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文秘基础 >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3篇)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3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3篇)

微信扫码分享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一

2、以佛法修性而言,在处理生活中大小事情时,都应心存善念,更时时不离发愿。

3、比如,全神贯注的抄经,可以在一撇一捺间,忘记生活的压力,那一行行的经文中间,仿佛隐藏着某种让人“心安”的神奇力量。

4、还有孙俪娘娘抄写的《心经》,金色墨汁,令人满目生辉,字迹清秀,迥脱尘氛,借《甄嬛传》剧情开玩笑:“小主的字写的老好个,甘露寺抄佛经练出来的吧!”

5、抄写心经,是一种修心的方法,能增益智慧、修身养性。

6、静心抄经,远离浮躁,澄明心境 最好的心境,是静心和沉稳。 水面平静,才能倒映完整的月亮;内心宁静,才能参透人间的智慧。

7、《手抄心经》由玄奘法师翻译,真正做到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深受佛学爱好者推崇。由欧阳询手书拓本,得书法大家精髓,将中华楷书之美与佛学智慧融于一体,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敬佛者,都会收获自己希望的结果。

8、通过读书来修身,也可以通过劈柴担水来修身,抄经只是诸多修身事情中的一个。但抄经的仪式感、庄严感更容易让人进入“诚”的境界,契合现代人的根基。

9、专注可以免除头脑中杂念的纠结,心平气和,机体代谢既不亢奋、亦不消沉,经文的心理暗示则有助于这种专注状态的保持。

10、“沐手抄经如面佛修行”,一笔一划之间,放松紧绷的神经,如入忘我之境。抄经的同时还能积累功德,带来好运。

11、现代社会,人们在追求卓越的同时总会向往平淡。身处平凡时,却又心有不甘。心浮气躁的时代,静心专注成了一种考验,气定神闲则是一种奢侈。

12、抄写佛经时可发愿:“手中抄经,当愿众生,与我一样,离诸妄想。”以此抄写佛经功德回向给我们的现世父母眷属寿命百年,过去亲人得生净土,一切众生福慧圆满,究竟解脱。

13、抄写佛经时首重定心,抄写佛经比诵经更能帮助心的安定,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如此心念既不易散乱、起妄想,专心一意抄经,在不觉中入定,无求无得,三业清净,功德无量。

14、当你心灵无所归附时,唐诗宋词能给你极大抚慰。诗词中山水田园,涤荡着我们疲惫的心灵;离愁别绪、家国世事,激发了我们的共鸣。

15、心的宁静,能涵养出芬芳的人格;同时从抄写佛经中了解佛经的要义,不仅让我们可以修养性情,也能提升心灵的真善美。

16、身心全贯注地去抄经,可以忘记工作和生活压力。最终经文抄下了,杂念也卸下了。

17、经是一场心灵的修行。我们通过抄经去寻找,去发现,让内心得到平静、心安。

18、当你全神贯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大脑的某一个部分高速运转,而另外的部分,将得到很好地休息。

19、佛说:"为什么都想要,多一物有多一物的烦恼,少一物有少一物的自由,"山前山后各有哀愁,有雨有风都不自由。

20、很多人把抄经当作是一件神圣的、可以积功德的大事,还有人把它当作是一种向佛许诺的发愿。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二

心经注音版全文解释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心经注音版全文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諦揭諦,波罗揭諦,波罗僧揭諦,菩提娑婆呵。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解释】观音菩萨,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dù yī qiē kǔ è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解释】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è lì zǐ,sè bù yì kōng,kōng bù yì s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解释】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kōng jí shì sè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解释】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yì fù rú sh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释】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shè lì zǐ,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解释】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bù gòu bù jìng,bù zēng bù jiǎn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解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解释】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解释】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nǎi zhì wú yì shí jiè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解释】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yì wú wú míng jìn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解释】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lǎo sǐ jìn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解释】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yǐ wú suǒ dé gù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解释】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及修道的幻灭,不用智慧去强求,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xīn wú guà ài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解释】菩萨觉悟之后,依照心经,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wú yǒu kǒng bù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解释】由于没有碍,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解释】远离颠倒梦想 ,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解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照心经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释】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解释】所以说心经,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解释】是无上的咒语,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解释】能除一切苦 ,不是骗人的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解释】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解释】其咒语曰: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释】大家快去彼岸,修成正果

s("content_relate");

