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九篇)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九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一

如果可以,我想去宋代,去邂逅苏轼这位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古诗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lóu)篙(hāo)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北宋早期僧人,苏轼的朋友。能诗善画,尤其喜画鹅、雁等禽鸟与河湖等水景,《春江晓景》是他的名作。

晓:一作“晚”。

蒌蒿:一种野草,多生在河滩,春天开白色小花,茎可以吃。

芦芽:芦苇嫩芽。

河豚:一种味道鲜美但有毒的鱼,加工处理后可食用。

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渐暖,鸭最先感受春天的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尖,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晓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s("content_relate");

【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及赏析08-16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鉴赏11-23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07-30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赏析10-19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09-02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鉴赏07-14

古诗《惠崇》原文翻译及赏析02-20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晓景意思翻译及赏析08-03

春江晚景古诗苏轼注释07-30

《春江花月夜》古诗译文及赏析12-30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二

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惠崇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余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①烧痕:曾被野火烧过而留下的痕迹。

(1)请分析诗中首句“地近得频到”字面之外的深层意思。

(2)这首诗几乎没有抒情的字眼,但又句句含情,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1)从字面上说,作者频频去杨云卿别墅作客,是因为路途很近,不用远足,其实,路途近,并非是作者“频到”的主要原因,从全诗看,是因为他与杨云卿都有着热爱自然,乐于清静、闲适的生活意趣。(意对即可)

(2)作者写自己“频到”杨云卿家,又与他“相携”而游,足见二人友情之深;又从作者对所见的野草返青,收钓人以及白鹤歌罢振翅而飞等的景物描写中,看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还从最后一句说到的有明月朗照,不怕晚归中足见作者对这种景致的流连忘返。(意对即可)

⑴杨云卿:生平不详。淮上:淮河边。别业:即别墅,住宅,府邸。

⑵野亭:郊野的小亭子。

⑶烧痕:火烧的痕迹。农民在冬天常放火烧野草以肥田。

⑷吟余:吟罢。振翎:抖动羽毛。翎,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

⑸汀:水边平地。

因为住的近,这淮上别墅我经常过往;今天我与主人一起,出了别墅,到郊野的小亭,浏览早春的风光。淮水从中间流过,把连绵的冈峦隔断;春风悄吹,野地里的烧痕已经是绿色葱苍。我们久久地眺望,淮水边垂钓的人已经收场;吟罢诗句,水边的白鹤也振翅远翔。不用担心回去太晚,路上太暗,一轮明月已经升起,把水边的平地洒满了清光。

《访杨云卿淮上别业》是北宋画僧惠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与好友杨云卿相携游揽野亭时的所见所闻,表达诗人对野亭附近优美的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又通过“渔人垂钓”、“白鹤振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杨云卿不知何许人,看来与惠崇关系很密切,所以这首记游诗,在写杨家别墅外所见到的景物外,还流露出与主人深切的情谊与共同的情趣。

诗真正写淮上别墅的只有首句“地近得频到”。因为杨家与自己的住所很近,所以常常去拜访,与杨云卿很熟。因为“得频到”,所以对杨家别墅已用不着游,主人既然是知交,时逢春天,两人便一起出门去踏青了——“相携向野亭”。以下一联,写野亭中所见的景色。郊外山坡起伏,淮水从中穿流而过,似乎把山坡一分为二,四周的原野,农民放火烧冬留下的焦痕上,又长出了嫩绿的青草。这一联,出句给人以空旷的感觉,对句由烧痕之青而呈现春色,写得细致入微。“入”字锤炼工稳,描写的意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名句。惠崇是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很注意色彩及布局,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他的诗“不唯语工,兼多画意”,这一联正体现了这一特色。

下半段转而写情,表达对眼前景色的迷恋,但仍然通过写景来表达。诗说自己与杨云卿站在亭上,望着淮河,被春景所陶醉,忘记了时光的流逝,只见到河边垂钓的人收拾了钓竿回去了;水边的白鹤,也在他们吟罢诗句后,振翅远飞。渔人回去,白鹤飞走,都暗示天色已晚,到了应该返归的时候了,但诗人仍然意犹未尽,指出用不着发愁担心天晚难行,一轮明月,正悄悄升起,月光已经洒在河前的平坡上了。这样写,使诗充满闲情逸趣,诗人此番出游的悠然惬意,也通过不急于回去表白出来。而月光升起,郊野又呈现另一番景色,读者自可通过想象来体会,诗的底蕴便扩大了。

惠崇之诗,在宋初“九僧”中最负声名。这首诗写出了游兴的浓厚,情态的闲适,景物的关好,且吐词属语,浅近自然,而有情致,颇见艺术才华。

s("content_relate");

【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释惠崇《访杨云卿淮上别墅》译文及鉴赏01-24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03-07

《惠崇春江晚景》翻译及赏析03-08

《访隐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8-06

《访城西友人别墅》翻译赏析02-15

《淮上与友人别》阅读答案及赏析08-22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词翻译及赏析12-10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09-03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03-17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三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紫阳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栖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是其舟游惠山的实描。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民国以来,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镇东北端的黄埠墩、三里桥一带,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米市”、“布码头”,无锡大米的年库存量曾达到300亿斤之多,使无锡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誉,大批的商贾巨富云集无锡。同时,西方的工商业文明也渗透到古镇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古镇中出现了行业公所、义庄、钱庄、警署、救息会、保墓局、指路牌及驻锡会馆等近代城市功能设施和社团组织。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得益于古运河交通之利,已是风光秀丽、商业繁荣、香火缭绕的吴中游息之胜地和南北商贸交通之要冲。但日寇侵华期间,于1937年11月对惠山古镇的狂轰滥炸和占领掠夺,使得寺园胜迹、祠堂建筑、街区民宅损失惨重。1949年解放前夕,据统计资料,此时的惠山古镇建筑面积10万㎡,约420户、20__人左右,祠堂百余处,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数十家。幸存的古镇祠堂一片荒凉,树木稀疏,杂草丛生,十分萧条。

