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细胞增殖

微信扫码分享

细胞增殖(精选8篇)

细胞增殖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细胞增殖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细胞增殖 篇3

  细胞增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细胞增殖 篇4

  一节的--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括:细胞增殖的方式和意义;真核细胞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这些内容中,真核细胞细胞周期的概念以及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这两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变化特点。本节内容是在掌握前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细胞分裂的方式、过程等内容,为《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中减数分裂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因为本节内容新的概念多,知识点较难,又是微观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这部分知识的重难点,我认为内容的组织要层层递进。本节课对着丝点、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关系的理解,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所以将这部分内容提取出来,在学习细胞分裂各时期特征之前呈现给学生。

  3、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因为初中不中考而且间隔了两年没有学习生物),所以,要象对待初学生物学的学生那样对待。牵涉到初中学过的知识要进行补充,另外要从培养兴趣方面展开教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课改理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细胞增殖的基本方式,细胞分裂对于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和延续种族的意义。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掌握有丝分裂各期的特点,尤其要重点掌握染色体和dna分子的规律性变化。通过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和比较其异同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观察交流,互动讨论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不同时期特点和染色体规律性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生命物质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和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细胞和生物体;通过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记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使用图及模型等直观教学。采用表格式,坐标式突破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及dna含量规律的难点。抓住染色体变化的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的这条线索,解决学生记忆分裂时期细胞核变化特点的困难。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运用函数图象、表格的形象化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深化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四、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师生互动,一些既定的、已成的生物学知识采取教师的讲授,如:染色体及染色单体的知识;而凡是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内容采取从分析事实,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方式,由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分析、总结,自己得出结论,如:细胞增殖的概念、方式及意义;比较简单的但含义深刻的问题采取自学、思考问题、习题反馈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学习,以强化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如:细胞周期的知识;对于比较抽象的有丝分裂过程,采取多媒体展示的flash动画进行直观教学,采取以图引导、学生归纳的方式进行突破,如: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情况。最后,以一段教学片作为知识的梳理和小结。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师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交流,总结相关内容,通过习题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提高课堂效率,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教材中有丝分裂周期图文,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周期的含义,讨论分析其特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胞分裂的方式、意义及无丝分裂过程的特点。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并列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变化表格,通过及时检测、提问等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最小单位。科学家在纵观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时,又发现了如下事实。(多媒体展示)

  事实一:刚出生的婴儿细胞与成人细胞大小差别不大,但数量却相距甚远。如:婴儿细胞数量约为1012个,成人约为1014个。

  事实二:绝大部分生物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提出问题:请你猜想:

  1、新的细胞是怎样产生的?

  2、它所含的遗传物质和原有的细胞一样吗?

  3、细胞增殖对生物体有何意义?

  学生动脑回答老师的问题。

  1、新的细胞是原有细胞分裂产生的。

  2、新的细胞与原有细胞一样,遗传物质也应该一样。

  3、对单细胞生物来说,分裂就是生殖,对多细胞生物来说还与生长、发育等有关。

  对学生的回答、探

  究能力作出激励性的相关评价。鼓励

  学生积极思考,勇

  于探讨。

  学生因此增强求知欲,提高

  了兴趣。

  新

  课

  讲

  授

  (一)

  细胞

  增殖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课课题并归纳出细胞增殖的概念、方式、意义。

  概念:亲代细胞以分裂的方式产生子代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增殖。

  意义: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教师展示3种分裂方式图片,特别强调: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多细胞生物体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加体细胞的数目,所以,我们今天的重点内容就是学习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

  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通过对细胞分裂方式图片的观察,构建对有丝分裂方式的初步印象。

  评价学生的阅读分析、思考、识图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生物学学习方法。

  (二)

  有丝

  分裂

  1、细胞周期

  教师活动:展示问题及图片;阅读教材关于细胞周期的文字,结合细胞周期图片,思考下列问题:

  (1)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周期吗?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一样吗?

  (2)一个细胞周期的起点、终点各是什么时候?

  (3)细胞周期涉及的两个阶段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一个细胞周期识别的题目,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4)有人比喻:细胞在两个阶段相当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请猜想:这两个阶段各完成什么活动?

