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精选15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

  牛顿运动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3、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学会从纷繁的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归纳法【教学要点分析】1.本节教材重点是围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议题的辨论.人类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同样也要克服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识.若一开始就讲方法,介绍历史回顾,指出亚里士多德错误,虽节省时间,但对消除学生由直觉产生的类似错误不利.所以,教学一开始应先安排两个实例,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有足够时间去澄清错误认识,切实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2.学习伽利略理想实验时,宜采用思维点拨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3.惯性是重要概念,想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正确理解是困难的.应该在今后教学中,结合相关材料,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平台、气垫导轨滑块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实例讨论引入》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㈠用手推小车,小车前进;停止用力,小车就停止.(教师一边演示,也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焦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例1讨论应该使学生明确:小车原先静止,手推小车施了推力,迫使小车改变了静止状态开始运动,手离开了小车,推力撤去,但小车在摩擦阻力作用下,速度逐渐减小,最终停止,是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了.㈡让足球在兰球场上、足球草地上以同样初速前进,在哪种场地上滚得更远?为什么?如果地面绝对光滑,足球又当怎样?通过例2讨论应该使学生明确:摩擦阻力越小,足球滚得越远,滚的时间越长.假想地面绝对光滑,足球就会永远运动.即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新课教学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历史的回顾:    ①讲: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可是直到伽利略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②用多媒体投影片概括历史上几位代表人物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    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代表人物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雅里斯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亚里斯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伽利略认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笛卡尔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    ③请同学们叙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让小球从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来,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师总结:伽利略在可*的实验基础上,推论说: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④学生总结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的事实为依据,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释自然规律。    ⑤用气垫导轨近似地验证上述结论:    把滑块放在一个水气垫导轨上,使滑块和导轨之间形成气层,物体沿这种导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动一下物体,可以看到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1)师讲:伽利略和笛卡尔对物体的运动做了准确的描述,但是没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练习:1、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这里的实验是指:“伽利略斜面实验”,关于该实验,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一理想实验,是在思维中进行的,无真实的实验基础,故其结果是荒谬可笑的。b、该实验是以可*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c、该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概念。d、该实验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练兵2 、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现象:    (1)演示:在小车上放一方木块,使它们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然后,突然给小车一个推力,观察到木块会向后倾倒。    (2)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析:    a:施加推力前,小车和木块处于什么状态?(静止)    b:当给小车施加推力后,分析小车和木块会发生什么变化?——当给小车施加推力后,木块的下部由于摩擦力作用随车前行,而木块的上部由于惯性,仍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倒)       3、讲解什么是惯性:    物体的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所以牛顿第一又叫惯性定律。    (1)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a: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b: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巩固训练:(用投影片出示)1.  光滑水平面上一个大木板上有一个小球,使二者从静止开始一起向右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2m/s2。第3秒末小球从木块上落到水平面上时,木板的加速度不变,再过5s小球和木块的速度各是多少? 分析:第3秒末二者的速度vt=at=2m/s2×3s=6m/s 则小球和木块在3s末的速度都是6m/s。小球离开木块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再过5s速度仍是6m/s