解放以来,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从大局出发,一直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规模,倾力于锡山、惠山的文物古迹和古典园林的修复及市政建设,在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在古镇内不新建、不扩建大型公建、工业、民用建筑,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的历史风貌。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虽历经千余年的沧桑,仍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集中分布着118处祠堂建筑及部分遗址,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人文史迹丰富,寺、祠、庙、泉、店俱全,为国内外所罕见。它是中国的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对传统的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是无锡全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大运河的风貌地带”、“历史传统风貌区”和“一城一带一片”基本保护构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__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江苏省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__年6月,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古镇建设保护范围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其中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25公顷,锡惠路以东78公顷为古镇配套发展区及风貌协调区。其规划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

古镇开发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20__年,无锡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全国100个著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古镇的开发也因此提速。

惠山古镇以惠山古祠堂为依托,连接二泉寄畅园、惠山镇、惠山直街、横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馆,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含量较高。拟开发范围具体西起天下第二泉、东至黄埠墩、南抵锡山龙光塔北侧、北界为通惠西路,整个面积约70公顷。届时将以京杭大运河无锡北段为主线,将锡惠风景区的寄畅园、二泉、惠山寺等名胜古迹向外拓展延伸,对由惠山横街直街、寺塘泾南北河组成的祠堂文化建筑群进行核心开发,建成环境风貌优美、景点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风情浓郁的古镇园林文化旅游街区。

惠山文物古迹区的主体在现锡惠风景区内,面积约7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寄畅园南部修建和邵宝书院等祠庙修复工程。在20__年前完成惠山寺、华孝子祠和二泉景区的保护修建工程后,将以寄畅园为依托,把整个惠山文物古迹区申报为国家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风貌区主体在惠山横街、直街至宝善桥以东惠山浜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过对该区域内各类建筑的重新整合和环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群为依托,恢复原惠山古镇的传统风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两条传统古街市、两条夹巷内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从而建成从寄畅园东侧延伸至黄埠墩的惠山古貌风貌区。

景点介绍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无锡的标志性建筑锡山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间,是古镇一景。唐代陆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美誉。唐、宋惠山寺石经幢耸立古镇中心。明代“千人报德坊”、“华氏四面牌坊”是古镇牌坊群的佼佼者。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占居古镇主体位子,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120处祠堂建筑体,其中宰相祠堂九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惠山祠堂群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祠堂介绍

20__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拜石山房记”、“东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贵石刻文物、古迹也在修复中得到保护和恢复。除重点祠堂外,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增建绣嶂阁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

惠山寺周边祠堂群

过郡马祠、钱武肃王祠(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嵇忠节祠、张义士祠、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纲)、贞节祠、张孝子祠、张节妇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军作战阵亡的全体湘军淮军官兵)、华孝子祠(孝子华宝)、华节愍公祠、华节妇祠、华贞节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贤祠、报忠祠、蒋家祠、苏家祠、唐张贞节祠、蔡氏孝友祠、贞节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简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陆子祠(陆羽)、顾端文公祠(顾宪成)、邵文庄公祠(又称二泉书院,邵宝)、刘猛将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源)、单贞女祠、周文恪公祠(明学者周子义)、王佥事祠(明画家王问)、任节妇专祠。

横街祠堂群

秦氏双孝祠(寄畅园内东北角)、张明公祠(北宋理学家“横渠先生”张载)、许显谟祠(北宋“维扬四俊”许德之)、杨四褒祠(留耕草堂)、节孝祠、俞行人祠、朱祠、春申君祠(楚相春申君)。

直街祠堂群

杨忠襄公祠、先贤施子祠(圣门弟子施恒)、朱祠、杜祠、浦长源祠(明代“吴下十才子”浦源)、费懿恭先生祠、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瓒)、赠兵备道杨公祠、杨追远祠、陆宣公祠(唐宰相陆贽)、范文正公祠(范仲淹)、邹国公祠、袁龙图祠、刘氏家祠、忠贞公祠、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节贞烈祠、松滋王侯祠(明代抗倭有功的县令王其勤,以及战死的36人)、王氏公祠、王孟端先生祠(明画家王绂)、马文肃公祠、薛义士祠、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张中丞祠(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的张巡)、东岳报功祠(东岳大帝黄飞虎)、乡贤祠、吕东莱先生祠、叶司空祠(叶茂才)、陈文范先生祠、戴氏宗祠、陶中丞祠、王节孝祠、荣贞烈祠、龚节愍公祠、徐孺子先生祠、于忠肃公祠(于谦)、史光禄祠。

上河塘祠堂群

先贤廉子祠(圣门弟子廉洁)、朱乐圃先生祠、张义庄祠、薛中丞祠、蒋氏宗祠、书院(朱熹,民国时曾用作盐务工所)、忠节祠、潘孝子祠、孙大宗伯祠。

下河塘祠堂群

邓氏宗祠、江助教祠、高忠宪公祠(高攀龙)、张文贞公祠、杨藕芳祠、杨祠、蔡氏、宗祠、黄斗南先生祠、周光霁祠(周敦颐)、詹孝节妇祠、李公祠(李鸿章弟李鹤章)、赵宗白先生祠、陶文宪公祠、贞节祠、惠学士祠、顾太仆祠、薛氏宗祠、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虞薇山先生祠。

惠山浜祠堂群

祝太守祠、龚氏宗祠、唐襄文公祠(唐顺之)、徽国文公祠(朱熹,曾用作徽州会馆)、蔡孝友祠、龚节愍公祠、万公祠、李阁学祠(开发东北第一人、李金镛)、陈文正公祠、王文正公祠(王旦)、唐桐卿公祠。

古镇修缮

惠山古镇以古朴旧貌迎接中外游客。经过惠山古镇办的努力,惠山古镇入口广场已基本修缮,并增加了西神广场、关刀河、牌坊群、锡山余脉延伸等旅游景观看点。

广场正中,建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复原的关刀河南侧,堆垒了一座与锡山相连的土山,从而使锡山余脉延伸到锡山大桥下的古华山路边,土山上种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镇景观与锡山龙光塔影交相辉映,更加优美。而关刀河经过改造,其上侧已先期恢复了清代建筑和碑廊。不久还将恢复“诗冢”和碑刻,再现顾光旭写诗、爱诗、迷诗的佳话。

