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岗位职责 >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0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0篇】

困爱之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0篇】

微信扫码分享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很多场合都离不了制度,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你所接触过的制度都是什么样子的呢?金笔头网为朋友们整理了10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如果能帮助到您,金笔头网将不胜荣幸。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一

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考核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预算会计是在1950年10月制订并开始实行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是在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以后,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

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1.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范围存在的问题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预算对资源的集中程度很髙,分配带有浓厚的供给制色彩,这就是我国独有的以预算收支为中心进行核算的预算会计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着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主要有: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人;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实行经济核算;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1.2国外政府会计体系的借鉴

美国政府的会计体系包括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是以与政府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为核算对象,包括:①行政活动,即政府行政机构展开的政务活动;②权益活动,即政府举办各种国有企业的活动;③事业活动,即政府举办的国有学校、医院等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由此可见美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比我国预算会计体系适用范围要宽,还包括了国有企业。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分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组织和民间举办的非营利组织。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属于政府会计体系;而民间举办的非营利组织则不属于政府会计体系。美国将非营利组织区别对待,这种作法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各国有各国的具体国情,区分的标准当然可以各有不同。

1.3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建议

(1)事业单位会计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与行政单位一起合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历来分为营利性会计即企业会计和非营利性会计即预算会计两大类,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性质足以让事业单位会计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

(2)事业单位会计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与企业会计一起合称“企事业单位会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事业单位也需要“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的改革方案,从总体上来说,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指标将越来越重要。企业会计中的诸多一般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原贝!1,配比原则等也将越来越多地可以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也逐渐向企业会计靠拢,而不是向预算会计靠拢。

(3)事业单位会计既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也不应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而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事业单位以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区别于企业,又以其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而区别于政府。由此,事业单位会计需要核算的是收支结余而不是利润,是净资产而不是所有者权益;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也需要采用资本保持概念,需要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另外,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行业,例如髙等学校、体育馆、电视台等等。事业单位行业之多及其状况的复杂性不亚于企业,中国1997年制定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2.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与改革

2.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长期以收付实现制度为会计核算基础,它充分体现了国家预算管理这个重心。近几年来,我国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使现行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因此,预算会计运用权责发生制,既是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更是适合我国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2.2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

(1)不完整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提供准确的依据。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只注重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长期资产关注不够。例如:行政、事业单位正在建造的基建项目不在单位会计中反映,已人账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在固定资产报废减少时才在账簿中按账面原价注销,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列了资产的价值,难以为编制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长期债务不预提利息,对无形资产不确认、不计量或在确认时一次性摊销等,使得在不同会计期间成本高低悬殊,不能充分反映公共管理的相关成本,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2.3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另加少量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格局。从未来发展看,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转换在操作上难度很大,但是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信息量是收付实现制所达不到的。

我国当前还不具备权责发生制实施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条件,相对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可能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种情况,我国可以借鉴加拿大的经验,采取渐进式改革,具体来说,由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逐步推进。

这期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采取不同程度的修正。

第一个步骤,可以考虑对以下几个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

(1)资产方面。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非金融(实物)资产只在需要安排支出时才加以反映,但是不进行资本化(即不提折旧、不摊销)。比如说国债转贷资金,已经确认但尚未收到的拨款或者补贴等。

(2)负债方面。对那些确认期内已发生,但预计今后期间才会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和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这类应付款项按权责发生制反映。

第二个步骤,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预算会计应更全面地采用权责发生制。

(1)资产方面。不仅对金融资产全面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对于可确认并可计量的非金融资产也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比如说固定资产,应对其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在实际使用耗费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具体来说,对于单位各部门运转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分期提取折旧的方法予以确认和核算。

(2)负债方面。应对所有可确认、可计量的负债项目按权责发生制反映。

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预算管理,逐步引人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实行权责发生制对数据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要摸清家底,结合项目预算时的上报工作,对政府的各类资源进行登记人账,做好改革的基础工作,以便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时驾轻就熟,水到渠成。

3.结论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是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本文在研究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体系、核算基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还借鉴了国外政府会计体系的作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指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范围界定的原则。并且,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在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方面,提出了几点我国可以借鉴的改革经验。指出了我国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总体方式是渐进式的设想,并提出转变的两个步骤和每个步骤应该转换的项目。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还要求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宏观制度保障。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二

摘要:各事业单位在我国不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活动也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财务核算需要得到合理规范。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传统的核算工作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因而,事业单位还应尽快采取有效对策,对财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实现健康发展。本文就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

随着我国财务管理手段、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的会计制度也随之完善,新会计制度出台并得以实施。事业单位与一般的企业不同,其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社会性,因而,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我国事业单位也应有针对性的对当前财务核算方面的问题进行处理,充分发挥新会计制度在财务核算上的积极作用,实现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的变化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范围拓展

原本的会计制度下,在公共财政管理方面,对行业类型及经济类别过分强调[1]。会计制度仅仅适用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这不仅限制了财务管理信息的收集,同时也造成了行业壁垒。而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则实现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企事业单位统一遵循新会计制度,消除了会计信息壁垒,事业单位的基本的建设投资核算也纳入其中,解决了原本二者分别核算的问题,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

