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文秘基础 >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九篇)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九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一

当我看见这副图时,我不禁嘀咕起来:“可恶的日本人,没有一点人性,居然杀害了这么多无辜的人。”

一个小男孩坐在路中央,嚎啕大哭,周围一片废墟、房屋的碎片……高架桥摇摇欲坠,月台已经被炸成平地。这个男孩大约两岁半,双腿盘坐在地上,紧握双手,衣衫褴褛的坐在地上,不管地上脏不脏,还奶声奶气地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呀?”

过去的火车站一片繁华的景象,人山人海,有小贩吆喝的声音:“快来买啰,只要五毛五!”但现在的火车站却一片狼藉。

小男孩不知怎么了,到处爬,是饿了?还是想找爸妈?突然旁边有一只手在动,小男孩用柔嫩的小手,搬起了一块石头,看见他的妈妈,他兴奋的叫着,妈妈微弱地说:“宝贝,快救命,找爸爸。”小男孩顿时静力充沛,一下子把妈妈边上的爸爸找了出来,他们一家人挣扎着爬起来准备回家,悬在半空中的钢架掉下来,将他们砸死了...

我看了这副图想说:日本人可恶了,我想把他们通通杀光。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二

历史典故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高祖李渊次子传说李世民四岁时,一书生见到天他说:"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及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去后,就采其语,名世民。

公元629年至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年十八岁举义兵。高祖得天下,皆其功。李渊称帝时,封他为秦王。天子齐王多次与谋杀他,终不成。李世民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王世充等割据势力。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政变,得为太子,续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他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官吏誉为"贞观之治"。

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等族尊为天可汗。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交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组的亲密友谊。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荷重,加深了阶级矛盾。太宗功德兼隆,从善如流,被誉为圣君。太宗继位后,以魏征为柬议大夫,前后陈谏两百余事。

魏征勇于犯颜苦谏,不畏生死,不怕丢官,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每次劝太宗以亡隋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无为而治,薄赋敛,轻租税"。太宗对魏征也非常的信任,尊重。太宗曾爱一佳鹞,正在兴趣很浓地逗玩,看见魏征来,马上藏于怀中。魏征奏事时间长,要闷死在太宗怀中。

s("content_relate");

【历史典故故事】相关文章:

1.历史典故故事

2.寓言故事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故事7则

4.历史人物经典故事

5.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6.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精选

7.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大全

8.有关历史典故成语故事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三

京剧的历史发展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1860年到1949年,京剧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860年到1917年左右,是京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在剧目方面,从徽、汉、梆、昆等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经过演出实践不断加工、锤炼,更见精练。不少本头戏逐渐删除繁冗,精简为自成起讫的折子戏,如全本《宇宙锋》通常只演"修本"、"金殿"二折。辛亥革命前后,在社会、政治变革中还出现了一批密切结合现实的新剧目,如汪笑侬的《哭祖庙》、《瓜种兰因》等。音乐方面,板式、曲调有所增益,字音、声韵更加定型,使京剧唱腔委婉、动听,更具特色。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也更为细腻、精致,色彩浓郁。京剧史上老生前三杰(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还带有京剧前身徽、汉的地方色彩,传到老生后三杰(谭鑫培1847-1917,孙菊仙1841-1931,汪桂芬1860-1906)时,原来那种地方色彩已逐渐融会升华,成为京剧自身的艺术特色。

光绪九年(1883)起,大批京剧著名演员陆续被征为"内廷供奉",领取一定银米,平时在戏园演出,不定期地应召进宫当差,从而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由于皇室贵族的喜爱,既为演出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又在艺术上有严格的要求,因此留下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并为京剧艺术的严格规范化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同时,宫廷演出也在剧目内容的倾向上给京剧带来一些消极作用。

这一时期,有些京剧艺人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如戊戌政变中,名旦余玉琴、田际云等倾向维新变法,为光绪帝传递消息。在上海,辛亥革命攻打制造局之役,潘月樵、夏月润等直接参战,曾得到孙中山的嘉奖。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化的剧场新舞台。夏月润弟兄出于爱国热忱,在当时"租界"以外的地面,兴建了备有灯光布景设施的剧场,变革了传统的方形舞台,从而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并影响到其他各地。

