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文秘基础 >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八篇)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八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一

ok3w_ads("s005");

见到郭文龙之前,我就听说过他的传奇故事,所以我期望他的外貌与众不同。在我看来,但凡有过非凡经历的人,长相也会特别,但是我所见到的郭文龙毫无特别之处。他身材偏高但有些伛偻,皮肤很白,有一双温和的眼睛。他穿得很朴素—一件白衬衫和一条材质一般的裤子。他和我采访过的很多成功商人不同。然而,恰恰是他平凡的外貌能够让人肃然起敬。要知道,在他那温和平常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热切变革的心。

他是福建南安侨民的儿子,出生于1949年。如果在中国,他会被称为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郭文龙在新加坡芽龙的贫民区里长大,和中国那一代人一样,年轻时代的他受共产主义的影响,热情激荡:他会偷听新华社的广播,去海上的中国货轮找马列主义、毛泽东理论的书读。至今,他还能背出许多毛主席语录和诗词,甚至还会唱语录歌。他将政治热情付诸实践,曾担任过新加坡社会主义阵营支部的秘书长,还因此进了监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郭文龙抓住了新加坡经济腾飞的机遇,从做五金钢材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他投资房地产,不仅建成了新加坡的亨德生高科技轻工业楼,还参与投资在南京建成了一幢50层高名为“新世纪广场”的摩天大厦。他同上海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创立了上海复旦开圆文化信息公司。这个公司开发出十二生肖全家福动画片、制作衍生产品、出版书刊、造型专利授权等,发行遍及全球,在中国有一百多家电视台授权播出。

不过现在,赚钱是他的副业,花钱倒成了他的主业—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对中华文化和教育的推广上。郭文龙身兼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中国商会主任理事、南洋孔教会会长、新加坡南安会馆名誉主席、东亚人文研究所董事长、喜耀文化学会会长、国立大学管理学院中文校友会名誉顾问等职。他还曾担任过6年新加坡汾阳郭氏公会会长和4年现代企业管理协会会长。

他说,时代变了,但他年轻时那份关注社会、要对民众有所担当的情怀没有变。如今,他只是把当初这份理想放在了社团,回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

从海外红卫兵到儒学捍卫者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青年时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开始的。

20世纪60年代,郭文龙上新加坡的夜校,当时学校里聚集了很多1949年之后没有回大陆的共产党员。在学校里,老师告诉他:“中国所推行的共产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的社会制度,可以让人在一个没有压迫和没有剥削的社会制度里享受平等的生活。劳工阶层当家做主。而新加坡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这里,资本家压迫劳工阶级。”

因为出生贫苦,期望社会变革,再加上对中国的单纯感情,郭接受了共产主义理论,从一个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海外红卫兵。他也如同国内的红卫兵一般读红宝书、跳忠字舞,在学校里发动群众打校长、打国民党派的老师。经过几年的锻炼,他还被选为社阵支部的秘书长,参与策划了一些活动。

“海外华人社会的一起一落是与中国国内情况息息相关的。”郭文龙说,“辛亥革命时,新加坡华社就有保皇党与革命党之分。国共战争时,国内打得你死我活,南洋华侨虽然没有真刀真枪打起来,但也是你我分得很清楚。到新中国建立之后,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里国共两党的阵营一直对立。在‘文革’时期,两派更是泾渭分明。不仅如此,左翼阵营里也如同国内一样出现过多个派别。”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郭开始反思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些行为:“第一,所有政府做的事,不管好坏,我们都绝对反对、抵制;第二,我们做的事情破坏社会经济和正常生活,不被群众认可。等后来发生了林彪出逃、陈永贵领导的大寨出现虚报粮食产量等事件,我就觉得有点不对了。”

1971年,郭文龙因未服兵役和参与共产党活动被逮捕。(当时,郭认为征兵是要去森林里打马共,其实是自己打自己人,是英国傀儡政权想在东南亚开辟第三战场,所以逃避兵役。)

在监狱里的21天里,郭文龙除了被问话,就是思考。从监狱出来,虽然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还没有动摇,但已不想再参与此前的“破坏性”活动了。他更多地参与到宗乡团体(宗亲会、乡亲会)的活动中。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接触到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信仰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但在宗乡团体和中华文化里,郭文龙最终找到了新的信仰—“就是要以你的先人的功德为荣为楷模,继承下来,有所作为,让你的后代能以你为荣为榜样,传承下去”。