(二)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得到细化

新会计制度实施下,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被细化成五大部分。与原本的会计制度相比,新会计制度转变了过于强调预算资金的情况,为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制度支持,使财务核算的内容得到了丰富。事业单位能够通过新会计制度的应用,充分的反映出自身实际财务情况,有助于提高财务核算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资产和收支的具体化要素,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分类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财务核算效率。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进行了优化,在原本基础上,增加了累计折旧项目,将固定资产标准提升至一千元,根据折旧率确定固定资产价值。在这一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及磨损程度能够更加清晰的展现出来,工作人员再结合损耗程度等进行核算,便能够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行直观的反映,会计信息真实性得以增强。同时,新会计制度中,也从固定资产折旧中,将非流动资产进行分离,避免将其计入到支出中。

二、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明细科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级会计科目下,明细科目设置不合理的情况,通常设置的层级过多,且难以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在政府补助等方面,也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导致新会计制度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上,未能遵循《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导致明细账目缺乏明确性,财务管理十分混乱。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

新会计制度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保障[2]。新会计制度实施下,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得以优化,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需要设置多个账户,实现对资产的科学分类和盘查清算。然而在这一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事业单位库存货物划分与当前新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其次,事业单位大型资产处理缺乏规范性,存在划分不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给财务核算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法不科学

新会计制度实施下,要求事业单位在财务核算过程中,选择科学的核算方法。但是在实际落实中,仍有部分事业单位采用传统的财务核算方法,将事业单位所有收入,都纳入收入范围中。然而其中有很多收入项目,并不能真正增加事业单位净利润,只能够在表面的数字上得以呈现。因而,这种计量、核算方式并不科学,需要事业单位尽快予以更新。

(四)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当

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虽然其十分符合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展需求,但是在一些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应用新会计制度时,仍然会存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当的问题。第一,在账户与报表方面,由于财务管理人员未能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充分明确,导致其在处理账户与报表的衔接上,存在众多的疑惑,难以良好处理。第二,在会计信息处理上,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审核与对比环节,缺乏横向与纵向对比,一些财务管理人员难以确保全面的财务核算,涉及范围较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出企业实际情况,导致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

三、新会计制度实施下的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对策

(一)合理设置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明细科目

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设置上,应确保各个层级设置合理。第一,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事业单位的实际财政补助及支出,对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进行设置,确保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与事业单位实际工作相匹配。第二,财务部门应对原本的财务核算明细科目进行简化,并监督明细科目架构的设置[3]。从而便于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良好审核,确保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二)推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优化

为确保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与新会计制度相符,事业单位还应尽快实现资产管理制度的优化。首先,应要求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进行明确的划分,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对非固定资产进行存货处理。其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单位内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新会计制度实施下存在的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再者,应将原本的旧会计信息,融入到新会计制度的应用中,对各项财产进行科学核算。最后,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应运用与新会计制度实施相符的先进技术和信息化设备,从而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确保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三)更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方法

事业单位应尽快采用与新会计制度相符的核算方法。针对以往收入确认、计量、成本核算方式予以转变,采取差额计入收入法[4]。这种收入计入法,主要是对企业净收入进行计算,能够充分体现出企业的净利润,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同时,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领域较多,工作范围较广,因而,应实现网络结算、差额结算等核算方法的结合运用,充分发挥不同核算方法的优势[5]。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注重资产清查工作,严格遵循新会计制度,科学开展计提折旧和摊销工作,从而确保财务核算工作的顺利完成。

(四)处理好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

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当,实际上是由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新会计制度了解深度不足。因而,事业单位还应注重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对新会计制度进行学习,转变其传统的财务核算观念。同时,设置实践训练,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方法进行熟悉。另外,事业单位还应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交流的机会,促使其财务核算水平的提升。

四、结论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对此,事业单位还应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对策,实现核算明细科目的科学设置,推进资产管理制度化,采取新会计核算手段,并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实现新旧会计制度的良好衔接,从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确保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安英。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xx,4(4):93-94.

[2]李超毅。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xx,12(12):23-24.

[3]齐媛。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8(15):100-108.

[4]蒋鸿婷。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4(4):65-66.

[5]张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问题研究——学习新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交通财会,20xx,10(10):72-78.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三

摘要:从近几年看来,随着计划经济由市场经济逐步替代后,市场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而带动了事业单位财会及其会计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主要对新旧会计制度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的具体影响,经过分析、总结后得出结论,为今后提高财务办事提高效率,方便人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具体解决措施,以此来提高事业单位办事效率及工作质量。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影响

1、引言

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大量财政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入,所以对财务会计管理员的业务水平、预算管理预案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传统的、陈旧的会计制度就无法在现在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新会计制度的出现是一种必然趋势。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再次调整,编制、人员分配情况、财务管理系统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事业单位会计的各项财会工作是事业单位中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通过对实际的预算经济业务进行结果分析、记录、校正、反应、监督等各种可取的手段完善整个财会管理系统。这些项目都是财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国家事业单位的安全、经济效益、相关秘密等社会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2、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会计人员观念及综合素质不高。会计人员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的财会工作模式。由于事业单位财会人员还处于陈旧的财会工作模式下,对于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不熟悉。明显表现出业务素质低下、观念陈旧等不足之处。

2.2会计人员抵触新会计制度,不愿意亲历执行新会计制度。由于许多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分配从在问题,大部分处于具有陈旧观念的老一辈,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最终导致对新财务制度的执行力不强。由于企业与事业单位性质的不同,企业追求利益第一,所以对财务管理较事业单位严格,。因此,企业财务选用的财务人员应该具备综合素质较高,对新财务制度吸收、消化快等优点。但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导致材料的审核不严,财务数据报表经常出错,甚至出现篡改数据等不良行为。随着新的财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实施,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改观,主要原因是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导致对财务事项、管理的理解力以及执行力不够。这些问题导致新的财务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各式各样的违纪行为并没有得到治理,这些措施对提高办事效率没有实质的作用。

