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平 面 镜

平 面 镜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平 面 镜

微信扫码分享

平 面 镜(精选12篇)

平 面 镜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2

  四、平面镜

  集体备课组成员:仲沛东,葛志华,彭荣生,姜第林,梅震,王小林,蒋志娟,毕云水。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8

  教学目标 :

  1.知道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成像特点,

  难点: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潜望镜。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从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的距离与物体到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的距离相等。(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中的像。(利用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4.介绍我国古代的平面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课后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具准备:

  演示器械、 平面镜、潜望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课堂实验

  1.学生实验:

  教师先介绍实验器材,做课本p67“做一做”的实验。将玻璃作为平面镜竖直立在桌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支相同的粉笔a、b。

  实验步骤:

  ①移动玻璃板后的粉笔b,使它与粉笔a在玻璃中所成的像重合,这时粉笔b的位置就是粉笔a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位置。

  ②移开粉笔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纸上能否出现粉笔的像?

  得出结论:白纸上没有棋子的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

  提问:(1)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2.学生再次进行实验:

  ①观察并比较像与物体(粉笔)的大小;

  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粉笔a和粉笔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③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的结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

  教师补充说明:

  把像和物体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它们的连线与玻璃垂直。

  三、讲授新课:

  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我们来看一下,怎样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教师举例并演示:作ab在平面镜中的像。(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如课本p68图3-39)

  (课本p68图3-39)

  教师补充说明:物体与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在平面上表示,其实是关于表示镜面的直线成轴对称的。

  四、课堂练习

  学生利用平面镜成像规律画一些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五、联系实际,生活实例

  平面镜的应用:

  1.古代妇女对着铜镜梳妆。。

  2.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3.某些店里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

  ……(学生看课本p69,并思考,举例)

  教师说明: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平板玻璃也能看作是平面镜。

  (适当涉及“光污染”的有关实例的知识。)

  六、课堂小结

  (1)教师联系课本p70“生活、物理、社会”对凹面镜与凸面镜的知识稍做讲解。

  (2)学生思考与作业 p70“www”中的题目。并完成《学习指导》、《课课练》上的相应习题。

  (3)预习“光的反射有关知识”。

平 面 镜 篇10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平面镜的应用。

  2、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归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动手能力(初步学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3、通过制作简易潜望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l、分组观察材料

  2、分组制作材料中的图放大、复印

  3、挂图或投影片

  4、学生准备:平面镜、简易潜望镜制叶块平面镜、胶水、潜望镜及其原土硬纸板、剪子、图纸(将课本硬纸板示意图。小刀。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l、提问:

  (1)什么叫光的反射?

  (2)什么叫光的折射?

  (3)为什么在漆黑的夜里镜子不是亮的?镜子还有什么作用?(在镜子里能看到物体的像。)

  2、谈话:关于镜子,你有什么问题?

  3、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镜子及镜子里的像。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

  讲述:我们平常使用的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板书课题。

  2、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1)讨论:为什么在平面镜里会看到物体的像?

  (2)讲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照射到镜面,镜面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里,人便看到在镜子里有物体的像。

  (3)讨论:在漆黑的夜里照镜子,能看到镜子里有像吗?怎样才能看到?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讲述: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把各种物体放在平面镜前,观察这些物体的像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分组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知道,平面镜里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4、指导学生认识平面镜的用途

  (1)谈话:平面镜用途很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

  (注意学生的发言,有的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平面镜,例如汽车的反光镜虽然也能成像,但它属于凸面镜。)

  (2)出示潜望镜图。

  (3)谈话:

  ①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

  ②潜望镜有什么用?

  ③为什么利用潜望镜可以从低处看到高处的物体?

  (4)讲解:在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指导学生制作简易潜望镜

  (1)谈话:你们想自己制作一架简易潜望镜吗?

  (2)讲解制作的步骤:

  ①把潜望镜的图纸贴在硬纸板上,沿图纸周围的轮廓线剪下。

  ②用小刀刻出上面的进光口,下面的望口,以及上下两个插平面镜的口。

  ③沿图纸的虚线折叠,在纸边涂胶水,粘牢。

  ④插入平面镜。

  ⑤通过观察,检验效果。

  (3)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制作结果。

  (5)教师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现。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特点及用途。

  2、提问:

  (1)平面镜成像是什么原理?

  (2)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3)潜望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3、实验:试一试,怎样能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脑后的头发?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布置作业 

  1、把自制的潜望镜放在窗台上,人蹲在窗台下,观察窗外的景物。

  2、观察还有哪些物体能像平面镜一样映出物体的像?它们与平面镜有什么共同点?

平 面 镜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平面镜的例子.并介绍了平面镜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平面镜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平 面 镜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成像的特点和虚像的概念,知道的应用.

  2.初步学习用光路图研究几何光学的成像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成像特点的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归纳得出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根据成像特点,运用对称法确定物体在中所成的像,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镜子成像的现象引出成像的概念,然后通过实验归纳出成像的规律.再从光的反射定律出发,借助于作图分析发光点怎样成虚像,并扩展到物体怎样成虚像.最后加强了联系实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用的例子.并介绍了在潜望镜上的应用.讲好本节课的关键是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成像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概念的建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法建议

  1.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应作为探究性实验进行教学.

  2.进行必要的实验指导:

  1)尽可能选薄一些的玻璃,否则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平板玻璃一定要保证竖直设置,两只蜡烛大小应一样并竖直放置以方便观察和研究.

  3)怎样判定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5-3-1,手移动B,当看见B与A的像变成一只点燃的蜡烛,从不同的角度看,都看到B的芯上有火焰,B正好跟A的像重合.这时,用笔贴近A和B的下端,描出它们与纸的接触线,得到两个小圆.这两个小圆的圆心,就是A和B的位置.

  3.渗透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课本从发光点S的像推论物体的像,教学中还可把物体的像区分为发光物体的像和发光物体的像,并在教学中说明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4.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光路图分析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总结得出的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教具:

  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一对、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对、刻度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引入

  方法1:由日常生活中的照镜子引入课题

  课前要求学生在家中分别在大面镜前和小面镜前观察自己的像,提出成像的概念,并提出问题:

  1)     人或物体在镜中的像的形状、大小跟原物一样吗?

  2)     人或物体在镜前移动时,镜中的像怎样移动?

  3)     镜中的像是否能和小孔成的像一样呈现在光屏上?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议论和回答,引出研究成像特点的实验.

  方法2:在教室前悬挂一大一小两面镜子(悬挂的角度尽可能是同学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像),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再准备几面镜子,让学生从前传到后,观察自己的像并与前面两面镜中的像相比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二、             新课教学

  1.成像特点

  探究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里的像,但如果在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的距离与到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像

  方法1:从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3.的应用

  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起什么作用.

  三、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水中燃烧着蜡烛

  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如图5-3-14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平 面 镜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50351139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