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学校工作总结 >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一

智伯,名瑶,又称智囊子,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生年不详,卒子晋哀公四年(前453年)。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智伯伐赵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责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将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与之期 期:约定日期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4分)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3分)

(3)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3分)

8.a (缘,攀援,在这里可译为爬上)

9.c(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

10. b(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 为了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

11.(4分)

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即将倾覆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存,安,贵各1分,句意1分)

⑵(3分)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同情,其各1分,句意1分)

⑶(3分)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绩,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更让人尊崇。(虽,隆各1分,句意1分)

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s("content_relate");

【智伯伐赵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柳宗元《设渔者对智伯》的阅读答案与原文翻译12-26

《鹿亦有智》阅读答案03-30

《秦巨伯》阅读答案03-25

赵普的阅读答案07-31

《赵普传》阅读答案12-13

《宋史·赵普传》阅读答案03-30

老舍《赵子曰》阅读及答案11-01

满江红赵鼎阅读答案10-27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阅读答案11-20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3篇04-08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二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s("content_relate");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赏析09-24

永某氏之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章台柳·寄柳氏原文赏析09-24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原文及赏析09-14

《流莺》原文及赏析12-24

《寒食》原文及赏析12-11

情诗原文及赏析11-24

《闺怨》原文及赏析11-20

东山原文及赏析11-20

s("download_bottom");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三

ok3w_ads("s005");

摘要:氏者,识也,本义是绘有部落标识的旗帜。姓者,生也,本义是本部落始祖(一般为男性始祖)赖以诞生的事物。姓具有自然属性,氏具有社会属性,两者功能不同,但在一些部落中可能存在交叉重合。春秋末期至战国,由于宗法制的崩溃,姓氏渐趋合一。族者,聚也,本义是部落。一个族也就是一个氏,是一个耕战合一的集团,夏代以前,部落大都成为侯国,族团的首领成为侯伯(国君),国名、氏名、族名是统一的。商朝时期,天子所属部落或天子诸子所属分化的一些小部落,没有独立成为国家,这些部落只有族名而无氏名。周代实行宗法制,诸侯下的卿大夫得以胙土命氏。氏为族之所宗,族为氏之分化,是从属于氏的。春秋末期以后,由于姓氏合一的影响,族成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构成的集团。

关键词:氏;姓;族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3—0096—06

《说文》认为氏来自于巴蜀方言,为山崖侧边附着而将要堕落的山岩。这一说法素来遭人诟病,徐复观先生即提出质疑:“若不能证明初造氏字之人,出自蜀产,则何能援巴蜀之特殊字形以造此字。且只要从小篆追溯上去,即可发现氏字之原形,与许氏所说的山岸欲堕的情形渺不相应。”①那么,氏之本义为何?“氏族”的意义是由本义生出还是源自假借?氏与姓、氏与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搞清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只是文字训诂的问题,而是对于人类学、历史学都极具意义的事情。

一、氏的本义

《说文》:“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凡氏之属皆从氏。扬雄赋,响若氏隤。”②许氏说解之失,上引徐复观文已指出。除此之外,许氏所引的书证也成问题。氏字起源甚古,甲骨文、金文就已习见,先秦文献中更有大量用例,许氏找不出符合其说解的例证,故只能以后出扬雄文中的孤例充数。后世对于氏字之本义意见纷纭,大体以朱骏声、郭沫若、丁山为代表。

朱骏声指出了许慎说解之失,但却犯了和许氏同样的毛病。《说文通训定声》氏字下云:“按许说此字非是。因小篆横视似篆书山而附会之耳。本训当为木本,转注当为姓氏,盖取水源木本之谊。”③朱氏正确指出了许氏说解错误的根源在于以篆书之字形附会氏之本义,但朱氏本人却重蹈了许氏覆辙。他援引《汉简》引《石经》氏之字形作为依据,判断氏之本义为木本。篆书字形已不可靠,比篆书晚出之《石经》字形又怎能靠得住呢?,金文作、、、,与《石经》之字形相去远矣,朱氏之说因此不攻自破。

