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平 衡

平 衡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平 衡

微信扫码分享

平 衡(通用13篇)

平 衡 篇1

  一、课文说明

  本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实验,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天平是根据平衡的道理制成的,本课要为下一课《小天平》铺垫好知识基础。

  本课与《小天平》、《搭纸桥》、《捆支架》组成本册的“力”教学单元;从能力培养来说,属于“实验、归纳概括”的系列。

  全课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由于“平衡”、“不平衡”两个词对儿童来说比较生僻,所以教材里画出他们熟悉的玩跷跷板游戏图,帮助他们理解这两种现象。只要儿童能说出“一样平”、“一样高”等形象语言,并能明白这就是平衡就可以了,不必下什么定义。

  第二部分,通过对杠杆尺的实验,知道怎样达到平衡,激发儿童对平衡现象的研究兴趣。教材中研究了两种达到平衡的方法。一种是杠杆尺左右距离一样长,挂的钩码一样多,能够达到平衡。教材38页上半部分“挂几个”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例如,左上图,在距杠杆尺中心一格的地方挂一个钩码,问:在另一边同样的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又如,右下图,在距杠杆尺中心两格的地方挂两个钩码,问:在另一边同样的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用四幅图提出了四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解决,然后把结论填写在横线上。另一种方法是左右挂的钩码一样多,杠杆尺左右的距离一样长,能够达到平衡。教材38页下半部分“挂在哪儿?”研究的就是这种方法,一共有四幅图提出四个问题,仍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解决,并把结论填写在横线上。

  第三部分,在杠杆尺一边距中心两格的位置上挂两个钩码,让学生研究有几种方法可以使杠杆尺达到平衡。这部分教材是选学内容,可以起到测试学生智力的作用,有的学生能想出三种方法,有的学生能想出一种或两种方法,都可以,不必要求每 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水平。最后让学生把想到的方法画在39页下面的图上。个别学生有可能发现规律,即当左右距离不一样长,钩码挂的也不一样多时,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是:钩码挂的多的(重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近,钩码挂的少的(轻的)一边,离杠杆尺中心远。

  二、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平衡,使杠杆尺达到平衡的条件。(左右距离一样长,必须挂得一样重;左右挂得一样重,必须距离一样长)

  2.认识杠杆尺、支架、钩码等实验仪器,学习使杠杆尺平衡的简单实验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演示用的杠杆尺、钩码、方座支架;2.学生用的杠杆尺、钩码、支架,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今天上自然课老师带来了什么东西。教师介绍杠杆尺、钩码的名称和用途。

  演示:将一钩码挂在杠杆尺一边。

  提问:杠杆尺有什么变化?(歪了)怎样做能使杠杆尺左、右一边平?(摘下杠杆尺上挂的钩码或在另一边也照样挂上钩码)

  小结:杠杆尺平了,这种现象叫平衡。今天的自然课我们就研究平衡。(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挂几个才能平衡

  提问:各组同学将一个钩码挂在杠杆尺上任何一个位置上,看杠杆尺还平衡吗?(不平衡)

  我们要使杠杆尺平衡,在另一边的同样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两边都挂一个钩码)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在杠杆尺的一边挂1个、2个、3个钩码,试试在另一边的同样位置上,要挂几个钩码才能平衡。

  2.挂在哪儿才能平衡

  各组同学将一个钩码挂在杠杆尺上任意一个位置上,杠杆尺失去平衡。

  提问:在另一边挂同样多的钩码,应该挂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在杠杆尺一边挂1个、2个、3个钩码,试试在另一边挂同样多的钩码,要挂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平衡。

  小结:两边挂的钩码数一样多,钩码距离中心必须一样长,杠杆尺才能达到平衡。(把归纳、概括出来的结论填写在横线上。)

  巩固、应用:

  有几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提问:在杠杆尺一边距离中心两格的地方挂2个钩码,有几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分组实验,研究讨论,得出三种方法使杠杆尺平衡:

  (1)在另一边等距离也挂2个钩码,可以平衡。

  (2)在另一边1/2距离挂4个钩码,可以平衡。

  (3)在另一边2倍距离挂1个钩码,可以平衡。

  将三种方法画在课本中的图上。

  布置作业 

  回家搜集做小天平的材料。

平 衡 篇2

  一、 活动目标 

  1.练习在高低不一的平衡木上做各种动作,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具有初步的大胆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

  二、 重点和难点

  从平地上的平衡走变化到一定高度和宽度上的平衡木走及进行各种动作的平衡练习,这对幼儿的身体活动是一个新的问题,有一部分幼儿会由此产生害怕的心理,故在活动器具的选择和活动方法的提供上,要让他们有一个逐渐过渡、慢慢适应的过程。

  三、 材料及环境创设 

  1.观赏我国体操运动员进行体操比赛的录像。 

  2.录音机1架,艺术体操音乐若干段。 

  3.高度、宽度、坡度要求不一样的平衡木三条,与平衡活动相配套的各种活动器具,如伞、帽子、沙包、球、娃娃、积木等若干。

  四、 设计思路 

  身体平衡运动,对中班幼儿来说,已不是很困难的事。且每个幼儿在这方面的发展进程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可在既高且窄的平衡木上走,有的幼儿只能慢慢地走过低低的宽宽的平衡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位幼儿的实际活动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一的活动,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既可在平衡器材的高度、宽度和坡度上有不同的要求,又可在运动方法的指导上给幼儿不同的示范和选择。可从徒手走逐步过渡到持物走、加速走和在间隔物体上走。