  第4问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学生通过回答前3个问题得出:细胞周期概念

  细胞周期特点:间期在前,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在后,占细胞周期的5%——10%。

  学生通过实战演练,加深对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上差异的理解和识记。

  学生通过思考第4问,可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集中精力学习。

  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进行评价。对学生知识的现学现用进行表扬。对

  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问题的能力。

  2、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铺

  垫观察内容)

  观察现象及记录结果

  教师展示问题:分裂间期应该为分裂期准备什么物质才能使分裂后的细胞保持不变?

  进一步提问:分裂期均分的主要物质是什么?

  我们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应着重观察细胞的什么结构呢?(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教会学习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准备物质——dna和蛋白质

  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染色体的知识讲解上。

  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表扬,激

  励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铺垫: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染色体、染色单体的知识。教师活动:展示有丝分裂的fiash 动画,让学生观察各期的变化,思考除了可见的细胞形态变化外,相关遗传物质数量的变化(假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 dna分子数为2n)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空表格展示,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填入表格。

  观察动画、描述细胞形态的变化、观察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

  学生口述观察现象及观察结果。

  对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描

  述能力及时评价,

  并对学生观察不到位及表述不清的地方及时纠正。

  3、有丝分裂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因而在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对师生的配合、学

  生的合作进行正面评价,鼓

  励学生合作学习。

  小结

  教师多媒体展示,以一段连贯影片梳理并结束今天的内容。

  学生观看影片,对知识进行温习。

  评价学生观看的态度。

  七、小结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由于根据教学内容的深浅不一,精心设计了多种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自学,习题反馈;学生观察,描述观察现象;教师讲述;影片回顾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可见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嘴讨论、动手比划,一个学生的答错,可以引来很多学生的质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目了然,课堂效率很高。是一节真正体现课改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能力培养的生物课。教师的教态和教学基本功,如:普通话、调节课堂气氛能力、对学生的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是:有些细节处理不够好,比如: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肯定,这样可能致使其他同学也没有及时得到明确的答案,同时鼓励激发性的语言偏少,略显单调。另外,课堂教学内容稍嫌过多,在有丝分裂过程的观察描述过程中,给学生思考、整理、归纳的时间不充裕,学生回答得不是很好。如果将dna分子数、染色体数及染色单体数换成具体数字或者放到下一课时,教学任务会减轻,教学效果会更好。

细胞增殖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细胞增殖 篇6

  第二节 细胞增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及方式。

  2.了解无丝分裂过程。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

  4.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5.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6.掌握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1.凭借有丝分裂过程图,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运用坐标式,表格式归纳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促进学科间渗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细胞分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建立生命活动的唯物主义观点。

  (四)学科方法的训练点

  1.通过学生实验观察,识图归纳,培养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方式。

  2.通过创境激兴,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3.通过展示细胞分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过程思维。

  4.通过坐标、表格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转换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解决办法]

  (1)重视使用图及模型等直观教学。

  (2)采用表格式,坐标式突破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数及dna含量规律的难点。

  (3)抓住染色体变化的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的这条线索,解决学生记忆分裂时期细胞核变化特点的困难。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的变化规律。

  [解决方法]

  运用函数图象,表格的形象化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深化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中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2.比较教学法:利用表格、坐标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含量变化进行类比、归纳。

  3.讲述法:对教材中“意义”及“方式”等了解内容采用此教法。

  4.讲解法:“对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结合直观法,围绕重点进行启发诱导,解决此类知识点。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仪器。

  2.细胞分裂周期图。

  3.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

  4.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坐标及表格。

  5.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点表格。

  6.板书(可银幕显示)。

  7.教学目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教材中有丝分裂周期图文,让学生理解细胞分裂周期的含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方式及无丝分裂过程的特点。

  3.教师指导下,学生分析并列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变化表格。

  4.通过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5.通过及时检测、提问等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银幕显示:本课时学生应达成目标。

  1.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

  2.了解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特点及示意图。

  4.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及示意图。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新课:活的细胞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细胞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原生质就增长,细胞就由小长大。细胞象生物体一样,也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几个阶段,生物体只有通过细胞分裂,才能达到生长与繁殖的目的,因此细胞分裂对生物体的个体维持与种族的延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3第一、二自然段。

  要    求:了解细胞分裂有哪几种方式?

  (一)有丝分裂

  讲    述:

  我们已了解细胞分裂有三种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繁殖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动植物的体细胞是以有丝分裂方式增加数目的,那么,我们就先探讨有丝分裂问题。

  在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分,细胞连续分裂形成新的细胞,这些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从分裂开始到分裂完成具有一定周期性。

  细胞周期概念

  银幕显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4第一自然段及看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

  要    求:结合图文自学、理解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细胞周期的含义。

  抽问:你如何理解细胞周期?