郭沫若开始从甲骨文字形分析氏之本义,这个方向无疑是正确的。《金文余释之余·释氏》云:“氏者余谓乃匙之初文。《说文》:‘匙,匕也。从匕,是声。’段注云:‘《方言》曰:匕谓之匙。’……今江苏人所谓茶匙汤匙也……古氏字形与匕近似;以声而言,则氏匙相同;是氏乃匙之初文矣。”④郭氏之说,徐复观先生已指出其误。其一,匙既从匕是声,则匕

乃匙之初文,何得以氏为匙之初文?其二,匕形契文作或,与甲骨文氏作大不相同。氏形下端垂直,若为匙之初文,将何以取物?⑤郭氏虽从正确的方向出发,但仍未能得到氏的本义。其失误在于,先从语音出发,主观假定氏乃匙之本字,然后强迫字形就范,把本来形状与形态都相距甚大的匕字与氏字认定为相似。对于汉字本义的考释,必须充分尊重原始文字本身呈现出来的形音义的客观性,任何主观的臆断,都只能与事实的真相愈来愈远。

丁山认为,氏即示字,示为祭天的图腾柱,因而氏之本义亦为祭天的图腾柱。“在氏族社会,以图腾为宗神,每个家族的闾里之口都立有图腾柱(totem pole)以保护他们的氏族”⑥,因而图腾柱俨然成为氏族的象征。丁氏之说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其一,甲骨卜辞所称示者,非为天神,实为人神,即商族之先公先王,因此把示解释为祭天的图腾柱并不可靠,远不如释作神主有理有据。其二,甲文(示)与(氏)虽然近似,但分别之际宛然。示之上笔为一平直的横画,氏之上笔则为一向右下垂并略微卷曲的斜画,这一平一斜正是二者的区别性标志,因而示字之上还可再加一横画构成,氏字之上则不可再加上一横画,示字之下可在竖画的两端加点,构成八字形的字缀(),氏之下则不能添加字缀。丁氏之说虽不精审,但其见解是建立在武丁时代所有的贞卜例外刻辞基础之上的,距离事实的真相已经不远了。

要想破解氏之本义的谜底,既要顾及到语言内的形音义的因素,又要顾及到语言外的社会发展的历史。当此二者能够相合而不相违,且能彼此互证之时,氏的本义也就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了。

氏,甲骨文作、,金文作、、、,实像一飘扬的旗帜形。对此,我们可以把它同古代与旗帜有关的一些象形字作一下比较。中,甲骨文作、、、,在商代即可作测量日影的日晷,又兼可测量风向。中间的о表示日影的范围;则像旗帜形,与氏的构形基本相同,都由柄和游组成。区别是中的游呈波浪形,氏的游呈向下卷曲形。勿,甲骨文作、,《说文》曰:“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⑦勿与氏的构形基本相同,都由柄和游构成,游都是向右下垂的斜线,只不过勿柄上有三游,氏柄上只有一游而已。,甲文作,金文作,《说文》曰:“旌旗之游,蹇之貌。从屮曲而下垂,相出入也。”⑧构形与氏相同,亦由一柄一游组成,游均呈向下卷曲形;区别是在旗柄顶端有个装饰性的饰物,因此游没有置于顶端,而放在了顶端稍下的位置。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氏为旗帜之义甚明,那么,氏究竟是一种什么旗帜呢?我们认为,氏是表示部落的旗帜,也就是部落的徽帜,是一个部落区别另一个部落的标识。一个部落通常由一个家族构成,部落之间以氏(徽帜)相区别,因此一个部落也就成了一个氏族。商周金文中的族徽,如(父戊方鼎)(父乙簋)等如果描绘在旗帜上,用来作为本部落的标识,就是氏。也就是说,氏是描绘族徽、标识氏族的旗子,这个意义后来用戠、幟(帜)来表示,氏是戠、幟的本字。戠字从戈,戈为兵器,在作义符时通常指战争,从戈从言者,指战争中的标识,即描绘本部族标识的军旗。幟,又作旘,本义即为用作本方标记的旗子。

