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办公表格 >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五篇)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五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一

2、艺术的表现需要雅俗共赏,而非仅仅满足一部分人的胃口。

3、在她一剪一刀下,都能刻画出一个个可亲、可爱、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新境界,因此她剪出了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

4、对联属对工巧妙,妙趣无穷,雅俗共赏,不仅能令人捧腹大笑,而且还引人开怀畅饮。

5、阳春白雪固然不错,但往往曲高和寡,倒不如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来得好,平民音乐虽不比天籁绝音那般高雅脱俗,却也能引人入胜,与人们灵魂共鸣。

6、怎样才能雅俗共赏才好。

7、不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文艺作品既高雅又通俗,可以为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

8、其次, “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9、“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不是雅俗共赏的哟!

10、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它们的雕刻独具匠心,各具特点和行态,真是雅俗共赏的杰出文化瑰宝。

11、冯梦龙编辑思想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当代出版走出贵族化和脱离市场的误区,走大众出版的道路,用雅俗共赏的图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12、在当今众多的报刊杂志中,《读者》可谓是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13、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14、冀派内画的主要特点是立意深远,气韵生动,布局巧妙,线描设色浑雅丰富,书画并茂,雅俗共赏。

15、这或许间接解释了此片为什么在娱乐性方面会变得比较迎合大众口味,电影风格亦变得雅俗共赏。

16、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宝石,它可以引人注目地镶嵌在正规的传统首饰上显得雍容古朴,也可以随意地佩戴,而且它物美价廉,差不多人人都买得起。

17、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

18、春晚的小品真是雅俗共赏。

19、此书的编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要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二

《论雅俗共赏》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948年出版,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的最后一本书。书中共收录文章十四,有三分之一谈诗歌,谈朗诵诗。

《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并且用作书名,朱先生有其独特的用意。用现代"论雅俗共赏"的立场解读传统,充分体现了俗人或常人的立场,更体现了人民的立场。同时,书中各论文都体现了人民立场,也向着人民说话。

雅俗共赏,语出自明代孙仁孺《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具体讲的优美、通俗,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雅俗共赏"是雅文化和俗文化的最高境界。

学者刘双平说,人类文化是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从总体上看,可以分成两大类:"俗文化"和"雅文化"。所有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文章、艺术都属于"俗文化",如新闻通讯稿、报告文学、民间艺术团体的各种表演等。雅文化又可分两类:"曲高和寡"之雅和"雅俗共赏"之雅。雅文化要保持其生机与活力,就应从小众走向大众,为大众服务,让群众喜闻乐见,做到"雅俗共赏"。雅文化如果只为"小圈子"服务,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注定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书中的《百读不厌》出自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指出,人要多读经典,也要多读诗、文章、小说等。诗文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声调,因为人们的吟诵,可以让诗文给人以别致的感受。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是靠故事或情节。在现代文艺里,让人"百读不厌"的作品也很多。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茅盾先生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余华先生的《活着》。这些作品让人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虽然"百读不厌"以趣味为主,但还是要积极向上的纯正的趣味才能长久流传的。

书中的十四论文,让我受益匪浅。如《歌谣里的重叠》让我知道歌谣以重叠为生命,脚韵只是重叠的一种方式。从史的发展上看,歌谣原只要重叠,这重叠并不一定是脚韵;那就是说,歌谣并不一定要用韵。韵大概是后起的,是重叠的简化。现在的歌谣有又用韵又用别种重叠的,更可见出重叠的重要来。重叠为了强调,也为了记忆。

顾颉刚先生说过:对山歌因问作答,非复沓不可。……儿歌注重于说话的练习,事物的记忆与滑稽的趣味,所以也有复沓的需要。(《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上)

"复沓"就是重叠。这对于现代人写诗与小说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古到今,从古诗到今天的散文,或者再到今天的影视,"既重复又新变"的复沓手法几乎成了一条艺术的铁律。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三"的运用——"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三进山"……,"三"意味着反复出现,增强审美刺激;而"三"中每一次出现都不同,都有新变化,这就在反复的审美刺激中,增加变化的内容,增加新的审美体验,当"三"个即重复又新变的审美体验一整合,艺术的效果、艺术的魅力就构成了。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三

1、传说那本书上记载了古往今来世界上最美丽动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足以让最残暴的将军失声痛哭,让最抑郁的官员仰天大笑,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故事。

