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案策划 > 策划方案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六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六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一

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任何一种有系统、有义理的文字,都是由外举决定内涵的,经典也不例外。因此当我们了解了这一部经曲的标题之后,也就会了解它的旨趣了。这里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查字典是班若或钵惹,实际上应该读成钵瑞。这种发音是不是很标准呢?也不然;因为唐朝时代“般若波罗蜜多”的读音是“巴尼亚巴拉咪达”,这个音译跟梵文的原音是相吻合的。懂得梵文的人,他不会念钵瑞,而是念“巴尼亚”。

般若的基本含义是“智慧”,其所以不翻译,是因为它虽然可以翻为智慧,但跟我们通常所谓的智慧,在程度上是有差距的。我们说某人很有智慧,那仅只是指他那“六尘”所积的表层意识。这里的“般若”并不仅只是指表层意识,而是指心的原态与共相。既然找不到适当的中国文字来表达,干脆就不翻译了。

一般法会中,大多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加上“摩诃”两个字?因为摩诃般若是全称,只用般若是简称,只要提到般若,就一定是摩诃般若。摩诃般若即是大智慧,大到什么程度?它是一切世间智慧的本源和实性。

世间的智慧,是否离开了般若呢?它虽然已经不是般若的原态,但却也离不开般若。因为“烦恼即菩提”,当我们感受到烦恼的时候,就证明我们有生命,有觉性(菩提)。如果是没有知觉的植物人,还会有烦恼吗?为什么不用“摩诃”,表示它是略称,而“摩诃般若”就是具称。就象我们讲电视机是television,如果只说t.v.,别人也能懂。

波罗:正确的读音是“巴拉”,是彼岸、对岸,且含有“解脱”的意义。

蜜多:正确的读音是“咪达”,是“到达”的意思。

我们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有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也是简称和具称的不同。“多”字只是在强化语气。有些人不懂,平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念多了,他以为这是一句,经名则是“多心经”。佛法讲求“一心”,那里有什么“多心经”呢?这就不正确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经名的全称,意思是:透过根本的、原本的一切智慧之母的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之心要的经典。在基本上,我们对“心经”应该有两种认知:

一、心经是借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法的现量的描述。

二、心经是指靠着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彼岸,这一类经典的精华、心髓。

我们有什么理由,支持第二种说法呢?

因为所有佛教的经典,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开头“如是我闻”,最后“信受奉行”;而玄奘大师译的心经却没有。它是大般若经的精华、心髓,也是借着伟大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一种心态的叙述。因此这部经在中国流传最广,时间也最长。

据说:玄奘大师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过很多的危难,就靠着这部经,获得精神力量,突破险阻艰辛,才能达成伟大历史使命的。

我们在此只讲般若波罗蜜,而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六种解脱法门。这六种波罗蜜是什么呢?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又叫六度,度即前进、到达。这几种法门,都可以使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以六度为总纲,发为万行,即所谓“六度万行”。

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密”,不谈其他五种?《大智度论》讲:“六度如盲,般若作眼。”布施而没有般若波罗蜜,只能创造痴福,可以上升天堂,福报享尽依然堕落六道,那是不究竟的。为什么这里只说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既是解脱的必需条件,也是解脱的足够条件。般若波罗蜜涵摄余五度,自然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有了般若波罗密,再行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的时候,当下离能所、泯理事,三轮体空,不种因,不造业,直证解脱。如果离开般若波罗蜜,他所行的只是人天小道,只能为来世造福,而无裨于解脱道。所以般若对解脱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般若,又分三种性质:

一、实相般若

就法的实性、法的实相来讲,叫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的现量和证量,佛法身的当体。

二、观照般若

虽然在观察,但不是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当体。

古德说:“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眼见佛性,你说什么不是佛性?如果用观照,那,不用分别,当体即空。所以我们可以了解:般若不但是实相的本身,也是一种眼见佛性的观照法门。

三、方便般若

所谓“舍方便无究竟”,说到真理的究竟处,是无法开口的。否则,有你能听,有我能说;有能知的你,有所知的法;这与不二法门岂非南辕北辙?所以谈到真正的佛法,没有你开口的余地,才开口,早已不是真实的佛法了。但要启发人们的觉性,是需要一把钥匙的,这就是方便。例如:文字般若,文章写得称性,让人后“茅塞顿开”;说法辩才无碍,使听者断惑、除疑,走向光明之道。这都是方便。语言三昧,文字三昧,都是方便,乃至禅宗的擎拳、竖拂、棒喝,也都是方便。

般若大致有这三种性质,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实相般若,是真理的本体,圆证佛性,是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的。

第二种是观照般若,以自己的摩诃般若,来照见自己的法性。有个很好的比喻说:“如珠吐光,还照珠体”,好像夜明珠一样,自己发光,照亮自己的存在。所以摩诃般若所观照的,就是自己。

第三种是方便般若,就是“逗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

了解了这些,再讨论下面的经文,就感觉很亲切、很简单、很明白了。

经:古时印度人叫“速达辣”,音译为“修多罗”。中国也有四书五经,经典就是金科玉律,是人生的轨范。而佛经则是生命解脱路径的指标,有如气象报告的经、纬度,是最直截了了当、最标准、最不会使你迷失的路线,循着这个路线前进,就可以到达解脱的彼岸。

下面讲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就经文来说,有两种解释:

一是观察自在,彻底断惑,法界即我,触目菩提的大菩萨。

二是寻声救苦的圣观自在——观世音菩萨。

这里虽没有明确的标示,这两种意义都有。而在此所谓“观自在菩萨”,是泛指一切自观自在,观察自在的大菩萨。

菩萨贵行,所谓六度万行。离开行,就没有证,也没有菩萨。坐在那里不动,是不能到达彼岸的。践行般若波罗蜜,有深有浅,因为践行的深浅,所以从登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从等觉到妙觉,都是由践行般若波罗蜜的深浅度来分证的,并非以任何标准来规定,也无须透过人评会议。

前面所说观照般若,就是不用六识也不离六识。法相宗的修行重点是把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把意识转成“妙观察智”。观照般若是要使六识消融于般若,产生观照作用;观照作用就是“大圆镜智”。