回头看,郭文龙承认自己参与左翼活动的这一段历史很残酷,令人遗憾。但他并不后悔。他说:“我本身也得到了锻炼,有了组织策划的能力,对社会多了一分关心,有了一种奋斗精神和热忱。”他认为自己之后参加很多团体活动,积极地做出努力和贡献,也与之前的左翼活动有关。是在夜校的学习让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要有一份崇高的、超越现实和功利的理想与追求。

直到现在,每年他都会请当年一起参与左翼活动的“同志”吃饭。他们中有的人受了挫折,不再谈政治、文化,也不再谈社会理想;有的则还活在那个年代,不断回忆当初的激情,批评政府对左翼人士的不公;只有郭文龙转换了跑道,把为社会做贡献的理想放在了社团和中华文化中。

“我们都付出了代价。中国国内付出了代价,我们海外华人也付出了代价。”

变革的时刻

“我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刻。”郭文龙说。

华校、华文报纸和宗乡团体是连接华人社会(以下简称华社)的三大媒介。新加坡的宗乡团体曾经建立了众多的华校。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政府用一纸公文将所有的华文学校改成英文学校。虽然当时的华人有过反抗,但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新加坡的华文报纸曾经都是民营,由不同的华社领袖创办,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些民营报纸也全由政府控制起来,对中国的报道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虽然不认同政府的政策,但是郭文龙还是能理解—作为一个新政权,它要淡化印度人对印度人的认同,华人对华人的认同,建立一个新加坡人的共同认同。

然而,他还是掩饰不了对于年轻一代华裔的失望。“我们这一代还坚信过去的传统,但年轻一代从文化角度、民族身份上都已经慢慢淡化。现在年轻人也有一点往回寻根的趋势,但是他们大部分的动机是商业,跟我们当年很不一样。”

对于这些变化,郭文龙觉得自己需要做些什么。喜耀文化学会就是他为传播中华文化做的一个项目。

我就是在喜耀文化的新加坡会址见到的郭文龙。这个学会藏在一个工业区内,面积很大,大约有1000平方米左右。其中一部分是小朋友的教室,另外一部分则是成人的教室和阅览区。郭文龙告诉我们,喜耀文化学会不仅开办幼儿园,同时也为成人提供教育。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教授中国的儒学。在喜耀的幼儿园,孩子们会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和一些儒学精神。对于成人,喜耀也提供一些课程,通过宣讲儒学精华,开发人性中的“真善美圣”,让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和希望—郭把这称为“性情文化”,

因为政府对教育有限制,所以他办的教育要么是在政府管制之外的幼儿园,要么是没有政府承认的民间书院。

南洋孔教会是郭文龙投入最多的项目。这个组织将在明年迎来它的100周年纪念。“它就是康有为当初到这里来推广儒学留下的影响,是由康的弟子陈焕章创立的。”郭说,但他并没有再多说。

后来查资料,我才发现,原来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新加坡南洋孔教会创立于1914年,它成立的背景就是当初中国刚变国体,陈焕章等人“深感中华数千年因有优良文化之精华及道德标准,不为国人所重视而遭摒弃,深为关注,亦深为惋惜”。于是,陈发起创立孔教会,“以弘扬孔道而正人心”,并且向中央政府备案,在北京设立孔教总会,在各省县及海外设立分会。

很快,南洋各地纷纷响应,槟城、怡保、马六甲等地相继成立孔教会。在新加坡,林文庆博士、林义顺等华社领袖发起成立了实得力(海峡英文:strait的翻译)孔教会,会址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当时有会员数百人,大多是中华总商会领导、名流翘楚。

1942年,新加坡沦陷,实得力孔教会一切活动被迫停止。直到1949年,在纪念孔子诞辰2500周年之际,孔教会才得以复苏,并改名为“南洋孔教会”。

从2007年开始,郭文龙担任了南洋孔教会的第三十任会长。和孔教会创立者陈焕章一样,他也有对于传统文化逝去的忧患意识。在他的领导下,南洋孔教会实行门户开放,吸引了很多学者加入,使会员增加到150多位,其中很多是文教界人士和企业家:一方面推广普及孔子思想,提倡“生命儒学”,一方面推动文化学术活动。郭文龙还在理事会引进了超过一半的新成员,使之年轻化。

孔教会发展到现在,在有些地方已经演变为宗教形式,比如印尼。“这有政治上的原因。”郭说,但他认为中国的儒家思想是超越宗教的,这样反而能和宗教和谐共处。

郭文龙解释说,孔教会的“教”字,是教育和道德教化的意思,它是个倡导儒家思想、弘扬孔道以正人心的团体,体现的是对社会的教化、安定作用。会员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共同承担宣教的大任,才有了跨世纪的坚持。

我问郭文龙:“到喜耀文化学会和孔教会听课的人多吗?”

