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范文 >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精选30篇)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手段。是教师从“会教”到“会学与会教”结合起来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今年我带的是高一人民版的新课本,从高三学生毕业后听专家讲课,到现在讲授新课,感受颇多。在这里我只想简单的说一下,我现在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希望与各位交流一下。

  我们知道历史新课标讲究的是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这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基本上是空白的,所以按照新课标的这种教法显然是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的。那么,在学生没有任何历史基础的情况下,我们来如何开展历史教学?这就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现在的选择是:第一、完全按照课本的知识点知道学生先理解课本知识,然后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记忆。很明显这和现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观是完全相反的。

  第二、按照新课标的教学观,努力做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我在这里希望能从各位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选择,希望我们可以利用博客多多的交流。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

  高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3

  通过近一年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教育教学的实践,我有如下体会,与同仁商榷。第一、高一历史必修二以经济史为专题,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突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世界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的基本线索。

  第二、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比较、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及历史人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辩证的、历史的思维方法,即一分为二,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突出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功大于过?还是功过参半?例如辩证地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全球化……

  第三、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主要是加强历史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型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注重了同步辅导的课堂训练,及时练习巩固新知;二是注重了单元、阶段及期考模拟试题的自测训练,教师及时讲评。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讲到 罗斯福新政 ,给学生介绍罗斯福这个历史人物,罗斯福总统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是唯一一位终生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但他身残志坚,为美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走出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困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成就在美国总统史上仅次于华盛顿与林肯,受到美国人民的怀念与尊敬。请牢记他的名言:Firstofall,letmeassertmyfirmbeliefthattheonlythingwehavetofearisfearitself.(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其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五、继续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探究历史的求知欲。

  第六、注重发挥多媒体电脑教学优势,精心准备课件,力争做到课件最优化,把文字、图片、地图、表格、动画融为一体,讲练结合。

  第七、有机引进远程直播课,采取拿来主义,听名师讲课,吸收其优点,为我所用,“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第八、教学生读熟课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重教给学生背记+理解+运用=收获。

  第九、针对高一学生自控力较差的弱点,与学生约法三章:凡是上课、自习讲闲话、做闲事、闲思者写出说明书。变检讨为说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即养成教育)。

  第十、以说服教育为主,忌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忌讽刺、挖苦及辱骂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做教书匠,而要做教育家。

  第十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多学习、学无止境,多反思,宁静以致远。多虚心听取学生、同行的意见与建议,教学相长,谦虚谨慎,与时俱进,善于开拓创新,最终获得教育教学教研的最大限度的成功 。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4

  高什么是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众多的环节和措施中,最主要的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觉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习兴趣是保证教学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历史学习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厌学,课堂教学效率低,考试成绩不理想。那怎样才能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呢?我认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探究新知呢?关键在教师。教师首先必须先认识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调动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就强调了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并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同时还指出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激发不同的学习兴趣层次。“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其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除了要继续利用初中阶段的间接兴趣,即学习内容情节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外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探究、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即学生能较为深刻地体验和感受历史问题中蕴含的文化力量对自己心灵的撞击。”可见,培养历史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做为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前提必须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解、掌握的欲望和要求。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动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去自觉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学科,内容丰富,综合性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要将这么多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把历史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而主动去学,历史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1、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而应由浅入深,铺垫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百家争鸣”和儒家形成》一课时,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是培养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综合性等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图片、音像资料、实物、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来复现历史,创设一定形象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或者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角色,设计表演情境,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学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学,这样可以促进他们认知结构的发展,减少学生理解无趣抽象概念的困难,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无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也使学生对历史角色产生了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的体验,产生内在的激情,进而促使学习的兴趣由内心迸发并不断提升。

  同时,改变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尝试新课程倡导的主导-主体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搭建展示他们风采的舞台。比如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内容围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展开,可以是一则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对某个人物、事件的评论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给学生营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或者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探究、历史辩论赛等活动,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形成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途径。

  ⒊以高超的语言艺术,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沟通师生,实现师生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桥梁。历史语言艺术最讲究的是在准确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余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学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的处境时,学生对其“夹缝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费解,我就举了汉堡的例子向学生说明:汉堡的上下两层分别代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而民族资本主义就是中间的夹层。学生根据他们已有的经验,通过汉堡这个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加浓厚。同时历史语言还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学语言中的味精,是教学魅力的源泉。历史教学需要幽默,通过寓庄于谐,庄谐并举,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内在的学习热情。

  ⒋设置有效问题,激活学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学习兴趣

  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问能够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优化课堂教学。但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⑴适度性

  问题的设置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为依据,不能太难或者太容易,否则都达不到刺激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思维高度,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就自然而来了。在分析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时,我考虑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提出了英国和美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称呼?他们是怎么样产生的?各有哪些权利?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跃跃欲试,相互讨论,争相发言,积极性很高,最后我让他们把分析讨论的结果归纳整理,制成一张表格,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识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⑵层次性