《左传·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旗。”⑨又《左传·闵公二年》:“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⑩周代天子分封诸侯,“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之旗,是国的象征,也是氏的象征。“取虢之旗”,意味着虢国的灭亡,也意味着虢氏的灭亡。卫侯宁愿招致集中打击,也“不去其旗”,因为这个旗是族旗,也是国旗,是氏族与国家的象征,“去其旗”即意味着卫氏与卫国的覆灭。《周礼·春官宗伯·司常》:“官府各象其事,州里各象其名,家各象其号。凡祭祀,各建其旗。”周代大夫立家,立家也就是新建了一个氏,所谓“家各象其号”,也就是在旗帜上描绘象征其氏的徽号。《仪礼·士丧礼》:“为铭,各以其物。亡,则以缁长半幅,赤巠末长终幅,广三寸。书铭于末,曰:某氏某之柩。”郑玄注:“铭,明旌也。杂帛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为不可别,故以其旗识识之。”有氏者才能铭旌,隐含了氏与旗的对应关系,这里的旌(旗),无疑是代表大夫、士所属的氏族的旗帜,惟其如此,才能发挥识别作用。

二、氏与姓的关系

《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这里包含了两个重要的信息。其一,在姓产生之时,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部落首领知母不知父,姓源于女性始祖。其二,姓是“因生”而产生,源自于女性始祖创生本族的传说,表达了对本族生命本原的认同。在原始思维里,自然万物和人类之间可以相互生成和转换。原始部落的人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源自自然界的某一事物,这个事物就成为他们的图腾,也就是姓。姓的诞生表现了原始人类欲借助某种自然力增强自身力量、提升自身信心的愿望,因而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姓多来自于创生神话,三代的夏族、商族、周族的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禹父鲧,妻修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商颂·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史记·殷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史记·周本纪》)

在夏族的神话传说中,夏的女始祖修己吞食了薏苡状的神珠,怀孕生下了夏族的男性始祖禹。夏族以姒为姓,源自薏苡。(上古音,姒,邪母之部,苡,余母之部,反映了语音的变化,在夏族创生神话产生的时代,二字当同音。)在商族的创生神话中,商族的女始祖简狄吞食了玄鸟之卵,怀孕生下了商族的男性始祖契。商族以子为姓,就源自于玄鸟之卵(鸟卵为子)。在周族的神话传说中,周的女始祖姜嫄踩了熊的脚印,怀孕生下了周的男性始祖后稷。周族以姬为姓,实源自熊。(上古音,姬,见母之部,熊,匣母蒸部。见匣邻纽,之蒸对转,语音相近。在周族创生神话产生之时,姬、熊当同音。)

