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范文 >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微信扫码分享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通用3篇)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篇1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用“一次伟大觉醒”和“一次伟大革命”高度概括与评价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地位,系统阐释了近代以来中国“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与“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逻辑,用“十个始终坚持”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把握“三大规律”基础上提出的“九个必须坚持”,为“前进道路上”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成功道路实践,40年改革开放的道路探索与实践创新,又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

  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凝聚共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最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会,在领会中融会贯通。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世界性的理论品质,理解这一重要思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的精神品质。不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画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大思想同心圆”。

  要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代脉搏。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同样没有出路。要直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的深刻内涵,开展调查研究,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改造世界”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破除一切利益固化的藩篱,将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

  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指导实践创新。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创新,把握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辩证关系,把握好加快推进局部性改革与稳步推进全局性改革的辩证关系,不断在实践创新中检验理论创新,在方法论创新中构建和完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式。

  坚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是开放的科学而不是“绝对精神”,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永远在路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永远在路上。

  要坚守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原则和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反复强调,要把他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正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脉”上下了苦“功夫”,在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斗争的“承”上用了真“功夫”,中国共产党才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用实践检验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它与时俱进,是能够不断吸收时代精华、永远发展的科学理论,它和故步自封、骄傲自满永远对立。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本领,需要我们以不断学习、永不满足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以终身学习的执着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只有在系统学习中切实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才能在深刻领悟中,不断运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一项严肃而异常艰巨的工作,它既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又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弘扬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既需要我们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又需要我们同一切马克思主义的污名化、解构化、边缘化现象展开旗帜鲜明的斗争,不断提高辨别能力,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不动摇

  理论只有关怀现实,才能永葆其生命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实现理论彻底的前提,需要理论能够抓住客观事物的根本,当前这个“根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本质。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自觉。指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在4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事关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重大问题的思考,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党只有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与满足人民群众创新需求统一起来,把激发人民创新活力同提高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要在伟大实践中检验发展真理。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实践创新取得的解放思想理论成果,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同我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进行到底。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篇2

  40年风雨兼程,春风化雨,人民生活日新月异;40载砥砺前行,披荆斩棘,中国社会天翻地覆。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思想深邃、催人奋进,深刻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吹响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宣言书。

  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觉醒到伟大创造,从伟大革命到伟大飞跃,深刻昭示了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脉络、基本理论以及基本实践。

  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这个伟大觉醒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中国共产党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实现了由“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冲破了“左”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摆脱了苏联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的桎梏与壁垒,开启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闸门。

  这个伟大觉醒既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也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正是因为这个伟大觉醒,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春潮,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共产党人不为任何干扰所惧,不为任何风险所惑,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形成和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更加有力,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

  这个伟大觉醒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生息繁衍的精神家园。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时代楷模、英雄模范不断涌现,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期盼和心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描绘的宏伟蓝图。40年前的这场伟大觉醒,让改革开放初期的星星之火,在今天的中国形成燎原之势。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航船,正在接近理想的彼岸。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必须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勇立潮头、奋勇搏击。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篇3

  一、案例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新的经济组织不断产生,党员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大量党员下海经商、进城务工,党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结构的变迁,导致基层党组织所能主导的社会领域的范围不断被挤压、缩减,依托“单位党建”形成的社会认同度和整合力日渐减弱。最明显的表现是基层党组织动员能力下降,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前,组织生活会到会率偏低,有的不到50%。即使在机关内部,党组织的实际运作也由于过于行政化而出现缺乏活力、工作力不从心等问题。因此,为适应社会转型要求,鹿城区委组织部以鹿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为切入点,主动对党建工作新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鹿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党群中心)坐落于温州市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朔门老街70号,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志愿者服务中心、百姓剧场、党员政治生活馆、志愿服务展览区、问渠交流中心、书记学院等功能室。20xx年11月,鹿城区委组织部创造性地引进了鹿城区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和乐),主持党群中心的运营工作。这是鹿城区乃至温州市第一次将基层党建项目委托给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运用专业化、社会化和项目化的运作机制,吸收社会领域的价值理念、沟通方式和组织技巧等,搭建了党建资源共享互补共用平台,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党员和群众功能的发挥。