【心经注音版全文解释】相关文章:

1.《心经》全文解释

2.心经注音版全文以及翻译

3.心经全文解释朗读

4.心经全文正确解释

5.心经的全文解释

6.心经全文及解释

7.佛教心经全文解释

8.心经全文和解释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三

心经讲解

心经总共有260个字,心经的实旨是心,是佛说与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心经是以心为刚,讲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俱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白话) 中元居士

观自在菩萨,修行深般若法门,当其功行圆满之时,心中如明镜照亮,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没有"六根","六境","六识",没有烦恼,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没有世间苦及其原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无所得"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因此而最终达到涅槃。十方三世的诸佛,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是最高圆满的一切智慧,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它能解救一切苦厄,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所以,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中元居士讲解

般若(音波野)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学佛的目的是明心,因为人有心才能学佛,没有心用甚麼学佛?所以心为万法源,心经就是为心源而说,所以叫心经,心经的智慧,为大智慧,妙智慧,智慧功能来源於心,心为智慧体,心为智慧根,简称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灯。六祖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波万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迷既然解了,法也没用了,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无一物。

波罗密

汉语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等,人若脱离苦海,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为到彼岸,一个学佛者,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遇事著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常净,是非无动於心,是彼岸。实际上,幸福和痛苦,好与坏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说万法,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法是船,觉是岸,心达明,觉至圆,也无此岸,也无彼岸。

多汉语叫做"定"。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心不被是非,混乱,烦恼,忧愁,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定乃心之用,无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是幻影虚名,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心脏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见闻知觉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才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的心,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从何处来?它是怎麼样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故谓之心灵。释迦牟尼佛说,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心之光体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过物质之光速。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来说,也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无在无不在,心为万灵机,用到那儿,那儿就灵,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那个,那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条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内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灵之窗」。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说「人老心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麼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电视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没听见,是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维的功能,记忆的功能,录音录像的功能,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有电,设备就能运转,没有电,设备就只是摆设,毫无用处。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是怕后人误入歧途,哪一部经书有叫后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顶礼膜拜?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刚经」中,佛用极具明确的语言告诉后人千万不要那样做:「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二字,非指释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

知心者为自知之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离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须用念去降伏?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麼问题?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个「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指心说,慈悲之心,没有定在出家,烧香,念经,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时何地不能做?何人何处不能为?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后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心,佛之真传绝矣!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把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等於没学,真空实相,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全凭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假,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经书只是留给后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光看图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麼用呢?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

经者路也。心经,心路也。心经离心无经矣。心经乃明心之圣旨,见性之坦途。心是万圣之纲,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认心,炼心,明心,乃心经所指之路,是达无上正等正觉必经之路也,行路必先明路,自我之觉,明路之师也,自我之心,人类试金宝石也,路之邪正远近,觉悟者自知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自心如如不动,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复自性之光明,证真空之境界,出尘海,超气海,入如来圆觉海

观自在菩萨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遥自在。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於法,不住於相,一无所住,自性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有去,即是自在。

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这个「人」即是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开始,悟心明觉,达明心见性的内圣功夫,即是自心自参自悟,自性自一度,自心自明的功夫。是明心见性的第一步,是明心见性的基础。是心行觉观,佛才把此经定名为心经。实为自心求理悟真宗,明心见性之真功,心为佛果,观自在菩萨为佛因。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体,无人无我,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清净本然,心明觉圆之时。

照见五蕴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明心与自然母体合明叫照,即自我之真心本体,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照,用自心智慧之明,照自心愚昧无知之暗,即是照。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的总称,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理明透彻一尘不染,复本性之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万有皆空,即是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体本无苦厄,苦是随缘而生,因缘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压力,或肉体上的折磨,苦不堪言,无法摆脱。只有明白道理,认识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摆脱。苦与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同样的事,因人的觉悟不同,或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结纶。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为甚麼呢?原来她每天都坐在庙门前哭。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问她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回答: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雨天的时候卖鞋 的儿子没有生意,我替他担心所以便哭。当晴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没有生 意,我又替他担心所以便哭。人们听了就对她说:唏!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有生意,你应该开心笑啦。 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有生意,你更加应该笑啦。自从哭婆听了那人的一番说话后,从此就没有人叫她做哭婆了,无论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开开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盲公,在地上拾到一只金戒指,他又非常不开心,人家都很奇怪,於是就问个究竟,你想想他怎样回答?他说: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开眼人一天不知拾几多。其实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会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静如水,不起一念,苦从何处来?自性圆明,无善无恶,无苦无乐,一切苦厄自脱。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舍利子,可以比喻为自性。

