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案策划 > 策划书 >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7篇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7篇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以下内容是金笔头网为您带来的7篇《中秋经典美文》,如果能帮助到您,金笔头网将不胜荣幸。

中秋节美文 篇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不识月,故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美丽的月亮总是陪伴我们度过美好的童年,少年,并将不离不弃地陪我们走下去。

月圆人团圆,自古是多少漂泊异地之人所想,但那多数是海市蜃楼,只是幻影。

看那月亮洁白无瑕,温和似雪。和太阳相比,它是文雅的,不似太阳脾气火爆;和星星相比,它是宽容的,不一手遮天。因而古往今来人人写她,赞她。

中秋到,月最圆。这是一个团聚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围在一桌,共度这屈指可数的团圆日子。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过年。众人赏月,月亦看众人。

有谁想到,月亮是孤身一人。

当我们苦闷时,我们对月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当我们苦于表达时,“月亮代表我的心”,当我们“花前月下”时,可曾想过,月亮是那样孤独。

她无声,以至于我们忘了她也有感情,也会孤独寂寞,我们成群结队,她却孑然一身。她为我们默默奉献,以至于我们以为那是理所应当。

中秋节到了,在过自己的节日时,也多想想月亮吧,中秋月是她的节日。让我们也祝她节日快乐!(文/小小)

中秋经典美文 篇二

记忆中的中秋,总是浮现出一幅恬美、皎洁的月色图,那生我养我的家乡小镇,中秋就是一场盛大的乡愁情思:那古老的族谱,那香火缭绕的祭桌,那飘香的月饼,那中秋诗词的咏诵……

中秋,历来为小镇人所看重,尤其是父辈。小镇人过中秋的所有民俗仪式,都在一种悄无声息的秩序中进行着。早在中秋节前十几天,人们就在计算着日子,联络着亲友,安排着行程。桂花酒是悄悄酿造的,灯烛是悄悄竖在竹竿之上的,瓜果、月饼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或许有一天夜里,梦见了离乡漂泊的亲人,于是说:“他们都在那边念叨故乡的月色了,是该回来了。”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尽管有四季轮回,尽管有阴晴圆缺,但故乡的明月在小镇人心中却永不沉落,永不黯淡,永不失色。中秋临近,乡情、亲情在发酵,在浓郁,距离沾满了思念,远方的游子候鸟般地一拨一拨往家里赶。

月饼的香气飘在秋风里,归乡的游子走在古朴沧桑的小镇上,为家乡的每处细微变化而百感交集。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径上,间或能碰上三五成群,扶老携幼的踏山秋游人,熟悉的,寒暄几句;陌生的,会心一笑,从彼此的应答声中擦肩而过。行至疲乏时,择一处光洁的石岩坐下,稍作休憩。一缕从大山深处吹来的清风,带着秋天的气息,挟着植物的鲜润,裹着菊花的芳香,诱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着,这份故乡的秋意便浸入身体,溶进血液,荡涤全身。

小镇人家过中秋,讲求的是一种平实,不张扬,不摆阔。图的就是那种团团圆圆、阖家欢聚的气氛,那种永恒不变的故乡情结。中秋夜的饭是得精心准备的荤素一大桌,得全家人聚齐在大圆桌边,亲情融融地吃喝。团圆饭是很香的,那已经不仅仅是一桌饭菜,而是一桌的团圆,一桌的亲情。

中秋之夜,天高露浓,沐浴着皎洁的月色,全家人聚在一起赏月。那情,那景,安康祥和,是一个充满温馨的画面:一家人围在小方桌边,吃着月饼、饮着香茶、话着家常、说着故事,脸上写满了金秋的喜悦。在这个收获丰硕、收获幸福的时节,任思绪穿越每个情动的瞬间,让记忆掠过那沉积的往事,心底的亲情如潮水涌起,如月光倾泻,如清风徐来……