  木块共运动8s,速度就是2m/s2×8s=16m/sc:惯性就是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继续保持原来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继续保持静止。 (3)  火车在长直水平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的车厢内有一人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到车上原处,这是因为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后必是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距离太小,不明显而已.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有相同的速度.拓展:  如果人跳起的瞬间,车厢沿水平直轨以加速度a作匀加速运动或匀减速直线运动,那么人将落在何处? (4)、有人设想,乘坐气球飘在高空,由于地球的自转,一昼夜就能周游世界,请你评价一下,这个设想可行吗? 1632年,伽利略观察了一个关闭的船舱内发生的现象后,写道:“在这里(只要船的运动是匀速的),你在一切现象中观察不出丝毫的改变,你也不能够根据任何现象来判断船究竟是在运动还是停止着:当你在地板上跳跃的时候,你所通过的距离和你在一静止的船上跳跃时所通过的距离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你向船尾跳时并不比你向船头跳时--由于船的迅速运动--跳得更快些,虽然当你跳在空中时,在你下面的地板是在向着和你跳跃的相反的方向奔驰着;当你抛一东西给你的朋友时,如果你的朋友在船头而你在船尾,你所费的力并不比你们两个站在相反的位置时所费的力更大.从挂在天花板下的装着水的酒杯里滴下的水滴,将垂直地落到地板上,没有任何一滴水滴落向船尾方向,虽然当水滴尚在空中时,船在向前走.苍蝇将继续自己的飞行,在各方面都是一样,毫不发生苍蝇(好像它很疲倦地跟在疾驶着的船后)集聚在船尾方面的情形”.伽利略的这段精采的描述,给设想乘坐飘空气球周游世界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劝说.         2.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 练习    五、板书设计:    1.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实验研究法2.              3: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 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师:同理如果小车三次处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大小会怎样呢?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师:假定我们还能找到某种材料,对小车的阻力比玻璃板还小,最最小,来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非常正确,逻辑推理就是这样进行的.阻力逐渐变小,实验结论如何呢?阻力没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有什么不一样?

  生甲:牛顿和伽利略的结论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把阻力为零,改为不受作用力;第二伽利略结论中无保持静止状态.

  生乙:牛顿和笛卡儿结论比较,增加了保持静止状态.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先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背下来.

  生:(背诵略)

  师:大家看牛顿第一定律都说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板书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体.(板书3(1)��后半部分)

  [板书3(1)](1)定律的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师:一切物体的意思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板书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书3(2)中��后半部分)

  [板书3(2)](2)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师:谁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体.

  师:定律的结论是��(板书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3(3)中��后面部分)

  [板书3(3)](3)定律的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有同学把结论中的“或”读成“和”把“或”改作“和”对吗?

  生:不对.

  师:非常好,你能继续说一下为什么不对吗?

  生: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状态,它要静止,就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用“和”字.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在板书2中的“或”字下加点)

  师:定律中“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变的意思.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刚才第一个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不受钩码的拉力,原来静止,后来仍然静止.而由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理想平面上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谁能再举出一些事例?

  生:放在桌上的书,停在车站上的汽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推拉它们,它们原来静止就永远静止下去,在地面上踢出去的球,假如地面和空气对它没有阻力作用,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球,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师:他说的大家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可见“总”字体现了“恒”,“或”字体现了不是静,就是动.(在板书2中的“总保持”三个字下加点)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它后来的运动状态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它原来状态决定的.

  3.巩固练习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该物体可能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为什么?

  (2)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师:同学们想一想,互相议论议论,然后回答.

  生: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题目中没有说明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所以它的状态是两种可能都存在.

  师:谁来回答第(2)题?

  生甲: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物体还必须原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物体原来是运动的;第二,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师:谁来说说第(3)题?

  生:要同时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原来必须是静止的;二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师:请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把牛顿第一定律说成“静止的物体永远静止,运动的物体永远运动”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他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师:可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则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4.小结

  生甲:今天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到的.清楚了定律研究的对象、成立的条件和结论.

  生乙:还有定律中关键字的含义.

  5.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背诵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难点课,困难有两点:一是如何在有限的三次实验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为了克服第二个难点,本课设计了[实验4],目的是让学生明了,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为了克服第一个难点,在表8-1中增加了第四、五、六三行.在讲授中应仔细认真引导学生领会第四、五行的物理意义和第六行的物理意义.从中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

  2.关于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本节课只能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给予初步的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在适当时再给予进一步的说明,只有经过多次重复(逐渐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才能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请大家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四、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请大家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四、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二)教具

  惯性小车、斜面、木板、毛巾、标志小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三、进行新课

  1.历史的回顾

  教师: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初看起来,他的观点似乎符合实际情况,所以这个观点在人类的历史上统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们才开始对这个观点是否正确提出疑问,并由伽利略和牛顿等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了科学的论断.

