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透镜》教案

《透镜》教案

狂想曲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透镜》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透镜》教案(精选4篇)

《透镜》教案 篇1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教案 篇2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透镜》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凸透镜、凹透镜,了解主轴、光心、焦点、焦距等基本概念。

  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会作出相关的光路图。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学习难点: 

  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会正确作出光路图。

  教具学具:

  凸透镜、凹透镜、放大镜。

  导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景导入

  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长途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探究

  探究一: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观察生活中的透镜,阅读教材,结合教材中图5.1-1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中间厚、边沿薄的是          ,例如:            

  2.中间薄、边沿厚的是          ,例如:               

  3.仔细观察教材中图5.1-2中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回答

  通过                                    叫主轴,

  光心的特殊性在于                             。  

  探究二: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现象?(做做看)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 “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

  归纳: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

  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 (做做看)

  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不难发现:

  归纳: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巩固练习

  1. 如图所示,下列透镜属于凸透镜的是                                  (   )

  2.下图中各图分别表示经过透镜后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3.在下面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探究三: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如下图左所示),这个点叫做         ,用字母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字母         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因此它没有实焦点(如上图右所示),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合作探究:

  1.让平行光通过厚薄不同的凸透镜,观察焦点位置的变化?(认识焦距和凸透镜的厚薄的关系)

  2.将一点光源(如小电珠)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位置,观察它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怎样传播?这掲示了光的什么性质?

  二、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1.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

  2.依据下图叙述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3.讨论交流:说一下“情境导入”中博士磨制的是是一个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用它点火的原理是什么?

  我还有的疑惑是

  三、当堂训练:

  必做题

  1.我们所指的薄透镜是                                              (   )

  a.厚度很薄的透镜              b.中央很薄的透镜

  c.中央比两头薄的透镜          d.厚度比球面半径小得多的透镜

  2. 如图所示,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对光线起发散作用的是       (   )

  3.关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b.点光源发光经凸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d.点光源发光经凹透镜后的光线一定是发散的.

  4.无论是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还是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实际上都是因为光通过玻璃后发生           而产生的。

  5.如下左图是一束平行与主光轴并射向凹透镜的入射光线,请画出穿过透镜的折射光线。

  6.如下右图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选做题

  课堂作业

  课本p15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五、我的反思

《透镜》教案 篇4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2)了解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2)通过师生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是光的折射的深入,是初中光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汇点,是历年中考的高频考点。(2)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凹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凸透镜对光发散作用。难点: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三、学情分析和教学方法通过上一章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光学知识基础,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采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在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概括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四、教学器材透镜一组、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瓶口上部)、蚊香、火柴、激光灯、手电筒。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   生   互   动

  方法意图

  引

  入

  新

  课

  引

  入

  新

  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上一章我们学习了哪些镜子?生: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不同的镜子呢?生: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师: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与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有什么不同呢?生甲:形状不同生乙:对光的作用不同。……教师演示:将光照分别射到平面镜和放大镜、近视眼镜上,观察现象。师生总结:平面镜——会发射光;放大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会透光。会透光的镜子叫透镜。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透镜的知识。板书课题:3.1 透镜由生活中的镜子引入,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从对比中了解什么是透镜。

  新

  课

  教

  学

  新

  课

  教

  学

  探究一:认识透镜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动手动脑,看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两个任务:①将透镜分类;②说出出它们的特征。提醒学生:我们桌子上是实验用的是透镜,可以用手摸。但实际光学仪器镜头一定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甲:透镜可以分为两类。生乙: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师生总结: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师: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生:①③⑤是凸透镜,②④⑥是凹透镜。学生活动: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让学生鉴别它们是什么透镜?学生鉴别后回答: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师:关于透镜,有两个名词必须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它们是进一步研究透镜的基础。2、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师:透镜是会透光的镜子。那么,透镜对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探究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实验一:分别将一凸透镜和凹透镜正对着平行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实验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自制的平行激光垂直射入烟室,然后在中间分别放入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光的路径发生怎样的变化,并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让同学们把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作用的光路图画出来 。课件展示,师生总结:1、实验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透镜的焦点强调: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焦点。师:我们研究了透镜对光的作用。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在初中阶段我们重点研究凸透镜,凹透镜只要知道它的会聚作用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对凸透镜作进一步研究。师: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程度是不是一样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演示实验:用烟室来展示出平行光分别通过凹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的经迹,比较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大小。师生总结,多媒体展示: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凸透镜越凸,焦距越小,会聚光的能力越强。师:凸透镜的焦距非常重要,凸透镜的型号以及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都与焦距有光。下面我们就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师:怎样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测量方法:将凸透镜上正对太阳光(或手电筒的光),调节光屏(白纸)的位置,使上面的光斑最亮、最小,再用刻度尺测出这时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换另一各凸透镜,重做上面实验。师:由于时间原因,这一实验请同学们带回家完成。事后大家交流。

  动手

  体验

  观察

  讨论

  分析

  概括

  应用

  巩固过渡借助多媒体教学过渡

  实验改进实验,使现象更加明显。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过渡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自然过渡把活动带下课堂,培养实践能力和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小

  结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些什么收获?1、了解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2、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其次,我们更进一步体验了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收获

  平台

  知

  识

  反

  馈(一)完成光路图。(见课件)强调:①会聚与发散的含义;②折射光路也具有可逆性;③3条特殊光线。(二)物理、生活与社会(1)为什么不能把剩有液体的饮料瓶扔在森林里?(2)是谁惹得祸?  

  巩固

  提高 

  作

  业

  布

  置1、完成本节课后习题,并将3、4、5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2、收集你周围有哪些透镜;查阅资料,了解透镜的多种用途。课后巩固、提高。

  板

  书

  设

  计板书内容是整堂课的纲要。

  教

  学

  反

  思  在新课结束后完成。是总结得失、促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透镜》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2871113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