教师可以适时引导: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了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① 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 正反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 道理论证。第二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④ 举例论证。第三、四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四、拓展探究

1、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2、《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辨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五、总结: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慷慨赴难,为国捐躯。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参考资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周记。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七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1、 选自《孟子·告子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发展。他生活在诸侯互相攻伐“无义战”的时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会现实,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民本思想,明确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政治上主张实行“王道”、“仁政”。反对“霸道”、“暴政”。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赋税,减轻刑罚,使百姓“不饥不寒”。这些观点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进步意义,但却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根本行不通。孟子还主张社会分工,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却得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论,为阶级剥削和压迫制造了理论依据。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小无有不下。”还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仁义礼智,非曲外铄(给与)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关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7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danwei/16856548731537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