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个人工作总结 >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一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

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

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所赋予的“机会平等”。

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

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

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

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

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流之中。这一转折的特点是,在不降低城市生产力的前提下,降低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减少贫富差异,推进社会公平,补助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城市对农村的转移财政支付力度,从政策导向、物质扶持、资金倾向、项目带动等对农村实施全方位的反哺。 我国在xx年,已经达到了人均gdpl000美元的水平,工业化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已经平均高达1:3.0以上,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都处于较高的数值,因此我国城市化战略进程进入了第二个转折期,即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今后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流。

三、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党的xx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城市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了解我国城市化50年的状况,明确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借鉴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中的经验,探索新时期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的选择、战略形态的转变以及发展动力的提升,由此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城市体系,寻求引领国家财富台阶式增长的制高点,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机遇期的总任务和发展总方向的把握,必须回答七个严肃的问题:

(1)如何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

(2)城市发展方向是否仍然依照传统式的单极扩大?

(3)如何改变城乡分离、城际分离、地方保护、恶性竞争的弊病?

(4)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有效克服二元结构的社会矛盾?

(5)如何消除日益严重的“城市脖?如何构建生态城市和绿色人居?

(6)如何扩大城市就业,创造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7)怎样实现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以上七大问题的统一解决,只有明确城市可持

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并通过城市化发展形态的革命性变革,即由原先的单极式城市扩张转变为组团式城市群和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培育,一举克服传统城市化进程中的弊病,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获取高额“发展红利”、降低发展总成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等,才能达到社会公平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状况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国外学者都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统计数字表明,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加速是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

中国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xx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xx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校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综合实力提高与国家竞争力增强的“巨大瓶颈”。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时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尤其是寻求城市化战略的进一步提升,缓解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约束“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五、中国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0%提高到75%左右。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在急剧推进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挑战:

(1)城市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

(2)城市对能源和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向右侧移动的良性逆转。

(4)促进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

(5)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6)加速克服“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

(7)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8)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六、城市化是解决“_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国家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从政策到资金,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就其整体性解决的目标而言,目前仍有很大的距离。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国“三农”问题根本出路的一个要点在于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而大量减少农民的数量,大量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唯有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大力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最终完成。一旦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达到市场化要求的成本阈值,此时农业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有了大幅度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至此,中国“三农”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能得以彻底解决。

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中国城乡体系,是解决中国“大城市能力不大、中城市经济不活、小城市实力不强、小城镇总体不优”的根本战略举措,由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七、中国城市化已经走出四大误区

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健康实施,已经走出认识上的四大“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脖。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下,形成“以发展克服城市脖、“以规划减少城市脖、“以管理医治城市脖的全新观念。

误区之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生态位”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范下得到合理的发展,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成与完善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正确选择。

误区之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必须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宏观布局在三维模型中(时间、空间、速度)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必须认识“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换取实现社会公平程度的相对均衡”这个基本道理。

误区之四: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必然拉大城乡差距,造成更大程度的贫富差异,加剧社会的不公平程度。事实上,只要严格把握城市发展两大转折的要点并实施城市补偿农村,工

业支持农业,大力推进乡村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上述误区必定可以得到很好的克服。

八、中国应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社会先进生产力体现的平台,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政府的管理能力和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xx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列茨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他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

世界银行认为:国家的gdp达到1万亿美元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累将步入新的航道。与国际已有的经历相对照:美国的gdp总量在1970年达到1万亿美元,在xx年后的1980年,gdp总量达到2.7万亿美元;日本的gdp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在其后的xx年中gdp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在xx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依照国家规划在其后的xx年(即xx年)预计gdp再增加1万亿美元。为什么美国用了xx年的时间使得gdp增长了1.7万亿美元,日本增长了1.4万亿美元,中国分别比它们少增长0.7万亿至0.4万亿美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注意到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达到81.5%,日本的城市化率超过64.5%,而中国在xx年的城市化率仅为36%时,也许可以更深一层地认识到城市化率的不同所导致的社会财富集聚能力的差异。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步伐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高经济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中国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成为激发新一轮财富充分涌流的载体。 九、中国城市化的高端平台:三大组团式城市群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二

ok3w_ads("s005");

