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学校工作总结 >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8篇)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8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8篇)

微信扫码分享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课时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二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课件

一、以曲入题

1、播放《高山流水》

2、上课

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

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

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

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板书:据义定音)

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1、齐读

2、它是什么意思呢?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过渡:老师带来了一则资料,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的身份吧。出示背景:伯牙子期,一个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预设:音乐、古琴

过渡:对音乐的共同理解使得伯牙和子期走在了一起。那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针对第一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订正。

2、看你们讨论得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下你们的成果呢?

预设:①学生解释字词(你能借助注释或词语手册理解词语的意思,真好!)

②学生解释第一句时(单单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释,句子不通顺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去展开联想或想象理解句意。板书:根据语境展开想象)

③生读

3、(出示句子)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子期的思绪飞向了那巍巍的泰山之巅。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太山……)于是,你赞叹道————(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太山矗立在我眼前。下面有请男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4、(出示句子)少选之间志在流水,汤汤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的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过渡:男生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太山的巍巍,下面有请女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汪洋的流水。

5、小结:子期就是用这种联想的方法来点评伯牙的琴技。你们看,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此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可以称作“知音”。(板书:知音)

师评: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已是伯牙,你们是子期,我们也成为了知音。现在我来读伯牙,你们来读子期,看看我们的默契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聚焦第二题,一起来交流下吧。

2、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照样子写词语。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清风,你会怎么赞叹?

指名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小结: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吧!

3、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那还是什么呢?

(预设答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一样的胸怀,他们还是人生的知音。)

六、悟痛——摔碎瑶琴凤尾寒

师:孩子们,伯牙和锺子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谁读懂了这句话呢?(生交流)

2、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3、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因为子期死,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4、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资料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板书:查阅资料)请看(出示资料):伯牙一直在寻觅知音,可见知音难觅啊!他们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因为伯牙在弹《高山流水》,而子期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两人相知相惜,成为知音。所以,当伯牙听到子期死的消息,悲痛欲绝,作了一首短歌(出示):

(指名读)

5、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用“破琴绝弦”来告别知音,也是在谢知音。(板书:谢知音)

6、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七、配乐诵读

师小结: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个词语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齐试着背一背吧!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 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 “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 “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板书课题。

谁来读题,(生读,)不够自信。读准“弦”。(生再读)好,清晰响亮,字正腔圆,像他这样齐读课题。《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我们可以反复诵读加揣摩,或者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等等,)师小结: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真不错)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夸奖的不够强烈呀!)(听了你的赞叹,伯牙激动呀!)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诗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四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五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所念必得之

5、拓展思维:伯牙的琴声还能描述什么?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学生练习说话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死了,伯牙这种无人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摔断的仅仅是琴吗?他还摔断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知音)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六

1、导入新课:

走近《列子》《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庄子有关资料学生交流)

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寓言及基特点;

(2)读懂原文,会概括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3)探究古文二则共同的道理。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5.庄子(约前369~前286),名,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列子,名,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2、做“导学案”“基础达标”1——4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二)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四)合作探究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1.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没有志趣相投的人,自己的才能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

2.庄子想象奇特,拿匠人石和郢人的寓言比喻自己和惠子的特殊关系,表达对朋友怀恋和惋惜之情。

3.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4.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1、做导学案自主检测题

2、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七

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初解绝弦

四、再解绝弦

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词句,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五、回味绝弦

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大家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亮点】

“以读代讲”、“情境感悟”,理解“知音”。

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八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

(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

(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

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关伯牙善鼓琴原文及翻译汇总(8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xuexiao/16853851591431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