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精选5篇)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篇1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

  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    作特点;

  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 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 

  菔fú(芦菔产是萝卜)  愆qiān(过失)   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  并bīng(古代并州)  陨yùn(坠落)

  牒dié(文书)  湫qiū(水池)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冲) 

  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  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县名)  迥jǐong(高挺的样子)

  作者及《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

  《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带有文学性。课文所选两则,一是说明在什么时间采草药才有效,一是探讨雁荡山得名的来历以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梦溪笔谈》属笔记体散文。

  采草药

  选自《梦溪笔谈·药议》,题目是编者加的。

  古法采草药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当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旧利用 很不恰当  只(因为)   发芽

  芽:名作动,发芽

  苗未枯,  采掇⑷者易辨  识  耳,在药⑸  则未为良时。  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药 分辨识别    对药来说就不是好时节  大概  采用  的

  在:对……来说

  有宿  根⑺,须取⑻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⑼皆归(于)其根。欲验⑽之,但取芦菔⑾,

  隔年老根    选择    液汁    集中验证    只拿萝卜

  地黄⑿辈⒀观,无苗时采,    则实⒁而沉⒂;有苗时采,则虚  而浮。 其

  等来看 (它们的根)就充实  沉重    空虚  轻浮 那

  实而沉:形+形

  无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时采,则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  如今  之

  些就    长成  没有开花 那么 长足 衰老  像现在

  花:名作动,开花

  紫草⒃,未花  时采,则根色鲜  泽⒄;花过而采,则根色黯  恶,此其

  开花  鲜明润泽 再太暗难看  采药时间适

  效⒅也。用叶者取  叶初长足时,    用芽者自  从  本⑴说,用花者取

  当与否的验证选取  刚 (采摘) 自然遵从这种说法

  本:指上文的古法,译为这种

  花初敷⑵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时月。缘⑶土气

  开放   用固定的时月 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

  限以时月: 以时月限之

  有早晚⑷,天  时 有愆伏⑸。 如平地三月花  者, 深山中则

  况下)有早有晚  天气时令(也)  变化无常 像   开花的植物  在    里就到

  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 诗⑹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游大林寺桃花》

  盖  常    理也。此   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圭竹⑺笋,有二月生者,有三

  这是普遍的   是(由于) 低的

  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圭;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

  才    叫它

  之晚稻。一物 同  一畦  之间⑻,自  有早  晚。此物   性⑼之不同

  同一类作物同在一小块地里的  本身  早熟晚熟  植物本身的性能

  也。岭峤⑽微草⑾,凌⑿冬不雕;  并、汾⒀乔木,望  秋  先  陨⒁;诸越⒂则

  五岭  小 越 枯萎  并州汾州 临近秋天纷纷落叶  南方

  诸越:百越,泛指南方地区 则:不译

  桃  李  冬实⒃,  朔漠⒄则桃李夏荣⒅。此地  气  之不同也。  一亩之稼,则

  桃树李树  结果实  北方开花    各地气候同

  朔漠:朔方和沙漠,泛指北方

  粪  溉⑴者先芽;    一丘⑵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⑶

  施肥灌溉    发芽  同一块地  作物结实一律

  拘以定    月⑷哉?

  用固定的时间来限制呢

  拘以定月:以定月拘之

  简析: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提出观点。

  第二层(“但二月草已芽”至文末)说明观点。

  分为三个小层。

  1.(“但二月草已芽”至“在药则未为良时”)

  指出古法二月、八月采草药只是便于采集者辨识,就药材说并不是最佳时间。作者以此作为第二层开头,承上启下。

  2.(“大率用根者”至“此人力之不同也”)

  从两方面详细说明采草药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这一小层分别从草药使用部位的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以及草药生长的条件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来两方面来否定古法,阐明观点。

  使用部位的不同方面,作者依次说明:

  “用根者”分为“有宿根”和“无宿根”、“用叶者”、“用芽者”、“用花者”、“用实者”五种情况分类说明。作者根据草药生长规律,指出采用部位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草药生长的条件方面,作者依次说明的是:

  “地势”海拔高低、“物性”植物品种不同、“地气”纬度南北、“人力”栽培情况差别等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

  3.(“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总结。

  从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常用的逻辑顺序,它不同于说明实体事物常用的空间顺序或说明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常用的时间顺序。