惠山直街街长巷深的古韵原貌已逐渐恢复。修复后的惠山直街,路宽6米,两边近30座祠堂。在浦长源祠、倪云林祠、范仲淹祠、袁植祠、王其勤祠等多座祠堂恢复了石砌方池或池沼,池上架有石梁。范仲淹祠内还恢复了长廊、小桥、半亭。王其勤祠内的古泉“王公泉”经疏浚,泉水丰满,水质清澈。经修复的王文正公祠、浦节孝祠、司马温公祠、陈文范公祠等,由于地处锡山山麓,建筑错落别致,尤其是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和形制各异的脊饰,在锡山茂林修竹的映衬下,如同一幅长卷水墨画,令人叹为观止。

修复后的惠山直街,另一亮点就是印证了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现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关刀河处恢复牌坊6座,这些照壁与牌坊,不仅美化、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还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50年代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沿途讲解

现在呢我们在路口可以看见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五里香塍”四字,在古代有这样一个老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现在呀我们还是依稀可以嗅到花的香味,哈哈!请大家跟着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

这条街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泥人店,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品。惠山泥人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圣地名泉”四字的砖刻,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正对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门,而门前这两个分别是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都是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大家请跟上啊,位于唐经幢南侧的过郡马祠,是无锡过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遥郡主的郡马过孟玉。过郡马祠对面的钱武肃王祠,是无锡钱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吴越国5位国王,该祠的主体由钱钟书的祖父于民国时期修建。无锡钱氏也是一个大家族,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无锡钱氏后人,像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等。

现在我们看见的牌坊上面写着“孝友传家”,是乾隆亲题御赐给秦家的,即表彰寄畅园园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横街的路也就是这个牌坊的宽度啊!

这里就是惠山古镇的标志建筑----“人杰地灵坊”,是明代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的,在解放后被推倒,石构件全部就地掩埋,这次挖出后原地恢复。邹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后他被诬陷而罢官回家之时,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在此为他建造了这个牌坊,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

我们走过“人杰地灵坊”就是“龙头下”,因为这里有个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称“龙头下”。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口水井一样的东西,它叫做“水沟河”。“水沟河”其实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个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过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莲池、香花池、寄畅园的锦汇漪,然后全部汇集于此,再通过龙头流入龙头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古代排水系统。龙头河的龙头,泉水从这里出来,最后通过龙头河流入大运河。在河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龙船,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无锡秦家是把龙船停泊在黄埠墩,然后转乘这种稍微小点的御船才进入内河,来到秦家的!

出惠山园便来到了宝善桥,我们就走出惠山古镇了。其实,惠山古镇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华孝子祠、李纲祠、邵宝祠、孙继皋祠等等,在这0.3平方公里之内,却有着118座祠堂,许多建筑由于当时住着住户,至今还能还原它们的原貌,所以惠山古镇是一个祠堂群,也是一个牌坊群,这里有小桥流水,有名人诗句,一座古老而崭新的小镇将为您带来不凡的享受。

20__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惠山古镇!

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这是一首无锡古老的民谣。惠山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朝,当时的文学家江淹曾在惠山写了首古风《无锡县历山集》,历山是惠山在南朝时的名称,集指集市、集镇。这时的惠山集镇已经非常热闹了。所以,在路口我们可以看见有块石碑,上面就是“五里香塍”四字。不过,古代这里可不是柏油马路,而是人字型青砖,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代表皇帝是走在万人之上。

现在我们看见的这个古庙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

这条街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泥人店,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品。惠山泥人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圣地名泉”四字的砖刻,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原物!

正对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门,而门前这两个分别是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都是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位于唐经幢南侧的过郡马祠,是无锡过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遥郡主的郡马过孟玉,《锡山过氏世谱》记载:“宋高宗南渡,过孟玉自和阳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在修复以前,这里是惠山油酥店。过姓,是个古老而又少见的姓。主要分布在江南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嵊州、海盐,特别是无锡、苏州。

位于过郡马祠对面的钱武肃王祠,是无锡钱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吴越国5位国王,该祠的主体由钱钟书的祖父于民国时期修建。无锡钱氏也是一个大家族,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无锡钱氏后人,像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等。

现在我们看见的牌坊上面写着“孝友传家”,是乾隆亲题御赐给秦家的,即表彰寄畅园园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横街的路也就是这个牌坊的宽度啊!

这就是惠山古镇的标志建筑----“人杰地灵坊”,是明代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的,在解放后被推倒,石构件全部就地掩埋,这次挖出后原地恢复。邹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后他被诬陷而罢官回家之时,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在此为他建造了这个牌坊,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

过“人杰地灵坊”就是“龙头下”,因为这里有个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称“龙头下”。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口水井一样的东西,它叫做“水沟河”。“水沟河”其实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个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过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莲池、香花池、寄畅园的锦汇漪,然后全部汇集于此,再通过龙头流入龙头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古代排水系统。龙头河的龙头,泉水从这里出来,最后通过龙头河流入大运河。

而下面这个就是“龙头下”了,在河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龙船,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无锡秦家是把龙船停泊在黄埠墩,然后转乘这种稍微小点的御船才进入内河,来到秦家的!

高忠宪公祠,奉祀高攀龙,东林党著名的领袖人物,后被魏忠贤阉党陷害,为了不受屈辱而在自家后院的水井中投井自尽了,至今在无锡江南中学里还有这口“高子止水”的古井呢!而在鼋头渚还有当年他思考问题的地方,即“明高忠宪公濯足处”。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四

2021年惠城春季学期转学指南

转学是指学生因家庭住址迁移且户籍变更,或确有其他特殊困难需要转学到其他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年惠城春季学期转学指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具备申请转入学校入学条件,因房产动迁等原因举家迁入的适龄学生(六年级和九年级第二学期不予转学)。

(一)学区是针对起始年级(一年级和七年级)入学而划分,转学不划分学区。

(二)遵循“起始年级学区内学校受理,视片区学校学位情况统筹调剂”原则。

(一)如申请转入学校相应年级没有剩余学位,则不允许转入。如申请转入学校的学生人数超过学校相应年级剩余学位数时,在具备申请转入学校入学条件前提下,根据剩余学位数,按照学生房户情况及学生户籍迁入学区内时间先后顺序安排,额满即止,剩余的学生按片区内学校学位等情况统筹调剂转入。

1、申请转入第一小学等30所学校(名单详见须知六)的,须符合“房户一致且直系亲属”(房产证地址与户口簿地址一致,且适龄儿童与房产证权属人、户口簿户主关系为直系亲属)条件,根据剩余学位数,按照学生户籍迁入时间先后顺序安排,额满即止,剩余的学生按片区内学校学位等情况统筹调剂转入。