从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出现高峰的时期。剧目方面,传统戏不断加工、翻新,同时大量涌现新创剧目。题材范围扩大了,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增多了。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出现了为某些艺术流派所特有的剧目。舞台艺术方面,流派艺术大大发展。早先,京剧舞台上以老生为主,老生流派比较明显。到这一时期,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锐意革新,积极排演新戏。梅兰芳在新编演的《嫦蛾奔月》、《霸王别姬》、《西施》等"古装戏"中,把我国传统的古典舞蹈艺术吸收到京剧中来,唱腔曲调、伴奏乐器丰富了,服装、化装也有很多革新。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也都发挥各自的创造力,编演了能够体现自己艺术特色的新戏,如程砚秋的《春闰梦》,荀慧生的《钗头凤》、尚小云的《汉明妃》等,舞台上出现了"四大名旦"争衡的局面。这不仅使旦角艺术焕发出空前的光彩,而且带动其他行当,争奇斗绝,流派纷呈。如老生行,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流派。在上海,周信芳(麒麟童)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新剧目,独树一帜,影响广及江南各地,世称"麒派"。武生行,杨小楼、尚和玉等与南方的李春来、盖叫天等,也都形成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流派。此外,花脸、小生、老旦、丑等,也都人才辈出,京剧舞台达到了艺术高峰。

20年代以来,上海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连台本戏。这种戏剧结构形式,原具有情节生动、有头有尾、通俗易懂的特点,深受一般观众欢迎,逐渐流行于江南各大城市,以后也传到了北京。其中某些片断还独立成为单折演出。但后来有些连台本戏走上了资本主义商业化的歧路。有时第一本戏主题还明确,但连演下去,本数越多,离题越远。

同一时期,京剧舞台上出现了大量女艺人,有的艺术成就颇高。自从道、咸年间京剧形成以来,京剧演员,无论生、旦、净、丑,一律皆由男演员饰演。大约在同治年间(1862-1874),上海开始有了幼女组成的戏班,习称"髦儿戏";辛亥革命后,北京、天津也出现了女班,有的女演员,颇著名声,但由于社会条件限制,大都昙花一现。20年代以后,许多优秀女演员先后脱颖而出,艺术上相当成熟,且能独立挑班。1930年在北京广德楼实行了男女合演(上海略早)。这些优秀女演员,除较早的老生恩晓峰、筱兰英,旦角王克琴、刘喜奎等外,20年代以后有老生李桂芬、孟小冬,旦角雪艳琴、新艳秋等。

这一时期,在人才培养方面,受到较多重视,并采取了新的措施。从光绪六年(1880创办小荣椿科班,到光绪三十年创办的富连成科班,都实行苦练幼功、技术第一的教学方法。1919年南方建立的南通伶工学社(欧阳予倩任主任),1930年在北京建立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焦菊隐等任校长),1934年创办的山东省立剧院,1938年成立的上海戏剧学校,以及同年成立于西安,1945年后迁上海的夏声戏剧学校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改革,除基本功外,兼重文化课程,并授以音乐及其他艺术知识。这种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对提高新一代演员的艺术修养却收到了一定效果。

s("content_relate");

【京剧的历史发展】相关文章:

1.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2.关于京剧历史的说法

3.关于京剧的历史故事

4.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5.化妆发展历史

6.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7.项目管理历史发展

8.现代舞发展历史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四

ok3w_ads("s005");

摘要: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哲学地位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只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没有创立“唯物主义辩证法”,甚至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受到传统哲学把“两个对子”作为哲学评价标准的严重影响。如果我们能够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当代表现形式——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出发,去追寻哲学形态评价上的更高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我们就会发现: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上升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关系的高度来认识,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在阐述一个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统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对其有重要的评价: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谈到与恩格斯写这本书的经历时说:“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而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不仅引用了马克思的评价,而且明确指出“我们的见解”是“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据此,国内学术界也普遍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清算了从前的哲学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并且“这个有历史新质内容的唯物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的创立,标志着人类哲学思想的变革。”并进而认为在《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占着主要的地位”。这无疑都是正确的。但也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印象,好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只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没有创立“唯物主义辩证法”,甚至认为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新哲学。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如果我们能够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去追寻哲学形态评价上的更高层次,我们就会发现:在《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在阐述一个纯粹的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一、哲学形态的层次与哲学评价的标准

