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工作总结 > 月度工作总结 >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一

皇朝郡主风姿绰,移步浅笑艳倾国。妙手回春难为春,少女卑容恨华佗。

东郊趁风放纸鸢,恰逢翩翩好少年。扬鞭策马驭风去,惊鸿一瞥意流连。

纤纤素手描红妆,盈盈金莲步生香。白衣无瑕欺霜雪,长身玉立竹苑旁。

此心辗转难自已,携手终老卿可愿?但求今世情不负,愿与郎君度此生。

忽闻边角声声急,烽火连天狼烟起。君主贪安性怯懦,欲将郡主许敌国。

炉焚情思沉香屑,泪乱胭脂染轻罗。妾心早已许他人,不辞一死谢君恩。

遥闻红颜不展颜,独立寒轩心悲怜。披坚执锐向南征,誓还佳人欢笑声。

待到丹桂十里香,万军整装共还乡。杨柳依依话惜别,尘沙莽莽皆不见。

铁骑纵横平天下,千里迎敌动江山。执枪乱舞起风云,倚剑长啸定乾坤。

重甲饮血映月殇,斾旌逶迤染夜凉。醉卧沙场指苍穹,纵使百战死复生。

红颜肠断离别时,翘首盼归恐君迟。三年三月又三日,瞳穿缠念望夫石。

青丝如瀑为君挽,绫罗似云待君缠。军帷安好未可知,但凭鸿雁解相思。

两行清泪垂雕栏,一纸薄笺诉衷肠。知书知礼难知情,情若流川梦常萦。

桂落香雪坠凡尘,花舞都城满芳芬。燕歌衔春岁岁回,敢问郎君归不归?

十年征战十年伤,十年沙场炼名将。气贯长虹威震世,不复往昔少年郎。

十年沧桑十年等,十年繁华褪空城。长夜孤枕泪未干,芙蓉帐暖犹嫌寒。

风摇桂树落缤纷,影约寒月忆君深。马蹄流连声不止,空闺梦醒归良人。

欲言凝眸却又止,对镜泣涕难自持。将军风华应犹在,妾身姿容非旧时。

将军轻拭美人泪,俯首细语惹人醉。苍天易老卿难老,愿结白首不老情。

s("content_relate");

【古代诗歌:良人归】相关文章:

等待良人优秀诗歌12-05

《钓船归》古代诗歌鉴赏题目及答案11-24

归的诗歌07-04

归经典诗歌08-07

古代诗歌08-01

经典古代诗歌08-29

古代诗歌08-01

古代诗歌精选11-30

归殇的诗歌06-16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二

【--整改方案】

那些暗恋的事,开花在潮湿的季风里,然后溃烂在潮湿的雨水中。无人知晓,岂不更好。

1、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2、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3、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4、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6、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心恋落花。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0、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11、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12、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1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

14、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15、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16、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17、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18、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1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月满西楼》

20、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1、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22、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着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2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24、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25、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26、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27、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28、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卢仝《有所思》

29、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况周颐《减字浣溪沙》

30、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

31、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结发为夫妻》

32、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戴叔伦《相思曲》

3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34、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35、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36、怕相思,已思相,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

37、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38、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3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40、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41、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4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3、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44、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45、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46、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47、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48、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49、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鹊踏枝》

50、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求凰·琴歌》

5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

52、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5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54、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结发为夫妻》

55、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5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57、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5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59、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6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

62、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63、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6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65、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赵必豫

66、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67、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车遥遥篇》

68、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69、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70、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敻《诉衷情》


古代情诗名句表白

本文来源:http:///buwangchuxin/37726/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三

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有几何,旧时的堂前燕,如今做窝在寻常家,沧海桑田。古代不少文人墨客更是将满腔爱国情怀融入到诗词歌赋中。为大家分享爱国诗歌,细细品味这些古诗,透露出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们!扬中华国威,抒赤子情,勿忘初心!

