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乡镇工作总结 >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九篇)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九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一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野幕蔽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领动员出征时的威武和雄壮声势。诗的首句描写边塞将军身佩宝箭的威武气概,金仆姑是宝箭之名,借以显示将军的非凡气度。次句写练兵场上竖着的饰有燕尾形飘带的帅旗。《左传》:“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这里引用“蝥弧”之典,象征着军中士气的高涨,生动地衬托了将军的八面威风,使将军形象栩栩如生。第三句写将军下令出征。“独立”—词,显示了将军威武屹立的气势。末句写万千战士一呼百应的壮盛气势。“千营”形容士军之盛壮。“共一呼”写出了战士们的万众一心、共同赴敌的决心和浩大声势,这“一呼”大有声震山岳的雄威气势。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二

古塞下曲

李颀〔唐代〕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故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河阳:今河南孟县。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马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写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写写战事,写写时节,写写边关,写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写写色,写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写点悲,又有写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三

塞下曲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    作者:卢纶 年代:唐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

s("content_relate");

【塞下曲的诗词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07-19

《塞下曲》的原文及泽文07-02

李白的优秀诗词原文及赏析11-19

古诗词原文及赏析08-18

塞下曲六首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塞下曲四首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辛弃疾诗词《摸鱼儿》的原文及赏析12-10

柳永的《忆帝京》原文及诗词赏析03-07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09-01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四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周啸天)

s("content_relate");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相关文章:

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

2.塞下曲六首_李白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3.王昌龄《塞下曲·其一》简析

4.《塞下曲(其三)》李白唐诗鉴赏

5.唐诗《梦李白·其一》

6.《梦李白·其一》唐诗

7.《梦李白其一》注释

8.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五

高适《塞下曲》全诗及赏析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两句是他面对文士放声大笑,劝慰大家不要真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还是通过战场杀敌立功,以求显达为好。字行间见其豪迈的气概和英姿勃发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决心建功的激昂情绪,一扫怀才不遇的哀怨和牢骚。

出自高适《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王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琱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一经:指易、诗、书、春秋、礼五经中的一种。汉代五经各立博士,烦琐的解释往往使人耗尽毕生的精力,只能穷尽一经。当时的儒生也多以钻研一经为事。唐代取士之科有“明经”一目。这里泛指通过读书做官。

穷:弄懂弄通。

高适有点卑视通过读书做官的道路,希望通过杀敌立功“图画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束齐备,身跨战马,疾驰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三、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战国策·魏策》),其威力可想而知。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皇帝灭敌的怒威和发布的征讨命令。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正气凛然。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和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万鼓雷殷地”以下八句,将主人公赴敌过程的细节一概省略,直写战阵的壮阔,同时加以生动的夸张和想象,渲染大战的激烈和唐军的英勇。且看:万鼓齐鸣,犹如惊雷震天动地;千军万马,红旗飞扬,恰似烈火借助风威。战士们精诚贯日月,使其留驻空中;“阵云”冲山岳,群峰为之晃动。在这样骁勇的军队面前,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战胜呢?“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二句,连用二个典故(“太白”为将星,旄头为胡星,这里分别代指唐军和敌人。见《史记·天官书》),但语极精炼。以一“酣”(痛快)一“罢”写战斗过程,以一“高”一“空”的对比写战斗结果,大有楚霸王项羽东城快战之雄风。其高屋建瓴之势,将唐朝将士们无可比拟的声威,战斗中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渲染得凛凛袭人。文势至此,陡然收住,而折入对主人公心胸的袒露,与起首相呼应。

自“万里不惜死”以下八句,感情突破陡煞的闸门,冲天而起,再奋逸响。因为直接参战的主人公的理想就是到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去搏击,是以“万里不惜死”的无畏追求以得到“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的封赏。因此,他怎不为这撼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所鼓舞?怎不为自己能建功立业、凯旋受赏而欣喜若狂?

自然,皓首穷经,老于牖下的平庸书生生活,他是不屑一顾的.,因而以“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这样的英雄豪语,将主人公安边定远的壮志,豪放不羁的精神,如狂飙勃发般地倾泻出来。

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但并非言之无物的空喊大叫,以至于“流入叫嚣”。而是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以充实的思想内容,强大的感情激流去冲击读者的心灵。

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直至卷起连天高潮。真不知诗人胸中有几多“江河之水”耶!

与雄壮豪放的感情相适应,是语言的遒健,形象的瑰奇和飞动。诗中的“浮云骏”、“天子怒”、“将军雄”、“阵云匝”、“兵气冲”、“大笑向文士”等语句不仅孔武有力,而且具有瑰伟的姿态和飞动的灵魂,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十分生动具体。同时,全诗选用易于表达乐观豪放之情的乐韵,亦增加了诗歌的奔放之势。

s("content_relate");

【高适《塞下曲》全诗及赏析】相关文章:

高适《塞下曲》的原文与赏析08-24

高适《别董大》全诗及赏析08-22

塞下曲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02-13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全诗赏析08-20

卢纶《塞下曲》译文及全诗赏析07-20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全诗赏析09-01

高骈《对雪》全诗及赏析08-27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的全诗及赏析08-08

寄宿田家_高适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六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七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

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塞下曲》

3、简介作者。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准确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导书写。

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一)学习《从军行》

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

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

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4、指导背诵。

(二)学习《塞下曲》

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

2、自读思考:

(1)结合插图,说说在“夜”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诗句想象:“平明”来到现场,将士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心里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

3、汇报交流,师相机把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深入。

4、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将军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力的威武形象。

1、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八

古塞下曲

李颀〔唐代〕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

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故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河阳:今河南孟县。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马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写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写写战事,写写时节,写写边关,写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写写色,写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写点悲,又有写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九

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受宰相王缙赏识,奏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德宗朝为昭应令,又赴河中节度使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 “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应酬赠答之作, 但所作边塞诗却苍老遒劲,气势雄浑,体现盛唐之馀绪。

野幕蔽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①动山川。

①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s("content_relate");

【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塞下曲·其四》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塞下曲》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24

卢纶唐诗《塞下曲》赏析04-14

《塞下曲·其二》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3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塞下曲·其一》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2

改写卢纶塞下曲03-12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12-26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12-24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塞下曲其一唐卢纶汇总(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xiangzhen/1685564464149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