我们经常听到说“一尘不染”,什么东西一尘不染呢?不是指你的色身,色身在现在这大都市里,每一秒钟都受到了可怕的污染;而是指你的心。染:就是被它黏住了、波及了、污染了。如果你只观照而不“认同”,它就不会污染你了。你们用分别心,就会因“见取”而受染。耳朵犹如录音机,一首歌听几遍,虽然没有见过歌词曲谱,也就会唱了。因为人脑有记录惯性。耳朵对声音,如胶似漆,于是就吸收了。眼睛对形象就像录影机一样,见过一次面,就“感光”了,下次再见到:“喂!老张你好……”留有影像嘛。听、记、想,慢慢在原本的心态的表层累积成一层原无的覆盖层,这“六尘”,就构成了心垢,逐渐掩盖、埋没了原本的自我——真实的本心。观自在菩萨,用自觉观察,借甚深般若波罗蜜的`行证,所发露的智慧解脱心态,照见了五蕴皆空——一尘不立。

五蕴又叫五阴(色、受、想、行、识)。蕴就是聚集,色、受、想、行、识,愈来愈多,于是我们从生到老,脑细胞的褶子也愈来愈多:小学毕业,只装了小学教科书;国中毕业,又装了国中的教材;大学毕业,又装了不同的内容;这叫做蕴。接受多了,经验多了,理解多了,常识多了,这就是“为学日益”。

如果我们用分别法,则色、受、想、行、识,每一样都可以写一篇很长的论文,而且大有内容,大有文章。如果我们用观照,则色、受、想、行、识,原本不存在,原本非实有,毕竟如幻如化,空无自性。

空,很多人认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其实不然。佛教说空,有很多种:二乘圣人所讲的空是分析空,分来分去分到最后啥也没有了。菩萨的空是当体空、般若空。如果用三观的尺度来看,菩萨离二边、行中道,二乘偏空,凡夫执有。

空,有两种解释:

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是一种动机或最初的影响力;缘是条件。由动机和条件组合的任何事物,都是原本空无自性的。空就是“无自性”。全世界所有研究形而上学的都公认:真实、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只能发现,不难创造;真理也是普遍如此的。并非在中国是真理,到外国就不是了;并非你信,它就是真理,不信,它就是罪恶。

就我们所了解,在这大宇宙中,除了条件的组合,根本就没有任何永恒的个别事物存在。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条件组合的东西,都是空幻不实的——因缘假合。

空,不是没有,而是原本如此。诸相原本不有,再加上一个“无”字,岂非多余?空是什么?空就是指没有个别的自我,没有个别的自性。空是什么?它是万有的原因,创造的势能,发展的余地,不息的生命。因此森罗万象,一一空里来,又到空里去。如水泡般,来实无来,去实无去。不二法门,岂有剩义?

二、我们一讲到“有”,就形成窒碍;说“空”,极其自然。空是体用一元的。空就是余地:有道是“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家里后面有院子,就可以种种花;前面有院子,还可以摆放盆景。假如前、后都没有院子,那就毫无发展的余地了。心空的人,度量大,量大的人,什么事都好商量;度量狭小的人,鲁仲连来了,也“没路用”。所以空就是创造、发展的势能。因为海阔任鱼跃,天空任鸟飞,如果不空有什么用?房子不空,怎么住?杯子不空,谁买?船若不空,一下水就沉了。所以只有空,才能使人不沉沦。般若慧便是空的妙用。契合空性,摒除自我执着,才有自在道遥的人生。

由于空,才能不断地创新。大宇宙中,每一秒钟都有新的星球形成,每一秒种也有许多星球殒灭。森罗万象,全显空的体用。而修学佛法,首先就要心空。心空就是要空去尘垢——从生到死所累积的心垢。因此才说“为学日益”,求学,天天有心得;“为道日损”,学道得丢掉很多多余的东西,天天都在减损。要把那些合不得的嗜好、孤僻、个性、我执、法执统通丢掉,丢到一物不存,如同桶底脱落,就是大事了毕了。

所以说:空永远是大宇宙不断进化、不断开展、不断创新的无限的势能。如果不空,就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了。

佛法讲空,不是叫我们去分析空,把空当成一种没有用的学问。而是要我们心空,只有扫除五蕴、六尘所积的心垢,让心空了以后,自己原本的摩诃般若才会发露、呈现;如果用六识分虽,把废知识、假常识堆满一脑子,每件事物都执着,摩诃般若就会被窒息、被埋葬了。

一生怀才不遇、被埋没了,没有关系,人生如幻,过程短暂。歙人与地球的寿命来比,太短暂了;如果你认为地球是永恒的,就太愚昧了,连地球都要坏,何况短暂的人生?能坏的东西,原本就不是你的。古人说:“无量劫来赁屋住,从来不识主人翁。”无量劫来都租房住,那个是主人?“莫宰样!”这很有意味,也很通俗,但也说明了空绝不是死的;空是有而不实,变动不居的。

因为用照,所以五蕴皆空;若是用分别取相,五蕴宛然实有,根本不空。本经讲的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解脱法门,所以举出圣观自在菩萨,在他的般若观照下,相对的五蕴就不存在了。色、受、想、行、识没有了,就像枪靶子没有了,子弹就没有射击的目标了,一切苦厄也就超越了。度就是超越。

观自在菩萨,就性质而言,有全称的一般大菩萨,特称的观世音菩萨。就属性而言,有悲、智二种:

一、在智的方面是观察自在:一切诸法,万事万物,入眼了然,不会执着“认同”,不会形成窒碍。由万事万物的本源,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看到万事万物的最后结局,看到条件组合的万事万物当体是空。

二、在悲的方面是应机救苦自在:一称“南无观世音菩萨”,马上得解救。观世音菩萨,过去是对中国人,稍早是对东方人,现在是对全世界,都有很深的缘。很多人得了重病,求观世纪音菩萨,咒大悲水喝,就痊愈了。这是大悲自在。

此外,“观自在”是菩萨的共法。菩萨自观自在,卓然独立,不“认同”外物。既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实,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虚幻,色受相行只五蕴原本不存在,就只有“自在自觉,自觉自在”了。观就是觉观。能够这样,自然就会超越一切痛苦、烦恼、灾难了。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佛陀智慧第一大的弟子。这样翻译是梵汉合璧:舍利是梵文,子是汉文,全部梵音是“夏利布陀拉”。舍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子是他自己,舍起来就是舍利的儿子。过去中东的人们也称耶稣为“大卫的子孙”。

舍利子,智慧第一,他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有人说法,总要有人问法,而问法的人往往不是不知道,只是替别人发问。在《大圆觉经》中,很多菩萨问法,都是替众生发问,来逗机说教。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异即差距、差别,一切有形、有窒碍物质,原本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因此与没有自性、没有自我的空性,并没有差距,当体全同。在这科学起飞的时代,不管你怎么分析、化验,最后的结果总是啥也没有。所以物质的当体就是非物质。眼睛看的、耳朵听的、身体接触的、意识想的,都不是实体,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以假为真,显然是错觉。所谓“缘起性空”,是说由条件组合的东西,原本不有,毕竟是空。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浅解】相关文章: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13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5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9-04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解释

