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文秘资料 > 文秘基础 >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6篇)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6篇)

宝贝狗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6篇)

微信扫码分享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一

ok3w_ads("s005");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问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问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答:“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问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答: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问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5、《雨霖铃》里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雨霖铃》描写了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分难舍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以及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词的上片所描写的景色是离别时实际的环境的,下片则是对第二天清晨酒醒后所见到的景物的设想。整首词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6、“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7、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答: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二: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请选出两个意象来分析它们的特点?(3分)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用什么写法写出什么情状?这种写法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可用《琵琶行》中的哪句诗来概括?(4分)

(3)清人刘熙载《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3分)

4.“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在全词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5.《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分析略。

(2)白描手法(或细节描写);难分难舍(依依惜别);此时无声胜有声。

(3)“念去去”点明离别之情,“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用景来烘托离情之愁之苦。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着意染之”。

4.解析:“寒蝉凄切”,点明节令——深秋,“蝉”而“寒”,鸣音“凄切”,渲染了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骤雨”,描写天气;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极力渲染悲凉之境。

答案: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为下文写离别的场面作铺垫。

5.解析: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答案: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它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

三:

1.柳永的这首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 和 来展现这种情感。(3分)

2.这首词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两种典型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伤离别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2:①情景交融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冷落清秋节”的景物的描写,来寄寓自己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②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既描写眼前离别时的景象,又想象离别后的场景,虚实结合写出离愁的难以排遣。

翻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诀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热词搜索:雨霖铃柳永朗诵柳永赏析答案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二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赏析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雨:急猛的阵雨。

④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⑥无绪:没有情绪。

⑦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⑫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⑬今宵:今夜。

⑭经年:年复一年。

⑮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情:一作“流”。

⑯更:一作“待”。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s("content_relate");

【《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赏析】相关文章: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11-02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11-03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赏析10-31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原文及赏析12-13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文学赏析11-02

柳永雨霖铃原文赏析02-01

雨霖铃柳永原文赏析11-01

雨霖铃·寒蝉凄切_柳永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08-03

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11-09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11-09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三

ok3w_ads("s005");

一、导入新课

邓丽君的歌声甜美、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词也写得很美,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答:柳永

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

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

1、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师生听录音)

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答:伤心,凄凉。

3、伤心,凄凉。是啊!“悲莫悲兮生别离”,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其中最苦是“爱别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答: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4、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答: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是的,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自古逢秋悲寂寥”,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1、好!大家读得很认真。词的上阕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答: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

2、品味意象

诗人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常常借助意象抒发感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选取词中最具有象征意义,最能体现出词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的几个意象品味分析一下。

a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常常用来表达离别的感伤。“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元 卢挚《沉醉东风》

b长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c兰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3、寒蝉是悲凉的同义词,长亭乃离别之伤心地,船更令人有漂泊之惆怅,暮霭渲染了凄迷暗淡的黄昏意境。综合起来看,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答:凄凉、沉寂。

4、是的,这些意象都是凄凉、沉寂的,这是因为这些意象都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答: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5、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上阕中有一句典型的细节描写,你找到了吗?

答:“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6、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用心品味。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a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竟”字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时竟然哽咽住了,满腹的话竟然一句也说不出来,只会无声地抽泣。这个场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评:说得很到位。

b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不好。《诗经》里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手”表示手长时间握着,久久不舍分开,泪眼婆娑,凄然相望。)

评:很有文采,确实,“执手”不是礼节性的“握手”,而是情感的传达。

c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学生从柳永与他的恋人两方面展开想象,给出了三个答案,有真情实感,非常动人。)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柳永与自己的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想离别,却偏偏不得不离别。这一别,这一别,就将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那么,在与恋人离别之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

答:没有。

师问:哪句诗体现出来柳永没有淡忘离别的痛苦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同时大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7、(学生诵读)

好,读得很有感情。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说柳永没有淡忘离别的痛苦呢?

答:因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8、师问:可是这句话明明是在写景,怎么又和离别联系在一起了呢?

答:因为这句话将景物和情感融合起来。

师评:将景物和情感融合起来,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现在我们再具体看一下,注意一下,这句诗里有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

答:有四个意象:酒、杨柳、风、月

9、对,大家看看,“风”是什么风,“月”是什么月。联系上下文来综合考虑,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答:这里好像隐含了时间、地点和情感。“晓风”是拂晓时分的风,清冷清冷的。“残月”是黎明前的月亮,月光也是冷的。“晓风”和“残月”都有点凄清、寂寞的意境。

10、是的,“晓风”和“残月”都是凄清的,那么再思考一下,“酒”和“杨柳”呢?

