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案策划 > 策划方案 >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微信扫码分享

张冠李戴,汉语成语,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这次金笔头网为您整理了3篇《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 篇一

一、成语张冠李戴的解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二、成语张冠李戴的典故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其实,这个成语出自武则天时的俗语“张公吃酒李公醉”,记载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一书中:“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是武则天最宠爱的面首,此时,李姓王朝已经易姓,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篡夺了李姓的天下,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也被废黜。“张公吃酒李公醉”这句当时的民谣,张鷟解释为“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种解释没有任何道理;“张公吃酒李公醉”一语非常刻薄,是讽刺李显无法撼动母亲的地位,夺回李姓的天下,在陪伴母亲饮酒的宴会上,那边厢“二张”饮酒饮得兴高采烈,这边厢李显独自一人闷闷不乐,怀有无限的心事,闷酒喝着喝着就喝醉了。这才是“张公吃酒李公醉”的真正含义。

相似的说法还有李商隐的诗《龙池》:“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薛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业,寿王是李隆基的第十八子李瑁。杨玉环本来是寿王妃,被李隆基看中,使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抢夺而去,变成了著名的杨贵妃,一跃而为李瑁的继母。唐玄宗李隆基在龙池举行盛大的酒宴,薛王没有任何心事,喝至沉醉,尽欢而回,可是李瑁呢?就如同当年的李显一样,心事重重,老婆都被当爹的夺去了,而且还在酒宴上顾盼生辉,他能不郁闷吗?不过跟李显不一样的,李瑁的闷酒再喝也喝不醉,酒宴归来,李瑁仍然醒着,而且彻夜不眠。此之谓“薛王沉醉寿王醒”,同“张公吃酒李公醉”如出一辙。

唐代时,又从“张公吃酒李公醉”演化出另外一个俗语:“张公帽儿李公戴。”这句俗语就更刻薄了,此处的“李公”指武则天早已死去的老公高宗李治,“二张”的帽子戴到了李治头上,不是绿帽子是什么!这才是“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真正语源。

到了宋代,从“张冠李戴”的语源又演化出其他相似的谚语,比如“张三有钱不会使,李四会使却无钱”,比如“张三李四”,等等。后来凡是一个成语或者俗语中同时出现张姓和李姓的,几乎都源出于“张公吃酒李公醉”。

三、成语张冠李戴的造句

1、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矇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2、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3、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4、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5、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6、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7、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8、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9、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10、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历史简短成语典故 篇二

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最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以一当十

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公元5,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栩栩如生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貌。指艺术形象十分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从前有一个樵夫在山上打柴,听到救火声就跑去救火。之后他的柴车也着了火,正好看到路边有一个杯子,就拿杯子跑到河边去装水来救火,但火势太大,一杯水根本就是无济于事,一整车柴全部被烧毁。

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做司马,他目睹了民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写了一篇《捕蛇者说》。该散文描述一个捕蛇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捕蛇,也不愿种地,因为贪官污吏们搞得当地鸡犬不宁。

历史典故成语 篇三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完璧归赵

赵王

以上内容就是金笔头网为您提供的3篇《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相关文章: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精彩3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