2、申请转入第一小学等30所学校外的,按照a“房户一致且直系亲属”—b“非‘房户一致且直系亲属’”等两个类别排序,在同一类别里,根据剩余学位数,按照学生户籍迁入时间先后顺序安排,额满即止,剩余的学生按片区内学校学位等情况统筹调剂转入。

(二)如填写年级没有剩余学位的学校,且不服从调剂的,则视为无效申请,将不给予受理和转入安排。

(三)第一小学、第十小学、第十一小学、第十五小学、南坛小学、下埔小学、南坛小学鼎峰分校、上排小学、光彩小学、实验小学、李瑞麟小学、富民小学、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第二十七小学、第十一小学(南校区)、新湖小学、第十一小学方直分校、惠南学校、德威学校、第五中学、合生实验学校、第四十二学校等学校不接受调剂申请。

法定监护人凭规定的证件到起始年级所属学区学校递交转学申请,受理学校于规定时间内汇总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学生家长按所安排转入学校规定的时间办理转入相关手续。

1、法定监护人向学校递交转学申请,经受理学校审核后填写《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申请表》。

2、受理学校汇总报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3、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学生家长按所安排转入学校规定的.时间办理转入相关手续。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转学审核程序:受理学校审核→受理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转出学校审核→转出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

转学申请需要提供以下证件及复印件:

(一)学生及其法定监护人的户口簿,法定监护人的身份证;

(二)法定监护人的房产证(申请转入第一小学、第十小学、第十一小学、第十五小学、南坛小学、下埔小学、南坛小学鼎峰分校、上排小学、光彩小学、实验小学、李瑞麟小学、富民小学、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惠南学校、合生实验学校、第二十五小学、第二十七小学、第二十九小学、中洲实验小学、德威学校、第三十九学校、第十一小学方直分校、新湖小学、第十一小学南校区、第二十八小学、第四十二学校、第四十六学校、第十六小学、德威江誉诚小学、第五中学含小学部等30所学校的,须提供学生的法定监护人房产证按揭购房者需出示购房借款合同、交付首期款的发票及银行的交款记录);

(三)《学籍基本信息表》(由转出学校从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打印并加盖学校公章)。

(一)秋季学期

1、转学申请时间:7月1日至7月7日和8月2日至8月5日的工作日。

2、批复时间:秋季学期开学前一周内。

(二)春季学期

1、转学申请时间:义务教育阶段放寒假前四天至放寒假前两天。

2、批复时间:春季学期开学前一周内。

八、有关说明

(一)未在规定时间内递交转学申请的,将不再受理。

(二)不符合填写要求的,将不予受理和安排。

(三)法定监护人提供虚假的证件、材料的,经查实,取消转学申请资格,申请人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

(四)中心区公办学校学位紧缺,建议非必要不申请。

(五)如有疑问,可拨打相应学校或区教育局电话咨询。

s("content_relate");

【2021年惠城春季学期转学指南】相关文章:

惠济区小学求学指南06-29

平潭城初中求学指南06-29

小升初跨区转学籍办理指南03-02

福州高中转学申请指南03-18

郑州高中转学办理指南02-26

郑州市惠济区小学求学指南06-30

2021福州随迁子女转学申请指南03-19

天津生态城小学招生报名和转学信息采集须知03-22

春季学期述职报告08-16

2021徐州树成小学部转学登记指南03-19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五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紫阳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栖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是其舟游惠山的实描。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民国以来,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镇东北端的黄埠墩、三里桥一带,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米市”、“布码头”,无锡大米的年库存量曾达到300亿斤之多,使无锡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誉,大批的商贾巨富云集无锡。同时,西方的工商业文明也渗透到古镇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古镇中出现了行业公所、义庄、钱庄、警署、救息会、保墓局、指路牌及驻锡会馆等近代城市功能设施和社团组织。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得益于古运河交通之利,已是风光秀丽、商业繁荣、香火缭绕的吴中游息之胜地和南北商贸交通之要冲。但日寇侵华期间,于1937年11月对惠山古镇的狂轰滥炸和占领掠夺,使得寺园胜迹、祠堂建筑、街区民宅损失惨重。1949年解放前夕,据统计资料,此时的惠山古镇建筑面积10万㎡,约420户、20xx人左右,祠堂百余处,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数十家。幸存的古镇祠堂一片荒凉,树木稀疏,杂草丛生,十分萧条。

解放以来,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从大局出发,一直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规模,倾力于锡山、惠山的文物古迹和古典园林的修复及市政建设,在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在古镇内不新建、不扩建大型公建、工业、民用建筑,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的历史风貌。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虽历经千余年的沧桑,仍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集中分布着118处祠堂建筑及部分遗址,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人文史迹丰富,寺、祠、庙、泉、店俱全,为国内外所罕见。它是中国的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对传统的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是无锡全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大运河的风貌地带”、“历史传统风貌区”和“一城一带一片”基本保护构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xx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江苏省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xx年6月,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古镇建设保护范围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其中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25公顷,锡惠路以东78公顷为古镇配套发展区及风貌协调区。其规划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

古镇开发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20xx年,无锡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全国100个著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古镇的开发也因此提速。

惠山古镇以惠山古祠堂为依托,连接二泉寄畅园、惠山镇、惠山直街、横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馆,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含量较高。拟开发范围具体西起天下第二泉、东至黄埠墩、南抵锡山龙光塔北侧、北界为通惠西路,整个面积约70公顷。届时将以京杭大运河无锡北段为主线,将锡惠风景区的寄畅园、二泉、惠山寺等名胜古迹向外拓展延伸,对由惠山横街直街、寺塘泾南北河组成的祠堂文化建筑群进行核心开发,建成环境风貌优美、景点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风情浓郁的古镇园林文化旅游街区。

惠山文物古迹区的主体在现锡惠风景区内,面积约7 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寄畅园南部修建和邵宝书院等祠庙修复工程。在20xx年前完成惠山寺、华孝子祠和二泉景区的保护修建工程后,将以寄畅园为依托,把整个惠山文物古迹区申报为国家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风貌区主体在惠山横街、直街至宝善桥以东惠山浜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过对该区域内各类建筑的重新整合和环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群为依托,恢复原惠山古镇的传统风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两条传统古街市、两条夹巷内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从而建成从寄畅园东侧延伸至黄埠墩的惠山古貌风貌区。