2、摘要茶文化雅俗共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3、绿松石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宝石,它可以引人注目地镶嵌在正规的传统首饰上显得雍容古朴,也可以随意地佩戴,而且它物美价廉,差不多人人都买得起。

4、毕竟她关心的是作为作家的狄更斯,他作品的范围、他创造人物的能力而且其雅俗共赏。

5、入话里可能包含著大众的心理、作者的修辞、社会的倾向,以及市场经济的多元现象、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等。

6、摘要美国小说家丹?布朗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他对传统观念的消解和对经典文化的解构,是他对人们的生存焦虑的关怀和对纠缠于当下人们心中的疑点的诠释,是其雅俗相融的创作手法和雅俗共赏的审美旨归对接受群体的阅读期待的多重满足。

7、这本兼容并蓄的小说阿黛尔可能会喜欢:对她来说这是新作,被评论家认可,并且看起来雅俗共赏。

8、这或许间接解释了此片为什么在娱乐性方面会变得比较迎合大众口味,电影风格亦变得雅俗共赏。

9、她的作品瑰奇诡异,雅俗共赏,在纯文学和喧哗的消费文学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10、当然,论深度和代表性,金鸡或许难和该片相比,但编导能做到雅俗共赏,好笑之外不乏值得反思的场面,已经算是成功了。

11、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

12、其次, “两个翅膀论”故意在严肃文学、通俗文学与低俗文学之间制造混乱,故意曲解“五四”新文学一步步民族化、通俗化,雅俗共赏的历史,为低俗文学鸣锣开道。

13、本次岁末公演,特安排推广班优秀学员担纲演出雅俗共赏的五部经典折子戏《烂柯山后逼》 《铁冠图刺虎》 《鲛绡记写状》 《牡丹亭游园》 《牡丹亭惊梦》 ,展现多年习艺的成果,同时引领观众一窥昆剧艺术的堂奥。

14、千机变空有一级大片气势,却没有同级数的剧情支撑,所以影片只能停留在典型的通俗商业港片水平,没头没脑似的,而未能像少林足球或无间道等达到层次较高的雅俗共赏境界。

15、冯梦龙编辑思想中最值得借鉴的是,当代出版走出贵族化和脱离市场的误区,走大众出版的道路,用雅俗共赏的图书来满足大众的需求。

16、此书的编写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既要保持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四

2017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作文历来是舆论关注的焦点。2017年高考已经结束,满分作文是同学们参考写作的重要范文。本文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大美中华,有容乃大,供大家欣赏阅读!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咿呀呀”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历经岁月洗礼,炮火纷飞,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只在近几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但无论是高雅的'京剧抑或是通俗的广场舞,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享受。那么对高雅还是通俗的纠结就可放到一边了。

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高下之分呢?

如今的中国,有沉迷京剧的票友,也有喜爱跳舞的大妈,他们的审美情趣截然不同,但没必要争吵、没必要纠结,各人有各人的路。地广物博的中国不敢故作清高,也不撒泼打滚,他推出京剧、广场舞两个姑娘,“谁喜欢跟谁玩儿就跟谁玩儿吧!”于是,他笑了,她笑了,大家都笑了。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多元的文化也呈现新的面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中国,其文化更是纷杂。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的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进而整个中国都幸福。

水袖舞青衣,鼓点动腰肢。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s("content_relate");

【2017湖南高考满分作文:雅俗皆乐,幸福中国】相关文章:

2017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中国,中国07-01

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06-07

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老家07-01

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蛙鸣伴驼铃07-01

2017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大美中华,有容乃大07-01

2017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正午光辉,普照大地07-01

湖南高考志愿填报方式201706-07

2017河南高考满分作文 河南高考优秀作文201706-08

2017湖南高考交通管制信息06-07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五

ok3w_ads("s005");

[摘 要]我国文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文体发展不平衡、朝代不平衡、地域不平衡,其中,文体发展不平衡和统治者的意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上层意志严重制约了我国俗文学的发展。直到元朝,汉族长期统治中原的思想被打破,俗文学才得以在厚积之后得到薄发,加之长期正统文学观的余绪,逐渐使文坛实现雅俗共济发展,直至明清两朝,雅俗文学的互动,为我国文学长河得到活水补给,由此得以保持长清续流。