2.3财务人员缺乏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财务工作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臃肿性,导致目标的实现很难,特别是要想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很困难。因此,成果、固定资产状况、资金拥有着等方面都重视不够,导致积累好多实质性问题没有分析、总结、解决,进而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3、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事业单位应用新会计制度后,对财会工作的主要影响为以下几点:第一,体系的变化。虽然事业单位应用了新的会计制度,但是事业单位没有深层认识的对社会主体的影响。财务人员仅仅认为财务活动是本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预算活动与资金流向,这就在经济管理内部造成了不够重视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财会人员在记账或者报销时候对资金去向多多关注,灵活应用各种财务管理系统。第二,核算程序的变化。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事业单位的财会核算程序也发生新的、重大的变化。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程序变化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开始核算开始时要先进行会计凭证,紧随其后的为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该事业单位自从应用该程序核算财会后发现,核算的工作准确性提高了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财会工作的稳定快速发展趋势。第三,会计要素的变化。会计要素主要指资金来源、应用和结存,通过应用新的财会制度后,会计要素主要是指资产、收入、支出、负债、净资产五种。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是指各类可动与不可动资产、国家或者其他出资筹建的建筑物以及设备等,事业单位消耗的资金为支出。因此,新会计制度解决了旧的制度留下来的问题,进而对它的要素进行了更加明确、全面的界定。通过界定和明确有助于提高对事业单位财会管理工作质量的与国际的接轨的必要性,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及办事效率的不断提高。

4结论

新的会计制度的正确实施,给我们全国事业单位带了重大的改变,也影响了整个财务工作活动。本文分析了财会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主体变化、核算程序的变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为后续财会工作奠定了基础,避免在今后财会工作中出现同样的错误。总之,20xx年1月1日新的财会制度正式实施,各单位抓住这次机遇,认真学习财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做好准备,争取做一名合格的财会工作者。为今后新的变化、新的需求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李为民。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19-20.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原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难以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有效的约束,新《制度》的颁布正是针对原有《制度》缺陷的改进,本文从新旧《制度》的差异入手,并分析因内容改变所带来的相关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字: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变化 影响

一、 引言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设置勾稽关系明晰的会计科目,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1997年财政部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旧版《制度》财预字(1997)288号)、20xx年的《征求稿》均曾对规范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xx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使得原有《制度》的缺陷日益突显,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趋势、财税改革体系已初步完善、多日趋复杂的会计核算和元化的财务信息需求,对《制度》提出更高的需求,基于上述背景,财政部于20xx年颁布新《制度》在会计原则、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适应事业单位现状的改变。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变化

(一)适用范围比较

企业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机构,相比之下,事业单位是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国家分支机构。两者虽然目标差异,但两者的功能互补促进了市场资源合理配置。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为进一步优化市场资源和满足社会需求,国家已开始逐步分类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同时,许多事业单位为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获取非财政拨款资金,建立附属企业成为有效的方式。但是因事业单位的附属企业可能面临多元投资主体、会计业务日渐复杂等实际情况,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界限日趋模糊。因此,划定适用范围显示出财政管理部门对事业单位宏观把握。1997年旧《制度》总则中第二条明确其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20xx年新《制度》总则中第二条修订为该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由对比可见,新《制度》规定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其范围相对于旧《制度》规定的我国境内的国有事业单位扩大,涵盖非国有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分支机构,清晰的划定事业单位界限,有利于统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比较口径。

(二)会计处理比较

1、资产业务的核算变化

事业单位资产业务会计核算变化涉及货币资金业务、应收及预付款业务、存货业务、固定资产业务等业务,以固定资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为例,

(1)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会计核算变化。新《制度》执行前,多数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只是按照初始购入金额入账和列示,从未进行过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其期间损耗未曾体现,不符合收入与成本的配比原则。不利于事业单位对所拥有固定资产进行合理的管理。

(2)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核算变化。新增“累计摊销”科目用于核算无形资产摊销额,其目的与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相同,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20xx)36 号)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2、负债业务的会计核算

负债业务事业单位相对较少,主要是对科目的改进,包括

(1)基于对财务风险和偿债能力的考虑,将旧《制度》用于核算借款的“借入款项”拆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科目核算。同时,对长期借款利息处理进行修订。

(2)明确财政收支线路,将旧《制度》的隶属于负债项目的“应缴预算款”科目改为“应缴国库款”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除应缴税费外,按国家政策与规定应缴入国库的款项。

由上述科目及要求的改变可知,新《制度》使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更加明晰化。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比较

保障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是合理的会计原则。会计原则在旧《制度》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在新《制度》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明晰性、可理解性。新《制度》删去“收付实现制原则”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原则和核算原则的概念差异,删去“历史成本原则”更体现出对国有资产市场价值的真实反映。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删去“专款专用原则”财政拨款是针对特定项目的投入,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的显现,如何用好资金关乎社会发展,因此,必要的原则规定和配套的科目设立显得尤为重要。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影响

(一)对会计制度体系的影响。新《制度》在固定资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的理论突破,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余和结转细致的划分和设计,以及进一步规范非财政补助结余和结转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引导事业单位逐步与20xx年新企业会计准则接轨,共同构建具有统一、可比口径的会计制度体系。