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宇宙真空为万物之母,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体,都是生於真空,灭於真空,生生不息,永无了期。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色色的万物,统称为色。色是真空演变生化出来的。是与空不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显的时候,人看得见,摸得著,谓之有,隐的时候,看不见,摸不著,谓之无。但实际上并不是无,而是隐於空,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雨,雪,霜,雾,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气也是水,这些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气再扩散,与空合为一体,眼睛看不见了,只看见空,但并不等於空中无水。即是说,空即是隐於空,色即是现於空。妙有真空乃色之本,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了期。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生是灭的开始,灭是生的开始,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体。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是客观外界之物,通过见闻觉知的功能,反映在心中产生的领受(受),想象(想),思维(行),辨别判断(识)的心理活动,这些都因心应才有。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动,无受想行识。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术的法,这个法字,在这里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也可以说就是五蕴。前面已经说过,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和有永远互相转化,当然,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比如星球的生灭,恐怕得以若干万万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人生不过百年,谁也不可能看见这个转化的全部过程。但是用理可以推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但宇宙真空无生无灭,万物也无生无灭,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著。所以说万物同体,谁也没有离开这个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物转化为真空时,真空并没有增加,真空化为物时,真空也没有减少甚麼。就像人的生育一样,母生九子,母体并没有少了甚麼。一个子女没生,母体也没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样的。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这裏说的空,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至清至净,如如不动,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才称其为妙觉,色受想行识,心动则生,心空自灭,所以称其为幻,所以说真心之中,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岂能没有,每分每秒都在用,但真正起作用的能源是心,心若不动,心不外驰,眼耳鼻舌身意随之不起作用,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触身无知觉,意不生念,虽有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六根是心的派出机构,是心应万物不同的器官。心通过六根觉察,判断万事万物,那一根失灵,心就失去了那一方面的作用,心用到那一根,那一根就起作用,同时用,同时起作用,心不在六根上,六根就无事可做了,就失业了,就等於没有了。

无色声香味触法

色声香味触法是对应六根而言,又叫六尘。六根不起作用,六尘从何而起?故真心之中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此句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识界的简化说法。界,解作「识」,所以也可以说成是无眼识乃至无意识识。六根眼为首,六根意为总,六根心为源,心动眼界生,心动意念立,心不动无界可立,眼见心不烦,声乱心不恼,心平气则和,自性无烦恼。自心本清静,一了百自了,明心见了性,万事都能了,表面平常人,心中觉悟高,不离诸是非,不逃诸烦恼,本来没有事,苦辣酸甜都是自我心。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无明,是执迷不悟的人,无无明,是甚麼都明了,是一个知万理,通万化,自心圆明的大觉者。亦无无明尽,是一尘不染,万法皆空,明心见性的大觉者。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自心之光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已达无生无灭,无老无死之涅盘境界。

无苦集灭道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苦,求不得苦,五蕴盛苦。集,就是众苦在心,心中全是苦,灭,是跳出烦恼,诸苦全无,道,是所以能离苦得乐的原因。灭道,就是已达明心,无苦无乐的境界。苦乐乃是境,并非自心,自心如如不动,无苦亦无乐,到此地步,已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故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自心本来清静,本体光明。因除愚昧才生智慧,如无愚昧可除,智慧也不必生了。即无智。人愚昧无知之时,妙明之心并没有丢,只是自心不明白,似失而非失。理透心明之时,似得而非得,乃自家原来本有之珍宝,本非外得。俗语说:「骑著马找马」,也是这个道理。马本没丢,只是心没想到。心明白过来了,马也不是找回来的,本来就是自己骑著。即是无得。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心无罣碍菩提萨埵(音多),简称菩萨。炼心达大定,自性圆明之人叫做菩萨。依心经所指之路,由定慧而达彼岸,复自性之真空,没有一丝欲念,万法皆空,为心无罣碍,得大自在,为心无罣碍。