  2.做课本图9�1所示实验

  (1)教师:这是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块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铺一块毛巾.让一辆小车从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注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演示,并在小车停止处放一面小旗做为标志.画板图)

  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师:亚里斯多德认为维持运动必须有力.现在,小车恰恰是因为受到了阻力,它的运动不能维持.可见,他的观点缺乏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不确切的.

  (2)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演示,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并在小车停止处放小旗做标志)

  教师: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这样可以保证小车到达斜面底端具有跟刚才实验时相同的速度,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更远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画板图)

  教师:从实验可知,木板对小车的阻力小了,小车运动得更远了,它的速度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变为0.

  (3)教师:我们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换成一块比较光滑的板,重复上述的实验.

  (演示,并画图)

  可见,水平木板对小车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它的速度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变为0.

  3.牛顿第一定律

  教师:请大家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学生讨论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

  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4.学生阅读课本“牛顿的故事”.

  四、作业 

  复习本节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

  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理解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二、教学内容剖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惯性定律的内容及导出过程,强调它在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科学的发现都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科学背景,同时,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本节课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的概念。

  本节课教学难点:

  1.消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3、惯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

  电化教室、“3.1 牛顿第一定律.”ppt”文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播放视频剪辑《汽车事故实验》,在视频剪辑中,我们看到撞车后假人和车子的运动情况.我们要讨论的是,

  人和车子为什么会做这种或那种运动.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知道运动和力的关系.在力学中,只研究物体怎样运动而不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运动学,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科叫做动力学.

  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这三条定律总称为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这一章我们要学习的就是牛顿运动定律.

  二.正课

  1、历史的回顾.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已经提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可是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才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演示实验: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1.1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17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根据这类经验事实得出结论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两千年内,动力学一直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才根据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教师对亚里士多德做简单的介绍,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们的热爱。

  1.2 伽利略(Galileo)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

  若阻力非常小,物体将做什么运动呢?

  课件演示实验:物体沿气垫导轨的运动很接近匀速直线运动.

  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设计时速430公里/ 小时.

  若阻力减少到零,情况又会怎样呢?

  计算机模拟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结论: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而水平桌面上推物体物体动起来,不推物体就不动,正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改变了运动状态,所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规律.

  对伽利略进行简单的介绍。

  1.3 笛卡儿(Descartes)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讲解: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并根据他自己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力学的知识,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理

  师: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力又能使运动物体速度增大或减小,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物体不受力又怎样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力和运动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1]第九章 力和运动

  2.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1]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

  师: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生:静止.

  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生:永远处于静止.

  [实验2]如图1所示,小车受水平拉力作用时.(让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立即用手使它静止下来)

  师: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生:由静止到运动.

  [实验3]如图1.继续实验2,钩码使小车水平运动后,用手托住下落的钩码.小车失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实验4]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2(A)、(B)、(C)所示.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短?

  生:第一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小,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小(后半句话学生回答不出来,第一次可由老师说).

  师:哪一次水平滑行距离最长?

  生:第三次.

  师:为什么?

  生:小车在斜面上高度最大,它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时速度最大.

  师:同理如果小车三次处于同一斜面、相同高度,自由滑向水平面,小车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大小会怎样呢?

  生:相同.

  师:(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演示装置)这是一个斜面,把它放在讲台桌上.(如图3所示.)

  [实验5]让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自由滑下,观察小车在不同材料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况.(在桌面铺上毛巾、棉布.)

  师:哪次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距离最短,为什么?

  生:第一次(或最上面那一次).表面材料是毛巾,阻力最大,滑行距离最短.(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填写表1第一行前三项)

  师:很短距离,速度变为零.速度变化快呢,还是慢呢?

  生:最快.(填写表1第一行最后一项)

  师:第二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1的第二行.