  五、 活动流程 

  提供材料——重点指导——难度练习 

  在场地上出示高度(10-30厘米)宽度(15-20厘米)坡度不一(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平衡木,请幼儿扮体操运动员,听音乐,自由选择动作走过平衡木。中间提醒幼儿可不断变化手臂动作,如叉腰,上举,侧平举、抱头、曲臂等,教师一旁观察,哪些幼儿已完全自如地进行活动了,哪些幼儿虽能独立活动但动作还很笨拙,哪些幼儿还不能独立地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每次活动时,除了灵活的随机指导外,还必须要有重点指导内容和计划。如第一次是重点指导那些没有勇气登高的幼儿;第二次是指导那些大胆选择在窄的平衡木上走的幼儿;第三次是指导那些不敢在有坡度的平衡木上走的幼儿;第四次是指导那些在平衡木上不断变化创新动作的幼儿等,除了器具选择的重点指导外,还要有落实到那些幼儿身上的具体指导方法的考虑。

  随着活动的开展。视幼儿的能力发展,要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可从徒手走到拿小器具,并鼓励幼儿根据器具等特点创造各种动作;头顶沙袋走、抱球走、撑伞走等,还可以编成游戏让幼儿玩。如“送娃娃过小河”(抱娃娃走过平衡木)、“运西瓜”(幼儿依序站在平衡木上传吹塑球)等。再过渡到在间隔物体上走,如走木梯,走树桩,在平衡木上放一块泡沫塑料积木跨过去等。

平 衡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

  2.了解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 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

  ②加入 :

  ③加入 :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 、 、 溶液 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 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 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 ,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 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 的浓度,可加入(    )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发生如下反应:

  和 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 较弱         B. 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 与 的求法:

  弱电酸中 浓度: (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 浓度: (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应调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较为完全(使 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为          。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 , 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 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

  2.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常数

  (1)一元弱酸常数:

  (2)一元弱碱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 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 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 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

  浓度增大后,向左边移动, 浓度减小,所以 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 沉淀。

平 衡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叫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2、掌握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3、会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解决有关平衡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力的矢量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力的分解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会学生用辨证观点看问题,体会团结协助.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实际(生产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怎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使学生全面理解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条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平衡问题,如何依据平衡条件建立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难点.(平衡系统中取一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即隔离体法处理;取二以上物体为研究对象,即整体法处理.建立方程时可利用矢量三角形法或多边形法的合成和正交分解法来处理.)

  教法建议

  1、本节例题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方法.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动力学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教学时可先回顾动力学问题的分析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迁移到静力学问题中去.

  2、本节例题代表了两种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出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节  

  一、平衡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则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平衡状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平衡状态,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 ;另一种是动态平衡,此时,物体运动的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 .

  注意:

  1、物体的瞬时速度为零时,物体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例如,将物体竖直上抛,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其瞬时速度 ,但物体并不能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向下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此时的加速度 ,只有当物体能保持静止状态即其加速度也为零,物体才是处于静平衡状态.

  2、物理中的缓慢移动可认为物体的移动速度很小,即要多小有多小,故可认为其移动速度趋于零,因此,习题中出现“缓慢移动”都可理解为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二、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的作用点相同,或作用线(或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几个力就叫做共点力.

  三、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加速度为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在条件是合力为零,即 .

  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解物体的平衡问题的程序是:确定平衡体,作出受力图,正交分解好,定向列方程.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根据题意将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结点作为研究对象,通常用隔离体法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它所处的环境中隔离出来.但有时要将研究对象连同它的关联物一起作为研究系统(整体法),反而运算方便,请注意研究下文将要给出的例题.

  第二步进行受力分析,作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这一步是解题成败之关键,务必细致周到,不多不漏.(判断分析的力是不是正确,可用假定拆除法和条件法来处理)

  第三步建立坐标系或规定正方向.如何建立合适的坐标系,要看问题的已知量、未知量而定.原则是要使力与坐标轴的夹角简单而明确,这样可使方程明快.坐标设置不当,会引起需要使用三角中的和差化积、半角倍角公式等运算工具,使计算大为繁冗.一般选未知量的方向为坐标系的正方向为宜,建立坐标系后,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用正交分解法分解到坐标轴上,并画出其分力的准确图示备用.

  第四步根据物体平衡的充要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组,运算求解.对结论进行评估.必要时对结论进行讨论.

  探究活动

  重心与平衡

  活动内容:探讨重心与平衡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目的:

  1、了解考虑物体重心的意义,知道找物体重心的方法.

  2、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平衡位置.知道不同平衡位置的稳定性不同,稳定性与重心的关系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长方形的塑料尺、心形卡片、中空的管子(圆环)、烟盒、奶瓶、细竹竿、硬币、梯形皮包、支架及茶杯、走索演员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表演的投影片,在绳索上驾驶摩托车下挂载人“车厢”的投影片.

  活动过程 :

  科学讲座,并进行讨论与思考

  ①你能回答老师给你提出的问题吗?

  ②你觉得重心和平衡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吗?你能举出实例吗?物理学中的其它知识呢?

  1、分析确定重心的问题

  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也就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为什么要考虑物体的重心呢?当我们希望一个物体保持平衡时,就要用到重心的概念.例如,这里有一把尺子,为了把尺子支撑住,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它放在桌子上.这时,桌子向尺子的各个部分都施加了支撑力,但是尺子的重力也可以被看作只作用在重心上.我们可以把一个手指尖放在尺子重心的下面,这时,仅仅支在一个点上就能把尺子支撑起来.你可以用手指尖按照上述办法使尺子保持平衡.下面,我们将用平衡点作为重心的别名.

