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众多的人口

众多的人口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众多的人口

微信扫码分享

众多的人口(精选7篇)

众多的人口 篇1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课题名称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课题来源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趋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读图分析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及其形成原因。

  3.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精要分析

  1.我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设备与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

  活动立意

  师生活动

  感知图片,比较分析,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求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从图上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社会问题。

  因存在人口迁移的现象,为避免造成误解,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能力,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升华所学知识。

  一、人口分布

  活动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教师活动:出示西藏、江苏两省学校图片和xx年新疆、山东参加高考的人数,引发学生思考“图片和资料中四省分别位于我国什么方位。”

  学生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四省的位置,谈一谈这四个省份的图片和资料在人口方面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

  学生活动:通过计算四省人口密度进一步推断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结论:我国的人口分布可能是东多西少。

  活动二: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出示我国地形、降水、资源、交通、四幅图,引导学生看图。

  学生活动:根据图例简单分析我国在地形、降水、资源、交通等方面东西部分布的差异。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复习聚落知识。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四方面分布上的特点以及聚落知识,进一步印证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活动:出示图《我国人口密度图》,学生读图。

  学生活动:读图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活动三:分析结论,引发思考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漫画,引导学生认识人口稠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生活动:看图片, 辩论人口众多带来的人口问题,明确人口的增长应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

  活动四: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提出问题。为缓解东部压力,同时发展西部,可否进行人口迁移?

  学生活动: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结论: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有限,不适宜大量移民。适合的办法应进行计划生育。

  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一:人口的变化

  教师活动:

  1.提问,计划生育政策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出示表格:1949年、1970年、xx年、xx年我国人口数量

  学生活动:分别说出四年的人口数量,分析人口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活动:

  出示《我国人口的增长》图,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提供资料:《温总理的乘除法》,引导学生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看图及资料,总结计划生育势在必行。

  活动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师活动:根据以上分析,应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

  学生活动:说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并结合11页图1.10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做必要解释。

  教师活动:出示放羊娃故事和我国人口受教育现状,请同学分别谈一谈这两组资料分别反映了什么?

  学生活动:总结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除控制人口数量,还应提高人口素质。

  活动三: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教师活动:出示xx年1月6日我国第十三亿人口资料,明确计划生育使“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13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4年。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几十年来计划生育的伟大成就。

  活动四:“课外拓展”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资源、生态等方面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请大家为宣传计划生育设计一则广告。   

众多的人口 篇2

  第3课众多的人口【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  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理解人口政策的重要性。3、  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理解其原因。【教学重点】我国人口分政策的内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用具】我国人口分布图【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新课导入:前面学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今天学习我国人口的情况,(提问)关于我国的人口情况,你了解多少、   2、阅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图,找出属于亚洲的国家。   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板书:一、人口最多的国家   讲解: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增长不平均,建国前速度慢,建国后速度快。   结合课本14页插图,讲述自己的体会   板书:二、计划生育   阅读课本,找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政策的内容。   (强调)这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内容,特别注意不能混淆概念,要准确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   (转承)那么,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匀呢?可以回忆世界人口的分布。   讲解:沿黑河——腾冲一线,可以把我给分成两部分,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大家考虑一下这样分布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来考虑。   总结:我国人口众多,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地区需要大力开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发言,世界人口最多,东多西少。亚洲: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欧洲:俄罗斯,北美洲:美国,南美洲:巴西。非洲:尼日利亚结合课本垃圾成堆、开垦坡地、住宅占地,讲述人口多了造成的危害。读课本,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政策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内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3、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找出黑河到腾冲一线。看两测人口密度的区别。回忆世界人口分布原因,干旱、寒冷等。结合课本提示,给出答案【作业设计】分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

众多的人口 篇3

  教学要求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内容点析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xx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xx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xx年)。教学建议【课时安排】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引入新课(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2.转折深入(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xx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人口东多西少】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众多的人口 篇4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xx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xx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xx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xx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众多的人口 篇5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 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众多的人口 篇6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②知道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①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②运用有关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结合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③通过查找、搜寻资料信息,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和语言 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②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掌握一定的读图技能。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三、课时   1~2个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我国人口拥挤热闹的情景。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录像中的情景。在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人口知识。 (从学生经常见到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进行新课 投影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1.人口总数:xx年——12.95亿,占世界人口1/5。 读图提问:请大家阅读:“我国的人口增长图”,运用图中的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16xx年以前人口为什么增长缓慢? 问题2: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3: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 问题4:我国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怎么样? 讲解: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16xx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战争频繁,社会不安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的寿命短,人口的死亡率高;16xx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呈直线上升,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而形成了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下降,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趋势有所下降,90年代末期第一批独生子女进入了生育高峰期,由于育龄人群总数降低,所以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但我国人口增长的总趋势还是不断增长,速度快。 提问:我国既已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为什么人口增长的趋势还是不断增长? (因为人口基数大) 板书 :2.人口数量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提问:人口的过快增长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讨论) 板书:3.人口问题 总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但要保持人的生存条件和劳动能力,还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所以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人口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具体措施 板书:  4.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转折:知道了中国人口的数量,我们还要来了解下,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人口的分布特点往往用人口密度来描述,那先请大家来计算中国在xx年的人口密度。(请学生来计算) 12.95亿÷960万=135人/平方千米 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提问:那是不是34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都一样呢? 练习:请大家参照图1·12分别计算以下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

  省区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面积/万平方千米

  10.26

  15.30

  160.00

  122.00

  人口/万人

  7406

  9125

  1934

  270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721.8

  596.4

  12.1

  2.2 再结合图1·1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人口分布是非常不均的,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一些省区,而西部人口密度小。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差异是以黑河——腾冲为界线。 板书:二、人口分布特点:1.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2.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线 分组讨论:请问我国人口分布差异形成的原因? 总结: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各地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也不平衡,人口的分布自然就有所差异,那么人口的分布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呢?面对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呢? 总结: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我国可以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不过,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也应当考虑到自然条件和环境容量的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一、   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

  1.人口总数:xx年——12.95亿,占世界人口1/5。

  2.人口数量的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3.人口问题

  4.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基本内容: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人口分布特点:

  1.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2.人口分布界线:黑河——腾冲线

众多的人口 篇7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指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 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众多的人口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45841139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