  二、主要做法

  (一)通过打造基层组织生活范式,设定特色“标准”输出,增强党组织内部凝聚力及党员活力,形成覆盖全区的党建工作新模式。

  1、输出特色组织生活。党员“每月固定活动日”基本上是读报纸、念文件、领导讲话,组织生活吸引力不强、难以长期坚持,已非常明显。为此,党群中心推出特色组织生活,坚持问题导向,根据党组织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组织生活方式,实现1对1的定制服务。如对年轻党员多的支部,注重增加团队协作、政治教育等内容,开展青春问政、户外拓展等活动;对老党员较多的支部则开展送课活动,着重设置红色观影、畅谈入党心路等内容。特色组织生活程序上设置了重温入党誓词、以身边模范为镜等党性体检环节,突显政治属性;内容上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组织生活的特殊成效延续到工作、生活中来。通过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使党员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增进交流,深化感情,以互动和体验来加强其参加组织生活的意愿。

  2、推行党员发展管理积分制。对入党积极分子,设置服务指数与积分达标要求,即设学习指数、服务指数、激励指数三项指数,除激励指数设限外,学习指数、服务指数不设上限,以激发其学习服务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期内参加一定次数的公益活动,并将其参与的表现列为成为发展对象的重要参考。通过强化其为民服务意识,确保把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也为广大群众搭建入党的公平竞争平台。对党员,实行志愿服务积分制管理,引导党员积极参与邻里互助、志愿服务,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让群众看得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党群中心累计征集了7000余个微心愿,在职党员已认领实现6000余个,受到了群众的支持与好评。

  3、构建党建+网络+社会服务示范基地。注册微信公众号平台,充分运用“鹿城党群服务中心”微信号,实现信息实时公开,实时互动。截至20xx年10月,官方微信号粉丝量已达4万人,共计图文信息232条,总计送达191.9万多人次,总计阅读量27.4万人次,被转发58247人次。建立健全区街组工干部、村(社区)书记和支部党员三级微信群,实现了手机网上办公互联互通,使日常党建工作变得方便快捷。目前,已创建三级微信群280余个,覆盖近8000名党员。立足于便民服务,以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标杆,通过为公益活动提供场地、技术指导,引领其他有益的社会组织孵化、成长,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党建+网络+社会服务体系。

  (二)通过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倾力建成志愿服务总基地。

  以社区党员义工队伍为根本力量,带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团组织成员、热心群众充实到红色义工队伍,打造志愿信息交互枢纽、志愿者活动之家,形成志愿服务“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常态。

  1、引入系列专业公益课程。为提升志愿队伍服务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正规化、专业化水平,党群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孵化培育党员志愿者队伍。一方面加强综合技能培训,如每周针对党员举办一期公益培训之职场加油站系列课程,提供心理学、组织学、宣传等线下课程,让党员在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切实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各种志愿服务群众活动,让党员在实践中锤炼能力。如党员公益系列课程,已有来自基层、机关、高校的15名党员加入讲师团,授课内容涵盖演讲、外语、葫芦丝、读经、电子产品扫盲等,密切了党群关系。此外,建立党员在线学习资料库——线上课程“鹿城红云库”,由党员志愿者上传、分享、管理学习资料,供党员进行自学,提升服务水平。

  2、实施志愿服务对口派遣。许多党员表示有志愿服务意愿但没有合适的参与平台,而社区则反映在职党员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党群中心推行党员志愿派遣计划,即依托党建云平台、微信公众号、开通服务求助热线等,定期发布公益活动、微心愿征集通知,对群众的需求、心愿进行征集、梳理,录入心愿库。以村民中心和社区需求为导向,根据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服务成效进行匹配、深度融合,实行常态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派遣服务机制。常态化派遣服务,已在全区103个村和66个社区铺开,以油画党旗、书法党章、科学实验等为内容的“快乐星期天”派遣活动1046场次,服务覆盖党员群众达5万多人次,切实寓政治教育于趣味活动之中。个性化派遣,如针对藤桥镇、山福镇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的实际,重点派遣党员医生上门服务、“留守儿童兴趣班”等服务活动,有效防止宗教活动向弱势群体渗透。

  3、建立科学有效管理评估机制。通过建立一系列管理评估机制,规范党员志愿者队伍管理。实施党员志愿者考核准入制度,经过两次考核,遴选出400余名专业性强、忠诚度高的党员志愿者,作为核心团队。实施志愿者激励机制,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将党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作为其星级评定的重要内容。设立志愿服务达人榜,每月对志愿者服务时间、成效进行评估,将当月服务之星进行上墙公示。定期举办志愿者聚会和各类团体活动,将党群中心打造成志愿者之家,凝聚、回报服务志愿者。

  (三)对基层带头人实现常态化、长效化教育,全力升级基层书记学院。

  书记学院采取小班化教学、开放性办学、高密度集中学习、互动式研讨,使其成为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和队伍素质能力整体提升的培训场所,提升基层带头人能力。