  由于学生在理解认知、思考分析、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既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吃好”,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要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能吃到”,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具体地说,就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启发诱导,让学生自然顺利地“摘到果子”。

  ⑶时代性

  中学的历史教育不是专业教育,除了少数学生由于特殊兴趣对过去的事情有所关注,大多数学生主要是从现实的意义来接受历史的。所以,提问时注意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深化到规划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时,我就适当补充了“神舟六号”、“嫦娥一号”发射等知识,学生对于这方面知识了解很多,特别是男生,一讲到这些内容时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在讲《中国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时,我从学生给最感兴趣的服饰入手,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服饰变化的认识,几乎所有学生都投入了这个话题的讨论中,最后他们从服饰谈到饮食、住房、婚丧等,讲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的见解很独到也很精辟。直到下课铃响,学生还是意犹未尽。可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总之,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还有很多,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有心人,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并将它们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5

  在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把表演带入课堂,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教学《菩萨兵》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收获。

  具体体现在:

  1、以演代讲。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演一演藏民当时的所想所言,深切地体会当时藏民们的心理、神态、语言,不知不觉化解了“菩萨兵”这一难点。特别“你们是菩萨派来的吧”这一句符合人物特点的话,虽见平常,却可见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之深。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像,把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诠释,通过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请学生演一演藏民见到红军会怎么做,怎么说,这就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去思考,拓展思维的空间。在学生独具匠心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尝试合作学习。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可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效,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在让学生演一演时,让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试着演,既发挥了集体的功效,又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一部分不善表现自己,或胆怯的学生也得到训练。

  3、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表演之后,让学生评一评演得怎么样,在评的过程中再一次引导学生感悟了课文,进一步探究学习,把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次。在愉快的评议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感悟文本的能力。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6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很美,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我们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声音要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

  教学本课,要强调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他们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奉献:“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乐于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也许会感悟到泉水的团结协作、乐观奋进、勇往直前:“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他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本课的插图很美,课文描绘的画面也很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在朗读时可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比如,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再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火红的杜鹃”“美丽的身影”“明亮的大镜子”“静静的山谷”“清脆的歌声”……在学生积累这些词语时,可引导学生感悟:加上修饰部分可使描写的事物更具体、形象、生动。

  《语文课程标准》低年级阅读目标之一: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修饰性词语的认真体会、理解、积累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法虽然简单,但却能调动学生情绪,能收到好的效果(让学生想象情境读、做做动作读)]《语文课程标准》在低年级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本环节的设计便缘于此,促使学生在畅谈自己感受的互动交流中逐步获得深层的理解与感受。]

  在课的结束阶段,为学生播放一段《九寨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受到多种教育的熏陶(奉献的、环保的……),有效地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7

  《小红帽》是童话故事这一课中的一首歌曲,曲调流畅、活跃。是儿童比较喜欢的一首歌曲。本次课“以情景为中心”进行教学,以“情感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乐中学”,在生动、形象的情境过程中感受音乐,获得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制作了生动的课件,利用一系列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低年级学生有好奇、爱动、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我就运用多媒体展示童话王国,通过在童话王国的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动画、闯关,看故事、模仿动作等教学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受音乐,并在看故事的过程中以边听音乐边讲故事的方式,即知道了故事的梗概又听音乐,在潜移默化中为学习歌曲做了铺垫。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因为之前多次听了旋律,所以能较快的学会歌曲。在学会歌曲后我设计了给歌曲做舞蹈表演的教学环节,但在表演时,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班里音乐成绩好的同学总是抢着作“主角”, 而一些表演能力一般的同学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可是他们的小眼睛里却分明流露出无限向往,于是我先让踊跃的学生上台表演,而对于没有勇气的同学我让全班同学一起做,这样同学们都很快乐的参与到活动中,能用简单的动作去感受音乐,用自己的动作愉快的表演舞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会给予积极,鼓励的评价,在听音乐和个别同学表演时能引导学生用拍手等动作配合,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中充满音乐。通过综合运用欣赏、歌唱、表演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学中隐含有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自我保护意识。

  本次课有些地方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如在教学中注意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用有趣的方式(如击鼓传红帽等)对歌曲的演唱进行验收,让个别同学唱一唱,看看掌握的情况怎么样!识谱唱谱并不是二年级的掌握范围内的,我在教唱整个歌谱时,学生唱的不太理想,如果我只选择一两句来教的话,学生可能会掌握的更好。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8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平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平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平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9

