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秋》教案

《秋》教案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秋》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秋》教案(精选9篇)

《秋》教案 篇1

  第三单元《采金秋》

  教学内容

  听:“丰收歌”“霍拉舞曲”唱:《采金秋》《恰利利恰利》《丰收之歌》动:集体舞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采金秋》

  

  

  一、学唱《采金秋》歌曲,观察秋天,激发学生生活的情感进行表演。

  二、欣赏“丰收歌”,学跳丰收舞。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

  

  

  唱好后十六分音符及下滑音,学跳丰收舞,即兴表演《采金秋》

  

  一、欣赏“丰收歌”,形体训练。

  1、律动: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跟老师一起跳起来吧(音乐:“丰收歌”。

  2、谈话:你们跳完后,对音乐有什么感受?描写了什么场景?

  二、新授《采金秋》

  1、引入: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一起去采金秋吧。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视唱。

  6、朗读歌词,随乐唱词。

  三、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

  2、交流、讨论、实践。

  3、综合讨论意见,是总结:第一和第三乐段要唱得欢快而有弹性,第二乐段要唱得连惯二抒情;吐字要轻切、清晰。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4、各组按要求联唱,并展示。

  5、创作不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按“起承转合”填空创作歌词。演唱自己作品。。

  2、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针对歌曲很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收集或自己创作有关秋天的音乐。

  五、结束。

  教学重建

  

  

  第二课时 月亮钩钩

  

  

  《恰利利恰利》

  

  

  1、学习印度尼西亚民歌《恰利利恰利》,感受劳动歌曲的音乐特点。并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劳动场景。

  2、能用竖笛演奏歌曲的二声部。

  

  

  

  教学重点:

  通过体态语言、乐器演奏表现出歌曲的愉快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的二声部合唱要配合得和谐、自然。

  

  一、形体训练

  二、导入新课

  1、课件创设情景(旅游观光车)

  2、游戏:打击节奏 | |

  3、学生交流平时对印度尼西亚的了解与观后感。

  三、学习新歌

  1、范唱歌曲《恰利利恰利》

  2、学生交流对歌曲的情绪特点以及节拍特点的感受。

  3、用特征节奏为歌曲伴奏,加深对歌曲旋律的感受。

  4、学生自学歌曲前半部分,对歌曲衬词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帮助。

  5、学习合唱

  a、聆听歌曲二声部,说出旋律特点。(在模仿什么?)

  b、学生跟着动画演示和音乐,表现耕田和撒种的劳动场景。

  c、学生用竖笛自学二个声部的旋律。

  d、学生分成二个声部,随着音乐,用律动(耕田与撒种)、竖笛与律动、二声部竖笛合作。

  e、合唱(师生合作)

  6、完整演唱歌曲,学生载歌载舞,部分学生用竖笛伴奏。

  四、小结下课

  教学重建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丰收之歌》

  

  

  一、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一、形体训练。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精彩三分钟。(芭蕾手位练习)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丹麦)是什么美景?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

  6、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乐唱词。

  四、创编集体舞

  1、根据歌曲的特点,创作几个简单的动作,分组编排集体舞。

  2、各组展示。

  五、音乐游戏: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

  2、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

  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六、课后小结

  教学重建

  

  

《秋》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二、难点、重点分析

  (同“课堂教学设计Ⅰ”)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速读测试。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作者是______,出处是______,写于______年。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______。

  3.本文开头分别写出了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北国之秋______;江南之秋______。通过这不同感受,表达作者______的感情。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声,同样给人以幽静感觉,其原因是______。

  5.如果说4题是用微弱的音响反衬幽静,则更幽静的话,那么“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就是用疏落的形象反衬悲凉,则更悲凉。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妙处就在______。

  6.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①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②在领略秋的过程中,是不合适的。

  ①“名花”和“美酒”是针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而言的。

  ②“半开半醉”是说(人半醒半醉、花半开酒半醒)。

  ③这全句是对秋的领略的(比喻、夸张)的说法。

  7.“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觉得有点儿落寞”,与“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共同点是______。“潜意识”就是______,“落寞”的意思是______。

  8.“……一层秋雨一层凉……”。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如果把“一阵秋雨一阵凉”用平仄写出来是______,它不合诗句的平仄要“二四六分明”的要求;而“一层秋雨一层凉”用平仄写出来是______,它符合“二四六分明”的要求,所以说:“来得正好”。

