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公司工作总结 >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五篇)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一

ok3w_ads("s005");

1.《赤脚女孩》/75 x 50 cm/油画/1895(参见目录p1/02)

毕加索是一位多产的画家,他一生的画风不断改变,他的传奇一生则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毕加索的父亲路易斯.布拉斯科是一位美术教师,得益于父亲的栽培,毕加索很早就开始接触绘画,并展露出非凡的艺术才能。1892年,毕加索进入了父亲所在的瓜尔达美术学校学习。此时毕加索接受了系统的传统学院派绘画方法训练,比如透视,空间,体积与质等,他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技法,能够如实地描绘对象。1895年初,15岁的毕加索已经能娴熟地绘制大量肖像作品,这幅《赤脚女孩》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画中女孩面朝观众,双手交叠端坐正中。这幅画作虽然名为赤脚女孩,但女孩的脚部却被明显弱化,反之,她的双手和脸部却成了画家描绘的重点。红色的衣着在深褐色的背景中显得异常艳美,白色的围巾更是在画面的正中显得夺目。

2.《男子肖像》/93 x 78 cm/油画/1902-1903(参见目录p1/03)

从1900年,也就是毕加索19岁那年,他开始游走于西班牙与法国两地,耳濡目染了法国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的艺术风格。自从1895年,第一次参观了普拉多美术馆之后,毕加索就对学院派的训练感到厌烦,他宁愿花更多时间在美术馆中欣赏古代大师们作品。来到巴黎后,蒙马特的艺术家和种种不同于学院派的创作形式,如塞尚、德加等人的展览都给他带来深远的影响。1901年2月,当初和毕加索一起来到巴黎的好友自杀了,毕加索深处忧郁的情绪无法自拔,灰暗的现实使他感到生命的绝望,致使他奋笔将无奈悲哀的惆怅倾倒于画布之上,这促成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作品的基调大都以蓝绿两色为主,偶尔才以其他暖色进行点缀。这幅《男子肖像》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重要组成作品之一。男子的面部具有明显的阴影,呈现出立体感,带有典型的传统西班牙学院派的画风。然而不同的是,毕加索开始追求以平面和线条为主的装饰主义风格,背景和头发几乎接近于平面,取得类似版画的效果,这是缘于画家受到了法国装饰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男子苍白生硬的面庞和突兀的眼睛,像是在质问什么,然而却又带有无限的伤感,而他的身体则隐匿于大批空荡荡的蓝色色块之中,显得静穆却又不安,这也是画家内心深处的最为真实的写照。

3.半身女子像《亚威农少女》习作/58.5 x 46.5 cm/油画/1907(参见目录p1/06)

亚威农是巴黎当地的一条街道,居住着大量不同肤色和国籍的外国移民。毕加索以此为原本,创作了大量以《亚威农少女》为题的习作。这时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学院派的画风,画面中的少女毫无立体感,全幅以简单且略带枯燥的笔触所勾勒,充满了粗犷的线条和色块。唯一能表现人物女性特质的,是略带柔和的脸部和身体曲线以及少女的胸部特征。人物五官也只以概括的粗线条所描绘,完全没有了蓝色时期时的脸部阴影,而两颊所透露出的些许粉红,为整幅画作添加了一丝妩媚和动人之笔。透过这些造形的研究,毕加索终于在1907完成了着名的作品《亚威农少女》。

4.《斜躺着的裸女》/27 x 21 cm /油画/1908(参见目录p1/08)

毕加索曾与布拉克一起发展立体主义,正如塞尚对于静物和圣维克多山的研究,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形体的结构而非色彩。同时为了更仔细地分解对象的造形,他们也倾向于选择较单纯的主题来作画,比如静物、肖像、人体等等,毕加索以大量的创作来探索这种延续自《亚维侬少女》的风格。在1907至1909年间,毕加索的作品风格明显受到非洲土著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凸出表现在裸女接近于大地的颜色的暖黄肤色,和对生殖器的过渡描画之中,而人物夸张的姿势和变形的躯体则完全属于毕加索的个人风格。画家在女子的胸部和腹部摸上明亮的乳白色,更加强调了人物的性器官特征,与之相对的是女子的脸部则被埋没在了阴影之中。可以看出,毕加索塑造的物体造型,在表达抽象主义的同时也已些许体现出立体主义的绘画特色。

5.《有胡子的男人》/65.5 x 46.6cm/油彩,布/1914(参见目录p2/03)

自1911年开始,立体派艺术家们在分解绘画对象的形体之余,也同时在实验新的创作技法。布拉克、毕加索等人,纷纷在绘画中加入了印刷字体,这与绘画传统中的手绘质感大不相同,而是一种经过工业生产的、广告与新闻媒体所运用的符号。绘画空间的深度因此消失了,所有的造形元素就像这些文字一样并列在画布这个平面上。起初这些立体派艺术家们只是将文字「画」在作品中,然而到了1912年以后,他们进一步将平面的材料直接拼贴在画布上,诸如印刷品、织品等等,为了调和拼贴上去的材料与画布的质感,往往再以颜料加以涂绘。在这个过程中,使画面中出现了异于绘画的材质,而被称为立体主义的「综合期」。这幅作品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综合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毕加索将布料裁剪拼贴为不规则形状,并使用黑色的直线将画面犀利地切割为多种色块,以此来塑造男子的造型。在1906至1916年间,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立体主义风格,其特色在于人物的侧面和正面能同时出现在同一面孔中,而如何去欣赏这一分裂的协调性取决于观众的视角。人物面部往往具有中国八卦图的特征,即一阴一阳,最后取得完整。同时,画家乐于将画作分解为各异的碎片,然后进行重构,并为每一片碎片都提供了可以解释的线索,这幅画中,如云般的头发,纽扣状的双眼,微微翘起的胡须如实地再现了男子的样貌。

6.《罗森贝格夫人与女儿肖像》/130 x 95 cm/油画/1918(参见目录p2/06)

1916年,在多才多艺的诗人、前卫艺术圈的常客考克多的引荐下,毕加索开始为狄亚基列夫率领的俄国芭蕾舞团担任舞台设计,后来更认识了该团的舞者,他未来的妻子奥尔佳。虽然身为立体派的创建者之一,毕加索在1916年到1924年间的创作并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却经常反覆尝试不同的手法。1918年新婚的毕加索夫妇受邀在收藏家艾拉祖瑞兹位于比亚里兹的别墅渡蜜月,此时画商罗森贝格一家人也在此渡假,并极力说服毕加索成为其画廊旗下的艺术家。这幅肖像便是毕加索在别墅中为罗森贝格所做,也是他少数接受委托的作品之一。画面的构图平稳且完整,背景的纵伸的直线与人物及衣着的弧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趋于暖色的作品色调是古典主义画家最乐忠采用的色系,光影和明暗与其他部位都具有柔和的过渡,人物细腻的发丝,精到的椅背和扶手则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画法,然而从人物僵硬的面部表情仍能看出立体主义时期的影子,画家使用深色的细线勾勒女子的唇部,眼睑部,少儿的下巴和脸颊,明显地体现出立体主义特色,颇具毕加索个人风格。

7.《读信》/184 x 105 cm/油画/1921(参见目录p3/02)

《读信》这件作品是毕加索去世后才在其工作室发现的,画中人物的身分已不可考,也有学者认为本作或许是为了纪念毕加索的好友诗人阿波里奈尔而作。阿波里奈尔1910年代活跃于巴黎的艺术圈,不仅对于毕加索有深远的影响,更可说是二十世纪初前卫艺术的重要推手。画中描绘两人并肩读信,其中一人将手搭在另一人的肩上,两人的脸型、体态相仿,表情安详。这幅画不仅具有毕加索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显著特征,也兼具立体画派的绘画风格。值得把玩之处,在于画家在两位人物手部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右边男子,托腮的左手笔触细腻,明暗过渡圆滑,具有明亮的高光处,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绘画笔法,与之相对的是,左边男子自然松垂的左手,手指缺乏柔和的转折,且不见了手指关节凹处阴影,僵直生硬,却又属立体派画风。与此同时,同样的风格也体现在画家对于衣物的描绘之中,使整幅作品达到了平面版画的效果。人物的姿态整体,画面色调统一,并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背景中心被浅蓝色所覆盖,而四周则被填充为深灰色,将观者的目光集中于画面中心,更为突出体现了画中男子聚精阅读的神情。

8.《在海边的一家人》/17.6 x 20.2 cm/油画/1922(参见目录p3/03)

1921年毕加索与奥尔佳生下了保罗,甜蜜的家庭生活使他绘制了一系列以家庭为背景题材的作品。毕加索创作这件作品时,一家人正在布列塔尼的滨海城市迪纳尔度假。此画色调柔和温暖,画中人物安详的神情,无不荡漾着幸福之感。画面是传统的三角构图,构架稳定。平直的海岸线处于画面中央,将海天的深蓝色与沙滩的乳白色笔直地切割开来。画风仍具有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特色,人物结构清晰的面部结构和厚实的躯体,接近于希腊罗马时期的传统雕塑,而绘画手法却又极具现代性,交错堆砌的平行线条将人物肌肤质感表现得十分柔软细腻,而僵直的姿态又体现出接近于版画的效果。

9.《扮丑角的保罗》/130 x 97 cm/油画/1925(参见目录p3/05)

保罗出生于1921年,是毕加索和第一任妻子奥尔佳的孩子,也是毕加索绘画中常见的模特儿。初为人父的毕加索,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细心观察小保罗的一举一动,创作了一系列的保罗肖像,《扮丑角的保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毕加索使用纤细的画笔勾勒出保罗优美的轮廓曲线,并巧妙得捕获了小保罗的调皮又逗趣的神韵,仅仅简单几笔就瞬间令人物如获生命。毕加索使用了大面积的红,白,黑等单色色块填充画布,颜色对比强烈,具有装饰性的美感。此时毕加索以变形的手法开始发展新的风格,然而他与奥尔佳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紧张,终于在日后导致他们的分居。

10.《人物与侧影》/72 x 60 cm/油画/1928(参见目录p4/01)

1927年毕加索遇到了年仅十七岁的玛丽-泰瑞莎.瓦特,此时和妻子相处并不愉快的毕加索很快的为这个气质清新的女孩所吸引,随后两人便开始交往。此时毕加索的创作则在处理平面化的变形造形,除了在轮廓线内填上色彩之外,他也尝试将形体描绘成「镂空的」,只保留主题的线条或少量的色彩,使背景的色彩可以穿透出来,形成一种重叠而复杂的空间感。这幅《人物与侧影》中,我们能看出画家肆意铺张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画面描绘的是处于窗框后的人物和在右侧的镜子中所照射出来的投影。略微开启的窗框和平行的镜面形成对比,使画面产生纵深感,加剧了立体效果。画面中央的垂直白线,是阳光投于玻璃窗户所反射出的光影。巧妙的是,右侧的镜子中不仅包含了一位由黑色线条所勾勒的人物,毕加索同时使用了白色色块来描摹另一个人物投影。前者朝向右侧,而后者则朝向左侧。这线条与色块的对比,是毕加索独具匠心之笔,令画作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三个人物造型,在画作中处于不同的平面,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作品的空间立体感。

