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2.2 原 子

2.2 原 子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2.2  原 子

微信扫码分享

2.2 原 子(精选15篇)

2.2 原 子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教学设计示例 2

  重点和难点:的组成和相对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摩擦起电原因

  2.家庭小实验: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棒(或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棒靠近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上,观察现象。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人:"是不可再分的粒子"对吗?

  19世纪末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坚硬的、实心的球,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就扣开了的大门,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也有它本身的结构。

  2.思考: 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为什么整个不显电性?

  3.带着问题阅读发放的小资料

  小资料: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毕业于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1896年起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的玻璃管内,或者说是在含有及稀薄气体的玻璃管内放电时从阴极放出的射线。1897年,汤姆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荷的粒子流。1899年汤姆生根据大量实验得出如下结论:1).不是不可分割的,借助于快速运动的的碰撞、电力、紫外线和热等的作用,都能从里扯出带负电的粒子。2).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并带有相同的负电荷,无论它们是从哪种里得到的,它们都是一切的一个组成部分.3).这些粒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氢质量的千分之一。汤姆生把这些粒子称为"电子"。电子带负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核。

  继汤姆生发现电子以后,卢瑟福通过大量的实验,1912年春天提出了带核的模型,认为是由中心的带正电的、体积很小的但几乎集中了全部质量的核和在不断运动着的电子所构成。卢瑟福把这个带正电的、质量和整个差不多但比体积小得多的东西叫做核。以后科学实验又证明,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4.学生讨论:通过以上资料你能解释为什么不显电性吗?总结的构成。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不显电性。

  师生共同总结出的构成情况

  一.的构成

  (总结过程中可用恰当的比喻描述的构成情况:核极小,若把比成十层大楼,核仅相当于一个樱桃的大小。所以相对来说,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作高速运动。)

  7.学生讨论:

  投影:课本33页表2-1几种的构成情况

  根据以上几种的构成情况,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总结。

  8.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可能的结论有:1)不是所有的都含有中子,如氢;2)中子数与质子数不一定相等;3)核所带的电荷即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相等;4)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板书: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不显电性

  9.设疑:我们已经知道很小但有质量,那么的质量有多大呢?

  10.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的相对质量-相对质量。

  11.指导阅读:阅读课本33页相对质量的概念并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相对质量概念

  (2)怎样求算某的相对质量

  12.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相对质量不是的实际质量,它是一个比值,单位是一。某实际质量是碳实际质量1/12的几倍,这个倍数就是这个的相对质量

  板书

  13.讲解:课本最后的附录一就是相对质量表,第二章表2-3是常见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植,化学计算采用相对质量的近似值。

  14.投影:

  15.学生讨论:根据以上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6.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7.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质子和中子质量大约相等,且都约等于一种碳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很小,相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上。相对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相对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8.总结:指导学生总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摩擦起电”。从宏观现象探究微观的本质。

  用分子和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①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②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2 原 子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4

  第二节  原 子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3.相对原子质量。二.重、难、疑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似点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相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教师活动]: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居原子中心原子中子:不带电体积极小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2—2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敦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教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单位是“一”,符号是“1”,一般不写出)

  1/12×一个c-12原子质量[巩固提问]: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 质于数 + 中子数。[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问]:③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四)总结、扩展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3.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四.布置作业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1、2、3、4题。2.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核外电子是17个。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2.2 原 子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1]

  

2.2 原 子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的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质量和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和汞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确凿证明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的"合"得出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概念的形成及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一、

  1.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汞,然后氧、汞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一.

  1. 概念: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第 1 2 页  

2.2 原 子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文章共有2页  第 1 2 页  

2.2 原 子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用分子、原子观点分析化学反应实质;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相似点、相异点和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概念及基本性质;

  4.解原子的组成,了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5.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组成的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作风及探索精神,对学生进行物质不断运动和无限可分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很小的,那么它是否还可以再分呢?

  分子是否可分?前一章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知识,为这一节的学习做了铺垫,能顺利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判断--分子还可再分。

  教材是以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事实,导出氧化汞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的,并绘出了形象的示意图。将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建立起了联系。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原子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原子的真实存在,教材以形象的描述、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原子的大小和状态,并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确凿证明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的事实。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能再分,那么用其它方法或在其它变化中是否能分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了原子的组成。

  教法建议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讲解原子概念时,由于概念抽象学生难懂,建议教学过程 中首先演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使学生从宏观上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汞蒸汽有剧毒,实验可在下图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电脑(或磁性黑板)模拟分子、原子图象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学生的分析、讨论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微观展示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与原子的合得出原子的概念,并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如:对质量守衡定律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对有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的学习(置换反应、分解反应等)能加深理解。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学生已经了解了分子的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那呢?通过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结合阅读课本、想象由学生总结分子的性质。

