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甜味剂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精选3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上第34—36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的读、写,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发展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起点,引入新课

  1、你们认识分数吗?说几个你熟悉的分数。(学生说出几个分数,教师随机板书)

  2、关于1/2 你已经知道什么?

  3、小结。(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4、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给大家画有几副图的那张纸,请你在图上用颜色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表示好后在小组里交流表示的理由。

  全班交流、质疑。

  5、选择其中表示1/2 的图进行讨论。

  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是怎么分的?分的对象相同吗?)

  6、教师追问: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活动一:拿水笔

  1、创设情境,请学生分别拿出三盒水笔的1/2(其中有2盒水笔都是8支、有一盒是10支)。

  这里有三盒水笔,你能从每一盒水笔中分别拿出1/2吗?

  教师请三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们准备怎么拿呢?

  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讲台前的三位学生打开水笔盒,认真地数着。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你能提出问题吗?

  我们再来看前面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三人都是拿全部水笔的1/2,拿出的水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轻声交流一下。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全班同学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却不一样。

  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 ,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同步板书)

  (三)巩固延伸,反馈分析

  1、看图说数:

  (1)蓝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使蓝圆个数占整体的1/2,怎么改?(可以增一增、换一换、减一减)

  (2)绿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说出4/12和1/3 后(课件随机整理整齐),提问:为什么都是4个,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3)红圆个数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学生说出3/12和1/4后(课件随机整理整齐),提问:为什么都是3个,却可以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

  师与学生共同小结: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3、估一估:一个整体的2/3 是 ,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图中的哪一个?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结果,并准备说说思考过程。

  4、辩一辩:在学校举行的捐款献爱心活动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5 ,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2/5。小芳捐的钱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部分相同,整体相同,如果分法不一样,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部分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五)课堂作业

  本课练一练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体现“分数的相对性”这一重要理念,我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给学生创设了几个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整节课环节清晰,重点突出,现反思如下: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彩笔”、“看书”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借助学具摆一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不足的是:1、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回答完选择题后,应该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是怎么想的,让其他同学好好听一下,评一评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2、还是不敢大胆放手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总结,总是怕学生说不到位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教学流程今后还得加强。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2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基本上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理念。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网友的建议下,在多次试讲后,我选择了一个看似“简单”其实最有效的导入方法,直接呈现分数“1/2”, 开门见山,一下子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学生能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同时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2、目标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紧扣“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的具体量就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这一目标,创设具体情境和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深刻。特别是在最后的“知识应用”环节中,我让学生们举例说明“小明和小芳捐款会不会同样多”时,课堂上立时寂静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暗忖:这难度是否拔得太高了?没想到,约1分钟后,学生的小手陆续举了起来,解说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激动不已: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他们去想,引导他们跳一跳去摘果子,他们会给你一个惊喜!正所谓:你给他一个支点,他们会翘起整个地球。

  3、注重课堂资源的利用。在活动二的“说一说”中,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用一个分数来表示那支“被削过了的铅笔”,而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其中一位同学时,由于是自己熟悉的情境,大家感到很亲切,兴致非常高,他们结合同组,同班,同位,同性别等提出了各种分数,课堂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当然,这节课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活动二”的归纳小结时,我急于总结,放手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解说,忽略了学生张口说的愿望。如果这时交给他们一段真正有价值的时间,尽量让他们开口说,哪怕说得不够好,我相信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会对本节课的知识认识得更深刻。

  经过对本节课的探索和研究,如何体现“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都要思考的问题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发展数感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关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整个过程教师没有包办代替,硬性规定,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而且,还改变了“问→答”这种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方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在交流中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做到了不仅关注实现知识技能领域目标,更加关注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2413114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