小镇人过中秋,少了世俗,只有思念,像品茶,重在一个味。

中秋兮中秋美文 篇三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中秋经典美文 篇四

时光如流水,不久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将至。记忆中的中秋,我们一家四口人在老家的小院子里一边吃着香喷喷的月饼,一边赏月。父亲在一边悠闲地抽着他的烟,母亲为我们捧来各种从自家地里采来的煮熟了的果实,冒着的热气暖的我们心里热乎乎的。而我和弟弟一边吃着这些美味可口的食物一边高兴地说笑。那时候的我们姐弟都在上小学。父亲夸奖我唱歌好听,弟弟就打起了他自编的武术。一家人的欢乐总能引来邻居的观望,于是院子里每一年中秋总有很多乡里乡亲和我们在一起度过,不亦乐乎!十八岁那年,我在中秋节这天去拿通知书,记得那一年中秋节特别早。父亲让我回来时买些月饼。骑上心爱的自行车一路飞快地来到学校,我清楚自己很有把握的能考上理想的学校。买了月饼,拿了通知书,回来时我对父亲沮丧地说:“爸,对不起!”一家人包括弟弟都给吓坏了。我接着说,“我把月饼挤碎了!”

当我窃笑着拿出藏在背后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时,父亲的眉头这才舒展开来,母亲激动得流泪,弟弟高兴得跳了起来……

印象最深的中秋节是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一起过的那几个中秋节,如今一切仿佛隔了几个世纪,可是那些零碎的记忆却如珍珠一串串的留在心里,让人想起来就会很感动。

无论如何,中秋节还是让人期待。只是在一起过节的已经不是那些乡里相邻们了,也不是那些学友了,甚至连亲人也不在一起,我和弟弟因为各自工作的原因已经很多年没在一起过节了。由于父母被我们接到城里来,今年可以过一个团圆节了,心里甚是高兴。或许,人生总是不圆满的,就像月亮,据说一年最大最亮的也只有中秋节这一天。多少游子盼归期,多少亲人望相聚。可是时光终归如流水,一分一秒的流逝掉。想着那些孤独的身影,让人禁不住黯然泪下!

或许,有时候,快乐和幸福总是短暂得让人心痛!

可是,谁能拉住幸福的手,让它永远停留呢?我们就只能珍惜现在的一切,珍惜身边每一个我们爱的人,珍惜每一天。

祝我亲爱的朋友们和我爱的父母、我最爱的人节日快乐!有你,世界好美。有你们,我感觉好幸福!

中秋节美文 篇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 是诗仙李白 26 岁在他乡扬州的一家旅舍,抬望天空一轮皓月, 油然而生思乡之情而做的一首诗。从小读到大,都没有过深的感 觉,但是现在想家了。

小时候我最盼望过中秋节,那时只为吃月饼;长大后,依然 盼望中秋节, 但更多的是为品味那种怀着喜悦的心情分享着辛勤 劳动收获的累累硕果, 那种一家人团圆和谐的令人陶醉的家庭气 氛。

我生在农村,那是一个有着“鱼米之乡”美称,令人神清气 爽的美丽乡村。家乡的习俗是中秋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 准备着节日的吃食。

时值果子成熟季节, 于是果园里便热闹起来, 人们从树上摘取许多的苹果、葡萄等新鲜水果摆上几大盘,然后 再买许多各种图案、各种口味的月饼。到了十四那天,要到江里 面撒上几网,弄些新鲜的大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中秋节这一天, 大人小孩都忙, 大人们一整天忙着做好吃的, 小孩也围着大人。晚上,待万籁俱寂、月明如镜之时,大人把洗 得发亮的各种水果和制作精巧的月饼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 放在 院子里的方桌上,然后点上一炷香,虔诚地磕几个头,妈妈说是 祭月神。

一柱香烧完之后, 我们小孩才迫不急待的围着桌子坐下, 一边欣赏着圆圆的月亮,一边津津有味的吃着甜甜的月饼,吃饱 后还要用盆子装半盆清水,放到院子里面看月亮,因为大人们说 可以看到嫦娥,可是一直都没有看到,逗的大人快乐的笑声撒满 小院。

长大参加工作,远离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想跟父 母一起过个中秋节竟然是那么的难。

好长时间吃不到妈妈亲手做 的饭菜,好久没有享受过与爸爸妈妈在一起那种温馨的感觉。

去年, 中秋节与国庆节同庆, 我有幸和父母在月圆之时团圆。

月亮依然圆圆, 月饼更加香甜, 但父母却苍老了许多:

头发白了, 背也驼了, 行动也不如以往灵便。

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有点心酸,有点难过,更多的是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歉意。一时 间,我再也找不到儿时过中秋的那种喜悦和兴奋的感觉。父母亲 一辈子为我们做儿女的操碎了心, 但老了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 天伦之乐。儿女们都忙于工作,看望父母的时间很少,甚至连个 电话都懒得打,父母的日渐苍老告诉我们,他们与我们团聚的时 光越来越短暂,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次,有空 常回家看看。

时光总是匆匆,今年的中秋节转眼又到了。父母不知又增添 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我不能回去看望他们,只能在心里默默 地为他们祈祷,为他们祝福。祝愿我的父母亲,天下所有的父母 亲都能够健康长寿,笑口常开,永远做儿女们避风的港湾,幸福 的依靠。

中秋兮中秋美文 篇六

当月儿又要圆时,秋意也就更加的浓了,金风送爽,谁的一声:“立秋了,就要过秋节了哦——”那长长的一声拖着地地道道乡音的尾音。亲切,绵柔,温馨,倏然的一下就会把心儿拉近,无论你在何处在何方,心儿都会被温暖被牵引着,人儿好似实实在在的踏上了乡间的小路上。

若要在咱家乡,往往是那尾音还没有落地,早被飘红的枫叶染上了火热,携进了山岗小村庄后的小河旁随着波光粼粼的河水一起欢唱着,向着远方流淌着。

望着就将要圆起的月儿,从心底就会升起那阵阵童声: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这就是咱潍坊独有的念月的习俗。往往是这样的声音一响,所有人的心儿顿时亮堂堂的,欢欢喜喜的,丰收的罗鼓就好似从心间响起来了。小时候每当这样的声音响起,我就早坐不住了,扯着外婆的衣襟:姥姥,咱们蒸月吧。

其实,八月十五念月蒸月,习俗已久,但这一习俗究其源于哪朝哪代,却一时还无法得知,但从老一辈人哪里说起就很久远的事了。而且至今仍在某些地方或村落仍沿袭着,给佳节平添了不少乐趣与美好的色彩。

说起念月就要从蒸月开始了,只要仲秋一临近,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蒸月,到不是为了自己吃,而是送人,送给亲友。一般都是老年人蒸来送给晚辈的,奶奶送给孙儿辈的,外婆送给外甥,姨呀姑呀蒸来送给外甥呀侄子呀,由此体现出无限的亲情与老辈人对小辈人的关爱。

所谓“蒸月”,就是蒸“枣饼子”,因其状如圆月,又象征十五的月亮,说来月不过就是用面粉和枣蒸的。做法也不算难,但年轻人却往往做的不如年纪大的人做的好。

我如今还依然清楚的记得外婆蒸月的情景,外婆做事总是干净麻利的,她总是先将揉好的面赶成两张大大的饼子,大的饼子直径50厘米左右,小的10厘米左右,一般30厘米左右,厚度13厘米。这还是一旁在灶上烧火的小舅对我解说的呢。

外婆边忙着活边给我讲故事,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才知道那嫦娥曾经就住在我们这里,否则怎么会有寒娥塚呢,而且现今也依然有的呀,离我外婆家不算远。

我同着小伙伴们早听得入了迷呢,问这问那的,幸亏外婆知道的多,否则还被我们问住了。外婆边讲着故事,就已将饼子赶好了。然后,取一张饼子,在上面密密麻麻摆满红枣,再在上面覆盖上一张同样大小的饼子,形成一个圆枣饼,这就是“月”的雏形。

接下来,便开始装点“月”。这也是我们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一个步骤呢,因为我们也可以互动的,就算是不能亲手做也可以提要求的,一会要外婆捏只小兔子一会要外婆捏头小花猪,小刺猬什么的。

装点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给“月”披上“云肩”,那样子就似似女孩的披肩,诩诩有飘逸之感。也就是做一层和“月”一样大小的带花边的薄面饼,紧粘在“月”表面;第二步就是捏塑装饰物,就是用面做一些吉祥物造型,如西瓜桃梨、杏花菊花、灵活可爱的小兔憨态可掬的小猪和顽皮的小狗等,并多用红枣点缀其间,似雪海中的红梅娇艳夺目,这样下来一个“月”就做成了。