(二)对事业单位价值的影响。新《制度》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废除“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出对国有资产市场价值的真实反映,激励事业单位及时发现问题,努力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同时,这也对事业单位和相关的财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对资产计量模式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的原有的会计核算基础均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难以反映真实会计信息的问题,自20xx年起,部分事业单位可以选择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可以避免财务信息的失真,可见权责发生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趋势。

四、结语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事业单位所面对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事业单位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经济的各个环节,其从事财务人员必然面临未曾接触的新业务和新情况,会计工作的难度和财务管理风险不断增加,新《制度》的出台正是适应这种变化的政府宏观调整。同时,也体现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正在与企业会计处理接轨,实现社会财务信息的统一比较口径。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五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迅猛,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制度俨然无法适应新时代职能转变等各项要求。会计制度改革不仅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更是行政事业单位转型的根本。实际上会计制度改革难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会计目标、核算基础、会计科目及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等方面,对此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促使现代会计制度稳定发展尤为关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对策

在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唯有不断创新管理才能紧跟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会计制度改革直接关乎其监督与协调职能发挥的程度。会计制度体系烦琐,全面深化改革难度较大,还需加强改革问题分析与整改。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履行政事业单位提供社会服务等各项义务,更要实践行政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为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作用,需不断强化内部改革。但单位会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收付制度、会计报表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对单位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若处理不到位,直接增加单位损失,对此会计制度改革意义重大。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收付实现制仍是主要会计制度核算基础,在反映会计信息真实度方面并不合理,常导致信息失真。基于单位收入、支出核算角度分析,各个核算时间段里的上下期收入与支出,实际核算会将归为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核算后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充分说明实际资金流动情况,与此同时导致同期收支配比失衡。基于单位投资角度分析,单位较长周期投资比重大,资本性支出,围绕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核算资本性支出,常与一般性支出一起核算,两者混淆会被监管部门认为单位国资不规范、不透明操作。

2、会计目标模糊

会计核算结果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判断依据,为满足上级监督管理单位等信息利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高标准利用,行政事业单位首要是明确会计目标以及各项会计信息规定,实现规范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利用价值。但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目标并不明确,各项信息规定笼统,对信息利用者界定范畴狭窄,在会计报告中体现的会计信息失真且少量,并不能切实反映单位财务运作真实状况。另外会计目标模糊,当单位财务出现问题时,未在第一时间进行责任划分,不利于监督部门审核、监管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3、会计报告与科目设置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置会计科目时,内容不完全符合本单位的发展实际情况。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种类繁多,存在预算管理差异化,各单位科目多样化,导致科目设置不规范。会计科目设置混乱现象普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与各行政事业单位未完全按照现金流、业务特征及科目情况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有关。在会计报告方面,单位财务管理报告形式化现象普遍。为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将财务管理情况公之于众,实现透明化、规范化财务操作,会计报告也直接体现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重视程度等。但实际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告问题重重并不严谨,在会计报告内仅体现了收入信息,对其他会计项目未准确表示,如负债、支出等现金流量情况,导致单位财务情况含糊,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不难看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的弊端,主要在于报告目标偏向于调控服务、经济宏观管理;而人力资源价值、预测信息等信息缺乏;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比例大,单位的发展前景等信息排除;报告体系滞后性严重,主要是围绕会计分期假设制定的报表,与未来财务信息关联性不大。

4、会计人员专业素养问题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在选拔会计人员时,招聘门槛低,部分工作人员非会计专业毕业,完成会计业务吃力,未能很好地胜任此类工作。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者年龄差异大,思想维度多元化,甚至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同时单位不注重会计工作者的再教育,导致工作人员思想觉悟不高,工作多为形式化。甚至部分会计人员出现严重的业务操作失误,不规范操作也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纵容。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度方面不完善,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部分会计法律规定不健全,导致会计部门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动力不足,重视程度不高,不利于现代会计业务开展。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问题的对策

1、优化会计核算基础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适应形势深化改革,在问题面前坚持走规范改革路子,一改当前会计工作混乱状态,切实夯实会计核算基础,优化会计核算体系,使其在明确预算执行情况的同时,更能真实体现单位业务活动、财务质量、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内容。确保会计信息在报表中真实反映,并被信息使用者高效利用,为决策者提供判断依据。行政事业单位优化改革会计制度时,必须优化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摸索前进。在实际工作中,除财政拨款专项活动外的业务,都可采取权责发生制,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会计核算基础。为确保改革后的会计核算体系更符合实际情况,可在试点单位使用权责发生制,再将该种会计核算基础逐步拓展。基于政府专项采购会计核算工作,需积极完善相关采购管理标准、制度,优化招标程序,实现投标单位的透明化、规范化操作。

2、会计目标合理定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新形势经济变化为基础明确定位会计目标。会计目标内容应考虑到自身核算目标的同时,还要包含决策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便利性,对单位发展全方位需求综合考量。上级监督机构与行政事业单位间相互联系,也是后者的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前者审核后者会计信息的同时,会依法对资金运作等方面情况展开全面审查。会计目标定位作用较大,不仅是单位运营状况的体现,更是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象征。重新定位目标,是协调单位利益、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及提升会计监督水平的必然。对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要加强重视对会计目标的准确定位,继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及市场竞争力。

