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通用5篇)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1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课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练测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讲授新课

  设计1:导学提示

  第一步:图片赏析

  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

  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个时期,         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然而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景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 我们不得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设计3: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并概括出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特点是什么?(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设计4:自主学习

  第一步:学法指导

  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结合“问题导读”栏目的设计,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然后以选择、填空、列举等练习形式提出。

  第二步:归纳升华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和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我国奴隶制文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景象。教师进一步指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欣赏“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设计5:各抒己见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指出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设计1:课堂感悟

  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想或启发。

  第一步:学生谈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表,通过推理的方式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制造业的区别。

  设计2:史海泛舟

  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知识园地和问题探究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请你选择(略)

  (2)知识园地

  说一说:本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铜器的名称。

  (3)问题探究

  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四、结束语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精美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和能力

  1.比较全面的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多媒体演示: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众多的青铜器,使学生对青铜器有切身的体验与感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器制作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夏、商、西周青铜器“工艺高超”的理解。

  2.分组讨论:通过分组,使组与组之间在学习方面展开竞争;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中探究知识,获得知识。

  3.角色扮演: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历史小剧本。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奴隶悲惨生活的认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透过奴隶的悲惨生活这种历史现象观察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得出“灿烂的青铜文明”主要是由广大的奴隶所创造出来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2.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通过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学会互相帮助,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材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教学对策: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以及“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铸造业是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的特点;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西周可烧炭火青铜器、商朝铜爵、铜镜等,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时青铜器具有应用普遍、品种繁多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夏至西周青铜铸造业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出青铜文明具有一脉相承,延续性的显著特征。

  2.难点:青铜文明的概念、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教学对策: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教学方法

  分组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

  1.查找相关图片资料 2.制作cai课件

  学生活动:

  查阅奴隶社会的相关资料,了解奴隶的悲惨境遇,酝酿角色。

  师生活动:

  课外阅读历史教材,审阅同学们编写的小剧本,提出修改建议。

  教学资源

  ① 书籍:《课堂--与案例》、《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国考古学通论》(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 参考网络网址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文物之门)

  (国学网.古蜀王国的圣地三星堆的文物鉴赏)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文明”一词反映的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在青铜器制造工艺上。

  (多媒体演示)司母戊鼎图片。

  教师针对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看的图片是什么?它有多高呢?多长呢?多重呢?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 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呀?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教师引导:刚才,我给大家讲了在夏、商、西周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突出表现在青铜器制作工艺上。现在请大家很快的浏览一下课文小标题,想一想青铜文明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还表现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方面。

  教学过程

  分组导学

  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四人一小组。第一大组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目的内容;第二大组阅读“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一目内容。请同学们边看书边思考屏幕上给出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有哪些手工业?

  2.  青铜器制造业发展演变的过程?

  3.  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第二大组问题

  1.  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  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过渡:现在我们看第一大组的同学如何解答第一大组问题。

  教师提问: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特点之一:生产规模大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图片

  特点之二:工艺精美

  (多媒体展示)

  青铜农具:铜铲(商)、铜 (西周)

  青铜兵器:玉援铜内戈(商)、铜剑(西周)

  青铜用具:铜爵(商)、铜镜(商)

  特点之三: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多媒体展示)三星堆的文物、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并简介图片

  教师提问:三星堆文化分布于何处?

  学生回答: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

  教师引导:这说明我国青铜制造业不仅仅分布在商周统治中心地区。在西南等边远地区青铜制造业照样盛行。这说明当时青铜制造业还有何特点?分布怎样?

  特点之四:分布广泛。

  教师过渡:夏、商、西周的手工业,除了青铜铸造业之外,当时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发达。(教师简单提一下陶和瓷的区别,稍作讲解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

  教师引导:那么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表现如何呢?请第二组同学概括一下。

  农业发展表现:

  1.商、西周时“五谷齐备”

  2.技术改进:选种、施肥、治虫害

  3.  生产工具改进:西周开始使用青铜农具

  畜牧业发展表现:

  1.  品种繁多:马、狗、牛猪等

  2.  牲畜圈养

  3.  牧场放养(规模大)

  判断题:青铜文明就是青铜器工艺高超。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奴隶社会及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现在我请一些同学来演绎奴隶的悲惨生活。

  (多媒体展示同学们编的小剧本)

  场景一

  学生角色表演

  旁白(由教师完成):奴隶一天的劳动开始了。

  奴隶主:(不停吆喝)快起来!快起来!(打开奴隶枷锁)把地里的肥给我施了,才能吃饭。(随着“啪”一声鞭响,奴隶主一鞭子打在走在后面的奴隶身上)叫你快点,你不听!(呵斥)

  奴隶:(嘴里嚷道)太累了。(伸腰想休息一会儿)

  奴隶主:快给我干活,想偷懒。(劈头盖脸一鞭子打下去)

  奴隶:(眼睛被打中,捂着眼睛叫疼)

  奴隶主:(骂骂咧咧)不打死你才怪呢!

