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无风无月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精选3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篇1

  第二十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世博会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图片,并伴随世博会主题曲。

  教师过渡:XX年的上海世博会让我们见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产品,体会到了城市确实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美好。那么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看看百年之前上海世博会的各个会馆会展出什么新鲜的事物。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

  2、理解这些变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采用历史情景法,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增强他们对历史的亲切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层面以及其对近代进步思想的更深的探索。

  三、巧设疑问,突出重点:

  1、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阅读材料,理清思绪)

  时间:19xx年,上海召开世博会

  地点:上海

  人物:小明及其一家人

  家庭状况:父亲是某公司职员,家庭较富裕

  情景教学:

  场景一:

  小明一家人参观到中国馆中的一个分馆,这个馆是一组图片,因为实物太大,无法搬到现场。

  (教师:哦,那这个馆内到底都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个究竟!)

  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图片的内容是:

  (1)轮船的发展(2)火车的发展(3)汽车在中国的出现

  问题:1、请你给这个场馆起一个名字。

  2、这些交通工具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 (突出动力的变化,是一种进步)

  它们在中国的出现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辛丑条约的内容回答:使帝国主义的势力延伸到火车开到的地方,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

  我们是否要拒绝铁路,以此来抵制西方的侵略?

  (结合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分析,铁路等近代交通形式在中国的出现,早已被有识之士所认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3、这些交通工具是怎么出现的?(从西方传入)

  场景二:

  小明在参观英国馆时遇到了他的同学小张和他的家人,小张刚刚剪了新的小短发,穿着黑色的西服,小明的父亲向小张的父亲友好的握手并说:“张先生,你好!”两家人在英国馆门前照相留影纪念。

  问题:

  1、同学们课前已经自学课文,请同学们自己在场景二中找出都有哪些变化?

  (发型、服饰、称呼、礼节的变化)

  这种变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妇女缠足)

  2、以上我们说的这些变化发生在哪次革命之后?说明了什么?

  (辛亥革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3、相机的出现有什么作用? (为人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场景三:

  下午三点两家人参观完世博会,小明和小张两个好朋友要一起去看电影《定军山》,随后两人又去商务印书馆买了几本下学期需要准备的参考书,小明顺便帮爸爸买了一份《申报》。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在说什么?

  (伴以朗读、录音机或留声机的配音)

  2、人们通过报纸可以了解到什么?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报刊,这些报刊都宣传什么思想?

  场景四:

  小明回到家,看到父亲刚刚收到一封电报:货物已从昆明发出,一周之内到达。望速汇款。父亲看完电报后,立即去打电话给公司。

  问题:

  1、电报这种通讯工具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促进商品流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从电报中的内容看,当时的中国铁路发达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是怎么出现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这些变化有哪些特点?(不平衡性、受封建守旧思想的阻挠)

  (这部分给学生提示:上海、家庭较富裕,补充慈禧坐汽车的小故事)

  3、如何评价这些变化?(教师总结)

  五、师生交流,释疑拓展:

  六、归纳总结,点拨提升:

  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任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铁路不发达,轮船只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能见到,报纸、电影等也只能在大城市看到,而且很多旧的习俗依然顽固。中国的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当堂训练,及时巩固:

  1、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 唐胥铁路     b 淞沪铁路      c 滇越铁路       d 京汉铁路

  2、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3、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      )a黄鹄号     b 邓达斯号      c 菲尼克斯号     d 克莱蒙特号

  4、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a 《渔光曲》  b 《定军山》  c 《歌女红牡丹》  d 《八百壮士》

  5、早期中文报纸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     )a 《时务报》   b 《申报》    c 《国闻报》    d《中外纪闻》

  6、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商务印书馆   b 红旗出版社    c 中华书局      d 文艺出版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篇2

  课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

  我的想法

  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社会生活史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打入冷宫。同样,在我的教学中,也常常忽略社会生活内容,似乎觉得吃穿住用行这些过于大众化的东西没什么好讲的。正好李大钊所说:“历史这这样的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所以,历史老师应该重视社会生活史的教学。

  我们常常困惑,年级越高,课堂越显得死沉。教材内容是有限的,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向教材之外扩展,如何改变常规教学思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活”起来,是我设计课堂的出发点。

  课堂设计6个环节:

  “旧闻播报”导入新课,“视频欣赏”先给学生留下感官初步印象,通过“小组探究学习”深入课文,“学习成果汇报”互动交流,“情境纠错”加深巩固,“设身处地”提升课堂,“有话大家说”“博客留言版”将学生的思考拓展到课堂之外。

  经验和水平有限,还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  掌握火车和轮船、有线电视、照相和电影、新闻报纸和出版事业等在中国的出现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意识、创新和探究能力。

  3.  通过“旧闻播报”、学习成果汇报、“设身处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听从沟通的能力。

  4.  通过近代社会生活同古代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古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5.  认识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这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6.  认识工业文明的传入改造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

  7.  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

  8.  认识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引起精神领域的变化。

  9.  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新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并体会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促使中国社会在各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迅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等。

  教学难点

  1.  分析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2.  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渗透物质决定意识的初步的唯物史观。

  3.  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的想法

  一、导入:“旧闻播报”

  出示两则新闻太空旅游和烹饪机器人“那么,1xx年前的中国社会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呢?”引出课题

  二、视频欣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那时的中国社会生活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三、小组合作学习

  1.分组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强调社会生活是包罗万象的,除了书本介绍的内容,它还包括了其他方方面面。

  分成四组。并提出各组学习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a.变化体现在哪里?b.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c.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给每个组发相应的补充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钟)学生学习过程中,老师着眼于三个方面给于指导:

  a.      调动成员间的交流、合作。

  b.      指导学生整合信息(书本、老师发下的补充资料、个人的知识经验),从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中得出结论。

  c.      指导学生如何采取新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3.  学习成果汇报

  老师给予点评和总结。

  四、情景纠错:

  五、设身处地:

  六、有话大家说:

  “博客留言版”

  学生以新闻播音员的身份主动的“说”新闻

  学生欣赏描述

  归纳:(交通通迅、文化生活、社会习俗)

  学生讨论、合作

  各组派代表上台

  参与游戏

  培养学生的现场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自然生成认识;科学技术使社会进步、生活变化。

  形成感官上的初步认识。为课堂深入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提供资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有椐可依。

  引导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方案策划能力、合作意识和思维创新能力。

  表达和配合

  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具体情境角色扮演,更深刻体会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及其局限性。

  随意谈体会,提出问题。课堂并不局限于45分钟,将课堂内容向课堂之外延伸。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篇3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 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3951113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