3、完善会计科目与财务报告体系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不断改革,会计制度相关条例也逐渐完善优化。在信息化时代,财政部也不断优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范条例,增加了拨出专款、专款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结转等几项规范,优化了会计科目体系。转变会计制度也必须围绕新《制度》要求规范改革,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及资产核算内容。将以往通过暂付款核算资产内容,划分为应收、预付账款以及其他应收款项,相应地将暂存款分为应付、长期应付款以及其他应付款项,并将应付政府补贴以及应缴税款等科目归类到负债核算内容。唯有更新会计科目,才能不断推动会计制度深入改革。更新财务报告体系,可以更好地反映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财务报告是单位对外信息交流、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在资源配置、优化资本市场等方面意义重大。在解决财务报告体系报告目标偏离实际、信息披露不完善、滞后性等局限性问题时,必须围绕贯彻落实财务会计改革、表内优先、满足需求、有效披露、成本效益等原则。改革的方向在于夯实财务报告模式基础、优化三大财务报表报告内容、规范披露会计信息、更新报告模式等。编制财务报告时,优化财务分析指标,强化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财务报告,使其财务报告体系更加优化。财务报告体系主要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录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行业竞争风险加剧等因素使财务报告体系逐渐落后,对此必须积极借助信息技术,实时获取有效信息,借助多媒体直观地表达会计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实际工作中,还需注重提升表外信息、预测性信息、分部信息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对现金流量表、多种计量属性对共存财务报告体系的突出作用,继而促使会计制度可持续发展,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利益最大化。

4、完善规章制度并优化会计人员素养

首先与各个高校合作,专门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提高选拔标准,提高入行门槛,并优化职员薪资待遇,强化会计人员归属感。其次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再教育工作,定期举办会计业务交流会,鼓励财会人员参与、交流与经验分享。定期考核财会人员专业知识,并鼓励其参与各项活动。作为财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给职员树立良好的三观,必须注重道德品质再教育工作,帮助其树立廉洁公正、爱岗敬业工作氛围。积极采取奖惩机制,鼓励工作人员间互相监督、举报,继而确保财会人员规范工作,尽可能避免舞弊等不良情况发生。最后完善各项会计制度法律法规。鉴于不同单位会计制度的差异性,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各项制度规范时,必须围绕单位实际,充分采取群众意见,确保各项制度的实用性、可靠性。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地位,强化建设会计制度、内控制度等,坚持围绕《会计法》制定各项会计管理机制,规范会计核算等业务展开。强化各项制度的执行力,重点对成本控制等制度实践内部控制。注重内部审计,加强内控、外围监督,确保各经济活动有序、规范展开。新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财务报告体系以及会计核算体系等方面都已经实现了优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作为财会人员,应当未雨绸缪,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会计问题实际出发,不断反馈会计制度创新意见,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傅小韵。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研究。时代金融,20xx(2)。

2、许洁。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经济管理:文摘版,20xx(4)。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六

摘要: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改革,这样才能适应中国的经济环境。笔者首先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然后提出了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旨在说明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对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权责发生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事业单位紧随其后,寻找长久的发展之路。为了使事业单位的发展更上一层楼,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标准需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旨在促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状

1、会计核算目标不准确

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中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会计制度包含的会计核算内容较多,但目标不准确,这样就会导致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无法与整体保持协调统一。与基建项目核算相比,事业单位的一般核算与其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单纯通过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当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时,就可以真实反映出目前事业单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2、会计核算体制不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体制并不科学。因为会计核算主要是通过收付实现制体现的,那么收付时间就成了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将其作为规定所属的时间,就会使得所有的收入和费用都会被算在本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这就不能很好体现收支情况、预算情况和负债情况。由于业务的性质不能很好地进行区分,这势必会产生成本计算和费用使用计算不明等问题,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

3、固定资产会计制度不能体现实际价值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才能反映出实际价值。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核算,而是依照收入的比例或者以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获取资金。或者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没有仔细审查,这样就无法判断固定资产的损耗究竟如何,也就无法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4、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主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样会计报表的作用就失去了意义,无法真实反映会计信息,尤其是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丧失,使得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时常出现问题,事业单位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和投资等活动。资产负债表的制定虽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时常会出现会计的时间和理念混淆的问题。

二、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

1、将事业单位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进行整合

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收入”和“支出”进行计算,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将二者合并,这样就可以在兼顾建设单位的同时,有效处理预算和决算的问题。在资产负债表中添加“专项基本建设结余”项目,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从而能够全面反映出基建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增加“在建工程”和“基建拨款”项目,等到工程竣工后再将“在建工程”并入到“固定资产”项目里。

2、运用权责发生制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采取的是收付实现制。为了实现会计制度的改革,需要融合权责发生制,这样就可以对业务进行整体核算,实现预算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在财务报告之中还可以体现预算报告的内容。这对于财务人员来讲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不过却可以充分反映出资金的实际情况。而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伴随中国的会计体系不断完善而进行的,基于收付实现制存在的种种问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权责发生制,还要坚持将其作为核算的基本准则,逐渐加大使用力度,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会计工作情况。

3、解决固定资产问题

关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在事业单位原有的会计制度之上结合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就可以得到有效的体现。在国库集中支付的状态下,根据价款状况和资产存款等项目,使用计提折旧基金时,要侧重体现“累计折旧”,这样才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一些原有的项目要适当进行删减和相应的完善。

