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办公表格 >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1

文豪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1

微信扫码分享

[案例背景]

从教12年,我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长期教六年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对古诗词喜欢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 我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可见,大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过后很快就忘看到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那种古典与流行之间的一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我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定的普遍性。 于是我想:现在从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肯古诗之风,为何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S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诚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深一层次的思考。

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呆板的教学方式,-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不少教师平时教学古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就很少。这种枯燥无味的教读课,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古诗词教学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有的学生说:“长一点的诗词,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这是一种畏难心理。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白觉静心背背古诗词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也有学生说:“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这些学生很实际也很纯粹,他们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来多读多背,至多背儿句“名句“考点句”。

[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古诗新唱

在古代,凡是诗词佳作,都在民间广泛传唱。“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我们不能达到古人“吟唱”的高度,但古诗新唱”确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邓丽君曾把《但愿人长久》演绎得动人心弦,让我们对苏轼的《水调歌头》刻骨铭心。我们能否也把古诗词唱出来呢?课堂上,典雅、清丽的古诗词名句配上时尚流行的优美旋律,该多好啊!著名作曲家谷建芬为许多优秀的古诗词谱曲,创作了《新学堂歌》,动听的歌曲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唱若《春晓》《明口歌》《咏鹅》《出塞》 《长歌行》 等歌曲,孩子们浸润在古诗词与音乐营造的海洋里,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了我们祖先的经典。

二、比较鉴赏

学习白朴的《天净沙秋》,也让学生读一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两首词的异同。这两首词虽然都是在写秋天,但是两位作者眼中的秋天并不是相同。《天净沙秋思》 表达了作者悲绪四溢的心情,《天净沙秋》 则虽有秋景的清素,却无悲凉的愁绪,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在这种比较中察赏古诗词,学生兴味盎然,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致。

三、作业设置:

在六年级下册“趣味语文”中,有一篇关于标点符号的小短文, 把杜牧诗《清明》改成. 肖小令和一出小短剧,学生甚是喜欢。受此启发,我在教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实践证明: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时常在教学中,在动听的音乐声和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铃声响起。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惜。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问”: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点。

以上是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感受,或许在正确理鲜并践行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足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1相关文章:

佚名:长歌行-小学古诗精选2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1

小学古诗文教育系列——一朝三暮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1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bangongbiaoge/10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