  至此,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及性质都有了了解,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解反应得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将分子和原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指处。重点应放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上。对比时可以采取复习、总结、讨论的方法。

  最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应让学生阅读原子和分子发现的选学内容,并组织相关的讨论:为什么自从用原子-分子论来研究化学以后,化学才有了教快发展?使学生初步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关于原子结构部分,就目前的实验手段及教学条件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学生缺乏作为分析原子内部结构的感官材料。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的小资料,用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所采用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情况。

  教学设计示例 1

  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及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

  教学难点 :原子概念的形成、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旧知识 投影: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两个变化

  1)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问题引入: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有新分子产生,那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如何改变的?又如何由原来的分子转变成新分子呢?

  3.演示实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

  提出观察要求:

  1)先给木炭加热,观察木炭有什么变化

  2)再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观察:

  a.试管壁上有什么变化

  b.木炭是否燃烧

  说明:锥形瓶中的药品是硫粉,硫粉是用来处理实验中的有毒物质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先给木炭加热,木炭不能燃烧;同时给氧化汞加热试管壁上有银白色小液滴,木炭燃烧。)

  4.讲述:试管壁上的银白色小液滴是金属汞,在常温下汞是金属中唯一的一种液体物质

  5.思考:木炭为什么能燃烧?指导学生写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一名学生板演) 判断反应类型

  6.设疑:从宏观上我们已经得到结论,加热氧化汞能生成汞和氧气,那么这个反应在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呢?(引发学生想弄清氧化汞受热生成汞和氧气微观过程的欲望)

  7.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一)

  对照画面讲解氧化汞及氧化汞分子的构成 (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一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粒子和一个汞粒子构成的)

  8.学生讨论:氧化汞受热从微观上是怎么变化的?结合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二)(三)

  9.汇报与交流:每组派代表发言。通过小组的分析、讲解、补充和纠正得出:氧化汞受热后结合在一起的氧粒子、汞粒子彼此分开,成为单个的氧粒子和汞粒子。单个的粒子不能稳定存在重新组合,每两个氧粒子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汞

  10.问题思考:在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分解为氧粒子、汞粒子,而氧粒子、汞粒子又分解为更小的粒子了吗?(没有)

  科学上把这种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叫原子

  思考:通过刚才对氧化汞受热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你能说说什么是原子吗? 回答后总结并板书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原子

  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指导学生画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确信原子的真实存在,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照片。

  11.问题讨论:前面我们学习了分子的概念,现在又学习了原子的概念,请大家结合图,讨论氧化汞受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变化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以下画面讨论

  裂变 重新组合

  化学反应实质:分子---→原子-------→ 分子 或直接构成 物质(五)

  12.汇报与交流:通过交流得出氧化汞受热反应的变化实质: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先裂变成单个氧原子、汞原子,然后氧原子、汞原子再重新组合,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而大量的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

  13.设问:根据以上的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说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14:评价 讲述: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配合画面(五)讲述,同时板书化学反应实质)

  以上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应分步出现

  15.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分子的基本性质,那么原子有哪些性质呢?

  指导阅读31页总结出原子的基本性质

  16:问题讨论:原子和分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对照以下表中内容讨论它们有哪些相似性,有什么本质区别,相互间有什么关系。

  分子

  原子

  相似性

  本质区别

  相互关系

  17.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

  第二章第二节 原子

  一.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2 原 子 篇10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近,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习:(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近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 ]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 ]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2.2 原 子 篇11

  课    题 3: 第三节,   元素及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 1.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

  2. 学会用元素概念区分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教学重点 : 元素概念,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 元素概念的形成及应用.

  教学过程  :

  1.    口答 : 什么是分子 ? 什么是原子 ? 本质区别是什么 ?

  2.    什么是原子量 ?

  引入新课 : 利用原子量概念以一种碳原子……………

  这种碳原子指的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 – 12, 此外还有6

  个质子, 7个中子的碳 – 13, 还有6个质子, 8个中子的碳 – 14, 它们核内中子

  数虽不相同, 但它们的核电荷数 ( 即质子数 ) 都是6 . 引出元素定义 :

  讲授新课 : 元素.

  1.    定义 :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 即质子数 ) 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类原子, 指核电荷数相同, 中子数不相同的原子总数.

  讲解 : 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 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 它们的核电

  荷数( 即质子数 )都是6, 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 又如: 二氧化碳分

  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里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 称为氧元素.