  9.本文倒数第3段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

  10.结尾两段(用①②表示)和开头两段(用①②表示)呼应关系是:______。

  (A.①①  ②②  B.①②  ②①  C.②②  ①①  D.②①  ①②)

  测试记录: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北平的风景点很多,足以表现故都的秋,而作者却去描写院落、街巷的景象,这是为什么?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提示”中所谓“以情驭景”正是如此,这也正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课文中的景物描写,说说这个特点。

  (三)精读导引。

  1.精读全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绪和所要表现的秋的特点,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决定着选材和对材料的认识等。

  2.其实任何作品中的自然景象都是作者头脑中反映出来的景象,都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只要细读景物描写处,便会发觉“以情取景”的特点。

  (四)疑难讨论。

  1.作者放弃北平的风景区不写,单写院落街巷的景象,是与作者的心绪、思想以及对北国之秋的认识紧密相关的。作者所要追求的是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游人云集的风景还是难以表现的;其次,要真正表现故都之秋,离开了普遍存在的景象,专门描写风景区,也失去了“故都之秋”的代表性;再次,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中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挖掘出来,往往更能深切感人,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那“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古槐下的“落蕊”、破壁腰中的牵牛花、牵牛花旁的疏落的秋草、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秋蝉的残声、息利索落的秋雨、人声、果树,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筛选”出来的景物。这些景物是北平到处可见的景物,它们的“客观色彩”是真实的;但这些真实的景物又正好能反映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认识和感受,也正好能表现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和忧思、孤寂的冷落之感,因此,这些景物又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所谓“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不过如此而已,并不神秘。

  速读测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故都的秋》,郁达夫,《郁达夫文集》,1934年。(共8分,各2分)

  2.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之秋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寂的冷落之感。(10分)

  3.“清、静、悲凉”;“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对北平之秋的向往、眷恋。(共12分,各4分)

  4.只有静,才能听到这些微弱的声音,所以给人以幽静的感觉。(10分)

  5.使所要表现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10分)

  6.江南之秋。花半开酒半醉。比喻。(共9分,各3分)

  7.以小见大的联想和感觉。下意识,冷落寂寞。(共9分,各3分)

  8.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共12分,各6分)

  9.从道理上进一步赞美秋,当然也就赞美了故都之秋。(10分)

  10.B.(10分)

  [1]

《秋》教案 篇3

  郁达夫

  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 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 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 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

  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

  五、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2、 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

  3、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 检查预习

  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 解题

  “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

  4、 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呢?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是是怎么样表现这种特色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北国秋色的。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等意象来表现秋色的。

  破屋,日光,牵牛花都是庭院的景色所以第3段我们可将其归纳为秋院景色。由学生之间合作概括出其他四幅图。

  明确: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注: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5、集中欣赏

  请一位同学分将第一幅秋景图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文章集中反映故都的秋特点是“清、静、悲凉”那么第一幅图秋院图是如何体现出这些特点呢?

  明确: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

  碧绿的天色,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些冷色调一般给人一种“清”的感觉。(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2)声音的体现。(听觉)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人一种辽远之感。作者在此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取静,突显出了北国之秋早晨的宁静的特点。(“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破屋和破壁通常会给人一种落寞荒凉之感,这种落寞和荒凉往往会让人产生“悲凉”之情。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我们一般提到草通常会说绿油油的,一片片的,而作者喜欢的却是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我们知道秋风萧瑟,一阵秋风过后,树叶飘零,野草枯黄,生命即将终结,感物伤人,自然会产生一种悲凉之感。作者写这些悲凉的景也是在品味这种悲凉的氛围。

  齐读描写秋院的这段文字,体会其中的韵味

  6、总结:

  通过分析秋晨院落,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的表露心迹,没有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将自己的感情蕴含在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之中,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情景交融”,达到了“不著一字而尽显风流”的效果。

  7、作业:

  剩下的四种景物——秋槐、秋蝉、秋雨和秋果,同学们下去互相讨论。下节课派代表发言,分析这四种景物分别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的特点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其他四幅图,更加明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1、赏析秋景图

  1)秋蝉图

  明确:“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及柔软的触觉”。——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

  2)秋蝉图

  明确:蝉鸣吹响了秋的号角,同时也唱响了生命的挽歌。柳永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句子,可见秋天的蝉鸣并不似盛夏般激烈,多少有些生命将终的凄婉,没落。蝉到了秋天生命已经走到尽头,那么联想到人,人生的短暂,自然有种悲凉的感觉。

  3)赏析秋雨图

  明确: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就像辛弃疾在词中所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的天凉好个秋是不是与那声“哎,天可真凉了”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4)赏析秋果图