景点介绍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无锡的标志性建筑锡山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间,是古镇一景。唐代陆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美誉。唐、宋惠山寺石经幢耸立古镇中心。明代“千人报德坊”、“华氏四面牌坊”是古镇牌坊群的佼佼者。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占居古镇主体位子,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120处祠堂建筑体,其中宰相祠堂九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惠山祠堂群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祠堂介绍

20xx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拜石山房记”、“东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贵石刻文物、古迹也在修复中得到保护和恢复。除重点祠堂外,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增建绣嶂阁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

惠山寺周边祠堂群

过郡马祠、钱武肃王祠(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嵇忠节祠、张义士祠、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纲)、贞节祠、张孝子祠、张节妇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军作战阵亡的全体湘军淮军官兵)、华孝子祠(孝子华宝)、华节愍公祠、华节妇祠、华贞节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贤祠、报忠祠、蒋家祠、苏家祠、唐张贞节祠、蔡氏孝友祠、 贞节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简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陆子祠(陆羽)、顾端文公祠(顾宪成)、邵文庄公祠(又称二泉书院,邵宝)、刘猛将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源)、单贞女祠 、周文恪公祠(明学者周子义)、王佥事祠(明画家王问)、任节妇专祠。

横街祠堂群

秦氏双孝祠(寄畅园内东北角)、张明公祠(北宋理学家“横渠先生”张载)、许显谟祠(北宋“维扬四俊”许德之)、杨四褒祠(留耕草堂)、节孝祠、俞行人祠、朱祠、春申君祠(楚相春申君)。

直街祠堂群

杨忠襄公祠、先贤施子祠(圣门弟子施恒)、朱祠、杜祠、浦长源祠(明代“吴下十才子”浦源)、费懿恭先生祠、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瓒)、赠兵备道杨公祠、杨追远祠、陆宣公祠(唐宰相陆贽)、范文正公祠(范仲淹)、邹国公祠、袁龙图祠、刘氏家祠、忠贞公祠、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节贞烈祠、松滋王侯祠(明代抗倭有功的县令王其勤,以及战死的36人)、王氏公祠、王孟端先生祠(明画家王绂)、马文肃公祠、薛义士祠、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张中丞祠(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的张巡)、东岳报功祠(东岳大帝黄飞虎)、乡贤祠、吕东莱先生祠、叶司空祠(叶茂才)、陈文范先生祠、戴氏宗祠、陶中丞祠、王节孝祠、荣贞烈祠、龚节愍公祠、徐孺子先生祠、于忠肃公祠(于谦)、史光禄祠。

上河塘祠堂群

先贤廉子祠(圣门弟子廉洁)、朱乐圃先生祠、张义庄祠、薛中丞祠、蒋氏宗祠、书院(朱熹,民国时曾用作盐务工所)、忠节祠、潘孝子祠、孙大宗伯祠。

下河塘祠堂群

邓氏宗祠、江助教祠、高忠宪公祠(高攀龙)、张文贞公祠、杨藕芳祠、杨祠、蔡氏、宗祠、黄斗南先生祠、周光霁祠(周敦颐)、詹孝节妇祠、李公祠(李鸿章弟李鹤章)、赵宗白先生祠、陶文宪公祠、贞节祠、惠学士祠、顾太仆祠、薛氏宗祠、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虞薇山先生祠。

惠山浜祠堂群

祝太守祠、龚氏宗祠、唐襄文公祠(唐顺之)、徽国文公祠(朱熹,曾用作徽州会馆)、蔡孝友祠、龚节愍公祠、万公祠、李阁学祠(开发东北第一人、李金镛)、陈文正公祠、王文正公祠(王旦)、唐桐卿公祠。

古镇修缮

惠山古镇以古朴旧貌迎接中外游客。经过惠山古镇办的努力,惠山古镇入口广场已基本修缮,并增加了西神广场、关刀河、牌坊群、锡山余脉延伸等旅游景观看点。

广场正中,建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复原的关刀河南侧,堆垒了一座与锡山相连的土山,从而使锡山余脉延伸到锡山大桥下的古华山路边,土山上种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镇景观与锡山龙光塔影交相辉映,更加优美。而关刀河经过改造,其上侧已先期恢复了清代建筑和碑廊。不久还将恢复“诗冢”和碑刻,再现顾光旭写诗、爱诗、迷诗的佳话。

惠山直街街长巷深的古韵原貌已逐渐恢复。修复后的惠山直街,路宽6米,两边近30座祠堂。在浦长源祠、倪云林祠、范仲淹祠、袁植祠、王其勤祠等多座祠堂恢复了石砌方池或池沼,池上架有石梁。范仲淹祠内还恢复了长廊、小桥、半亭。王其勤祠内的古泉“王公泉”经疏浚,泉水丰满,水质清澈。经修复的王文正公祠、浦节孝祠、司马温公祠、陈文范公祠等,由于地处锡山山麓,建筑错落别致,尤其是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和形制各异的脊饰,在锡山茂林修竹的映衬下,如同一幅长卷水墨画,令人叹为观止。

修复后的惠山直街,另一亮点就是印证了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现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关刀河处恢复牌坊6座,这些照壁与牌坊,不仅美化、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还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50年代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沿途讲解

现在呢我们在路口可以看见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五里香塍”四字,在古代有这样一个老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现在呀我们还是依稀可以嗅到花的香味,哈哈!请大家跟着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

这条街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泥人店,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品。惠山泥人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圣地名泉”四字的砖刻,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正对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门,而门前这两个分别是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都是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大家请跟上啊,位于唐经幢南侧的过郡马祠,是无锡过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遥郡主的郡马过孟玉。过郡马祠对面的钱武肃王祠,是无锡钱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吴越国5位国王,该祠的主体由钱钟书的祖父于民国时期修建。无锡钱氏也是一个大家族,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无锡钱氏后人,像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等。

现在我们看见的牌坊上面写着“孝友传家”,是乾隆亲题御赐给秦家的,即表彰寄畅园园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横街的路也就是这个牌坊的宽度啊!