“还是有的。”他回答。

“那些人是保守派吗?”

他不喜欢我用“保守派”这个词,他说这是贬义词,不过要保护自己的团体和文化,人人都要保守。“我们不能做断线的风筝,这个风筝可以飞得很高,但是线不能断了,断了就完了。”

民族比国家更重要

在郭文龙的心中,民族是一个比国家更重要的概念。中国人的概念可以超越政治、疆域、逻辑。

“你的国籍可以是新加坡公民、澳洲公民,政治身份可以改变、国籍可以改变。但你的民族身份是不可能改变的。

凭什么你是中国人?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才有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

套用他的比喻,人是风筝,文化就是线,始终牵绊着你。没有了文化,人就是断线的风筝,找不到根。

在我们长达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中,郭文龙时常谈起对中国文化的担忧。中华文明,这一世界公认最古老的文明正在被无情地摧毁。

“我观察了三个地区,中国大陆、台湾地区跟新加坡的华人社会,这三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弃中国化。台湾在一个时期有意地在政治上跟中国切割,搞独立,不讲普通话,讲闽南话,不读中国历史;新加坡也是弃中国化,身份、语言、历史、传统全都不要;但真正弃中国化最厉害的还是中国大陆人,‘文革’是最根本的弃中国化,把传统连根拔起!”

“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如果不重建精神文明,都只追求美国的那种生活方式。以后中国我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第二美国?”

他因此有了一份沉重的责任感,希望中国的儒家思想能够重新成为普世思想,他也相信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够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们的文化是很有韧性的,会重新复兴。但是这要靠中国人的自救,让中国化再回归。”

“所谓礼失而求于诸野。”

我问他:“在新加坡像您这样关注中华文化传承的华商多吗?”

“现在可能不像以前那么多了,而且越来越少,但还是有。”他回答说,“这(关注中华文化传承)还没有成为一个社会共识。现在你要和另外一个华人坐下来讨论怎样来维护我们的历史,他会觉得有这个需要吗?这就是新加坡现在所面对的问题。”

我和郭文龙提起了让我感动的陈嘉庚。他说:“陈嘉庚的精神已经超越了功利,所以让你感动,他可以超越时空,永随历史,激励一代又一代。”

“历史如果没有英雄,历史是寂寞的,也是没有方向的。”

他说,陈嘉庚就是他的方向,虽然在文化上的投入并不能马上看到效果,但“我们只是向历史交代,向我们的祖先交代。他们创造了这么辉煌的文化,却在我们的手上断了,这愧对祖先,也愧对后代!中国文化可以对人类有贡献,这是一整套价值观。所以中国不只要做强大的国家,更要做伟大的国家!”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回归郭文龙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二

翠,翠绿欲滴,离不开盘根错节的根;幽香缕缕,亭亭玉立的花儿,离不开那一抹沉稳的绿的陪衬;黝黑肥沃的土地,离不开那生命之源的水的灌溉。传统与现代,就像那根与树、叶与花、水与土的关系。

强壮的树干因结实的根茎而屹立,磅礴的现代因精粹的传统而耀眼。你曾迈着轻盈的步伐,在历史的林间小道撒谎能够前行,你曾在灯火阑珊处注视着世人,你曾为中华而植入了不朽的根,而现在的你,却在这个功利的社会中踽踽而行,犹如一个晚境凄惨的老人。

当天空飘着雨丝时,是否还能看到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般的姑娘在雨中徐徐前行。当一瓶白酒的价格卖到成百上千块钱时,人们是否还会想起“欲饮千杯无管弦”的情怀呢?当人们为了金钱、名利而不折手段时,还记得“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事态度吗?我们看到的是,在追求速度化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类文明的车轮一路向前,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传统文化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小。人们需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快乐。于是,快餐文化出现了,四大名著被改的面目全非,历史人物也被“翻新”形象,甚至颠倒黑白,为了搞笑、为了娱乐大众。这些人看来,传统意味着“落后”、“保守”、“抱残守缺”,如同一位生命垂危的老者。而现代则给人们“时尚”、“希望”、“与时俱进”,它像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焕发青春的活力,吹响着时代的号角。表面看来,两者却有水火不容之势,但两者却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的进程中。