  本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四种。

  说明草药使用部位不同,采药时间也应不同,主要使用直接说明和分类别说明的方法,在“用根者”部分也举了事实作举例子说明,还用了对比说明法。

  说明草药生长条件不同,采药的时间也应不同,主要用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举白乐天的诗说明地势不同,花时就各异;举圭竹笋和稻子为例,说明品种不同,生长的时间也不同;举“岭峤”、“并、汾”、“诸越”、“朔漠”的情况来说明“地气”不同,植物的生长时间也有差异。所举事例,很多也是能互相对比说明问题的,如“平地”与“深山”,“岭峤”与“并、汾”,“诸越”与“朔漠”。

  文章根据很多事实,明显对比,多方说理,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采草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最佳时间,不能“一切拘以定月”。

  第二课时

  雁荡山

  选自《梦溪笔谈·杂志一》,题目是编者加的。

  温州⑹雁荡山,天下 奇  秀,然自古 图牒⑺,    未

  是全国(风景)奇特秀丽(的一座山) (以来)各种地理著作

  判断句(名词谓语句)

  尝有言⑻者。祥符⑼中,因造玉清宫⑽,伐山    取材,方有人见  之,  此时尚

  没有记载过 年间 上山砍伐 才    发现这座山

  未尝:副词,没 者:助词,无义

  未有 名。 按  西域书⑾,阿罗汉⑿诺矩罗⒀居(于)震旦⒁东南大海际

  (雁荡山这个)名字 根据 记载 居住在中国边

  芙蓉峰  龙湫⒂。唐僧  贯休⒃为《诺矩罗赞》,  有“雁荡经行”⒄云漠漠⑴,

  的和尚 写一诗中

  龙湫宴坐⑵雨蒙蒙”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⑶,前  瞰 大海,

  的诗句向前俯视可见

  然未知雁荡、龙湫⑷所在,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山顶有    大池,相传以为雁

  在什么地方才    一个大湖 认

  荡;下  有二  潭水,以为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山下  两个水潭   用 给它们命

  名:名作动,给……命名

  谢灵运⑸为永嘉守,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⑹遍,  独  不言  此山,盖

  名   做    太守(的时候)  几乎游历完了  唯独没谈到 大

  当时未有雁荡之  名。

  概  这个名字

  第一段: 说明雁荡山在古代长期不为人知的情况。

  1.(“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交代雁荡山所在地点,提出本段中心。

  2.(“祥符中”至“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说明本段中心。

  先说比作者早60年的宋代“祥符中”“尚未有名”的情况。再引西域书和贯休诗说明宋代以前对雁荡山虽有零星记述,但不详细也不明确,提到了雁荡、龙湫的名字,但具体位置在哪里,人们还弄不清。最后说,南朝“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予观  雁荡诸峰,皆峭  拔  险  怪,  上耸   千尺,穹⑺  崖  巨

  观察  陡峭挺拔险峻奇异  向上耸立(约) 高大的山峰巨大

  谷,  不类⑻他山,    皆包  诸  谷  中⑼,自岭⑽    外望之,都无所见;

  的深谷  和其它的山不相似  包容各个山谷里面    周围高地   什么都看不

  类:像    所见:见到的东西

  至谷中 则森然⑾  干霄⑿。  原⒀其 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冲激,

  到 (一看)却峭拔林立直冲云霄  推究它形成的道理    被  刷

  原:推究为……所……:被动句式

  沙土尽去,  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⒁之类,皆是水

  都冲走了耸立在那里  像    这一类

  凿⒂    之穴。自下望之  则  高    岩  峭    壁,从上观之适⒃与地⒄    平,

  冲刷而成的洞穴    看它们却是高耸的悬岩陡峭的石壁   恰好同周围高地平

  以至  诸  峰  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⑴。世间  沟壑⑵中水凿  之处,皆有

  行  至于许多山峰平面  世界上溪谷  里  冲刷的地方

  植    土⑶龛   岩⑷,亦此类⑸耳。今成皋、陕西⑹大  涧  中,  立  土

  直立的土层底部凹陷的岩石    这一类   大的山沟中间  直立土

  动⑺及百尺,迥然⑻耸立,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⑼, 但此  

  壁往往达 高高地    着  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这里是

  动:动不动,往往  定语后置句,“而”标志

  土  彼    石⑽耳。   既非⑾挺  出  地  上,则为深谷林莽⑿所蔽,故古

  土质那里是石质    (雁荡山)  不是挺拔高出地面    却被    密林  遮蔽

  为……所……:被动句式

  人未见,灵运所不至, 理    不足  怪也。

  发现    没有到过这里  道理是不值得奇怪的

  第二段: 推究雁荡山诸峰形成的原因,说明它长期不为人知,是它的特殊地形造成的。

  1.(“予观雁荡诸峰”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描述作者实地考察所见雁荡诸峰的地形。