  1、设置针对性课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调研基层书记队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如在党务教育方面,将党员发展列为必修课,使书记掌握党员发展的规范化流程,把好党员入口关,又如在提高执行力方面设置“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村干部应该发挥哪些作用、书记如何执行“五议两公开”制度等课程,提高其整体工作能力。

  2、创新培训方式。高频率轮训,书记学院每周开课一期,每期二天。自20xx年探索运行以来,目前已开办了12期培训,对全区社区(村)党组织书记实现了2轮次的覆盖。小班制教学,开班前书记学院确定听课人员的范围、结构及数量,人数均不超过40名,给书记们更多的学习、展示、交流机会。案例式授课,书记讲给书记听,指定优秀书记作为主讲人,让他们现身说法,开展教学互动。现场教学,带着书记到先进村开展调研学习,与优秀书记直接对话,比差距、找不足、明方向,强化其的主体意识。

  3、实时考核评价。严格日常管理,建立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为每位书记建立学分卡,记录出勤、学习、考试、效果鉴定情况。每天考察学院的出勤情况,严格请假制度,若出现迟到、早退2次视为缺课1课时,每年无故缺席2次以上,向所在基层党组织进行通报,作为五星争创扣分依据。实行定期“机考”,对受训书记开展随堂考,考核成绩直接反馈至书记学院管理系统。考核结果反馈,对其出勤率进行排名,在鹿城党群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上公布,并作为“双述双评”考核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成效

  (一)多方位参与,党建格局由“固化封闭”向“兼容开放”转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层党建工作面向社会开放,突破固化的单位组织结构,实行兼容开放的组织构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党组织自身的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

  一在整合服务资源上,党群中心集聚了部门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学校、两新组织和社会热心人士等各类资源,社会组织及社会力量被纳进基层党建整体化大格局中来,突破了传统党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志愿服务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实现红色思想引领绿色公益行动。

  二在优化村居后备干部教育机制上,通过“梯队培养”项目,党群中心承接系列村(社区)后备干部沙龙、社会工作者培训等活动,实现社会组织外训、组织挂职压担培养和志愿者义务辅导相结合的村居干部培养机制,进一步提升和促进了村(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梯队建设。

  三在创新组织设置模式上,根据当前各类行政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的类型特征和属性,尝试构筑具有很强社会整合力的纵横结合的大网格组织体系,突破固化的单位组织结构,实现兼容开放的组织构架,在依托现有行政权力的基础上,更注重直接地面向社会,实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治理社会的目标。

  (二)细化推进,党组织服务从“粗放型”向“个性化”转变。

  服务既是党组织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之一。党群中心根据群众的需求,充分运用和发挥和乐的专业化优势,使各项便民服务内容真正落地,更贴近实际、贴近需求的服务举措汇聚深厚人气。

  1、服务对象差别化。在服务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过程中,党群中心采取有区分、有差异的服务策略。服务党组织,注重帮助其实现各自领域的党建工作目标,如通过引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开展“服务基层、回报社会”等系列活动,展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服务基本情况差异较大群众,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如对老年人、新居民子女分别开展创意手工作坊活动和关爱小候鸟等活动。服务党员,根据党员的自身特点和要求,为其量身定做服务活动。

  2、需求细分专业化。党群中心提供服务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从需求出发、做到专门专业。如,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陪你回家”公益黄手环、为环卫工人众筹清凉大礼包和温暖大礼包、为被羁押未成年人举行“富心”计划等,受到党员群众普遍欢迎,社会效应显著。

  3、组织生活个性化。坚持个性策划,摒弃过去“格式化”的组织生活形式;坚持问题导向,调动党员群策群力为化解问题出谋划策;坚持开放式讨论,促使每一位党员都能在小范围里发表各自的意见,一改过去书记唱独角戏、党员缄口不言的局面。通过引导参与和支持特色组织生活,激发了党员活力,提升了党组织凝聚力,丰富和创造性地延伸了三会一课的内涵。

  4、流程管控最优化。由于党群中心项目化运行相对独立,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服务流程管控,既保证了开展党建工作“规定动作不走样”,也为主持运营的和乐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来探索“自选动作”,进而更好地培育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点。

  (三)公益化互动,基层党员干部行为从“行政”向“志愿”转变。

  就现时期而言,增强公益性是党组织获得群众认同和社会公信的主要举措。鹿城区以公益化为轴心,紧密联系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来开展党建工作,更加注重群众利益,促使基层党员干部行为从“行政”走向“志愿”,在为民服务中赢得主动权。