鲁迅先生曾用“吸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主张继承外来文化。这八个字也同样可以用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将传统的东西与现代化有机融合,传统借现代而大放异彩,现代语因传统而富有底蕴,正如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既有底气,又有朝气。

没有了根,长得再高大的树,最终的结局也是轰然倒地;没有了绿叶,再漂亮的花都是有缺陷的;没有了水,再肥沃的土地也逃脱不了龟裂的命运。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意义重大,现代文化若与传统文化结合,中华文明之树就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三

城里的月亮还是千年前的月亮,思念还是千年前的思念,只是月饼越做越贵,而中秋却越来越被遗失,化为回忆。

传统节日的没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人这样认为。也许吧,城市里不许放烟花爆竹,城市里的方格楼房看不到月亮,城市里,传统节日我们仍需工作,传统节日与这格格不入,而详节却是量身定做,所以,过洋节吧。

但是,一个选择丢弃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事实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是亚洲经济发展的领先者。在日本,寿司和拉面是他们永恒的最爱,在韩国,申请中秋节的专利,放假九天,相比之下,这两个国家从政府到人民都在以极大的热情去塑造和发扬自身的文化,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沉淀的精粹,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一个国家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从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汲取营养,以独特的个性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如果遗弃,也许有一天我们无法区别于日本人,也许有一天我们是黄皮肤黑眼睛的美国人?

那么,我们闭关锁国吧!有人焦急地惊呼。

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从1840年起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闭关锁国有极大的责任,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的文化冲击与传播是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如果单纯地阻隔,这只是懦夫和愚夫的表现。

我主为我国传统的中庸之道运用于此是非常的适合对待外来文化不能走极端,对等传统文化也不能走极端。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向世界,博采众家,兼怍并充。

文化交融与发展是有基础的,无论各地文化,都是人类最本质情感的升华体现,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大体相同的。所以文化与文化之间一定有它的相同之处。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诗行诗,还是苏东坡的《江城子·忆梦》,都是表达爱情,无论是亚当夏娃,还是伏羲女娲,都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遐想,文化是可以相通相融的,关键在子可否找到契合点。

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运用小提琴改编了古曲《梁祝》,使其传唱海内外,《茉莉花的民歌改编成钢琴曲,使更多外国人体验了田园风情,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成功的典范。

文化需要继承也必须继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须交融,文化需要发展也必须发展,要知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四

1、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2、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3、洗草药水

洗草药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致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6、挑“端午担”

挑“端午担”指的是过去每逢过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人称已定亲的准女婿为“毛脚女婿”)要用披红挂彩的米箩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礼品到女方家里去,这便是挑“端午担”。

7、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以镜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一带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遗传,常能见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带着银制的镜子等饰物,这类银饰、小镜子等,就是用于孩子们辟邪。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装饰着铜镜。就是现代小区崭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往往能发现悬挂着的镜子,这些都是用于所谓的辟邪。由此可见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

8、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五色丝线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五色丝系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9、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华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端午前后的降强水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发龙水、龙降水等,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苍龙群星飞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间信俗中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飞天,行云布雨。自然现象上,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当端午强降水来时,江河水位迅速上涨,为扒龙舟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10、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11、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12、采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制药时间。

13、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

14、贴午时符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贴“午时符”的习俗。午饭后,家家贴“午时符”。符用宽约一寸,长近一尺的黄纸条,上面用朱砂写上“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口舌疾病蛇虫鼠蚁皆消除”等字样。在大门上悬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并扎上一束蒜头,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还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旗迎百福,蒲剑斩千邪。”

15、新抱手艺

广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

16、送灾难

送灾难,是古时流行于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该民俗主旨是驱邪、消灾。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另有形式为,从社境庙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

17、薰苍术

薰苍术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术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术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18、斗草

斗草是一种由采草药衍生而成的民间游戏,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19、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20、佩豆娘

佩豆娘是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21、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就现有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毒日、恶日”而避之。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22、跳钟馗、悬钟馗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又称“嬉钟馗”。据悉,跳钟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遗存下来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种内容,体现了民众崇尚钟馗的刚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钟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钟馗,寓意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寿年丰。到了清代,江南苏、浙一带的居民大都在农历五月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一月,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粽,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方状等。其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