  旁白:天黑了,奴隶被一一带上枷锁,关了起来。

  场景二

  商人:快来买,快来买。这里有五个奴隶,三个大的,二个小的。大的可以干重活,小的可以干零活。女的可以生小奴隶。快来看呀,快来买。

  奴隶主:(牵一匹马来,马上背着一束丝)这些奴隶值多少?

  商人:不贵,两匹马。

  奴隶主:太贵了,一匹马+一束丝,不行拉倒。

  商人:好,爽快,成交。

  旁白:奴隶主回到了家中。

  奴隶主:明天就要祭祀祖先了。我看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了,正好用来做贡品。

  旁白:第二天祭祀开始。(奴隶主一一把其中三个奴隶杀死)

  旁白:一个月以后,奴隶主死去。

  奴隶主儿子吩咐手下:把剩下的两个奴隶活埋作陪葬品。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奴隶的悲惨生活的表现:

  a)         进行繁重的劳动

  b)        失去人生自由,倍受折磨

  c)        随意转让和买卖

  d)        进行人牲和人殉

  教师过渡: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奴隶,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是谁主要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总结: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但这些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奴隶们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奴隶们创造的。

  教师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五课叫“灿烂的青铜文明”。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提示和建议

  教师简单说明“文明”的概念,使学生对“文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的内容。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教师引导好学生并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教师分组时,可使第一大组人数稍多一些。问题可逐一快速跳入,以便引起同学们注意。

  教师应强调当第一大组同学回答问题时,第二大组同学边看书,边思考第一大组问题。同理,当第二大组同学解答第二大组问题时,第一大组同学要思考解答第二大组问题。

  学生看书5分钟,每一小组讨论2分钟。

  学生纷纷举手,第一大组1、2两小题很快答出。教师对表现好的小组不失时机进行表扬。

  教师在学生回答好2小题时,及时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一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特点。

  学生从前面司母戊鼎的介绍很容易得出特点一。学生讲解说明四羊方尊图片,教师稍作引导,不难归纳出特点二。教师分层次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西周烧炭火的青铜器,引导学生得出特点之三。呈现图片要求速度适中。图片呈现后及时关闭窗口。学生在引导下很容易得出特点之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屏幕一一打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教师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及时总结 :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制造业的兴盛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共同形成了这一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

  时间控制为8分钟,控制好场面。为表演顺利完成,打出同学们编的台词、场景说明,以便学生表演时参照。。

  学生背上贴一“马”字,纸条撕成带状为“丝”。学生表演时加入表情和动作。

  教师及时点评同学们的表演。

  教师引导同学描述奴隶的悲惨生活。

  学生讨论3分钟。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后及时总结。

  教师总结时,用多媒体演示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3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说课稿,对本文不熟悉的朋友可以查看以下说课稿,或许可以深入了解课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学生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顺应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合作,给学生以充分肯定,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注重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初一学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说教材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分析如下:

  1.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青铜文明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之一。本课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介绍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展现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2.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内容。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等特点。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我选择丰富的图片和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探究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同时,强调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的认识,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商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通过活动探究和知识归纳,师生共同将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解读,使学生对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的教学理念,在本课设计上,我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状况及特点;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概括“青铜文明”的特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使学生认识到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的基本观点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声音、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说学法

  1.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练测等学习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六、说教学构思

  1.导入新课

  (欣赏联合国“世纪宝鼎”图)

  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前夕,收到了中国人民赠送的珍贵的礼物--世纪宝鼎。这个大型青铜器,安放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绿色的草坪上,鼎座高0.5米,象征联合国成立50周年;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底座上饰56条龙,象征华夏的56个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整个宝鼎造型古朴、工艺精湛,堪称宏伟杰作。你知道吗?它的制作是以商周时期的大鼎为范本设计制造的。让我们共同走进灿烂的青铜文明时代,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2.讲授新课

  设计1:导学提示

  第一步:图片赏析(配古筝乐flash放映)

  请同学们欣赏商周时期青铜器图片,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第二步:问题导读

  阅读课文第一目内容,并思考:

  (1)青铜制造业开始于: 。

  (2)青铜制造业鼎盛于: 。

  (3)青铜制造中的精品有: 、 。

  (4)除青铜制造外,夏、商、西周的 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这个时期, 的制造也很兴盛。

  设计2:拓展交流

  拓展一:展示图文资料,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河南农民发现司母戊鼎的经过,引起学生对青铜器的兴趣,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配以模型或照片,讲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冶炼过程,使学生对当时青铜制造业的高超水平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拓展二: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录像资料,展现“三星堆”文化的独特神韵。

  文字介绍:北纬30°线,一条看不见的曲线然而却具有非凡的神奇魔力,它所经过的是地球上最亮丽、最神奇的风景线: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沟、最奇怪的湖泊、金字塔百慕大、撒哈啦、神农架…… 我们不得不惊诧三星堆文化遗址也位于这条神奇的北纬30°线上。

  设计3:合作探究

  青铜器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讨论并概括出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幻灯:夏、商、西周的青铜器特点是什么?(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设计4:自主学习

  第一步:学法指导

  关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结合“问题导读”栏目的设计,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交流,然后以选择、填空、列举等练习形式提出。

  第二步:归纳升华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和青铜制造业高度发达,我国奴隶制文明出现了辉煌灿烂的景象。教师进一步指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结果。

  通过欣赏“商朝戴枷的奴隶俑”“人牲”“殉葬”或安阳商王大墓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得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这一历史结论。

  设计5:各抒己见

  有位著名考古学家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男孩:我认为考古学家说得很对。这是祖国历史上的一个光辉时代。

  女孩:不对!那时候多么残酷,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有什么好?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启发学生指出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3.课堂活动

  设计1:课堂感悟

  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感想或启发。

  第一步:学生谈论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高度发展的表现。

  第二步:教师提出问题:“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经过学生讨论,结合图表,通过推理的方式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解释“青铜文明”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青铜文明”与青铜制造业的区别。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文化发展阶段。当时的青铜器已经渗透到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及商业

  之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设计2:史海泛舟

  结合课程标准,本栏目设置了请你选择、知识园地和问题探究等形式新颖的栏目,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多种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1)请你选择

  (2)知识园地

  说一说:本课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三件青铜器的名称。

  (3)问题探究

  你能列举出汉语中有关“鼎”的成语吗?它的含义是什么?

  4.结束语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精美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七、说教学手段

  本课主要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设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八、说板书设计

  采取提纲式板书,便于学生从板书中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联系,更加条理地梳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器铸造业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炼 “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从而初步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认识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下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全面发展;而且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感悟到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从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子目。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除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 

  2.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

  三、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预习提纲,为学生预习提供依据;整合教材,设计主要环节,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2.学生:预习教材,完成预习题;搜集奴隶悲惨生活的资料,并排演课本剧《奴隶的一天》和《买卖奴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用教师在故宫旅游自己拍摄的关于一组青铜器的照片配以编钟的乐曲导入,能将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师:青铜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就叫作青铜时代。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分组展示,检查预习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分组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师:大家预习的效果还算不错。接下来呀,老师向大家推荐值得游历的几个地方,到这些地方你会对青铜文明的灿烂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

  2.板块引领,突破重点难点

  设计思路:以推荐旅游景点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以图片和视频作为学习材料能更形象直观的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角色表演的手段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奴隶生活的悲惨。

  第一板块  青铜文明的灿烂

  a.推荐旅游第一站:河南安阳

  推荐理由:司母戊鼎的出土地、安阳商王大墓(图片)

  师:来到河南安阳,就得说说青铜铸造业。请大家看这组图片(出示一组夏商周各代的青铜器图片,配以朝代和名称。图片最后定位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上),哪位同学能根据表格说说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情况?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发展阶段

  时期

  典型代表

  开始出现

  ──

  种类逐渐增多

  ──

  灿烂时期

  种类更加丰富

  ──

  师:你印象最深的、商周时代的两件青铜器是什么?请在课本28页最下面写出来。(学生写,教师板书强调司母戊鼎这四个字的写法)。

  师:说到这司母戊鼎,那可是举世闻名!请看纪录片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播放《司母戊大方鼎》)

  师提问:司母戊鼎时间?世界地位?司母戊鼎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生根据看到的视频内容回答)

  师:我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值得游历的地方,这儿有举世闻名的独特青铜文化,它可是带有异域风情呢!

  b.推荐旅游第二站:四川成都三星堆博物馆

  推荐理由:异域风情的青铜文化博物馆

  师:当前有热播的一部电视剧《盗墓笔记》,请看片段(播放《盗墓笔记》中关于“三星堆”的简短部分)

