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精选3篇)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能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

  咚》,提高学生对音乐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变化能力。、

  2.感受打击乐器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并对他们产生兴 

  趣,并能奏出 - x等构成的短小节奏型。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学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小鼓,米粒

  学具: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导言:这节课,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视频中出现了什么?(播放关于鼓的视频)。

  看后,师:同学们,刚刚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出现了什么乐器?师总结出现了大军鼓、小军鼓、大镲。

  三.音乐游戏  鼓上的小米粒。

  1.导言:今天我们教室也来了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小鼓,他还带来了他的好伙伴——小米粒。请小朋友们看好,他们两个好朋友在做什么呢?

  师把米粒放在小鼓上,用鼓垂敲击,生答在跳舞。

  2.师分别按  x  x |   x -  ||节奏,用不同的力度敲击,让学生观察鼓上的米粒有何变化?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出示课件。

  师总结:鼓声越响,小米粒跳得越高,鼓声越轻,小米粒跳得越低。在音乐中我们用力度记号强弱来表示声音的大小。板书:强f弱p。

  4请个别同学也上台来试敲,按  x  x |   x -  ||节奏,再和其他同学一起按节奏拍手来表示强弱。

  四.新歌学唱。

  导言: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小鼓响咚咚》,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鼓,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好听吗?旋律轻快优美,速度为中速稍快。所以演唱时要带点弹性。

  2.小朋友们,有谁知道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三拍子的强弱节奏怎么打的呢?让我们一起打着节奏再来听一遍。听范唱《小鼓响咚咚》第二遍。

  3.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词。

  (1) 生跟师按节奏分句跟读两遍。

  (2) 生按节奏齐读歌词。

  4.导言:这首歌曲一共几段?这首歌曲的歌词说了些什么呢?

  师总结,第一段是神气的小鼓,第二段是懂事的小鼓,我们应该把第一段唱得响一点,第二段相对轻点。

  5.导言:接着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1)生跟琴用lu模唱歌曲。

  (2)师分句教唱第一段两遍,生齐唱第一段。师分句教唱第二段两遍,生齐唱第二段。

  6.全班轻声跟琴演唱歌曲,注意强弱。

  7.分男女生唱,男生演唱时女生拍手为男生打节奏,再交换。

  8 .师生接口唱。

  9 .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演唱歌曲第一第二段,注意强弱。

  五.艺术实践。

  1.歌表演。

  导言:刚刚小朋友唱得真不错,接着我想请小朋友来为这首歌曲想想动作。

  分段想动作,再跟音乐录音进行歌表演。

  2.导言:小朋友们,我们刚刚唱了《小鼓响咚咚》。用歌声,动作来表达了歌曲,那同学们想想我们除了唱歌。跳舞,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歌曲呢?

  (1)师先跟录音示范打鼓,强调强弱。

  (2)请一位小朋友上台来模仿老师用鼓为歌曲伴奏,其余同学跟老师钢琴演唱歌曲,注意第一第二段的强弱,请同学点评。

  (3)请小朋友分别拿好铃鼓、手串铃、三角铁、沙球为歌曲伴奏。师先分别示范各打击乐器的打法。再请一半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小鼓响咚咚》伴奏,另外一半同学演唱歌曲,然后交换。

  六.拓展:

  鼓的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关于小鼓的歌曲,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鼓呢?老师知道有凤阳花鼓,朝鲜长鼓,瑶族长鼓等,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千姿百态的鼓,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

  1.象角鼓的形状象什么?

  象脚鼓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

  2.蜂鼓的形状象什么?

  蜂鼓,因鼓身其形似蜂而得名。是壮族、瑶族和毛南族混合击膜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

  3.板鼓,打击乐器。板鼓扁圆形,鼓面蒙皮,故又称单皮。又名单皮、班鼓。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

  4.陕北腰鼓表演可有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舞姿,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被誉为"天下第一鼓".

  5.老师还知道新疆人民喜欢用手鼓来为歌曲伴舞,接着就让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 手鼓舞》。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歌名叫《小鼓响咚咚》,我们还认识了很多的鼓,和小鼓做了好朋友,

  等我们长大后我们还可以参加鼓号队,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演奏鼓,和小鼓做真正的好朋友了~~

  最后让我们唱起《小鼓响咚咚》,一起走出音乐教室吧。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篇2

  《小鼓响咚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鼓的家族,能以看、听、摸得形式了解打击乐器鼓,并感受鼓的不同的音色。

  2、通过学唱歌曲,能感受歌曲不同的情绪和力度变化。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并且提高学

  生对音乐中强弱变化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难点:用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即兴演奏

  四、教学准备:小鼓,小米粒,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生练习

  a.动物说话

  b.小猫钓鱼

  2、音乐实践活动

  活动一、介绍打击乐器:鼓

  方法步骤

  a. 小朋友们看!(教师很神气的说)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鼓。

  b.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教师

  可以敲一敲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它振动而发声的(教师可以敲一敲鼓);鼓身通常是用木头做的,正是有了空空的、大大的鼓身,才会和鼓面一起发出好听的声音呢!

  c. 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受鼓的构造。

  d. 感受鼓边、鼓身的声音:小朋友,再敲一敲鼓边呢?它和鼓心的声音相同吗?再敲一敲鼓身呢?是什么声音?(学生敲鼓边,并模仿鼓边的声音:嗒嗒嗒)

  e.小鼓正在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们听:教师敲击节奏  x  x│  x –||。f.小鼓说了什么话?哦!小鼓说了咚咚 咚 咚︱咚咚 咚 –‖让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小鼓的声音!

  g.教师小结:小鼓可喜欢我们的小朋友呢!