24、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五

1、暑月游船

大暑时期,古人绝不是独守在家里,做“宅男”“宅女”,相反,倒把这样的酷暑时节当节日来过。“暑月游船”是当时的民俗之一。旧时每至六月,士女云集。

2、喝暑羊

“喝暑羊”就是大暑时节喝羊肉汤,是流行在鲁中南革命老区沂蒙山区和鲁西南地区的大暑习俗。其中,以山东单县羊汤最为闻名。伏暑的羊汤汤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脾益气、温补肾阳的良好功效,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一道营养美味的滋补佳品。

3、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4、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5、煎青草豆腐

大暑节气来临,浙江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青草豆腐指的是将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6、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发期。过去人们在河船上要举行祭祈活动,将船划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无踪。

7、海边过大暑

深圳人在海边度过炎热的大暑日。在夏季防晒很重要,不仅仅是爱美怕晒黑的女性,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的男性也一样需要防晒,尤其是去海边或水上乐园,更需要使用防晒霜,并不时补涂防晒霜。

8、赏荷花

大暑所在的六月也称“荷月”,六月二十四日,相传是荷花生日,所以民间有赏荷花的习俗。江苏常熟、通州、吴县等地,是着名的观荷之处,观荷纳凉,游船众多,景象颇为壮观。

9、大暑吃童子鸡

湘中、湘北有“大暑吃童子鸡”的进补方法。童子鸡指的是不会打鸣,饲养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到1~1.5斤,还未配育过的小公鸡。

和老鸡比起来,它们熬的汤没那么油腻,蛋白质也更易被人们吸收,据说其体内的生长激素对成长期的孩子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10、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1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吃荔枝,叫做“过大暑”。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富有营养价值,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

1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还有吃米糟的习俗。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

13、吃凤梨

我国台湾则有吃凤梨的习俗,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被用来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

14、吃“半年圆”

另外,由于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间讲究“过半年”,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尝甜食,象征着团圆和甜蜜。

15、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16、送大暑船

大暑时节,浙江台州沿海有送“大暑船”活动。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的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在海上点燃,随水而去,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祥和。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六

ok3w_ads("s005");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12年社科研究基地项目《清水江中下游苗侗地区民间歌会研究》【项目号:12jd182】阶段性成果)

摘 要: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句式多样、讲究押韵,堪称民间口头文化的代表,是侗族民众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侗族;方言区;民歌;句式;押韵

作者简介:欧阳大霖(1980-),男,侗族,贵州天柱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地方文献。

[中图分类号]: 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6--02

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在侗族民众生活中,可以说无时不唱歌、无事不唱歌,以至于民间有“不唱侗歌咋个活”的说法,民谚中“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民众热衷歌谣的真实写照。

由于历史沿袭及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侗族社会根据侗族民众聚集地根据词汇的异同及某些具有特征的语法现象和语音特点,主要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本文主要针对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的句式特征及押韵标准等表现形式作简要介绍,敬祈侗学研究者指正。

一、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句式

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主要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十一言以及七言与十一言交叉出现等表现形式,同时存在几十个字一句的长歌。

1、三言:

讲大话,用小钱。

端豆腐,过大年。

这是一首三言童谣,通过对比方式对喜欢说大话而言行不一的人进行批评,强调说话、做事都要讲求实际,不能出现浮夸的现象,从中可以窥见民间歌谣对于侗族儿童的教育功能。

2、四言: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今日上梁,大吉大昌。

……

这是侗族地区起造祭典歌唱词。主要是表达对新建房屋的夸赞,同时表达对主家的祝福,表达了侗族民众趋吉避凶的心理特征。

3、五言:

冬瓜已坐地,白瓜才长藤。

小米分细线,穇子一大蓬。

这是一首童谣,歌中将一些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做了介绍,同时教导青少年辨别这些农作物生长规律,反映出侗族童谣教育侗族少年儿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功能。

4、六言:

歇凉要靠大树,划船要靠水深。

……

望姐帮说几句,金言替说几声。

花园同堂共坐,才是热闹得成。

这是侗族民歌中比较有特色的“白话”歌词,侗族民歌中称之为“送板”,侗语为“垒”、“晓宋巴”、“阿板送”等,是侗族北部方言区众多民歌类型中的一种。其表现形式是在唱玩山歌中插入一段朗诵性歌调,遣词讲究文采、韵节,散句中夹以骈文对句,兼具诗歌与散文性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歌中“歇凉要靠大树,划船要靠水深”富含哲理,是侗族请歌中较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