要从哲学形态的高度分析《形态》的理论地位,对《形态》进行哲学形态定位,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到底什么是哲学形态,什么是哲学基本形态,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是什么。只有先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充分认识传统哲学评价局限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必然造成的评价困境,为《形态》的评价奠定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哲学形态和哲学基本形态

所谓哲学形态是指哲学的形式、结构和特征,如哲学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社会功能、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和表述形式等。

确立哲学形态的层次和划分标准,是进行哲学评价和进行哲学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坐标,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准备。在这方面,国内哲学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其后有关哲学形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探索的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欧阳康撰写的《哲学研究方法论》,第二章专门探讨“哲学形态学的思路和方法”,主张从“外延”,如“社会系统的内在要素”、“时代性哲学主题”、“某种哲学流派的不同历史形态”、“某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哲学派别的不同形态”等,着手划分哲学形态的层次,并据此提出哲学形态学的研究方法,为哲学形态学的研究开拓了道路;王干才主编的《实践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主张“侧重于时间维度”来划分哲学形态,把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划分为“本体论形态”、“认识论形态”和“方法论形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方法论为主要形态的哲学,“实践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应有形态;吴元梁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主张把“哲学内部结构的各种层次”作为划分哲学形态的标准,认为任何哲学学说或哲学理论,都必然是由一系列具体观点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系。哲学体系又分为思想体系和叙述体系——前者对应“原生形态”(唯一),后者对应“衍生形态”(可以有多个),并据此确立了全书的论述架构。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关于哲学形态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论文发表,赵剑英、孙正聿还主编了论文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以上这些成果,在哲学形态层次划分方面各有千秋,对哲学形态学研究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仍然受“两个对子”哲学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来审定哲学形态的层次结构,因而无法据此确立哲学形态的最高层次及其划分标准,也就很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以及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这也是当前国内学术界在哲学评价上深受西方现当代哲学的思维模式甚至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模式的影响,以至把黑格尔哲学或现当代西方哲学作为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样本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说,在上述研究提到的哲学形态的各种层次之上,还存在着一个最高、最根本的层次——哲学基本形态,其划分标准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缺少了对这个基本形态的准确把握,就很难建立起完整的哲学形态学和科学的哲学评价标准。因此,必须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入手,在对哲学形态的最高层次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立哲学的划分体系和评价标准。

换句话说,哲学形态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一切哲学均在形式和特征上与其它哲学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而具有自己的形态。广义的哲学形态可以划分为哲学基本形态、哲学类型、哲学流派、哲学家思想体系、哲学家具体研究领域、某一研究领域的具体观点等几个层次。从狭义上讲,在日常学术研究工作中,为了适应哲学研究和评价的需要,必须将上述几个哲学划分层次按照具体称谓严格区分开来,只有其中的第一个层次可以使用“形态”二字,冠以“哲学基本形态”的称谓,其它各个层次不宜再使用“形态”二字,以免混淆。

而所谓哲学基本形态,是由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模式、表述形式和理论特征所决定的,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哲学门类,是哲学形态的最高层次。不同的哲学基本形态,除了哲学基本问题相同以外,在哲学的目的、本质、功能、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特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区别。从哲学基本形态与“哲学类型”的关系来看,它在哲学的层次结构中是比“哲学类型”更高的一个层次。若以“水”的形态作为比拟对象,水有液态、固态和气态,哲学基本形态则可以划分为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依靠逻辑推论建立概念体系的哲学(暂名“传统形而上学”),和超越纯粹的思想领域、坚持从现实出发、在认识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有机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五