[关键词]戏曲;文体平衡;文学发展;雅俗共济;活文学

胡适曾言“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之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其时吾国真可谓有一种‘活文学’出世。”[1]其中,戏曲作为元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其蓬勃发展为我国文学发展实现了当时乃至长久的“补缺”。

戏剧起源于上古三代,按照王国维、陆润棠等学者考据,我国戏曲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期间“古之祭也必有尸……必有象神之衣服形貌动作者……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己有存焉者矣。”[2]同时,随着儒家思想兴起,禁止俗乐的思想也由此发端。据《春秋穀梁传》对“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会盟的记载,孔子先以“夷狄”之乐非正统为由“为命司马止之”,又以“齐人鼓噪”不合礼节,用“笑君者罪当死”将其处死。《论语·阳货》也记录了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的言论,皆可视为我国雅俗文学对立面的开端。

戏曲与生俱来的俚俗、大众、乐趣的特点,更使之成为众矢之的。隋代建国之初,隋文帝“戊戌,太常散乐并放为百姓。禁杂乐、百戏。”即便在音乐家唐玄宗也对其采取“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以处之”的态度。可以说,限制俗文学的发展、传播,从而促进官方思想、文化控制,已经成为华夏王朝帝王,尤其是“独尊儒术”者因袭的施政传统。

而对于普通文人而言,由于戏曲的艺术形式不适合文人“孤芳自赏”,长期立足于民间农工商贾,无法为功名提供便利的客观事实,使文人不屑为之,也不愿意为此“小道”背弃主流价值观。因此,戏曲不仅一直被正统文人排斥在“文苑”之外,更极端者,如隋文帝时期的柳彧,曾上了一道《请禁角抵戏疏》。而小说则早在汉朝就被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将列入九流十家。

这一种压抑的发展到元朝时期,使戏曲得以长久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关汉卿等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投入创作,开启了杂剧“文以载道”的功能,元代杂剧针砭时弊、教化思想、文采斐然,逐渐离了鄙野、淫秽的标签,如王实甫《西厢记》,被称作“花间美人”;另一方面,杂剧本身的勃兴,以及展现出来的强大的传播力,使文人看到了由此“名扬当世 文传千古”的好处,加之民间对享乐文学的追求,统治者再也无法通过思想礼法对热潮实现压制,限制与利用成为了此后统治者对待戏剧的主流态度。

一、严厉禁止下的戏曲发展

明朝建国后,朱元璋为拉拢大儒,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3]又因他认为“元明人多恒舞酣歌,不事生产”的风气与元朝灭国有关,曾“于中街立高楼,令卒侦望其上,闻有弦歌飲博者,即缚至倒悬楼上,饮水三日而死。”[4]但出身民间的他深谙戏曲在民间的影响力,因此他拒绝了解缙“禁绝娼优”的提议,并对《琵琶记》一类宣扬儒家礼法的戏曲大力推崇。可以说,正是因为元朝时期的戏曲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才为此后儒家重归正统后的继续“光明正大”的发展,留出了一条路。

朱元璋对戏曲态度开启了正统文人创作戏剧的先河。弘治年间,文渊阁大学士丘浚以“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为宗旨创作《五伦全备记》,实现了“士大夫之雅”与“戏曲之俗”的矛盾调和,在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明成祖时期,或出于对皇位得知不正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考虑,禁戏力度较前朝更进一步,对于一些违禁戏曲,采取“敢有收藏者,全家杀”的血腥手段。此后,连续几代皇帝都秉承禁限俗乐的政策,对戏剧传播有所压抑。王世贞对此现象曾作诗“琵琶双鹤暗凝尘,玉指生疏调未匀。自是经年无曲宴,不愁供奉数中人。”

但是,由于元朝的全面蓬勃,戏曲早已深入身心,对待统治阶层的严酷的政策,文人大多“下有对策”。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御用文人,均以制曲写戏而闻名当时,在民间,填词作曲仍是明初文人用以获取名声的一项重要活动,另据《青楼集》、《南村慑耕录》记载:史天泽、虞集、鲜于枢、涅古伯等大小官员多与乐妓相狎,招侍宴会甚至纳为妾室。

可见,随着文人对俗文学的认可,统治者通过强制压抑俗文学发展,已然是不能了。

二、帝王观念转变后的蓬勃

戏曲的发展在元朝后一发不可收拾,尤其在帝王观念转变以后,大量文人投身戏曲创作,戏曲在元朝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个新高潮,余波直至清朝初年。嘉靖年间起,我国文坛开始实现文体平衡发展。

