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密度教案

密度教案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密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密度教案(通用13篇)

密度教案 篇1

  1、了解密度公式,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或物体的质量、体积。

  2、了解密度单位。

  3、了解密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用途。

  4、会用托盘天平、刻度尺或量筒等器材测定固体的密度或液体的密度。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

  出示两块体积不同的规则的实心铁块。

  设问:哪块重?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用天平称两铁块的质量)

  讨论: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只要体积大就一定重呢?请举例。

  学生讨论后举例。

  设问:那么物体的体积与质量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讲授:

  活动一:研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

  项目

  对象 长

  (cm)

  宽(cm)

  高(cm)

  体积(cm3)

  质量(g)

  质量/体积(g/ cm3)

  铁块1      

  铁块2      

  铝块1      

  铝块2      

  交流与合作: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一、 物质的密度

  板书:由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备注

  度。

  单位:kg/m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

  g/cm3  读做“克每立方厘米”。

  g/l    读做“克每升”。

  单位换算: 1g/cm3 =1000kg/m3 =1000g/l

  设问:在《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水”中,我们已学习了哪些关于密度的知识?

  学生回答:

  活动二:学生阅读小资料:常见物质的密度。

  讨论:1、表中密度最大的物质和密度最小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2、不同的物质的密度是否相同?

  3、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怎样?

  4、铁的密度为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1、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再次强调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

  2、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0℃,1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

  设问: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后,你还想了解密度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

  教师选择性挑选一些问题进行解释、补充。

  备注

  板书设计:

  4.1密度

  1、 密度的概念。

  2、 密度的公式及单位。

  3、常见物质的密度

  教学

  后记

  (反思) 

密度教案 篇2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密度教案 篇3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师用:相同的烧杯两只、分别盛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橡皮泥、直径相同的铜丝、铝丝和铁丝各一根、托盘天平.

  学生用:托盘天平.体积为10厘米3的长方体(铁块、铅块、木块各一块).体积为5厘米3的长方体木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质量?质量有哪几个单位?用什么仪器测定物体的质量?

  2.怎样用刻度尺测定长方体的体积?指出两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

  3.单位换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问: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然而,利用物质特有的颜色、气味和软硬等特性,来区别物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物质,它们的颜色、软硬非常相近,无法直接用人体的感觉器官来发现它们有何不同.要将这些物质分辨出来,就需要知道物质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们将研究物质的一种特性,即密度.

  板书:三、密度

  (三)讲授新课

  演示:1.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放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看到它们的质量不相等.且铁块质量较大.

  2.把盛有同体积水和酒精的烧杯,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质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质量较大.

  3.把橡皮泥、木块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相等.木块体积较大.

  小结:尽管铝块与铁块的颜色和软硬程度差不多,水与酒精颜色相同.但当它们的体积相同时,质量却不同.橡皮泥和木块的质量虽然相同,但体积却不同.可见,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质,质量相等,体积不同.这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下面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研究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看书P81前面几行中〈实验〉内容.

  教师说明:

  (1)增加实验内容.测小长方体木块的质量、体积.并计算1厘米3的质量.

  (2)不填写“密度”一栏。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本.(小黑板)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81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请一两位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小黑板的表内.

  (四)学生讨论

  (1)从前三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从后两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不同物质(铁、铝、木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当然1厘米3(也称单位体积)的质量就不同.(2)同一种物质(如大、小木块),体积不伺时,质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质量却相同.实验使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认识了物质的这一特性.物质的这一特性,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

  板书:1.密度.

  板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这里的单位体积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单位体积.

  练习;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计算出铁的密度,铝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计算出一种物质的密度,要追问它的意义.)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怎么计算出密度?(学生回答)

  板书:2.密度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可写成

  板书:3.密度的单位

  问:若质量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什么?质量单位是克,体积单位是厘米3.密度单位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密度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ρ铜=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铜的质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关系:

  显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见: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

  板书:4.密度表.

  第一步:看书P84密度表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再次强调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问:金、钢、铝、蜡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水银、水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表中密度最小的气体是哪种?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师做进一步的说明;

  (1)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约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经常用,因此要记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巩固知识

  练习:一块冰的质量是36克,体积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体积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为什么?

  板书:已知:m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ρ冰=? (2)V冰=20厘米3时ρ冰=?

  (2)当冰的体积是20厘米3时,冰的质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单位体积冰的质量没有变化,即冰的密皮不变,仍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为0.9克/厘米3.

  强调:(1)计算时,m、V、ρ指同一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2)同一物质,尽管体积不同,但密度相同.