  生:棉布、阻力较大、滑行距离较长、速度变化较快.(填写表1第二行)

  师:第三次实验的情况如何;大家一起填表的第三行.

  生:桌子表面、阻力较小、滑行距离长、速度变化较慢.(填写表1第三行)

  师:假定我们做第四次实验,水平表面用玻璃板,玻璃板的阻力比木板小,实验结果会怎样呢?(填写表1第四行前两项)

  生:小车滑行的距离长,速度变化最慢.(填写表1第四行后两项)

  师:假定我们还能找到某种材料,对小车的阻力比玻璃板还小,最最小,来做水平表面的材料,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那么小车滑行距离就更长,最最长,速度变化最最慢.

  师:大家一起来填表1第五行(见表)

  师:假如水平表面对小车没有阻力,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

  生:小车永不停止地运动下去!

  师:一起来填表1的第六行.(见表)

  表1

  师:大家注意这个表格的前三行我们是做了实验的.第四、五行没有做实验,只是根据前三行的实验结果,加上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没有做实验,但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加上正确的推理,得到的结论也是正确的.

  大家再仔细琢磨表的第六行,它和第四、第五行有什么不同.

  生:没有阻力,而第四、五行还有阻力,只是一次比一次小.

  师:非常正确,逻辑推理就是这样进行的.阻力逐渐变小,实验结论如何呢?阻力没了,结果又会怎样呢?

  师:没有阻力的平面叫做理想光滑的平面,实际上并不存在.第六行的结果就是理想实验,实际上不存在,是在正确实验的基础上正确推理得出来的.

  师:这种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理想状况下的结论,也是研究物理的一种方法.

  300多年前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是这样通过实验推理得出来物体不受阻力将如何运动的.

  师:谁给大家朗读书第104页倒数第三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把这段倒数第三行“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法国科学家笛卡儿,又对伽利略的结论作了补充,他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教材第104页倒数第二段.

  生:(读课文略).

  师:大家从此段的倒数第三行“如果运动物体……运动下去”.画下来.

  师:笛卡儿的说法和伽利略的说法有什么不同?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生:笛卡儿把伽利略的“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改为“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说明,不是仅仅限于阻力了,而是任何力.

  师:再后来英国的科学家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2]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的结论和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有什么不一样?

  生甲:牛顿和伽利略的结论比较有两点不同:第一把阻力为零,改为不受作用力;第二伽利略结论中无保持静止状态.

  生乙:牛顿和笛卡儿结论比较,增加了保持静止状态.

  师:现在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先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背下来.

  生:(背诵略)

  师:大家看牛顿第一定律都说了些什么?定律的研究对象是��(板书3(1)前半部分)

  生:一切物体.(板书3(1)��后半部分)

  [板书3(1)](1)定律的研究对象��一切物体.

  师:一切物体的意思是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师: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板书3(2)中的前半部分)

  生:不能受外力作用.(板书3(2)中��后半部分)

  [板书3(2)](2)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师:谁不能受外力作用?

  生:研究的物体.

  师:定律的结论是��(板书3(3)中的前半部分)

  生: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3(3)中��后面部分)

  [板书3(3)](3)定律的结论��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有同学把结论中的“或”读成“和”把“或”改作“和”对吗?

  生:不对.

  师:非常好,你能继续说一下为什么不对吗?

  生:一个物体不可能同时存在两种状态,它要静止,就不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不能用“和”字.

  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在板书2中的“或”字下加点)

  师:定律中“总保持”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好像是不改变的意思.

  师:你能给大家举例说明吗?

  生:刚才第一个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不受钩码的拉力,原来静止,后来仍然静止.而由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理想平面上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后来仍然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谁能再举出一些事例?

  生:放在桌上的书,停在车站上的汽车,假如没有别的物体推拉它们,它们原来静止就永远静止下去,在地面上踢出去的球,假如地面和空气对它没有阻力作用,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球,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

  师:他说的大家同意吗?