他是一个矮而有点胖的中年人,须发都还是黑的,但有一额皱纹。我十分喜欢他,因为我上过他的一节课后,相信他一定是讲历史讲得最有趣、好玩、令人愉快的老师了。

我们上课先听他讲再去做题。老师一般都对我们十分慈祥,有时候会有点生气。不过可能我们不太惹他生气,他就讲得越来越有趣,作业也越来越少,从十页到五页终于到没有作业。

教室外是有过道的,虽然窄,但在那里也可以尽情玩耍。最好玩便是飞纸飞机,可一飞,就飞下面去了,没了影,教室就空了。可空太久,溜的人太多可就不行了,老师便慢悠悠的喊:“上课……人都去哪儿啦……”

我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跑回去,一起回去是不行的。他有粉笔,但不常扔,也有其他班规也不常用,只不过碰一碰你,大喊道:“对答案!”

于是大家开始左看右看,真像动物园。有填“夏桀是……”的,有填“周武王”的,有填“武王伐纣是在……的,”有填“我是王、我是王”的……老师也与我们对答案,后来我们便静了下去,只有他还大声读着答案呢!

这就是我们的历史老师。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六

行书的发展历史介绍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亦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鸭头九帖》也是王献之行书墨迹中的佼佼者。其用笔洒脱流利,与其他帖相比,此帖风格明显不同,极其雅逸,随意中书写,而神韵自得。《新妇地黄汤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献之行书中的上乘之作。用笔秀劲飘洒,灵动宜人。在王氏一门书翰中,还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墨迹,就是王珣的《后远帖》。珣为羲之侄,其书法遒丽峭劲,潇洒流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极珍此帖,将其与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极是珍贵。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由于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他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就是学习二王典范。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李北海一生写字甚勤,有人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多块,许多名碑都自书自刻。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见风神。

此碑刻者托名黄仙鹤,其实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后人称此碑“三绝”:文绝、书绝、刻绝。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宋代米芾号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行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面目。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怀抱。所以古人评及宋人书法说“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风格要推举“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书法上主张师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天真烂漫之气。代表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赤壁赋》《杜甫桤木诗帖》等等。以《寒食帖》为世人所重。

s("content_relate");

【行书的发展历史介绍】相关文章:

1.刮痧的发展历史介绍

2.普通话的发展历史介绍

3.关于消费者权益日的发展历史介绍

4.京胡的发展历史介绍

5.人力资源的发展历史?

6.eda技术的发展历史

7.曳步舞的发展历史

8.电子技术的发展历史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七

石碑上的历史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碑上的历史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的家喻户晓,有的却默默无闻。

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都将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黄继光就是这亿万英雄中的代表之一,看了无数遍,感了无数次,却总也看不厌,感不尽——黄继光,本只是通讯员,却为了在黎明前攻下597。9高地自请上战,身中数弹的他像暴风雨中的巨人顽强地站起来,冲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豪气贯日月,英风动大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趁势攻克了敌人的阵地,夺取了胜利。

每每闭上眼睛,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静,那光辉的形象怎么也挥散不去。“援朝抗美出英贤,百代凯歌百代传,拉美亚非人尽起,戳穿纸虎此为先”。名族精神,不正是他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勇往向前?而我们呢?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虽然谈不上战争时代浴血奋战,但面对学习上那小小的困难却不敢去战胜,我们是多么渺小啊!“自古英雄出炼狱,拓马长枪定乾坤!”我们幸福的今天,正是英雄们在昨天以生命热血创造的明天,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但是我想说战争时期需要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的爱国情怀,当今和谐世界同样需要那不畏艰险的坚强意志!张思德“生为人民,死重泰山”;叶挺“铁军英明千秋颂,囚歌一首万古传”……跟他们相比,当今社会的我们是不是显得太弱不经风?我们不能在脆弱下去了!面对困难,不要在畏缩,迎上去打败他,其实他并不可怕;面对失败,不要在沮丧,擦干眼泪战胜它,其实它也很害怕;面对恐惧,不要在胆瑟,站起来征服它,其实它没有你强大……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的阳光灿烂。

这种幸福来之不易,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

s("content_relate");

【石碑上的历史作文】相关文章:

1.石碑中的不朽900字

2.贝壳上的划痕_历史记忆作文800字

3.历史的选择作文 历史的选择优秀作文

4.桥的历史作文

5.春节的历史英语作文

6.树叶上的秘密作文

7.月亮上的足迹作文

8.指尖上的文明作文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八

ok3w_ads("s005");

关键词 复活人物,新文化运动,历史中的人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07-0054-06

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进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中学历史课堂中天然的主角。抓住并“复活”历史中的人是还原历史本相的关键。当下,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已受到一定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教学片断的运用等方面。对此,笔者以“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在一节课中的整体实施策略。

一、为什么要“复活”历史人物

“新文化运动”一直以来都是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场运动所要解决的是观念意识和文化心理问题,其思想主张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特定历史情境下“人为”的产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情境的意义和重要性。①其实,“复活”历史人物是情境还原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只有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才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历史。因此,要理解深邃的思想主张,“复活”历史人物是教学的基本点,也是串联教学内容的重要线索。

教材往往采用“以事为主”的呈现方式,其关注点在事,而轻忽叙人。事实上,从教学实践效果来看,“以人系事”的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也更能体现课程的内在逻辑,这是讲好历史的关键。“历史讲人事,人事该以人为主,事为副。非有人生,何来人事?”②为此,教学要关注人事,尤其是当时人的经历和思想变化。在“复活”历史人物的同时,“以人系事”,将其思想主张、影响渐次呈现,更符合历史本来的逻辑,亦有助于学生的历史思维生发。那么,就本课而言,要“复活”哪些历史人物呢?

新文化运动是由新兴知识精英发起的,在知识界开展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将抽象的思想主张具象化是教学的重点,基于此,方可进一步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对此,教学应关照两个方面,一是这场运动主体的形成;二是新文化的来源。③袁世凯尊孔复古、专制复辟,与新式教育、留学潮流下新文化的输入之间产生了剧烈的碰撞。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各种主义被输入中国,成为取代旧文化的武器,甚至相互攻辩。文化碰撞的背后折射的仍然是人的思想活动轨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是教学的原点。事件纷繁、头绪万端,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一条能串联多数史事的教学主线。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体现的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中华民国建立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外部压力也没那么大,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黄金时代,尊孔复古、专制复辟的逆流与民主共和的观念激烈碰撞。此时,精英知识阶层为深化社会转型,从革新思想文化层面入手,继续为实现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新文化运动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精英人物的活动轨迹,是否能串联关键史事呢?笔者发现,这是可行的。通过“复活”历史人物,感悟和还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过程,将高举“人权”、提倡新文学、高喊“民主”与“科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等思想主张串联其中,是可以勾勒出一场生动鲜活的思想跃动的。

二、如何在“复活”历史人物中还原历史

“复活”历史人物是还原历史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原则性。对此,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即选择典型人物引出叙事,围绕问题解决“以人系事”,抓住史料和史实的基本特征升华史识,从而实现还原历史的初衷。

(一)选择典型人物引出叙事

选择人物需科学且慎重,具有典型性和较强叙事性的人物,方能贯穿整个教学。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其思想深受彼时德国大学普遍提倡的思想自由等精神的影响,且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新青年》和北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蔡元培切入并引出其他主要参与者,有助于把新文化运动讲“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

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联合镇压而失败。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破产。

1898年,改良派发起的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

1900年,义和团运动遭到镇压失败。

1901年,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政府实施了“新政”。

尽管具有欺骗性,但新政改革的走向却背离了决策者的初衷。如废除了科举制度,鼓励新式教育的发展,全国新式学堂和留学人数与日俱增,晚清进士蔡元培就是其中一员。1907年至1911年间,他远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

问题:新式教育的出现和留学人数的增加,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意图:课的导入采用“以时系事”的方式,直接呈现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呈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问题指向新式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因为教育的变革是思想跃动的前提。本课选择以蔡元培为中心,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蔡元培作为精英知识分子,是学生熟知的人物,其人生履历和活动轨迹很大程度上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程相融合。二是蔡元培深度参与了新文化运动,与《新青年》和北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选“人”的影响因素。用蔡元培串线,可以引出相关人事,新文化运动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三是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新兴精英知识阶层,逐步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对新文化有了更直接的感触和认识,成为输入和传播西方文化的主体。这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也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二)围绕问题解决“以人系事”