11. 雕塑《男人头像》/83.5 x 40.5 x 36 cm/铁,青铜塑像/1930(参见目录p4/02)

毕加索早年也制作过雕塑作品,在他刚来到巴黎时,便已经尝试了一些泥塑。到了1906年,蒙马特的画家们纷纷感受到原始主义的氛围,此时毕加索不仅在绘画上反应了非洲雕刻的影响,也同时制作了一些木雕作品。然而,直到1928年与同样来自西班牙的雕塑家胡利欧.贡萨雷兹展开合作,并从贡萨雷兹那里学到了金属焊接与切割技术之后,毕加索才真正开始以金属进行雕塑创作,这件1930年制作的《男子头像》可说是此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雕塑采用铁,黄铜和青铜铸成。初看之下,有点像一把巨型的斧子,人物五官被抽象为简单的符号,如眼睛被简化为头顶的空洞,嘴巴则深长并张开,宛如吸盘,而脖子却类似倒放着的伸缩望远镜,具有动感。整件作品具有强烈的非现实主义色彩,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错觉。

12.《雕塑家》/128.5 x 96 cm/版油画/1931(参见目录p4/03)

1928年毕加索开始和胡利欧.贡萨雷兹一起制作雕塑,起初他必需到贡萨雷兹的工作室工作才有足够的空间和设备。到了1931年,毕加索决定在巴黎北边的小镇博日鲁为自己设置一个大型的雕塑工作室,同时也把玛丽-泰瑞莎接来同住。他在此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不少是以玛丽-泰瑞莎的形象为蓝本设计的,包括这件《雕塑家》之中,玛丽-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绘成画面左边的半身像。画作中充满了不规则的弧线和令人匪夷所思的色块,变形、分裂开的人体结构主宰了整幅画面,并与同时代画家马蒂斯的人物外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流畅的线条,仿佛是笔尖在画作上自由滑动所留下的痕迹。线条旁点缀的圆点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画家采用多视点的构图方法,将三个主体物置于不同空间之中,雕塑家向左侧伸出的大脚,将画面的左右贯穿在一起。地板上向里延伸的透视线,凸出了画面的纵深感。雕塑家半边白色的侧脸和半边灰色的正脸,似乎像是在左右回顾观望,一边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边又在思考着如何完美自己的雕塑。左侧女子的半身像被肆无忌惮的曲线所割裂开来, 而女子的乳房则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与之相对的是,雕塑家其男性生殖器官特征也出现在了画中,令整幅画作顿生色欲。

13.《坐红色扶椅的女子》/130 x 97.5 cm/油画/1932(参见目录p4/05)

毕加索对于变形的兴趣并不只停留在线条和平面的色彩之间的变化,他同时也从雕塑中寻找到造形的方式。大约自1925年开始,毕加索就热衷于雕塑,在1927年的素描本上,他留下了许多扭曲变形的形体,然而这些素描并不是单纯的轮廓线,反而如同「古典时期」的作品一般再度呈现出幻觉主义的三度空间与物体的量感。这些素描中有些被制成雕塑,比如这幅《坐红色扶椅的女子》。毕加索将女子形象进行分裂与结构,使得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扭曲,夸张,完全丢失其自然形态,而人物主体特征明显,如女子飘荡的长发掩盖住她的脖子,横侧着的面庞与头发的姿态浑然一体,抽象化的乳房和双脚,隐约地表现出少女娇羞的忸怩姿势。人物的躯体宛如一滴水滴,具有明显的趋势性,顿显女子温顺柔软的身姿。身后扶椅的样态与人物的坐姿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像是紧紧包裹住了女子的肌肤。可见,毕加索的作品虽具有浓烈的野性主义,却也不失其温情抚顺的一面。

14.《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54.5 x 65.2 cm/油彩,木炭画/1936(参见目录p1/10)

毕加索在1932年以来,以情人玛丽-泰瑞莎为模特儿,绘制了许多女子睡姿。大多是仰睡,同时又将躺在床上的臀部转移到正面,手枕在脑后、双腿交叠的形象为主。在《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这幅作品中,女子线条粗犷不羁,丧失了其普遍形态,她的手指像是在游水的鱼,充满动感。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发丝的轻盈姿态。面对画作,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观看画面中的人物,时而像是正面,时而又像是侧面,这种特色同样体现在毕加索对于画中女子胸部的描绘中。而这正是对立体画派的完美定义,即在平面图中描绘出具有立体感的物体,进而使观众体会到不同视觉面物体的形体特征。

15.《玛莉-泰瑞莎的肖像》/46 x 38 cm/油彩和铅笔在画布上/1937(参见目录p5/02)

玛丽-泰瑞莎是毕加索锺爱的情人与模特儿,他们结识于1927年,在毕加索热烈的追求下,两人后来成为情侣。随着毕加索与妻子欧佳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毕加索终于在1931年在巴黎北边的小镇博日鲁为自己设置一个工作室,与玛丽-泰瑞莎共筑爱巢。此后他有许多作品以玛丽-泰瑞莎为模特儿。此时毕加索正尝试人物的各种变形,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辨识他笔下的情人,一头亮丽的金发和白晳的皮肤是她的肖像中最明显的特征。到了1935年,玛丽-泰瑞莎怀孕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欧佳耳里,她很快地带着儿子保罗搬到法国南部,并准备与毕加索协议离婚。然而毕加索庞大的财产使得他与欧佳对于离婚的条件一直僵持不下,最终直到1955年欧佳过世为止,他们始终保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1936年,毕加索把他在博日鲁的住所转让给欧佳,自己则与玛丽-泰瑞莎和女儿玛雅,搬到巴黎西郊的汤布雷。在这件作品中,毕加索以纤细的铅笔线条搭配油彩,描绘玛丽-泰瑞莎一手支着头注视着画家。画中人物在黑色和深蓝色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更加白晰亮丽,脸上和衣着则分别以色块和条纹装饰,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16.《朵拉玛尔画像》/55.3 x 46.3 cm/油画/1937(参见目录p5/01)

1936年毕加索透过诗人保罗艾吕雅的关系,认识了朵拉玛尔。朵拉当时是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诗人和画家。与毕加索结识后成为他的模特和情人。朵拉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了8年,被认为是毕加索的缪斯女神,曾激发了毕加索不少创作灵感。毕加索也以朵拉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画作。这幅画就是以朵拉玛尔为原型创作的人物肖像画。画家使用浓烈,鲜艳的对比色调来凸显自身对于爱情的热切追求,而人物造型则是庄重且典雅,甚至略带忧郁的表情与色彩形成鲜明反差。画面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将双眼绘于人物的侧面,画家通过这一技法,使观众从人物面庞中感受到立体的人物形象,竟又令人不禁产生错觉,误以为画中女子时而向左张望,时而向右回顾。同时,画家突出表现了人物眼睑下部的睫毛,像是一双不断在眨巴闪烁着的双眼,刹那间为眼睛带来动感,而正是整张画面的动态使毕加索作品与当时其他画家的平面画风产生极大的差异,这种具有突破性的并与常识相违背的画风创新,是其作品经久不衰且无与伦比的最重要原因。

17.《鲁瓦扬的咖啡馆》/97 x 130 cm/油画/1940(参见目录p5/04)

毕加索在创作此副油画作品时,正处于二战的初期,毕加索决定到法国西部滨临大西洋的港都鲁瓦扬避难,此时玛丽-泰瑞莎和女儿玛雅也住在附近。到了1940年,毕加索在鲁瓦扬选定了一个可以远眺海景的工作室,《鲁瓦扬的咖啡馆》便创作于此时期。这幅画丝毫没有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反而体现出温暖清新之感。可以说,浅色油彩的运用在毕加索的画面中极为少见,仿佛有种彩色铅笔的效果。画家细心地描绘了中央店铺屋顶和撑开的窗帘,色彩轻快,营造出五彩缤纷的意境,显示出温馨的美感,与之相对的是左侧的大道却像是通往一张张开的巨型大口,与宁静不相协调,甚至显露出些许恐怖。帆船被简化为几根直线,完全不含色块,像是快被水波所吞没,右上角远处渺小的灯塔和塔前的走道向画作右侧外部延伸,为画面带来空间和距离感。然而战火蔓延远比想像中来的迅速,同年五月比利时已经被攻陷了,到了六月时巴黎和鲁瓦扬也都成了德军的占领区,毕加索于是决定和朵拉.玛尔一起返回巴黎,不久之后,玛丽-泰瑞莎和玛雅也搬回巴黎。毕加索此和两个先后任的情人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平时他和朵拉.玛尔相处在一起,周末则不时去探望玛丽-泰瑞莎和女儿。

18.《画画的克劳德、方斯华和帕洛玛》/116 x 89 cm/油画/1954(参见目录p6/01)

在这幅《作画的克劳德、方斯华和帕洛玛》中,毕加索不再以「超现实主义时期」那种强烈的变形来描绘方斯华和帕洛玛的正面,同时人物的头也不再因为变形而拉长或折曲,而是更自然的蛋形。毕加索多年以来对于形体的变形经验,只节制地反应在克劳德瘦长的四肢和方斯华怪异弯曲的手臂上。另一方面,毕加索更加强调镂空形体的空间变化与「图/地」关系的反转,比如蓝色的色块穿越了克劳德的身体,却衔接上方斯华腋下的空间,帕洛玛身上的绿色也同样连结到方斯华的手臂内侧;因此当我们将方斯华身下蓝色的区域看成她的衣服时,绿色的区域就变成了背景,反之亦然,或者同时将蓝色与绿区域,视为她巨大的身体上的衣饰;而方斯华的形像也只是由白线勾勒出来的轮廓而已,彷彿像背景一般的存在。