  反馈评价:教师采用暗示法,让学生理解:前一次分裂结束为起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终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扩展细胞分裂周期的隐蔽知识。

  提问:根据细胞分裂周期: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的划分在图中的表示。请同学们试分析(在下一课时)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在所观察的显微材料中看到得最多的细胞分裂图象是哪个时期的细胞?能说出为什么吗?(学生答:间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1.细胞分裂间期

  银幕显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图。

  讲    解:

  细胞两次有丝分裂之间这段时间我们叫它分裂间期。在这个时期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出细胞有什么显著变化,因此,有人曾经把这一段时间叫静止期。其实间期只是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而细胞的生理生化活动都非常活跃。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强调:姐妹染色单体概念的含义)复制结果,每个染色体形成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即dna的复制数目加倍与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因它的着丝点未增加,其染色体数也就未增加。

  图示:

  <配图704jt001配图>

  银幕显示检测题:

  1.连续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间期的特点是                 [    ]

  a.细胞没有变化

  b.染色体隐约可见

  c.核膜解体

  d.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2.每个染色体复制后,在细胞进入下阶段之前应该含有       [    ]

  a.两个染色体

  b.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c.四个染色体

  d.一个染色单体

  答案:1.d;2.b

  统计正误,反馈评价。

  2.细胞分裂期

  讲    述:

  不同物种染色体大小数目及其它特征各不相同。尽管如此,所有的动植物细胞中有丝分裂却有明显的相似性。但由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一定差异,所以在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中,动植物细胞也就有所不同。本课时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来学习有丝分裂过程。

  银幕显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图。

  讲    述:

  从这幅图上我们看到植物细胞分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细胞出现一系列连续的变化,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为地将它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前期

  银幕显示:前期动画图

  讲    解:

  这个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其变化特点:①“两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出现。②“两消失”,核仁消失,核膜消失。(看清染色质变为染色体,纺锤体形成)(并配板画强调两个染色单体是相同的)。

  银幕显示检测题:

  ①细胞分裂前期最显著变化表现在____高度螺旋化,形成____。

  ②细胞分裂前期的特征是:____、____、出现;____、____消失。

  答案:①染色质、染色体;②染色体、纺锤体;核仁、核膜。

  反馈评价。

  (2)中期

  银幕显示:中期动画图。

  讲    解:

  这个时期细胞分裂的明显特征就是:

  ①纺锤丝连接着丝点,通过纺锤丝的牵引,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中央。

  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中间平面上(垂直于纺锤体轴的平面),这个位于细胞内中央空间的平面叫赤道板。

  ③每个染色体的形态固定,螺旋化程度最高而变得最粗。数目容易观察清楚。

  银幕显示检测题:

  ①在植物细胞分裂中期,牵引染色体运动的是               [    ]

  a.纺锤体

  b.纺锤丝

  c.纤维

  d.中心体

  ②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形态,数目最清晰的时期是

  [    ]

  a.间期

  b.前期

  c.中期

  d.末期

  答案:①b;②c。

  反馈评价。

  (3)后期

  银幕显示:后期动画图。

  讲    解:

  这个时期细胞分裂的明显特点是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为两个,因此每个染色单体都有了自己的着丝点,这样,原来的一个染色体发展成为两个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增倍。成对的染色体由各自的着丝点与本侧纺锤丝相连,由纺锤体收缩牵引到细胞两极,其结果,染色体平分成相等的两组。

  图示:

  <配图704jt002配图>

  银幕显示检测题:

  ①细胞分裂后期,使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原因是           [    ]

  a.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b.纺锤丝缩短变粗,形成纺锤体

  c.细胞板出现,染色单体分离

  d.着丝点分裂,纺锤丝变短变粗

  ②某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染色体数目为16个,那么该物种染色体数为______个。 [    ]

  a.4个

  b.8个

  c.16个

  d.32个

  答案:①d;②b。

  统计正误,反馈评价。

  (4)末期

  银幕显示:末期动画图。

  讲    解:

  这一时期,两组染色体分别达到细胞的两极。其细胞分裂的明显特征是:“两个消失”:纺锤体消失,染色体消失;“两个出现”:核仁

  银幕显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

  (三)总结扩展

  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每个子细胞都具有原来的染色体数目,例如洋葱细胞是16个染色体,经过细胞有丝分裂亲代细胞染色体的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其结果每个新的体细胞还是含有16个染色体。一般生物的有丝分裂从前期到末期,整个过程大约需1—2小时。

  细胞有丝分裂是本节的学习重点,特别是理解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及分列期染色体的演化规律。为了能更好地学习,掌握好这些知识,我们应与教材的图文结合学透记牢,还可以根据细胞分裂各时期特征编制顺口溜加深记忆。如:“膜仁消失显两体(前期),形数清晰赤道齐(中期),点裂数增均两极(后期),两消两现重开始(末期)”。抓住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复制—“浓缩”—排列—分裂—平分这条线索,才能事半功倍地理解和记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教材 p·41复习题一1、2;二1、2。

  2.细胞周期包括____、____。

  3.经过正常的有丝分裂后,每个新生成的子细胞与母细胞比较,其染色体数 [    ]

  a.相等

  b.增加一倍

  c.减少一倍

  d.增加两倍

  4.若用某化学药剂抑制癌细胞dna复制,其结果这些细胞会停留在细胞周期的  [    ]

  a.前期

  b.中期

  c.后期

  d.间期

  5.纺锤体的形成和消失分别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    ]

  a.前期和末期

  b.前期和后期

  c.中期和末期

  d.中期和后期

  6.下图是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请回答。

  <配图704jt003配图>

  (1)该图是处于细胞分裂的____期。

  (2)该图细胞内有____个染色体,____个染色体单体。

  (3)该细胞分裂的结果形成的子细胞内有____个染色体。

  答案:1.略;2.分裂间期、分裂期;3.a;4.d;5.a  6.(1)后期(2)8、0(3)4。

  (五)板书设计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银幕显示:本课时学生应达成目标

  1.了解无丝分裂的过程。

  2.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3.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4.掌握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提问: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问:(1)生命旺盛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其细胞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学生答:分裂间期、分裂期)。

  银幕显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

  (2)(请同学上讲台)你能根据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指出图中哪几个是分裂前期图,哪几个是分裂后期图?(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银幕显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

  讲    述:

  在我们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已了解后,今天我们来探讨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请同学们注意银幕显示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仔仔细细地对照两组图所表示的细胞分裂过程,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活动:应用观察法、比较法,让学生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两组图进行对照观察、分析比较。

  要    求:

  (1)学生通过对比图中各时期变化特征,找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2)学习组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由推荐生回答教师问题。

  反馈评价。

  教师指示银幕显示图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价。师生共同订正:

  (1)相同点:a.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规律即各时期特征相同。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经染色体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的结果是相同的。

  (2)不同点:主要有两点。

  银幕显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不同点:

  2.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讲    解:

  每种植物细胞和每种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这样的共同特征:染色体经过自我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每个子细胞核中都含有与上代细胞数目相同,种类相同的染色体。例如高等动物体组织中,已分化组织在不断丧失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有丝分裂,就角化的皮肤而言,不断地发生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以提供恒定的细胞供应,因此它的意义就在于保证了动物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从而对保持生物体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细胞有丝分裂的知识也是研究生物遗传规律的必要基础。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第二自然段。

  要    求: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意义,并能回答问题。

  银幕显示检测题: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特征是:亲代细胞的染色体____后,____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____,因而在生物的____之间保持了____的稳定性。

  答案:经过复制;平均分配;遗传物质;亲代和子代;遗传性状。

  3.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讲    述:

  通过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深入探讨,了解到细胞分裂时期发生的化学变化和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是连续进行的,具有整体性。但重要的实质变化是细胞核的染色体变化。因此,抓住这个实质,对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就容易掌握和记忆,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课本p·36图12和p·39图14。

  要    求:

  (1)根据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思考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

  (2)试拟表格说明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抽问了解学生是否找到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变化的规律。

  反馈评价。

  师生共同活动设计:(1)表格式(2)坐标式

  银幕显示:(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变化表。

  (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坐标曲线。

  讲    述:

  我们运用表格式,坐标式归纳总结出了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及dna含量的规律,已有较直观的形象的理解了,下面请同学们解答:

  <配图704jt004配图>

  银幕显示检测题:

  下图是果蝇体细胞在连续有丝分裂时期dna含量变化曲线,请根据曲线

  <配图704jt005配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完整的细胞周期从____开始,到____为止。

