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微信扫码分享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通用6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篇1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探究性教学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    言课件展示:1、 向日葵会跟随太阳转2、 窗台的盆花会弯向光源3、 深秋叶片变黄脱落 4、 果园的园丁对果树进行修剪、硕果累累。提问:每张图片中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根据资料分析,讨论含羞草的小叶合扰运动,睡莲的运动,舞草的运动,向日葵随太阳转动,阳台上久不移动的植物生长的特点。归纳导入新课:上述现象都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果。提问:什么是植物的向光性?达尔文正是观察到人们所熟视无睹的现象而去揭示其中奥秘,开始了生长素的发现之路。学生思考、并分析、推测、回答描述植物的向光性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欲望。培养观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新   课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二、生长素的产生 运输和分布用生长素的知识解释植物的向光性 提出问题:达尔文选择什么材料?进行几组实验?外界条件是什么?在第一组实验中达尔文观察到什么现象?第二组实验怎么设计?现象是什么?第三,第四组实验如何设计?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尖端和它的下面一段?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位?感受刺激的又是哪一部位,你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达尔文的实验用什么方法探究?提问引导思考:(1)这种刺激又是什么?(2)詹森选择“琼脂片”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刺激”有什么特点?(3)拜尔选择黑暗环境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与“刺激”是什么关系?(4)两位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什么?课件展示温特实验:提问:(1)把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边,几天后有什么现象?使胚芽鞘弯向对侧生长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琼脂的作用吗?如何设计实验对照实验排除琼脂不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温特实验证明了什么?1942年其他科学家研究结果是?用幻灯片展示待填空的图表(几位科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生长素的发现是多位科学家不断探索的过程,呈现科学发现的艰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植物激素以图表形式引导归纳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引导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根据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实验设计。针对技能训练提问:(1)这个实验设计是否严密? (2)从实验结果到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是否严谨? (3)如果要验证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应对实验方案如何改进?提出其他方式的对比实验:如,含生长素琼脂块在下方,其另一组对照如何设计?胚芽鞘水平放置如何设计对照实验? 练习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单一的变量2、要有对照组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兴趣小组介绍模仿达尔文实验过程,展示实验结果,与达尔文共同思考。请同学来描述达尔文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与达尔文的结论比较。学生思考并回答阅读教材,了解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其他原因。学生归纳概念 概述植物激素的概念 思考 讨论填表体验科学实验设计要有严谨的思路,谨密的设计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善于发现问题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及钻研精神,创造性思维,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慎密性,更要尊重科学事实的研究特点。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特点,通过推测训练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构建的核心概念训练学生用图表形式归纳、表达知识的能力。拓展学生思路,启发发散式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课堂小结:作为一项科学发现是需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的。生长素的发现,既有达尔文实验的奠基作用,又有詹森和温特实验的桥梁作用,更有温特实验的临门一脚,最终修成正果。这就需要我们不仅理解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实验过程,更要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毅力。习题:课后习题的基础题作业:练习册相关习题运用本节学过的知识,回家设计培养一盆造型独特的花卉带到学校展览。 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篇2

  本节是高中生物实验教材必修③《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1课时。安排在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及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来讲,与前面所学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能反映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差异。本节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而教学难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前面两章的内容,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明确的认识,进而能猜测到植物的生命活动也受到某种方式的调节。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事例,如植物生长与阳光有关。本节课在植物向光性原因的研究过程中,使用Flash动画模拟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系列实验进行探究(受当地条件的限制),设置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且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思维,从中初步学会了科学实验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培养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实验,理解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及运输方向。通过一棵完整的小树,突破拓展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韧皮部、形成层这一教学难点。通过学案中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本节内容教学基本符合预期的教学设计思想,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和观察的方法以及创新能力。

  1.教学过程中比较好的地方表现在:

  (1)用问题和动画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探究动画模拟的实验过程,明确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懂得科学研究实验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要有对照,控制单因子变量等)→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性好,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

  (2)鲍森.詹森实验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该实验的不足之处。通过简述192019年科学家用云母片做的实验,完善鲍森.詹森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温特实验的教学中,先描述实验的前半部分,然后由学生来补充对照组,使得实验更加严谨,强化设计实验时应该控制的变量问题,从而在学生的认知领域里初步构建出设计对照实验的知识体系。

  (3)在向光性教学中,展示胚芽鞘的弯曲部分两侧细胞模式图。引导学生对比向光侧和背光侧细胞长度的不同,寻找可能原因,并为后面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作铺垫。

  (4)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完整的小树,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形态学的上端和下端。展示木本植物的树枝,帮助学生理解韧皮部和形成层,达到击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有待改进的地方表现在:

  (1)由于上课时前后联系拓展,增大信息量,使教学时间不足,造成“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这部分比较赶,不能很好展开。

  (2)展示树枝时,没有强调是木本植物,对韧皮部和形成层的描述有点不科学。

  (3)学案在上课时未能充分应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篇3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两部分内容。通过观察现象总结向性运动的概念。通过探究活动弄清生长素发现过程及其作用。重点介绍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高中教材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呈现科学知识的部分并不多。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就是其中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个体发育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向性运动的概念。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学科王

  (3)理解植物向光性原因,生长素产生、分布和运输。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2)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观察、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使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绝大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于植物向光性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接触,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逐渐增强,面对新奇而富于思考的问题,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学生对求解向光性成因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思想方法基础。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以及对几位科学家和他们所进行的实验的介绍。使学生体验科学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适时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体会知识的得出过程。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六、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投影展示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组织学生讨论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分组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总结,并给出植物向光性的定义

  理解向光性的含义

  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向光性

  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植物为什么会向光生长?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这一问题的呢?