5、七言:

斑鸠砌窝三根柴,蜂子砌窝在半岩,

蜂糖好吃花难采,山歌好唱韵难排。

七言句式是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句式。这首歌属于谦赞歌,歌词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斑鸠砌窝”、“蜂子(蜜蜂)砌窝”等与唱山歌这一行为作对比,通过对比表达“山歌好长韵难排”这一主旨思想,其内涵是表示自己不如对方,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

再如:

高坡无路开成路,江边无路架成桥,

高坡修成攀花路,江边架成洛阳桥。

这是一首情歌,主要是表达“玩山”对象通过“花山”对歌相识相知甚至相爱的过程,也突出了真诚、坚贞的思想。歌词通过“修路”、“架桥”来象征爱情的沟通,哪怕是“高坡无路”、“江边无路”,只要有心经营,在无路的高坡也能够修成“攀花路”,在无路的江边也可以架成“洛阳桥”,表达了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孜孜以求的执着。这里提到的“攀花路”、“洛阳桥”,是侗族地区民歌中的两个典故:侗族地区将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恋爱的场所称之为“花山”,因此青年男女通过歌谣相恋被称之为“玩山”,侗族民众将少女誉为“花”,男子在“花山”上追求女子被称之为“攀花”;“洛阳桥”是侗族民众视为爱情桥梁的象征,在诸多情歌唱词中多处涉及。

6、十一言:

一心一意一匹黄篾吊千斤,

永不悔改郎是跟姣说句真,

我俩分散要等海干龙现爪,

铁树开花鱼死同串鸟同林。

爱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侗族地区,青年男女通过“玩山赶坳”定情之后,为了表达恋人之间的忠贞,彼此通个歌谣来表达誓言。这首情歌就是青年男女为了表达爱情誓言而唱的:“海干龙现爪”、“铁树开花”是基本无法实现或者非常难以实现的自然现象,歌中强调,就是出现这些多年难遇的现象,恋人之间也要“鱼死同串鸟同林”(侗族民众在抓鱼时,如果没有随身带有器皿,就会就地取材,用一些植物通过鱼鳃将抓到的鱼串起来),生死与共、心若磐石,感人肺腑,令人敬仰!

7、七言与十一言交叉:

客进寒门落寒店,

茶花莫拿比那芙蓉牡丹鲜。

希望亲朋遮盖点,

旁人问信只讲仁义水也甜。

客来实在对不起,

人手单薄帮忙服侍没得力。

可惜千宗少礼义,

客来夸称篾穿豆腐难得提。

七言与十一言交叉的表现形式在侗族北部方言区中较为常见,这是一组礼俗歌中的谦赞歌。唱歌为主人一方,从歌词内容可以推断客人之前向主人的热情招待表示感谢,主人则通过对比来表达谦虚,向客人表示招待不周的歉意,表达了侗族社会热情好客的传统习俗。

8、长歌:

姐的帕子巧绣花,

织着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根纱,

……

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家的小姐都来看,

问是哪家小姐玲珑乖巧绣起鸳鸯戏水双凤朝阳喜鹊口衔石榴花?

这首长歌是夸赞歌。侗族青年男女在“玩山赶坳”中相识相知并相恋后,男子会向女子讨要“把凭”,即定情信物,这首歌就是此时唱出来的表达情意的歌。歌词中男子极尽全力地表达自己对女子手艺精巧的赞美,通过一组数字来说明女子手巧以及出众:“(手帕)织着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根纱”说明该女子纺纱刺绣手艺精到,“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家的小姐都来看”则是通过众多女子来突出这个绣手帕的人无人能及。生活中赞美人的语言很多,这首歌词通过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恋人的赞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此外,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中还有一类“藏字歌”,与传统诗词中的“藏头诗”表现形式相似:如

福字写来是条龙,荣华富贵在其中。

拿颗福字来贺你,洪福齐天坐朝中。

禄字写来是只凤,飞凤来朝喜堂中。

拿颗禄字来贺你,丰衣足食是富翁。

寿字写来寿延长,三星高照你屋梁。

拿颗寿字来贺你,寿延盖过盘古王。

喜字写来喜连连,它是和合二神仙。

二仙堂中齐恭贺,贺你四字得周全。

这首“藏字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三穗县侗族地区,歌中将“福、禄、寿、喜”嵌入唱词之中,是客人一方向主人一方表示恭贺之意,其中“龙凤” 、“丰衣足食”、“三星高照”、“和合二仙”等,都是传统文化中吉祥的象征,表达了侗族民众祈求和谐平安的朴素思想。除此藏字歌之外,另外还有在小孩出生之时,外婆一方祝贺歌,将“长命富贵、易养成人”嵌入歌词等等。