《般若心经》最初译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鸠摩罗什所译,是中国最早的汉译《心经》。

佛教教义,浩瀚精深,每一卷每一字都蕴含极深之哲理。据统计,佛教遗留下来的经典,共有三千零五十三部,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卷。

如此庞大的经教,该如何系统地分类及定位?因此,隋朝时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佛陀所说之一代圣教,分判为「五时」──将各种经典的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佛陀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五个阶段。

(1)第一「华严时」: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当时说教的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的对象是别教的大菩萨众及圆教中的优秀份子。《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的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的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的说法程度太高,声闻众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的效果。

(2)第二「鹿苑时」: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的时期。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加以诱导,故称「诱引时」。

(3)第三「方等时」: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的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

(4)第四「般若时」: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的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盘时」: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盘之前一日一夜说《涅盘经》的时期。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

由此可见,佛陀在世的演教过程中,以「般若部」所说的时间为最长,亦最具代表性。

《大般若经》与《般若心经》之关系

唐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全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蜜」,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一切对象,皆属于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的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的真理,达致觉悟解脱的境地。因此,这部经可说是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的集大成者。

「般若部」是《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般若诸经。于经典成立之发展过程中,《大般若经》的译出时间,大约是在中国大乘经典成立的中期。

由于《大般若经》是诸部般若经典的集大成者,所以佛在《大般若经》中挑出最精要的文字,成为《金刚经》,又在《金刚经》中再扼要成为二百六十个字,这就是《心经》。由此可见《心经》乃是般若经精华中的精华,是领悟佛法之心法所在。

是故,有大德说:「读了心经,等如读了六百卷《大般若经》。」

亦有大德说:「一切佛智,必须有其觉母,佛乃母所生,觉母乃般若也。以般若菩萨来象征一切法之智门,《心经》乃般若菩萨之自内证,亦为此菩萨开智之心法。学《心经》是修般若菩萨法门也。」

因此,一般佛弟子对《般若心经》都很熟识,这部经在我们中国流通之广,可说是「风行天下」,而且持诵者亦多,其普及程度几乎在《金刚经》、《弥陀经》之上。全经二百六十字,言简文略,但含义却极广博而精深。它在一代圣教中的地位,可说是一部很重要的著名经典。

《般若心经》之渊源

《般若心经》最初译名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鸠摩罗什所译,是中国最早的汉译《心经》。

另一版本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鸠摩罗什译本完全一样,只是少了「摩诃」、「一切」等字,是玄奘法师的译本。据说当年唐太宗曾经出榜昭告天下,征求高明大德将《心经》再度删改,如能删一字而不失其义者,赏黄金百两,结果无人可改此经一字。可见《心经》所演说之佛理,确是字字玄机,乃精要中之精要。

鸠摩罗什是显宗的.翻译家,他一生所翻译的佛经,共三百余卷。于圆寂前,发大誓愿,如其所翻译的佛经正确无误的话,当使焚身火化之后,舌不焦烂。结果火化之后,形体均已化为灰烬,只有舌头依旧完好,丝毫没有受损。在《梁高僧传》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述。

由于《心经》最后一段有「心咒」,一般显宗经文较少见,故《心经》亦被视为有密乘思想的佛经。真言密宗祖师弘法大师著有《般若心经秘键》一书,以密宗的角度来解释《心经》,开修行人的智慧视野。文中云:「文殊利剑绝诸戏,觉母梵文调御师。」继法相宗慈恩大师及华严宗香象大师后,于「《大般若经》六百轴中之肝心」义外另树一智,指出此经说「般若菩萨之心真言,揭谛等咒故名《般若心经》」。

《般若心经》之译本

《般若心经》有广、略本之分,译本前后共有七种:即《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鸠摩罗什)、《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般若波罗蜜多那提经》(菩提流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利言)、《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智慧轮)、《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施护),其中以鸠摩罗什译较着。然诸译本中,仍以本经流传最广远。

另外,在日本京都法隆寺,藏有最古老的梵文本。英国人马克斯蜜勒将此经译成英语,在外国出版,介绍到全世界各地。此后所有的英译《心经》均以他的作品为蓝本。

一九九五年,《般若心经》的英文版已「上网」。在电讯世界中,《般若心经》的信息,已成为电子媒介中的一个秘键,《心经》的种子已在未来世界开始发芽茁长。(未完待续)

注释:

注1.四例翻经,及五种不翻列表如下:

┌一、翻字不翻音—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

四例翻经┼二、翻音不翻字—卍字等。

├三、音字俱翻—纯粹译成华言之经典。

└四、音字俱不翻—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亦不翻)。

┌一、多含不翻—如婆伽梵(佛之尊号),含六义:一、

自在,二、炽盛,

│ 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

├二、秘密不翻—神咒。

五种不翻┼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

├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等(庵摩罗果译为「无

垢清净」,是印度一种果名,如林檎,食之可除风热)。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单解释】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简单解释06-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10-1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10-1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节选解释06-26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文解释10-19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内容解释06-2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三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若无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为了所缘法故而说经名,是故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经名。不但唯假设名言,一切经无不摄集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中,故亦是经之母。此中薄伽梵者,谓摧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等四魔,皆由此般若波罗蜜多义,令魔不能得便,一切魔悉无依处故;圆满具足六种殊胜功德(自在圆满、相好圆满、祥瑞圆满、声名圆满、智慧圆满、精进圆满),智慧一切功德,亦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加持力而生;不住涅盘,亦是以般若波罗蜜多义破除一切心意识分别,永离一切习气故,名为薄伽梵。母者是说三世一切诸佛皆从修习般若波罗蜜多义而生,若由般若波罗蜜多义所生,其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成为一切诸佛之母,故名为母。般若者是说由闻思修三种般若,如实了知真实性,故名般若。波罗蜜多者谓由般若不见所有法故,无相、超过二边及超出生死故,即名波罗蜜多。心者谓在《十万颂般若经》等之内,乃至一切甚深殊胜的小经,无不摄集于此经中,故名为心。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者,谓在《十万颂般若经》中亦说:若顶礼般若波罗蜜多,如同顶礼三世一切诸佛故。是为积集福德资粮和供养故而顶礼。已明顶礼,当释经文。

于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从头至尾,以七种义显明解释。何等为七?(一)因缘,(二)趣入般若,(三)空性的相,(四)般若的修行境,(五)般若的功德,(六)般若的果,(七)般若密咒。