  (2)细胞分裂的末期是____。

  (3)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____。

  (4)观察和研究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在____期。

  <配图704jt006配图>

  答案:(1)a-f  (2)e-f  (3)d-e  (4)c-d(中)。

  统计正误率,反馈评价。

  (二)无丝分裂

  讲    述:

  无丝分裂是最简单的分裂方式。进行无丝分裂的生物是不多的,通常是单细胞生物,特别是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例如草履虫,变形虫主要靠这种方式进行。无丝分裂在高等生物中也较普遍存在,而且是一种正常的分裂方式。主要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例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无丝分裂的过程如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第三自然段。

  要    求:

  (1)了解无丝分裂的过程。

  (2)了解无丝分裂的特点。

  银幕显示:草履虫的无丝分裂图。

  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图。

  提问:无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出现)。

  (三)总结

  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是本节的学习重点,本课时在比较动植物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的学习中,重点还是落实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上。特别是理解分裂间期的变化是为分裂期准备条件。其中包括dna的复制,姐妹染色单体的形成,以及分裂期染色体、染色质的演化规律。通过表格式、坐标式总结比较各时期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在学习中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来加深记忆,加快学习速度,有利于我们把教材的文字内容形象地、牢固地保留在记忆中。

  (四)布置作业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主要区别发生在            [    ]

  a.间期和前期

  b.间期和后期

  c.前期和末期

  d.中期和后期

  2.在细胞分裂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与前期相比            [    ]

  a.增加一倍

  b.保持不变

  c.减少一半

  d.增加两倍

  3.一条染色体间期经过复制,在细胞分裂前期应是          [    ]

  a.两条染色体,两个dna分子

  b.两个染色单体,一个dna分子

  c.一条染色单体,一个dna分子

  d.一条染色体,两个dna分子

  4.下图是细胞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配图704jt006配图>

  (1)该图是____细胞的有丝分裂,理由是____。

  (2)该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

  (3)细胞分裂的结果形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是____条;____个dna分子。

  答案:1.c;2.a;3.d;4.(1)动物,有中心体而没有细胞壁(2)有丝分裂后期(3),4,4。

  (五)板书设计

  八、参考资料

  细胞分裂的原因

  1.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不适应。当细胞的体积逐步增加时,表面积和体积不适应,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会愈来愈小,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而引起分裂。

  2.细胞核和细胞质的不平衡。当细胞质的体积增长太大,则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作用就会减少,造成核质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

  3.染色体的复制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也是引起细胞分裂的动力。

细胞增殖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3、准确描述细胞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了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掌握有丝分裂的过程、特征和意义。尤其是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能力目标

  1、学习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通过学习有丝分裂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识图和绘图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2、通过对实验思路的分析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细胞都是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基础。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一个新形成的细胞要经历生长、分化以及衰老和死亡的过程;其中也有些细胞始终保持分裂增生能力,不发生细胞的分化过程。在细胞增殖这一部分中,有丝分裂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是真核生物细胞增殖的方式。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因此不可能象真核细胞那样进行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中,有丝分裂是最主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增多就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无论是单细胞真核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他们各种形式的无性生殖也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这将在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再进一步阐述。有丝分裂还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而减数分裂知识又是学习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由此可见有丝分裂是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一定要讲透,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知识。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认识和分析一个生命现象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文字描述外,还可以用图形描述特点;用图解和表格突出重点;用曲线描述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通过实验观察、验证生物学知识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一些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题目:第二节 细胞增殖(建议4课时内完成)

  教学重点: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以及有丝分裂的特点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4、细胞分裂的意义

  5、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

  教学难点 :1、细胞周期的概念。

  2、细胞有丝分裂的特点及意义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单体和染色体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

  讨论: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1、  从物质转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强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的那些结构上?这使细胞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引导学生简要复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从细胞变化角度分析: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多

  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

  细胞的体积一般都是很小的,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会通过细胞分裂使其体积减小。为什么细胞要进行细胞分裂呢?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请参考“细胞有丝分裂.ppt”)

  学生总结: 细胞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对于单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意味着生物个体数的增加。多细胞生物体的生殖活动也是通过细胞分裂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分裂则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细胞分裂保证了细胞有足够大的表面积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了新陈代谢对物质更新的需求。因此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根据对细胞分裂过程的观察,细胞分裂主要分为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不同的方式。