19.《孕妇》/109 x 30 x 34 cm/青铜雕塑/1950-1959(参见目录p5/08)

shape \* mergeformat 1943年毕加索认识了方斯华.吉洛,方斯华也是画家,此时她才二十一岁,毕加索艺术上的成就与魅力令她深深着迷,她也经常到毕加索的工作室探访,后来更成为毕加索的女朋友。方斯华在1947年和1949年为毕加索生下一对子女,克劳德与帕洛玛。这期间毕加索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据点,他们在1948年夏天搬到法国南部的瓦勒希,毕加索也在此时制作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孕妇》这件雕塑则呈现出更为内敛的气质,或许与方斯华在1953年带着孩子离开毕加索有关。这件作品中,画家凸出表现了女人的性器官特征,并加以夸大,以此来体现原始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然而画作中的女人似乎并不享受即将为人母的喜悦,身体僵硬,双手握拳,双眼直愣愣的凝视着对面。可以说,这种站立姿势毫无疑问会给现实生活中的孕妇带来痛苦,所以这件雕塑也体现了毕加索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并非完全真实的创作特性。

20.《草地上的野餐》仿莫奈/130 x 195 cm/油画/1960(参见目录p6/04)

年迈79岁的毕加索仍对艺术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角,经常创作同行作品的变体画,如《仿勒南兄弟受洗归来》和《委拉兹贵支变体画》等,似乎意图以此嘲笑其他画家的画作,来展现自己绝世无双的艺术水平。其独特的视角和绘画方式,确确实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其中莫奈的《草地上的早餐》是他制作最多变体画的作品,从1960年至1962年间,以此为题,一共制作了二十七幅油画、一百四十张素描、三件雕塑和十二个为了雕塑而做的纸板模型。在此画中,莫奈细腻的笔触被毕加索完全摒弃,反倒以轻狂野性的黑,墨绿,灰白等线条严严实实的涂满画布,具有强烈的西班牙绘画风格。其次,毕加索不仅省略了原画中左侧裸体女子身后的男子,更为后方背景中的女子添加了正面双乳,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画中男子的放荡不羁和舍我其谁的狂妄,极为贴近画家的真实写照。

21.《拥抱》/146 x 114 cm/油画/1970(参见目录p6/07)

晚年的毕加索作画的速度依旧十分快速,无论是主题或形式都更加自由奔放,呈现出随心所欲的态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许多性爱题材的作品。《拥抱》这幅画的风格接近于非洲土著风格。画中女性生殖器官在画作中十分显眼,男子一手紧紧绕住女子的颈脖,女子则一手抚摸着乳房,虽然手势显得十分自然温柔,但她的表情却显示出些许痛苦和挣扎。画中人物的腿部很难被区分开来,左侧的大腿像是直接从女子的侧身伸出似的。男子卷曲的头发和硕长的鼻子,像极了一头饥饿的野兽,仿佛意图吞噬画中的女子,强烈表达了男性的兽性。男女的鼻子与嘴完全地缠合在一起,此外,画面冷暖色调相互融合,男性以深色的形象出现,而女性形象则为浅灰色,画家意图以此来表现男女互补的特性,而两者紧紧交织联系在一起,却又体现出两性交合融为一体最终获得完整与统一。

22.《坐着的年轻女孩》/130.3 x 80.3 cm/布油彩/1970(参见目录p6/10)

毕加索晚年的作品混杂了多种风格,并开始使用丰富鲜艳的色彩作画,不再刻意追求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反倒使画作充满了野兽派的风格。《坐着的年轻女孩》一幅中,画家以平面的装饰画法描绘女孩的衣帽,而在其右侧脸部却摸上了暗部阴影。

同时,并未对人物五官进行扭曲变形。可以看出,女孩睁着惊恐的双眼,神情呆板,身体僵硬,但薇薇翘起的双唇却显现出些许俏皮,这一点睛之笔霎时间令作品散发出孩子般的稚趣。

要说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就要说起毕加索一生中的女人。他有过两个妻子,这是明媒正娶在教堂里宣过誓的,还有四名众所周知的同居情妇,还有其他的就难以数得清了。他在一九七三年逝世以后,从分散在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品里,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毕加索最隐秘的一面。那就是毕加索爱女人,爱女人的身体,爱女人身体上的特点。他的一双炯炯有光的黑眼睛,愣愣地盯着女人的特点,在他的画笔下表现得纤毫毕露。

“在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毕加索曾经这样说。

在92年的生命历程中,毕加索完成了3万多幅作品,包括油画、雕塑和版画等门类。他创作了大量带有自传性质的自画像,同时把自己的妻子、情人、孩子和朋友们等拉入作品中。他有着异常复杂的感情经历,先后有7位妻子或情人。在谈论毕加索的艺术时,他的感情世界无法绕开,这并不仅仅因为人们对艺术大师私生活的好奇与八卦,更是由于每一次感情的迸发都伴随着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1983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访华时,曾将25幅毕加索作品带到中国大陆。后来的28年里,中国大陆观众从未有过系统了解毕加索一生创作风貌的机会。2011年10月18日至2012年1月10日,来自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62幅毕加索原作和50幅生活照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现在在成都是第二站,是中国最具规模性的展览。欣赏这些作品时,大师的感情经历是一条连贯而生动的线索。

艺术评论家让·菜玛里在《正常与偏常》(一九八八年)一书中说:”毕加索一生都受性的诱惑,他在作品与生活中都全身心地享受性的乐趣。据让·克莱尔说,“毕加索每次换个女人,也是每次换个标准,换个视觉,因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时他自己也换了个人。”“标准”、“改变视觉”、“性的对话”、“性与心的转换”、“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是毕加索的艺术中的性心理学的一条粉红色线。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毕加索艺术与爱情简历

2001年,毕加索大量“情色作品”首次公之于众,耸动世界。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三位馆长,在《毕加索情色画展览会纪念刊》序言中,第一句话就是:“从某种意义来说,毕加索的全部作品都带情色的。”“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是毕加索粉红色的性爱哲学。当一个男人用画布、画笔和女人调情,耍流氓便成为了艺术。

1957年,毕加索与杰奎琳、帕罗玛、克洛德等在戛纳加州别墅。秋天,与毕加索相遇◎13岁时,毕加索选中班花做女友,以成人的口吻给她写信,同时还画了一幅惊世骇俗的《小驴与母驴》

◎在毕加索中国大展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以毕加索的情人和孩子为题材的作品

□本报记者 郑琳/文吴煌/翻拍

情色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在欧洲艺术史里尤其如此。对此,毕加索的作品表现得特别淋漓。在他8岁时画的素描作品里,就表现出对女人的兴趣,13岁时,他选中班花做女友,以成人的口吻给她写信,同时还画了一幅惊世骇俗的《小驴与母驴》,内容就是动物交媾。

毕加索承认,他是从孩童时代一下子就过渡到性成熟的,直到临死前的作品,还对女性的身体表现了零碎悲哀的看法。

在毕加索中国大展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毕加索以他的情人和孩子为题材的作品。他一生中最重要的7个情人中,只有英年早逝的芭蕾舞演员艾娃没有出现在这次展览中。

不过看完展览,大多数观众会感慨,也许艾娃短暂的生命反而是她的幸运,因为爱上毕加索,对女人来说实在是一种灾难。

有专家把毕加索的7位情人,与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一一对应。

初恋情人费尔南德,开启了年轻毕加索的“粉红时期”。定居在巴黎的毕加索,从此摆脱“蓝色时期”的愁苦不堪,画面变得明亮鲜艳。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拿烟斗的男孩》,它的拍卖价格超过一亿美元。

第一任妻子奥尔加对应的是毕加索的古典主义时期,因为奥尔加是芭蕾舞演员,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使得画家为她所画的所有肖像都十分写实。

《海滨的家庭》中,奥尔加高贵肃静,那双迷人的眼睛流露出贵族的气息,俄罗斯人特有的美感在毕加索的笔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儿子保罗也显得乖巧可爱。

玛丽·特雷莎赶上了毕加索的“变形时期”。在这次展览中,关于特雷莎的作品有4件:《玛丽·特雷莎肖像》、《雕刻家》、《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和《静物 胸像、果盘和调色盘》,无一例外是变形作品,只是手法各不相同。尽管经过毕加索变形的人物基本难以分辨,但特雷莎很幸运地拥有很高的辨识度:金色的直发,白皮肤。

《静物 胸像、果盘和调色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孪生兄弟”:《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它在2010年纽约佳士德的春拍上,卖到了1.064亿美元,是目前毕加索作品中的最高价。

朵拉·玛尔见证了毕加索最伟大的作品《格尔尼卡》。如果朵拉·玛尔没有遇见毕加索,她会活得很滋润。在他们认识之前,朵拉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和摄影家,活跃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团体之中。然而在毕加索面前,她的艺术气质只能沦为陪衬。

但她为毕加索的创作输送了养分,并用相机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瞬间。1937年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到纳粹的轰炸,毕加索开始着手创作他生命中另一件最重要的作品《格尔尼卡》。朵拉用照相机记录了这个创作的全过程。在这次展览中,有许多毕加索的照片都是出自这位女摄影师之手。

吉洛是唯一打破毕加索“魔咒”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主动离开了他。《画画的克洛德,弗朗索瓦丝和帕罗玛》中,儿子克洛德笼罩在亮蓝色中,女儿帕罗玛笼罩在黄色中,他们的母亲弗朗索瓦丝则用简单的线条融入背景。

画中的小女孩帕罗玛现在是蒂凡尼的珠宝设计师,也是毕加索最有出息的孩子之一。这一次的毕加索中国大展正赶上毕加索诞辰130周年,策展方正在策划纪念活动,并邀请帕罗玛亲临上海。

毕加索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见证了艺术家晚年的返璞归真。《阅读的杰奎琳》,以及许多杰奎琳和毕加索的照片,能让我们看到80岁以后毕加索的生活。她为毕加索制造了一个安静的晚年,但同时也将毕加索的所有朋友、亲人拒之门外。

1953年,毕加索与其子女克洛德、帕罗玛在别墅里作画。毕加索的情人画册◎他和他的7个女人,代表了各种爱情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1 初恋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立维。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爱情的甜蜜让他进入不再有蓝色时期的愁苦不堪,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色调更明快的作品。

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

2 不伦之恋

1911年,毕加索遇上了有夫之妇艾娃,两人不可遏制地相爱了。为了艾娃,1912年毕加索就与费尔南德分手。两人一直在一起直到1915年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3 迷恋

1917年,一场新恋情降临。

当时,毕加索应邀为法国作家科克托的独幕芭蕾舞剧设计布景。跳舞的是俄罗斯芭蕾舞团,女演员奥尔加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她是一个“姿色与才智都很平庸的芭蕾舞演员”,却使画家迷恋至深。1918年7月,他们在巴黎大街的俄国教堂举行婚礼,新娘27岁,新郎37岁。