  ①你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尺子的平衡点.首先,把尺子放在互相隔开的两个食指尖上.然后,慢慢地让两个手指向一起靠拢,方法是先移动一个手指,再移动另一个手指.最后,这两个食指将在尺子的中点处靠在一块.于是,平衡点就是尺子的中点.就是那些非均匀物体,也可以用这种滑动手指的方法找到它们的平衡点.你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试着找出铅笔、钢笔和高尔夫球棒的重心.你将会很容易地找到这些物体的平衡点.但是,在这些情况下手指每次应向前移动多少,可能估计得不很恰当.你可以先用一把扫帚试着估计一下,然后再进行实验.

  ②寻找不规则形状物的重心,还有一种方法可供使用.如寻找一个心形卡片重心的方法是用两个手指轻轻地把心形卡片捏起来,卡片就会前后摆动起来,最终它将静止下来.当卡片静止后,通过手捏卡片的那个点在卡片上画一条铅垂线.用手指在另外一点(这点不应在刚才画的那条铅垂线上)把卡片捏起来,待卡片静止后,再画一条铅垂线.这两条线相交的那一点,就是心形卡片的重心或平衡点.当你把手指支在这一点的下面,就可以把卡片平衡地支撑起来.

  ③任何物体都有一个重心.人的重心大约是在肚脐的后面、身体的中心处.假设让一个人躺在跷跷板上,让他的肚脐恰好在跷跷板支撑点的上方,这样,人体通常能够达到平衡,跷跷板的两端都将不接触地面.

  ④一段中空的管子,重心位于管的空心内,而不是在制作这管子的材料(管壁)上.这是与重心的定义相符合的.重心不一定要位于物体内.如果你试着使一段管子或圆环达到平衡,你可以用手指支撑它们的外侧,这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如果一段管子处于竖直状态或圆环是处在水平状态(即它们的圆形截面处在水平面内),又要用一个手指支撑它们,就必须用一块硬纸板托在圆环(或管子)下面,再用手指支在纸板上即可.

  任何物体的形状和物质结构的改变,都可以使它的重心发生移动.当我们把尺子从一端削掉一段之后,尺子余下部分的重心,就移动到新的位置了.与此相似,如果在尺子的一端粘上一团油灰,尺子也有一个新的平衡点.试问,平衡点是朝油灰移动,还是朝相反方向移动

  2、探讨物体平衡的问题

  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当共点力的合力为零时,我们就说该物体是处于平衡状态.

  ①例如在地板上放着电冰箱、电冰箱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我就说,电冰箱是处于平衡状态.在地面上的任何静止的物体,都是处于平衡状态.

  ②桌面上的某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作变速运动,这物体便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重力方向仍然是与支持力的方向相反,但是使物体作变速运动的外力却是水平方向的.

  ③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各种物体可以有一个或更多个平衡位置.让我们把一枚硬币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两种平衡位置:让硬币的某个平面接触桌面,这是一种平衡位置,把硬币立起来,让它的侧面接触桌面,这是另一种平衡位置.请注意,硬币有两个平面,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一种平衡位置;让硬币的侧面接触桌面,使它达到平衡,这种平衡位置可以有无数种情况,但我们都把它们看成是一种平衡位置.我们再以烟盒为例,说明怎样分析物体的平衡位置.把烟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它有三种平衡位置:一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底面(或者顶面)接触桌面;第二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后面(或者前面)接触桌面;第三种平衡位置是让烟盒的一个端面(或者另一个端面)接触桌面.你能举出一个具有四种平衡位置的物体来吗?

  ④假设某个物体处于非平衡位置,当人们把它放开以后,它将朝着平衡位置运动.让我们手持一个烟盒,在桌子上方将烟盒松开,它将落在桌面上,并将迅速地静立在烟盒的某个面上.当我们做这个实验时,你怎样放开烟盒是没有关系的;不管你是在怎样的状态下放开烟盒,它总是要达到某个平衡位置.我们还可以手执一枚硬币将它放下,硬币落到桌面上以后,也会达到它的某一平衡状态.

  ⑤并非所有的平衡位置都相同,各种平衡位置之间的差异,是它们的稳定性不同.

  3、讲解稳定平衡问题

  ①迫使一物体产生一个很小的位置移动或运动,在引起一阵摆动以后,它最终将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这物体便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桌上放着一个直立的奶瓶,当我们轻轻地推一下瓶的颈部,它便会前后摆动,但最终将回到原来的直立位置.

  ②与稳定平衡相对立的是不稳定平衡.如果使物体产生一个很小的位置移动或运动,它未能引起摆动,则该物体处于不稳平衡状态.随之而来的,是这物体将发生运动,到达另一个平衡位置.例如,一枚硬币,当它的平面接触桌面时,要比它的周边接触桌面有较好的稳定性.当你极其轻微地碰一下硬币时,它将前后摆动,但最后硬币仍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当然,如果你用大一点的力碰它,它将会翻倒,变成硬币平面接触桌面.

  假设你现在使一根针或一根细竹竿直立,并可能使它达到平衡,这时,它是处在不稳平衡位置.当我们给它施加一个极微弱的力时,这根针或细竹竿将会倒下来,达到整个长度都接触地面的新的平衡状态.

  ③哪些因素决定了物体的稳定程度呢?一个因素是支持面的大小.当支持面大时,平衡的稳定性也增大.例如,一个长方体的桶,当它放倒时,比它直立时的稳定性要好.再举一个例子,有一种冰淇淋盒是圆锥形的,当盒里没有装入冰淇淋时,我们将杯口朝下放在桌上,这时它的稳定性较好;但如果将它锥体的尖端朝下放置,冰淇淋盒的稳定性则很差.实际上,如果圆锥体的尖端朝下而且达到平衡,它是处于不稳平衡状态,这正像任何其它物体平衡于一个点或一个角上,也都属于不稳平衡状态.