  学生观察并讨论: 认真观察39页青蛙红细胞细胞分裂图、37页植物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图和107页产生精子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图,简要说出他们的主要区别特点。

  归纳总结:提出三种细胞分裂方式并比较主要不同。

  三种细胞分裂方式中,无丝分裂通常是已经分化的细胞所采取的细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红细胞的细胞分裂。(见扩展资料)减数分裂只发生于有性生殖过程中,多是用于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如卵细胞或精子细胞等;而有丝分裂则是最常见的方式,如生长发育过程中体细胞的产生以及无性生殖过程中新个体或生殖细胞——孢子的形成……。人体就是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由一个受精卵细胞生长发育成的。

  有丝分裂可以连续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细胞周期。

  学生阅读并讨论:

  1、学生分析有关文字描述找出关键词语(什么样的细胞?起、止的标志?为何这样划分?)

  2、根据图解描述什么是细胞周期。

  3、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是什么?如果观察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组织,处于哪个阶段的细胞会更多些?

  (一个细胞从它产生开始直到它又通过细胞分裂变成两个相同的子代新细胞这就是一个周期。它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为止。包括两次分裂间期的遗传物质复制,和分裂期的遗传物质的均分两个过程。

  设问: 为什么有丝分裂可以连续进行?

  一般情况下,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全部细胞都具有相同的遗传性。克隆技术就是利用的这一原理。为什么有丝分裂能够产生相同的细胞呢?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和分裂期这两个阶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动?

  配合课件进行讨论学习,并且作笔记:

  根据课本给出的数据等资料可以知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有极大的比例。分裂间期是一个新生的细胞进行物质积累生长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这个细胞还要为新一代细胞的产生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因此看似静止的分裂间期其实是细胞最繁忙的阶段。

  根据给出的图形和照片比较并描述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具有哪些特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做物质准备。(占时90~95%)

  细胞变化: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加深。核内渐出现染色体纤丝。

  分子变化:DNA复制加倍,有关蛋白质大量合成。

  总结:

  1、细胞变化:细胞由扁变方,细胞核占有极大的比例。细胞核染色均匀,颜色渐深,核仁不止一个,非常显著。

  2、物质变化(原因):细胞核内完成了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核内DNA分子数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因此细胞核颜色明显变深。细胞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与DNA分子一同构成染色体。根据书中图示可以知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是靠一个着丝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见扩展资料。可以给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讲解。)

  一切准备就绪后,细胞分裂就可以开始了。细胞分裂是一个相对较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完成遗传物质的均分和细胞质等结构的分离。分裂间期复制的DNA要完整地分离,使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分别获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证复制的两套DNA分子能准确无误地分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呢?

  根据课件引导学生讨论:

  学习细胞分裂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看图说话,学会抓重点、要点,学会比较、分析……。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严格的阶段界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以及核内DNA、染色体的变化是观察的重点,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是主线。要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为了研究方便,将有丝分裂的全过程被人为地分成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阶段。

  细胞分裂期:细胞一分为二。主要是完成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均分。(占时5 ~10 %)

  1、前期:

  进入分裂期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细胞核内的DNA散出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遗传物质的均分。观察前期细胞模式图及其变化过程,描述分裂前期细胞的主要变化特点。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的生物学意义?

  根据对动画、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前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细胞特征。

  染色质 → 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含2条姐妹染色单体,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核膜、核仁消失,细胞核解体。纺锤体形成。

  总结:

  1、完成了DNA的复制及其相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核仁逐渐解体消失。阻碍DNA分离的核膜也随着解体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数目也较多,遗传物质以染色质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细胞核内。在细胞分裂初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变成染色体,可以使DNA分子在分离过程中不损坏,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3、简要介绍纺锤丝的来源和纺锤丝体的形成。

  4、关于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染色体与DNA的关系,可以通过照片及动画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染色单体形成于细胞分裂间期,。在有丝分裂前期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到。

  通过复习染色体与遗传物质DNA的关系——染色体是转载遗传物质DNA细胞结构,让学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与染色体、DNA分子与染色单体间的数量对应关系。DNA分子的行踪是通过观察细胞结构——染色体的行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征。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体清晰可见。

  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在“赤道板”上。

  总结:

  1、突出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染色体的着丝点集中到细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强调赤道板是位于细胞中央部位的一个坐标面,不存在任何物质性结构。