  乡下人家是朴素的、自然的、淳朴的。庭院前红瓜绿藤、庭院后的鲜花竹笋、自在的鸡群鸭群、随意自由的生活方式,常令我魂牵梦绕。喜欢亲近大自然的那种满怀欣喜的陶醉感觉。常去乡下走走,会感觉烦恼和忧愁,无从生发,满心里只有荡涤心肺的清新空气。

  迷恋乡下的自然,崇拜人性的天真。我渴望,我的课堂也能给学生一种自然质朴的感觉。期待学生在听课时,能感觉如同随意漫步乡间小道一样惬意。

  认真研读了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参考用书后,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两个目标:一、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乡下生活的美好;二、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通过写平凡的事物表现乡村美景的方法。围绕两个教学目标,我开展了一系列明确指向目标的活动,读写结合。课堂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讨论氛围,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让我越上越有信心。学生的读、写能力在课堂上有所提高,整体感觉课堂实效性较强。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0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1

  一节课听完了,其优劣得失尽收眼中、耳底,其过程细节也皆记在本上,是不是就完事了呢?我们听课的目的是为了借其长为我所用,见其短以之为鉴。因此,听课后,要重视课后反思,每次听完课以后都要对听课资料进行及时的反思。

  过去听课者重点反思的是别人,很少主动结合自我的教学实践进行系统反思。听课教师在撰写听课反思时,应对照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思考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还需要反思如果自己来上这节课,又将如何落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这样的反思会使得新课程的理念逐步在课堂上得到体现和落实。

  进行听课反思时,并不见得只是就问题而谈问题,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思考时,需要回忆、整合原有的经验,借用某些已有的理论来分析。在反思时联系自己以往授课的经历,并且把有关教育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的论述作为反思的基本参照,使听课反思成为联系听课教师以往经验与现有做法的桥梁,成为贯通既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这样的反思摆脱了纯粹经验的说教,是对课堂实际行为的有效提升。听课后的反思不是事不关己的坐而论道的玄思,需要将反思得到的启示、体会、对策转化成为听课教师改善和提高自身教学实践的具体举措。

  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就应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教学目标、资料、重点、方法等的协同程度方面:反思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主要看师生是否都明确各自的教与学的目标;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否讲清了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反思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主要看所采用的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选取的依据等;教学目标与资料、重点、方法是否协调。

  从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宜程度方面:主要是看课堂教学程序的展开是否贴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是否贴合既定学生认知的特点。

  从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是否协调方面:主要看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对学习任务的表达、解释与顺序安排是否适于对象;学生对教材和教师指导的理解是否透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是否强烈;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互动的类型有哪些;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等。

  从时量分配容量是否合理适中方面:主要看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容量主要看教学是否做到有张有弛;知识呈现是否有密有疏。

  从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适当方面:主要看在当时当地条件下,是否充分运用了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效果是否尽可能最好。

  从反馈矫正的实施是否有效方面:主要看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成效的反馈信息的意识是否强烈,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状况是否及时;矫正应尽量避免雷同,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教材,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打不同的比喻,列举不同的例子,教学同一知识资料。

  从训练是否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方面: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始终在进行对学生的观察潜力、表达潜力、操作潜力、思维潜力的训练。

  从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方面:主要看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是否高涨;学生答问和练习的正确率高不高;师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偷悦、欢畅。

  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方面:主要看教师的导人、讲解、课堂教学语言、提问、板书、变化、反应、反馈、演示、结束等教学技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2

  《石榴》这篇课文是一篇很好的习作例文,作者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情景。最后一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与滋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时,我努力运用直观效应,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词语,感悟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与说写训练。因此,教完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将全文加以背诵,同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写《我最爱吃的一种水果》。仿写前,我让学生好好地品读书上段落是怎么写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么来写的?孩子们一下回答出来:形状、颜色、味道来写。由于二年级时口语交际课上,我让学生对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做过细致的练说指导,当时并要求把练说的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来代替,所以大多数学生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写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吃法、味道来写),结果大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不错.如罗枭展写到: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大西瓜。它穿着一件条纹衬衫,圆圆的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切开绿油油的它,只见黑红相间,红通通的肉里镶嵌着密密麻麻的黑核子,真是好看极了。咬一大口嚼嚼,甜滋滋的,顿时感到清甜无比,生津止渴。贾瑶瑶写到:你摘下一根香蕉,把皮慢慢地撕开一半,顿时手里就像拿着一只开花的小船,吃一口,甜甜的,好吃极了!......诸如这些,比课文上第四自然段内容更具体,将水果进行了全面的描写,从它的外形写起,由外到内进行叙述。重点抓住水果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条理较清楚。看来以前的功夫没白花。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3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习画法时,以教师讲解为主,放手不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回家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 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学画法之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使他们有一定的学习体验,经历学习的过程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深刻。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4