4、完善会计报表系统

第一,改革会计报表体系,建立资产负债表,将收入和支出统一管理核算,使财务信息更加明确,一目了然。只有明确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才能够通过合理的体系展示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合理的依据。第二,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信息的信息量有限,所以,需要找到更加明确的会计信息。了解现金流量,明确事业单位的资金状况,找到其与会计主体的利益关系,就可以实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明确化。第三,完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这样才能实现会计报表系统的改革。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改革实在必行,这样才能够使事业单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不断来袭时,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人员要注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协助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蕾。关于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xx(3)。

[2]赵冉。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xx(36)。

[3]白鹤。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xx(14)。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七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收付实现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随着权责发生制被大力提倡,收付实现制的弊端也让大家形成了一定的认识。收付实现制采用以现金的收入与支出为标准,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在现代社会中,在实际的会计记录中,收付实现制无法准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貌,尤其是单位中存在合同跨月份支付费用或资金收入等情况,收付实现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使得单位担负着一定的财务风险。

2、预算会计体系不完善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主要采取下报上审,再财政拨款的模式。而预算的制定则除了在对未来一定时间的收支做出一定的计划外,还会以以往的预算资金作为参考,这种模式往往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金额的上报过程中,在以往金额为基础的情况下,尽量提高预算金额。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对预算的执行过程缺乏严格的监督,预算的使用结果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判,最后对下一年度的预算缺乏有效的总结与完善,在不完善的预算会计体系下,预算资金难以得到合理与高效地使用。

3、会计信息缺乏透明度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在透明度方面还做的不够。在新时期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会计信息在预算会计体系不完善的前提下,其核算和审查过程也相对简单,同时,会计信息在披露与公开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费用使用情况没有进行严格与合理的披露,比如财政部门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申请的预算金额进行拨付后,费用是否进行了严格与科学地使用;养老金、国有资产等实际运用情况和处理情况等。对于这些费用在无法得到完善的监督与披露的情况下,会计信息会出现失真现象。

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1、部门预算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部门预算改革是我国财政部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实际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种新型预算编制方法。这种编制方法要求各部门对预算进行统一实行,按照既定的预算编制原则、编制依据、编制程序、收入与支出的编制标准、预算报表体系等,编制出独立完整的部门预算。这种改革有效地解决了预算编制过程不规范标准的弊病,让各部门的预算编制统一化,在相关监管部门进行预算审核时,具有更加充分的参考依据和对比依据,在规范化的预算编制流程下,提高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现的不规范使用预算金额,以及对预算的使用绩效的评价,预算资金非法转为预算外资金等都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2、开展政府统一采购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政府统一采购无疑有效地控制了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环节出现的“寻租”现象。政府统一采购政策的实施,让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采购预算标准对所需采购的物资进行上报,在上报审核通过后,政府根据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等公开化、规范化流程,对物资进行统一采购。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失真性的问题,让行政事业单位无法通过采购环节,在会计方面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3、国库单一账户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

国库单一账户改革规范了预算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等,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进行了有效地控制,财政零余额账户为财政向各行政事业单位拨款预算内资金的主要通道,这个账户的设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账户资金不可提现,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部分人员利用预算资金“寻租”的现象。而对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确实出现特殊情况,而不得不额外支出预算外资金的情况,则会由相关部门进行严格审核后,再由财政进行授权支付,这个支付通道为单位零余额账户。通过这种账户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单位内部对预算资金进行非法或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保障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原有预算会计制度中体现出来的弊端进行了有效的规避与解决。改革后的预算会计制度,从政府统一采购、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单一账户改革等,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人员在预算资金上产生不合理想法,或非法行为等。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预算资金的合理合法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汪华。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9):63.

[2]沈丽欣。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探微[J]。中国乡镇企业,20xx(3):56-57.

[3]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20xx(9):217.

作者简介:徐玲(1977-),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会计师,工作单位: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办事处,科室:财税所,主要从事预算会计工作。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八

1、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行独立核算的国有建设单位,包括当年虽未安排基本建设投资,但有维护费拨款、基本建设结余资金和在建工程的停、缓建单位。

凡是符合规定条件,并报主管财政机关审核批准,建设单位财务会计与生产企业财务会计已经合并的,不再执行本制度,应执行相应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在符合本制度统一要求的原则下,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本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并报财政部备案。国务院主管部门根据本制度,对其直属建设单位所作的补充规定,也应报财政部备案。

3、建设单位应根据本制度规定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补充规定,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本制度规定的总帐科目,建设单位在不违反概(预)算和财务制度等规定,不影响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报表指标汇总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增加、减少和合并,

对明细科目的设置,除本制度已有规定外,建设单位在不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和会计核算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规定。

本制度统一规定会计科目的编号,以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查阅帐目,实行会计电算化。各建设单位不要随意改变或打乱重编。在某些会计科目之间留有空号,供增设会计科目之用。

建设单位在填制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时,应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者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号,不能只填科目编号,不填科目名称。

4、建设单位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表的具体格式和编制说明,由本制度规定;建设单位内部管理需要的财务会计报表由建设单位自行规定。

基层建设单位会计报表报送时间,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自行规定。

财务会计报表的填列以人民币“元”为金额单位,“元”以下填至“分”。

向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表应依次编定页数,加具封面,装订成册,加盖公章。封面上应注明:建设单位名称、地址、报表所属年度、月份、送出日期等。并由单位领导、总会计师(或代行总会计师职权的人员)和会计主管人员签名或盖章。