二、侗族北部方言区民歌的押韵特征

1、《侗族说唱韵语》中归纳的韵词简介

侗族民歌在押韵方面非常讲究,龚宗唐先生曾于1991年编成《侗族说唱韵语》一书,将侗族日常说唱韵词分为十三类列出来:

第一部 花韵

第二部 开韵

第三部 安韵

第四部 江韵

第五部 遥韵

第六部 科韵

第七部 飞韵

第八部 知韵

第九部 人韵

第十部 耶韵

第十一部 中韵

第十二部 由韵

第十三部 姑韵

在这十三部之下,再按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分别予以归类,如第一部中的“花韵”,在阴平声之下还按每句押韵的最后一字分为“瓜、差、花、家、裟、佳、痧、纱、沙、巴、粑、他、她、拉、妈、夸、萨、渣、挖、虾、抓”共计21类;在阳平声之下分为“茶、查、夹、瘩、牙、芽、袜、鸭、法、滑、猾、发、斜、杀、辣、拿、蟆、麻、抹、扒、爬、耙、划、八”共计24类;在上声之下分为“瓦、把、打、假、哑、马”6类;在去声之下分为“大、卦、挂、话、下、价、稼、架、嫁、怕、把、爸、骂”共计13类。也就是说,在第一部“花韵”之下,涵盖了64类韵词,各类之下的韵语词条更多。全书共计13部,每部之下各有几十类韵词,总计16.6万字,侗族民间歌谣中讲究押韵由此可见一斑。

需要说明的是,龚先生将收集到的韵词分为以上十三类,多数还是根据侗族地区方言来归纳的,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平水韵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2、侗族民歌押韵与换韵示例

侗族民歌讲究押韵和节奏,以七言四句的歌谣为例,每句以二、二、三或者四、三的节奏递进,如:

吃了称砣铁了心,

不怕爹娘动酷刑。

砍了脑壳还有颈,

打断骨头还有筋。

这是一首青年男女表示忠贞的情歌,歌中各句最后一个字“心”、“刑”、“颈”、“筋”,在侗族地区方言中尾音都为“in”(侗族地区方言中没有“in”、“ing”的区别),都可视为押韵字。歌词表达了侗族青年男女争取自由恋爱,敢于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抗争精神,

侗族民歌中,有些歌谣是一韵到底,有些长歌则在说唱过程中出现换韵的情况。歌唱者灵活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常常巧妙地借眼前景,抒心中情,情景交融,妙趣横生,将侗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收到了娱己娱人的良好效果,而且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民间歌谣艺术之美。

相关热词搜索:侗族民歌方言表现形式探微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七

1、吃西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2、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饺子

立秋当然要“抢秋膘”包饺子。饺子是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食物,立秋吃饺子叫做“抢秋膘”,你抢我一个饺子,我抢你一个饺子,人们认为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身体健壮。

4、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卜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5、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6、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7、吃“福圆”

立秋时节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8、吃茄子

民谚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

9、吃清凉糕

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八ok3w_ads("s005");

张静

摘要:河北民歌涵盖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燕赵文化的重要载体。河北民歌小调优美动听,广为传唱的有《捡棉花》、《放风筝》、《茉莉花》等。其小调的旋律生动、幽默,节拍较规整,有时也运用混合节奏型;从曲式结构上看,河北民歌多体现为乐段的结构,主要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方正型乐段结构;河北小调民歌语言富有特色,有着“老呔儿”方言;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不仅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还可以起到扩充结构,丰富旋律,渲染歌曲气氛,丰富音乐形象等作用。

关键词:河北民歌;小调;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2-0079-01

一、曲调优美,旋律风趣幽默

河北民歌受到东北方言的影响,它的旋律高低起伏,展现出生动的韵律,但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民歌旋律高起低落,音高从高到低递减,有的民歌则是中起高抛低落,成抛物线状,有的则添加装饰音或变奏发展下去。

例如民歌《小白菜》,歌曲首句的第一个音是全曲最高音,吸引听者的注意力,随着歌曲情绪的变化,音高层层递减,最后一个音是全曲最低音,表达出孩子内心的伤痛和悲楚,歌剧《白毛女》中的著名选段《北风吹》就是由此改编而来。