答:李白曾经在《将进酒》中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酒是用来消愁的,可是酒真的能消愁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只能是愁更愁。

《采薇》里有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是用离别相思的象征物。

11、很好,谁能再进一步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描述一下这幅画面的意境呢?

答: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评: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大家这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12 、作者的情感表达是否就此达到了高潮?大家自由朗读一下词的下半阙,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答:没有,后面的情感还在发展,

13、请你说说具体的诗句。

答:“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深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恋人离开,百无聊赖。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评:非常有文采的见解啊!谢谢你和大家分享!

14、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评: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答1预设:秋别。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师评:很切题,好!

答2:伤别。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师评: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

答3:思念。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师评:不错。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学生还想出了恨别等答案)

总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题目都能紧扣词的内容,充分说明了你们真正领会了这首词的真谛。

五、总结

《雨霖铃》这首词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貂锦:穿貂锦的战士。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虚实结合。

前一句写实,是诗人眼前所见。后一句是诗人想象。战士早已战死沙场,但他们的妻子却不知道。也许依然梦想与他们团聚。

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全面展现了战争破坏美好家庭的沉重现实。

七、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相关热词搜索:柳永雨霖铃公开课教案公开课分享雨霖铃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四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诗人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他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诗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当晚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五

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

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介绍作者、背景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这首词是作者仕途失意,决定离开京城与恋人分别时所作。

3、讲授新课

为了有序的组织课堂讲学,我将这一环节分解成两个教学步骤:

第一步,整体感知,研读文本

首先,请学生初读课文,朗读吟诵,感受柳词的音乐美。要求结合注释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节奏。

其次,请学生诵读课文,结合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引导学生调动积累,品悟上片典型的意象。寒蝉,鸣声凄切,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用在这里既点名了时令,又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长亭点名送别地点,也是一个伤心的意象;我们都知道一层秋雨一层凉,所以借骤雨这个意象是为了烘托凄凉的心境。

最后,请学生品读课文,动之以情,感受柳词的情感美。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思考作者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错,传达的是一种离情。那作者又是怎么写离情的呢?允许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拨明确:这首词可以分为三个片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   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第二步,逐句分析,品味意境,具体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在这一环节,我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情感,运用想象,踊跃发言: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从写景转向写人的活动。离别时,借酒消愁,你侬我侬,怎奈兰州催发。正因如此,词人才迸出千古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情到深处气咽喉堵,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至此,情已高涨,词人笔锋一转,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壮阔的图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想表达的是同样壮阔无边的是离愁。从结构上说,承上启下,为写别后的心情张本。

下片,主要是写离别的痛苦。开头就宕开一笔,点名了这首词的主题,也将一己的情感普遍化。但接着说“更那堪”意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呼应上文的帐饮,酒醒之后,恋人已无踪影,所见不过晓风残月,将离人内心的凄楚惆怅,孤独忧伤,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就好比一幅绝美的画面,却布满了清冷的色调。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未来岁月纵有良辰美景于我将形同虚设,因为陪我欣赏的`人已远去。思念之情,伤感之意,跃然纸上。

到此为止,新课讲授完毕,师生进入下一环节,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最后,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1、默写雨霖铃。

2、学有余力的同学试着鉴赏柳永的《八声甘州》鼓励学生立足文本,走出文本,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段:    离别之前——勾勒环境

雨霖铃离别之时——描写情态

离别之后——刻画心理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六

1课时

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1.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2.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柳永词的特点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备:教材《雨霖铃》、朗诵视频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思路: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永是一座无论如何都迈不过去的丰碑。这不仅居于它和歌妓传奇的故事,更多的是他在词的发展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词的基本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现存词213首,编为《乐章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门还会学到他的词作。今天我们先学习柳永《乐章集》的压卷之作《雨霖铃》。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断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内容讲解