  明确: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目的在表达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但是美好的时光是短暂的,“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年也就要结束了,坐看年华赴流水,韶光易逝的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

  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作者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的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喜欢秋景但是看到秋景就会有这样悲凉的情绪产生?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文人的“悲秋情结”。

  4、小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5、作业:

  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三、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 1、秋院

  2、秋槐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形) (神)

《秋》教案 篇4

  [导学目标]

  1. 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

  2. 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

  3.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导学方式]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导入  新课]  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发、鲲鹏展翅的话,秋       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味。请同学们打开诗词歌赋的记忆库,捡拾出几片金黄的秋叶,好吗?[学生七嘴八舌,教师鼓励表扬][投影]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竞自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呢?

  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配乐]

  [讨论品读] 1。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从哪个方面总写秋的?请用一个字概括。[整体感知]

  讨论:色、声、实 、味。味[韵味] 这个字是全文情与景的浓缩,言有尽而意无穷,须细酌慢品。

  2。作者认为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韵味有何不同?[筛选信息]    圈划:清、静、悲凉。慢、润、淡------。[味的具体内容]

  3。写北国之秋而多次点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鉴赏评价]    讨论:烘云托月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感人至深。

  联系文题“故都”------故乡、故国、故人---

  4。作者用他那丹青妙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诗意秋景图,请从自然景物入手简要概括。[概括要点]

  花、槐、蝉、果---可视、可触、可闻---形

  清、静、悲凉------字里行间充沛之情---神

  配乐自由朗读,品味秋之韵味。

  5。香山红叶漫山遍野、热烈奔放,颐和园风光旖旎、游人如织都能映照出故都之秋的倩影,作者视而不见却只撷取这涂抹着一层淡淡的灰色的花、槐、蝉、果来细味清、静、悲凉,为什么?[鉴赏评价]

  讨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对于同一轮名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的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秋的落寞。[知人论世]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精读拓展]   1。 配乐朗读秋槐、秋雨段。

  2.精读秋槐段。幽人徘徊,落蕊满地,寻寻觅觅为何事?[投影]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思考]自然之秋-----人生之秋[ 点评]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的寂寞!

  3.精读秋雨段。[投影]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品读] “了”。[讨论]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谈天气不谈国事,反映的正是一种政治高压。化用名句,含蓄隽永。                   

  [深情结语]《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联读悟写]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200            字左右描述性片段。

  1. 定情:热爱、生机、活力。

  2. 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绘声绘色绘形。

  3. 书写:工整、文面整洁。

  [板书设计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蝉

  槐        雨

  以情驭景------ 花  秋 味 果  ---------形   

  以景显情------  清 静 悲凉   ---------神 

  [1]

《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 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文旨:

  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三、 课文结构

  (指导学生作疏理全文结构的训练)

  先依据练习的框架,作自读。然后逐层提示如下: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起(第1、2自然段)

  1、 写故都秋之感。清、静、悲凉令人向往。

  2、 写江南秋之感。秋味不浓不让人满足。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槐树落蕊而知秋                     乡国有异,悲秋之感却同。

  记叙  秋蝉残鸣而报秋              议论

  秋雨淋人人知秋                     故都之秋,有它的特别之处。

  枣树秋色之奇观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四、 组织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1、 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到南国之秋呢?

  明确: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2、 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那五幅秋色图。“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结合点”是“清”“静”“悲凉”。

  3、 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记叙到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4、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明确:

  秋色是这样的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的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念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文章是怎样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的?举例说明。

  明确:

  第三自然段,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静中有动,绘声绘色,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但是,画面上笼上了一层作家内心的主观感情色彩。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牵牛药的蓝朵”,而且认为牵牛花是“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可见作家内心的孤独、冷静与淡淡的悲凉。画面中底色都是青蓝灰白等“冷色”,“驯鸽的飞声”反衬出秋晨的寂静。由此可见,这段文字能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善的交融与统一。

  6、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

  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

  五、 鉴赏要点

  1、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作者身处在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罩着池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和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雨,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廖廖数语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和反射。

  2、 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

  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呆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 运用渲染、衬托的手法

  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娜 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这些都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

  [板书]

  感受:清  静   悲凉

  对北国之秋的

  1、总起                   向往:饱尝、秋味

  江南之秋        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

  (对比、衬托)

  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槐树的落蕊             绘秋:清、静   抒发了赞美、眷念