  1、以人为本设置公益服务。党群中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群众日常需求,也包括党员诉求,主要涉及“讲文明树新风”(如文体活动、医疗卫生等)、扶危济困(如救助生活困难群众、关爱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大型社会活动顺利进行开展(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党)、应急救援(交通疏散、设施抢修、心理安抚等)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针对不同情况,党群中心坚持从对象需求出发,设置“小而美”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切实解决了群众和党员的一些困难。

  2、在细节中体现为民。志愿服务不是强势对弱势的施舍,而是有与无的相互给予,党群中心对志愿者十分强调“自愿、无偿、博爱、平等”志愿精神,在做好细节中体现服务的真诚。如在为新居民儿童众筹铅笔和蛋糕券时,为了避免孩子受到施舍情绪的伤害,党群中心设计“铅笔花公益课”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把铅笔和蛋糕送给孩子们的手中。又如在公布微心愿图片时,细心地遮盖了需求人的姓名及隐私信息。党群中心优质、贴心的服务,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增强人们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的社会责任意识,融洽了干群关系。

  3、形成党群良性互动。一方面,为了使更多的群众更方便地享受到公益服务,党群中心非常注重项目实施反馈与调整。如创意手工坊项目推出后,很受老人欢迎;但有人反映制作绢花、纸巾盒之类的活动不适合男性老人,党群中心及时调整,增加了木工制作等活动。又如,受群众启发,党群中心推出“誓言无声 手抄《党章》”书法大赛,寓教于乐,唤醒党员党章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志愿者服务回馈制度。志愿者以其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经考核可晋级,晋级后可在志愿者学院免费选修若干新技能课程,学成后更好提供志愿服务,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打造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队伍。

  4、广泛接纳群众参与。坚持自愿参与和社会倡导相结合,既尊重人们的服务意愿,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尊重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又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进行适当的组织动员。如动员在职党员到社区为群众服务,党群中心凝聚了一批具有丰富党务经验的党员志愿者骨干,也吸引了一大批社会上不同单位、不同群体的群众志愿加入,不断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四、经验探讨

  实践证明,社会组织参与党建工作,不仅丰富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拓宽了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域和阵地,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汇集了多元力量。

  (一)党建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社会组织扎根于群众中的,能够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可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把群众的诉求传递到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依据。社会组织具有志愿性、民间性、自治性等特点,其工作方式更易于群众接受,党的意志也可以通过他们以更加柔性的方式传递到社会成员。基层党建工作在很多领域,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而社会组织在专业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党建工作社会化,不是要以党的政治性来统合社会组织的社会性,而是要在遵循各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实现彼此之间的同频共振。

  (二)党建社会化,有助于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应该更多地体现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方面,一切工作都要从党员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良好愿望出发。事实上,由于政府对社会组织长期采取多监管、少扶持政策,造成行政管理与党建活动、服务能力与党员诉求的不平衡。通过社会组织广泛宣传政党理念和意识,借助社会组织来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民众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能够使服务型党组织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都落实到实处,获得群众的普遍支持。

  (三)党建社会化,要注重发挥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党员和党务工作者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党建工作社会化,无论以何种具体的方式开展工作,都要通过党员或者是党务工作者与工作对象沟通,通过党员或者党务工作者的示范引导作用来实现,才能取得群众的支持。党建工作社会化更要注重的是,要发挥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充分发挥那些由群众选举产生的党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与群众沟通,更容易获得群众的信任。

  (四)党建工作社会化,要坚持开放互动的工作方式。

  社会化的工作方式,就是要通过社会性的手段施加影响,发挥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吸引社会成员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使群众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贯彻党的各种决策,在无领导色彩的互动中实现党的领导。因此,工作方式上就必须强调协调与合作、间接领导、交流和说服,并且主要依靠党员的人格力量、社会评价、社会关系、情感交流等开展工作。这种开放互动的工作方式,能够增进党员和群众之间的亲近感,使群众更能从心理上接受党的政策和主张,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自愿以群众的名义来配合党完成组织任务。

  (五)党建工作社会化,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

  党建工作社会化,政府必须在在经费和环境的投入上加强引导。在环境上,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自身优势,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甚至是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组织的正向功能的发挥。在经费上,要完善政策法规和经费保障,明确购买社会组织党建项目服务的方式,同时要采取适当方式为开展公益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社会公益活动进行资助,形成多渠道、社会化的筹资机制。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相关文章: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势与政策论文1000字优秀8篇

从整体上不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