“以人系事”是以人物生平为线索,通过记载人物的活动、经历等事迹,反映不同人物参与过的重大事件或事实。但历史人物不会自然带出史事,只有通過问题设置才能实现二者的有效衔接。围绕问题解决还原历史,活化史实,才能驱动高阶思维,提升能力。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武昌起义,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精英知识阶层崭露头角,成为深化社会转型的主力。回到国内的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仅过了半年,掌握权力的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蔡元培愤而辞职。次年,他远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

1915年,由于袁世凯尊孔复古、专制复辟,引发新旧之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顽固势力,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专制的逆流,为袁世凯称帝宣传造势。

61岁的严复被聘为宪法起草员,支持袁世凯称帝。严复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曾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留学两年。他翻译的《天演论》,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原本力主变法维新的严复,怎么会为袁世凯称帝摇旗呐喊呢?

意图:袁世凯尊孔复辟是阻碍民主共和实现的重要因素,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心态,有着深厚而复杂的社会基础。正如康德所言:“革命可能废除专制和牟利。但它本身却不能革新思维方式。”这是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思想前提。

1.高举“人权”

此时,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声音。1915年9月,36岁的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向青年们提出了“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和“科学”六大标准,要求抛弃旧的伦理道德,矛头直指三纲五常,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问题:陈独秀为何要把矛头指向三纲五常?

意图: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精英知识阶层挺身而出,继续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努力。陈独秀认为政治与伦理的关系密切,三纲五常是旧道德和儒学的核心,是阻碍民主共和的根源,希望对中国的旧伦理、旧道德来一次彻底的革命。这一思想源头来自法国启蒙思想,与他的留学经历有关。

1897年,秀才出身的陈独秀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反清言論被开除。

1901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卢梭猛烈批评不平等和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提出“人民主权”的理念,这对年轻的陈独秀触动很大。

1903年7月,回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

1909年,回国到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被捕入狱。出狱后再次来到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1915年,回国并创办《青年杂志》,最初每期只印一千本。

1916年,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尽管草草收场,但陈独秀仍深感忧虑:

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袁世凯所利用的倾向君主专制的旧思想依然如故。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我看比登天还难。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因为民主共和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伦理观念全然相反。一个是重在平等精神,一个是重在尊卑阶级,万万不能调和的。①

问题:何为旧思想?该如何洗刷国民脑子里的旧思想呢?

意图:这里的旧思想主要指儒家思想,也包括旧道德。陈独秀以法国启蒙思想为武器,高举“人权”,旗帜鲜明地反对专制统治及其背后的旧思想。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颂扬法兰西文明的人权。他敬告青年,要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珍惜属于自己的一份人权,就是要冲破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思想解放。陈独秀特别强调个体人权意识的觉醒,这就是新道德的深刻内涵,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2.提倡新文学

1916年11月,就在更名为《新青年》的两个月后,48岁的蔡元培乘船从法国马赛回国。12月,北京政府任命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月薪600元。

蔡元培的到来,给彷徨中的北大带来了新的气息。他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民主,聘请一大批新旧人物到北大任教,一时间北大成为新思潮的基地。为了突出办学新理念,他的好友鲁迅设计了校徽。

展示:1917年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问题:仔细观察这个校徽,体现了什么办学新理念?

意图:“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意在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象征着北大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在读过《新青年》后,蔡元培深感震撼,决心聘请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但又担心陈独秀的资历和学历不够,怕教育部通不过,于是编造了一个“日本大学毕业”的假学历,和“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安徽高等学校校长”的假履历。1917年初,陈独秀到北大赴任,月薪300元。《新青年》编辑部也随即迁到了北京。陈独秀拉了一批北大教授撰稿,《新青年》由一个地方性刊物,转变为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全国性刊物。

此时,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哲学的胡适,在紧张的毕业季,得知《新青年》征稿,便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文章首次提出“文学革命”,并对改良文学提出看法: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①