  ④决定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因素是重心相对于支持面(或支持点)的位置.一个物体,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则稳定性越好.我们可举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普通梯形皮包,倒放时比正放时的重心位置要高.试问:在这种情况下,重心各在哪里?

  近年来的赛车,为了降低所使用的赛车的重心高度,制造出了更加低矮的“低悬挂”型赛车.对于低悬挂型的赛车来说,由于以下的各种原因可能造成的翻车事故,是不大容易发生的:赛车在侧向气流作用下而翻车;在和其它车碰撞后而翻车;以及赛车本身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了横滑所造成的翻车.换句话说,由于低悬挂型赛车在正常行驶状态时重心极低,要把它弄翻,从正常的平衡状态,翻到车的侧面着地或车的顶面着地的另一个平衡状态,是不太容易的.

  ⑤假设一个物体的重心是在物体支持面的底下,那么,这个物体的稳定性是很强的.把一个茶杯吊挂在钩子上,如上图所示.就是稳定平衡的一例.如果你把这茶杯推一下,也不管你是怎样推法,那么最终这茶杯必然要恢复到原来的稳定平衡状态上.

  走索演员在一根高空钢丝上表演的时候,重心总是在支持面上的,而支持面又很小,怎样保持稳定性呢?它是通过调整姿态,使重心总是在支持面的正上方而保持平衡的.一般的走索演员在表演时要手持一根长长的平衡杆,主要通过调整平衡杆的位置来调整整体重心的位置,以保持平衡.有经验的演员,则可以不要平衡杆,通过自己的身体姿态进行调整,而使身体的重心保持在钢丝绳的正上方.

  活动小结

  本科学讲座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展示了物体重心、平衡等问题,开阔了学生视野.只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就会弄懂很多科学道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平 衡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三、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弹簧秤、刻度尺、钩码、杆称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次序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提问 1、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所了解的杠杆;

  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提问:(1)用杠秤称东西时必须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

  (2)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

  (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 1、巩固杠杆的五要素;

  2、知道杠杆在什么情况下平衡;

  3、激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2

  猜想 1、由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确定自己的猜想,并想想这样猜想的理由;

  2、把自己的猜想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后确定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并谈谈这样猜想的理由。 1、培养猜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

  活动3

  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 1、根据问题与自己的猜想,利用桌上的器材,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简单写出实验步骤;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使其更完整;

  3、各小组介绍实验方案,教师给予指导并与以肯定。 1、各组均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

  活动4

  进行实验 1、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器材进行实验,老师循环指导;

  2、要求学生将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如实记录在课本154页的表格中,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在实验中所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及处理方案;

  4、多次测量并检查自己的实验数据。 1、能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

  3、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活动5

  交流与合作 1、确定自己的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

  2、和其它组交流所得结论,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并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1、会进行交流与合作。

  活动6

  分析论证 1、各组陈述自己的实验结论及对结论的分析;

  2、请具有代表性的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概括出自己的结论;

  3、实验出真理: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1、各组清晰表达各自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2、确定结论,达成共识。

  活动7

  巩固与提高 1、完成课本156页2、3、4、5题;

  2、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 1、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报告

  一、学习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二、实验器材:         、        、          、           等

  四、探究过程:

  活动次序 探究过程

  活动1

  提问 1、我在生活中所知道的杠杆有       、       、       、        ;

  2、以生活中的杠秤为例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提问:

  (1)用杠秤称东西时必须在            情况下才能准确地测出物体的质量?

  (2)杠杆在                          情况下将处于平衡状态?

  (3)杠杆平衡时f1、f2、l1、l2存在什么关系?

  活动2

  猜想 1、我的猜想是:                                           ;

  2、猜想的理由:                                             ;

  3、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后的猜想是                           ;

  4、这样猜想的理由                                           。

  活动3

  制订计划

  设计实验 1、根据问题与自己的猜想,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的仪器来制订计划设计实验;(思考2分钟)

  2、小组讨论实验方案,交换意见,使其更完整;

  3、简单写出设计方案或实验步骤。

  活动4

  进行实验 1、选用的器材有:        、        、         、         ;

  2、需要测量的数据有:        、        、        、         ;

  3、测量时要注意使杠杆在            位置保持平衡;

  4、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将实验中的各项数据如实记录在课本154页的表格中

  5、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计算;

  6、在实验中所遇到或发现的新问题有                             ;

  7、处理办法                                                   ;

  4、更换力和力臂大小多次测量并检查自己的实验数据。

  活动5

  交流与合作 1、确定自己的结论与猜想是否一致?                            ;

  2、和其它组交流所得结论,看看各自的结论是否一致?            ;

  活动6

  分析论证 1、各组陈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2、实验出真理:杠杆平衡条件:                                ;

  公式;                          。

  活动6

  巩固提高 1、完成课本156页2、3、4、5题;

  2、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

平 衡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

  强碱( )

  低价金属氧化物( )

  弱酸

  ( )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溶液  B. C.液态 D.液态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 溶液

  I.石墨 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平 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从力有转动效果出发通过实例分析一个力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臂,力臂越长,效果越显著.教学中应明确指出,引入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转动效果.

  教法建议

  1、学生难以掌握的是力臂.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作力臂.

  2、力矩的平衡,大纲作为选学内容,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可以结合初中学习过的杠杆平衡条件介绍力矩的平衡条件.为了减轻负担,教学中可以回避力矩的矢量性.