外婆做好“月”后,要将“月”先放在一旁先“醒”一个多小时,然后才把“月”逐一放到锅内蒸。很快随着缕缕热气一股股浓郁的枣香味散了出来,早把我们一群孩子的馋虫勾了出来了。一个个垂涎欲滴的围在灶台旁,欢呼着等待着。足足等足35分钟,蒸制就完成了,此时,一个个精美、泛着亮光的“月”就出锅了。

其时在蒸月的时候就足能感受出节日气氛了,老人们在忙碌的时候,小孩子也在一旁也像我们一样都不会闲着的,也学着捏几个花瓣儿放上几颗枣子,老人们虽然会辇孩子们上一边去玩,同时又欢喜的说着孙儿们:“真是越帮越忙了呀。快去灶上看看水开了吗。”或夸几句孙女儿:“嫚儿,这个花儿捏的巧,大了会找个好婆家呢。”

那一旁听了去的小男孩儿就会嘻嘻的通着两筒鼻涕说:“大了嫁俺当媳妇吧,俺天天让你给俺蒸‘月’吃呢。”一群孩子和老人们听了就会轰的炸开锅一样的笑着。

等那月蒸好后还是不舍得吃的,这家送那家送,走亲访友就开始了,我们一群小孩子就盼呀等呀,一天天数着,盼节日快快来到。好在圆圆的月亮下念月。

等呀盼呀,终于把月儿盼圆了,仲秋节傍晚,天刚刚暗下来,一轮明月徐徐升起了,大大的,圆圆的,亮堂堂的,一群孩子们就各自从家中出来,手捧着月念起了月:“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宛如一曲“中秋童声大合唱”,又似一首乡村纯音乐,此起彼伏把节日的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仲秋的月儿格外的圆也分外明亮,金风送爽,瓜果飘香欢庆收获,稻谷成熟歌唱丰年,我总是遥望着那圆圆的月儿,一眨也不眨眼的看呀看,大声的念着月欢快的与伙伴们舞蹈着歌唱着,看着看着好似就看到嫦娥飞出了广寒宫,飞回了人间,诉说一腔的念乡,舞蹈一曲的向往人间。

孩子们在村头在巷子口,在树下透过树叶,望着圆圆的月儿用最洪亮的童声大声的念呀念,念完了月才肯将月分着吃,你分我一块,我分你一块,来不急吃急急的跑回家里给上了岁数的长辈们先吃一块,自己才美美的吃呢。

每逢仲秋节,若是哪位孩子刚好病着,不能出来玩耍念月,他的祖母或长辈就会把他搂在怀中念到: “月嬷嬷,本姓张,骑着驴,挎着筐,谁家孩子得了病,俺就给他开药方,只要吃了俺的药,管保叫你更旺祥!”说来也怪,第二天那孩子的病就好了,又欢快的去到处玩耍去补上昨晚没有念的月。因为我的身体不太好,自幼就多病多灾的,每逢仲秋节外婆给我年年都要念上一念呢,如今我身体这样好又如此的幸福,说不定与我外婆每逢十五为我念月的有关呢。

念月念月,念的月儿圆圆,念的家儿团团圆,念的人间处处一片翔和五鼓丰登。又到仲秋,情不自禁的想起了这念月的习俗,这是咱潍坊独有的习俗,不能丢掉,要传承下去。

月儿,又一次在心底念起,无限的幸福与温馨,由心的祝愿着普天之下的人们:月圆人圆家庭团团圆圆,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中秋节美文 篇七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带来的7篇《中秋经典美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7篇相关文章:

中秋经典诗句精彩3篇

中秋节黑板报:中秋经典诗歌朗诵

中秋经典祝福语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9篇)

中秋经典诗词名句(经典4篇)

中秋节黑板报内容大全:中秋经典诗歌朗诵

中秋经典的古诗句(经典5篇)

中秋节黑板报内容:中秋经典诗歌朗诵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7篇

有关中秋经典的诗句集锦(优秀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中秋经典美文优秀7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