奥尔加热衷社交,时刻保持着女公爵式的排场,日程表上排满了晚会、宴会、舞会。毕加索的生活变成一个大漩涡,终日陷于目眩神昏的交际应酬。但考虑到妻子从不干涉自己的生活,画家投桃报李,对妻子的生活方式放任自流,何况他在那段时期也正忙于谋求自己在艺术界的至尊地位。

1921年2月4日,他们的儿子保罗出生,他们的婚姻却日益走向危机。奥尔加的任性和苛求使毕加索厌倦而疲惫,生活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难以应付。

有时,为了让妻子安静下来,毕加索不得不让她骑上马,然后牵着马在寓所周围绕上几圈。他对奥尔加的爱情火焰渐渐熄灭。

1955年,奥尔加去世。

1922年创作:《海滨的家庭》

4 婚外恋

1927年初,毕加索与未成年少女玛丽·特雷莎在火车站相遇,开始了持续数年的私密关系。

1934年,他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第二年与妻子奥尔加分居。几个月后,玛丽生下女儿玛雅。毕加索很想认下这个孩子,但法律不允许。他在名义上始终是奥尔加的丈夫,而一个已婚男人不能承认现存婚姻之外的子女。

尽管如此,他还是扮演了一个十分出色的“秘密丈夫”。洗衣、做饭、照顾玛雅,除了铺床,什么都做,甚至洗尿布。

玛丽生了女儿玛雅之后,地位被朵拉·玛尔取代,她只能带着女儿住在别处,毕加索每周都会来探望她。1977年10月20日,在她与毕加索相识的50周年纪念日,玛丽上吊自杀,时年68岁。

代表作:《玛丽·特雷莎肖像》、《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

如果要把毕加索的私生活拍成一部电视剧,至少需要7个女主角。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和5个情人,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红颜知己。她们崇拜他、仰慕他,甚至为他死为他疯;她们也是他的灵感来源,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在毕加索的许多画中,都有这些女人的身影。

走进这些画,你能看到一个绝世天才的爱恨情仇。这是你不知道的毕加索。

毕加索的情人画册

◎他和他的7个女人,代表了各种爱情关系

◎ 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5 虐恋

有了玛丽和女儿玛雅,并不妨碍毕加索另寻新欢。1936年,女摄影师朵拉·玛尔走入画家的生活。这个女人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模特,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却令毕加索十分着迷。

二战爆发后,毕加索搬到鲁瓦场,与玛丽和玛雅住进日尔比耶别墅。与此同时,他在“帆船”饭店租了一间画室,又在“老虎”饭店包了房间,专门用来与朵拉幽会。这种双重生活让毕加索十分享受:他在玛丽那儿描画其柔美的曲线,在朵拉那里接受尖锐指甲与涕泪纵横的“洗礼”。

朵拉和毕加索的恋情长达8年。后来两人关系紧张,几近虐恋。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妇女形象——以朵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开始殴打朵拉,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

1939年到1940年,他有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

代表作:《朵拉·玛尔画像》

6 老少恋

1943年,62岁的毕加索又结识了22岁的弗朗索瓦丝·吉洛,她是一位决定献身绘画的法律系女大学生。他们共同生活了10年,生下两个孩子。

已经名存实亡的“妻子”奥尔加通过媒体获悉“丈夫”与吉洛的关系,狂怒至极,在1947年跑到法国南方的蓝色海岸,到处跟踪这对情侣,并用各种手段加以威胁。直至有一天,毕加索给了她一记耳光,并声称要报警,事情才告一段落。

1954年,吉洛拂袖而去。与画家生活中数不胜数的女人不同,她没有索要任何抚养费。

毕加索家族不断扩大,但在官方文件上又是另外一回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有妻子奥尔加所生的保罗才算是毕加索的后代。

吉洛首先向这种局面发起进攻,为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罗玛申请父姓。玛雅也提出了同样的申请,却遭到了拒绝。1972年,一项新法律宣布,非婚生子女可以就与父亲的关系做出声明。于是玛雅、克洛德和帕罗玛又启动新一轮司法程序,最终成为“毕加索的儿女”。

代表作:《女人——花》、《画画的克洛德,弗朗索瓦丝和帕罗玛》

7 、生死恋

1954年,73岁的毕加索在法国南方和杰奎琳·洛克相识,两人1961年结婚。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她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毕加索去世13年后,杰奎琳也自杀身亡。

杰奎琳曾回忆说,毕加索13岁时,他7岁的小妹孔瑟达死于白喉。毕加索曾发誓,如小妹去世,他将放弃绘画。小妹死了,毕加索本就不想放弃绘画,因此他觉得对妹妹的死负有责任,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同女人们的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代表作:《女人肖像画(杰奎琳)》、《阅读的杰奎琳》

在沙滩上撑洋伞的毕加索和吉洛弗朗索瓦丝·吉洛离去的情人◎对于那些深爱毕加索的女子来说,和毕加索的邂逅,即是生命毁灭的开始,不是精神崩溃,就是自杀身亡,唯独吉洛打破了这一“魔咒”

◎在感觉到自己即将被毁灭之前,吉洛带着孩子离开毕加索,没有索要任何赡养费

再过一个月,就满90岁了。可她仍然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闲来在她纽约西区的画室里安静地画两笔,出席一些艺术展,当然,她也不介意谈起自己和毕加索的陈年往事。

“当你老了之后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好像变成了好几个乐章,现在,我是唯一健在可以讲述这些往事的人了。”作为毕加索的灵感缪斯和情人,他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他的女人,弗朗索瓦丝·吉洛,确实不简单。也值得我们特别将她从毕加索的7个女人中拎出来,好好说上一说。

相爱

90岁的吉洛气质高贵、思维敏捷,细细的鹰钩鼻子上有一对拱形的眉毛,看上去依然是毕加索当年为她作画时的模样。

他们相识于1943年。当时吉洛21岁,是巴黎一名法律系学生,同时从事绘画和写作,而毕加索已61岁。

“和他在一起棒极了,像烟花一样绚烂。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只要他有兴致,能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吉洛回忆道,“但同时,他也很粗暴、残忍、冷酷无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以为自己是上帝,可他不是,这令他烦恼。”

吉洛和毕加索的爱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德国占领了巴黎,形势十分危险。

吉洛有多位家人在抵抗运动中遇难,她自己也曾在学生示威中被捕,反法西斯名画《格尔尼卡》让毕加索成了吉洛心中的英雄,“他怀着极大的勇气坚守在巴黎,而不是逃亡美国。他随时可能被捕,但那是他反抗压迫的方式。我知道毕加索风流成性,与他相伴会是一场灾难,但我不想错过这场灾难。”

毕加索常常问吉洛:“你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

吉洛说:“因为我们之间有对话,不是你的独角戏。所有人都对你说‘是’,好像围绕着一个国王,而我对你说‘不’。”

毕加索显然喜欢这种对抗。

吉洛说:“当别人对你说‘是’时,你感到有权威,但同时也会很孤独。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吉洛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了10年,从1943年到1953年,生育了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罗玛。

分手

吉洛是毕加索名画《女人1932》的模特。但她并不喜欢当他的模特,也不像他的其他情人那样,痴迷于为自己作画的毕加索。因为她清楚,当毕加索对一个女人失去兴趣后,会在画作中无情地丑化她的形象。

比如,他曾把妻子奥尔加的牙齿画成剃刀状,身形扭曲,而背景则是17岁的新尤物玛丽·特雷莎妩媚曼妙的身影。

吉洛说:“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

事实上,即便和吉洛在一起,毕加索的情人名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增长。

当吉洛开始全身心投入毕加索的生活时,却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毕加索“从未了解过她”。

“毕加索的爱主要是占有,而非给予。从好的方面来讲,他很智慧,你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看他绘画,感觉是在目睹一个奇迹,这就是他的给予。”吉洛对毕加索的其他几个女人也相当熟悉。她说:“毕加索永远在撒谎,为的是让她们顺从地围绕在自己身边。”

1953年,在感觉到自己即将被毁灭之前,吉洛带着孩子离开毕加索,用继承的一笔遗产在巴黎购置了一套公寓。对此,毕加索十分不悦,甚至警告她说:“没有人会离开我这样的男人。”

但是吉洛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她没有向毕加索索要任何赡养费:“我有钱,有自己的职业和朋友圈,他们能帮我重建自己的生活。”

(交恶

生性浪漫不羁的毕加索能够轻易地为一个女人着迷、疯狂,但也会旋即弃她而去、另寻新欢。

女人的身体满足了他的情欲,充斥了他的画布,最后却被肢解,遗弃在艺术史的长河里。对于那些深爱毕加索的女子来说,和毕加索的邂逅,即是生命毁灭的开始……她们崇拜他、痴迷他、屈从他,却不得善终,不是精神崩溃,就是自杀身亡,唯独吉洛打破了这一“魔咒”。

1964年,吉洛还了毕加索一记耳光。这个倔强的女人和另一位作家一起在美国出版了《与毕加索一起生活》。此书大胆又详实,深入剖析了毕加索的艺术才华、暴躁脾气、顽皮幽默以及潜伏的阴暗面,包括他和妻子、情人、缪斯、模特之间的纷纷扰扰,甚至涉及与毕加索之间的性体验。

这本书深深触怒了毕加索,他想制止该书在法国出版,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最终被驳回。

从此,他断绝与吉洛及其两个孩子之间的一切联系,直到1971年去世,再没见过他们一面。

吉洛还做了令毕加索更加暴怒的事。

比如,她结了两次婚,第一次是嫁给法国画家卢克·西蒙,第二次是嫁给美国人乔纳斯·索科,他是小儿麻痹症疫苗研究先驱。他俩幸福地生活了25年,直至1995年索科去世。

“毕加索曾说,我离开他后,生活就完蛋了,除了他,没有人会要我。但我结了两次婚,在他看来,这是遭天谴的。我应该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他,那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我打破了这个童话。”吉洛说着,眼睛里闪过一丝胜利的光芒。

吉洛的生活始终围绕着毕加索的艺术。当她出版《与毕加索一起生活》时,大师的崇拜者们称此书充满私利与报复。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是批评者们在论及上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毕加索时,也以它为基础了。

帕罗玛这样说:“假如我母亲没有认识我父亲,她原本是有权被称为艺术家的。然而,从某种原因上说,由于认识了我的父亲,她没了这个权利。人们总是不情愿把她也冠为艺术家。”克洛德更认为母亲的作品对毕加索产生过很大的震撼,“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

《窗外的毕加索》,摄于1952年9月5日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懂

毕加索是大家公认的、西方这100多年来最重要、最伟大的一位画家。

他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就像我们讲到中国的文学时一定会提到的韩愈,文启八代之衰。他吸收了古人的好处,开启了唐宋八大家的天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上帝第六天造人,七天休息,第八天造毕加索,因为毕加索是天才,必须另案处理。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在毕加索面前要倒过来说:谋事在天,成事在毕加索。大自然的风云雨露,人间的种种景象,到了毕加索面前,有一个“毕加索选择”、“毕加索解释”。