2015年11月感控质量检查分析及整改措施

效果评价汇总

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感控质量,本月感控组于20日23日前后对我院18个科室进行质量考核,另外随同医院行政查房组每周二周五下科室进行检查,现将检查考核结果汇总如下:

存在问题:

1.医疗废物大多数科室玻璃安瓶未归入损伤性废物,理疗科针灸

针未放入锐器盒,所有科室锐器盒仍重复使用,大部分科室输液袋(瓶)已按医疗废物处理,部分科室仍未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废物打包出科室有封口及标签。本月共产生医疗废物共 kg,无医疗废物丢失现象。

2.消毒管理大多数科室能规范消毒,器械用高压消毒,一次性小

包装敷料,检验科棉球罐未消毒,胃镜室活检钳用戊二醛浸泡消毒,供应室反应普遍科室器械用后不清洗,部分科室消毒液开瓶无时间签名,能按时进行空气物表消毒,有登记,终末消毒登记不规范,个别医护人员进治疗室换药室不戴口罩。

3.储物柜放置部分科室消毒物品未放入储物盒,按消毒,清洁分

层放置,用后消毒用品未清洗规范放入储物盒,部分科室一次性用品原包装盒放置。

4.一次性用品普遍科室未用瓶口贴,一次性注射器重复使用超过

四小时。

5.手卫生本月考核七步洗手40人,大多数医护人员会七步洗手,

科室有培训记录,但医生手卫生依存性较护士差,医护人员普遍在操作前后不洗手,未按照手卫生五个时刻来执行。

6.感控登记大多科室能按要求登记,理疗科登记不全。

7.院感病例本月出院病例数份监测病例87份,无漏报病例,

上报院感病例例,院感发病率上报率较低,科室有漏报现象,重点部位监测(留置导尿) 例无感染病例。

8.感控设备科室仍用手触式水龙头,干手纸洗手液,供应室无下

送消毒物品车及清洗防护用品,供应室封口机不严,胃镜室无清洗防护用品及高压水枪。外科骨科换药室房顶潮湿,掉泥皮。

原因分析

1.医务人员对感控知识缺乏,认识不够。

2.科室负责人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3.科室为了节约,控制成本。

4.由于感控组人力不足,下科室检查督导不到位。

5.感控设施不齐全。

整改措施:

1.通过学习,宣传提高医务人员感控认识。

2.将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下发科室进行学习。

3.加强科室管理,科室感控组每月根据质量控制标进行自查,将存

在问题进行整改评价。

4.加强检查力度,感控组将不定时下科室进行督导检查。

5.每季度对感控工作以简报形式反馈各科室。

6.每周二周五同行政查房组下科室检查

效果评价:

1.医疗废物分类规范,输液瓶归医废处理,锐器盒重复使用。

2.器械能用高压消毒,消毒液有开瓶标识,空气消毒及时,登记齐全。

3.储物柜放置较规范

4.未用瓶口贴

5.院感上报率较低

6.医生上报院感病例科室无登记

7.感控设施部分整改

相关热词搜索:骨科院感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持续改进质量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三

ok3w_ads("s005");

2018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针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着重阐述了深化国家监督体制改革的目的要求,明确提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为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此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部署,经历了一个由破到立、由试点到全面覆盖的过程。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破题,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全面部署,再到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列在深化党中央机制改革方案第一条,以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厘清了路径,绘就了蓝图,扎实推进国家监察委员会由试点到覆盖全国,确保“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现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对公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坚持标本兼治、巩固扩大反腐败斗争成果。”有效推进了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蹄疾推进,日益向纵深发展,纪检监察机关新体制的治理效能、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得到显著增强,巩固扩大了反腐败斗争的成果。201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3.8万件,处分62.1万人,分别增长20.9%、17.8%,均创纪律检查机关恢复重建40年来的最高值。