  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P83,6,7.

  补充两题:

  1.有一块金属,质量是6750千克,体积是2.5米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这是什么金属?

  2.有一满瓶油,油和瓶的总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评析】

  这个教案很全面,重点也突出,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讲解清楚,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联系实际,实验和讲解有机的结合,注意了启发性,思路比较开阔,是一个比较好的教案.这里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在提问后的讲解中,谈到区别是什么物质除了特有的颜色、气味、软硬外,还需要另一种特性,即密度,最好要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否则感到说服力不强.第二,在讲解单位时,谈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说“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这句话最好不讲,一则并不重要;二则学生不好理解.这句话实际上教师自己设立了一个不必要的难点.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4

  第四节实验: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 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 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5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具

  教师用:相同的烧杯两只、分别盛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质量相同的木块和橡皮泥、直径相同的铜丝、铝丝和铁丝各一根、托盘天平.

  学生用:托盘天平.体积为10厘米3的长方体(铁块、铅块、木块各一块).体积为5厘米3的长方体木块,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质量?质量有哪几个单位?用什么仪器测定物体的质量?

  2.怎样用刻度尺测定长方体的体积?指出两三个常用的体积单位?

  3.单位换算:

  1千克=?克;1米3=?厘米3

  (二)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提问: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然而,利用物质特有的颜色、气味和软硬等特性,来区别物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物质,它们的颜色、软硬非常相近,无法直接用人体的感觉器官来发现它们有何不同.要将这些物质分辨出来,就需要知道物质所具有的其它特性.下面我们将研究物质的一种特性,即密度.

  板书:三、密度

  (三)讲授新课

  演示:1.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放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看到它们的质量不相等.且铁块质量较大.

  2.把盛有同体积水和酒精的烧杯,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质量也不相等.且水的质量较大.

  3.把橡皮泥、木块放到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它们的质量相等,但体积不相等.木块体积较大.

  小结:尽管铝块与铁块的颜色和软硬程度差不多,水与酒精颜色相同.但当它们的体积相同时,质量却不同.橡皮泥和木块的质量虽然相同,但体积却不同.可见,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而不同物质,质量相等,体积不同.这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下面通过分组实验,进一步研究物质的这种特性.

  学生看书P81前面几行中〈实验〉内容.

  教师说明:

  (1)增加实验内容.测小长方体木块的质量、体积.并计算1厘米3的质量.

  (2)不填写“密度”一栏。

  出示实验数据记录本.(小黑板)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81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请一两位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小黑板的表内.

  (四)学生讨论

  (1)从前三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从后两次实验所得的数据中,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1)不同物质(铁、铝、木块),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当然1厘米3(也称单位体积)的质量就不同.(2)同一种物质(如大、小木块),体积不伺时,质量就不同.但1厘米3的质量却相同.实验使我们更加形象具体地认识了物质的这一特性.物质的这一特性,在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

  板书:1.密度.

  板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这里的单位体积是指1米3,1分米3、1厘米3,都叫单位体积.

  练习;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计算出铁的密度,铝的密度和木材的密度.(每计算出一种物质的密度,要追问它的意义.)将计算结果填入表中.

  提问:已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怎么计算出密度?(学生回答)

  板书:2.密度公式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公式可写成

  板书:3.密度的单位

  问:若质量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米3,密度单位是什么?质量单位是克,体积单位是厘米3.密度单位又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密度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

  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

  意思:每立方米多少千克;每立方厘米多少克.

  如:ρ铜=8.9×103千克/米3.

  意思是每立方米铜的质量是8.9×103千克.

  千克/米3和克/厘米3的关系:

  显然: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由此可见: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

  板书:4.密度表.

  第一步:看书P84密度表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再次强调密度是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

  (2)提问:金、钢、铝、蜡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水银、水的密度值.(会读、会讲意义)

  提问:表中密度最小的气体是哪种?密度值多大,表示什么意思?

  第二步:教师做进一步的说明;

  (1)从密度表可以看出:一般固体密度比液体密度大;而固体、液体的密度比气体密度大约大1000倍左右.

  (2)水的密度经常用,因此要记熟.

  (3)表中密度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密度值(如:气体的密度是0℃,标准大气压下的密度),这是我们认识物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五)巩固知识

  练习:一块冰的质量是36克,体积是40厘米3,求冰的密度?体积是20厘米3的冰密度多大?为什么?

  板书:已知:m冰=36克,V冰=40厘米3

  求:(1)ρ冰=? (2)V冰=20厘米3时ρ冰=?