毕加索生在西班牙南部地中海边的一个海港,叫马拉加。他14岁就画得很好,画得非常像,是一个天才。这样还不够,到后来他的天才成熟了,打破了欧洲的传统。

毕加索的画风,就像孙悟空72变,我们把它分成几个阶段来看。

他20岁左右到法国,后来定居巴黎。那个阶段可称之为“蓝色时期”,画的大半都是下层阶级,穷困的夫妻、孩子、流浪汉、不得意的人物。其画作背景大部分都是蓝色,他们的身体都是褐色,好像挨饿的样子。

之后就到了他的“粉红时期”。在这个时期,他的画已经摆脱了深深浅浅的颜色,而变成了粉红色。这个时期,毕加索画的是卖艺人家、马戏团的小丑、马戏团的空中飞人等等,就是马戏团里的代表人物。

后来,他画自己的宝贵儿子保罗,让保罗穿着小丑的衣服来画他,这就是著名的《穿丑角的保罗》。

第三个时期是“原始时期”。

在欧洲人看来,非洲人比较接近原始。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受到很多非洲艺术因素的影响。毕加索看到了黑人,他当时有一个代表作叫《亚维侬姑娘》,这些姑娘们都是黑人。

毕加索注意到了非洲的面具,还有非洲的雕塑,他把这些加起来,画出脸谱一样的非洲人的面貌。从那时起,毕加索已经摆脱了欧洲传统画的一些行为。

第四个时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叫“立体主义时期”。

这个名词相当令人迷惑。因为你看毕加索的立体画,一点都不觉得立体。为什么呢?他把一个茶杯前面看成里面,后面看成前面,将一个立体的物体分成很多面,同时出现在画布的平面上,就是把世界拆开来看。

这个是受了他的前辈、法国画家塞尚的影响。从塞尚开始,画家把颜色推到次要的程度,把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作为绘画的重心。这种看法到了毕加索的时候,索性把整个世界打破了,每样东西都变成一块一块的,这就叫“分析的立体主义”。等把世界拆散以后,已经可以改造了,于是再拼拢来,就变成了“复合的、综合的立体主义”。

就是这个变化,把整个世界解构,再把它重新拼装,这样一来一往,西方绘画就在毕加索手里有了一个极大的革命。所以,从毕加索开始,后来的画派,包括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都是从立体主义里面重新升华。

再下一个时期是从1918到1925年,差不多7年的工夫,是古典时期。

他又回到欧洲文艺复兴,回到中世纪去。有位诗人朋友带他到庞贝古城,带他到纳波利,意大利一个优美的海港去看,所以他就画了很多古典作风的画。

再接下来,就遇到了“变形时期”。

所谓变形,不光是物体变形,尤其是人物要变形,这个时期的画比较不容易看懂,有的人不喜欢,有的人没有耐心看下去。

他在这个时期的画,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眼睛鼻子都换了位置,画丑为美。西方绘画,用透视和明暗法,在二维的画板上表现三维空间。但毕加索灵机一动,要用二维来表现四维空间,这第四维,就是时间。

因此,他画里的人物,一只耳朵在下面,一只耳朵在上面,下面还有一只耳朵,毕加索想把动作的方向,跟这个物体能够联系起来,他做了很多暗示。毕加索并不是在乱画,他是一个老顽童,他在跟我们捉迷藏。

这个变形时期来来去去,他就始终没有摆脱过。他有一幅画,叫《少女在照镜子》,你看到这个少女有一部分是穿衣服的,有一部分是裸体的,还有一部分肋骨也看见了。他要画少女的三个状态,一个是穿衣服,一个是脱衣服,一个是x光照的。

然后他又到了“表现主义时期”。

印象主义就是外界的事物到你内心来的过程,而你内心的感情要向外吐露,就是表现主义。毕加索为什么要画表现主义,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不够人道,尤其是在二战,纳粹的暴力激发毕加索打抱不平。

1937年,西班牙正在内战,西班牙当政者跟纳粹是相通的。在1937年5月的某一天,赶集的时候,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有一架有着纳粹标记的飞机,飞到这个小镇来,投燃烧弹,一路烧过去。3个半钟头,这个小镇上死了2000多人。

当时巴黎正在做国际商展,西班牙政府请毕加索画一幅画来参加,毕加索画了一幅《格尔尼卡》,描绘这次杀戮。

在二战的时候,毕加索已经很有名。德国人一占领法国,就去他家里,看到墙上一个复制的、比较小幅的《格尔尼卡》,德国人问,这是你画的吗?毕加索说,这是你们做的孽。

毕加索的晚年,经济情况很好,从巴黎搬到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这里是他的“田园时期”。

他晚年还有一个说不上名的时期,就是把名著拿来改编。比如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毕加索就把这幅画变一下,把两个绅士拿掉一个,变成一个绅士。

这就是毕加索一生的发展。其实毕加索他对女性特别同情,特别了解,也特别有兴趣,毕加索这个姓是他妈妈的姓而不是他爸爸的,他爸爸叫唐·何塞,他觉得爸爸的姓不好听,就姓妈妈的姓,所以叫毕加索。

据毕加索的遗孀雅克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琳娜回忆,毕加索13岁时,他7岁的小妹孔瑟达死于白喉。毕加索曾发誓,如小妹去世,他将放弃绘画。小妹死了,毕加索本就不想放弃绘画,因此他觉得对妹妹的死负有责任,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同女人们的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艺术创造的源泉。

【玫瑰红初恋】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 hyperlink "/view/" \t "_blank" 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立维。他们在一起纵酒狂欢、恶作剧、吸食鸦片……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成为主要的颜色。

【古典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二

ok3w_ads("s005");

作者简介:

王权朝,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酒泉市美协副主席,酒泉书畫院院长。

相关热词搜索:王权作品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三

1.教材分析

人机关系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这里的人机关系不是专业的设计,它更多地反映一种理念,重在使学生能够在这种关系的视野中认识设计,为构思、评价、优化方案打下基础。

2.教学重点

(1)人机关系的含义。

(2)在设计中要注意人机关系以及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

(3)人机关系反映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分析方法。

学生对人机关系是比较陌生的,但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

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应用隐含在产品的设计中,需要通过体验去感受,而容易被学生忽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1、知识技能:

(1)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2)能够对生活中所存在的人机关系进行简单地分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对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有初步的认识,体会人机关系的重要性,并尝试对使用物品时存在的人机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人机关系,从中体会设计中人性化、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设计观念。

1.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动建构人机关系的概念。

2.经历观察、思考和讨论,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

3.通过学生的小活动,让学生体验服装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初步了解人机关系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4.应用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以及案例分析,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出人机关系应该实现的目标。

收集体现人机关系的图片。

【通用技术教案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简单结构的设计是结构设计的基础,也是技术设计的基础。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明晰了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的前提下,以简易相片架结构的多方案设计为案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让学生学习如何进行结构设计,并能运用所学的有关结构的基本知识进行多方案的结构设计,加强学生对结构设计方法的体验。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基础知识讲授;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及设计;第三课时:制作及评价。)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在介绍了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后通过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设计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的一个认识结构设计的反复过程。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通过简易相片架设计和制作,让学生亲历结构设计的过程,把握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通用技术教案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结构无处不在,但结构设计往往涉及较复杂的数学、科学的知识和原理,而学生初次接触结构设计,再加上知识有限,只能进行较简单的结构设计。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对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结构的稳定性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为本节课简单相片架的设计制作奠定了基础。

3.非认知因素分析:学生对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结构的稳定性也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简易相片架的设计充满了兴趣和设想,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会设计出较满意的作品。

第一课时

【通用技术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设计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在自己的设计中得到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居家装饰的设计、汽车安全气囊设计、汽车外形设计、儿童自行车设计的分析和探究,和通过对广告牌抗风问题的探讨,学习和巩固设计一个简单结构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及结构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学习习惯,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

【通用技术教案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结构设计分析。

【通用技术教案教学资源】

本节课的教学在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完成。通过幻灯片呈现诸多的图片、案例、实物,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通用技术教案教学思路】

1.导课。通过鲜丽的图片吸引学生,引出课题。

2.提问:如果没有结构设计我们的周围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通过学生热烈的讨论、思考,深刻认识到学习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以身边生活中的事例引出,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抓住主要因素进行设计。过渡到:结构设计的目标及要求。

4.学生通过回顾、思考、回答过渡到结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这样的安排加深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四

1、不要到处抱怨,没人有那么多时间来安慰你,自己的烦恼尽量自己去解决。

2、啊!那婀娜多姿的菊花真美啊!有的宛如一个金球,花瓣紧紧包着花芯;有的层层叠叠,朵朵菊花繁星点点,连成一片菊花无论是单枝还是成片,都有它独特的美

3、第一征集网不代表任何征集活动主办单位,所有投稿作品不得提交给本站,由此造成的任何损失或纠纷与本站无关。

4、夏天不知不觉地到了,山上的大树参天入云,郁郁苍苍,树下绿草如茵,还有许多千姿百态的蘑菇,有的弯着腰;有的低下头;有的挺直身子;还有的只伸出了头,好奇地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山脚下有一个清澈透亮的小湖,犹如镶嵌在碧绿的草地上的一面明镜。微风吹来,湖面波纹阵阵,小朋友们都把自己的脚伸进湖里,让湖水舔他们的小脚丫,脸上露出满脸笑容。

5、何须问,浮生情,原知浮生,只此浮生是梦中。《白蛇缘起》

6、他爽快到极点,仿佛他这人完全可以一目了然的,即使没有看准他的眼睛是诚恳的,就连他的眼镜也可以作为信物。《红玫瑰与白玫瑰》

7、读书不可专为反驳作者而,也不可轻易相信书中所言,以为当然如此,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话资料。而应衡轻重,认真思考。有些书浅尝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浏览,少数则须,读时要全神贯注,勤奋不懈。有些书也可以请人代读,取其所须作摘要,但这只限于题材不太重要和质量不高的作品。

8、我想正是伸手摘星的精神,让我们很多人长时间地工作奋战。不论到哪,让作品充分表现这个精神,并且驱使我们放弃佳作,只求杰作。

9、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10、今天你对我爱答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11、虽然我学水墨画的时间没有多久,但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水墨画。水墨画千变万化,有时变成威武的老虎;有时变成茂密的森林;有时变成绿绿的翠竹;有时又变成了神气的大公鸡;变成了可爱的水鸟。