此中因缘,谓从“如是我闻”乃至“及诸菩萨摩诃萨俱”;趣入般若,乃至“五蕴体性皆空”,空性的相,乃至“无智无得,亦无不得”;般若的修行境,乃至“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修行;般若的功德,乃至“究竟涅盘”;般若的果,乃至“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般若密咒,乃最后的咒。以上经文。

(一)释因缘义

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如是我闻”,是说一切大乘经皆由圣者妙吉祥菩萨听闻,总摄为我闻。此中“如是”,是诠说般若心要所有异门差别性,“我闻”,是说在世尊前亲耳所闻,从《吉祥歌》所说,是由现前耳根听闻,故名为闻。“一时”,即是说般若心经之时,不应作为其他时宣说,应为世尊住王舍城于诸眷属唯独一次宣说之时。“薄伽梵”,是显此中大师是谁,所在何处,所有眷属是谁,集会后当作何义。大师即是佛世尊,境是王舍城鹫峰山中,眷属是大苾蒭僧及诸大菩萨僧。集会后当作何义?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中词义如上所说。“王舍城鹫峰山中”,王舍城是共称摩竭陀国坚影王(或影胜王或瓶沙王)的中心地,是这一地区城市的总称。鹫峰山(山如鹫鸟,旧译灵鹫山或耆阇崛山)即在此地区,此地宽广,鹫峰山上为众鸟所集之处故名。“与大苾蒭众”,是说力大数多,“及诸菩萨摩诃萨”,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义,一切圆满现前而又安住般若波罗蜜多的众多菩萨。“俱”者是说世尊由众眷属围绕而共俱住。以上释因缘义竟。

(二)释趣入般若义

经云:尔时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异门。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若善男子,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五蕴体性皆空。

世尊为加持一切眷属,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入定。此中“甚深明了法之异门”者,是说由此教法而了知所缘一切法,及超过一切边,故名甚深明了,入三摩地即是甚深定。“复于尔时”,是说诸眷属众集会及入定之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的.中间,圣者观自在菩萨为一切眷属,及悲愍一切有情故,而观察般若波罗蜜多甚深性,除五蕴等法体性皆不可得自性本空外,别无有法,是为密意。“五蕴”者,谓色蕴犹如聚沫,受蕴如水上泡,想蕴如阳焰,行蕴如芭蕉,识蕴如幻化。“体性悉皆是空”,是说彼等五蕴皆由自性相空,因超过一切边而无相故,即名为空性。

“时具寿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此显大声闻中般若最殊胜的舍利子,承如来加持威力,而请问圣者观自在。“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复当云何修学。”“善男子”者,是说若从大乘经所生,即成为如来之子。“若”者是说谁能趣入大乘,即堪称为谁。“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即是修行一切法真如甚深离言说故。“欲修行”者,是说应当如何修学,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义,即应当如是了知而修学。此是请问。

“作是语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答具寿舍利子言”,是为答问。是故经云:“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彼应如是观察。”这是说若欲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如以下所说义如是观察,此即如实照见彼等“五蕴体性皆空”,谓彼等五蕴由自性皆空。由于无相,过去时不生,现在时不住,未来时不灭。一切时中无生住灭,即无住性,远离言说,即名空性。“照”者是说如实照见真实性,除彼以外悉无所见。以上释趣入般若竟。

(三)释空性相义

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无得,亦无不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中“色”者,是说由于未悟入空性体性,即由错乱心思见色而起分别,或虚构增益言词。“空”者即是由色之自性空,由于过去时无相,则不可得,现在未来时亦无相,由于(实有、自性)不可得,即不住一切边,及不住一切(有为法、实有)事故,名为空性。“空即是色”,即是于空性不可得之自性中,但有假立色名,不是别有彼色,故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说凡所有色,彼即是离言说的空性,离开色寻求空性亦不可得,即名色不异空。所有离言说的空性中,若离假施设色名别有,亦不可得,即名空不异色。“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说如是说色,亦照见其余诸蕴皆同于色体性皆空。所以经云:“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所言“舍利子”者,是为令不散乱善于听闻的呼唤词。如是一切法空性者,如于五蕴如是宣说,复令了知六处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间,一切世出世法悉皆性空。

“无相无生无灭,无垢离垢,无减无增。”“无相”,是说犹如虚空无相,既无烦恼相,亦无清净相。“无生无灭”,是说现在已生,先无后有,“灭”谓先有后无,但在空性中皆不可得,昔本无生,若无有生,后则无灭。“无垢离垢”,“垢”者谓诸识能取所取分别所行境,空性则已超过诸识,故名无垢。“无离垢”者,是说既无有垢,则无垢染可离。“无减无增”,“减”谓有情,“增”谓佛陀。“无”者谓空性中寻求有情与佛陀皆不可得,故名无减无增。

经云:“舍利子,是故尔时空性之中,无色,无受,无想,无行,亦无有识。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色,无声,无香,无味,无触,无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色”,“色”是所应观察相,空性无相,故空性之中无色。“无受”,如是“受”者是领纳相;“无想”,“想”是能取相;“无行”,“行”是现行造作相;“无识”,“识”是能取各各差别相,因空性中不可得,故无诸识。一切皆无者,谓诸五蕴是有漏相,空性中无诸五蕴。“无眼”,此中“眼”者是所见相,空性无相,故空性中无眼。“无耳”,如是“耳”者是闻相;“无鼻”,“鼻”以嗅香味为相;“无舌”,“舌”以尝味为相;“无身”,“身”是触相;“无意”,“意”是能分析各各差别相,空性中无相故无意。如是六根是能取相,因空性中无相,故无六根。

“无色”,“色”是显色形色相,因空性无相故无色。“无声”,如是“声”者是悦意不悦意相;“无香”,“香”以嗅味为相;“无味”,“味”以尝为相,“无触”,“触”以能触粗软为相;“无法”,“法”以种种差别为相,因空性无相,故名无法。如是诸境是能缘之缘相,因空性无相,故无诸境。无眼界乃至无意界及无意识界,于此十八界者是有坏相,空性中无相,故无十八界。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明”乃至“老死”十二缘起,是能取生死轮回的相,空性无相,故无无明乃至老死。“无明尽”乃至“老死尽”,是涅盘清净的相,因空性无相,故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苦”是烦恼相,“集”是近取亲因相,“灭”是寂灭相,“道”是智相;因空性无相,故空性中无四谛。

“无智”,“智”是以现见一切法为相,空性中无相,故无智。“无得亦无不得”,“得”者谓得无上正等菩提,“不得”者谓诸有情不得无上正等菩提。“无”者谓在空性相中,既无无上菩提,亦无有情可得,故名无得亦无不得。由彼等异名差别,说明一切法皆由自性空性,如是空性即是如是故。以上释空性的相竟。