  我觉得情感美学生是最容易分析出的,而本诗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来为情感的表达铺路架桥的,所以意象美也很容易分析得出,其次是结构美和音韵美,这两点有共同点,都是着眼于语言,都是抓住每节诗的固定句式分析,这两个固定句式分别是每个诗节开头的“我是(你)……”和结尾处的“——祖国啊”。我的第一个主问题是“每节诗末的“祖国啊”在朗读的处理上是否一样?为什么”,由这个问题领着学生分析出四个诗节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理出情感脉络,体会情感美的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由低回叹息到激昂热烈的变化美;二是对祖国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赤诚美。

  在分析情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意象的新颖、准确。我的第二个主问题是“本诗的抒情主题是“我”,抒情客体是祖国,诗中用一个反复出现的句式将两者紧密结合了起来,请问是什么句式”,学生立刻就找出了“我是(你)……”的句式,我让学生读这些句子,试着用“从这个句式中我读了——”来说一句话,可以从内容、情感、修辞、结构、音韵等方面来说。经过这个环节,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忧患意识与使命感,加深了对情感美的理解。而且他们能够说出这个句式使诗歌的结构单一中体现着变化,简约中蕴含着丰富;使诗歌的音韵朗朗上口,回环跌宕。从而感悟到了诗歌的结构美和音韵美。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5

  在传统的美术活动中,我大都会采取让孩子们看范例,让他们进行临摹作画,或者是教师在黑板上讲解示范,让孩子们跟着老师来画。这样的做法往往是局限了孩子们的创作与想象,而且太注重于幼儿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跟现代的教育理念是违背的。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行为,我采取了引用古诗的诗句,让每一句诗句作为表现大白鹅的特征,我发现这样更易于让幼儿接受。因为孩子们只有在自己的体验下才会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大白鹅的特征。更何况我们的孩子是属于城镇的孩子,可真正近距离地观察鹅的幼儿几乎没有,所以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蹼”是怎样的,活动中我特意用纸剪了鹅的脚与鸡的脚的形状,让幼儿直接地去比较鸡脚与鹅脚的不同之处,并了解“蹼”的作用,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积累新的认知经验。

  在活动的最后我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评价方法,去说某某孩子的大白鹅有多好看、又有多像,而是把问题带给孩子们:会游泳的动物而且长有蹼的动物还有谁呢?更是激发了幼儿对了解事物的探究心理,我想这正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的最好时机,因为教育的最好时机只有在特定的时机下才会产生特定的效果。当我把孩子们的绘画作品进行展示时,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齐声吟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种意境中来。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6

  这是一首抒情性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旋律亲切柔和,休止符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一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以童话故事《大树妈妈》导入,让学生体会大树妈妈那无私的爱,抓住了孩子的心。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反复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跟着律动,帮助他们很快的熟悉歌曲的旋律、歌词。

  用“红灯停”的方法让学生很形象地感受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并能正确演唱,做到音断而气不断。歌中另一难点“大知了”节奏的解决,我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妈妈摇摇篮的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结尾的上扬感。在本课小结的时候,我又巧妙地渗透了德育教育,由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爱引到妈妈对我们的爱,在由妈妈对我们的爱升华到我们对妈妈的爱----我们要孝顺妈妈,长大不忘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学生由于有切身的体会,学得很投入,很动情,教学效果良好。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的确,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它不是一堆呆板的、僵死的符号,它由作者赋与了生命,使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呼唤着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关系是多重性的,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呵护学生的灵性、个性和悟性,有效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始终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1、平等对话,激活思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尤其是学生乐于、善于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对于学生感悟体验时充满鼓励、赏识的话语“你说得真好”、“你的感受很深刻”……还是对于学生遇到困难时诚恳的帮助、引导“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读,真不错!但是,如果你在读的时候,能够把语气逐渐加重,那就更好了……”,抑或是教师的体态语言“走到小朋友的身边,指了指自己的嘴,提醒他注意说话先举手”……无不体现“师生平等对话”的理念。

  学生因老师善意的提醒而乐于接受,因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兴奋自豪,更因老师一句句充满赞赏激励的话语而激动不已。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

  2、巧用“留白”,深入对话

  许多作品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的写作手法上讲究言已尽而意未了,而留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那么就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生命得以点燃。

  我在教《那只松鼠》时,这篇课文讲起来比较难,原因一是文本没有激情的东西,二是内容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孩子很难走进人物内心。于是,我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去感悟人物的内心,充分利用“留白”引领学生倾听作者的声音,倾听人物的声音,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重点体会“但我突然看到了两道极其古怪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乞求,更像是对我的蔑视和抗议。”这一处时,我对学生们说“假如你是这只松鼠,你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这样孩子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打开了情感的闸门,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还原了真实而扣人心弦的真实情景。此时孩子们已真切而深入地体会到了小松鼠的不幸,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自由的可贵。紧接着让学生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来学习“我的身体有点颤抖,手也像触电般地缩回原处。”的时候,我对学生们说“透过这几个动作,走进人物的内心,你就更能了解这个人物,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时作者在想什么。”就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这样一句很简单的句子,经过与文本对话,孩子们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读得很到位。