12、不过我相信只要有信念,一定会打破时间和距离的障碍。——《星之声》

13、趁着年轻多奋斗吧!有事没事多看看书,多看看文学作品,对你有帮助,别整天想有的没的,那些事不是你现在所应该想的。

14、轻轻推开眼前的玻璃窗,可以看见城市之外,通向市郊的高速公路,一盏盏昏黄的路灯照耀着路人的行程。冬日的星辰难得一见,可它们却像生命一样,绚烂到极致,却充满了变数。

15、未来,你只需要比一个人更好,那个人就是现在的自己。

16、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阿弥陀佛么么哒》

17、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18、海,能容纳百川,它胸怀的博大;海,有潮起潮落,它沸腾的理想;海,有波峰涛谷,它引傲的作品;海,有惊涛骇浪,它对生命极限的考验。

19、看你的作业,像是在欣赏一副有意思的书法作品。

20、我想,你我之间的关系比陌生人多一点儿,比好朋友少一点儿,比擦肩而过复杂点儿,比萍水相逢简单点儿。《他们最幸福》

21、为了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新作品,使他们敢于面对纵横交错的新世界,不断发芽滋长。

22、为了培养坚不可摧的理想,人民需要特殊的艺术,特殊的场所,而主要是能在人民思想感情中引起反响的特殊作品。人民不应当觉得自己只是闯入一个思想陌生的世界的客人,而应当在这种艺术中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茨威格

23、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关你屁事。横批:一边玩去。

24、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才完成的。

25、我是您最好的作品,延续着您的青春,感受着您的关爱,快乐着您的心情。父亲节,我要自豪地说:老爸出品,必属精品。祝您健康快乐!

26、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名利皆空,情爱亦无,贫病交加。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他像夸父一样地追逐着太阳,最后在阳光中燃烧、倒下。每当我看见他所画的《向日葵》,总会想起古希腊智者说过的话:“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永远是一团火焰。”

27、如果你后悔了也不用来找我了,就算我找不到更爱的我也不会选着你了。

28、我们不全是长篇小说,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们成为一部人生作品集。

29、公益广告flash:flash作品必须存储为。swf格式(请附带源文件),以光盘形式上交。

评论别人作品好的短句子

1.你身着一件紫红色旗袍,远远看去,真像一只小蝴蝶飞过一样,既美丽称身,又色彩柔和。

2.我拥有n多天赋 灵遁者 我拥有画画的天赋 我拥有唱歌的天赋 我拥有写字的天赋 我拥有舞蹈的天赋 我拥有思考的天赋 我拥有表演的天赋 这些都是真的 下午点的时候 你就可以看到!作者:灵遁者 出处:愿来日再续

3.你的人格魅力真强,这么大的事,你一句话就皆大欢喜了,真不一般。

4.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5.绘画,不仅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每一幅画,都会让人如痴如醉于情境中。一副成功的作品可以使人领略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大自然的磅礴隽秀精湛艺术的高超。使人看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味,便可以陶冶情操。这样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性情增强我们的艺术思维,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理念,使生活更丰富。

6.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7.随着蒙蒙烟雨,走进了多水的江南。在无数小桥绿水的衬托下,一曲《走雨》更显江南的柔媚。应着古筝乐曲,朵朵滴露的红莲在台上徐徐绽放,又慢慢地升起,飘入云天。雨中走来了一群窈窕秀美的绿衣女子,她们撑着轻薄的油纸伞在雨中漫步。柔软的绣花绿纱袖从手腕;轻轻滑落,露出嫩笋般的手臂;一张张笑容荡漾的面庞,随着轻捷的步子不停地旋转着,那飘逸的袖角裤裙如阵阵绿风绿烟绿雾……她们如江南的水一样,慢慢地流着,流着,永不停息。

8.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春词》

9.你那瓜子形的形,那么白净,弯弯的一双眉毛,那么修长;水汪汪的一对眼睛,那么明亮!

10.本来对妆容和拍照没什么经验,在造型师姐姐和摄影老师的引导下,(当然还有助理们的热情服务的功劳拍摄一天,也不是特别累,而且拍出来的照片都好喜欢。总之,拍摄让我遇见了从没见过美美哒自己,期待照片出来的时候。还没拍婚纱照的朋友,可以来金夫人找他们呦,人都非常好。

1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天与你交谈,我受益匪浅。

12.绘画,让我掌握了绘画技巧,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绘画,让我多次获奖,给自己添加了许多光荣;绘画,让我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13.有机会一定要多向您请教,您讲的每一句话,都叫我终身受用无穷。在我的印象当中,您是一个富有活力且极富魅力的人。

14.操场的东边有两幢楼的教学楼,这是我们 读书 学习 的地方,每层有间教室,教室里桌椅板凳摆放得整整齐齐,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教室里,暖暖的,把教室照得十分明亮。操场的西边有一幢艺术楼,我们在这里学唱歌学画画学书法它让我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5.你笑起来的样子最为动人,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长长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举动的酒窝也在笑。

16.太空舞步轻盈游滑使人在视觉上产生觉得舞者有不受地心引力又或惯性的错觉。“太空漫步”对舞者的舞蹈基础以及自身对它的认识及理解甚高,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学得会。因此“太空舞步”被视为一种登峰造极的舞步。

17.我记得您以前说过一句话,非常好,就是说……

18.张罗这么大的事儿,没两下子可真不行,我真佩服你。

19.那踏节的盘和鼓已经摆好,舞人从容而舞,形舒意广。她的心遨游在无垠的太空,自由地远思长想。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难用语言来形象。接着舞下去,像是飞翔,又像步行;像是辣立,又像斜倾。不经意的动作也决不失法度,手眼身法都应着鼓声。纤细的罗衣从风飘舞,缭绕的长袖左右交横。络绎

20.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朱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21.你舞姿轻灵,身轻似燕,身体软如云絮,双臂柔若无骨,步步生莲花般地舞姿,如花间飞舞的蝴蝶,如潺潺的流水,如深山中的明月,如小巷中的晨曦,如荷叶尖的圆露,使我如饮佳酿,醉得无法自抑。

22.你的耳垂又大又圆,一看就是大富大贵的人。

2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词・其一》

24.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佳人歌》

25.你真是一位家庭事业有成的人,非常令人羡慕。

26.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27.拍摄比想象的棒很多,化妆师,摄影师,助理,组成一个团队对一个对新人全程服务,摄影师阿枫技术杠杠的轻言两语高效完成技术指导造型指导,助理阿文的笑容很有感染力打光专业贴身帮忙摆动作造型,化妆师小茹全程跟着随时补妆一衣服一造型妆容不易脱妆与服装极为匹配,是很棒的团队。

28.一千朵玫瑰给你,要你好好爱自己;一千只纸鹤给你,让烦恼远离你!一千颗幸运星给你,让好运围绕着你!妇女节快乐!

29.天使把人间美丽的女人登记造册送上帝阅览,上帝看后吩咐说:三八节将至,给最善良最能干最聪明的女人发个短信吧!让她永远年轻快乐幸福漂亮!

30.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杜甫《佳人》

31.画面中每一种景物都在动,云蒸霞蔚是动,旭日东升是动,山势挺拔是动,城市拔节是动,瀑布飞流是动,鸟语花香是动,但所有这些的“动”都在帮衬高架上动车的“动”。

32.春花秋月,是诗人们歌颂的情景,可是我对于它,却感到十分平凡。只有你嵌着梨涡的笑容,才是我眼中最美的偶象。

33.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34.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35.做那样大的事业,生活还这么俭朴,我真佩服你。

36.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王安石《明妃曲》

37.漂亮的叫美女,不漂亮的叫有气质;有才气叫才女,没才气也不要紧叫淑女;瘦了叫苗条,胖了叫丰满

38.那个男子立体的五官刀刻般俊美,整个人发出一种威震天下的王者之气,邪恶而俊美的脸上此时噙着一抹放荡不拘的微笑。

3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评论别人作品好的短句子

 1、他比之前厉害多了,连画室老师都夸他画画很有天赋呢。

2、你画的真有创意!很有灵性!

3、你画风很大胆!看这话就知道,你是个开朗的人!线条均匀,下笔肯定!进步很快,很有天赋!

4、他的画画得很好,很受大家的喜爱,大家都让他来画画。

5、画画本身不仅带给人们身心无限的愉悦,关键在于通过画画的意境,感受它给我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6、画家要经过长时间,几十年的磨练,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把自己的心灵感悟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这就是神与物化。

7、他画中国画可厉害了,浓墨淡笔,栩栩如生。

8、什么是中国画妙不可言的中国味呢?简而言之就是‘土’。中国画是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奇葩,蕴涵着中国人的信仰,智慧,哲学思想,人生感悟,审美习惯等。

9、他慢慢地浓墨,勾勒;淡墨,烘托;轻彩,渲染。顺着一级一级从云端莫名延伸出来的石阶,缓缓地向上,画得美不胜收

10、他在画板上画出了山涧树叶,在深处隐隐地透出古老而质朴的屋脚,还有袅袅炊烟,悠闲地从叶儿的间隙里散开,真美。

11、他在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一片天空,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我想画下早晨、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没有痛苦的爱情。

12、物理老师真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存在,因为他又美术老师的画画能力,体育老师的大叫能力,没错,物理老师真是帅。

13、她画画真是太棒了,多想她送我一幅。

14、你这只狗画的太逼真了,感觉这只狗跟真的一样啊!

15、她画画时候的样子最好看,真是让人着迷。

 

描写绘画的句子

1、从小,我就格外痴迷于绘画。尤其喜爱那活泼可爱的卡通画和诗情韵雅的水粉画。它们往往会向路灯一样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美好。几年前,大约是我3岁的时候,我就特别爱那俏丽形象的卡通人物,便不顾一切的画,画的家里每一个房间的雪白的墙壁都格外凌乱。上面有我3岁画的,也有5岁、7岁画的,甚至到现在的都有。这满墙的卡通人物,记载着我童年成长的痕迹。

2、但是我在用毛笔描线的时候总描不好,描到外边去。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每天回到家,就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用沾有颜料的毛笔描。描完了直线描曲线,再描很复杂的线,手描得非常的酸痛。有时痛得汗水和泪水一块流,但想到不久后在我笔下可以诞生出十分美丽的画面,我就很快乐。

3、第一次学画时,我们画的是蜻蜓。可能由于没有接触过绘画,我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的,根本不像一幅画——蜻蜓的翅膀一大一小,眼睛被涂成了墨坨儿;身子也歪歪斜斜的。当时老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评论那些作品。当轮到我时,听着老师勉强的评价,我大哭着跑出了教室。下一节课是妈妈把我强行拉过来的,但是我说什么也不愿意再拿起画笔了。好说歹说,这才勉勉强强地完成了一幅画。如此反复几次,妈妈也厌烦了,就随我折腾去了。

4、绘画,不仅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每一幅画,都会让人如痴如醉于情境中。一副成功的作品可以使人领略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大自然的磅礴隽秀、精湛艺术的高超。使人看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味,便可以陶冶情操。这样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性情、增强我们的艺术思维,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理念,使生活更丰富。

5、绘画,让我掌握了绘画技巧,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绘画,让我多次获奖,给自己添加了许多光荣;绘画,让我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6、我喜欢画画,不仅仅是它可以使人忘掉忧愁,而且还可以陶冶人的情趣。当一个人沉浸在画海中,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当我们坐在画板前,描绘着花、人、景、物时,心也不禁陶醉在这美妙的风景中……正是因为这样,才塑造了我遇事沉稳冷静的性格,我可真得感谢画画呀!