塞下曲

李白 唐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行军之苦,将士壮志,只这寥寥几笔便跃然纸上,仿若一把利剑般拨云见日。

离骚(节选)

屈原 战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心怀天下之人总是命运多舛,居不得庙堂,入不了乡野,一身抱负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在位者看不见的民生疾苦全都落在诗人眼里,熬成一篇《离骚》。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整个词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南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精忠报国,奈何生不逢时,壮志未酬,可唉可叹.......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还是极富文学才华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诗作每一笔都透露出对国家、对人民的爱。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四

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分析近几年长沙中考题型,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题题型。

2、掌握快速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基本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作为一个生活在诗歌之国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背诵积累大量的好的古诗词,而且要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近几年来各地中考中考都涉及到古诗词的赏析。今天,我们就针对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做一梳理与复习。(板书:古代诗歌内容情感的把握)我们先来看一些中考例题:

二、考题呈现:明确怎么考。

(2013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3分)

(2014年)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②[无主]无人过问。③[更著]又遭受。著,同“着”,遭受的意思。④[一任]任凭。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

的意境。下阕则写出了梅花、的品质。(3分)

(2015年)醉花阴①

李清照

②③④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⑤,半夜凉初透。东篱⑥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⑦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⑧瘦。【注释】①词牌名,选自《李清照集校注》。这是词人重阳节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②永昼:漫长的白天。③瑞脑:一种香料。④金兽:兽形的铜香炉。⑤纱橱:纱帐。⑥东篱:采菊花的地方。⑦暗香:菊花的幽香。⑧黄花:指菊花。10.古诗词中,一些物象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成了情感的象征。例如,本词中“东篱把酒黄昏后”中的“酒”,被赋予了 的情感,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中的“酒”则被赋予了 的情感。

11.古诗词中经常有语意双关、形神具备的字词,例如本词中“半夜凉初透”中“凉”字一语双关,既指天气之凉,又指词人 内心感受。(2016年样卷)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借助一些物象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本诗歌中借助了哪些物象来表达情感?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有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与本诗中的“断肠人”,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预计2016年:选材,向课外拓展;考点,课外与课内的有机衔接

三、复习: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有哪些?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 蔑视权贵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登高览胜 惜春悲秋 思乡怀人 长亭送别 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别恨离愁 „„

四、探讨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例题一: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归纳:方法一,借助标题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感情?

答:喜爱山林的情感和山中迷人美景挽留客人的热情。

例题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美景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归纳:方法二,借助关键词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思乡之情

例题三: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这首小令,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孤寂悲苦之情。

归纳:方法三,借助意象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孤寂(离愁别怨)

在中考中,为帮助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出题人往往在原诗后面附有小注,这些注释对做题大有帮助。考生在解题时,参考小注可以更迅速更准确地把握诗作内容。

例题四: 东 坡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石大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照小注,我们不难看出,作者通过描写雨后月夜行路的情景,表达自己逆境中,坚守信念,乐观豁达的情怀。

归纳:方法四,借助注释把握内容情感。

【练习巩固】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②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③。

注:①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年)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迁客,指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到长沙。③古曲有《梅花落》。(1)诗歌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被流放的凄凉之感和眷恋朝廷,思而不得的苦闷

【方法小结】方法一: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二: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三:借助把握内容情感。方法四:借助把握内容情感。

三、临阵磨枪。

送沈子福归江东(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无限惆怅之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鱼。

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台城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怀古”,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

四、课外复习巩固练习题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答: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抱膝灯前影伴身”,这句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五

ok3w_ads("s005");

红妆一、红妆概要:红妆:(1) [rich dress of woman]∶妇女的盛装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2) [beauty]∶代指美女红妆千万——唐· 李朝威《柳毅传》详细解释亦作“ 红粧 ”。1.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唐 元稹 《瘴塞》诗:“瘴塞 巴山 哭鸟悲,红粧少妇歛啼眉。”《花月痕》第五二回:“这好似醉朱颜,羞晕生;这好似褪红妆,残梦醒。”(2).指美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尹惟晓词》:“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你送了我这一场,休了俺那红粧,弃了俺那儿郎。”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 马嵬驛 ,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3).比喻艳丽的花等。

唐 孙逖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之一:“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弹琴诉怨》:“向晚来雨过南轩,见池面红妆零乱……只见荷香十里,新月一鉤,此景佳无限。”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红妆满树,四季娇艳。”见“ 红妆 ”。二、凤冠霞帔:解释一:凤冠霞帔,这是中国古代贵妇的官服,从皇后到有诰命的贵妇都有相应等级的凤冠霞帔,用于正式的场合。也被用于新娘的服装,实际上新娘如果不是贵妇的话是没有资格用凤冠霞帔的,但是古代人认为结婚那天新人最大,可以超于礼制,所以新娘们一般都会穿凤冠霞帔作为结婚的礼服。凤冠,就是指新娘头上的那个装饰物,按照贵妇的诰命等级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样式规格。霞帔是指新娘身上穿的类似披风和飘带的那种服饰,一般凤冠霞帔是一整套穿着的。

