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众数与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众数与中位数

微信扫码分享

众数与中位数(通用8篇)

众数与中位数 篇1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数与中位数 篇2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数与中位数 篇3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数与中位数 篇4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 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 57 61 62 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 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 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

众数与中位数 篇5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

  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 57 61 62 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 12 14 14 15 15 16 17 17 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成绩

  (单位:米)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中位数

  第 1 2 页  

众数与中位数 篇6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 篇7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众数与中位数 篇8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例如:问题一中众数是(21厘米),不要把21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

  ②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 80 100 60 80 70 90 50 80 70

  80 70 90 80 90 80 70 90 60 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请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问题一画表格找出众数。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问题情景三:在初三数学竞赛中,我班其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名次是: 55   57   61   62    98,其中哪一个数据能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注意: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如情景三的中位数是61。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例2  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请观察分析后,自解.

  诱向深入 拓展思维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①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

  ②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

  ③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数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展示应用 评价自我】

  补充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10,10,x,8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

  ∴ (10+x)= (10+10+x+8)

  ∴x=8,    (10+x)=9

  ∴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9。

  补充练习2、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的最大的和是(    )

  A.21    B.22    C.23    D.24

  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又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解:选(A)

  3、教材P159中1、2、3

  【链接知识 归纳小结】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①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数据,而不是该数据出现的次数.如果有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比其他数据出现次数都多,那么这两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②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既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布置作业 】教材P163A组1、2、3,B组。

  【板书设计 】

  14.2 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           例1              例2         例3

  众数:              练习1          练习2

  中位数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众数与中位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09834113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