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燃烧和缓慢氧化

燃烧和缓慢氧化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燃烧和缓慢氧化

微信扫码分享

燃烧和缓慢氧化(通用16篇)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4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举例]:白磷自燃。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平静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

  ——————→

  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

  ————→

  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5

  知识目标:1、会判断。2、能说出燃烧的条件并能说明常用灭火方法的原理。3、能说明爆炸和自燃的原因。技能目标:1、提高观察、提出问题的能力。2、提高分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3、提高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2、学会用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看问题。教学重点:知道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自学、讲述、实验法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演示实验:白磷的自燃。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准备回答:1、什么是燃烧?2、燃烧的条件?如何用实验验证?3、灭火原理?常见方法?4、爆炸原理?利?害?举例说明。5、缓慢氧化?利?害?举例说明。6、什么叫自燃?原因?观察实验看书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自学能力二、总结:1、燃烧的概念:板书:燃烧:可燃物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和灭火问题:图1-8实验的目的?提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温度和氧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对燃烧条件的认识。结合日常生活常识谈谈你曾见过的灭火方法。板书:燃烧条件:(1)、温度达到着火点(2)、有充足的氧气。灭火条件?学生讨论:1、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讨论教会学生一种科学实验方法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3、爆炸危害和好处?举例:生活中常见的爆炸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4、缓慢氧化有何意义?举例:铁生锈---不利垃圾腐烂---有利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5、自燃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自燃解释原因如何防止自然火灾?举例:   三、作业 :1、作业 本第二节2、自然科学同步第二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7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1] [2] 下一页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9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举例]:白磷自燃。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平静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

  ——————→

  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

  ————→

  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0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1] [2] 下一页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2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1] [2] 下一页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3

  九年级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4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举例]:白磷自燃。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平静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

  ——————→

  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

  ————→

  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板书: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探究活动

  小实验-制作防火材料

  实验步骤及现象

  1. 用氯化铵溶液制防火布

  把布在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浸湿,取出晾干。将处理后的布放在火焰上烧烤时,布只是冒烟,离开火焰,布完好无损。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纺织品可用于防火。

  2. 用明矾做防火纸

  将纸的一部分在明矾溶液中浸湿,晾干后,点燃未经处理的另一半,可以观察到火焰燃至明矾溶液浸泡过的痕迹处时便熄灭了。经明矾溶液处理过的材料可用于防火。

  3. 防火木材

  取一根火柴,将其后半部分浸入由1份碳酸钠和3份水形成的溶液中。把火柴取出晾干,划着火柴后发现,火焰燃至浸过碳酸钠溶液的部分时,火柴便熄灭了。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16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举例]:白磷自燃。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平静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

  ——————→

  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

  ————→

  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燃烧和缓慢氧化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3626113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