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案策划 > 策划方案 >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六篇)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六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一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 ,“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分)

13.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12.使:出使(1分); 征蓬:飘飞的蓬草(1分)

13.写了“大漠”“孤

烟”“长河”“落日”等景物(1分);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1分);表现了孤寂的情感(1分)。

(二)古诗词鉴赏(3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二

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当中加深对诗的理解,熟读成诵。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内涵。

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教师范读

自由读

男女pk读

全班pk 教师读

1.请大家先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绘一下诗歌的主要内容

由题目可看出:王维作为使节出使边塞。

2.你感受的或是诗人的情感是如何的?从那些诗句看出来的?请读出情感,并简要分析

悲伤 忧伤 昂扬 积极乐观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单车:说明随从少 仪节规格不高 微显失意情绪 忧愁苦闷

过居延:目的地之远 特殊的地域

欲问边:出使目的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蓬草,它成熟后枝叶干枯,跟离大地,随风飘卷 故称“征蓬”诗人自喻写出飘零之感,去国离乡与出塞的诗人此行相照应(正衬)

归雁—出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巢,适得其所,而此刻诗人却远离故土被排挤出朝廷(反衬)出作者对仕途的担忧以及离开故土的依依不舍之情。

忧伤之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

1、诗人选取了哪几种景物?这句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边塞风光 奇特壮丽

写景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

“大”画面开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出了景物单调

“直”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气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给人一种劲拨坚毅之美

“长”写黄河横贯其间 气势恢宏

“落日”低垂、河面,河水波光粼粼,有种河水吞吐明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圆”落日给人以伤感的印象,而“圆”却 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受。

总体展开想象诗人用了四种景物构图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直逼霄汉地一束孤烟,给人一种广阔豪迈的气概

豪迈豁达之情

2、在《红楼梦》中四十八回,香菱读《王摩诘诗集》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若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意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看到狼烟,目的地即将到达,诗人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得知,将官正在前线保家卫国 爱国热忱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边塞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发挥想象,加强写作训练)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千里迢迢 然一身 远离故国 触物伤怀。可看到大漠边塞风光,奇特、宏状,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将士们驰骋疆场破敌守边,其悲壮的英雄气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它召了诗人,使地逐渐摆脱了孤寂忧伤之情,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

请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背诵一遍。

1运用联想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文章,以第一人称写,假如你就是王维,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2背诵并默写

使至塞上

王维

忧伤之情

乐观豁达

爱国之情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三

《使至塞上》备课札记

备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其有效性的保证。备课不仅是指教师课前对知识和方法的准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情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的策略调整。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也就是说,备课并不仅仅只是教师课前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包括对教学策略的适时调整,对任教学情的全面掌握以及对课堂情况的有效处理。

在“备课―上课―备课―上课―备课”的备课模式中,教师可以在逐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及时整合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率。新课标对7~9年级的学生在古诗文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现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为例,谈谈如何将古诗教学内容在多次备课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一)导入

向大家介绍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诗并说说理由。

(二)泛读

1.感知音律:引导学生划分诗歌停顿。

2.疏通文意:注意读文题,读书下背景、注释。

3.初领情感。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

(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 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2.拓展:

燕然:古山名。东汉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3.齐读尾联(读出热血沸腾,读出豪情万丈)。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虽然我在备课过程中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尤其在方法引领和形式多样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诗句的赏析也比较吃力。总结下来,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对学情把握不清;其次,赏读过程中的方法引导不够具体;最后,课堂拓展环节略显凌乱。为此,我减少了知识量,降低了问题难度,同时加强在赏读过程中的引导。

课堂亮点:

1.出关日记的形式。

2.泛读―赏读―联读的课堂结构。

3.对重点语句的多角度赏析。

改进方法:

1.删去赏读环节中的初领情感环节,这部分与后文赏析过程中的情感领悟重复。

2.在赏读环节增加方法的提示。

3.重新设置课堂拓展环节。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三)赏读

展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

(2)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握诗句情感。

(3)抓住重点字词,感悟诗句意境。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___________,恰遇一个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1)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领悟诗歌的情感变化。

2.拓展:《破阵子》――(唐)辛弃疾。

(1)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2)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在自我研读的基础上,我收集了相关的赏析材料,尤其对诗中诗句存在争议的地方进行了重点研读。为此,我增加了对经典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炼字的赏析,即“直”“圆”可不可以换为其他字,从而进一步细化在方法上的引导。

在这次课堂操作中,课堂拓展环节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破阵子》这首词是学生学过的,对其中的情感都有较好的把握,所以没有起到拓展学生思维和锻炼方法运用的效果。课堂拓展过于简单,可以更换为难度稍大些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改进方法:

1.减少课堂拓展数量,增加课堂拓展深度,对拓展的内容进行替换。

2.增加对学生赏析方法的引导,采用图片展示、学生绘画与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对比和赏析。

3.加强对学生在赏析诗句过程中的引导。

(一)导入(同第一次备课)

(二)泛读(同第一次备课)

(三)赏读

出示《王维出关日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主理解填空。

公元737年九月十五日,我35岁,奉皇帝诏书,以___________(身份),从长安出使到凉州,去___________(何事)。

其实我知道我被排挤出了朝廷。

路过居延时,我看到_____________,它是那么___________,我感到_____________。

(按顺序关注景物及景物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

点拨预设: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学生到黑板前画出自己想象到的景象。

(2)“直”字无理,“圆”字俗气,现改为“大漠孤烟缈,长河落日红”,你赞同吗?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记下所思所想,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推举代表发言)

解析:“大”“长”“孤”传达出寥廓苍凉之感。

直: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圆:用ppt展示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境落日,又圆又大的落日给人以壮美之感。

(四)联读

1.学生继续补充《王维出关日记》

一路奔波,到了 ___________,恰遇一个 ___________,他说他们的统帅在 ___________,听到这个地名,我忽然想起___________(联系自己过往的阅读体验,写上王维此时可能的心理活动),内心不禁涌起 ___________,立刻写下《使至塞上》,以记这次出使。

燕然:泛指边塞。诗文中常用其表示打胜仗,建边功。

2.拓展:《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3.简要分析其中的情感变化。

4.齐读全诗(读出情绪的变化)。

课后反思:

在内容符合学情的基础上,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教学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唯一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赏析个别诗句时,还不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所以,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诗词进行充分地研读,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设。预设的是否准确、充分,则直接关系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效果如何。

总而言之,在多次备课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明确两条原则:一方面,学生是课堂主体。我们应该给他们足够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不唯书,不唯上”,让学生积极发挥想象力,大胆提出质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是课堂主导。我们应该在课前充分预设,在对学情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从不同层面进入课堂情境,从不同角度感悟教学内容。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些前辈无不教导我们要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调控课堂,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我国当下的课改潮流中,这种主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多次备课,并在多次备课中通过对教学策略的不断调整来整合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s("content_relate");

【《使至塞上》备课札记】相关文章: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08-08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范文11-30

王维《使至塞上》阅读练习08-18

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08-09

王维《使至塞上》鉴赏分析11-23

王维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02-20

王维《使至塞上》原文及赏析08-05

王维 · 使至塞上译文及赏析12-30

有关王维《使至塞上》诗歌鉴赏11-23

《使至塞上》阅读练习及答案12-20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四

单车②欲问边,属国过居延③。

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⑤。

大漠⑥孤烟直,长河⑦落日圆。

萧关⑧逢候吏,都护⑨在燕然。

——唐·王维⑩

①使:出使。寒上:边塞。

②单车:这里表示行装简便,随从少。问边:到边塞察看、慰问。

③这句是“过居延属国的倒装。属国,汉朝时已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为属国。居延:属国名,古县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额济纳旗。

④征蓬:随风远飞的蓬草。汉塞:边塞。

⑤胡天:北方的边境外的天空。

⑥大漠:大沙漠。孤烟:指狼烟,即边塞用作报警的信号。据史书载:“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所以诗中称“孤烟直”。

⑦长河:黄河。

⑧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冋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是古代从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塞。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⑨都护:官员,意即总监。燕然:古山名,就是现在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古代也用来指代北部边塞。

⑩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jié),唐代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承,后世人称其为“王右丞”,他崇信佛教,被人尊称为“诗佛”。

轻车简从到边塞去慰问,

路过我们的属国居延国。

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飞出了边塞,

又像展翅的大雁飞到了边境外的天空。

狼烟在广阔的沙漠中直直地冲向高空,

壮阔的黄河映照着圆圆的夕阳。

到了萧关,遇见担任侦察任务的骑兵,

(他们票报说)都护在前线。

公元737年,唐玄宗命王维出使边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上是把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诗人去边塞的途中。“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去边疆慰问。既是“单车”,当然就装备简单,两个字暗含了作者人生的失意。接着作者将自己比作蓬草和大雁,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渺小和环境的苍凉。不过作者很快就被边塞的奇特风光吸引住了,看那烽火台上的狼烟直直地冲向高空,血红的夕阳把蜿蜒的黄河都染红了,此情此景,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神奇的梦幻,这壮美的场景也让作者忘记了个人的惆怅。最后作者终于到达目的.地,却得知长官们都上了前线。在环境恶劣的边塞,狼烟四起,那些守卫的将土们却不畏困难,勇敢地冲出阵地,诗句表达了对他们的赞叹。

本诗描绘了边塞壮美的风光,抒发了作者自己的失意之情,赞扬了边疆将士不怕艰苦的爱国精神。另外,“大漠孤烟直,艮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却逼真地描画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观,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赞叹。

想象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你喜欢吗?