(四)释般若的修行境义

经云:是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诸菩萨众依止般若波罗蜜多。

这是说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安住修行,是为令未悟入般若者令其悟入故,唯有具足此般若波罗蜜多为修行境界,乃是修行空性的相,因一切法悉皆空故。“诸菩萨众”以“无所得”而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从初入大乘的诸菩萨众,若欲了知五蕴乃至一切相智的中间悉无所得,而不见一切法有微尘许自性故,所以应当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法空者,是说不住自性,若不如是了知,即会由无明错乱心思而成暗昧,于三有苦海中流转漂泊。是何错乱心性,若以闻思修三种般若观察,由于心无所得,则不见烦恼生死,亦不见清净涅盘,亦不见五蕴乃至一切相智,不见空性,不见无相,不见无生,以及亦不见无灭等,真性中亦不见般若体性,悉无所见即见心性。如是见心性者即见菩提,若见菩提法性则为见佛,以法性见佛,由此自体即圆满无上正等菩提成佛。

有对此段文怀疑说,如是唯说悉无所有,岂不成为外道断见,及堕声闻寂灭之中吗?答曰:不会如是,因为以不可得的理趣,能作一切有情义利而回向无上菩提;乃以六波罗蜜多等不可得的理趣,能作如是修行,故无过失。以上释般若的修行境义竟。

(五)释般若的功德

经云:心无障碍,无有恐怖,超过颠倒,究竟涅盘。

若于般若波罗蜜多空性义,在听闻思惟和修习的中间无有恐怖,即能遮止心意识分别及一切习气,名为心无障碍。如从凡夫、外道、声闻和独觉所行境界,完全超过已后,断尽一切烦恼障,及断尽一切所知障,即能到达究竟大涅盘。以上释般若的功德竟。

(六)释般若的果义

经云:三世一切诸佛,亦皆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是说十方世界三世善逝一切诸佛,亦依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受持、读诵、讽诵、修习及为他演说,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证得圆满无上正等菩提而成佛。三世一切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若从般若波罗蜜多所生,其般若波罗蜜多即成为一切诸佛之母。以上释般若的果义竟。

(七)释般若密咒义

经云:舍利子,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诸苦之咒,真实无倒,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秘密咒。即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罗峨帝,波罗僧峨帝,菩提莎诃。

“是故”,谓如上所说,即名是故。“般若波罗蜜多大密咒”,“真实无倒”者,是说明了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义,即名为密咒。一切世间法亦当成为大乘无上菩提,自利利他亦当成就无上菩提,故名真实无倒。“是大明咒”,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义,即是大明咒。若显示贪瞋痴及一切生死苦恼皆不可说,无有自性,其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大明咒。“是无上咒”者,是说般若波罗蜜多者,能成就无上菩提,是名无上咒。“无等等咒”者,是说般若波罗蜜多不与世人、声闻及独觉所行境界相等,而能与一切诸佛智慧相等,即名无等等咒。应当了知,“能除一切诸苦之咒”者,是说若能受持、读诵、讽诵、如理思惟,并能为他演说般若,则无眼病等一切病苦;并能获得十方诸佛及天龙等救护;及由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即能断除一切恶趣及一切生死苦海,故知是能除一切诸苦之咒。此般若波罗蜜多咒者,是摄集一切甚深殊胜义,其自体即成就,则为加持之咒。

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是说三世一切诸佛,即是从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而成佛,所以趣入大乘的诸菩萨,亦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多。

经云:尔时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彼当如是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时薄伽梵说是语已,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尔时世尊从彼定起”,是说世尊入甚深三摩地的威神之力,加持舍利子请问,观自在菩萨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圆满,故“世尊从彼定起,告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曰:“善哉善哉。”“善哉善哉”者,是赞叹说此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与佛所说相同,真实无倒,是故赞言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彼应如是修学”者,是说观自在菩萨如是所说,等同一切诸佛所说无异,故言“如是”。圣者观自在菩萨如是所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说趣入大乘的诸菩萨众应当“如是修学”。“一切如来,亦当随喜。”是说观自在菩萨所说,一切如来尚作随喜,何况其他更无疑惑。时薄伽梵欢喜,即说是语已,由说彼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切会众眷属亦皆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义已,对于大乘无有障碍,故生大欢喜,即名“说是语已”。所以“具寿舍利子,圣者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一切世间天人阿苏罗乾闼婆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姿纳弥扎(胜友)造释圆满。

后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汉有七种译本,鸠摩罗什法师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玄奘法师译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其后五种译本都译为《心经》。罗什和奘奖法师二种译本,都无经前因缘序分,及经末流通分,其余五种译本,皆有序分和流通分。《心经》是一部单独的经,有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有说者、闻者、时间、地点,是集一切大乘甚深殊胜经之中心要义,并不是从《般若经》中某一品或某一段经文的抄经。虽有七种译本,但与经义并不相违,只有各据版本不同而译文稍有差异,如果将七种译本对照研究,可能会对此经更有深刻理解。自玄奘法师译出《心经》后,受到汉语系佛教徒的普遍重视及喜爱读诵、书写和修持,寺庙中还作为常课念诵,其古今汉文注释可能约有百家之多,但缺汉译本注释。

藏译本《心经》只有一译,没有异译本,是藏传佛教徒日常必诵的经,它收编在《甘珠》“般若部母子十七分”中的“子部”。藏译本注释,据布敦大师的《大宝藏论》说有八种,但有二种未得本,故今“德格版”亦只刻六种,今译《心经释》即是六种释中的一种。所依汉译经本,是以法成法师的译本,因此本与藏译本经及六种释本完全相符。法成法师是公元八世纪西藏人,是精通汉藏的大译师,他从汉翻臧的经论不少,如《楞伽经》及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等。姿纳弥扎论师(胜友),亦是七世纪由西藏赤松德赞王,特从迦湿弥罗迎请到我国西藏翻经讲学的大译师,因他译经贡献很大,所以被尊称为“恩师”。因汉文缺《心经》译释,故令从藏本六种释中选译胜友释,供喜诵《心经》者研读。

——译者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于北京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

[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译 任杰 由藏译汉

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

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般若密咒。

(一)般若之名: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若无有名即不能了知其法,为了所缘法故而说经名,是故名为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是于彼“般若”有世间、出世间和无上般若三种。世间般若谓染污,于无常执为常,于不净执为净,于苦执为乐,于无我执为我。出世般若谓声闻独觉了知补特伽罗无我,因了知有为法无常,有为法皆苦,补特伽罗无我,及了知涅盘寂静。无上般若者谓如来知补特伽罗无我和法无我,因知无相、无愿及空性,故此为无上般若。“圣”谓由般若远离忧苦,是为世间出世间最殊胜的般若,即是无上般若。“波罗蜜多”者,是说生死为此岸,涅盘为彼岸,一切有情在被生死轮回贪欲逼使的中间,要由此般若船筏而度向涅盘彼岸,即名波罗蜜多。“心”谓《般若十万颂》一切经皆合集于此经内,故名为“心经”。同时,如来所说教法之内,唯此胜义般若波罗蜜多最为殊胜,故名心经。