  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展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实验1和2对比说明了什么?

  2、实验3和4中为什么要分别遮盖胚芽鞘的尖端和下面一段?

  3、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哪一部分?

  4、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给出达尔文的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

  过渡语:达尔文的结论是否正确呢?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他结论中所说的刺激是否能由尖端产生向下传递呢?要证明该如何设计实验?

  展示鲍森。詹森的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肯定学生的结论并进一步提问:尖端产生的刺激能传到下部,那么它为什么能使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呢?

  展示拜耳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  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

  2、  通过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通过以上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其化学本质是什么?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展示温特实验的示意图并提出问题:

  1、此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2、  通过此实验能否知道尖端产生的是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讲述: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将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那么生长素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如何才能确定?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讲解:植物激素的概念,介绍其他植物激素名称

  过渡:除了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植物体还有哪些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产生后分布在哪?如何运输?

  引导学生总结: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方式、分布及影响因素,讲解极性运输

  课堂练习:学生讨论49页技能训练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七、教学评价设计

  1、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并确定组长,课上由组长统计组内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

  2、课堂结束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性检测,检查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

  八、板书设计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生长弯曲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段

  2.生长素成分

  化学本质: 吲哚乙酸(iaa)

  生长效应物: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二、植物激素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化学本质吲哚乙酸(iaa)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

  运输特点极性运输

  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分   布相对分布在生长旺盛的细胞组织

  含   量极少

  作用效果显著

  九.教学反思

  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培养学生科学

  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讲授本节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

  用flash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但这样处理也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容易引起对知识的学习记忆。

  授课中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比较容易。课堂时间不容易把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修正部分内容。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学习难点:科学实验严谨性的分析。

  导学过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生 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实验:

  进行实验:(取材: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

  阅读教材:?1图3—1中的4个胚芽鞘是否生长?如何生长?

  ?2胚芽鞘向光性与什么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长与什么部位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4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具体是什么部位?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得出结论:)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伸长区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19xx年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 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 拜尔的实验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温特的实验

  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

  (1)a组:

  ①处理:把 _____________ 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________生长。

  (2)b组:

  ①处理:把 ______________ 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 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_ 。

  ●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义:

  由植物体产生,能从__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训练: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锡箔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3.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实验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刺激也能传递给下部

  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d.首次分离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篇5

  第三章  第一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

  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小结〗略

  〖作业〗练习

  基础题

  提示:可以使植株接受比较均匀的阳光照射,以避免因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而引起植株弯曲。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篇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能力目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价值观目标:体验发现生长素过程中蕴涵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学习难点:科学实验严谨性的分析。

  导学过程:

  一、向光性的概念:植物的向光性,即在_________ 的照射下,植物朝向________ 方向生长的现象。

  二、生 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实验:

  进行实验:(取材: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  。)

  阅读教材:?1图3—1中的4个胚芽鞘是否生长?如何生长?

  ?2胚芽鞘向光性与什么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3胚芽鞘向光生长与什么部位有关?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4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具体是什么部位?达尔文是如何设计实验的?(画简图表示)

  (得出结论:)

  胚芽鞘弯曲生长的部位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_______光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产生某种______,并传递到胚芽鞘尖端以下时,会造成伸长区_______  面比______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二)19xx年詹森的实验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通过          传递给下部。

  思考:如果把透水的琼脂片换成不透水的云母片呢?胚芽鞘生长情况应是________(猜一猜)。

  (三)19xx年 拜尔的实验

  注意思考:尖端放置的位置及后来弯曲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___ __________造成的。

  (四)1928年 温特的实验

  首先根据课本分析实验过程:

  (1)a组:

  ①处理:把  _____________    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会________生长。

  (2)b组:

  ①处理:把  ______________  琼脂放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②现象:胚芽鞘__________。

  (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能产生 _________,会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这种化学物质被命名为_________ 。

  ●1946年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_________(iaa)。

  ●向光性产生的原因:

  三、植物激素的含义:

  由植物体产生,能从__________运送到_________,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____________。植物激素除了生长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限时训练: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来源:]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2 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盒中。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戴锡箔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主要说明(    )

  a.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植物生长无关

  c.尖端是感光部位         d.尖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3.下图中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⑤⑥

  4 .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尔文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如果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刺激也能传递给下部

  c.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

  d.首次分离的生长素不是从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5.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胚芽鞘尖端和放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49431139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