扩展阅读

王维小时候机智聪明,爱憎分明。有一天,同村陈老伯地里的西瓜被偷了。王维气愤地说陈老伯,走,我陪你到集市去捉那偷瓜城。”他临走时,摘了一大把瓜蒂,揣在怀里。

走了没多远,他们就看见一个人一边大叫:“西瓜便宜啦,快来买啊!”一边贼溜溜地东张西望。陈老伯一眼就认出这些西瓜都是自己种的,就大叫:“捉贼呀!”许多人围上来看热闹。卖瓜人恶狠狠地推开陈老伯你凭什么说这瓜是你的?”王维急忙拿出怀里的一堆瓜蒂,说:“这就是凭证。”他请大家帮忙用瓜蒂去对西瓜的底部,果然很多西瓜和瓜蒂对上了号。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很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在王维的诗集中,这一类诗篇并不多,而同时代的诗人高适、岑参和王昌龄,却以写边塞诗著名。

王维这首诗是许多唐诗选本都选的名作。诗中描写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人到达边塞时所见的景色。有人以为这个使是王维自己。因为王维曾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出使塞上,在凉州节度使崔希逸幕府中任判官。如果这样,题目就应当写作《奉使至塞上》。现在没有奉字,可见这个使字是指一般的使者。再看此诗内容,完全是客观的写法,没有表现作者自己的语气,也可知此诗不能理解为王维的自述。

第一联中的单车属国,都是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够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居延是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讲明白这三个名词,这一联诗就容易懂了。两句十个字,意思只是说使者要到边塞上去,已经行过居延,进入胡地。上下两句,实在是重复的。既用单车,又用属国,过居延就是问边。两句只有一个概念。在诗学上,这算是犯了合掌之病,好比两个手掌合在一起。这种诗病,唐代诗人都不讲究,宋以后却非常注意,不做这种联语。杜甫诗曰: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今欲就是即将,东入海就是西去秦,两句诗只说了一件事。白居易诗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咏草的诗,下句就是上句。郎士元诗: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送别钱起》)不可听就是岂堪闻。这些都是被宋代评论家举出过的合掌的例子。

颔联是说使者过了居延,就像滚滚尘沙一样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征蓬是在地上飞卷的尘沙,现在江南人还把随风卷地而来的尘土叫作蓬尘。出汉塞和入胡天,也犯了合掌之病,所以这种对法也是死对。

颈联两句,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抓到了西北高原的特色。孤烟直落日圆,表示天气晴好,无风无云,也是沙漠上的气候特征。

结尾一联说使者到了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一问,才知道都护的军部还在离这儿很远的燕然山呢。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唐时是防御吐蕃的军事重地。燕然山,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时大将军窦宪征伐单于,曾进驻燕然山,在山上刻了纪功的铭文。都护是汉代官名,西域都护是守卫天山南北两麓的最高军官。

王维这首诗的主题是描写当时西域领土的广大。过了居延,已经出了汉代的边塞,可是现在却还是大唐的领土。再向前走,到了萧关,才知都护(当时是节度使)的驻扎地还很远呢。这样看来,唐代的边塞比汉代向西扩张了几千里。但是,王维的地理概念,似乎有错误。萧关在东,居延在西。如果过了居延,应该早已出了萧关。王维另外有一首《出塞作》,自注云:时为监察,塞上作。此诗第一句就说:居延城外猎天骄。可知他曾到过居延,不知为什么这里却说过了居延,才出萧关。至于燕然山,更不是西域节度使的开府之地,王维用这个地名,恐怕只是对当时的节度使恭维一下,比之为窦宪。这最后一联,非但用燕然山,使人不解,而且这两句诗,根本不是王维的创作,他是抄袭虞世南的。虞世南《拟饮马长城窟》诗云:前逢锦衣使,都护在楼兰。在楼兰倒是符合地理形势的。王维此诗本来可以完全借用虞世南这一句,但为了韵脚,只好改楼兰为燕然,这一改却改坏了。

(选自《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五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六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

使:出使。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也是诗人自喻。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长河:黄河。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侯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宣慰,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它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但作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精选使至塞上原文及翻译汇总(六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ancehua/cehuafangan/1685578853150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