(二)因缘。经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俱。

若不说明此经因缘,即不能了知于何处,于何等众宣说,为了说明于何处,于何等众所说,故说因缘。“如是”者是说以下之经义,由此断除虚构增益和损减。“我”是表现前亲耳听闻,因为仅有现前听闻,但并没有通达其义。“闻”谓能听闻之耳根由识所取之词义。“一时”者谓一次听闻,前时或后时。“薄伽梵”(世尊)谓永断见道所断和修道所断的一切烦恼,故名薄伽梵。问:于何处宣说耶?答:是故说言“在王舍诚”,因彼城特别殊胜,故名王舍城。彼城广阔住于何处尚未确定,是故则说“鹫峰山中”,因彼山高大,如鹫鸟形,故名鹫峰。摧伏一切烦恼故名“苾蒭”,由诸外难不可转移,名之为“僧”。“大”谓数多及功德广大,故名为大。自己为求安住无上菩提,故名“菩萨”。为安立一切有情于不住涅盘地故,名为“摩诃萨”。“俱”者,当知是由修圣道者共所俱住。即由此等,说明于何时,谁于何处,宣说何等教法。那未,是何时耶?谓于一时之时宣说。由谁宣说?由薄伽梵。由此说明大师圆满。于何处宣说?于王舍城鹫峰山中,由此说明住处圆满。于何等众宣说?谓于大苾蒭众及诸菩萨摩诃萨众,由此说明眷属圆满。

s("content_relate");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相关文章: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09-06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四圣谛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13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5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四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修学指导

宇宙万有终不能离于真如而独有,正如万物不能离于虚空而别自存在;所谓缘起不离真如,故曰「色不异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本经的当机众,所以观自在菩萨在要说法前,先呼唤他的名字,以提醒他的注意。尤其是甚深般若,菩萨欲畅宣其奥义,非上智之人不可与言,故特呼唤佛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而告之。按法月译本云:「于是观自在菩萨,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从三昧起即告慧命舍利弗!菩萨有般若波罗蜜多心……汝今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舍利子,即是舍利弗(为南天竺波罗门提舍之子,字优波提舍,号舍利弗),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是梵语,汉语意译为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鸜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弗」,意谓子息。「舍利」是印度的一种美眼鸟,其母为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所以「舍利弗」之名,意思是指「舍利之子」。

色不异空,「色」指身及宇宙一切万有的现象。「不异」;「异」字除作「各异」的解释外,亦可作「离」字解。「空」有二义,前文曾经说过了。现在先来把这四句文义略释一下:

缘起假象谓之「色」,缘生无性谓之「空」;虽有假象都无实体故言「不异」。所谓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说「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说「空不异色」。一切色法皆藉众缘而生起,本无自性,非色灭而后始空,即存在时亦不过是一种幻相,莫不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依性空而幻生一切万有的色法,则性空便为一切色法之本体,故说「空即是色」。以上所说是约缘起性空义。(一、由因「缘」和合生「起」之法,皆无自「性」,其体本「空」,故云缘起性空。此空字作虚妄不实解。二、谓一切「缘起」诸法,皆依真空理体而生起,当体——其「性」——即是真「空」,故云缘起性空。此「空」字指「真空」。今取虚妄之空释之。)今再略再说明:

何谓「缘起」?何谓「性空」?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无不由各自需要之种种条件——「缘」,和合而生起,这叫做「缘起」。由于一切事物既然都是仗因托缘而生,自然没有实在不变的自性,所以说为「性空」。由于没有不变的自性,所以才能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和合而产生另一种的事物——例如木经火烧则成炭,泥经窑炼则成瓦或砖。一切事物,如果有自性的话,那就永恒不变了。由于不能永恒不变,所以就是没有自性,因无自性故能缘起(幻生一切事物),因「缘起」故说「性空」。这便是「色不异空」等四句的义理所在。

若概要地说:因缘起而性空,所以是「色不异空」;依性空而缘起;所以是「空不异色」;缘起无自性当体即性空,故而是「色即是空」,性空为缘起所依即是缘起之本体,故而是「空即是色」。亦即所谓:缘生无性(有而非有)——色不异空;无性缘生(空而不空)——空不异色。缘生而无性,无性而缘生(即有即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约虚妄不实以明空义)。

正如《中论》所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性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缘起即性空),若无空义者,一切法不成(性空即缘起)。」这句偈可谓揭破缘起性空的秘密(以上约「不异」解)。

又缘起不能离开性空,因其性空故能幻现一切万有的假象——色不离空,性空亦不能离开一切万有的现象,以其没有一切万有的现象,便不能显示性空——空不离色(此约「不离」解释)。《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应于色求(色不异空),不应于受想行识求(受想行识不异空),不应离色求(色即是空),不应离受想行识求(受想行识即是空)」。

一切众生迷此五蕴身心,不能了悟一切缘起性空之理,依缘起因果而为杂染的流转,于是生死无尽,如能依般若观法而修便可度脱生死。

以上乃就缘起性空以释「色不异空」等的四句道理。

兹再约真如(即真空实相)缘起续作说明:真如是法界平等的一大理性,宇宙万有是缘起的一大系统。真如一念活动而成宇宙万有之现象,宇宙万有之生起皆依真如实相为本体;「真如」为「能缘起」,「万有」为「所缘起」,能缘起之真如举体一动,即成所缘起之万有。一切诸法既皆依真如而生起,则宇宙万有无非真如体上之现象,当体即是真如;而真如理性即是宇宙万有之本体,举体不离现象。

至于五蕴身心又岂能在此之外,亦无非是真如体上的一种现象,当体即是真如;万象虽生灭无常,而本体则常住不变。万象是从其形相存在上说,而真如则是从其性体灵妙上而言,所以这就是绝对平等、不生不灭之真如理性,永为一切万有现象所依的'本体,据此则真如与万有并无差别,只要我们能直下承认便可以了。

如果清楚明白了上面所说的道理,则宇宙万有终不能离于真如而独有,正如万物不能离于虚空而别自存在;所谓缘起不离真如,故曰「色不异空」。而平等真如亦不妨万有随缘之用,正如广大的虚空并不拒绝万象的发挥;所以真如不碍缘起,故曰「空不异色」。万有既依真如而生起,当体即是真如,故曰「色即是空」。真如既为万有之所依,即是万有之本体,故曰「空即是色」。