现代汉字中,仍保存了一些以女为偏旁的姓,如姜、姞、嬴、姚、妫、妘、姺、娸等,这些都是原始的古姓,这些古姓成为姓源于女性始祖这一历史事实的活化石。

综上所述,姓反映的是部落的自然属性,用于别血缘;氏反映的是部落的社会属性,用以别族团。远古部落,都需要有自己部落与其他部落的区别性标志,但并非所有的部落都有自己的创生神话,因而每个部落都有氏,但并非每个部落都有姓。《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上博简《容成氏》:“容成氏、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祝融氏、伏羲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容成、尊卢、赫胥、乔结、仓颉、轩辕、神农、祝融、伏羲等等,都是远古部落,这些部落除轩辕、神农、伏羲、祝融之外,均有氏而无姓。《国语·晋语》:“同姓为兄弟。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嬛、依是也。惟玄嚣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黄帝之子二十五宗”是黄帝部落联盟之下的25个子部落,这25个子部落无疑都有自己的氏,但只有14个部落有自己的姓。这14个部落中,青阳与夷鼓同为己姓,玄嚣与苍林同为姬姓,故实际只有12姓。姓联结血缘,所以黄帝联盟属下的25个部落,只有玄嚣与苍林两个部落为黄帝后裔,其他部落与黄帝应当没有血缘关系。五帝当中,黄帝轩辕氏(一说有熊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尧陶唐氏、舜有虞氏,他们的氏,或来自于所居之地,或来自于崇拜对象,要之,都是他们部落的标识。五帝之姓,黄帝、颛顼、帝喾皆姬姓,尧姓伊祁,舜姓姚(一说姓妫),后世人为的痕迹比较明显。他们都是古史传说中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如果同出一系,这种姓的杂乱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在远古的部落社会中,氏的出现在前,姓的出现在后。作为部落的区别标识,氏伴随着部落的出现而出现;作为联系血缘的纽带与高贵身份的象征,姓有可能伴随着一种垄断权力的出现而出现,姓的产生,应不早于尧舜时期。

夏商二代,只有天子、天子后裔的封国及一些重要方国的首领才有姓有氏。《国语·周语》:“克厌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剥除皇天赐姓名氏的伪托之辞,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大禹部落以娰为姓,以夏为氏;四岳部落以姜为姓,以吕为氏。《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诗·商颂·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姒姓夏部落之十六氏,夏后(夏)为天子之氏,其他十五氏皆为天子后裔封国之氏。《史记·殷本纪》:“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同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逸周书·商誓》:“告尔伊、旧、何、父、幾、耿、肃、挚,乃殷之旧官人。”子姓殷部落,殷当为天子之氏,来、宋、空同、稚、北殷、目夷、伊、旧、何、父、幾、耿、肃、挚等氏均为天子后裔封国之氏。刘师培《氏族原始论》:“古之所谓有国者,不称部而称氏。《孝经纬》云:‘古之所谓国也,氏即国也。’吾即此语,推而阐之,知古帝所标之氏,乃指国名,非系号名。如盘古氏,即盘古之国。陶唐为帝尧之国,故曰陶唐氏。有虞为帝舜之国,故曰有虞氏。夏为大禹之国,故曰夏后氏。若夫共工氏、防风氏,则乃诸侯之有国者也。可知古之所谓氏者,氏即国也。《左传》言:‘胙之土而命之氏。’此氏字最古之义,无土盖无氏矣。”刘氏所论,大致符合夏商以前的情况。

据丁山先生考证,甲骨刻辞中所见到的商代的氏族有200多个,这200多个氏包含了多少姓很难考证,但毫无疑问,姓应大大少于氏的数量。其原因有二:一是许多氏族有氏无姓;二是一个姓可以分化为若干个氏(前文姒姓、子姓的分化可证)。夏代以前,姓在范围上与氏基本一致,同姓不同氏的情况很少,夏代以后,同姓不同氏的情况明显增多了。周代实行宗法制,不仅天子可以“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也可以“胙之土而命之氏”,得天子命氏者为诸侯,得诸侯命氏者为大夫。天子、诸侯、大夫如系同一血缘,则为同一个姓,但却有各自不同的氏。氏乃姓之分支,姓为氏的宗主,由此形成了“姓一定而不易,氏递出而不穷”的局面。姓是血缘关系的纽带,用以“别婚姻”;氏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用以“别贵贱”。

春秋以降,由于政治权力的下移,诸侯逐渐丧失了命氏的特权,氏的“别贵贱”的功用也逐渐丧失。徐复观先生把春秋以降氏的产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春秋中前期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赐氏为特典。第二阶段,以赐氏为照例的政治行为。第三阶段,贵族自行命氏。第一、第二阶段,率按宗法规定,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到了第三阶段,氏的命名已无宗法统系可言,有以父之字为氏的,有以官为氏的,有以邑为氏的。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为第四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不少贵族沦为皂隶,而平民跃升于上层。平民血缘集团的代表人物乃自行命氏,于是有以职业、以居地为氏的情形出现。氏不仅彻底与宗法制度失去联系,而且丧失了作为地位与权力象征的作用,成为单纯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氏演变成了姓,姓与氏,变成了二名一实的东西。《史记》屡谓“姓某氏”者,即揭示了以氏为姓这一史实。