  记叙  ③秋蝉的残声                   悲凉     故都自然风物的真

  ④秋雨话秋凉                            情,流露出深远的

  2、分写        ⑤秋树的奇景                            忧思和孤独感

  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       深

  议论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     化

  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

  3、 总括         (呼应、对比)

  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呼应)

  [1]

《秋》教案 篇6

  四年级音乐教案

  《采金秋》

  教学目标:

  1、学唱《采金秋》歌曲,观察秋天,激发学生生活的情感进行表演。

  2、欣赏“丰收歌”,学跳丰收舞 。

  3、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唱好后十六分音符及下滑音,学跳丰收舞,即兴表演《采金秋》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丰收歌”

  1、律动: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跟老师一起跳起来吧(音乐:“丰收歌”)。

  2、谈话:你们跳完后,对音乐有什么感受?描写了什么场景?

  二、新授《采金秋》

  1、引入: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一起去采金秋吧。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视唱。

  三、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交流、讨论、实践。

  2、综合讨论意见,是总结:第一和第三乐段要唱得欢快而有弹性,第二乐段要唱得连惯二抒情;吐字要轻切、清晰。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3、各组按要求联唱,并展示。

  4、创作不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按“起承转合”填空创作歌词。演唱自己作品。。

  2、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针对歌曲很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收集或自己创作有关秋天的音乐。

  五、结束。

《秋》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听:“丰收歌”“霍拉舞曲”

  唱:《采金秋》《恰利利恰利》《丰收之歌》

  动:集体舞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采金秋》

  教学目标

  一、学唱《采金秋》歌曲,观察秋天,激发学生生活的情感进行表演。

  二、欣赏“丰收歌”,学跳丰收舞。

  三、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唱好后十六分音符及下滑音,学跳丰收舞,即兴表演《采金秋》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丰收歌”

  1、律动:同学们,请你们听着音乐跟老师一起跳起来吧(音乐:“丰收歌”。

  2、谈话:你们跳完后,对音乐有什么感受?描写了什么场景?

  二、新授《采金秋》

  1、引入:你们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今天我们一起去采金秋吧。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视唱。

  6、朗读歌词,随乐唱词。

  三、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讨论处理方案。

  2、交流、讨论、实践。

  3、综合讨论意见,是总结:第一和第三乐段要唱得欢快而有弹性,第二乐段要唱得连惯二抒情;吐字要轻切、清晰。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4、各组按要求联唱,并展示。

  5、创作不同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四、拓展

  1、按“起承转合”填空创作歌词。演唱自己作品。。

  2、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针对歌曲很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收集或自己创作有关秋天的音乐。

  五、结束。

  第二课时《恰利利恰利》

  教学目标:

  1、学习印度尼西亚民歌《恰利利恰利》,感受劳动歌曲的音乐特点。并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劳动场景。

  2、能用竖笛演奏歌曲的二声部。

  教学重点:

  通过体态语言、乐器演奏表现出歌曲的愉快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的二声部合唱要配合得和谐、自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创设情景(旅游观光车)

  2、游戏:打击节奏 | |

  3、学生交流平时对印度尼西亚的了解与观后感。

  二、学习新歌

  1、范唱歌曲《恰利利恰利》

  2、学生交流对歌曲的情绪特点以及节拍特点的感受。

  3、用特征节奏为歌曲伴奏,加深对歌曲旋律的感受。

  4、学生自学歌曲前半部分,对歌曲衬词有困难的教师进行帮助。

  5、学习合唱

  a、聆听歌曲二声部,说出旋律特点。(在模仿什么?)

  b、学生跟着动画演示和音乐,表现耕田和撒种的劳动场景。

  c、学生用竖笛自学二个声部的旋律。

  d、学生分成二个声部,随着音乐,用律动(耕田与撒种)、竖笛与律动、二声部竖笛合作。

  e、合唱(师生合作)

  6、完整演唱歌曲,学生载歌载舞,部分学生用竖笛伴奏。

  三、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丰收之歌》

  教学目标

  一、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惯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歌唱《丰收之歌》,表达丹麦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学跳集体舞《丰收之歌》

  教学重点、难点

  用柔和、连惯的声音歌唱《丰收之歌》,唱好一音多字处。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精彩三分钟。

  二、读谱知识。

  1、出示课件:视唱歌谱

  2、观察、思考、探讨:这几个小节同我们以前认识的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新歌《丰收之歌》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

  猜猜这是来到了哪儿?(丹麦)是什么美景?请听《丰收之歌》

  2、聆听范唱,了解节拍及乐曲的基本情绪。

  3、我们用拍手的方式为他们伴奏。

  4、随乐用la哼唱两遍。

  5、随乐学曲谱。

  6、朗读歌词。(要饱含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7、随乐唱词。

  四、创编集体舞

  1、根据歌曲的特点,创作几个简单的动作,分组编排集体舞。

  2、各组展示。

  五、音乐游戏:

  1、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先后离开坐位围成两大圈,边唱边跟着领头的小朋友做动作,歌声形成卡农式,最后各大圈又回到自己的坐位结束

  2、在美丽的秋天里,你喜欢什么?是果园的水果?动物园的动物?

