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通用5篇)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1

  科任 任教班级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集体备课部分 课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 第六周 上课时间 第七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重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难点 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 教学过程 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汉字与史学典籍 2、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数千年来,文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3、源远流长在于它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明确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2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含义各不同》(请同学们看视频,并思考福娃所传递的精神跟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关系)福娃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看完视频介绍,大家能说出福娃们的名字吗?她们所传递的精神跟我们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吗?说明:福娃是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

  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这些都体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新课教学(提纲)(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              古代辉煌的历程 (1)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

  汉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2)    近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二、              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1)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书典籍 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投放图片)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三、              创造中华文化薪的辉煌 (1)       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2)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续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师生互动 1、  结合有关古老文明是图片和文字说明,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说明:这些曾经跟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她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 2、  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为什么说“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又是什么意思? 说明:体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3、中华文化包容性表现在哪些地方?    说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案例分析1、  汉字的内涵总是在不断的丰富。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种带有时代文化色彩的语言——网络语言,正悄悄的出现在生活中,并被年轻人所热情演绎着。诸如“886”“3166”“7456”“菜鸟”“粉丝”“凉粉”“玉米”“美眉”等等,但这种语言却让家长和老师们很头痛。因为他们常常对孩子随口嘣出的“语言”而不知所云。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很可能带来汉语的革命,有人认为这只能污染汉语言文字。对此,你赞成哪一种观点呢? 说明:针对现实情况,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语言。 合作探究1、收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的材料,体会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面对现实,“睁眼看世界”。 查一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有哪些表现? 想一想: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与国家衰落是什么关系? (说明:分小组,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整理后在课堂展示。) 知能测试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    b   )①统一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重大作用②中国自华夏以来,留有丰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③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中华文化从未中断而延续至今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2、犹太人在欧洲生活了一千多年仍摆脱不了被驱逐的命运,但一千年以前定居于中国的犹太人早与当地的中国人融合在一起了。这说明(   a   )a、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b、中华文化能够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d、中华文化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一切文化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说明(   b   )a、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c、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d、坚持改革开放是创造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原因知识延伸 北京时间XX年7月13日22点,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于莫斯科宣布,中国北京为XX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立刻沸腾起来了,激情和欢乐淹没了这座古老的东方都城,欢笑声、歌唱声、口号声、锣鼓声、鸣笛声汇在一起,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世界:中国需要奥运,奥运也离不开中国,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将与越来越富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密切携手,共同谱写现代奥运发展的新篇章。

  你能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个角度对奥运精神和中华文化结合做一个说明吗?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的特征

  解析(1)明确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2)明确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3)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字和史学典籍,运用事例

  (4)说明并理解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逻辑导入:明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代辉煌的历程:

  殷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 秦           →   汉        →   隋唐      →   宋元明      →明清

  讲述利用课本事例及说明,辉煌历程,并加以明确各自的地位。利用课件,学生填图表,并辅之以相关的练习。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 源远流长            利用例题加以解释

  (2)中华文化的见证:

  ①文字:

  明确文字的发展历程,加深对文字的意义及作用的理解

  作用     使文明得以传承,书写中华文明

  学生利用相关联接的内容,加以明确

  意义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   史书典籍             :

  利用课件,加以明确一些经典的史书典籍,让学生了解。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并设有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利用材料,让学生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即:导出下一个问题,并利用材料让学生讨论说明包容性——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含义及意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

  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      、  兼容并蓄        。

  ①含义

  和谐相处,吸收和借鉴

  ②意义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明确基本的历程即:

  (1)经历了衰微的过程    原因  了解

  (2)再创辉煌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

  (3)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课堂小结]

  明确本课主要问题 及相应的重难点。

  学生撰写小论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起草。

  [课堂练习]

  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地区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4

  众望高级中学  杨旭

  课题:必修3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知道文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懂得如何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能力目标】:结合我国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历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初步懂得从我国的文字和史书典籍中收集、整理和提炼中华民族文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重    点】:理解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如何复兴中华文化验

  【难    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学生发展中华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法指导】: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和获取有关人类古代文明源流、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汉字、史学典籍等方面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整理,加深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特点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篇[读书摘要 自我检测 落实“双基” 预习达标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源远流长(纵向,从发展历程看)

