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办公表格 >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5篇)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5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5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以诵读来“帮助”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从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形式来说,即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六年级学习诗词的要求:“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想象等来体现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考虑到本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活动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品读词文,通过想象,把平面的词句想象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一幕立体的场景,进而理解词句的内涵,体会词中的情感。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结合《课标》要求、我设想了五字课堂教学模式。

1、导

通过曲调《破阵子》和《西江月》的对比,使学生了解词牌名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选择什么样的词牌名就决定了词的风格。

2、读

让学生在诵读中“看见”另一片天空,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实现对古诗词大意的把握。另外,悟诗人之情,要读懂诗词的景,词的意境就呈现在眼前了。

3、赏

赏析古诗词,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趣和意蕴。以诵读想象来“帮助”赏析,带学生感受词的意境美。

4、悟

在赏析中,体会此人对景的喜爱之情和期盼丰年的喜悦之情。

5、写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做到文景合一,身临其境。

根据板书的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板书。此设计内容精炼,条理分明,既显示了课文的结构,展示了课文主要内容,又主题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景(美)情(真)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百读不倦。以下是yjbys小编和大家分享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著阅读栏目。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本课的教学遵循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件、小黑板、课前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等。

(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课前交流: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

6、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7、指名配乐朗读,相机评价。

8、男女生比赛读。(读前互相鼓鼓劲儿)

[环节简析]:由于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巩固已知。学生步入六年级,已经养成了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因此,教师可放心地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教师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知识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

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 “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

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描述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

[环节简析]:“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

2、品读下阕

教师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

指名读,比赛读。

(4)、多媒体煽情。(画面、音乐)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环节简析]: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又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精彩纷呈地想象,兴致勃勃地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这不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境界吗?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点击画面和文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3、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学生交流(学生有的说想学习其它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它词,有的说想把这美景画下来,有的说想给它配上曲子唱一唱,还有的说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

4、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环节简析]: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再一次促进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可谓水到渠成。“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者能够以这首词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发学生去搜集辛词,吟诵辛词,把学生的视野一下子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另外,这首词明白如话,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表现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s("content_relate");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稿11-2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06-01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稿12-11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05-29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实录05-0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11-24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案11-2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10-0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07-30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三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以读促教,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想象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链接辛词,课外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1、谈对“词”的认识

2、诗词对对碰

过渡:你们真是学习上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再走如一首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3、出示题目,师读。学生说说老师为什么停顿。

4、师生一起板书课题。说说你在题目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5、诗人猜猜猜(诗人介绍)

过渡: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辛弃疾的作品,选自与他的《稼轩长短句》。

二、制定学习目标

1、学生自己制定

过渡: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读”是学习诗词最好的途径,为此老师制定了一个“四步读书法”

2、出示读书方法

三、品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读准音

1、自由读,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强调“见”

4、齐读

(二)读韵味

1、自由读,找韵脚

过渡:诗词有了韵脚我们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有了平仄音就有了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现在我们听听名家朗读,体会一下诗的韵味。大家边听边画节奏。

2、视频朗读

3、指名读

4、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师生配合读

过渡:古人读书的方法有很多,你知道哪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6、指名读

7、师吟诵

过渡:不知不觉我们又读了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现在穿越到辛弃疾的身边,做他的同行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得到,想到的大胆说说。

(三)想画面

1、自由读,边读边想。(提示:汇报时用上读着读着……)

2、学生汇报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见想象可以产生美。词就像一杯咖啡,需要细细品味,这样才能走人画面,走人诗人心里。

(四)读情感

品上阙

1、学生读上阙,品“惊鹊”

2、想想鹊儿被什么而惊

过渡:这么轻微的声音竟然能惊动树枝上的鸟儿,黄沙岭的夜晚真静啊!这种写法就叫“以动写静”我们之前也学习过不少,老师举两个例子,同学们读读

3、写法分析

4、想一想,说一说

过渡:是啊,诗人多么期盼有一个丰收年啊,多么希望农民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啊。

读下阙

1、六月的天,猴子的脸,说变就变。正在大家津津乐道,展望未来的时候天气发生了变化(读)这时诗人的心情怎样(着急)他会怎样做(避雨)结果呢?(读)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喜出望外)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质疑:“点”意趣所在

3、齐读

四、阅读链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齐读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

2、小组自由学习

3、汇报(音,韵,画,情)相机指导朗读

4、情感总结

5、对比这两首词有什么不同?

总结:同学们感受真深。同一个人写出的词风格迥然不同,他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一生征战沙场多年但一直热爱大自然心系人民,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

五、布置作业

1、选择其中一首编成小故事。

2、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词。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一作:溪桥)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词名。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信州上饶之西,作者闲居带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见:通假字“见”通“现”,发现,出现,显现。

词的前两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描绘出了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夜空晴朗,月亮悄悄升起,投下如水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乌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表现了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

喜鹊对光线的变化极其敏感,月上时分,它们常会被月光惊起,乱飞乱啼。曹操《短歌行》有“月明星稀,喜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苏轼《杭州牡丹》有“月明惊鹊未安枝”。

首句中“别枝”之意,一直众说纷纭。有解作“远枝”;有解作“斜伸的树枝”;有解为“乌鹊要离开树枝飞走”;有解为“乌鹊拣选树枝”;还有人解为“月亮离别了树枝”。虽然难有定论,但从一二两句对偶考虑,“别枝”对应“半夜”,“别”字当是形容、修饰“枝”的,故解释为“远枝”或“斜伸的树枝”似乎更为恰当。

词人虽是夜行,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我们仿佛看见他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山路上,一会儿看看明月走到哪里了,一会儿听鸟啼蝉鸣,悠闲自得。此时的他,没有需要快马加鞭的紧急公务要处理,也不用为他人的指责、诽谤而彻夜难眠。虽然遭弹劾免职,胸中还有诸多愤懑愁苦,但美丽的自然和恬淡的乡村生活替他化解了部分的愤激之情。所以,在这美好的夏日夜晚,走在宁静的山间小路上,他已经完全沉浸于清风明月之中,融于天地。

路旁的稻田里,稻花飘香,预告着又一个丰年的到来。田里的青蛙也耐不住寂寞,阵阵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写出作者热爱自然,夏天的生机勃勃。

月光下,嗅着稻花的香味,听着蝉鸣蛙叫,轻松愉快的词人继续信步前行。抬头望空,“七八个星”挂在天边,稀稀落落,原来星星们都叫乌云给遮挡住了。突然,山前下起小雨来,“两三点雨”滴落到了词人身上。

这一来,刚才还闲情逸致的词人不禁有些着急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也许一场倾盆大雨就会继之而来呢?他加快了脚步,赶着寻找避雨之所。

从山岭小路转过弯,过了一座溪桥,就在土地庙旁的树林外,一座茅屋现在词人眼前。高兴的他细细一看,竟然就是从前落过脚的那家小店!“社”,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s("content_relate");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释|赏析】相关文章: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赏析06-27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赏析06-0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11-1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赏析11-1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赏析08-0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注释12-0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及注释11-15

西江月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赏析09-04

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12-15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赏析11-01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五

程 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4分)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4分)

(1)①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

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1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2分)

(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

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

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2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023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范本(5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bangongbiaoge/1685609519151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