这里就是惠山古镇的标志建筑----“人杰地灵坊”,是明代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的,在解放后被推倒,石构件全部就地掩埋,这次挖出后原地恢复。邹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后他被诬陷而罢官回家之时,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在此为他建造了这个牌坊,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

我们走过“人杰地灵坊”就是“龙头下”,因为这里有个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称“龙头下”。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口水井一样的东西,它叫做“水沟河”。“水沟河”其实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个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过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莲池、香花池、寄畅园的锦汇漪,然后全部汇集于此,再通过龙头流入龙头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古代排水系统。龙头河的龙头,泉水从这里出来,最后通过龙头河流入大运河。在河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龙船,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无锡秦家是把龙船停泊在黄埠墩,然后转乘这种稍微小点的御船才进入内河,来到秦家的!

出惠山园便来到了宝善桥,我们就走出惠山古镇了。其实,惠山古镇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华孝子祠、李纲祠、邵宝祠、孙继皋祠等等,在这0.3平方公里之内,却有着118座祠堂,许多建筑由于当时住着住户,至今还能还原它们的原貌,所以惠山古镇是一个祠堂群,也是一个牌坊群,这里有小桥流水,有名人诗句,一座古老而崭新的小镇将为您带来不凡的享受。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六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紫阳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栖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是其舟游惠山的实描。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民国以来,随着无锡民族工商业的崛起,古镇东北端的黄埠墩、三里桥一带,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米市”、“布码头”,无锡大米的年库存量曾达到300亿斤之多,使无锡享有“衣被天下,食供四方”之美誉,大批的商贾巨富云集无锡。同时,西方的工商业文明也渗透到古镇的传统文化之中,在古镇中出现了行业公所、义庄、钱庄、警署、救息会、保墓局、指路牌及驻锡会馆等近代城市功能设施和社团组织。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成为古镇亮点。惠山古镇得益于古运河交通之利,已是风光秀丽、商业繁荣、香火缭绕的吴中游息之胜地和南北商贸交通之要冲。但日寇侵华期间,于1937年11月对惠山古镇的狂轰滥炸和占领掠夺,使得寺园胜迹、祠堂建筑、街区民宅损失惨重。1949年解放前夕,据统计资料,此时的惠山古镇建筑面积10万㎡,约420户、20xx人左右,祠堂百余处,泥人作坊及泥人店数十家。幸存的古镇祠堂一片荒凉,树木稀疏,杂草丛生,十分萧条。

解放以来,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保护好这批珍贵文化遗产,从大局出发,一直控制这里的基本建设规模,倾力于锡山、惠山的文物古迹和古典园林的修复及市政建设,在改善生活条件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在古镇内不新建、不扩建大型公建、工业、民用建筑,基本保存了惠山古镇及祠堂群的历史风貌。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虽历经千余年的沧桑,仍保存着众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集中分布着118处祠堂建筑及部分遗址,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人文史迹丰富,寺、祠、庙、泉、店俱全,为国内外所罕见。它是中国的姓氏谱牒文化的特殊见证,对传统的中华谱牒学及祠堂文化研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惠山古镇及祠堂群是无锡全市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大运河的风貌地带”、“历史传统风貌区”和“一城一带一片”基本保护构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xx年,惠山古镇祠堂群被江苏省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xx年6月,国务院公布“惠山镇祠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古镇建设保护范围为,东西长1.7公里,以黄埠墩和惠山寺为界,南北位于锡山大桥和通惠西路之间,宽0.8公里,总面积约103公顷。其中惠山寺至宝善桥之间为核心保护区,面积25公顷,锡惠路以东78公顷为古镇配套发展区及风貌协调区。其规划布局由古运河惠山浜水街、五里香塍祠堂街(直街)两条水陆风景为轴线,通向千年古刹惠山寺与天下第二泉的景观核心。

古镇开发

近年来,惠山古祠堂群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惠山古镇被认为是无锡市现存的唯一具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条件的项目。20xx年,无锡市就惠山正式向建设部申报全国100个著名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称号,古镇的开发也因此提速。

惠山古镇以惠山古祠堂为依托,连接二泉寄畅园、惠山镇、惠山直街、横街和惠山泥人博物馆,整体规划和开发建设历史文化含量较高。拟开发范围具体西起天下第二泉、东至黄埠墩、南抵锡山龙光塔北侧、北界为通惠西路,整个面积约70公顷。届时将以京杭大运河无锡北段为主线,将锡惠风景区的寄畅园、二泉、惠山寺等名胜古迹向外拓展延伸,对由惠山横街直街、寺塘泾南北河组成的祠堂文化建筑群进行核心开发,建成环境风貌优美、景点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江南风情浓郁的古镇园林文化旅游街区。

惠山文物古迹区的主体在现锡惠风景区内,面积约7 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寄畅园南部修建和邵宝书院等祠庙修复工程。在20xx年前完成惠山寺、华孝子祠和二泉景区的保护修建工程后,将以寄畅园为依托,把整个惠山文物古迹区申报为国家级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风貌区主体在惠山横街、直街至宝善桥以东惠山浜一带,面积约15万平方米。通过对该区域内各类建筑的重新整合和环境治理,以惠山古祠堂群为依托,恢复原惠山古镇的传统风貌,形成惠山浜沿岸的两条传统古街市、两条夹巷内街和惠山浜水上旅游通道,从而建成从寄畅园东侧延伸至黄埠墩的惠山古貌风貌区。

景点介绍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香火旺盛。无锡的标志性建筑锡山龙光塔,始建于明万历间,是古镇一景。唐代陆羽品宜茗者,惠泉第二,“天下第二泉”因之得名。惠麓一带林茂石壑,泉水丰富,素有九龙十三泉之称美誉。唐、宋惠山寺石经幢耸立古镇中心。明代“千人报德坊”、“华氏四面牌坊”是古镇牌坊群的佼佼者。惠山古镇祠堂建筑群占居古镇主体位子,始建于唐而盛于明清,先后出现120处祠堂建筑体,其中宰相祠堂九处,楚相春申君黄歇;唐相李绅、陆贽、张柬之;宋相司马光、王旦、范仲淹、李纲;清代李鸿章。惠山祠堂群按规制可分为尚书祠、侍郎祠、御史祠、巡抚祠、忠节祠、贞节祠等,祠堂名目繁多。涉及80余姓氏,180余名历史人物,是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姓氏文化的源泉。