5、建设单位的财务会计报表应报送当地财税机关、开户银行和主管部门。其他需要报送的单位,由各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规定。

同时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预算拨款的建设单位,应按项目隶属关系将会计报表主送上级主管部门,并同时抄送拨出款项的其它部门。

国内合资建设的基建项目,应按项目隶属关系将会计报表主送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抄送拨出款项的其他部分。各部门、各地区在汇编会计报表时,应分别汇总各自投资部分,所投资金完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和各项投资支出以及各种结余资金,均按投资比例计算确定。中央主管部门对地方项目的补助性投资,划转预算的,由地方项目统一编报会计报表;不划转预算的,仍应由中央主管部门编报会计报表。

6、本制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负责解释,需要变更时,由财政部修订。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九

引言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于20xx年1月1日起执行。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事业单位科学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的收支,从而保证内部各种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的主要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即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并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种划分使事业单位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和技术,重视预算管理的效果,合理配置相关资源,增强资金的使用效率。另外,由于事业单位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更加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会计工作仅仅是进行计算和报账等简单的分析工作。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首先要做的是合理筹备和分配资金,在此基础上,对利用资金开展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2、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新会计制度规定,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要分别计提折旧和进行摊销,这种核算方式只是一种“虚提”,即没有列入实际的支出中。这种核算方式能够保证事业单位预算口径的一致性,使事业单位了解到自身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和内部成本的构成情况,从而为预算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提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效率。

3、会计要素发生了变化

在新会计制度出台之前,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主要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余三部分,即三种会计要素。资金来源也就是收入资金的渠道,主要有自有资金、吸收资金和专项资金这三类;资金运用是事业单位的资源的配置情况;资金结余是指现存货币和资产的结存情况。这些会计要素的分类主要是为了符合收付记账法的要求,而收付记账法越来越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新会计制度对现有的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了改善,将会计要素划分的更加明确、规范,更有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4、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善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改进,参考国际惯例,增加扩展了会计报告的相关内容,改善了财务报表的项目和结构。改进后,事业单位能够清晰地反映收支情况和结余状况,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更加科学。而科学的财务报表又能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为事业单位管理提供科学严谨的数据信息,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和效果。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1、预算编制更加科学

会计核算是预算编制的基本依据,会计核算质量直接决定着预算编制的好坏。新会计制度强化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了会计核算项目,使具体的核算项目更加清晰、准确。第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入账有了依据,折旧和摊销也进行了相关规定。第二,重新界定了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细化了收入项目,特别是财政补助收入;区分了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前者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防止资金挪用,后者有利于事业单位对于自身的营收情况进行预算,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2、预算执行更加具有操作性

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监督功能更加健全,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提供了指导意义。由于会计核算更加细分、准确,据此制定的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在执行预算时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3、预算监督更加强化

预算管管理的过程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执行、事后评价三个环节,而预算监督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过程。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要求预算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预算监督意识,严格按照预算的要求来执行预算,促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4、预算评价更加有效

预算评价是对预算执行好坏的评判,新会计制度对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进行了明确,这就使事业单位增强绩效评价的意识,并且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中,作为预算管理的一部分。反过来,新会计制度规范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会计科目,有助于资金的合理安排和有效控制,提高预算执行结构,最终提高预算评价的有效性。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重视程度不足

新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还处于新旧制度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新会计制度实施的时间较短,很多事业单位的业务还没有非常成熟,处于过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新制度对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进行的一些调整,没有出台与之相关的规定和细则,导致很多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管理的实施细则难以把握,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新会计制度下的预算管理落到实处。

2、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很难落实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

长期以来,很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再加上事业单位的外部盈利压力较小甚至为零,导致其财务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另外,原有的会计制度存在的时间较为长久,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形成了一些惯例,财务管理时只是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原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很多财务人员还没有从旧会计制度中转变过来,仍采用原有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

3、缺乏完善的配套体系,内部控制不健全

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配套体系,特别是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难以对预算管理工作形成约束。大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制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且缺少相应的预算评价机制,预算管理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四、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1、转变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时,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使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推动各项财务工作的顺利落实。加强对组织的监督和管理,落实监督机制,凸显监督机制在组织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权威性。完善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保证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增强事业单位预算与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能力。事业单位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要运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预算管理工作,除了运用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适当地引入管理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够使预算工作变得灵活有趣,最大化的降低预算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作为保障,而在新会计制度下进行预算编制、执行、评价等工作也需要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进行新会计制度和预算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加深对新会计制度的把握,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力;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引入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充实现有的财务人员队伍。另一方面,要提高财务人员的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预算工作是一项严谨、科学的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发展非常重要,容不得一丝马虎。

3、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

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资产中占有重要位置,事业单位应该将国有资产管理和控制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在预算编制时,严格掌握单位内部及各部门、各岗位的资产数量和金额等信息,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的分类,对不同类型国有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明确,从而保证国有资产发挥自身的价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及自身预算管理章程的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自身财务管理目标的国有资产管理章程,对资产购置、使用、报废和转让等各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保证每个环节都按照预算计划进行,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结语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我国事业单位要想提高预算管理的效果,还需要从各方面努力,进一步推进并完善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篇十