解释二:中国古代新郎穿长袍,新娘披戴凤冠霞帔。凤冠是饰有银质或其他质地的凤凰模型,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解释三:“凤冠”是古代妇女高贵的礼冠,原本只是以金银打造成凤鸟形状的凤钗。后来经过各代的改良,成为今天博物馆中陈列的凤冠样式。这种凤冠是预选用金银做成一顶圆框形的帽子,再用做成花树的金花固定在帽上,并增加龙凤等装饰物。这样的凤冠,穿戴起来雍容华贵,是宫中及官家妇女的头饰。后来,据说是平民出身的明太祖皇后——马皇后,特别恩准民间嫁女也可戴用凤冠。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清末。

“霞帔”是源自唐代道教教主的服饰。当时道教教主多以“霞帔”做为法衣。唐朝皇帝信奉道教,敬重道主,就叫宫中的妇女也穿霞帔。后来习俗逐渐演变。官民妇女婚前全披帛,婚后才用帔。它已成为分辨已婚、未婚妇女的标志了。

到了宋代,必须是官家妇女才能在帔上绣织云霞文,一般人家的妇女只能穿不绣文的帔。到了明代,后妃和百官的妻子都穿用霞帔,只是后妃用朱色、金线,绣龙凤文。其他妇女只能用深青色绣云霞文或花鸟文,而且依官位高低而定。明亡之后,清朝一度想强迫汉人改穿清装,因受到人民的强烈反抗而作罢。当时新娘都以凤冠霞帔作为结婚礼服。直到北伐革命成功,结婚的礼服才有许多改革,新娘多数穿西式的礼服了。现在,中式服装可以去礼服店订做或租借,在影楼拍婚纱照时也可以预定中装,有些影楼会在拍摄套系中免费借用婚礼当天的服装。作者:麦柯 来源:“简约时尚、低调奢华婚礼的倡导者!”解释四: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三、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古时候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使用的只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盖巾又称“盖头”,指旧时新娘出嫁时蒙头盖面的巾帕。巾以轻纱制成,稀薄不遮视线,或长或方,色用嫣红,取吉祥意。新娘出阁上轿前盖上,举行婚礼时,由新郎揭开,称揭头纱或挑头盖。盖巾之用意有两种解释:一是遮羞,二是辟邪。新娘蒙盖巾,一定要在出阁上轿之前,人花轿内也不能揭去,要到婆家举行婚礼时,由新郎动手揭去,让亲友们以瞻新娘的靓丽风采,此礼俗称“挑盖头”,又名“揭头纱”。无论是挑盖头或揭头纱,都是新郎的权利,他人是不能染指的1.旧时妇女结婚时用以蔽面之巾。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嫁娶》:“﹝两新人﹞并立堂前,遂请男家双全古时中国新娘结婚时要带着红盖头古时中国新娘结婚时要带着红盖头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 详见词条红盖头。2.指妇女戴孝时用以蒙头的白布。《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小姑姆姆戴盖头,伯伯替我做孝子。”3.旧时妇女外出时,用以蔽尘的面巾披肩。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士大夫於马上披凉衫,妇女步通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半身,俗谓之盖头。”

四、花样: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 、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1红双喜

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加倍,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2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3喜鹊登梅 俏美的喜鹊,登攀在梅花枝梢上,比喻儿女婚姻攀登高枝。喜鹊登梅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之一,也是征兆吉祥的雕刻题材,汉族民间常把喜鹊登梅的作品陈列家中,以兆好运。还是黄山的一个景点,菜谱中也有以此为名的。4鸳鸯戏水 鸳鸯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千百年来,鸳鸯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也是中国文艺作品中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备受赞颂。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竟相仿效。5莲开并蒂花一茎开双花称为并蒂莲,比喻夫妻和美,同心同德,坚贞不变的爱情6祥开五世 瓜瓞绵绵《诗·大雅·绵》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小瓜。意为子孙像瓜瓞一样代代相传,繁衍昌盛。四、各阶层新娘的装扮概述:天子昏礼:周冕,后服首饰袆衣。晋衮冕。北齐服绣衣带绶佩。隋衮冕服,后首饰袆衣。唐衮冕,合卺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袆衣,表谢则展衣,庙见则钿钗礼衣。宋皆通天冠绛纱袍,后服花钗十二树九龙四凤冠,袆衣。明朝衮冕,同牢服通天冠绛纱袍,后首饰以九龙四凤冠大小花各十二树,并两博鬓宝钿十二,服用袆衣,表谢则展衣,受朝贺则首饰袆衣。