嘉靖二十六年,曾居高位的李开先以《宝剑记》先声夺人,当时,他因抨击当时执的夏言和严嵩,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被削职,剧中林冲请求面奏君王的慷慨陈词,可视为上书直谏时的真实心理。

《浣纱记》吸收元杂剧精华,改革后的昆山腔剧作,作者梁辰鱼出身富裕、不屑仕途,好音乐,曾师从魏良辅,但该剧“看满目兴亡真惨凄,笑吴是何人越是谁?”的诘问,正是体现作者对当时社会内忧外患的担忧。该剧面世大受好评,开启了“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后,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的新局面,在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此后,昆腔越来越为文人雅士和统治阶层喜好,标志着戏曲终于进入雅的行列。

《鸣凤记》是我国戏曲史上较早、较完整反映当时政治的时事剧,相传为王世贞或其门人所做,该剧以不断揭发严嵩罪行进行推进,将其为相21年之久的滥施淫威罪恶展示于世人面前,并歌颂了一批仁人志士,在当代长演不衰,但由于历史人物众多、头绪纷杂,语言过于雅化,艺术表现力相对较弱,时过境迁后,影响力有所下降。

相较于明初到嘉靖前期的作品“教化味”浓厚,嘉靖中期后,在文人思想放松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双重刺激下,一些追求个性解放与自由思想的作品应运而生,剧坛也实现了全面的复兴。

一方面,爱情剧基本以人性对抗僵化的伦理教条为冲突,发出对封建专制的质问。

孟称舜的《娇红记》被陈洪绶称为“第一怨谱”,全剧描写了一对单纯相爱的情侣,他们以相知的爱情为起点,以相守的爱情为终点,期间不添加诸如报恩、两性交合等其他原因产生的感情,娇红不为强权所迫,以死明志,申纯期望以科考捍卫爱情,最终未果,殉情而亡,最终两人合葬,化为鸳鸯。

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梦境刻画了男女青年发自内心深处的欲望,通过贯穿生死虚实的情感,以一梦定情之极端,向世人展示了何为“情之至者”。杜丽娘内心对身处礼教与情感的矛盾,使她生而死,死而生,最终打破“鬼可虚情 人需实礼”的思想包袱。虽然最后依靠皇帝证婚的情节落了俗套,但这已经是当时兼顾人情与礼法的最好结果。

类似主题还有《织锦记》、《同窗记》、《长城记》等,都是是通过肯定人的情欲自由和感情价值来否定禁欲主义。

与此同时,各种题材都迎来了大发展。歌颂英雄、弘扬爱国思想的有以抗金英雄岳飞被害、秦桧最终遭冥诛的《精忠旗》,有描绘韩世忠、梁红玉黄天荡大捷的《双烈记》,有赞颂王铁抗倭的《去思记》;赞颂人格魅力的剧本有以官员为主体的,如赞颂包拯的《珍珠记》、《剔目记》和《袁文正还魂记》,描写海瑞的《金环记》、描写于谦的《金杯记》、描写沈炼的《忠孝记》与《壁香记》,也要以虚构角色为主题的,例如《红梅记》里性格明快,有大义的李慧娘,她赞美、帮助裴舜卿,怒斥贾似道、解救众姬妾,种种行为,使她的形象超越了世间的男女之情,成为真善美的化身;讽刺世情的有《东郭记》、《醉乡记》,以及徐渭的“四声猿”;道德教化剧有《忠孝记》、《全德记》、《四美记》等,宗教剧又可分为两类,世俗化的演绎有屠隆的《昙花记》和《修文记》、宗教戏剧化的有《香山记》、《归元镜》。

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明朝戏曲创作突破“一本四折”结构,多种唱腔接连出现;剧本也越发新意,如郑之珍汇编整理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该剧取材于宋朝《目连救母》的故事,思想以宗教为主,情节吸取民间故事,成为当时流传甚广的宗教大戏。