摘要:事业单位想要解决资产流失的风险,就要加强单位资金的安全性,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并且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内部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使事业单位的职能有较好的发挥,增加事业单位的资金效用最大化。加强对财务管控方面的风险处理力度,不断加强会计制度实施效率,保障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行顺利。本文分析了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建议;思考;会计制度;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是事业单位中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核心关键,是事业单位实现全面管理控制的基础工作,影响着事业单位在经济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事业单位对财务部门控制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保障单位资金顺利地运行,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1、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中,仍旧运用比较单一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这对普通的事业单位来说很容易造成财务核算失误的问题。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单一会计制度不能较好的体现事业单位实际的财务经营状况,加重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在进行财务核算时,事业单位需要对核算工作中各环节的业务实施科学的分析和整理,在进行项目编制时,对预算表进行合理的分析,检测出单位容易出现的财务风险和问题。在实施管理项目时,事业单位需要根据有关要求和具体的步骤,实施严格的审查和分析工作,还需要建立有关计划和具体的方案。在事业单位的实施项目结束后,要重视对项目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出之间的差异后作为最终的审核标准。但是在实施具体的业务时,许多事业单位并没有严格的对财务进行管理和核算,在财务管理和监督的方法上没有进行统一,没有形成较为科学的计划,这样的情况下,会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阻碍了单位的稳定发展。

2、缺少严格的会计监督管理

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监管工作时,要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制度,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在监管制度上并不完善。导致在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时容易出现问题时无法追究具体的责任,还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无法满足财务监督制度和岗位职责的规则。事业单位要时刻重视对企业内部财务的管理,还需要加强创建会计制度的意识,在进行财务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具体的业务时,为了规避财务风险,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完善企业中的会计制度。如若没有或缺乏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管理意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会极其复杂,没办法稳定运行,降低了企业对财务风险的解决效率。而且有许多事业单位,实施业务的办理时,大多会对经济风险问题存在忽视,因为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并不热衷于对企业中各项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创新改革。这样事业单位就极容易出现资金上的风险,不利于事业单位提升经济效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完善

如今我国很多事业单位中都拥有了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执行上还拥有较多的问题。很多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合理的情况,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没有实际的成效,无法满足如今市场环境对企业的需求。因此导致事业单位容易在实际的执行任务时,出现无法预估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在管理上干系重大,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上的要求也有了提升,需要对业务的执行规则进行必要的完善。这间接造成很多事业单位不能够同时兼顾财务控制和会计制度上的管理工作,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容易发生各种问题。

二、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建议

1、完善事业单位的基金制度

我国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地完善基金制度,使单位专门的基金利用,得到一定的约束,保障国家资金的安全性。科学的完善事业单位基金制度,能够使专业的基金运用到适合的项目中,也能够防止出现会计核算上的失误问题。在进行单位基金的设立时,可以借鉴和学习成功企业的制度,实现单位中财务报告的公开化,将单位中的收支费用、现金流通、会计制度等具体情况公开。这样做既能够满足工作人员对信息数据的需求,还能够是单位中工作人员对会计制度实施监督管理。

2、加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比较单一,需要突破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度,进行成本、支出、收入的完全核算,实现较好的收入成本比值,提升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在实施具体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创新时,财务的核算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引起各单位的重视。会计制度的科学实施可以有利于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但是想要实现这个目的,事业单位要预先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各项业务的执行工作准备。对当前的具体状况进行严密的分析和整理,根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实施严格的审查工作,还需要及时创建出科学的计划,在项目结束之后进行差异性的分析和比较。重视对事业单位中流动资金的管理和规划,保障各个职位的权责分明,将责任落实个人,遵守相关资金管理标准。

3、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事业单位中,会计制度的创建和管理工作人员,直接影响着单位中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事业单位要重视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地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这是提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行效果的核心。如今我国的科技和经济都在飞速发展,事业单位对财务上的管理越来越复杂,随着科技化的到来,各类软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会计制度建立,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种环境下对事业单位中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所加强。事业单位需要招聘高水平、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会计制度的实施效率,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保障事业单位顺利运行和发展。

4、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账和出账上都直接和国家有联系,相对较为稳定,许多事业单位在实施企业的财务管理时,存在传统的思想,对财务的管理意识较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事业单位要关注对会计制度的不断加强,定期开展企业内部的专业培训工作,让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得意顺利地进行,加强管控的力度。还要使全体员工都尽量的参与进来,领导要做模范,带动职工加强单位内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获取。

5、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

想要事业单位中的会计制度能够实现高效率,达到较高安全性,就需要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制度,这是事业单位顺利运行的基础。完善会计制度需要合理的运用到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以此当作基础的参考凭据,还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处理经验实施综合性的思考。在进行管理工作时,需要明确会计工作人员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而且要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较好的提升其工作效率,为后期的责任追究提供凭据。

结语

事业单位需要完善基金制度,贯彻落实会计管理制度,保障单位中财务管理人员和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重视对职能的有效利用,尽最大可能去实现社会的利益。提升事业单位的总经济效益,使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名。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xx(01):163-164.

[2]冼齐常。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改进建议[J]。知识经济,20xx(14):96-97.

[3]周英杰。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15(12):208-209.

[4]周晓莲。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经济视野,20xx(13):101-102.

以上就是金笔头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能够帮助到您,是金笔头网最开心的事情。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0篇】相关文章: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绩效考核暂行办法优秀7篇

事业单位人员转正请示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工作计划

2023事业单位出纳工作总结

2022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总结5篇

事业单位会计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023事业单位工作总结

最新事业单位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事业单位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最新出纳个人述职报告 事业单位出纳个人述职报告(5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0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gangweizhize/16882970132274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