此文在排版期间被蔡元培看到,他认为这篇文章一定会引发中国知识界的大震荡,求贤若渴,立刻给远在纽约的胡适发去聘书。1917年9月,26岁的胡适到北大任教,月薪260元。他写信告诉母亲:“此为教授最高级之薪俸。”

受胡适文章的启发,陈独秀也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他们一同扛起了中国文学语言改革的大旗,推动了文学革命。从1918年起,《新青年》改用白话,这推动其在全国广泛传播。当然,讲到文学革命,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鲁迅。

1902年,21岁的周树人赴日本留学,后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1906年,因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

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1917年初,初到北京的陈独秀赠送了10本《新青年》给鲁迅。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创作了第一篇现代体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鲁迅的小说将新文化的理念形象化,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

1920年,蔡元培聘请鲁迅为北大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把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民间文学搬上了大学讲堂,对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否定。

问题:为何此时会兴起文学革命?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意图:随着对旧思想、旧道德批判的深入,作为旧思想文化载体和工具的旧文学成为被批判的对象。选择胡适和鲁迅串联史事,意在凸显精英知识阶层为继续实现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中国的文学革命深受美国的影响,这与胡适在美国的留学经历分不开。文学革命所提倡的国语白话文,在全国迅速普及开来。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白话文学与思想解放融为一体,批判吃人的礼教,这不仅是书面语言的重建,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国人的思维方式。这是实现民主共和的重要载体。

3.高喊“民主”与“科学”

1919年初,《新青年》销量大增,最多一个月可以印一万五六千本。销量的增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在对待新思想、新文化上的社会心理变化。然而,树大招风,守旧派对《新青年》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问题:守旧派为什么要攻击《新青年》?他们攻击的焦点是什么?

意图:《新青年》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批判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还大力提倡国语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思想观念非常激进。如此,遭到一批守旧知识分子的攻击,其焦点有二,一是白话文运动,二是反对孔教。

问题:陈独秀又是如何回应守旧派攻击的?有何反响?

1919年1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①

意图:“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其主要依据就是《本志罪案之答辩书》。②此时高喊“民主”与“科学”,体现了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陈独秀政治斗争意识的增强。陈独秀提倡“民主”,强调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在呼唤人权意识,建立现代价值体系。“科学”主要指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不要盲从权威、迷信圣人等观念,其目的是用“科学”将人们从三纲五常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和地位。

4.传播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精英知识阶层为进一步深化社会转型,关注的对象由向西方转向苏俄,新文化运动的内涵也发生新的转变。之前的文章、小说、新旧之争都专注于解放国民思想,提高国民觉悟,之后知识群体则转向宣传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学说的社会主义特别受关注。当然,李大钊功不可没。

问题: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回国,受蔡元培之邀,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李大钊是经济学教授,却对马克思主义情有独钟,这又是为什么呢?

1913年至1916年,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的是经济学,但却沉迷于河上肇解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著。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1919年,在“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又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年,李大钊与陈独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发起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积極筹建中国共产党。

意图:通过陈述李大钊的人生经历,引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三)抓住史料和史实的基本特征升华史识

“复活”历史人物并非简单铺陈史实,而是要在细微处着力,激发深度思考。因为单纯的讲述,呈现的主要是教师对知识、问题理解的结果,难以实现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学习目标。有学者提出,要把原来关注知识传递目标,转换为深度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分析与评价等目标。③对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史料和史实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与评价,把思想主张建立在人物经历和思想变化上,进而升华史识,还原历史。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对于这场运动的发展方向,陈独秀有自己的思考。

1920年4月1日,他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中说道:

新文化运动……另外还有应该注意的三件事:一、新文化运动要注意团体活动。……二、新文化运动要注意创造精神。……三、新文化运动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令资本家要把劳动者当做同类的‘人看待,不要当做机器、牛马、奴隶看待。……影响到政治上,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④

1920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劳动节纪念专号”上,陈独秀发表《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

1920年9月,发表《谈政治》一文,对国家、对改造社会的手段、对未来社会的制度等问题的看法不同于五四运动之前,把推翻现存的国家及其法律制度,建立劳动阶级的新国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1年6月,发表《告劳动》一文,进一步概括为“两条大义”:第一条是阶级觉悟;第二条是革命手段。