皇太子昏礼:隋服衮冕九章,妃首饰花钗九树服用褕翟衣。唐衮冕九章,妃服揄翟衣,首饰花钗九树。宋衮冕执圭,妃同唐制。明朝衮冕九章。

公主下嫁:汉公主大手髻,簪珥,服纯缥(piao1,淡青色丝织物)上下,若长公主,首服加步摇。魏公主大手髻,七钿(草字头+敉)髻,簪珥,长公主得加步摇,其服以文绣。齐公主大手髻,绣衣裳,黄绶,长公主则紫绶,唐公主花钗揄翟衣纁袡。宋公主首饰花九树,服揄翟。明公主服九翚四凤冠,揄翟衣。

品官昏礼:仪礼大夫以上冕服纁裳,士爵弁纁裳缁衪,女纯衣纁袡,妇见舅姑则纚笄宵衣。唐品官皆用本职冕服,一品衮冕,二品鷩冕,三品毳冕,四品绣冕,五品玄冕,妇服花钗翟衣,一品花钗九树翟九等,二品花钗八树翟八等,三品花钗七树翟七等,四品六树六等,五品五树五等,六品一下花钗大袖之服,品官子娶妇,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其嫡子假四品冕服,五品以下九品以上,假爵弁,妇服花钗大袖,女嫁亦同。宋品官娶妇与唐同。明朝各用本职朝服,妇服花钗翟衣,各随夫之本品。三品以上子婚,假五品服,五品以上假七品,六品以下假八品。

庶人昏礼:仪礼,爵弁,士妻始嫁,襌黼于领上(黼领)。唐制,庶人昏礼假以绛公服,嫁女则花钗连裳,青质,以青衣革带袜履。宋假幞头公服或皂衫衣,折上巾,妇服花钗大袖。明朝服常服或假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

四、具体古代嫁衣服饰:

1钿钗礼衣:钿钗礼衣既然“制同翟衣”,那么钿钗礼衣也应该是深衣制。钿钗礼衣的概念,很可能是后人的误解,所谓的礼衣,应该是延袭王后六服中的展衣,展衣的功能便是用以朝见皇帝和接见宾客,《礼·丧大记》作“襢衣”,古代繁体字中礼衣与襢衣看上去极为相似,以致于造成后人的误会。沈从文从未将敦煌壁画中的服饰称之为钿钗礼衣,何况唐代从中唐到晚唐,是所谓的“钿钗礼衣”出现最多的时候,可是这些服饰却是每个时代一个风格,礼服通常是最严谨的部分,何以变化如此之大,而这些形态各异的服饰又被不加区分的称之为“钿钗礼衣”。虽然很多人认为钿钗礼衣是个难解之谜,但钿钗礼衣的细节在唐舆服制中有详细的描写,钿钗礼衣应该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一、类翟衣而无翟纹的大袖连裳,通用杂色;二、素纱中单;三、蔽膝;四、大带;五、革带及袜、舄等物,这套服饰构成明显和敦煌壁画供养人风牛马不相及。关于这些敦煌供养人形象,考古界目前已有公论,称为裙襦大袖。2凤冠:凤冠是古代女子最高品级的头饰。

明朝的凤冠做工最为精致,工艺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如今存世的凤冠只有四件,都是明朝定陵(万历皇帝的皇陵)遗物。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四顶。它们是: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为孝端皇后随葬物。四顶凤冠中最精美的是六龙三凤冠。

←1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2明代万历皇帝后孝端皇后六龙三凤冠↓

冠通高四八.五厘米外口径二三.七厘米博餐长三二厘米宽五厘米重二三二零克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冠通高三五.五厘米口径十九厘米至二十厘米博髻长三一.八厘米宽八厘米重二九零五克。一九五八年北京定陵地下宫殿出土定陵博物馆藏。

说明——上有六条用金丝编织的龙雄踞于上,昂首欲腾;三支用翠鸟的羽毛粘贴的凤屈居于下,扑展双翅,妖娆若飞。其上龙凤均口街珠宝串饰,立在满是大小不同的用珍珠宝石缀编的牡丹花,点翠的如意云,及花树之间。冠后的六扇博髻,左右分开,如五彩缤纷展开的凤尾。全冠珠光宝氯,富丽堂皇。↓3明代万历皇帝后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