  师:抛却电视剧虚构的成分,请你从名称、发现地点、典型出土物品等方面来介绍一下这一独特的青铜文化。(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交流2分钟,并推选本组的代言人。)

  生:从各个角度介绍三星堆文化。

  师: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那这一时期的青铜制造业有什么特点呢?请根据材料回答。(出示文字材料)

  生:回答(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等)

  师:除了青铜铸造外,夏商周还有那些手工行业呢?请看图片(出示商周时期的瓷器、玉器等一组图片)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商周时期还有那些手工业比较发达和兴盛?这些行业的发展水平怎样?(学生回答)

  师:手工业的发达是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夏商周是以农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的发达。请你结合教材第27页倒数第二段大字来说说当时农牧业发达的表现。(学生回答)

  师:农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大家想一想在原始社会人类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工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呢?

  生:石器。青铜工具要比石器坚硬、轻便、锋利……

  师:人类进入青铜时代的确是巨大的进步。既然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二板块  奴隶命运的悲惨

  师:夏商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大量的使用奴隶,那当时奴隶的生活和命运如何呢?请看图片和文字材料。(出示戴枷锁的奴隶陶俑、殉葬的奴隶遗骸等图片,出示安阳商王大墓的文字史料)

  师:请再看以下几位同学的课本剧表演。(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自行安排角色和台词)

  学生:表演剧目一《奴隶的一天》和剧目二《买卖奴隶》

  师:请大家根据图片和课本剧归纳奴隶命运悲惨表现,可以分组交流。

  生:回答,并体会奴隶生活的悲惨。

  教师:命运悲惨的奴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有位著名的考古学家说过:“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我认为这句话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残酷,但这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分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这当然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三)知识梳理,回顾总结:(师生共同依据板书来进行回顾)

  (四)图片解说,结束新课(再次播放一组关于青铜器的图片配《楚商》乐曲)

  解说词:斑斑铜锈,诉说着年代的久远,那于幽暗中闪光的冷绿,流露出神圣庄严,诉说着先祖的智慧果敢,见证着奴隶的命运悲惨,显示着夏商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这就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学习历史一定要一分为二,树立起辩证的唯物史观!

  (五)课堂检测,验收新课

  1.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    )

  a.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商周时期   d.秦汉之际

  2.下列属于“三星堆”文化代表的是(    )

  ①司母戊大方鼎  ②青铜立人像  ③四羊方尊  ④青铜神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巴比伦      d.埃及

  4.夏、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产业是(    )

  a.农业                b.青铜冶铸业       c.畜牧业      d.商业

  5.下列食物中,在夏商周时期可能没有的是(    )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豆

  6.西周的平民使用农具劳作,关于他可能使用的农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穿有木柄的骨耜翻地        b.用石镰收割庄稼

  c.用铁制的犁划地              d.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

  7.灿烂的青铜文明是指(    )

  a.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

  b.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超过了原始社会

  c.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花纹十分瑰丽

  d.夏商周时期十分繁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

  8.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有许许多多精美奇特的器物,其中最大的青铜器是(    )

  a.鱼网纹盆     b.青铜面具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9.“三星堆文化”在成都平原的出现,说明我国青铜文化(    )

  a.水平高超  b.制造业“一枝独秀” c.分布地区广泛  d.手工业规模庞大

  10.阅读下列材料: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公斤,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请回答:

  (1)请你想一想,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2)除司母戊鼎外,请你再列举一、二个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精品。

  (3)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b  2.d  3.a   4.a   5.b   6.c   7.d   8.d   9.c

  10.(1)祭祀(2)四羊方尊、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3)工艺高超、分布广泛、规模庞大等。

  五、教学反思

  我的理念是“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所以在设计中我尽量把书本上的文字通过多种办法变得鲜活,比如在导入新课采用分享旅游图片的方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查阅资料、预习效果验收、小组讨论、填表、表演课本剧等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引导重难点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强加给学生。但是考虑到初一新生的学习特点,没有做到深挖教材,显得整节课只浮于表层;选择的历史图片略显单一,学生可能没有新鲜感,个人认为需要进一步择优选用,这都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篇5

  第一范文23课件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 、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

  三、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的关系;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对话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发布现场福娃动画宣传片”导入

  师:XX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XX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XX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 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师:(出示幻灯片──司母戊大方鼎)(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司母戊大方鼎的资料)

  (先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最为著名。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生1:(请学生介绍)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重875公斤,制作于商朝,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四个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这些兽面纹又称饕餮纹,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手法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这种恐怖的吃人形象,渲染出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感,以显示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威。