  生答:同意.

  师:可见“总”字体现了“恒”,“或”字体现了不是静,就是动.(在板书2中的“总保持”三个字下加点)

  师: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它后来的运动状态由什么决定呢?

  生:由它原来状态决定的.

  3.巩固练习

  1.打出投影片

  (1)已知某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那么该物体可能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为什么?

  (2)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在什么条件下,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师:同学们想一想,互相议论议论,然后回答.

  生: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师:为什么?

  生:因为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题目中没有说明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所以它的状态是两种可能都存在.

  师:谁来回答第(2)题?

  生甲: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乙:物体还必须原来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师:也就是说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第一、物体原来是运动的;第二,物体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师:谁来说说第(3)题?

  生:要同时有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原来必须是静止的;二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

  师:请大家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人把牛顿第一定律说成“静止的物体永远静止,运动的物体永远运动”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他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条件丢了.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永远作匀速直线运动.

  师:可见,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则一定要有力的作用.

  师:谁能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

  4.小结

  生甲:今天我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这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得到的.清楚了定律研究的对象、成立的条件和结论.

  生乙:还有定律中关键字的含义.

  5.布置作业 

  阅读教材,背诵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说明

  1.牛顿第一定律是初中物理难点课,困难有两点:一是如何在有限的三次实验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理想实验的结论.二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为了克服第二个难点,本课设计了[实验4],目的是让学生明了,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的物体,在水平面上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为了克服第一个难点,在表8-1中增加了第四、五、六三行.在讲授中应仔细认真引导学生领会第四、五行的物理意义和第六行的物理意义.从中领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逻辑思维过程.

  2.关于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本节课只能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给予初步的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在适当时再给予进一步的说明,只有经过多次重复(逐渐深入)的分析和说明,才能消除“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念.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8

  说 课  稿

  心舞睛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四、学法及依据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五、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三、新课教学教学难点的突破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理想实验-----探究过程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75页(1)(2)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七、板书设计 略八、教学预测: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19年奥运会即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

  (2)、教学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制定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

  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

  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亚里士多德观点)

  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请学生思考原因

  实验事实与经验相违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新课教学

  教学难点的突破

  实验演示:让小车从同一高度的斜面滑下,在毛巾及玻璃表面滑行的距离不一样。(科学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可能是摩擦力的缘故。(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介绍物理学史:谈伽利略之前对力与运动的错误认识及猜想:如果没有摩擦力,物体会会怎样运动呢?

  学生跟着猜想:一直运动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二:猜想与假设)

  理想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展示理想实验,学生很想了解伽利略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思维过程。

  展示伽利略的思维过程:(科学探究过程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问题一:如果没有摩擦,第一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体验)

  问题二:第二个斜面上小球将会上升到什么高度?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问题三:小球在水平面上会如何运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想达到原来的高度,所以就一直运动下去。

  问题四:通过实验,力与运动是什么样的关系?(科学探究过程四:归纳与总结)

  每位同学发表自已的看法,并进行相互交流(科学探究过程五:合作与交流)

  并由几个学生进行归纳。教师归纳------理想实验的魅力,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骓论证:气垫导轨,提供阻力很小情况下的物体运动

  教师提出:笛卡尔对力与运动的认识的补充。得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重点的处理:

  教师: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以谈话法,讲解法理解新知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从内容,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解决矛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需要外力(突破重点)分层次,有梯度的升华。然后对物理规律进行展示。

  教师讲解:惯性: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及静止状态,或者说有抵抗运动状态的“本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惯性这个重点内容,采取实例分析。

  实验现象分析:打叠放的棋子,汽车刹车。

  总结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举例说明,加强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教师问题提出:惯性的固有属性跟什么有关系?