  关于例题讲解时的例题导入  建议

  在例题讲解时,注意语言的简洁以及要点的总结,如:

  1、教师总结: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矩.力矩为力与力臂的乘积,因此,求力对于某一固定转轴的力矩,要先明确转轴,再找力臂(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才能求出力矩,力若沿着力的作用线滑移,力矩的大小不变.

  2、例题要点:几个力作用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上,如果使物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与使物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相等,则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物体,或者静止,或者保持匀速转动.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课题导入  的教学设计示例

  本节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确定力臂.为此在导入  时要尽可能的举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分析.如:1、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起你家大门的把手在哪吗?你骑过变速自行车吗?在打闹时,你关门不让别人进屋,你推挤门的什么位置才能有效的挤住门?(如果是农村学校,可多举些农用机械中的力矩的例子,农用工具中的力矩的例子.)

  2、回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请同学举例说明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作用点就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平 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的观点;理解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状态”的概念,强调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的移动”概念,强调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建立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 ,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第 1 2 页  

平 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学建议

  本节教学可从演示实验入手,采用边演示实验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由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新课的引入:

  ①复习上一节讲过的“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状态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上的,当浓度、压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改变时,原平衡的反应混合物里各组分的浓度也会随着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②给出“化学平衡的移动”概念,强调化学平衡的移动是可逆反应中旧平衡的破坏、新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直在变化着。

  ③指出学习和研究化学平衡的实际意义正是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的化学平衡破坏并建立新的较理想的化学平衡。

  具体的教学建议如下:

  1.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观察上一节教材中的表3-l,对比第1和第4组数据,让学生思考:可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入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里应明确,溶液颜色的深浅变化,实质是 浓度的增大与减小而造成的。

  (3)引导学生运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展开讨论,说明浓度的改变为什么会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讨论时,应研究一个具体的可逆反应。讨论后,应明确浓度的改变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增加某一反应物的浓度,会使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进行调整;新平衡建立时,生成物的浓度要较原平衡时增加,该反应物的浓度较刚增加时减小,但较原平衡时增加。

  2.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应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也是从实验入手。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出压强和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在明确了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后,可采用归纳法,突破对勒夏特列原理表述中“减弱这种改变”含义理解上的困难:

  其他几个问题:

  1.关于催化剂问题,应明确:①由于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增加正、逆反应速率,因此它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没有影响;②使用催化剂,能改变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2.关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应明确:①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作铺垫;②平衡移动原理能用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但不能用来判断建立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对本节设置的讨论题,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回答,这是对本节教学内容较全面的复习和巩固。

  4.对于本节编入的资料,可结合勒夏特列原理的教学,让学生当堂阅读,以了解勒夏特列的研究成果和对人类的贡献;可回顾第二节“工程师的设想”的讨论,明确:欲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这属于化学平衡的移动问题,而利用增加高炉高度以增加 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的做法并未改变可逆反应的条件,因而是徒劳的。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平衡的建立,这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第二部分为化学平衡常数,在最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该部分没有要求。

  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采用图画和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合成氨工业为例,指出在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中,只考虑化学反应速率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化学平衡。建立化学平衡观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会趋于相等。教材以蔗糖溶解为例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并进而以的可逆反应为例,说明在上述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这样层层引导,通过图画等帮助学生联想,借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教材接着通过对19世纪后期,在英国曾出现的用建造高大高炉的方法来减少高炉气中 含量的错误做法展开讨论。通过对该史实的讨论,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充分利用教材的章图、本节内的图画等启发学生联想,借以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以合成氨工业为例,引入新课,明确化学平衡研究的课题。

  (1)复习提问,工业上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2)明确合成氨的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并提问可逆反应的定义,强调“二同”——即正反应、逆反应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进行;强调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所以对任一可逆反应来讲,都有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3)由以上得出合成氨工业中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即如何在单位时间里提高合成氨的产量;一是如何使 和 尽可能多地转变为 ,即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各种条件对反应进行程度的影响——化学平衡研究的问题。

  2.从具体的化学反应入手,层层引导,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如蔗糖饱和溶液中,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的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

  又如 ,说明一定温度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反应无论进行多长时间,反应混合物中各气体的浓度都不再发生变化。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有何特征?让学生讨论。最后得出:化学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此时化学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并指出某一化学平衡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3.为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特征,可以书中的史实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当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增加高炉高度只是增加了CO和铁矿石的接触时间,并没有改变化学平衡建立时的条件,所以平衡状态不变,即CO的浓度是相同的。关于CO浓度的变化是一个化学平衡移动的问题,将在下一节教学中主要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白本节的讨论题的涵义。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计算

  知识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极其特点;掌握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语言表达与综合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设计

  【复习提问】什么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能否得到2molSO3?

  【引入】得不到2molSO3,能得到多少摩SO3?也就是说反应到底进行到什么程度?这就是化学平衡所研究的问题。

  思考并作答: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SO2与O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完全,因此得不到2molSO3。

  提出反应程度的问题,引入化学平衡的概念。

  结合所学过的速率、浓度知识有助于理解抽象的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实质。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2molSO2与1molO2反应体系中各组分速率与浓度的变化并画图。

  回忆,思考并作答。

  【板书】一、化学平衡状态

  1.定义:见课本P38页

  【分析】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研究的范围,达到平衡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分析、归纳。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平衡前提:温度、压强、浓度一定

  原因:v正=v逆(同一种物质)

  结果:各组成成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准确掌握化学平衡的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提问】化学平衡有什么特点?