  1、见证: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________。汉字为书写_____________,传承_____________,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

  (2)_ 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作用)。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     ,重视        。

  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为世界所仅有。

  (二).创造中化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现代的复兴

  2•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       ,使之与    相适应,与      相协调,保持     ,体现     。[来源:学。科。网z。x。x。k]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     、     和      ,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   力量,是中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        。

  (3)只有在       领导和       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第一目《回望古代 灿烂辉煌》

  问题情景1(课件展示材料)

  约公元前35XX年,两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和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率先跨入了文明时代。后来,随着波斯人的入侵,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其文化传统逐渐丧失,在经历了希腊人、安息人和阿拉伯人的统治之后,大约在公元初年,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最终湮灭了。

  在世界上最初几个文明的发祥地中,除两河流域文明湮灭外,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因恺撒占领而罗马化,因阿拉伯人迁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玛雅的天文数学无与伦比,可这盛极一时的文化早已被湮没,留给后人千古不解之谜。

  问题探究1: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思路:1.这些文明是否传承下来?为什么?

  2.中华文明呢?这说明什么?

  (阅读教材第63页的有关内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辉煌发展的历程)

  学习阅读完后,教师布置分组讨论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完成下表来展示:

  时期 主要文化思想 成就

  殷周  

  春秋战国  

  秦  

  汉代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探究活动):崇阳人世代相传的崇阳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同学们说一说家乡文化。

  问题情景2(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中国热”的兴起,目前,“汉语热”正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100多个国家的2 300余所高校开设汉语课程,而正在学习中文的外国人数量更达3000万人之多。“汉语热”呈现出了强劲发展的势头,中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问题探究2: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什么作用?“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召开说明了什么文化道理?

  [来源:z,,]

  (探究活动):有人认为:汉字书写复杂,主张“汉字拼音化”甚至有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道理。

  问题情景3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

  (小组pk) 问题探究3: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

  第二目《走进近代,文化衰微》

  问题情景4  观看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段

  问题探究4:近代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

  内因:

  外因:

  结论:

  第三目《反思今天 喜忧参半》

  问题探究5:当前文化现象中让人欣喜的和令人担忧的有哪些?

  请学生结合当地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所作的工作谈一谈(略)

  文化现状资料储备。

  喜的:

  忧虑:

  第四目《畅想未来,复兴文化》

  问题探究6:面对当前的文化现状,我们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使之能够源远流长?(课件展示)参考思路:

  1.如何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

  3.“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4.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些什么?

  请同学们从各个角度阐述如何复兴中华文化。

  (三)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经历了近代的衰微……从发展的历程看,有辉煌也有苦难,历经沧桑,但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到现在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基本特征之一),有汉字和史书典籍为见证。

  三、学以致用篇[来源:学,科,网]

  探究创新 强化认知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从发展结果看,其特征是(    )   

  a.发源地不同              b.传承的民族不同   

  c.传承的范围不同          d.传承的时间不同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来源:z||]

  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较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  考古学家在60XX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上发现了汉字的雏形。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历朝历代都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

  材料二  相传我国在夏商时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汉字对中华文化有什么作用?

  三、社会实践探究

  观看大型崇阳民俗歌舞戏《隽水天城》,深入了解崇阳文化的魅力;调查了解提琴戏《双合莲》的有关情况,了解乡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篇5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通过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远远地多于课本知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仅靠教材内容是未能充分展现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探究。

  2.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对中华古代文化的辉煌和近代的衰微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文化正再创辉煌的现实意义缺乏理性思考。

  (2)教学方式的选择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3)教学手段和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整理有关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相关资料。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及原因、所历经的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在现代续写更加壮丽的中华文化篇章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课外探究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

  ○感悟中华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和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备良好的文化思想。

  4、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学生的展示内容与展示过程中。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每个学生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也是评价者。