  2.(“原其理”至“但此土彼石耳”)

  先说明根据实地考察的推理判断: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所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然后就近从当地提出事实来作佐证: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接着进一步说明雁荡诸峰的现象不是个别的,“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紧接着又就别处提出事实来作佐证:

  “今成皋、陕西大涧中……”

  3.(“既非挺出地上”至“理不足怪也”)

  结论。呼应第一段,说明“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的原因。

  写作特点:

  前后呼应,联系紧密,结构紧凑:

  第一段侧重叙述情况,引用传说,处处为读者留下疑问: 雁荡山既为“天下奇秀”,何以“自古图牒未尝言”,长期不为人所知呢?

  这就为第二段推究原因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侧重在分析论述,举出例证,阐述道理。最后水到渠成此得出结论,解决了第一段中留下的问题,使读者疑难冰释。前后一气呵成,有引人入胜之妙。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篇2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由“三声夸克”引入“梦溪笔谈”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3.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范读纠正学生错误。 5.学生进行讨论,将不懂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解答得不准确,就由教师予以纠正。 6.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理解:    教师设置问题: (《以虫治虫》):a.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这则短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 b.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目的是什么? 8.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明确答案后,对二则文章进行讨论: 问题一:《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你能再举一例吗? 问题二:这两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伟大成就? 问题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问题四:你能说出这两则短文还有什么特点吗?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 9.讨论“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10.学生朗读课文,完成迁移训练。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篇3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记述的两则生动的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3.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4.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  一、学习重点: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庆州:宋代州名,在今甘肃庆阳一带。界:地域,范围。子方虫:今称粘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害:危害。 文章首先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狗蝎: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其:它的。喙: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钳: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蔽地:遍地。蔽,遮盖。则:连词,相当于“就”。以钳搏之:用钳跟子方虫搏斗。之,指子方虫。悉为两段: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悉,都,全。为,成为。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旬日:十天。皆尽:指子方虫全部被消灭。岁:年成。以:因。“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子方虫。大穰:庄稼大丰收。 这一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其:这样,这种。旧:这里是“过去”“先前”的意思。之:第一个“之”,语气助词,无义。第二个“之”,它,指子方虫的“天敌”。土人:本地的人,当地的人。谓:称,叫。傍不肯:虫名,即步行虫。其成虫和幼虫都有钳状的锋利口器,喜食蛾科害虫的幼虫。 这一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2.《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两浙:浙东、浙西的合称,相当于今浙江省及江苏省的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地区。梵天寺木塔: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八角九层,高三十七丈。宋乾德二年(964)重建。这里是指重建时的木塔。钱氏:指五代时割据浙江的吴越王及其子孙。方两三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方,才。级,层。钱帅: (929—988),入宋后封吴越国王及天下兵马大元帅。之:指正在建造的木塔。患:担忧。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云:说。布:铺排。故如此:所以这样。故,所以。如此,这样,指木塔不稳定。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乃:顺接连词,当“于是,便”讲。以:介词,用。而:转折连词,当“但是”讲。初:从前,当初。 以上是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密:暗中,秘密地。使:派。其:他的,指匠师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贻:赠给。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用金钗送给她。以,用,把。金钗,旧时妇女别在发髻上的一种首饰。问:询问,打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因:原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易:容易。耳:语气词,可不译。但:只。讫:终了,完毕。实:使坚实。钉之:钉木板。钉,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钉子钉。之,指木板。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如;遵照。其:他的,指喻皓的。言:话,言论,指上面喻皓讲的一番话。遂:于是,就。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胜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弥束:更加紧密相束。六幕:指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相。联:连接。如:像。 履(旧):走,踩踏。其:那。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人皆伏其精练。]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其:他,指喻皓。精练:高明。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二.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文学知识 1.《梦溪笔谈》,北宋沈括撰。二十六卷。又《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成书于11世纪末。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日,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业、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  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2.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使辽,斥其争地要求,又图其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为《使契丹图抄》奏上。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市区),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见及,无不详为记录。又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人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篇4