  生2: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因鼎宽大得形似马槽,人们又称它为马槽鼎。鼎重832.84公斤,高1.33米,口长1.10米,壁厚6厘米,立耳,长方形,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底纹,耳的外郭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科学家们分析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用21块陶范铸成。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内,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铸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鼎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形体最大、最重的一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师:(出示幻灯片──四羊方尊)(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四羊方尊的资料)

  生: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师:(出示幻灯片──三星堆文化)(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三星堆文化的资料)

  生:三星堆文化发现于四川广汉,1929年开始发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80年、1986年几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稀世之宝,包括造型奇特、制作精美的金器、青铜器和玉器、漆器等。三星堆出土的金面罩,全用金箔,说明制作者对金的延伸性已有很深了解。青铜神面具、青铜雕像,造型生动,有古蜀人“纵目”的特点(如同戏曲化妆成坚眉竖目的形象)。三星堆的青铜树,是祭祀用品,有学者考证它与我国民间习俗“通天树”或摇钱树有关。(《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XX年版)学者们认为三星堆文化距今年代约三千多年,是商朝时候我国西南成都平原上古蜀人的文化。

  生2:这是1986年在我国四川省成都市东北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它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蜀国人制作的。像高163.5厘米,躯体修长,身着左衽长袍。青铜人的右臂向上曲举,左臂向下弯曲,宽大的手掌空握,好似握着什么器物。长袍下部雕有饕餮纹,下摆成燕尾状。面部方正,大眼睛,直挺的鼻梁,方额大耳,耳垂还穿有小孔。脑后垂长发辫,头戴华丽高冠。双脚赤裸,站在一方座上,神情肃穆庄严。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个铜人可能是古蜀人掌握祭祀大权的巫师。铜像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说明这一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师:同学们上网查询资料都非常详细,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幻灯片,请同学们说说商周青铜制造业的特点?

  生:(自由发言)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范围广

  师:青铜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青铜工艺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青铜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无法说清她的全部,只能努力地去发掘、去体会、去领悟她的精神。穿越岁月长河,从历史走来,走进当代,不变的是青铜文明的精魂,不变的是灿烂文明的薪火相传。

  师:除青铜文化外,夏商西周时期的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与学生一起说出)china的意思是中国和瓷器,瓷都是江西景德镇。

  夏商西周时期文明的灿烂,那么此时的经济发展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

  师: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部门主要是农业和畜牧业。它们的发展表现有哪些呢?

  生:(自由发言)

  师:(出示幻灯片)

  农业:“五谷”已经齐备(品种)

  已掌握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

  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工具)

  畜牧业:已有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品种)

  建有牲畜圈栏(方式)

  商业: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师: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结合前面老师介绍的“青铜文明”概念,同学们再细细回味!

  师:(出示幻灯片)上面我们学习了“青铜文明”的基本内容。请同学们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认识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的本质,并明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

  生: “商朝戴枷的奴隶俑”是1937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陶俑一高一矮,男俑高6.1厘米,女俑高5.5厘米,男俑的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则双手被枷在前。这两个陶俑的出土说明了商代奴隶处境的悲惨。白天,奴隶们在奴隶主的监督下,从事艰苦的劳动;夜晚,为了防止奴隶们逃跑,奴隶主又给他们戴上枷铐。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的记载,见于西周中期的一个青铜鼎上。它说明西周奴隶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商朝奴隶主对奴隶剥削压迫的另一个表现是: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作祭品,称为“人祭”“人牲”。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称为“人殉”。河南安阳侯家庄的商王大墓,墓的里里外外,人殉及追祭时的人牲,总共约三百人。

  师:直观的表白,那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生:(自由发言)

  师:这是从不同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这当然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师:(小结)青铜文明不仅突出表现在铜器制作工艺上,还表现在手工业、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学者把人类历史划分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器制作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成果便称作“青铜文明”。我国夏、商、西周时期正处于青铜时代,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此时创造的物质文化成就突出,丰富多彩。因而,我们把这一时期文明称之为“灿烂的青铜文明”。

  课后小练:

  1、1999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送给联合国一个“世纪宝鼎”;在XX年中央电视台联欢晚会上,全国56个民族的代表都把自己家乡的土倒在同一个鼎里,寓意56个民族是一家;在中国的成语里也有“一言九鼎”的说法。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鼎”?

  2、识图题:读下图然后回答问题(反映的是西周时的情形)

  ①填出图中a、b两处的算术运算符号。

  ②图中反映的是西周时的什么情况?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③图中所反映的情况 必然会导致什么结果?这种现象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历史结论?

  <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3876113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