  提问 : 二氧化碳由几种元素组成 ? ( 追问四氧化三铁呢 ? 氯酸钾呢 ? ).

  2.    元素的分类 :

  目前已发现100多种元素, 可将它们分为 :

  阅读 P36 图四, 答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哪种 ?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两种 ?

  3.    元素符号的读法, 写法 :

  P38 表 2 – 3 . 讲解元素的名称. ( 象形 ), 元素符号的读法 ( 看偏旁 ),

  写法 ( 一大二小 ).

  4.    元素符号的意义 :

  (1). 表示一种元素.

  (2).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 ;       2H : 表示两个氢原子.

  5.    -- 元素 1 --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

  6.    单质和化合物, 氧化物 :

  提问 : 什么是纯净物, 什么是混合物 ?

  单质 :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O2 , N2 , Cu , Fe , He,等.

  化合物 :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 CO2 , SO2 , KMn04 ,等.

  氧化物 :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 如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如: H2O, CO2 , Fe3O4 , SO2 , 等.

  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

  单质                  化合物

  相同点                    都是纯净物

  不同点      同种元素组成           不同元素组成

  说明 : 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 但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却不一定是单质.

  如 : O3 和 O2 组成的混合物只含一种元素.

  化合物中一定含有不同种元素, 但含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

  是化合物. 如 : H2 和O2 的混合气体含两种不同元素, 但不是化合物.

  归纳物质的分类 :

  教学后记 : 本节要注意区分元素与原子, 单质与化合物, 化合物与氧化物

  的关系. 元素符号的读写一堂不可能掌握太多, 须分放在以后

  -- 元素 2 --

  的教学中去.

2.2 原 子 篇12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外资料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

  【引入】

  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2.2 原 子 篇13

  教学目标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各种媒体资料,建立原子及电子得失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及物体带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对第一节“摩擦起电 两种电荷”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在知识结构上二者是一个有因果关系的整体.

  教法建议

  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几点: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关于摩擦起电的原因,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释摩擦起电现象时,应抓住以下四点:(1)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呈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4)强调“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二是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一个原子结构的微观图景,确立电子可以转移,从而使物体可以带两种电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1. 在复习上一节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

  演示: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轻小物体.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提问4: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

  2.进行新课

  (1)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简单介绍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举例说明原子大小的数量级: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径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约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

  提问: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物质的原子结构.

  (2)摩擦起电的原因

  利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得失电子的微观图景,并进一步归纳出结论: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②失去部分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多余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为什么带正电?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探究活动

  上物理课时,老师精心准备的静电仪器,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常常效果不明显,而满教室静观实验的学生却被自己的衣服不时电一下.因为学生的运动衣裤或其他外衣面料常常用尼龙织物的,比较结实,里面再穿件毛衣比较保暖.查一下起电顺序表就会发现,羊毛(羊皮)排最前面,尼龙排后,这是最容易起电的一套配置.每个人穿戴一套天然的静电起电设备.人的一举一动都造成摩擦,起电过程一刻也不停止.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过去的人穿不起毛衣,也没有这些化纤织物,棉布对棉布当然摩擦不出电来.

  为什么面粉厂车间总要洒水以保持空气潮湿?

  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铁链?

  手握金属棒用丝绸摩擦能不能带电?

  化纤衣服面料中加一些金属线有什么用?

2.2 原 子 篇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2.2 原 子 篇15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总第十四课时)

  一 课标要求

  1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实验与探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二 实验准备

  1        烧杯(250毫升)、水、品红。

  2        烧杯3只(50毫升)、水、酚酞、浓氨水、烧杯(500毫升)1只。

  三 课堂程序

  1、从生活经验和实验事实入手了解分子的运动及客观存在。

  a、做实验3-2

  b、引导学生观察图3-6、3-7,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c、做活动与探究

  现         象

  解       释

  探究1

  探究2

  烧杯a

  烧杯b

  d、结合物理知识讲解分子的概念

  ⑴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⑵把握这一概念时应注意:

  1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  是保持着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最小不4   是绝对意义的最小,而5 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6 在物理变化中,7   分子不8    变,9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

  10 分子的特征:不11 断运动,12 有间隙,13 有大小、形状和质量。

  e、讨论49页1、2

  2、引导学生观察图3-12(有什么发现?)结合图3-13引出原子的概念。

  原子的概念、特征

  概念:

  特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原子是不断运动着的,原子间有间隙。

  3、分子、原子的比较

  分类

  分子

  原子

  区    别

  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联      系

  ⑴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⑵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当中 ⑶同种分子(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性质不同 ⑷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四、布置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

  五、做练习

  六、布置作业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2.2  原 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34631138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