7、我爱画画,就像鱼儿无法离开水,绘画是我最重要的朋友,我也离不开画画。我想要用画画来表达我的所想,描绘世界一切美好的景色。

8、为了绘画,我可以不牺一切追求。时间是挤出来的,老师常常这样告诉我们。对呀!就是用挤出来的时间来享受、享受快乐、享受乐趣。绘画是自然的点缀,有了它大自然也增色不少,它是印在白纸上的画,用心将它描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它,我想,这择是绘画吧!

9、每当我拿起画笔,我就很快乐,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可以让你的心情很舒畅;也可以倾诉你的喜怒哀乐;更可以把最美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10、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现在会伴随着我走下去,我相信,以后也会,绘画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11、绘画的宝藏中没有金银财宝,它只有绘画这颗小小钻石,别看它小,它不小,而是一个大空间。只是要你追踪它的痕迹,懂得它,你就懂得了“享受”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心中总会有过不去的坎,那么就要学会绘画,来结开心中的结,才会舒坦。

12、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3、绘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绘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无穷的乐趣。

14、我喜欢画画,每当我画出一幅优美的作品时,心里不禁就充满了成就感。还记得我曾在一次绘画比赛中,画了一幅《风中的文竹》,竟然得到了全市二等奖的荣誉,乐得我几天都合不拢嘴。

15、我已经有六年绘画的历史了,在这六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绘画技术。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刚开始画画的时侯,我总无法控制景致比例,大的大,小的小,后来通过我细心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是因为我在画的时候没有做画面比例定位。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就改变了自己的比例搭配,这样一试,嗨,画出来的画面比例适中,不大不小很有美感。

16、我用毛笔蘸上喜欢的颜色,按照老师的要求画点、线、面。我正画得高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毛笔吸水太多,一滴紫色的颜料滴在宣纸上,我可真是城隍扑蝴蝶--慌了神。突然,奇迹发生了,那滴颜料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居然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小花,花瓣有深有浅、层层叠叠。我用这种方法画了许多美丽的图案,我时而轻笔细描,时而浓墨涂抹,一幅五彩缤纷的作品完成了。

17、我最拿手的是画画。在学前班放一个月的假期里,因为家里没有人看我,我就跟着妈妈上班。有一次,我觉得自己一个人玩没有意思,就找出了妈妈给我买的画画书,自己画了起来。因为爸爸属牛,我就比着画了一头牛;妈妈属兔,我就比着画了一只小白兔;我属蛇,所以就画了一条蛇。我画完了之后拿给妈妈看,妈妈说我画得特别像。随着一年级入学,妈妈就让我学画画。

18、想到这里,我轻轻地提笔,在纸上勾勒。说来也怪,一想到故乡,平时在手中不听使唤的笔,现在却像懂了我的思想似的,在纸上轻轻地勾勒开来。勾出外形,就开始进一步的描绘。我心里想着故乡,故乡的绿萝,一边画着画,却不觉得是在画画,而是在向一个最好的朋友倾诉心事。我把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绿萝的喜爱一笔一笔地融进了画中。

19、也许是我与生俱来的性格我的思维,使我和图画之间有了一种心灵感应。这种感觉是奇妙的、梦幻的,我可以通过图画上的画面和色彩体察作者的心境,也试图用画来表达我的想法。也许是因为这些我才爱上画画的吧?

 

形容画画特别好的句子有哪些 

1、他画的画真好,栩栩如生的。

2、他是个很厉害的画家,特别会作画。

3、他在国际大画家,一幅作品能拍出六位数。

4、一副成功的作品可以使人领略到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大自然的磅礴隽秀、精湛艺术的高超。

5、绘画,让我掌握了绘画技巧,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欢乐;绘画,让我多次获奖,给自己添加了许多光荣;绘画,让我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6、当我们坐在画板前,描绘着花、人、景、物时,心也不禁陶醉在这美妙的风景中。

7、我爱画画,我想要用画画来表达我的所想,描绘世界一切美好的景色。

8、绘画是自然的点缀,有了它大自然也增色不少,它是印在白纸上的画,用心将它描述。

9、每当我拿起画笔,我就很快乐,因为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它可以让你的心情很舒畅;也可以倾诉你的喜怒哀乐;更可以把最美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10、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现在会伴随着我走下去,我相信,以后也会,绘画会伴随着我的一生。

11、绘画的宝藏中没有金银财宝,它只有绘画这颗小小钻石,别看它小,它不小,而是一个大空间。

12、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3、绘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精美的、无可挑剔的艺术。绘画艺术可以让人感受无穷的乐趣。

14、还记得我曾在一次绘画比赛中,画了一幅《风中的文竹》,竟然得到了全市二等奖的荣誉,乐得我几天都合不拢嘴。

15、他的画作使人看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仔细品味,便可以陶冶情操。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五

ok3w_ads("s005");

朱伟作品

本页上部左图)

“朱伟故事”,《b国际》月刊,1995年3月刊

本页上部中图)

“在万玉堂的朱伟”,joan lebold cohen撰文,《亚洲艺术新闻》双月刊,1995年3/4月

本页上部右图)

“反叛,全为自己的原因”,angelica cheung撰文,香港《东方快报》,1994年11月14日

《北京故事》(1993-1995)

《北京故事》的创作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关,军队和知识分子这两个不同角色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1989年时的艺术家,作为军队中的一员,正处于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军队森严的纪律在朱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以及对自由更为强烈的感触。知识分子追求自由解放思想的特质,也在同朱伟一样的年轻人心中萌发。《北京故事》可以看作是朱伟寻求自我意识被认同的宣泄,含蓄内敛的个性决定了朱伟倾向于幽默,而不是选择极端的视觉表达方式,在此之前朱伟受到的多年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浸染,也极大提升了作品中沉淀的深层寓意的力量。

基于个人的特殊经历,朱伟成功地创造了光头军人、大红旗、五角星、格子窗、芭蕉叶等具有个人特点的艺术符号,并让这些符号很好地转换为具体的形式。应该说,这是新题材与新感受——包括“社会主义经验”进入传统程式,继而改造传统程式的过程,其结果又自然的影响了画面大的结构与处理方式。尽管在现代生活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启示下,他也加进了一些新的手法,但他仍然是在传统的作画程序中操作,运用的也主要是中国画颜色。由于他画中的色彩是通过色墨交混的多次渲染而成,所以既具有薄中见厚、深沉耐看的效果,也具有与西画完全不同的艺术感觉。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鲁虹著,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出版

本页下部左上图)

“来自香港、广州、北京三地的报导”,susan dewar 撰文,《orientations》月刊,1994年2月

本页下部左下图)

“中国艺术中的喜悦和利润”,meredith berkman撰文,《时代周刊》,1997年9月1日

本页下部右上图)

“朱伟之展览”,《亚洲艺术报》,2001年1月

本页下部右下图)

《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1997》,纽约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有限公司出版,纽约第七军械库,1997年3月

1988-1992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水墨画开始了现代变革的潮流,最初的诱因在于饱受古典传统影响的水墨画家面对迅速变化的中国社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现实境遇都已不同于古典大师,传统久远已与现代不谐,中国画自身需要更多样性的拓展来回应社会的巨变。1988年朱伟仍是一名在校学生,画家自己收藏的多幅创作于这个阶段的作品,虽以“仿八大”命名,但已经初显此后作品风格的端倪,酝酿着此后重要代表作品《北京故事》的雏形。

《上尉同志》(1992-1994)

朱伟从1992年开始创作《上尉同志》,此时的他刚刚脱离部队系统。此前他所经历的十余年的军旅生活是他最为熟悉的,并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也在职业生涯的最初成为他绘画的灵感来源。《上尉同志》是朱伟最早用中国水墨传统技法寻找当代现实表达的肇始,他创造的“上尉同志”无疑对主题性绘画中的军人形象是一个颠覆。自此开始,朱伟的艺术生涯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且在笔法、纸张、设色、造型等方面开始了持续的探索,在中国国内水墨界还在为笔墨问题困惑和争论不休的时候,朱伟已经用实际行动开始了水墨当代化的探索之路。

本页上部左图)

广场九号 纸本水墨 192×193 cm 1995

海外私人藏

本页上部右图)

封面故事“艺术进攻:当代中国艺术能生存吗?”,scarlet cheng撰文,《asia magazine》,1996年8月16日

《广场》(1995-1996)

1995年到1996年间,朱伟创作了关于天安门广场的海洋式绘画。朱伟不是用诗,而是用著名的摇滚乐领袖崔健的歌词《解决》作为文本,“明天的问题很多,可现在只有一个;我装作和你谈正经的,可被你看破;你好像无谓的笑着,还伸出了手;把我的虚伪和问题一起接受。”在这里,朱伟将他认为已经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的中国传统绘画方式和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流行文化结合起来。崔健大胆的歌词被以汉代竹简式的书写方式填写于画面中,用军人的形象和蓝绿色调的背景相结合,这幅画可以看作是朱伟另一种自我形象的反映。

在一个强调艺术创新与个性表达的新时代,朱伟在“创”与“守”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张力,这很值得同道借鉴。他的启示是:在寻求对于当代生活的表达时,重要的是要努力沿续传统的表达方式,并有所创造、有所丰富。而在当代艺术有着全球同质化发展的情况下,这种保持异质化表达的追求不是显得特别重要吗?