  学生如果没有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言,聆听到文本的声音,又怎能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发出感动的呼声?生生间、师生间如果没有相互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课堂又怎会变得如此精彩,处处洋溢着生命的痕迹?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进了文本生发的世界,让文本走进了学生和老师的心灵深处。

  3、有效“拓展”,延伸对话

  新课标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的,要塑造学生更为丰富的人格,单靠一篇课文是做不到的。因此,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保证用好语文教材的前提下,广泛开发利用一切语文学习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语文学习的领域。因而,在课堂上适当、适时、适量的拓展能真正地有助于课堂的学习。

  我在教《那只松鼠》时,一开始用各种资料让学生认识、熟悉松鼠这种动物,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提出让学生试想一下:作者看着它蹿上树梢,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时,心情怎样?你认为松鼠会恨“我”,还是会感谢“我”呢?假如作者没有放那只松鼠,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些有效的适时的拓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聆听作者的心声、认同作者的心声的同时,也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使对话得以扩展与升华。

  崔峦老师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抓住语文教材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用心灵感受,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对话,让心灵走进文本;对话,让课堂更精彩;对话,让课堂充满活力!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8

  《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是在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何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何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等数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成了本单元学习的目标。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其实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关键点:

  一、以百分数的意义为突破口,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探索算法。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其实质是用一种特定的形式(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无论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关键都是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把什么量看作标准,即我们通常说的单位“1”。例如:求A是B的百分之几?是A与B两个量直接比较,以B作标准,列式:A÷B;求A比B多百分之几?可以理解为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标准量B的百分之几,可以用(A-B)÷B,也可以用A÷B-1。其实两种算法、两种思路最终都是求A比B多的部分相当于B的百分之几。至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涉及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出现的“增加了百分之几”、“降低了百分之几”等等,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都是一样。

  二、以分数乘法的意义为主线,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算法。

  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是解决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关于纳税、利息、折扣的实际问题,还是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问题,都离不开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与理解。如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可以得出“男生人数×80%=女生人数”;“十月份的用水量比九月份节约20%”,可以得出:“九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20%(九月份的用水量×20%)=十月份的用水量”。从这些关键句里我们一定要找准单位“1”,即理解题中的百分数是表示什么量的百分之几,然后再理清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为了降低理解难度,让学生在分析题意时,首先要加强对分数、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利用“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这个基本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列算式还是列方程解题。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力争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特别注重改正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的面貌,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百分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特别注重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例题、习题时,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中不足之处主要有: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对应用题解法多样化、及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能力的培养还不够到位。对于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及加深练习训练的也比较少。部分同学对应用题的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采用适当的方法正确解答问题的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19

  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通过数形结合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最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高中数学教材的新增知识点,在近两年高考中属于必考知识。

  线性规划问题,高考主要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常考两种类型:一类是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或取值范围),另一类是考查可行域的作法。下面我们结合教材和各地高考及模拟题举例说明。

  第一大类: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解答此类题型时,关键是要正确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再数形结合求出目标函数的最值,而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由其解析式确定的,常见的目标函数有三类。

  1、截距式(目标函数为二元一次型),即,这也是最常见的类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是与直线的纵截距有关。

  2、距离式(目标函数为二元二次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与距离有关。

  3、斜率式(目标函数为分式型),目标函数值的几何意义与直线的斜率有关。

  反思该节线性规划的教学,认为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线性规划应用题条件,数据较多,如何梳理已知数据至关重要(以线定界,以点定面)

  2.学生作图时太慢,没有使用尺规作图,找最优解时不会通过斜率比较分析。(用尺作图直观)

  3.借用线性规划思想解题能力不强,某些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理解不透。(三组形式)

  4.高考中对线性规划的考查常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因此,对常见题型要重点训练。

  总之,对于线性规划问题,应坚持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作出可行域和看出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是解题关键。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0

  《山中访友》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以此文为依据,进行学习意图有两个: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运用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

  一、依据教材,加强基本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体会美、感悟美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的经历太单调,太单一感触就比较匮乏。为了调动他们审美情趣,我运用美文赏读教学法。一堂好课要有好的预设,在讲课之初我先让有条件上网的同学听《山中访友》的朗读。然后跟读最后在班上示范读。