  运用媒体播放一个视频实例:运动场上,同一名同学推不同大小的铅球,掷出的距离不同,说明不同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的“本领”不同,即惯性不同。

  实验演示:不同质量的小车在同一压缩弹簧下运动,获得的速度不相同。

  学生总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

  加深理解与应用:多媒体展示惯性现象,让学生展开讨论,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最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75页(1)(2)

  课后思考(3)(4)阅读科学漫步:惯性参考系

  不仅巩固基本知识,也可以使有能力的学生发挥能动性,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鼓励收集资料,开拓学生视野。使之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预测:

  本节课是按照新课程理念下的一节科学探究课,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进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可能因为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本节课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归纳与升华,在其教学的关键点上设计有几个有梯度的问题,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19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19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布置作业,延伸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止。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察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实验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

  第二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示实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顾历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理想实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实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第二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实验。

  1、我们实验目的是什么?实验中观察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实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始时的速度相同?

  4、实验中,如果我们把表面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如果表面比玻璃更光滑呢?

  6、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

  7、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主制定方案,完成实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知道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该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肯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渐渐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合力推理,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XX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行判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实验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动画能够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远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实验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实验+推理的研究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示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伟大科学家是一致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探究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一定律理解透彻,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很好的突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并能准确的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用视频冰球比赛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实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巩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讨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加了哪些项目?现在请大家思考,假如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所有的力都消失了,会出现什么情形呢?

  3、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XX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

  (2)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始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2)比较图中小车在不同表面滑行的最大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相同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贡献。

  (2)以“假如力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知识的复习回顾。

  四、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五节 牛顿第一定律

  五、课堂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教给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探求,创造性的发现物理知识的过程,力求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之中。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4

  新课标下《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的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新《物理课程标准》在物理课程的性质中指出:“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新《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堂中有效的学习要依*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感受失败与错误,通过纠错,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物理素养养成的过程。作为物理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重任,理当在物理教学中全面贯彻新《课标》的全新理念,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实施,让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在此仅以《牛顿第一定律》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与行家交流。《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的重要定律。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说清楚,目的是为了培养表达交流的能力。只有实施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综合评估与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二、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三、《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指出物体爱力时可能改变运动状态。(二)、先导介入,引入新课出示斜面、小车。边演示让学生观察边谈话讨论。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问: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问: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然后进行继续演示讨论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让小车滑下,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前进吗?(虽然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但仍然继续前进)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不会)小车为什么不会一直运动下去?(因为木板对小车有阻力)(三)、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你认为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远近与哪些因素有关?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回答,(要求说出猜想的依据)         教师板书:猜想              斜面坡度       响小车前进距离s的因素    小车质量                                 小车起始高度                                  水平面的阻力    教师:如果要研究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s和水平面对它的阻力f的关系,你认为应该如何进行?你能设计出一个研究方案吗?让学生讨论,明确:必须让其它因素相同,通过改变水平面的情况(即让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运动),再比较前进的距离s与阻力f的关系。教师:让其它因素相同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教师板书 :             斜面的坡度   研究小车前进的距离   控制的条件  斜面的高度    相同   与水平面的阻力的关系   小车的质量                        改变的条件:水平面的阻力(不同表面)   3、教师:实验中应观察哪些现象?比较哪些量?你能设计一个记录表格吗?学生设计表格,然后教师在学生展示的表格中选取一种板书在黑板上小车前进距离s与水平面阻力f的关系 (略)   分别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完善表格。教师引导分析:a、三种表面谁光滑,阻力最小?从三次实验现象可以得到怎样的描述?(生;阻力越小,前进 的距离越远)   b、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怎样(生:更小)?前进距离呢?(更长)速度减小的程度呢?(学生:更慢)c、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受到的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将非常慢。“速度减小得非常慢”是什么意思?(学生:速度几乎不变)若表面光滑到f=0,小车会怎样?(速度不变)教师:比较推理的结果,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思考讨论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出牛顿第一定律。4 、剖析定律的含义,让学生思考讨论:该定律能直接用实验验证吗?(四)、小结:回顾定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谈一谈这节课学习的收获、体会。(五)、作业: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报告。要求:写出探究的问题和过程;自己设计的表格;总结得出的探究结论。四、应注意的问题: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问题,多用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尤以实验探究方法居多,须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       2、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它是与物理探究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3、要引导学生注意计划与实验方案的操作性,学会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与假设具体化。       4、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因素,在探究中体会变量的概念,建立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5、引导学生尝试简单的因果推理,是学生处理信息、总结规律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技能,应在教学中时时留心,不断培养。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5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的地位及主要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3、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首先明确运动与力的关系,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所以学生理解并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为了突出重点可以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惯性这个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理解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以及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难点,主要通过做实验来加以突破。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班级学生知识水平在全市高生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学习,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太强。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虽然已经学习过,但还只是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除了要保持新鲜感,还需加大思维强度,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深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节课可以采用演绎推理法、讲授法、自学法、实验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学习方法指导