无罣碍故 无有恐怖

人的生死本末,来龙去脉,以及宇宙自然千变万化之理,即已明了,就应一无所恋,一无所贪,人间的一切幸福,苦厄,生死别离,俱属幻生幻灭,此时此地天伦乐,散时离时两无关,假的真做圆伦理,何真何假如是观。明理明心法自然,即是心无罣碍。自心坦然自如,如如不动,就是已达到圆觉,已脱众苦,自然也没有恐布。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涅盘,就是自心已达圆觉,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无生无灭。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世。三世诸佛皆由此理而证。此理即自心自明,自性自度,依自性之定智慧,照自心之暗昧,而达明心圆觉,登无上界,与真空母体合而为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即是佛。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 是大神咒智慧能解自心迷误、暗昧、无明、未知数,能通万化之源,无一化不知,无一神秘不解。自心比神还乎其神,秘不可言之事,迷不住心。自心不被一切所转,不被一切所迷,心同自然一体,自心就是一个大神。

咒,就是语真言实,不二之理,可不是把心经当做咒语来念就能成佛。若不理解经意,若不实际练心,若不能做到明理明心,即使念上几千遍几万遍也没用,能悟到自心,认识自心,体会到自心,用自心照自心,自心明自心,胜於念千经万卷,因为千经万卷唯心旨,就是说,千经万卷,都是已经明心的人,给尚未明心的人下的圣旨,必须遵旨而行。所以说千经万卷唯心旨,目的是明心不是念,心经所言之理,能使人明心,故为大神咒。

是大明咒

自心智慧明灯,照自心之暗空,达明心见性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自然真空同体,一性圆明,十方平等,是为大明,能达此地步皆是心经之功。是使心达大明之真宝,是使心达大明的明言灵语,此理真实不假,是为大明咒。

是无上咒

无上指心而言,人心是一身之君,是生命之源,理解宇宙人生的至极真理,也只能用心去悟,心为无上智,心出於无上之源,是为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自性真空妙明理体为万佛根,万佛源,无心一切皆无,也无佛,也无经。一切果皆从心成,心是一切的种子,若没有妙明心,就甚麼都没有了。心能明万理,心是一台灵机,心是万机之母,什么能与妙明之心相比呢?心高于一切,妙明心即是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所有的道理前面已经讲清楚了,没有什么再说的了,佛还怕后人不信,因此,这句话就像是佛在发誓一样地对后人说:「我不会欺骗你们,这个道理一点也不假,只要照这个道理去做,就一定能离苦得乐」,佛的慈悲之心尽矣,学佛者千万不要埋没圣贤一片心。无量大过难得悔,无为大法难得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证,明心见性,也非难事。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此句从来没有人解过,只接上句真实不虚四字,即了结了这一大因缘。

心经总共有260个字,心经的实旨是心,是佛说与见性弟子由定慧到明理,明心,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理论,心经是以心为刚,讲的是心法,心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练功,自参自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用语言文字,是没辨法说清楚的这些就叫做语言道断,又叫真经无字,在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有字的经,可以说的法,都是假的,写的经,说的法,就像一个指路牌,对不明方向的行人,是有用的,对一个不走路的人是无用的,对已经走过这段路的人,都是没有用的,练心者读心经亦要同样看法。

佛教所说的是慈悲,儒教所说的是忠恕,道教所说的是感应,这六个中文字,下面都有个心字在的,其实大家都是叫人去修心,去练心,亦是心经所有的意思,只不过是其它不同的学说,不同的老师,用不同的语言,去教同一个道理。

s("content_relate");

【心经讲解】相关文章:

《心经》全讲解06-20

心经念诵方法讲解11-26

济群法师讲解《心经》时的开示06-19

治心经11-27

小结心经06-07

张爱玲的心经11-06

管理多心经11-25

心经典散文07-14

育儿心经随笔12-05

《心经》经典句子08-16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心经》全文注音版(精)(3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wenmijichu/1685363833142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