  初上课,让没有在网上听朗读的同学先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听的很随意,表情木讷,甚至有的同学都不知道已经读到什么地方了。当这样读完整篇文章后,班中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随后我让刘雨欣(网上听过)同学读,这个同学平日里朗读基本功好。我发现在她读的过程中同学听的都很认真,面部表情也丰富了。因为她的原因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当我让学生将书合起来,我读他们接读时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读“走出门,就与微风( )”“风中含着露水和( )气息”“早晨( )!”同学们居然可以背出来。此时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进入了作者优美的文字中,所以我趁机问:“通过这些描写,你是否读懂了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结果班中所有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让同学一起回答,答案很准确。因此我总结出:调动学生对美好事物、优美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很有效的办法就是:引领作用。所以佳文赏读再跟读再示范读的方法是我语文教学的一种新模式。很多学生对文字感觉也就是视觉感较差,但听觉远远好于视觉。所以这种模式是将视觉转化为听觉,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通过听、读两项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朗读除了要调动审美还要注重基本功的的训练,我采取纠错法。为了强化认字、字字的能力,在读文过程中让每个学生认真去聆听,读完后让其它同学找读错的地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是又将说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中我也注重学生听、说、读的能力。

  二、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运用想象的手法来表达情感是本文的特色之一。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采用了模拟情境法:照课文句子仿写句子。当文章讲到作者与山中景物对话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跟班中的具体事物结交一位朋友,然后想象想对这位朋友说的话。有的学生将盆花看成是自己的一位朋友,对花说:“你好!美丽的满天星!你绽放的每一朵小花,都是在邀请我去品香吗?”有的学生对锁头说:“朋友,你好!忠诚的守位者,默默的工作,谢谢你。”……听着学生表述我欣慰术了,同时也感到了无比的幸福。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

  通过《山中访友》一文的学习,学生不但增加了生字、新词的积累,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了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浓厚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当然,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与教学内容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将活动延伸至课外,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让语文课真正有效地“活”起来。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1

  从《一个苹果》的教学探究语文课创新思维的训练,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曾记得著名特级教师袁蓉在一次评课会上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已见。

  1.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质疑不再仅仅局限于文章字词的表面,比如这个字怎么读,

  这个词是何意等等,而是能够将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学生问:“运输员闪进防炮洞里时,全身尘土,裤子撕破了,脚脖子上也血迹斑斑。可是他拿出来的苹果为什么擦得干干净净?”我当即表扬她提得好,并出示操练,鼓励大家共同思考,解决疑问。值得一提的是,操练是备课时就设计的,而学生的这个疑问却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觉得问题和操练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就自然地用上了,将教学延伸下去。

  2.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让学生各抒已见。

  课文中的有些词句,学生阅读时一笔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往往是理解课

  文的关键所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学开始时的讨论中心:“你认为谁最需要、也最想吃这个苹果?”教学过程中的“干得发紫”、小李的“三看”、比较句子等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教学中,既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又应该创设些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环节,使思维训练与语言文字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语文课中培养其最根本的创新能力。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2

  这节课主要是让他们能按不同标准对积木进行分类并计数,在一开始描述小丁丁和小巧小亚搭建的积木时,全班表现的都很好,都能说出按照颜色分,黄色的有几块,红色的有几块,蓝色的有几块;但是按照形状分,学生还有点困难,圆柱体的有几块,长方体的有几块,正方体的有几块,不能完全的关注到,幼儿对颜色比较敏感,能清楚地看到颜色不一样,但是不能马上辨别出形状也不一样,特别是在一个搭建好的积木中。

  但是在完成下面两张表的时候,他们就不知道统计那个积木了,还在统计小丁丁他们的积木,这也是我没有想到了,我已经在做之前说了统计表格上方的这个积木,还是有很多人在统计别的积木。

  这节课上完了很不理想,还是有一些人在统计形状这一块出现问题,课后我借来了积木,搭建给学生看,这时学生已经能按两个标准分类了,且能说出各自有几块。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学习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以及通过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20以内数的顺序和数位意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首先情境引入。通过摆积木熟悉20以内数的组成;再接着是通过积木的增减,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第三是每次增减积木时写出相应的算式,并问是怎样算出得数的(用什么方法算);最后是巩固练习和总结。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了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理,在练习中注重联系日常生活。但本节课值得思考的有以下几点:1、给学生准备的积木做的不够细致。一条是十,另外的是两个一条的,在让学生摆之前对学生解释的不够详细,从而导致学生在摆积木的过程中,把两个一组的也作为一个来算。所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在学生摆之前,先向学生说清楚这个问题,结果出现的问题较少;2、学生在摆积木,写出算式后,我没有让学生到黑板前来再展示摆积木的过程,这能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算理。如果再上这课的话,这一步是不能少的。3、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放不开手脚,有牵着学生走的感觉。( 励志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4