  【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小结。

  讨论并小结。

  平衡特点:

  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定(浓度与质量分数恒定)

  动(动态平衡)

  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

  讨论题: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混合气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

  (B)数值上v(NO2生成)=2v(N2O4消耗)

  (C)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减少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物增加的分子数

  (D)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E)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不变

  讨论结果:因为该反应如果达平衡,混合物体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总物质的量均保持不变,即颜色不变,压强、平均分子量也不变。因此可作为达平衡的标志(A)、(D)、(E)。

  加深对平衡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化学平衡状态代表了化学反应进行达到了最大程度,如何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呢?

  2.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时,某一反应物消耗量占该反应物起始量的质量分数,叫该反应物的转化率。

  公式:a=△c/c始×100%

  通过讨论明确由于反应可逆,达平衡时反应物的转化率小于100%。

  通过掌握转化率的概念,公式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

  3.平衡的有关计算

  (1)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

  例1  445℃时,将0.1mol I2与0.02mol H2通入2L密闭容器中,达平衡后有0.03molHI生成。求:①各物质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

  ②平衡混合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

  引导学生分析:

  c始/mol/L   0.01 0.05            0

  c变/mol/L     x   x              2x

  c平/mol/L    0.015

  0+2x=0.015 mol/L

  x=0.0075mol/L

  平衡浓度:

  c(I2)平=C(I2)始-△C(I2)

  =0.05 mol/L -0.0075 mol/L

  =0.0425mol/L

  c(H2)平=0.01-0.0075=0.0025mol/L

  c(HI)平=c(HI)始+△c(HI)

  =0.015mol/L

  w(H2)=0.0025/(0.05+0.01)

  通过具体计算弄清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小结】①起始浓度、变化浓度、平衡浓度三者的关系,只有变化浓度才与方程式前面的系数成比例。

  ②可逆反应中任一组分的平衡浓度不可能为0。

  (2)转化率的有关计算

  例2  02molCO与0.02×100%=4.2%mol水蒸气在2L密闭容器里加热至1200℃经2min达平衡,生成CO2和H2,已知V(CO)=0.003mol/(L·min),求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及CO的转化率。

  △c(CO)=V(CO)·t

  =0.003mol/(L·min)×2min

  =0.006mol/L

  a=△c/c(始)×100%

  =0.006/0.01×100%

  =60%

  【小结】变化浓度是联系化学方程式,平衡浓度与起始浓度,转化率,化学反应速率的桥梁。因此,抓变化浓度是解题的关键。

  (3)综合计算

  例3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内将N2和H2以体积比为1∶3混合,当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中氨占25%(体积比),若混合前有100mol N2,求平衡后N2、H2、NH3的物质的量及N2的转化率。

  思考分析:

  方法一:

  设反应消耗xmolN2

  △n(始) 100  300         0

  △n        x   3x          2x

  n(平) 100-x 300-3x       2x

  (mol)

  x=40mol

  n(N2)平=100mol-xmol=100mol-40mol

  =60mol

  n(N2)平=300mol-3xmol=180mol

  a=40/100×100%=40%

  方法二:设有xmolN2反应

  △n

  1 2 2

  x 2x 2x

  【小结】方法一是结合新学的起始量与平衡量之间的关系从每种物质入手来考虑,方法二是根据以前学过的差量从总效应列式,方法二有时更简单。

  巩固转化率的概念并弄清转化率与变化浓度,速率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题多解将不同过程的差量计算与平衡计算联系起来加深对平衡的理解,加强对所学知识(如差量的计算,阿伏加德罗定律的计算)的运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强调重点,加强学法指导。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化学平衡的概念及有关计算,比较抽象,希望大家加强练习,以便熟练地掌握平衡的概念。

  【随堂检测】1.对于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标志是。

  (A)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B)混合气的平均分子量一定

  (C)生成n mol H2同时生成2n mol HI

  (D)v(H2)=v(I2)

  2.合成氨生产中,进入塔内的氮气和氢气体积比为1∶3,p=1.52×107Pa(150atm),从合成塔出来的氨占平衡混合气体积的16%,求合成塔出来的气体的压强。

  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为:

  n(平NH3)/n(平总)×100%

  =n(平NH3)/(n始-△n)

  =2x/(400-2x)×100%

  =25%

  x=40mol

  (以下计算与上面相同)

  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附:随堂检测答案1.(C)2.1.31×107Pa(129.4atm)

  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让同学复述勒沙特里原理,然后提出并演示,铬酸根 呈黄色,重铬酸根 呈橙色。在水溶液中,铬酸根离子和重铬酸根离子存在下列平衡:

  提问:

  (1)若往铬酸钾溶液里加入硫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2)再加氢氧化钠溶液,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若又加酸溶液,颜色将怎样变化?

  (1)含 溶液中加入硫酸,由于 浓度增加,上述平衡向生成 的方向移动, 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橙色。此时溶液颜色与 溶液的颜色相同。

  (2)再加入 溶液,由于 中和溶液中的 ,使溶液中 浓度降低,上述平衡向生成 的方向移动, 浓度减少、 浓度增加,溶液颜色由橙色变成黄色。

  (3)又加硫酸,溶液由黄色变橙色,理由同上。

  按照下表操作栏实验,观察现象。解释颜色变化原因。

  操    作

  现    象

  解    释

  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溴化钾,发生下列反应:

  蓝色             绿色

  将上述平衡体系加热,使溶液温度升高,颜色怎样变化?冷却后,颜色又怎样改变?做实验检验你的答案。

  在试管中加入0.1 M的 溶液5毫升,再加1 M 溶液2毫升,观察所得溶液的颜色。倒出3毫升于另一试管,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颜色变化(与没加热的溶液对比)。等加热的试管稍稍冷却后,把试管浸入冷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平衡体系温度升高,溶液的绿色加深;冷却后,颜色又变浅。