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祠堂介绍

20xx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拜石山房记”、“东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贵石刻文物、古迹也在修复中得到保护和恢复。除重点祠堂外,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增建绣嶂阁一座。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

惠山寺周边祠堂群

过郡马祠、钱武肃王祠(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镠)、嵇忠节祠、张义士祠、邹忠公祠、李忠定公祠(宋代宰相李纲)、贞节祠、张孝子祠、张节妇祠、淮湘昭忠祠(和太平军作战阵亡的全体湘军淮军官兵)、华孝子祠(孝子华宝)、华节愍公祠、华节妇祠、华贞节祠、至德祠(泰伯、仲雍、季札)、尊贤祠、报忠祠、蒋家祠、苏家祠、唐张贞节祠、蔡氏孝友祠、 贞节祠、胡文昭公祠(北宋“安定先生”胡瑗)、尤文简公祠(南宋四大家尤袤)、陆子祠(陆羽)、顾端文公祠(顾宪成)、邵文庄公祠(又称二泉书院,邵宝)、刘猛将神祠、五中丞祠(周忱、海瑞、周孔教、汤斌、李星源)、单贞女祠 、周文恪公祠(明学者周子义)、王佥事祠(明画家王问)、任节妇专祠。

横街祠堂群

秦氏双孝祠(寄畅园内东北角)、张明公祠(北宋理学家“横渠先生”张载)、许显谟祠(北宋“维扬四俊”许德之)、杨四褒祠(留耕草堂)、节孝祠、俞行人祠、朱祠、春申君祠(楚相春申君)。

直街祠堂群

杨忠襄公祠、先贤施子祠(圣门弟子施恒)、朱祠、杜祠、浦长源祠(明代“吴下十才子”浦源)、费懿恭先生祠、倪高士祠(“元四家”倪瓒)、赠兵备道杨公祠、杨追远祠、陆宣公祠(唐宰相陆贽)、范文正公祠(范仲淹)、邹国公祠、袁龙图祠、刘氏家祠、忠贞公祠、王文正公祠(北宋宰相王旦)、浦孝节贞烈祠、松滋王侯祠(明代抗倭有功的县令王其勤,以及战死的36人)、王氏公祠、王孟端先生祠(明画家王绂)、马文肃公祠、薛义士祠、司马温公祠(司马光)、张中丞祠(安史之乱中镇守睢阳的张巡)、东岳报功祠(东岳大帝黄飞虎)、乡贤祠、吕东莱先生祠、叶司空祠(叶茂才)、陈文范先生祠、戴氏宗祠、陶中丞祠、王节孝祠、荣贞烈祠、龚节愍公祠、徐孺子先生祠、于忠肃公祠(于谦)、史光禄祠。

上河塘祠堂群

先贤廉子祠(圣门弟子廉洁)、朱乐圃先生祠、张义庄祠、薛中丞祠、蒋氏宗祠、书院(朱熹,民国时曾用作盐务工所)、忠节祠、潘孝子祠、孙大宗伯祠。

下河塘祠堂群

邓氏宗祠、江助教祠、高忠宪公祠(高攀龙)、张文贞公祠、杨藕芳祠、杨祠、蔡氏、宗祠、黄斗南先生祠、周光霁祠(周敦颐)、詹孝节妇祠、李公祠(李鸿章弟李鹤章)、赵宗白先生祠、陶文宪公祠、贞节祠、惠学士祠、顾太仆祠、薛氏宗祠、顾洞阳先生祠(顾可久)、虞薇山先生祠。

惠山浜祠堂群

祝太守祠、龚氏宗祠、唐襄文公祠(唐顺之)、徽国文公祠(朱熹,曾用作徽州会馆)、蔡孝友祠、龚节愍公祠、万公祠、李阁学祠(开发东北第一人、李金镛)、陈文正公祠、王文正公祠(王旦)、唐桐卿公祠。

古镇修缮

惠山古镇以古朴旧貌迎接中外游客。经过惠山古镇办的努力,惠山古镇入口广场已基本修缮,并增加了西神广场、关刀河、牌坊群、锡山余脉延伸等旅游景观看点。

广场正中,建有大型标志性建筑照壁一座。正面镶有集朱熹墨宝而成的“惠山古镇”四个大字,每字1.6米见方,字体刚毅雄特、沉深古雅。其中一气呵成的“惠”字,细观竟有“十里连心”的含义,从中反映出古代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意境。照壁的反面,贴有出自《惠山古今考》卷首的“九龙山胜迹图”。此图画于明万历年间,线描手法,将惠山及古镇山色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复原的关刀河南侧,堆垒了一座与锡山相连的土山,从而使锡山余脉延伸到锡山大桥下的古华山路边,土山上种植大批林木修竹,使古镇景观与锡山龙光塔影交相辉映,更加优美。而关刀河经过改造,其上侧已先期恢复了清代建筑和碑廊。不久还将恢复“诗冢”和碑刻,再现顾光旭写诗、爱诗、迷诗的佳话。

惠山直街街长巷深的古韵原貌已逐渐恢复。修复后的惠山直街,路宽6米,两边近30座祠堂。在浦长源祠、倪云林祠、范仲淹祠、袁植祠、王其勤祠等多座祠堂恢复了石砌方池或池沼,池上架有石梁。范仲淹祠内还恢复了长廊、小桥、半亭。王其勤祠内的古泉“王公泉”经疏浚,泉水丰满,水质清澈。经修复的王文正公祠、浦节孝祠、司马温公祠、陈文范公祠等,由于地处锡山山麓,建筑错落别致,尤其是观音兜、马头墙、风火墙屋脊和形制各异的脊饰,在锡山茂林修竹的映衬下,如同一幅长卷水墨画,令人叹为观止。

修复后的惠山直街,另一亮点就是印证了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现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关刀河处恢复牌坊6座,这些照壁与牌坊,不仅美化、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还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无锡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是泥人艺人们几百年来,保留传统不断创新孕育出了巧夺天工,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情趣盎然,雅俗共赏彼受各界人士的喜爱。