三、氏与族的关系

《说文》:“族,矢缝也。束之族族也。从□,从矢。”许氏以族为镞的本字,误。族字所从之□,正是标志本部落的旗帜,所从之矢,表示族不仅是以血缘为统系的集团,而且是一个军事单位。族内成员,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因此族就是部落,是一个兵民合一的集团。部落平时称氏,打仗时由部落精壮人员构成的军事单位则称族。部落、氏、族是统一的,部落名即是氏名,也是族名。五帝时期,形成了部落联盟,黄帝、炎帝、蚩尤等皆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下有若干子部落,每一个子部落就是一个族,也是一个氏。

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制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史记·五帝本纪》)

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龙鱼河图》)

熊、罴、貔、貅、貙、虎为6种兽名,应是黄帝有熊部落中6个子部落的名称。熊、罴、貔、貅、貙、虎是部落的徽帜,因此这6个部落,也就是6个氏族。九黎,应当是蚩尤统率的东夷部落集团属下的9个子部落,也就是9个氏族。所谓“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应是这9个子部落繁衍分化出来的81个小部落。每个小部落都是一个作战单位,也就是一个族,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因此称为兄弟,并非指蚩尤有81个兄弟。范文澜说:“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九、八十一都泛指其多,未必是确数。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

进入夏商,部落首领大都成为侯伯,也就是诸侯,建立了国家。商王朝直接控制内的诸侯称侯,直接控制外的诸侯称伯,卜辞所谓“某侯”、“某伯”之“某”,既是国名,亦是氏名。商王直属的部族称王族,商王诸子所属的部族则称子族。如:

己亥贞:令王族追召方。(南明六一六)

已卯卜,充贞:令多子族从犬侯璞(扑)周,古王事。五月(续五、二、二)

王族,是商王嫡系的部族,王是族名,不是氏名,其氏名当为商。所谓多子族,当为多个子族,它们为没有继承王位的商王诸子建立的部族,子族一般拥有封国,国名即氏名。如:

庚寅卜,争贞:子不凡疾?(《合集223》)

囗寅卜,韦贞:子不?(《合集586》)

“子不”为子族之一。据考证,“不”即“邳”,其所在区域在今江苏邳县。“不”既是国名,亦是氏名。子族之下,还有小子族。小子族,当为子族族长诸子建立的分族,小子族当有封邑而无封国,他们没有独立的氏名,其氏名沿用其宗主——子族之氏。如:

乙巳,子令小子先以人于堇。子光赏貝二朋。子曰:‘贝,唯蔑女(汝)曆,用乍(作)母辛彝。’才(在)十月二。唯子曰:‘令朢(望)人方。’”(小子卣,盖铭:“母辛。)

癸巳,赏小子贝十朋,在□□,唯令伐人方,□□用作文父丁尊彝。在十月四。。”(小子簋)

“子光”为子族,因而又称“子”,“小子”为小子族,是子族下的分族,小子有封邑而无封国,因而没有自己独立的氏名,其氏名沿用其宗主的氏名——。小子的情形与此相同,其宗主为子族,小子有邑而无国,有族而无独立的氏,其氏名沿用其宗主的氏名——。可见,即使到了商代,也只有建立国家才有独立的氏,没建国家的贵族只有族,而没有独立的氏。所谓开宗立氏,有国家才有宗庙,才有独立的氏名。