  (2)当冰的体积是20厘米3时,冰的质量不再是36克,而是18克,单位体积冰的质量没有变化,即冰的密皮不变,仍为0.9克/厘米3.

  答(1)冰的密度为0.9克/厘米3.(2)20厘米3的冰密度仍为0.9克/厘米3.

  强调:(1)计算时,m、V、ρ指同一物质的质量、体积和密度.

  (2)同一物质,尽管体积不同,但密度相同.

  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P83,6,7.

  补充两题:

  1.有一块金属,质量是6750千克,体积是2.5米3,这块金属的密度是多少?查查表,看这是什么金属?

  2.有一满瓶油,油和瓶的总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分米3,求油的密度?

  【评析】

  这个教案很全面,重点也突出,各教学环节安排合理,讲解清楚,达到了教学目的.在教学方法上注意了联系实际,实验和讲解有机的结合,注意了启发性,思路比较开阔,是一个比较好的教案.这里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在提问后的讲解中,谈到区别是什么物质除了特有的颜色、气味、软硬外,还需要另一种特性,即密度,最好要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否则感到说服力不强.第二,在讲解单位时,谈到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后说“克/厘米3”这个单位较大”.这句话最好不讲,一则并不重要;二则学生不好理解.这句话实际上教师自己设立了一个不必要的难点.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6

  (一)质量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含有物质多的,我们说这个物体的质量大,含有物质少的,我们说它的质量小。质量用字母m表示。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吨比千克大,符号为t,克和毫克比千克小,符号分别是g、mg。这些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

  1 t=103 kg=106 g=109 mg。

  3.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辨析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改变而改变。你玩过橡皮泥吧,一块橡皮泥不论被捏成什么形状,它的质量是不会改变的。冰化成水,虽然由固态变成了液态,状态改变了,其质量也是不变的。把一本书由北京带到上海,虽然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但其质量是不改变的。因此,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4.质量的测量工具

  质量是一个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在实验室中,是用天平来测物体的质量的。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案秤、台秤、电子秤、杆秤等。

  图2—7—1

  5.天平的使用

  (1)天平的调节。

  首先,把天平放到水平台上,其次,要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每台天平都有平衡螺母,调节前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左,或者你观察到的是左盘低右盘高,平衡螺母向右调;如果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偏右,或者你观察到的是是右盘低左盘高,这时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上或是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时,天平就平衡了。你就可以放物体进行测量了。

  (2)称量过程。

  在左盘中放上物体后,估测物体质量,按先大后小的顺序,用镊子向右盘中加减砝码,如果砝码添加后不能恰好使横梁平衡,再用镊子调节标尺上的游码,直到横梁平衡。这时你就可以知道物体的质量了。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所处位置的刻度值之和。砝码上都标有质量数,读出相加即可。读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时,需要你首先弄清标尺的分度值,读数时,应读游码最左边所对的刻度。游码的示数也要加入物体的总质量中。

  易混点 平衡螺母和游码都可用来调节横梁平衡,但它们使用的时机不同,平衡螺母在天平调节时使用,游码在称量时使用,切不可混淆使用。

  (二)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计算式是p=m/v。

  2.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3 (kg/m3),常用单位有克/厘米3(g/cm3)。这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lg/cm3=103 kg/m3。

  3.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在讲质量时,我们说质量是物质的属性,而密度我们称之为物质的特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比较 特性是指某种物质所特有的,能够与其他物质相互区别的性质、形态、颜色、软硬等。物质的属性可以相同,但是特性一般不相同。

  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密度一定相同;例如,桃木桌子和桃木椅子的质量不同,但密度都是桃木的密度,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密度一般不同,我们可以用密度来辨别各是什么物质。

  辨析 对同一种物质来说,比值m/v是确定不变的。当物体的体积增大到几倍时,它的质量也就增大到几倍,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m/v-保持不变,物质的密度跟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不随物质的质量,体积的改变而变化。由此可见,密度公式ρ=m/v,只是密度的定义式,测量式,而不是密度的决定式,物质的密度是它自身的性质,跟它的质量和体积没有比例关系。因而单从数学知识看密度公式,得出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成正比,与体积v成反比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明确物理公式的意义并正确地运用它们是十分重要的。

  4.正确理解密度知识中的比例关系。

  在密度知识中有三个比例关系。

  (1)当同一种物质,密度ρ一定时,m1/m2=v1/v2,这就是说,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也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不同的物质、密度ρ不同。当体积v相同时,,m1/m2=ρ1/ρ2