惠山泥人始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发展到鼎盛阶段。明末清初开始出现了专业性的泥人作坊,加之当时昆曲流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也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惠山泥人工艺中融入石膏制作的技法,自此产生了石膏工艺泥人的新品种,惠山泥人艺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扩大了惠山泥人的生产规模,并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惠山泥塑艺术得以进一步的长足发展。50年代专门成立了“无锡惠山泥人厂”,后来又相继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馆”。

惠山泥人的制作工艺分为捏胚、彩绘、开相几部分,它做工细致,造型优美,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惠山泥人题材丰富,制作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在产品的品种上主要分为“手捏戏文”和“印模泥玩具”两大类:一类为手捏泥人,构思隽妙,做工精细,郭沫若先生赞其“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属泥人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

沿途讲解

现在呢我们在路口可以看见有块石碑,上面写着“五里香塍”四字,在古代有这样一个老民谣“惠山街,五里长,踏花归,鞋底香……现在呀我们还是依稀可以嗅到花的香味,哈哈!请大家跟着我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张中丞庙,它供奉的是在雎阳保卫战中牺牲的张巡,无锡人又把他叫做“张大老爷”。

这条街两边大家可以看到许多的泥人店,无锡的惠山泥人是一个代表性的艺术品。惠山泥人据说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干而不裂,弯而不断。早在北宋熙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各位游客请看这座高大的牌坊,上面有“圣地名泉”四字的砖刻,这是清代流传下来的原物!正对面的便是古惠山寺的山门,而门前这两个分别是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宋普利院大白伞盖神咒经幢,都是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物。

大家请跟上啊,位于唐经幢南侧的过郡马祠,是无锡过氏的祖祠,奉祀的是南宋逍遥郡主的郡马过孟玉。过郡马祠对面的钱武肃王祠,是无锡钱氏的宗祠,奉祀五代吴越国5位国王,该祠的主体由钱钟书的祖父于民国时期修建。无锡钱氏也是一个大家族,许多著名人物都是无锡钱氏后人,像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基博等。

现在我们看见的牌坊上面写着“孝友传家”,是乾隆亲题御赐给秦家的,即表彰寄畅园园主秦家的。而古代惠山横街的路也就是这个牌坊的宽度啊!

这里就是惠山古镇的标志建筑----“人杰地灵坊”,是明代为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兴建的,在解放后被推倒,石构件全部就地掩埋,这次挖出后原地恢复。邹迪光曾主持科考,所以学生桃李满天下,后他被诬陷而罢官回家之时,他的学生有近千人为他送行,并且在此为他建造了这个牌坊,所以这个牌坊又叫“千人报德坊”。

我们走过“人杰地灵坊”就是“龙头下”,因为这里有个螭首在吐水,老百姓就俗称“龙头下”。首先我们看见的是一口水井一样的东西,它叫做“水沟河”。“水沟河”其实不是河,也不是水井,而是一个承水井,惠山的泉水通过地下的暗渠,依次流入二泉的方池、惠山寺金莲池、香花池、寄畅园的锦汇漪,然后全部汇集于此,再通过龙头流入龙头河,是一个非常完备的古代排水系统。龙头河的龙头,泉水从这里出来,最后通过龙头河流入大运河。在河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有一艘仿古的龙船,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来无锡秦家是把龙船停泊在黄埠墩,然后转乘这种稍微小点的御船才进入内河,来到秦家的!

出惠山园便来到了宝善桥,我们就走出惠山古镇了。其实,惠山古镇周围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华孝子祠、李纲祠、邵宝祠、孙继皋祠等等,在这0.3平方公里之内,却有着118座祠堂,许多建筑由于当时住着住户,至今还能还原它们的原貌,所以惠山古镇是一个祠堂群,也是一个牌坊群,这里有小桥流水,有名人诗句,一座古老而崭新的小镇将为您带来不凡的享受。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七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哲理古诗名句),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s("content_relate");

【惠崇《春江晓景》苏轼赏析】相关文章:

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原文及赏析08-16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晓景意思翻译及赏析08-03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赏析10-19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翻译赏析09-02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古诗07-30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译文及鉴赏11-23

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晚景鉴赏07-14

古诗《惠崇》原文翻译及赏析02-20

苏轼《赠刘景文》赏析07-13

北宋苏轼《赠刘景文》赏析12-09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八

1、欣赏泥塑“阿福”鲜艳的色彩及淳朴、健康的可爱形象,感受作品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学习塑造泥娃娃,体验泥工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1、橡皮泥、牙签,泥娃娃范例一个。

2、幼儿操作材料:《惠山泥塑》。

1、与幼儿一起看操作材料,仔细欣赏泥塑“阿福”。

提问:

(1)你看到了什么?

(2)这些娃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它们和小朋友们平时玩的布娃娃有什么不一样?

(3)泥娃娃身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怎样搭配的?你看到这些颜色时有什么感觉?

(4)泥娃娃有哪些表情?请你来学一下。

(5)比较一下,这两个泥娃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6)你喜欢泥娃娃吗?看到它们时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小结:这些泥娃娃的名字叫“阿福”,是无锡惠山泥塑的代表作品,你瞧它圆圆的身体连着大大的头,手脚短小而且简单,整个形体接近于圆形。最惹人喜欢的还是它那圆圆胖胖的笑脸和笑咪咪的表情,显得稚气和富态,含有“一团福气”的寓意。 鼓励幼儿运用“团”、“搓”等泥工技能,尝试用橡皮泥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阿福”。

2、出示泥娃娃范例

提问:泥娃娃是什么样子?身体各部分是什么形状?是怎么饿做出来的?

3、教师示范制作一个泥娃娃:先做一个大大的圆圆的身体,再做一个小一点的圆圆的头,用牙签将头和身体连接起来,最后用泥粘贴出五官。

提出要求,幼儿制作,教师指导。

发挥想象,做出不同造型、不同表情的泥娃娃,并自由装饰娃娃。 注意各部分比例和色彩搭配。

4、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看看哪些娃娃最可爱、最神气。

玩是幼儿的天性,而幼儿园的泥工是幼儿喜爱的手工活动之一。幼儿在塑造物体过程中,可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泥塑的技能技巧,发展小肌肉群动作。让孩子们在体验到成功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泥塑的兴趣。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

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

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

蒌蒿满地芦芽短,

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

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晚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使读者见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从画面上所不能得到的东西。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惠崇春江晚景》汇总(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yuedu/1685362200142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