明朝末年,批判魏忠贤的时事剧层出不穷,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范世彦的《磨忠记》,这些作品立足于士大夫角度,與民众有所隔阂,同期高濂的轻喜剧《玉簪记》以爱情过程里受到群众喜爱,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清朝年间,统治者为扼制启蒙思潮,以儒治儒,戏曲趋于雅正,娱乐性大幅降低是当时的大趋势,但仍有好作品问世,如康熙年间的《桃花扇》和《长生殿》。此间,戏曲实际上走进了雅文学的范畴,昆腔被官方定位“雅腔”,而其它则被视为“花”腔。乾隆皇帝重启高压文化政策,表现在对戏曲的态度上,就是安排御用文人对剧本进行甄别,并以“声音既属淫靡,其所扮演者,非狭邪媒亵,即怪诞悖乱之事,于风俗人心,殊有关系”为由,不惜用政治手法打压“花腔”,此后,清朝统治者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政策,通过行政干预地方戏曲创作,或指派御用文人肆意篡改,或冠以种种罪名横加扼杀。同时以大量御用文人作品充斥舞台,管束思想。不仅清朝政府,连太平天国起义初期也禁绝戏曲活动。戏曲的下一个繁荣期,到戊戌变法才出现,而当时的新思想,一直影响至今。

三、戏曲评论的出现

一直以来,一种文体长足发展后,文论才随之产生。然而,由于戏曲长期的累积,在元朝勃兴之际,便有专论面世。元初胡祗遹的《黄氏诗卷序》、《优伶赵文益诗序》、《赠宋氏序》是文学史上早期的戏曲评论专篇。他对戏曲客观的认知,为后世提出了有意借鉴。

此后,元朝期间,有关戏曲的评论便如雨后春笋出现。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对作家作品进行简要的评述;周德清《中原音韵》是一部论述北曲音韵的重要著作,他根据当时戏剧上演情况,提出语言文饰与音律的和谐,为此后北曲作家制曲, 演员唱曲, 正音咬字提供参考标准,南曲亦受此影响。钟嗣成《录鬼簿》首次针对杂剧作者与演员的地位就传统士大夫的观点进行批判,指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艺,俱有可录”,对戏剧从业者的价值进行肯定。

明初,朱元璋推行“禁戏”,戏曲评论随之沉寂,仅有皇室成员朱权《太和正音谱》,该书对戏曲评论的发展具有分水岭的意义,以及御用文人贾仲明增补钟嗣成《录鬼簿》,但当“禁戏”一放松,戏曲评论便又再爆发。

明清时期,著作就有徐渭写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批评专著《南词叙录》、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等。而戏曲界何良俊与王世贞就《琵琶记》、《拜月亭》的争论;汤显祖与沈璟带来的临川吴江两派之争,使戏剧创作的好坏标准、艺术真谛越辩越明,将我国戏曲研究推进了一步。此外,李贽对戏曲客观认知,祁彪佳、徐复祚、凌濛初等针对明朝戏曲的评论,为后世提供许多有益借鉴;清朝期间,随着戏曲的产量减少,学界的争论逐渐从创作转向唱腔。当时,尤侗、丁耀亢、金人瑞的观点多可在明朝的诸多观点里找到相似处;乾隆以后,地方戏蓬勃发展,冲击着被定位官方雅腔的昆腔,“花腔”与“雅腔”之争成为了戏剧批评的新内容,李调元“花腔”也可“兴观群怨”便是李贽戏曲观的继承,而封建统治者为控制思想,使用御用文人创作剧本充斥戏台,使得清朝后期又出现了“真性情”与“关风化”的对抗。

而俗文学开启民智的力量也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认知,他们提出“戏剧改良”,大力鼓吹运用戏曲向人民大众进行一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教育,这种上下层、或者说是知识分子与民间百姓间的思想粘合、传导,也见于五四等文化运动期间,而追溯起源,最初的有效实践必是在元朝无疑。

而经过百余年的累积,王国维等新学人,以西方哲学观和美学观来讨论我国古典文学,使我国戏曲评论理论体系更为完整,更为科学,是戏曲研究承古启今的重要力量。而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问世,标志着在戏剧历经数百年发展,终于在学者的认知里达到了与诗文一样的高度,即便仍有雅俗之分,却无地位高低之别。至此,我国文学、文学批评真正实现了雅俗同步、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适.吾国历史上的文学革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p10;

[2]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3;

[3]阮元.十三经注疏 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p2445;

[4]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二);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说戏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12。

作者简介:陈小瑜,女,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雅俗浅谈之源中国文学共济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何写雅俗共赏什么意思范本(五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bangongbiaoge/1685636545152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