  [仪器和药品]

  1.学生用:烧杯(50毫升)、滴定管2支、量筒(10毫升)、搅拌棒、试管、石棉网、铁架台(附铁杯)、保温瓶(贮开水)、酒精灯、火柴。

  3 M氢氧化钠溶液、3 M硫酸溶液、0.5 M氯化铁溶液、0.1 M硫酸铜、1 M溴化钾溶液。

  2.讲台上公用:1 M铬酸钾溶液0.5升、1 M重铬酸钾溶液0.1升。

平 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建议以复习相关内容为主,进而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1.课前复习

  组织学生复习高一有关强、弱电解质以及化学键的知识。

  着重复习:(l)强、弱电解质概念,以及哪类物质是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强电解质,哪类物质是弱电解质;(2)离子键、极性键。

  2.课堂教学

  建议采用回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组织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电解质的概念并结合实例依据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将其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然后再组织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各强、弱电解质中的主要化学键,从而得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教学:

  这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建议教学中运用化学平衡知识及学习方法来学习本内容,并注意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重点介绍下面问题。

  l.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

  从弱电解质溶液中既存在弱电解质分子、又存在其电离出的离子这一事实出发,对弱电解质(如醋酸)溶于水时各微粒变化情况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化学平衡建立的条件,结合课本中图3-3(可制成挂图),讨论电离平衡的建立。强调指出当弱电解质分子的电离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时,电离过程就达到平衡状态。有条件的学校可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2.电离平衡状态的特征

  重点分析醋酸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特征相类比,归纳出电离平衡的特征:

  (l)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动”。

  (2)在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定”。

  (3)电离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就会发生移动——“变”。

  3.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利用教材中的讨论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的变化对电离平衡的影响,使学生深刻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并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使用范围。

  最后,练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重点强调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中要用可逆号、多元弱酸的电离要分步写。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  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 2mol/l盐酸与2L 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

  强碱( )

  低价金属氧化物( )

  弱酸

  ( )

  弱碱( 、大多数难溶碱如 )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溶液  B. C.液态 D.液态

  E.蔗糖溶液 F.液氨 G.氨水 H. 溶液

  I.石墨 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平 衡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从力有转动效果出发通过实例分析一个力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臂,力臂越长,效果越显著.教学中应明确指出,引入力矩概念是反映力的转动效果.

  教法建议

  1、学生难以掌握的是力臂.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作力臂.

  2、力矩的平衡,大纲作为选学内容,考试说明中不作要求.可以结合初中学习过的杠杆平衡条件介绍力矩的平衡条件.为了减轻负担,教学中可以回避力矩的矢量性.

  关于例题讲解时的例题导入  建议

  在例题讲解时,注意语言的简洁以及要点的总结,如:

  1、教师总结:力对物体的转动效果,取决于力矩.力矩为力与力臂的乘积,因此,求力对于某一固定转轴的力矩,要先明确转轴,再找力臂(转轴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才能求出力矩,力若沿着力的作用线滑移,力矩的大小不变.

  2、例题要点:几个力作用在有固定转轴的物体上,如果使物体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与使物体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矩相等,则物体处于转动平衡状态.处于转动平衡状态的物体,或者静止,或者保持匀速转动.

  教学设计示例

  关于课题导入  的教学设计示例

  本节的关键是准确分析确定力臂.为此在导入  时要尽可能的举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分析.如:1、同学们请闭上你的眼睛,你能想起你家大门的把手在哪吗?你骑过变速自行车吗?在打闹时,你关门不让别人进屋,你推挤门的什么位置才能有效的挤住门?(如果是农村学校,可多举些农用机械中的力矩的例子,农用工具中的力矩的例子.)

  2、回忆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请同学举例说明在力的大小和方向都确定的情况下,不同的作用点就有不同的作用效果.

平 衡 篇12

  第二课时  电离平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教学过程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

  2.当

  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

  (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A.内因的主导因素。

  B.外国有:

  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

  问题讨论:在 的平衡体系中:

  ①加入 :

  ②加入 :

  ③加入 :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 、 、 、 溶液 如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

  (3)一元弱碱

  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不变。

  ② 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 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 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 ,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如:

  随堂练习

  1.足量镁和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 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

  A.       B.       C.       D.

  2. 是比碳酸还要弱的酸,为了提高氯水中 的浓度,可加入(    )

  A.       B.       C.       D.

  3.浓度和体积都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与足量 固体(颗粒大小均相同)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盐酸的反应速率大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B.盐酸的反应速率等于醋酸的反应速率

  C.盐酸产生的二氧化碳比醋酸更多

  D.盐酸和醋酸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样多

  4.下列叙述中可说明酸甲比酸乙的酸性强的是(    )

  A.溶液导电性酸甲大于酸乙

  B.钠盐溶液的碱性在相同物质的量浓度时,酸甲的钠盐比酸乙的钠盐弱

  C.酸甲中非金属元素比酸乙中非金属元素化合价高

  D.酸甲能与酸乙的铵盐反应有酸乙生成

  5.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将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 ,发生如下反应:

  和 的酸性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

  A. 较弱         B. 较弱       C.两者相同       D.无法比较

  总结、扩展

  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 与 的求法:

  弱电酸中 浓度: (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 浓度: (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

  3.讨论 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

  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在常温下,溶液中各离子浓度以它们的系数为方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该常数叫溶度各( )。例如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加上其方次)的乘积大于、等于溶度积时出现沉淀,反之沉淀溶解。

  (1)某 溶液中 ,如需生成 沉淀,应调整溶液的 使之大于            。

  (2)要使0.2mol/L 溶液中的 沉淀较为完全(使 浓度降低至原来的千分之一),则应向溶液里加入 溶液,使溶液 为          。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P60一、填空题:2.3.4.