二、突出问题导向,深刻阐述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的要求

着重阐述了加强对公权力监督这一制约改革发展的最大挑战,并把它定位为深化国家监督体制改革的初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我们党全面领导、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实现权力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目的就是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初心,“就是把增强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作为着力点”,一个“着力点”的概括,揭示了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方向,既明确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原则,又明确了实现权力监督目的是“推进公权力运行法治化,消除公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压缩权力行使的任性空间,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严肃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还明确加强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几点要求,即:一要加强廉政教育。教育公职人员正确对待权力,明确权力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要做到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为民用权。二要强化法治思维。明确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严格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绝不允许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三要严格约束权力。明确权力制约规范,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完善权责清单制度;明确要把权力监督贯穿全过程,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四要把握监督的重点。明确“四个关键”要求,即管好关键人、管到关键处、管住关键事、管到关键时,特别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要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要增强监督的实效性,把上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充分调动起来,实现日常监督和信访举报、巡视巡察相结合。五要加大发现和查处问题的力度。明确强化监督执纪、监察执法,及时发现和查处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从业以及道德操守等方面的问题,把权力运行的规矩立起来。要管住乱用滥用权力的渎职行为,不用弃用权力的失职行为,要整治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现象。真正做到保护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及时对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予以澄清,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权力监督的全覆盖、无死角,做到不以权大而破法,不因问题小而姑息,不因违者众而放任,真正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三、紧扣新时代要求,科学部署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

把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实现标本兼治”,推动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这一“改革目标不能偏”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想,体现了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三不”机制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既要高压反腐,强化震慑效应,又要扎紧笼子,强化制度约束,还要强化教育,涵养正气,在一体推进“三不”机制上取得新的成效。结合当前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四个要跟上”的具体任务,对确保深化标本兼治改革目标进行部署分解,做到相互协调配套,整体协同推进。一是工作职能要跟上。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真正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保证党中央政令畅通。要强化政治监督,坚决破除空泛式表态、应景式过场、运动式造势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二是各项规则要跟上。要整合规范纪检监察工作流程,强化内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健全统一决策、一体运行的执纪执法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好党纪和国法“两把尺子”,提高纪检监察系统履职质量。三是配套法规要跟上。要制定与监察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实现监察法原则性法规的具体化和程序化,增加可操作性,增强法律的贯彻落实。四是协调机制要跟上。要强化党对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支持纪委监委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加强内外工作协调,实现反腐败工作在决策部署指挥、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上的协同高效。同时对构织严密的监督网,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调衔接,实现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效贯通,激活监督效能方面作出部署。

四、立足狠抓落实,着重强调应规范和正确行使国家监察权

纪检监察机关是党和国家的专责监督机构,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主体,自身职责职能发挥的如何,对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克己慎行,守住底线,扎紧制度笼子,强化自我约束。”从打造过硬队伍,加强政治建设,提高专业本领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保险箱,要防止“灯下黑”。要带头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斗争。要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及时打扫庭院,清理门户,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纪检监察干部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守卫,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要求,清醒认识自身处于正风肃纪第一线,时刻面临腐蚀和反腐蚀的考验,很容易被“围猎”,要谨慎用权,坚决不能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特别是不能搞选择性监督,随意性调查,任性问责处置。要时时处处作表率,要马克思主义手电筒既照别人更照自己,要求其他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做到的,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必须首先做到,任何时候都要克己奉公、守住底线,自觉接受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接受组织监督。要增强专业能力,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为持续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全党要在贯彻学习中不忘改革初心,实现改革目标任务,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中共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相关热词搜索:体制改革深化监察持续指南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持续深化作风建设范本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geren/1685390086143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