  在十月份有上级教研组的领导来听的那节语文公开课上,感觉上像经历了一次洗礼,让我成长不少。

  那节公开课我上的是《捕蛇者说》第三课时,《捕蛇者说》是一篇文言文,《捕蛇者说》就是借捕蛇抵税一现象,借蒋氏三代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实。整篇课文的重点段落是第四段,所以我重点讲解第四段,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到这篇文言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深刻认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在这堂课上使我明白初三文言文的教学还是要注重文言文的实词积累,虽然点了一些但却是远远不够的。再者我虽然让学生朗读了第四段,但是我并没有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升华的读出和体会到作者对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因此效果不佳。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很认真的帮我进行了课堂分析,使我了解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你首先得自己带着深厚的情感去读,去体会这首诗,创设自然的过度环节,将你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去体会,这样学生读出来的课文才能有感情,才能做到质的升华。

  级领导有一句话对我评价很高,虽然自己在课堂上的教态很沉稳、很镇静,而且学生非常的积极参与,但是我知道自己上的那节课真的上得很“勉强”,上得“激情不足”。

  这是我来旧中后上的第一次有上级领导来听的公开课,使我感触很多,收获很大,我知道今后我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成长和经历的事情还很多。在那节公开课后,更使我有勇气和信心把以后的课上得更好,因为年轻的我有着一股冲劲,还有这么多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

  我必须好好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节公开课让我体会了作为一名初中教师的酸甜苦辣。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略简单于其它科目,但经过这一次公开课彻底让我明白了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语文教师更难,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首先是教案编写方面的。以前实习的时候,我的指导老师就和我说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只要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前提下不要把最主要的东西丢了就行。一篇文章就像是一条小溪,有的教师从中舀一勺“教”给他的学生,有的则有两勺、三勺。所以说不同的教师能给学生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也明白了写教案的目的只是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你并不一定非要按着教案上写的一步步来教。因为教案是死的,而我们人是活的,真正意义上的教案是可以不分课时的。而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关键的是在课堂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对我们新教师来说是说很难的!

  其次是课堂教学方面的。每次上课表面上看上去挺顺的,但是没有起伏,没有亮点。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说在评价学生方面,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没有认真的倾听,而是想着自己下一句话应该说什么,因而就导致对他们的评价不深刻。其实有些问题是可以在继续深入下去的,而我没有再追问,错过了机会。对于评价学生方面还有一点,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要先说好的再说不好的。如果第一次叫一位同学朗读课文他表现的不好,那你可以通过让他对课文理解之后在给他一个机会。“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读好,再给你一个机会吧!”从学生的角度讲,他受到了鼓舞,起到激励的作用。这样学生的进步会很明显!

  那一节公开课我收获了不少,特别是从有经验的老师那儿及教研组的领导那儿学到很多。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语文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在课堂上他需要密切关注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积累,注重课堂表达和朗读能力。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必须有着一颗爱学生的心,时时为学生着想。这种爱就体现在要对学生们将来的发展负责,处处为他们考虑。我离一名好老师的距离还很远很远,我会一直努力,努力向它迈进!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5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2、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4个方向。会辨认生活中的方向。3、会辨认平面示意图,并根据平面示意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旨在促进孩子们的发展,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发自真心带着笑意去学习,共同发掘学习的乐趣。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成功的,在教学设计上,能深挖教材,能把方向板变成活动的学具进行合理使用!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通过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完成了从生活空间中辨别方向到辨别平面图中方向的抽象认识过程。

  在教学中,我没有把方向板一直放在挂图旁边,或者是通过学生的回答在挂图的旁边标注好方位,给学生参照的对象,我发现学生在叙述的时候有点困难。同时,在教学方向的过程中应紧凑,不拖拉,同时点学生发言的时候应注重他们座位的角度,方便自己教学。方向板的使用前如果能注意让学生的身子随着方向板一起面对北面坐好后再开始辨认方向,学生辨认起来会更方便。教学语言在激起学生情绪、发言积极性方面不够完善。今后需要注意。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6

  《手形的联想》是人美版教材一年级第二册美术课中的一个课题,我以游戏的方式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手指变一变”的活动,旨在引导孩子感兴趣、打开思维,为课的进行做铺垫。

  课一开始,我就用一段手影游戏导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手影游戏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孩子们看得很专注,而且不时被手影表演逗笑。抓住时机我立刻问:“这些新奇又有趣的形象是什么变出来的?”“手”我说:“对。手的不同造型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很多形象。”这个游戏导入吸引了所有的孩子主动观察学习,而我无须组织教学。但是游戏用时稍长了些。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一个“变一变,演给自己的同桌看”。目的是想让全体学生小手小嘴动起来(模仿或创编手形,请同桌猜一猜。猜的过程就是两个孩子思维发展和联想的过程)。同学们自己创造手形画这个过程显得仓促了些,如果能在这里对学生变化出的手形及联想到的形象之间进行一、两句的点拨,多加引导,作品呈现的创意之处效果会更好。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7