  公园里的花朵?------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爱,把它画在书上,课后给大家说一说,另外,希望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到公园、郊外寻找一些树叶,经过自己剪贴,制作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为它选上一段音乐,或配上几句歌词。

  六、课后小结

《秋》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唱准切分音和附点。

  2.用好听的声音歌唱,能适当的控制音量的强弱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熟悉歌词。

  1.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2.幼儿自由回答。

  3.教师结合幼儿回答边出示图谱边朗诵歌词:草儿黄,树叶飘,飘在地上睡个觉。菊花开了,红的黄的。秋天来到了,秋天来到了。

  4.练习歌词。

  二、学唱歌曲。

  1.教师清声范唱。

  2.鼓励幼儿看着图谱跟唱。

  3.提问:哪里跟不太上?

  4.重点练习切分音和附点。

  三、练唱并分组表演。

  1.集体练唱。

  2.分组表演并请幼儿相互评价。

  活动反思:

  本周歌曲里面有很多的附点和切分,是本首歌曲的难点。由于我钢琴弹奏不是十分的擅长,加上对歌曲也不是十分的熟悉,导致我范唱演奏不是十分的流利。教师都不熟,所以幼儿掌握的也不理想。活动后我反思歌曲的难度,其实如果范唱引导和伴奏到位的话应该也是可以掌握的,所以在特色活动中教师的准备也是十分重要的。

《秋》教案 篇9

  山东邹平实验三小  马玲玲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大胆、自信地演唱歌曲《秋》,从中表现劳动丰收的愉快、唱出劳动的美。

  ★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手、脚、嘴等身体部位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动作进行歌唱表演等

  。

  教学重、难点:

  ★能大胆、自信地参与创编、表演。

  ★能用优美的声音 演唱歌曲《秋》。

  ★让学生在各种音乐活动中,领悟到劳动的快乐、劳动的美。

  教与学的准备:

  课件、电子琴、道具

  教学的安排:

  1课时

  一、激趣活动:(猜一猜)

  1、教师模仿劳动的动作让学生猜。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会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

  3、请个别同学上来表演一遍,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在干什么(随电子琴播放出的节奏)

  4、教师带着大家一起做动作(播放《秋》的歌曲音乐旋律)。

  二、感受并学习歌曲主要节奏

  导言:同学们刚才可爱的样子吸引来了两位小客人,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它们想考考大家

  ,它们敲一段节奏后,你们能模仿出来吗?试一试!

  用口技模仿节奏。(这一练习为之后的为歌曲伴奏,奠定了基础,分散了难点)。

  三、学习歌曲:

  导言:同学们这么聪明肯定能听出他们在干嘛!你们听!

  1、观看课件,使学生理解歌词大意。

  2、学生学习歌词。

  3、欣赏《秋》歌曲mtv。

  4、教师范唱。

  5学生张口默唱。

  6、轻声唱。

  7、启发学生带着高兴的情绪演唱《秋》。教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秋》。

  四、创编、表演

  导言:同学们不仅是爱劳动的好孩子,而且今天很好地演唱了《秋》这首歌曲。可惜今天

  这儿没有打击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大家能想个法子来为歌曲伴奏吗?

  1、启发学生利用自己的手、腿、口技为歌曲编创伴奏。

  2、随《秋》歌曲为歌曲音乐拍节奏为歌曲伴奏。

  3教师头戴喜鹊头饰扮演妈妈邀请爱劳动的小喜鹊宝宝们在教室飞行,欣赏秋色,收获秋

  天。

  4、启发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动物头饰表演,体现人们“秋收劳动”的主题。

  a、分小组讨论编创。

  b、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c、评价(生生互评、师评、学生自评)

  五、今天大家忙着收获秋天,玩得高兴吗?

  那今天让我们带着秋天的收获回家后继续努力吧!看谁是劳动的能手,看谁眼中的秋天最

  美!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秋》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19417114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