—鲁虹《中国当代水墨:1978-2008》,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本页下部左图)

香港、新加坡万玉堂画廊展览手册,2000年10月11日

本页下部中图)

甜蜜的生活二十一号 纸本水墨 178×170cm 1998

尤伦斯夫妇藏

本页下部右上图)

中国日记五十二号 纸本水墨 196×265cm 2001

美国威廉姆斯大学美术馆藏

本页下部右下图)

无题四号 纸本水墨 190×132cm 2002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大水》(2000-2001)

《大水》是与《中国日记》属于同一类的尝试,风景是对现实的隐喻。繁密的水波一浪推一浪,朱伟一直将古代的巅峰画家视为故知,并希望对他们缔造的传统能够有所突破地继承,因此朱伟在吸收传统艺术的精髓方面下足了功夫,不仅是没骨工笔画,还旁及中国古代画论、中国青铜器、书法篆刻、纸张工艺等,观众从画面上可以考察出深厚的东方文化传统底蕴,例如作品构图有篆刻般的谨严精密,人物造型有青铜器的古朴稳重,线条造型有瓷器轮廓的那种圆润与简洁,画面肌理效果经过反复处理后呈现出凝重浑厚,所以看朱伟的作品,人们可以感觉到他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和精神气质的提炼。

《中国日记》(1995-2002)

《中国日记》似乎是朱伟宣泄生命中古典情结的一个出口。在这个作品中,朱伟没有更多地表现人物题材,而是怀着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崇敬和偏爱,与韩滉、赵诘、李嵩等进行超时空对话。某种程度上,朱伟对古典绘画的理解,比秉持着正统观念的所谓权威们来得更纯粹和深刻。他坚定地认为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传统中找到原型,这成为他援引古典的思想基础,而这也的确是历史与当下的本来联系。

本页上排左图)

“生而巨大——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浪潮”,hannah beech撰文,《时代周刊》2002年11月11日封面系列报道“中国文化新革命(4):‘酷’之诞生”

本页上排中图)

“朱伟:追求‘简单’”,alexandra a. seno撰文,《国际先驱导报》,2005年12月3/4日周末刊

本页上排右图)

“今日水墨”,吴子茹撰文,英文《环球时报》,2010年7月14日

本页下排左图)

“朱伟谈艺术及中国”,ulara nakagawa撰文,日本《外交学者》网,2011年5月2日

本页下排中图)

开春图十五号 纸本水墨 160×120cm 2008

海外私人藏

本页下排右图)

无题一号 纸本水墨 234×197cm 2002

上海美术馆藏(粉本)

朱伟是第一位将工笔画手法引进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当大量的中国新锐艺术家用油画来做“政治波普”和“讽刺现实主义”作品时,他便开始探索传统的工笔画来表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的可能性,完成了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他的作品已经与传统的工笔水墨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但在设色、勾勒、晕染等技术层面保持了基本的特征。他作品的传统语言与当代政治生活图景之间的反差使作品获得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傅中望主编,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朱伟是一个有着非常巨大的脑袋的小个子男人。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大脑袋(自大)运动”的先驱之一,这个生于北京的艺术家描绘了有着泡泡般巨大脑袋的人们的肖像,他们不成比例的庞大脑袋不仅充斥着巨幅画框,也充斥着—如果我们可以比喻的话—他们的世界。曾梵志,湖北省武汉人,描绘了中国人口聚集的都市中正在寻找身份的失落灵魂,他们时髦的衣服映衬着麻木的神情,在大城市里适应生存。这些肖像是对中国个人超越集体现象的一种自省和庆祝。“只有把注意力放到个人身上,才能在中国找到真正的天才”,赵能智说,他是一个居住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大脑袋。然后,走过阴沉的街道,街道上那些没有性格的水泥盒子已经吞没了传统的木头搭建的茶馆,赵又说道:“我们居住的这个国家正迫切地需要一点点天分。”

—“生而巨大—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浪潮”,hannah beech撰文,《时代周刊》,2002年11月11日封面系列报道“中国文化新革命(4):‘酷’之诞生”

朱伟在新技法上所做的思考和尝试,比评论家关心的主题或概念上要多,但他知道仍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决,比如表现人物的正面—他无法以水墨去画张晓刚的《大家庭》那样的作品。作为水墨改良的坚持者,他不停地感叹水墨表现力的“弱”:“画人,水墨必须画一个完整的人,油画不用。因为水墨讲线条,色彩是辅助的——人身上哪有线条?”也因此,他最想描摹的人物心理,就更难实现了。

朱伟的水墨新花样能否使中国画传统技法产生新的活力,尚难断言。但有一点朱伟很明白:“画传统水墨,50岁之前根本出不来。”

—“波普?油画?花样水墨”,李宏宇撰文,《南方周末》,2006年5月4日

《乌托邦》(2001-2005)

2000年以后,朱伟创作的多个主题都成为其代表作。著名的《乌托邦》刻画了那些顶着大脑袋的强健身躯参加官方会议的情景。因为朱伟曾多次忍受这样的会议,所以他的笔触是具有同情心的—他知道要挣扎着保持注意力到底是什么含义。巨大的红色旗帜和繁花似锦的讲台摆设是这种正式群众聚会场合不可避免的;而从古代册页里移植过来的折枝、花篮,这些具有象征性的元素,则很好地担任了现代宫廷的隐喻。

朱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既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表现程式,又用新的题材、新的观念、新的感受重构了工笔表现的新传统,这不仅使他能从容自如地进行全新的艺术表现,而且还使画面具有平面化、装饰化的特点。在本作品中,背景是会议主席台上的红旗与树木,前景是从宋代画家李嵩册页里借用来的花篮,中景则是出席会议的代表,只见他们一面恭敬地在听着大会发言,一面还时不时地用粗短的钢笔记录着什么。而当它们并置在一起时,便形成了人们司空见惯的场面。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1978-2008》,鲁虹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开春图》(2005-2008)

《开春图》是朱伟自2005-2008年间主要创作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画面构图汲取了一些中国粉彩瓷器的图案,画面被错落有致的小人布满。同时朱伟在《开春图》的创作中,对画作表面的水洗以及进一步处理延续了他一贯的技法,在勾画头发和眼睛前对宣纸的小心揉搓和水洗,使颜色褪变得微妙而天然。《开春图》作品的创作,成为朱伟艺术创作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世俗化的表达和戏谑的内涵,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表态,而更多了人情味道和生活的姿态,同时朱伟对中国文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研习,也使得最近的《开春图》多了几分古色古香的气质。

本页上排左图)

“无价是一种状态”,fionnuala mchugh撰文,香港《南华早报》,1999年9月26日

本页上排右图)

2000年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手册,纽约国际亚洲艺术博览会有限公司,2000年3月

《中国中国》(1997-1998)

《中国中国》这一水墨作品,朱伟共画过一大一小两个尺寸,仅由两件作品构成的这个系列,却成为朱伟在1990年后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关于画面效果的控制,多年来朱伟总结了一套特殊的技法,用以刻画人物形象,以期达到传神的目的。朱伟以他惯常的手法描绘了中国领袖人物邓小平,某年邓小平在接见国外使团时,交谈中会心大笑的一瞬间被相机记录下来,这一新闻摄影成为朱伟创作的图像来源。邓小平作为奠定中国现代化未来方向的“指挥家”,以他的形象来表现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再恰当不过。《中国中国》将会是今后人们了解中国社会在当代历史进程中发生巨大变革的经典代表作品。此系列两件作品均由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赞助人杰克和苏珊夫妇收藏。

“20世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其中苏黎世的托马斯·阿曼提供了安迪.沃霍尔1980年代创作的丝网版画作品《毛泽东》,香港万玉堂画廊提供了朱伟1990年代创作的水墨作品《中国中国》,《时代周刊》1999年8月23日千禧年特刊。

朱伟正在创作的作品题为《隔江山色》,出自高居翰的著作《隔江山色:元代绘画(1279-1368)》。朱伟虽是人物画家,却也擅长山水画,先前还曾计划攻读山水画硕士学位。朱伟曾受过山水画的训练,他却不随波逐流,而坚守了人物画的创作。他对传统山水画的肯定仅限于为自己的作品选择《隔江山色》这一标题,而之所以喜欢这一标题,是因为它传达了一种疏离感。

《隔江山色》画作都是胸部以上的单人画像,平平的背景是图式化了的水域。没有远处的群山,只在平平的流水的背景后面,有寥寥几笔稍加暗示着环境。斯大林(1879-1953年)的半身像,背景正是其他“隔江山色”式绘画中我们熟悉的那种图式化水域。他的形象如此特别,有如其他人毫无特点的程度。挂着金色肩章的熟悉的斯大林军服看似比他容貌褪色眼睛紧闭的头部还要结实耐久: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消逝,而军服代表的强权角色却可长存。

—“朱伟近作:从怪诞讥讽到怪异淡然”,林似竹撰文,《朱伟作品1988-2012》,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本页中排左图)

帷幕之八 纸本水墨 200×160cm 2010

乌力·希克藏

本页中排右图)

水墨研究课徒系列 纸本水墨 93×64cm 2012

海外私人藏

本页下图)

新加坡moca当代美术馆《朱伟作品展》信封,2013

《帷幕》(2008-2010)

2008年起,朱伟在作品的绘画风格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运用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线描技法,在延续原有的具象风格作品之外,他将具有抽象思维特质的元素体现在创作的思考中,诞生了《帷幕》这件作品。与这件作品密切相关的,是艺术家对当代视觉语言的斟酌,工笔绘画在表现现实主义的、具有明确形象的物象方面的创作力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在此之前,朱伟因为运用图像资源以及出色的、富有个人特色的造型能力而赢得了自己的声名,然而工笔的语言特点是否能够驾驭带有抽象意味的画面,是朱伟创作《帷幕》时面临的新课题。在这件作品中,朱伟将工笔语言的渲染特性降至最低,将观者观看画面的视线从客体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并且在强调水墨语言的纯粹性,消解叙事性因素方面开辟了表现的新路。

《水墨研究课徒系列》(2005-2012)

水墨传统对于朱伟而言,是一个从传统出走,又重新反思传统的过程。所谓的出走,并非对水墨形制和价值观的背叛,而是朱伟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代社会的艺术家,对强势的水墨传统造成的既有框架和僵化规则的打破,比如传统的绘画题材给了创作者森严的限制,从而会局限富有创造力的造型特征。而当艺术家离开传统一段距离后,再回望传统的水墨规制和传统绘画的优雅、典范,又重新带给朱伟全新的看待传统的视角。所谓与古为徒,艺术家在经历了一段长达近20年的水墨创作之后,绘画语言虽则仍旧是批判的、讽喻的、诙谐的特点,但其对自身所使用的水墨语言,却是前所未有的沉潜、笃定,这从艺术家赋予这个系列的名字“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便可见端倪。这种创作动机的变化,对于梳理朱伟的创作走向,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热词搜索:杭州市局副书记朱伟静作品朱伟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推荐技术作品图片如何写(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gongsi/1685595703150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