  《大海那边》这篇课文通过三只小螃蟹的话,讲述小螃蟹对大海那边究竟是什么的探讨。课文中三只小螃蟹由“初升的太阳”、“驶往美国的船只”和“高挂的月亮”联想到大海那边是“太阳的家”、“美国”和“月亮的故乡”。课文内容生动,语句优美。最后以“大海那边到底是什么呢?” 结尾,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通过学习,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学习课文,带着问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而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大海那边》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创设了一个“童话天地”的情境,将相对枯燥的语文学习和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有机联系。借助投影,在导入时,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丰富、生动的画面:早晨,海对面的天空现出美丽的玫瑰色。静静的海滩上,三只早起的小螃蟹,挥动着大钳在做体操。三只螃蟹一、二、咔嚓、咔嚓、三、四、咔嚓、咔嚓、五、六、七、八、咔嚓、咔嚓……就像听从指挥一样,它们一边做操一边在讨论,大海那边究竟是什么呢?然后出示课题《大海那边》,让学生读了课题质疑。短短的时间,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迅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唤起了学习的欲望,乐于学习。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8

  对于《郑人买履》,由于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本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在熟读之后参考注释进行复述,再抓住重点语句想象其情境,入境悟道,体会古文包蕴的道理,实现对古人进行客观评价,落实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上,我采用课件辅助教学,这样的好处是既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我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条件。教学下来,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注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要求,不高、不低、不空。从“读准、读通”到“读懂”,再到“悟寓意”,最后到拓展延伸,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实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

  二、重点引领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这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适当的引领和点拨,让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古文。目的是让学生既“学会”又“会“会学”。课堂上先放手让学生的自学,再让学生提出自己弄不明白的地方,我才进一步进行指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旨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具体体现在“读准、读懂、悟理”三个教学环节中,我都要问问学生:“你认为哪些句子不容易读好?读时注意些什么?”、“你觉得哪句话不好理解?”、“从这则寓言想开去,你认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等。在自主学习前提下,开展合作学习,实现资源共享,生生相互促进、提高。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在课内,得结于课外。我在让学生深入理解郑人死板,顽固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领悟其中包蕴的道理:“做事要灵活变通,具体情况下采用具体办法”,让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人或事情,并引以为戒,由此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不够。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的民族美德等无不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因而学习文言文,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阶段选编这四篇文言文(第十一册两篇,第十二册两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感受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为初中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读得拗口,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感到古文的“易”、“趣”、“活”,这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2、朗读训练

  朗读很重要,无论是现代文还是古文。加强朗读,在新课标上已明确指出,文言文的朗读最容易破句,所以要在重音、停顿、语速、语气等方面加以指导。课上我虽然组织学生多次多形式的朗读,但也忽略了一些基础差学生的朗读训练。

  3、教师的语言要求

  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教师用语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在提出问题或总结时语言要精练明了,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进一步锤炼。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29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需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写几点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物理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例如: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

  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

  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

  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

  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30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领域的教学内容分散于各个年级,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版块的教学整 体呈现了由直观到抽象、有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渐变趋势。如何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 定接替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都是我们要从认识与实践层面予以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感受策略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故事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 知的欲望。并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1情境的出示,学生感受到新问题的复杂性,自 觉产生了产生新的解题策略的意识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注重解决现实性问题,把数的运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与传统应用题教学相比, 有了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应用意识表现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在教学《解 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首先要明确一个认识问题是: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主,而不是以引导学生掌握“策略”为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 在培养学生“策略意识”方面,而“策略”及其学习过程应成为发展学生“策略意识”的途径和载体,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学生的 “策略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强化。

  2、引导学生经历策略形成的完整过程。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课,主要是让学 生经历3个层次:体会 “为什么要替换?”掌握“怎样替换?” 理解“换了之后怎么样?”。例1主要让学生产生替换的需求,并探索替换的方法;通过“倍数关系”的练习让学生掌握替换的方法,并通过曹冲称象进一步理解替 换的相等关系,“差数关系”的练习使学生再次积累用相等关系进行替换的经验,以及理解替换后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整节 课,并不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多少个实际问题,而是要学生体验每一策略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注重让学生说想法,说替换的过程。

  3、巧创练习,优化策略。

  本节课教材只安排三道题,例1替换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练一练替换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练习17第一题。为了体现练习的强度与坡度,我将例1进行了改动,这 道题旨是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发现选择把大杯替换成小杯解题会更容易,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般要灵活的选择简洁、容易的方法,以达到 策略的优化。

  4、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课标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 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 “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的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高一的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的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详解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高一的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详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