↑4明代万历皇帝后孝靖皇后三龙二凤冠

←5清朝五凤钿

点翠嵌珠宝五凤钿,清,高14cm,宽30cm,重671g。

钿以铁丝、纸板为架,其外缠绕以黑丝线编织成的网状纹饰,表层全部点翠。前部缀5只金累丝凤,上嵌珍珠、宝石,口衔珍珠、宝石流苏。金凤下排缀9只金翟,为银镀金质,口衔珍珠、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红蓝宝石等贯串的流苏。钿后部亦有几串流苏垂饰。

钿又称钿子,是皇后、妃、嫔们平时戴的便帽。这种帽子一般用藤丝编成帽架,也有的在纸板或细铁丝上缠绕黑色丝线为胎并编成方格纹、钱纹、盘肠等形式,再用各种宝石、珍珠嵌于帽架上,组成各种吉祥图案。此钿子用大珍珠50颗,二、三等珍珠几百颗,宝石二百余块,珠光宝气,珍贵豪华,主要是在吉庆场合和传统节日时戴用的。

↑6清朝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清,通高30cm,口径23cm。

冠圆式,貂皮为地,缀朱纬,顶以三只金累丝凤叠压,顶尖镶大东珠一,每层之间贯东珠各一,凤身均饰东珠各三,尾饰珍珠。朱纬周围缀金累丝凤七只,其上饰猫睛石各一,东珠各九,尾饰珍珠。冠后部饰金翟一只,翟背饰猫睛石一块,尾饰珍珠数颗。翟尾垂挂珠穗五行二就(横二排竖五列),中贯两面金累丝“心”形结,珠穗饰有金累丝与珊瑚制成的坠角。

←7清朝皇贵妃的朝冠

清代皇太后和皇后冬季所戴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冬朝冠基本一致,但装饰所用的珠宝更多。夏朝冠的形制和装饰与冬朝冠亦基本相同,只是把金累丝凤变成金镶桦皮凤。

3两博鬓: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三才图会》:“两博鬓即今之掩鬓。”下垂过耳,鬓上饰有花钿、翠叶之类的饰物,为一种假鬓。历代贵族妇女专用以表贵贱、别等级。这种发式始于隋,而流行于唐、宋、明各朝的贵族妇女。流行时间唐、宋、明.

4翟衣:翟衣(dí yi)是古代中国、朝鲜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因其衣上绣有翟鸟花纹而得名。《周礼》记载皇后的袆衣,揄翟,阙翟三件最高等级的礼服上都绣有翟鸟纹,合称为"三翟"。皇后冠服由凤冠、翟衣、中单、蔽膝、玉谷圭、玉革带、大带、大绶、玉佩、小绶、袜、舄等组成。翟衣制度汉唐宋明相承沿袭,一直沿用到明代灭亡。清朝废除汉族衣冠,翟服也全部被废除。2013年翟衣首次根据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像》中的宋仁宗皇后像的图片资料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复原成功。钱小萍应用了宋锦的传统技艺,在全真丝藏青地上织出金、红、黄、蓝、白五彩翟鸟纹。镶边用苏绣传统针法绣出22条龙纹,再按宋皇后服的形制手工缝制而成。现藏于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博物馆。2012年明朝万历孝端皇后的六龙三凤冠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工艺”传承人白静宜严格按照古代的工艺复原成功

5纯衣纁袡: 纯衣纁袡: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仪礼·士昏礼》:“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 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士昏礼》“纯衣纁袡”之“纯”,郑玄注为“丝衣”;而亦有认为纯是颜色的观点——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纯”通“黗”,当读tun2(黗),《说文》:“黗,黄浊黩也”,《广雅》“黗,黑也”,《广韵》“黗,黄黑色也。”黗与纯声、义相近,古字亦通。《礼记·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 若训“纯”为丝,则于文不类矣。故此,现有人总结,色理明则以丝解释,丝理明则以色解释。《士昏礼》中提到“女从者毕袗玄”,色理自明,故理解为“丝质”;《周礼媒氏》云:“纯帛无过五两。”注云:“纯,实缁字也。”丝理自明,故为色为之。

6步摇: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雀)九华(花)。”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宋谢逸《蝶恋花》词:“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颜。”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步摇以金银玉石等质地,宋明以来一直流传的头饰。