问题:从上述史料和史实来看,陈独秀的关注点有何变化?这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意图:史料和史实是创设情境,活化历史人物的重要载体,抓住其特征至关重要。高中历史课应依托史实,教学重心应从讲授史实转移到“使用”史实,适当引入史料,以便培养更深层的理解力。如李帆教授所言,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是为史实服务的,但运用史料要更多地从历史思维与历史解释的角度考虑。①上述史料和史实呈现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陈独秀逐渐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此时,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文化运动逐渐转向政治运动,再由学生运动转向阶级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这一过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即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和革命面貌。

三、“复活”历史人物还应关注什么

教材通过宏大叙事,将人物、事件和意义按照时空序列渐次展开,但在通史范式下很多教师深感历史课很难上出彩。通过“复活”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是创新教学样式的重要尝试。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描中娓娓道来,不断丰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画面,这是应对通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对此,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抓住历史人物的年龄结构。如介绍他们的履历和年龄,年龄尽管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年龄与思想成熟与否密切相关,这更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如先讲48岁的蔡元培、36岁的陈独秀等,再讲他们的奋斗事迹和成长历程,将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體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处理更有层次感和历史感,教学效果更佳。

其二,要正确认识“复活”的教学意义。除了在技术层面上要掌握“复活”人物的方法和技巧外,还要需要进一步反思“复活”的教学意义。如是否真正“复活”了人物?要“复活”到何种程度?其实,“复活”历史人物的目的,重在用人物带出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特点,探究他们与所处时代的相互关系,化简单理解为生动理解,而不是指单纯“复活”人物本身。

本课“复活”的难点在于,涉及的历史人物是群像,容易散,在主题引领下,选择恰当的中心人物和教学主线不可或缺。基于对主要参与者人生履历和思想变化的深刻理解,我们可以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置于严密的叙事结构之中。

【作者简介】张兆金,中学高级教师,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人物还原复活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九

她笑起来很丑,她笑的时候嘴角不会往上扬,只会发出一阵又一阵刺耳的笑声。她笑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欣赏,当她努力咧嘴微笑时,旁边的陌生人也会自觉地将视线转换它处,她的笑充斥着孤独。

我不止一次嫌弃她的微笑。我也未曾看到她眼角的泪珠正在滴落,我只望向她那顰脚的微笑。当她鼓起勇气微笑时,收到的尽是白眼和嘲讽,那一刻,她的笑声戛然而止,有那么一行浑浊的小溪从她的脸庞晶晶淌过无声无息的濡湿枕巾,停留在那一瞬随及蒸发于夜。

她不曾笑了,我的耳边流转的笑声慢慢消失,那股笑声流逝在时光中封存,我从未想过,那刺耳的笑声会有那么一天不再出现,我凝视着她的脸庞,本就僵硬的脸再也不会有暖意的显现,我突然期待,突然盼望,我的耳边还会有那笑声萦绕,连绵不断……

我在收拾屋子时,发现了那湿透的枕巾,我突然意识到在她的微笑中有隐藏的痛楚不曾被人发掘,它孤寂的在夜晚出现,在白天隐退,原来,那份痛楚被历史辱没,还是露出暗淡的光在闪烁,我想她的微笑其实很美,她的脸庞也有了暖意。

她依然漫无目的的生活,她眼睛的空洞扩大,像是要将这个世界吞噬,我胆怯了,我想要她的微笑浮出她的脸庞,她的笑声再次响彻这间屋子,大案我却迈不出腿,说不出心中所想的那些话,我终究是将自己的嘴闭紧了,始终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她笑了,笑得像个孩子一样温和,天真。她的笑犹如三月的春风拂过我的心头,撩动我的心绪。

现在的她,不再隐藏孤寂,因为她愿意将她那悲寂的故事和我分享,我将与她携手带着崭新的笑容面向全世界。她的微笑,似破土的春芽,正大方接受春雨的洗礼,即将沐浴阳光的照耀。

我希望,历史可以续写她的微笑,铭记她的笑声。因为,她的笑容绽放得很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如何写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短(九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wenmijichu/16855060071470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