概括而言:万有依真如而成立——色不异空;真如为万有之所依——空不异色;万有当体即是真如——色即是空;真如即是万有之本体——空即是色。《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不异真如。」此则可为五蕴不异真如,真如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五蕴;乃至真如即是诸法实相的一种铁证(以上约真空实相的第一义空以明空义)。

所以,先说「不异」二句是除执,即打破旧思想;后说「即是」二句是进取,即改立新观念。因其「不异」故能离一切相(不着一切法);因其「即是」故能即一切法(不废一切法)。正如《金刚经》所云:「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不异),是故名一切法(即是)」。《中论》亦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不异),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即是)。」「不异」和「即是」的道理,说得非常透彻之至。

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实与「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意思相同。以心外无法,故说空即是色,以法外无心,故说色即是空。以随缘不变,故云色即是空;以不变随缘,故云空即是色。又色不异空,即非有相;空不异色,即非无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非法相亦非非法相。

总上是说明性相不离,空有不二的道理。我们如能依「观照般若」,以体会诸法如实之相,当体即是真如,则为菩萨究竟解脱;若迷乎此理,随缘流转,逐境生灭,颠倒执着,即是凡夫,永堕沉沦。

s("content_relate");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修学指导】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13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6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3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6-21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五

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

近日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看弘一大师的注释时,感觉很有哲理。现在把一些只言片语及个人感受罗列如下,以飨同行。

唯物论者,偏于物质;唯心论者,重于精神。佛学虽非心物二元论者,但认为心之与物,实为构造人体的主要因素。如人体的四肢百骸,是地的坚性;唾涕血泪,大小便等,是水之湿性;人体之温度,是火的暖性;行动进止,俯仰屈身种种动作,是风的动性。人体中地水火风等物质的成份,就是五蕴中的色蕴;其他有关知情意等的精神作用,就是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

由此五蕴积聚而成的人生,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只是幻有,假有,非真有,所以说:“有而非有”。此有而非有的生命,不止是无常的、而且是苦的,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等苦。

在人之四周,有谁能逃出痛苦的魔爪呢?不要说科学家无法征服外在的一切风灾、水灾、火灾,及海啸、地震、瘟疫、疾疠等自然界的灾害,致使吾人无法摆脱这些威胁!就是人生内在的心理与生理,又有谁能幸免生老病死种种苦恼呢?

生苦:佛经说:人在母胎之苦,甚于地狱;出胎后,与外界空气接触,痛如刀割;所以人生,在呱呱堕地的前后,己经饱尝痛苦的滋味了。

老苦:人有了生命,很自然的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当人生壮年的时候,往往雄心万丈,壮志凌云,谁知世途险诈、命运坎坷,半生遭遇,百般磨折。所谓:‘人间历尽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或因愤世嫉俗,苦恼悲伤,壮志未酬身先丧,固然属于不幸;假使侥幸,能长命百岁,满以为福,谁知:‘百年如流矢,生命若昙花。’寒暑迁流,岁月不永,转瞬青春消逝,渐渐鸡皮鹤发,步行龙钟,老之既至,则风烛残年,人命无几。你会不会‘悲吾生之须臾,感吾生之行休’呢?假如子孙不孝,老而无依,心中苦楚,又能向谁申诉?

病苦:人生血肉之躯,原非铁铸,精神饱受环境种种无情的打击,肢体复受寒暑风雨的侵袭。贫者因为饥渴而疲于奔命,富者又为五欲尘劳消耗精力。所谓:‘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焉得不病之理?‘英雄最怕病来磨’。病倒了,辗转呻吟,当你察觉‘病时方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时,己经悔之已晚。若然不幸,贫病交逼,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病苦煎熬的凄惨,真的是有口难言。

死苦:古人说:‘寄孚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然则,人生于世,不过匆匆数十寒暑,‘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所谓:‘风火散时无老少,深山磨尽几英雄’。一旦死神降临,纵然是有金钱、有势力、有地位,又有甚么用呢?‘有钱难买阎君赦,无计能求狱卒饶。’最后,不是仍然要向死神屈服吗?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虽然贪生怕死,人之常情,但死之一字,又有谁能幸免?

爱别离苦:人生恍如‘海萍云鸟,聚散无端。’为了事业,学业,或逼于环境,至亲至爱的人,都要分开。但人非草木,谁属无情?对于自己所爱的,一旦生离或死别,犹如‘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泪深江海犹嫌浅,恨远乾坤未是长。’你伤心不伤心呢?古人说:‘人生最苦是甚么?无非生别与死离’,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求不得苦:贪求享乐,力争上游,原是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可是,人总是不知足,往往得寸进尺,得陇望蜀。但人之所欲无穷,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限。故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你对于金钱、地位、声望、以及生活上种种贪求,不得满足时,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悲哀?

怨憎会苦:人与人之间相处,每因个性不同,见解不同,嗜好不同,或因利害冲突,难免发生磨擦,甚至互相敌对,而又偏要同事共处,朝夕相见,所谓:‘冤家路窄’,心中多么难受?至于家庭中子女的不孝,兄弟姐妹的不睦,婆媳姑嫂的争吵,…又何尝不令人感受难言之苦呢?

五阴炽盛苦:人生的苦恼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令人苦恼不安的`,就是人的五蕴色身。所以佛说:‘身为苦本,形为罪薮。’中国哲学家老子亦说:‘大患莫苦于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可惜世人没有般若智慧,竟然执著五蕴诸法组合的色身为自我。既然有了自我的观念,自我的执著,便自他对立,分疆划界,物我角逐;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搏斗,更为了谋求自我的发展,以及满足自我的私欲,而互相竞争,互相排斥,甚至互相陷害,互相杀戳。遂使人生如战场,人的一切厄运,亦随之俱来,人生的苦恼,也就无穷无尽,故说:‘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运用般若真空的智慧,不但照见五蕴皆空,同时发现五蕴假我的背后,还有一个永恒的真我存在。因为五蕴之相虽假,但五蕴之性却是真的;这个真实不虚的诸法实性,才是永恒真我的所在。如果我们能够向善的方面发展,就可以开拓真理的生命,终必证得此永恒的法身真我,回复人生本觉明净,纯善无恶的真心。因此,教人实行克制自己,扩展私我,成为大我;使自己浑然与物同体,万物莫不在自己的怀抱中,而自己亦溶化于万物的怀抱裹,自他一体,物我交融;不再为满足个人的私欲,而薄人厚我,反而体会我与众生,是息息相关,苦乐与共。