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4084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28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步摇的概念,见於两汉时期,然而,它从一开始就被置放到一个礼服的范围之内,汉制规定,太皇太后、皇太后的祭服中的首服为“剪氂簂,簪珥,耳璫垂珠,簪瑇瑁为擿,长一尺,上为凤凰爵,以翡翠为毛羽,下有白珠,垂黄金镊,左右各一,横簪之。以安簂结。”又“皇后之服相同,步摇簪珥惟用假结,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禄,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诸爵兽皆翡翠为毛羽,金题白珠珰,绕以翡翠为华。”这两段话,应该放在一起看,按《後汉书·乌恒传》所说:如中国之有簂、步摇。步摇ndf是和簂(即帼)这样的假髻具有同等地位的东西,接着分析皇后首服中步摇的描绘,“以黄金为山题”,就是以黄金为底架,上面饰有白珠。相类似的形制,比如在辽宁北票四花营子乡出土的两晋十六国时期前燕的金质花树状步摇,底部呈方形,上面为短而宽的树干,干上分枝,树身上穿挂桃形叶片,动则微微颤动,琮琮作响,虽然没有白珠,而是金叶片,但非常符合“桂枝相缪”的特征,这个金叶片,更象上文所说的“镊”,镊,在古代是指簪首的饰物。另外,内蒙古博物馆所藏的乌盟达茂旗出土的两具头冠饰,同样有这样的特点,他们一个为鹿首,一个为马首,其上是伸出的枝梢,上面满挂可活动的桃形金叶片。这些实物也为《释名》中关于步摇的解释,“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提供了鲜活的范例,再结合《后汉书·后纪》“邓皇后”篇中提到的,邓皇后“赐冯贵人王赤绶,以未有步摇,环佩,加赐各一具。”步摇的单位以具为准,可见其正式程度,绝非后世所谓的单根簪饰可比。

五、发型:1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2丱(guàn)发,童发。

南朝 梁简文帝的《舞赋》:“丱发初筓,参差俱集。”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3双平髻,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

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4垂挂髻,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据〈丹铅录〉记载:“北齐后宫之服,女官八品、偏垂发。(注云:垂发,覆目也,盖夷中少女之饰,其四垂短发仅覆眉目,而顶心长发,绕为卧髻,宋人词所谓鬓垂偏荷叶也。今世犹有之”)?

5十字髻:因其发型呈“十”字型而得名。其梳理顺序是先于头顶正中将发盘成一个十字型的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成环形,下垂至肩,上用簪梳固定。此发式独特而庄重,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妇女之中

6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7双刀髻其梳编法 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8朝天髻,其编法将发拢上,束结于顶。再反绾成高髻朝天。据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曰:不走落,号朝天髻。”宋代所建的太原晋祠女像,亦类似这种发型

9惊鹄髻也是反绾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上反绾,成惊鸟双翼欲展之势,生动而有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

10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国宪家猷》:“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但见黛玉身上穿着月白绣花小毛皮袄,加上银鼠坎肩;头上挽着随常云髻,簪上一枝赤金匾簪,别无花朵;腰下系着杨妃色绣花绵裙。真比如: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11“凌虚髻” 属于交拧的形式,其髻交集拧旋,悬空托在顶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隋有凌虚髻、祥云髻。”这种发式如云盘回,凌托顶上,摇而不脱落

12灵蛇髻 ,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

《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13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14“朝云近香髻”类似叠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拧盘,交叠于顶,生动而稳定。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大业中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这种发式别具一格,饶有风趣。在八十七神仙图卷中亦有此种发式。

15“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据《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16“抛家髻”其梳编法是在头顶挽椎成髻,两鬓缓长,以泽胶贴而抱面。据《唐五行志》记载“贵妃假鬓为首饰,曰义髻,僖宗内人束发甚急为囚髻,唐末妇人梳发以两髻抱面为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17“倭堕髻”。《玉台新咏·日出南隅行》:“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18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19倾髻,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20牡丹头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21单螺其梳编法是将发股集结,盘叠如螺。置于头顶上,在永泰公主墓石椁内西面北次间之雕饰,亦有些类发式。

22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23“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24架子头头发式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

25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26大拉翅(旗头)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的,由于是进关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27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

28二把头又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相关热词搜索:绿红妆之军营穿越红妆精要古代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古代漫画人物图片(推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gongzuozongjie/yuedu/16854536961453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