  活动二、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方法步骤:

  1、导语:小鼓它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我们了。(出示:老师手上抓着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瞧!是一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这可是不是一般的小米粒,这些小米粒不仅漂亮,而且很神奇,还会跳舞呢!不信,你们瞧!

  2、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教师演示:老师拿出一只小鼓,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放在鼓面上击鼓。以《小鼓响咚咚》的音乐作为伴奏。鼓点: x x │ x—||

  3、有小朋友想敲鼓吗?好,我请这位小朋友上来。其他小朋友别着急,先看我来一遍!请大家把自己的小凳子当成小鼓为我伴奏好吗?(教师播放音乐,一个学生敲鼓,其他同学可以先把自己的大腿当成是鼓,试着敲一敲。用 x x │ x—||的节奏。)

  4、(1)教师再次打揍,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试着想一想,鼓声响,小米粒跳得怎么样?鼓声轻,小米粒跳得?(引出强弱关系)

  (2)刚才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教室是一面大鼓(教师做动作:展开双手,划一个大圆)让我们做鼓上五颜六色的小米粒,有节奏的跳一跳,好吗?强拍上面老师拍的重,你们就跳得高,弱拍上面老师拍的轻,你们就跳的底,老师敲打鼓面表示强,敲打鼓身来表示弱。(放伴奏音乐,教师敲鼓,学生跳。)

  活动三、学唱歌曲

  方法步骤:

  (一)创设情境、学唱歌曲

  1、导语:刚才小朋友跳得真好,现在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地坐好。因为老师想给你们听一首歌曲。歌曲里也给大家介绍了一面特殊的鼓,请大家仔细听歌词,听听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呢?歌词里面都唱了什么?(播放歌曲范唱。)

  2、学生说一说我的这面鼓是怎样的鼓?

  3、这首小鼓响咚咚啊,它有一个特点,歌曲总共有四个乐句,而每个乐句的节奏都是一样的,就是刚才小鼓和我们打招呼的那个节奏,让我们再来打打看!

  (1)小朋友们仔细看,每一个乐句后面都有一个长音,他们分别是1-3-5.

  (2)一边做手势一边唱。

  (3)我们还可以用身体来表示这三个音的音高:(1)蹲、(3)半蹲、(5)站.

  4、复听歌曲,并为歌曲打拍子。(注:强弱弱)

  5、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读的强,学生也要读的强,老师读的弱,学生也要读的弱。)

  6、采用听唱法教唱歌曲。学生如果能力有限,教师适当带领他们唱。

  (二)歌曲处理:

  1、教师:小鼓真听话,你叫它唱,它就“咚咚咚”。(教师用f的力度敲击鼓面。)真神奇啊!你们会不会神气的唱一唱第一段歌曲呢?(学生用神气的声音唱第一段歌曲。)

  2、教师:小娃娃在睡觉,它轻轻的说:“懂懂懂”。(教师用p的力度敲击鼓面。)它懂事吗?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声音呢?(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来,教师可以问:声音很大呢还是轻轻的?学生再用轻轻的声音唱第二段歌曲。)

  3、神气的、有力度变化的唱歌曲:我们能不能像刚才那样唱呢?你叫它唱,它就“咚咚咚”;小娃娃在睡觉,它轻轻的说:“懂懂懂”。好,我们再唱一唱歌曲。(放范唱,教师指挥学生神气的、有力度变化的唱歌曲。)

  活动四、拓展

  1、导语:其实啊,小鼓还有很多家庭成员呢!你知道还有哪些鼓吗?

  2、介绍、了解其他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鼓的家庭还有很多成员呢,看!教师展示四川的威风锣鼓、朝鲜长鼓、南美康加鼓、瑶族长鼓的图片给学生看。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击打身体,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幼儿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节奏音乐的快乐。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小鼓,歌曲的音频mp3,图片。         

  经验准备:敲击小鼓的经验,听过小鼓的声音。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的重点: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活动的难点:幼儿能按照三拍子的节奏,边唱边打节奏。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进入教室

  唱《红公鸡》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进入教室。(游戏玩两遍)

  《红公鸡》

  我有一只红公鸡,不知在哪里?请你快来叫一声?出来吃白米。

  进行部分

  发声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周学过的《谁唱歌》做发声练习。

  感知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教师出示小鼓,并击打出强弱弱的节奏。(可以用小鼓的音频来代替)

  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示强弱的节奏。(引导幼儿拍手,跺脚和拍腿)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听歌曲范唱《小鼓响咚咚》,一边用用肢体按照∣_∣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并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我的小鼓是怎么响的?

  我说话儿,小鼓怎么样了?

  我说小鼓响三声,小鼓怎么回答的?

  哎呦呦呦这不行,为什么不行?

  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怎么回答我的?

  师幼共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并注意三拍子的节奏。

  5。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感知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唱歌《小鼓响咚咚》做着优美的动作离开教室。

  附:《小鼓响咚咚》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鼓响咚咚》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8999114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