在河北小调民歌《绣灯笼》中,旋律朗朗上口,如同说话一样,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逐渐向高音区上行,为高音做铺垫,利于演唱者发挥,在f2达到旋律的高潮,之后旋律又下行,降至低音收尾。整个过程如同抛物线一样,虽有高有低,但是循序渐进旋律回旋萦绕,优美感人,耐人寻味。

二、节拍较规整、节奏变化多样

河北民歌中小调歌曲大都是属于规整节拍,而规整节拍的自由化是指以规整节拍为基础,在一首曲子中可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规整节拍相互替换使用。例如《小白菜》,这首歌曲采用的是5/4和4/4拍前后使用的节拍,但大部分的河北小调民歌还是一首曲子中只出现一种规整节拍,并以2/4拍居多。

不同的歌曲采用的节奏型方式也不尽相同,一种是比较统一、单纯的方法,用均分律动节奏体现了从容、工整的节奏特征,如民歌《探亲家》中的大部分乐句把一小节按照x一、xx、xx xx等份均分而成的节奏类型,使得律动强弱分明,节奏感觉均衡,比较易于念唱。另外一种各种节奏型混合运用,河北民歌小调歌曲《放风筝》的节奏型就比较复杂都混合在一起,而且这首民歌速度比较快,生动地表现出民间女子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时节春游踏青,并沉浸在与风筝游戏的愉快氛围中的场景。

三、曲式结构

河北小调民歌曲式结构多体现为乐段的结构,主要由“起、承、转、合”四个乐句构成方正型乐段结构。例如《小白菜》使用的是五声徽调式,全曲是由五声调式的徵音开始,而结尾音又准确地落到徵音上,其主音在全曲六小节中有五小节反复出现,着重强调了调性,这也反映出主音徵音在整首音乐作品中占据主导、核心地位。《小白菜》全曲只有四句歌词,共六小节,基本是一字一音,词曲结合较为紧密,这在众多民歌中也是非常精炼的作品。作品开始的第一小节其旋律呈现为下行极进,音符包括有“5、3、3、2”这四个音符,这也是整个歌曲的主题动机,旋律向下变化发展。在随后的几个小节中,旋律由连续下行的音型组成,节奏型体现为前短后长,整首作品的词曲结合方式多体现为由一字一音。

四、独具特色的“老呔儿”方言

河北民歌中的小调歌曲在语言方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但河北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语调、节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其语言具有如吟似唱的韵味,悠长而婉转的腔调,所以被称为“老呔儿”。

《捡棉花》是呔韵民间音乐文化的经典代表,“年(哪)年(啦)都(哇)有个七月二十八(咧呼嗨)”中“年”字,重复了两次,都明显的唱成“niǎn”,变二声为三声,并且都在“年”后面加入“儿化音”,这也就是“老呔兒”方言的主要表现之一。由此可见,字调对唱词有着明显的影响,当地人民在唱歌的时候对曲调的润腔通过上挑下滑及倚音、装饰音的加工,将语言的灵魂依附在民歌的旋律上。

五、衬词形象生动

《放风筝》全曲多用“哎咳哎咳”、“那咿呀呼”、“也”和“那个”等衬词。它们和实词结合起来延长,有时候实词唱了半句就插进衬词,使得衬词贯穿整首歌曲成为这首民歌的鲜明特色,同时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姑娘在月下扎风筝,送给亲人或心上人,寄托着自己祝福和思念,表达着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歌曲中衬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音乐形象,还可以起到扩充结构、丰富旋律、渲染歌曲气氛等作用。如昌黎民歌《捡棉花》中衬词“咧呼咳”、“慢啦慢的游哇”、“哈呀唉嗯唉”、“哟喂啊唉”的使用,使得其歌曲结构得以扩充,全曲共九段,每段词仅上、下两句,但曲调却扩充为六句23小节,其中独立的衬句有五个,结构的扩展一目了然,加长了乐句的结构,衔接十分自然,大大丰富了音乐语汇和音乐情趣,使得感情表达更加充分。

河北小调民歌是我国传统民歌宝库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新时代的发展下,民族音乐的价值变得越发珍贵,需要更多人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珍贵的艺术瑰宝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杨娜.河北民歌的演变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

[2]高峰.河北民歌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相关热词搜索:河北小调浅析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关于传统民歌《绣金匾》简谱如何写(八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wenmijichu/1685392734143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