  P61四、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1.定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思考]① , 在水溶液中,不导电,它属于非电解质吗?为什么?

  ② 溶于水能导电,则氨气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③共价化合物在液态时,能否导电?为什么?

  2.电解质导电实质,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区分电解质强弱的依据:

  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能力”的大小。

  2.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书写也不同

  (1)强电解质:   

  (2)弱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与结构关系。

  (1)强电解质结构:强碱,盐等离子化合物(低价金属氧化物);

  强酸,极性共价化合物;

  (2)弱电解质结构:弱酸,弱碱具有极性共价位的共价化合物。

  三、弱电解质电离平衡

  1.电离平衡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如温度,浓度),当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叫做电离平衡。

  2.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比较

  “等”:电离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

  “定”:离子、分子的浓度保持一定。

  “动”:电离过程与离子结合成分子过程始终在进行。

  “变”:温度、浓度等条件变化,平衡就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温度降低,电离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2)浓度: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大,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减小;

  电解质溶液浓度越小,平衡向左移动,电离程度增大;

  4.电离平衡常数

  (1)一元弱酸电离平衡常数:

  (2)一元弱碱电离平衡常数:

  (3)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每步各有电离常数。如:

  (4)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而与浓度无关。

  (5)K的意义:

  K值越大,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强。

  K值越小,弱电解质较难电离,其对应弱酸、弱碱较弱。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 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 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 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得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在水中全部电离,以Na+与OH-形式存在。而 溶于水后,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

  浓度增大后,电离平衡向左边移动, 浓度减小,所以 的量会增加,而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度是一定的,所以会析出 沉淀。

平 衡 篇13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了解电离平衡常数概念。

  (2)理解强、弱电解质分类跟电离平衡的本质联系。

  (3)了解碳酸、醋酸、亚硫酸、一水合氨等常见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常数大小,能比较它们的电离能力强弱。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用电离常数比较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的方法,提高根据电离强弱判断相关的离子反应能否进行的能力。

  (2)通过用运用化学平衡原理解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离平衡移动的分析,教学难点 是电离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与50 mL 0.5 mol·L-1 (NH4)2SO4溶液中,[NH4+]浓度相同的溶液是(  )。

  (A)100 mL 1 mol·L-1的氨水        

  (B)200 mL 0.5 mol·L-1的NH4 Cl溶液

  (C)50 mL 0.5 mol·L-1 的CH3 COONH4 溶液 

  (D)200 mL 1 mol·L-1的NH4 NO3 溶液

  2.有两种一元弱酸的钠盐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现向这两种盐的溶液中分别通入适量的CO2,发生的反应如下:

  NaR + CO2 + H2O =HR+NaHCO3        2NaR/ + CO2 + H2O =2HR/+Na2CO3

  比较HR和HR/酸性的强弱,正确的是(     )。

  (A)HR较弱      (B)HR/较弱      (C)两者相差不大    (D)无法比较

  3.某二元酸(简写为H2A)溶液,按下式发生一级和二级电离:

  H2A =H++HA-               HA- H+ + A2-

  测得25℃时0.1 mol·L-1的H2A溶液中c(H+)=0.11 mol·L-1,则该条件下,HA-离子的电离度是(  )。

  (A)1%        (B)9.1%       (C)10%       (D)20%

  4. 20℃时,1LH2S的饱和溶液,浓度约为0.1mol/L,其电离方程式为:

  第一步:H2S H+  + HS-             第二步:HS-  S2-+H+

  若要使该溶液的pH增大的同时c(S2-)减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

  (A)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B)加入适量水

  (C)通入适量二氧化硫              (D)加入适量硫酸铜固体

  5.在RNH2·H2O RNH3++OH-的平衡中,要使RNH2·H2O的电离度及c(OH-)都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通入氯化氢     (B)加少量氢氧化钠固体    (C)加水    (D)升温

  6.关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 )的叙述:① 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② 与溶液的浓度无关;③ 在相同条件下, 的大小表示的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④ 值增大,相应的离子数目随之增大;⑤ 值增大,相应原离子浓度一定增大。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7.某二元酸(简写为H2A)溶液,按下式发生一级和二级电离:

  H2A H++HA-           HA-  H+ + A2-

  已知相同浓度时的电离度 (H2A)> (HA-)。设有下列四种溶液:

  (A)0.01mol/L的H2A溶液     (B)0.01mol/L的NaHA溶液 

  (C)0.02mol/L的HCl与0.04mol/L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

  (D)0.02mol/L的NaOH与0.02mol/L的NaHA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

  据此,填写下列空白(填代号):

  (1)c(H+)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

  (2)c(H2A)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

  (3)c(A2-)最大的是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_。

  8.氢硫酸溶液里存在着下列平衡:H2S H++HS-,HS- H++S2-。

  (1)当向其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时,电离平衡向______________移动;H+浓度________________;S2-浓度__________________。

  (2)当向其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时,电离平衡向____移动;H+浓度_______;S2-浓度________。

  (3)若将溶液加热至沸腾,H2S浓度__________________。

  (4)若要增大溶液中S2-,最好加入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答案

  1D,2B,3C,4BC,5D,6B。

  7.(1)A,D。(2)C,D。(3)D,A。

  8.(1)右;增大;减小。(2)右;减小;增大。(3)减小。(4)氢氧化钠。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平 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50261139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