周代实行宗法制,诸侯之子,如果不能成为直接继承人,五代以后,就要另立门户。《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另立门户者则要立族命氏,诸侯因而取得了命氏的权力。《左传·隐公八年》:“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以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徐复观先生说:“诸侯以字为氏,是指诸侯对其同姓的卿大夫的命氏方法而言。……以其王父之字为其氏,使其死后的子孙,一面仍得因其王父之字而得知其氏之所自出;同时亦因此而许其另开一支,以团结其族人,而自相繁衍。……众仲所说的‘官有世功,则有世族,邑亦如之。’这是指诸侯赐异姓者之氏而言。官是仕于朝廷,邑是仕于都邑。诸侯对异姓者的赐氏,不能按照宗法的身份制度,而改用以勋劳为标准的制度。我们要注意‘世功’两字。世功,是世世代代有功。世世代代有功,则世世代代相传下来,必定子孙众多。但若不赐之以氏,则此世代有功之人,并没有代表这些众多子孙的资格而自成一族,以成为以血统为内容的固定政治势力。为了酬庸报功,便赐以他世代所作之官、所宰之邑的名称,以作为他的氏的名称,使他的众多子孙,团结于所赐的氏名之下而成为一族,而他为之长。”《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风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郯子托名少皞,其实反映的是周代以官为氏的事实。周代之氏,有宗氏,有分族之氏。“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宗氏即小宗之氏,即诸侯别子之后始得之氏。别子之后又有分族,分族所得之氏即为分族之氏。以鲁国三桓言之,桓公别子庆父、叔牙、季友之后分别得赐孟氏、叔孙氏、季氏,是为宗氏。孟氏之后分出南宫氏、子服氏,叔孙氏之后分出叔仲氏,季氏之后,分出公钮氏、公辅氏,南宫氏、子服氏、叔仲氏、公钮氏、公辅氏皆为分族之氏。《左传·昭公三年》:“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晋国大夫叔向的宗氏为羊舌,羊舌氏之后,分出十族,这十族所得之氏,即为分族之氏。《左传·昭公五年》:“箕襄、邢带(杜注:二人,韩氏族)、叔禽、叔椒、子羽(杜注:皆韩起庶子),皆大家也。韩赋七邑,皆成县也。羊舌四族,皆强家也。(杜注:四族,铜鞮伯华、叔向、叔鱼、叔虎)”韩氏五族,其宗氏均为韩,分族之氏有箕、邢等;羊舌四族,为叔向兄弟在羊舌宗族下的分族,其宗氏皆为羊舌,分族之氏有铜鞮、杨等。春秋末年,晋国贵族立氏已不需要得到国君的册命,只要到太史处登记即可。脱离原来的宗族,即可获得新的氏名。《国语·晋语九》:“智宣子将立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及智氏之亡也,惟辅果在。”

春秋中叶以后,宗法制逐渐遭到破坏。总的来看,命氏的权力已不再掌握在天子或国君手里。春秋末期以后,姓氏合一,平民皆得以有姓,由姓而构成宗族,也就是说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就构成了一个宗族。《白虎通·宗族》云:“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恩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族是血缘组织,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宗族之间平时通有无,相怜恤,乱时则可聚集族内力量,抵御外来侵扰。东汉中叶以后,由宗族而滋生出门第,唐中叶以后,门第趋于衰微。

氏字,有人训山陵欲堕之石,有人训木之根本,有人训匙,有人训示(图腾柱)。或望文生义,强就字形以说字义;或望音生义,强就字音以说字形;或观念先行,把外来的理论与汉字字形字义强加比附。凡此种种,都不免有主观、片面之失。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成果的沉淀,古文字考释,如果仅仅着眼于语言内部的文字、音韵、训诂诸因素,不能跟当时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就往往流于肤浅而不能深入;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如果不依靠古文字的考释,就往往流于主观,而缺少验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能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得出比较扎实可靠的结论。