  从本节教学内容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牛顿第一定律,但认识不够深刻。在高中阶段重新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学生首先需要温故而知新,然后通过聆听教师讲解、观看相关视频、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等途径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可以采用观察法、演绎推理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课堂导入:

  先播放神舟飞船发射升空的剪辑视频,让学生知道动力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这样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呈现两个常见的力和运动关系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如,通过讨论不少学生会得到“运动靠力来维持”的结论,这正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得到的结论。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光靠直觉和思维去研究问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他所犯的错误与当时的社会和科学背景有关,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虽然他在物理问题上犯了些错误,但他却被恩格斯称为是最博学的人,是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及其观点的介绍,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看待伟人的过错。

  2、领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不少学生还存在疑问,为什么说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是错误的?怎样去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呢?不少学生会提出通过实验来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这种研究思路,这正是伽利略物理学家确立的新的研究法——实验法,伽利略之前的物理学家大都通过形式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样便水到渠成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伽利略对力和运动的研究上。

  伽利略认为把人们引入歧途的是摩擦力,为了体现出伽利略关于力和运动的思想,可以创设情境,重温初中物理中做过的斜面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到粗糙程度各不相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分析小车为什么运动距离各不相同并最后都停了下来。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让学生设想小车不受摩擦力时结果如何,再向学生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这有利于使学生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充满兴趣和期待,因为是理想实验,不能直接去做,所以最好通过多媒体动画将伽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呈现出来,这样做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3、惯性定律是多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的结晶

  接下来教师概括提升理想实验的意义:理想实验虽然是理想情况,但是以事实为基础,实验为依据,是一种科学思想方法。通过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学习,学生能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然后介绍笛卡尔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的补充,最后由牛顿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理,课本做出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敢于质疑,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介绍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可让学生观察冰壶比赛的视频剪辑,可以看到,冰壶所受阻力很小,能以几乎不变的速度继续前进,直到它再一次受到其他冰壶的撞击才改变原来的状态。还可以观看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飞船中吃食物的视频等,这样能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惯性定律的理解,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惯性与质量

  惯性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课本中用了比较形象的语言——“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来描述惯性。学物理并不是闭门造车,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师生可以共同列举身边的一些惯性现象,并做一些有趣的惯性实验来认识惯性。为了让学生理解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即物体质量不同,从静止达到某一速度或从某一速度达到静止的难易程度不同。例如空载的汽车比满载时容易启动,用球拍很容易将乒乓球挡回,面网球因质量比乒乓球大却不那么容易被球拍挡回,这些例子足以说明,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越不易改变,其惯性越大。这样做一方面联系了生活实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兴趣。

  5、知识巩固与延伸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需要布置一些合适的课后作业。为了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学生课后可以阅读本节后面的sts栏目中关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介绍,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的其他资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黑板板书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板书是必不可少的,黑板板书简结精练,注重色彩搭配,会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整齐优美的板书会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2986113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