  5、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汉字源流》(意在让学生初步体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思考汉字的来源和发展、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或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当古埃及的文明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当古印度的史迹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依然屹立于古老东方,在瑰丽的世界文化宝藏中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包容。悠悠文明古国,沉淀的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是亿万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斩不断的传统脉络,犹如山中林木,生长不息,悠悠大河,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犹如一位长寿的智者,沉稳包容,集聚精髓。中国人泡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深、四泡清冽、五泡幽淡,正因为如此,才得以让茶真正属于底蕴深厚的东方。中国结的历史经历了几百年,织法变更了几百种。中国结永远是中国结,变的只是编织的方法,无法褪去的是中国人的情结和中华民族的文化。

  糅合了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就是中华文化。万世沧桑,潮起潮落。它依旧吐露着醉人的芬芳。因为——

  越是民族的,是世界的!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多媒体显示)

  活动一:展示文明------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活动:学生分四个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通过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等方式获取文字、图片、录像及多媒体资料。各组学生推选代表,课堂上展示他们收集的关于古巴比伦王国、古埃及和古印度曾经辉煌的文化成就。展示的时间为3分钟(用多媒体)。根据各组展示的效果,学生互评。

  学生思考:(多媒体显示)结合展示的内容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追溯这些古代

  文明的源流,谈谈你的感想?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文化资源的收集活动,学习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引导学生追溯、比较这些曾经跟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了解她们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因历史的中断没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中的遗憾!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活动目的:通过对几个先后中断的古老文明的展示,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并升华为意念——同样是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活动二:知识抢答——展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学生活动:分四个小组,每小组课前准备5道反映中华文化辉煌发展历程的知识问答题,在课堂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知识抢答。总题量是20道选择题,答对5分,答错扣2分,不可补答。对每小组学生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之间可进行互评。

  教师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收集材料、提炼观点,并根据学生设置题目的质量及回答的效果评出优秀小组及优秀学生,对其作精神上鼓励。

  活动目的: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证明,体会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多媒体显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多媒体显示)

  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方言众多,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第64页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表现及时评价。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多媒体显示)

  活动三:收集资料——感悟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活动:第一、二小组同学课前搜集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广泛吸收外域文化或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材料,整理后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活动中展示。

  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XX年中国申办奥运的成功,再清楚不过地告诉世界:中国需要奥运,奥运也离不开中国,西方文明孕育出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日益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将与越来越富于世界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密切携手,共同谱写现代奥运发展的新篇章。学生思考:你能从中华文化包容性这个角度对奥运精神和中华文化结合做一个说明吗?

  教师活动:教师对包容性作讲解,并引导学生体会包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多媒体显示)

  活动目的: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难点,除了学生收集资料外,教师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原因的理解。

  三、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媒体显示)

  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多媒体显示)

  活动四:回顾历史——认识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第三、四小组同学结合教材第65页框内内容搜集资料,整理后在课堂师生互动活动中展示。

  学生思考:(多媒体显示)

  教师活动:让学生懂得在探究中学习,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并及时评价。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对近代历史的回顾,让学生感受中国近代文化衰微的沉痛历史,

  懂得国家衰落与文化衰微的关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多媒体显示)

  活动五:畅所欲言——新时期中华文化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发言。科代表或小组长负责记录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或参与小组讨论发言的次数和效果,并进行总结统计,据此评定本环节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教师活动: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给学生提供文字及图片资源。

  展示材料:(多媒体显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近年来,中国文化对外开放交流盛况空前,但文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也日显突出。

  一项统计显示,从1999年到XX年,俄罗斯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近10倍。近年,国外团体来华访问演出项目来一个火一个,而我国表演艺术种类在英美艺术市场长期占据一席之地的,却只有杂技、武术等少数几个。

  学生思考:1、为什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曾对世界文明产生重大影响,如今却在全球文化贸易中步履艰难?

  2、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中华文化怎样才能再续新的辉煌呢?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是什么?

  活动目的:本框的落脚点在“再创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通过学生的发言,鼓励他们承担历史使命,再续中华的新篇章。

  四、知识拓展(可介绍《中国文化掠影》一书)

  (多媒体显示)

  《中国文化掠影》对中国文化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了介绍。它包括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时间的跨度是从远古直到鸦片战争。阅读此书,读者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五千年,尤其是后三千年的变迁和发展,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

  (多媒体显示)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2617113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