  一.教学设想

  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疏通文意仍是重难点,因此,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仍是本文的学习目标之一,同时《课程标准》阅读部分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以“通译选文,明确大意”为另一学习目标。好在本文二则的故事性比较强,且注释较详,加之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疏通文意的难度不是太大,宜采用小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解决,体现自主和合作意识。并通过练习二、三、四来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另外,本单元是以“关注科学”为主题,而《梦溪笔谈》是宋代科学家沈括记录的我国古代,尤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先进技术的情况的书,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本课选的两则中体现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科学思想?你在生活中有何启发?(或如何运用这些思想的?)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生活中发现的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并简单说明其原理,为后面写作简单的说明文作准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语设计:由“三声夸克”引入“梦溪笔谈”

  2.学生自己了解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进行强调: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作品梦溪笔谈的内容等。

  3.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

  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教师可通过范读纠正学生错误。

  5.学生进行讨论,将不懂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由学生自己,讨论,如果解答得不准确,就由教师予以纠正。

  6.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走进课文,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理解:

  教师设置问题:

  (《以虫治虫》):a.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有哪些?

  c.这则短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梵天寺木塔》):a.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

  b.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目的是什么?

  8.师生共同讨论以上问题,明确答案后,对二则文章进行讨论:

  问题一:《以虫治虫》中消灭害虫的文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你能再举一例吗?

  问题二:这两篇文章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些伟大成就?

  问题三:简洁生动的语言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问题四:你能说出这两则短文还有什么特点吗?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

  9.讨论“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10.学生朗读课文,完成迁移训练.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  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  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二、过程与方法

  1、  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  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  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  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作品主题

  《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以虫治虫》给予我们“生物防治”、“环保”等方面的思考和启示。学习《梵天寺木塔》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感受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了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请学生展示各自收集的有关本课的图片、资料,教师作总结,并点评准备材料,准备得最详细。

  三、学生自主学,疏通文意。

  1、  学生根据手中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自读课文,分小组交流:字音、字形、字义、语句意。

  2、  集体讨论探究,教师作归纳。

  (1)字音、字形部分:

  喙(hui)    穰(rang)    梵(fan)    胠(qu)    箧(qie)    履(lu)    贻(yi)    钗 (chai)

  (2)字义部分

  大穰:庄稼大丰收    方:才   级:层    患:嫌、担心    贴:赠给    但:只  

  盖:因为  伏:通“服” 胠箧:从旁边打开箱子     以:用  悉:全   之:结构助词的

  其:代词,它的

  (3)语段意:(重、难点)

  方为秋田之害:

  译:正要成为秋田里庄稼的祸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译:就用嘴上的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部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译: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未布瓦,上轻,故为此。

  译: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译: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办,塔身就稳定了。

  人皆服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三、根据大家刚才的集体探讨对课文的了解、学生在次自习课文,简述文章主要内容。

  答案:《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作物获得丰收。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四、听老师读课文,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学生交流互读。

  五、布置作业

  1、  悉课文内容,掌握字音、字义、会翻译语段。

  2、  背诵课文。

  3、  完成书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作业检查

  小组间互相提问(字、段翻译,课文背诵)。

  二、合作探究,赏析课文,完成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办法。

  2、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3、动物中还有哪些天敌,学生比赛发言。

  例如:猫——鼠         青蛙——害虫

  4、那么,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现代农业的看法。

  要点:粮食增产,农药的使用对人体有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提倡绿色农业。

  5、论《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要点:“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

  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高超。

  6、《梵天寺林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能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讨论要点: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面瓦”,“上轻”,可实践的结果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7、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8、学生讨论,举例说明本文写作特点。

  要点:(1)详略得当如《以虫治虫》观突出以虫治虫这一中心,对“傍不肯”外貌、特征、剿灭子方虫的情况介绍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

  《梵天寺木塔》对如何解决塔动,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作了传神的描写。

  (2)生动简洁

  如:“方”     “笑”        “密使其妻”

  9、《梵天寺木塔》体现了我国古代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成就,你还能说出我国古代还在哪些方面的科技水平长处于领先地位。

  10、本课总结,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对你有哪些启发,各抒己见。

  要点:a:绿色农业   环保     可持续性发展

  b:为国家的过去的发达自豪

  一种责任感,使命感,为使现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而自强不息。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以虫治虫)》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081271136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