注释

①③⑤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一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5、175、176、180、185—186、183页。②⑦⑧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265、196、140、258、141页。④郭沫若:《金文余释之余》,日本东京文求堂书店,1932年,第34—37页。⑥丁山:《甲骨文所建氏族及其制度》,中华书局,1988年,第3页。⑨⑩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310—311、265—266、61—62页。《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第73页。《仪礼注疏》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66页。《史记》上册(三家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第33、3页。《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7、168页。《史记》(校勘评点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1、16—17、10、15、1页。钱穆:《庄子纂笺》,三联书店,2010年,第87页。《国语》,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第391、100、663—664页。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49—450页。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89页。白玉峥:《不国解》,《中国文字》第49册,第5295—5308页。《左传·定公四年》谓分鲁国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分卫国以殷民七族陶氏、施氏、樊氏、錡氏、繁氏、饥氏、终葵氏,但又云:“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可知在商代氏与族是不同的,氏为族之所宗,族为氏之所分,殷民六族、殷民七族其实只有一个氏,那就是商王室的氏——殷氏。周代实行宗法制,族与氏开始合一,殷民诸族有可能因而才都有了自己独立的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四册,中华书局,1981年,第1387、1269页。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650页。晋国情况较为特殊,应属在政治上较为保守的国家。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397—398页。

责任编辑:采薇中州学刊2013年第3期当前我国文化生态格局及其重构2013年3月中 州 学 刊mar.,2013

相关热词搜索:本义关系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四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翻译赏析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è)( 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附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着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s("content_relate");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及赏析04-22

季氏将伐颛臾12-29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03-02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04-12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07-16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08-16

季氏将伐颛臾高中文言文原文与翻译赏析01-25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05-26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1-17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五

永某氏之鼠原文及赏析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永州有一家的主人,特别畏惧犯忌日。他认为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是子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爱护老鼠,家里不许养猫养狗,禁止仆人击打老鼠;家里的仓库、厨房,全让老鼠恣意横行,放任不管。

因此老鼠们就相互转告,都来到他家里,大吃大喝却没有任何灾祸。这个人家里没有一样完整的东西,衣柜里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喝的东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成群结队和人在一起活动,到了夜晚,偷咬东西,打打闹闹,发出的声音千奇百怪,闹得人睡不成觉,而他始终不感到讨厌。

过了几年,这个人搬到别的州去了。后来搬进来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旧闹得还像过去一样凶猛,认为这家人还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样。新搬来的人看见了说:“这些应该生活在阴暗地方的'坏东西,偷窃打闹得尤其厉害,是怎样到达这样的地步呢?”便借来了五六只猫,关闭上大门,撤除瓦器用水浇灌老鼠洞,雇用仆人到处搜寻追捕,杀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样,老鼠的尸体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几个月后才散去。

哎!你们认为这样吃饱喝足并且没有灾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恒持久的吗!

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区。

畏日:怕犯日忌。旧时迷信,认为年月日辰都有凶吉,凶日要禁忌做某种事情,犯了就不祥。

拘忌异甚:禁忌特别奇怪;禁忌迷信特别多。

生岁直子:出生的年份正当农历子年。生在子年的人,生肖属鼠。直,通“值”,正当。

子神:子的生肖神。

僮:童仆,这里泛指仆人。

仓廪(lǐn):粮仓。庖厨:厨房。

悉:全,都。恣:放纵。

椸(yí):衣架。

累累:一个接一个。兼行:并走。

窃啮(niè):偷咬东西。

阴类:在阴暗地方活动的东西。

盗暴:盗吃食品、糟踏物品。

阖(hé)门:关闭门窗。

撤瓦:搬开瓦器。一说撤除屋瓦。

购僮:悬赏、奖励僮仆。一说指“雇工”。

《永某氏之鼠》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其创作时间大致在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九月至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之间。

s("content_relate");

【永某氏之鼠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永某氏之鼠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09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原文及赏析10-18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09-24

东门之墠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代父送人之新安原文翻译及赏析09-10

章台柳·寄柳氏原文赏析09-24

《流莺》原文及赏析12-24

《寒食》原文及赏析12-11

情诗原文及赏析11-24

《闺怨》原文及赏析11-20

s("download_bottom");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汇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xuexiao/1685479152146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