  3、由于染色体高度集中,造成纺锤体清晰可见。

  4、强调绘图要点……。

  3、后期:

  根据对动画片段、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增加一倍。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核遗传物质DNA均分。

  总结:

  1、在纺锤丝的牵拉下,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原来在一起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用词要准确。重点强调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上着丝点是受力点,染色体臂应该是顺向细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由于是复制品,因此形态、大小等特征应该完全相同。

  4、末期:

  遗传物质已经完成了均分过程,接下来就是细胞质的分离等收尾工作了。根据对图解和照片的观察,描述有丝分裂末期细胞的变化过程及特征。

  DNA解螺旋,染色体 → 染色质。

  新的核膜出现,细胞核重新形成。纺锤体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并向外围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分离成两部分。

  1个亲代细胞  → 2个核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总结:

  1、收尾工作与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于细胞壁的物理特性,导致了植物细胞在分裂结束时只能是细胞板向外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3、有丝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意义重大。

  讨论:

  1、为什么细胞只有在进行分裂的过程中出现染色体,其他阶段都以染色体形式存在呢?

  2、同时出现或消失的结构都有哪些?其中细胞核结构与染色质几乎是同步存在的意义?

  3、DNA是如何实现平均分配的?

  4、简要说明有丝分裂的特点?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5、回味有丝分裂过程中精巧的程序设计,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6、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遗传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设怎样的?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现?表格的优点是?

  用曲线如何描述?优点是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内容,用曲线描述一个细胞周期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根据这一图表可以清楚地读出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内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复习:(课件素材资料:可以选用网上下载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自制课件中的动画或下载的录像片断)

  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动画

  看有丝分裂过程中的“丝”,回忆遗传物质的均分过程。

  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片和动画片段,对比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讨论二者的异同。

  讲解有关中心体的产生时间及组装过程(后者选讲)。

  课堂练习:尝试用表格形式表示动物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讨论:

  1、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2、通过有丝分裂进行繁殖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有什么特点?

  3、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成的两个双胞胎个体应该具有什么特色?

  4、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丝分裂的特点实现的?

  5、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一样,在细胞进入分裂期以前也进行过一次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但是紧接着却连续发生了两次细胞的分裂——遗传物质两次被平均分配。你认为减数分裂产生的子代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相比还会相同吗?应该有什么特点?(这就是减数分裂名称的由来)

  6、无丝分裂过程产生的子代细胞能否用于培养新一代个体?为什么?

  7、分析比较三种细胞分裂方式的异同。他们各自适用于那些过程?为什么?(选作)

  实验四:观察植物细胞的朋丝分裂

  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依据,也是检验实验结果的依据。因此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利用那些生物材料和实验工具来实现目的?

  一、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应满足什么特点?如何培养?取材时有什么要求?如何实现?

  二、分析实验设计思路……。

  三、实验所必需的仪器和设备。

  四、如何根据实验目的制作玻片标本?制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培养材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还可以用那些材料替代?

  解离:药品?作用?根尖最佳长度?原因?如何判定解离状况?

  怎样才能看清细胞核的变化?药品性质?是否可以直接染色?为什么?怎么办?

  漂洗: 目的?方法?要求?

  染色:染色的方法?注意事项?染色时间受哪些因素影响?(解离状况、温度)作比较要有纪录。

  制片:如何使解离的细胞分散开?

  课件:录像带上截取的录像片断

  观察:寻找什么形状的细胞?重点观察那些内容?

  视野内最多的是什么时期的细胞?为什么?

  如何依据细胞的状态,确认细胞所处的时期?简图

  五、学生操作、观察并用绘图的方法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

  六、填写实验报告。记录心得体会如你认为制作一个好的装片关键环节是什么?

  如有时间,可以增加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内容。

  探究活动

  观察膜的选择透过性

  实验过程:

  1、血细胞失水、吸水的过程:

  (1)用生理盐水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红细胞形态。

  (2)从盖玻片一侧加入略高浓度的盐水,观察血细胞失水变形的过程。

  (3)添加蒸馏水稀释后,观察血细胞吸水直至胀破的过程。

  2、植物细胞的选择吸收过程:

  (1)制成洋葱叶肉植物细胞临时装片。

  (2)从盖玻片一侧添加少量2%氯化钙溶液,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过程。

  (3)可以进一步进行实验:测定试验开始前与实验结束后,溶液PH值的变化。

  对实验的改变及延续:

  1、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例如:观察蛔虫受精卵细胞的分裂过程。

  2、改变解离、染色时间摸索最佳实验效果。

  实验设计:

  (1)根据班级人数情况分成若干试验小组。

  (2)注意解离时间和染色时间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解离时间短时最好染色之前对根尖做纵剖,以利于染色。

  解离时间长时,染色时间就要短一些。此时根尖有可能松散开,而导致不能转移。因此建议不移动根尖,在同一载玻片上完成解离、漂洗、染色等全过程。

  3、根尖放在载玻片上不动。只是改变根尖的环境——解离、漂洗、染色全在载玻片上完成。注意每个环节操作完成后用吸水纸吸除多余液体,以免影响下一步操作。

  其他探究活动

  一、观察实验:细胞叶绿体的流动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黑藻叶片或藓的叶状结构

  实验过程:

  1、制作临时装片。

  2、用高倍镜观察一般情况下细胞质的流动。

  3、对标本施加强光照后观察叶绿体的流动以及叶绿体的朝向。

  二、观察有色体的实验。

  实验材料:成熟的辣椒外果皮或番茄果肉细胞等。

  实验过程:制成临时装片,用高倍镜观察

  三、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伸缩泡的活动(膜的流动性)。

  实验材料:草履虫培养液。稀释的红墨水、吸管、棉纤维等

  实验过程:

  1、用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加棉纤维限制草履虫游动。)

  2、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伸缩泡的活动。

  3、滴加稀释的红墨水,用高倍镜观察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过程。

细胞增殖 篇8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的地位该节是现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细胞增殖"是讲述细胞的一种生命现象,只有了解了这一生命现象,我们才能让学生逐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例如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生物体具有的遗传和变异,所以本节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了解生物生命现象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增殖”之所以作为本章乃至本册的难点,就是因为这一知识非常地抽象化,没有具体的实物模型,又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因此,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我们直接示意这是本章中的难点,引起注意。

  1.2教学重点和难点“细胞增殖”一节主要向学生展示的是有丝分裂——生物体普遍存在的一种分裂方式,结合学生认知的规律性,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重难点突出,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本节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理解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由于细胞分裂这一现象的特殊性——整个过程是一动态变化,要让学生具体把握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部的变化,特别是遗传物质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明确细胞的周期变化,这一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1.3教学目标本节内容为两课时(1课时为讲授课、l课时为实验课),通过这一节的讲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识记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应用有丝分裂的知识去解答一些理论问题或解释一种生理现象。例如根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而得知该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构成一个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遗传物质是相同的,在进行组织培养时,无论取生物体哪个部分的分生组织获得的植株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都是有关有丝分裂知识的运用。

  2学法指导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运用呢?在学习本节知识的时候,归纳记忆,找到规律,重点难点应重点识记,对于有丝分裂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2.1掌握有丝分裂,记忆有丝分裂主要特征(启发、引导与多媒体课件相配合)染色体DNA在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变化规律(分析CAI课件显示、画出图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观

  察力);利用口决巧记各时期变化特征(列表归纳,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准确识别分裂图像(例题解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细胞周期与细胞分裂间期的关系(设计动画、具体展示装片、说明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为什么占多数)由这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养成一种由观察现象_解决问题_总结体会_知识提升的学习习惯,另外我们可以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增添学习热情,以CAI课件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去了解、掌握从而灵活运用。

  3.1引言引言应重在精彩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伊始,我先给学生列举几种有关细胞增殖的常见现象,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泼性,然后课件显示幼苗的生长,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从而引出细胞增殖。

  3.2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的讲解,启发引导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CAI课件演示细胞周期的有关动画,明确指出细胞的分裂、分裂间期,再结合学生的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细胞周期特点,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现探究式教学。

  3.3有丝分裂的过程(重难点突破)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CAI课件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通过flash动画演示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对细胞有丝分裂有个整体了解,然后动画慢放,分析归纳各个时期特点,此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归纳,动画背景音乐鼓掌以示肯定。

  结合学法指导,师生共同画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以及DNA的变化,CAI课件展示此过程,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难点突破。

  3.4测试补漏,CAI课件展示习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另外通过检测可以知道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专题巩固练习。

  说课重在一个“说"字,突出一个“课"字;是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其他教师讲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教育理论,同时和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构思的一种教研活动,精彩的说课,无不体现着说课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特长。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细胞增殖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5307113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