人能克制自己,化私欲为大公,把小我扩展为宇宙之大我,就可征服自己,改造自己,不再为一己之利以坏全体,以危大局;更不会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如是贪心既灭,嗔痴不起,自然取消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人能浑然与物同体,就不再患己身之危害,而忧众生之苦恼。每视他人之苦为自己之苦,把他人之厄难当做自己之厄难,事事重大我而轻小我,在在先公后私,舍己济人。前者是自我的救济,属于自利;后者是推己及人,属于利他。一则去恶,一则从善;一则自利,一则利他,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成就佛道,证得永恒不朽的真理生命——法身真我。这就是:‘空而不空’。

若然人只知去恶而不从善,那是消极的;只知自利而不利他,那是自私的。仅有无我的思想,而无救世的悲愿,就会堕于悲观而厌世;仅有大悲救世的悲愿,而缺乏无我之精神,悲愿就无法完成;那是绝对不可能建立理想的人生,找回永恒的真我。

观世音菩萨,教人修学般若法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通达缘起性空的原理,洞悉五蕴假我,是缘生无性,有而非有。不再颠倒执著,此‘身为苦本,形为罪薮。’的五蕴假我,而贪、而嗔、而痴、而去作一切不合理的恶业;反而扩展小我而为大我,积极展开济世益群的利他工作,拔一切众生之苦,与一切众生之乐。然则,何止“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能“度一切苦厄”;还可以积功聚德,断烦恼,了生死,到达涅槃真理的彼岸,究竟离苦得乐!

由是可知,五蕴皆空的内涵,不止是消极的有而非有,否认一切,厌弃世间;而且是积极的空而不空,建立一切,利益世间。可以说:是由消极跨进积极,由悲观走向乐观,由愚昧转为智慧,由罪恶转为良善;甚至由迷转悟,由凡转圣。不但可以度脱人世间的一切苦厄,还可以度脱出世间三乘圣众的一切苦厄;不但可以彻底取消无明烦恼的黑幕,还可以竖起真理智慧的旗帜,横度二种生死的苦海,到达真理的彼岸,回归真心的首都,彻底反妄归真,究竟觉悟成佛;因此,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s("content_relate");

【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感】相关文章: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13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5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论09-04

浅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9-04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六

青年僧的故事 -- 般若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

春去春又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again)

金基德,金汶映/著 金炫辰/译

青年僧的故事 -- 般若心经

从一柱门方向突然传来叫师父的声音。

被陌生人喊声吓到的青年,以戒备的眼神望去,看见两名男子向庵这边挥着手。

青年吓坏了,停住手看着老僧。

「楞着干什么,还不继续刻?」

老僧划着船接两个男子过来。从船上下来的两人认清楚青年的相貌之后,互相使了个眼色,迅速拔出枪指着青年。他们是来追捕杀人犯的警察。

「扔掉刀,站起来!」

青年缓慢地立起身,以恐惧的眼神瞪着警察们。突然他的态度大变,握紧刀打算抵抗。

警察们喊道:

「丢下刀,不然就开枪了。」

在旁注视着这情景的老僧,毫不理会事态的严重,大声命令道:

「你做什么?继续刻!」

听到老僧的话,青年又坐下来。工作虽然继续着,但是刀尖已找不到重心,晃悠得厉害。老僧对警察们说道:

「这是般若心经。让他刻完之后再走吧。」

「需要多长时间啊?」

「明天早晨就可以完成了。」

两个警察相互望望,点了头。

「好吧。」

青年刻字的手抖得厉害,老僧看到就大发雷霆。

「真是的,全都搞砸了。心摆得正的话,有什么可怕的?」

青年稳住了心神,重新开始刻。警察们手里拿着枪,靠在柱子上打哈欠,把玩自己的手机。

「嗯,要能躲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也不错。」

「太无聊了,没什么可玩的吗?」

越来越觉得无聊的警察们抱怨起来。一个警察把空的饮料瓶扔进湖里,用枪瞄准放了一枪,但是没有命中目标,稍微偏向一边。另一个警察也举起枪,但同样没打中随着水波摇晃的瓶子。

每次枪声响起,青年就缩一缩身体,如同自己挨了子弹一样。

老僧沉默地看着这些人,捡起一颗石子,漫不经心地扔向湖心。石子打在瓶身上,轻脆地响了一声。

两个警察互望几眼,尴尬地站回到廊下。

最后一晚快要过去了。

黎明时,打瞌睡的警察们醒来,发现青年还满身大汗地跪在月光下刻经。

青年竭尽心力刻完般若心经,累得原地躺下了。一个警察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盖在青年身上。

到了早晨,累坏了的青年还没醒过来。老僧把准备好的各色染料分别倒在几个碗里,然后用毛笔蘸着,一个字一个字地描经文。警察们也挽起袖子帮老僧的忙。般若心经就像远山上深浅各异的红叶一样,获得了美丽飘逸的新生命。

太阳晒进院子里的时候,青年被老僧叫醒了。

「起来吧,该启程了。」

青年睁开双眼,面前出现红叶一般绚烂的般若心经。

到离去的时刻了。青年起身进入佛堂,在佛坛前跪下来。他缓缓地闭上眼睛,垂下头。

恰好看到这个情景的老僧,静静地把木佛像放进青年的.包里。青年诧异地瞧他一眼,老僧似笑非笑地向青年点点头。

「佛坛我会空着的,别忘了把它拿回来啊。」

青年背起装佛像的包,走到院子里。

警察们带着青年上了船。老僧把小猫也抱上船。

「师父,为什么把小猫也放在船上啊?」

「每个生灵都有自己该走的路。」

警察们迷惑不解,面面相觑。

青年满脸的担忧。这是回来后第一次,他抬头直视老僧。老僧慈爱地笑着,点了点头。

一个警察想把船划向一柱门的方向,但不管怎么努力,船还是一动不动。老僧仍站在院子里,眼睛盯着船。

惊讶的警察抬起头,看到老僧正向青年挥手告别。青年也合掌跟老僧行礼。船这时才开始自动前行。吓了一跳的警察还没抓好桨,就被飞速地载向一柱门。青年和警察们下了船,空船又自动滑回庵旁,剩下三个人对着远处的庵和老僧合掌致意。

下了船的小猫,犹豫片刻,沿着树林里的路跑得无影无踪。

s("content_relate");

【青年僧的故事 -- 般若心经】相关文章:

般若心经译文10-20

般若菠萝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心经译文10-20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10-1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08-05

般若波罗蜜心经全译文10-20

浅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7-24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原文白话07-15

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6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06-23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解释汇总(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ancehua/cehuafangan/16853616941422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