这首词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所爱的女性话别的作品。“雨霖铃”词牌名。

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句点明时令,“长亭”句写分别的地点和具体时间,“骤雨初歇”则写离别时的天气,同时为下文之“兰舟催发”张本。“蝉”,尤其是秋天的蝉,在古诗词里是一个具有定性指意的意象。其形象既具有着风餐露宿的清高,其鸣声复充满生命短促的哀怨。词人以这个悲剧性的意象作为全词的发端,以“凄切”二字状其悲苦之鸣叫,则听蝉人心中的种种凄凉与悲切自在不言之中。“长亭”是行人休憩和饯别的处所。“长亭”分袂,本来就令人难以忘怀,加之眼中所见,不过骤雨之后的一派萧瑟;耳中所听,不过黄昏时刻的一片蝉鸣,这就益发令人黯然销魂了。所以发端三句,虽不见“离别”字样,但离别所有的凄凉悲切的气氛,却是已经酿造好了。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这三句正面描写离别时的心理。“帐饮”原指在郊外张设帷帐,宴饮饯别,这里即指长亭送别,不一定另设帷帐。事属离别,且所闻所见,无非凄凉,所以虽然把杯,而心情灰白。根由都在“留恋”二字。正要离别,一场骤雨,似乎天从人愿,离别之人正好延挨片刻。岂料正在留恋之际,而骤雨止歇,“兰舟”主人催促开船了。驾船的,‘催发’,乘船的,‘留恋’。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相看”,已经表现出难舍难分的深痛,但“兰舟催发”,唯有以泪洗面了。一般来讲,在这种时刻,彼此之间应该有许多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气堵咽喉,偏偏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一个“竟”字,道出了那种想说、该说而终于没能说出来的全部伤痛和惋惜。“无语”是因为悲极而说不出来,然而说不出并不等于没有想到,下面的大段文字便全是词人的想象之辞。

“念去去,千里烟波,怒霭沉沉楚天阔。”

“楚”,古国名,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后扩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和四川,这里泛指南方。“楚天”下是沉沉暮霭,江面上是渺渺烟波,在这烟波暮霭所组成的迷蒙的空间,是一只行行不已、漂泊无依的扁舟,扁舟上则是一位“谙尽宦游滋味”的孤孑的行人。在这里,作为客体的暮霭和烟波对主体的行人有一种几乎透不过气的压抑感,“沉沉”二字足见其份量;在这个广漠无际的空间,抒情主体被一种深刻的孤独和怅惘层层包围着,“念去去”三字,正流露出他对这行行不已的漂泊生涯的忧虑和惶惑。很清楚,这是一个倍主观化的空间,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人,他会由这沉重的压抑和难挨的孤独,想到幻灭的苦难人生,于是便有了这片刻的这里的抒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人生最大的苦痛莫过于离别,而离别又有生别与死别之分。“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死别以吞声,生别长恻恻。”死别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悲伤,时间的流水会冲淡一切不幸的记忆,而生别则是一种长期性的精神剧痛,如流泪蜡烛,成灰则已;似作茧春蚕,不死不休。自古及今,多情总是为生别所苦,更有甚者,这种离别往往倍安排在请求时节。秋天,是一个摧败一切生机的季节,其色惨淡,其意萧条,其声凄切。悲秋与远别的双重苦痛,互为交织,互为生发,构成人生最大的不幸。词人由自己的不幸想到自古以来所有情人的不幸,这就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理性内涵,升华了自己的爱情品格。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如果说,“多情”两句是因己及人,由特写而泛写的话,这两句便由泛写而收拢到自身。“酒醒”二字,遥承发端之“帐饮”。词人有今日之“帐饮”想到“今宵“之“酒醒”,“帐饮无绪”,毕竟还有所爱之人“泪眼” “相看”,而“今宵酒醒”之后,就只有衰杨孤柳,晓风残月相伴了。“杨柳岸”,写其衰飒与空旷;“晓风残月”,写其凄清、寂寥和残缺的美,寓情于景,妙合无垠。既成功的衬托出词人心境之孤寂,由生动的象征着词人命运之凄惶。今宵如此,往后若何?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即便有远胜于“晓风残月”的良辰美景,于我来说也是形同虚设。为什么,结拍两句做了真切的回答 。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良辰美景”写主观时景,“千种风情”写主观情怀。“良辰美景”之形同虚设,正在于“千种风情”之无由申说。长时间的远距离的分别,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主观与客观的深刻的矛盾。就章法而言,“此去经年”以下,尽情抒写,笔墨纷披,不嫌重拙。由“今宵”而及“经年”,由“千里烟波”而“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而“更与何人说”,两两相对,又极见层折。

作为《乐章集》的压卷之作,这首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情景交融的表情方式,声文并茂的美学效果等等。都给千百年来的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化用此词之意境,承袭此词之语句者更是代不乏人。这一点在上面的分析中大家已经领略了。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带着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去细细的体会词人自理罕见的深情厚意。

三、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课堂小结: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新雨霖铃原文及翻译简短(6篇)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gongzuofanwen/wenmiziliao/wenmijichu/1685655414153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