  ,这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在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也

  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

  (3)不同的物质,密度p不同,当质量m相同时,v1/v2=ρ2/ρ1。这就是说,不同的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

  可能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的密度跟它的体积、质量无关,那么,在后两个式子中,物体的质量,体积怎么又跟密度有比例关系呢,这实际上并不矛盾,在后两个式子中研究的对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而且因果关系也不同,它们研究的是因为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而造成的质量或体积的不同。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利用m=pv求质量。

  (2)利用v=m/ρ求体积。

  (3)利用p=m/v,求出物质密度,鉴别物质。

  例1 在“用天平称物体质

  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    )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变式题 托盘天平调好之后,在称量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右边,这时应当    (    )

  a.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移

  b.把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移

  c.把游码向右移

  d.把砝码换小些

  例2 医护人员用体温计给病人测量体温时,体温计中的水银在测量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    )

  a.质量    b.体积    c.密度    d.温度

  变式题 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 (    )

  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小,密度减小

  d.体积不变,密度减小

  例3 在各种宴会上、酒吧中,人们常常喝鸡尾酒以增加喜庆气氛。鸡尾酒的调制方法是:先将颜色不同、密度也不同的几种酒分别调好,然后先把一种颜色的酒倒入杯中,再将长颈漏斗伸入杯底,依次倒入其他颜色的酒,这样就调制出一杯颜色漂亮、层次分明的鸡尾酒。为保证不同颜色的酒不会相混,在调制时应该按密度__________的次序倒入杯中,这里应用了_____________ 知识。调好的鸡尾酒如果没有及时饮用。过一段时间后,各层的颜色就会逐渐暗淡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变式题 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太阳能集热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一种装置,它可以利用太阳能把水加热。太阳能集热器主要由集热板和贮水器两部分组成,如图2—7—2所示。

  图2—7—2

  (1)贮水器总比集热板的位置高,请你猜想这样做的原因。

  (2)利用相关知识说明并用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例4 小明同学为测定酱油的密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表格中已经记录了最初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2—7—3所示的是他将烧杯中一部分酱油倒人量筒后,烧杯剩余酱油的总质量,以及从烧杯中倒入量筒内酱油的体积。请根据图中显示的情况,帮助小明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的填写。

  烧杯和酱油

  的总质量

  m总/g 烧杯和剩余酱油的

  总质量m1/g 例出酱油的质量

  m2/g

  倒出酱油的体积

  v/cm3

  酱油的密度

  ρ/g•cm一3

  150    

  图2—7—3

  拓展迁移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缓解北京城市用水的紧张状况,应当从我做起。晓晓家采取了多种节水措施,进一步减少了用水量。4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为325m3,4 月份她家的用水量为8吨。5 月底查水表时,水表显示的数字如图2—7—4所示,则5月份她家的用水量比4月份少了__________t。

  图2—7—4

  例5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7—5所示,矿石的质量是175.6g。

  图2—7—5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7-6所示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70 cm3.

  a.加水到标记 b.取出矿石c将量筒中水倒入

  (矿石浸没水中)    (准备补充水)    杯中至标记

  图2—7—6

  (3)矿石的密度是2.51×103 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偏小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4)实验中测矿石体积的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请举一例:  曹冲称象等。

  点评  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化复杂为简单的研究方法,据说,爱迪生发明灯泡后,有人想计算灯泡的容积,不知用了多少个公式,多少张草稿纸,最后还没有爱迪生测量出来准确,很简单,在灯泡内灌满水,量出水的体积,就是灯泡的容积。爱迪生用的就是等效替代法。力

  的合成、求等效电阻都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密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3.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ρ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m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ρ是相同的,ρ与m、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ρ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ρ与m、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生:(略)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6.布置作业 

密度教案 篇8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教具

  演示实验用具:1分米3的木块1个,小黑板1块(画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4cm×3cm×1cm)各1个,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松木块(4cm×3cm×2cm)各1个,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学生实验用具:每2人1个1cm3的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学学过的体积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体积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教师出示1分米3的实物并让每位学生观察课桌上1厘米3的实物。指出1分米3=1升,1厘米3=1毫升。

  提问:谁能记得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板书:体积的单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分米3=103厘米3)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用的体积相同的长方铁块、铝块、木块,告诉学生它们的体积都是12厘米3。提问:这三个物体哪个质量最大?哪个质量最小?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由此可见,不同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质量不相等。这是什么原因?

  教师接着出示体积分别为12cm3和24cm3的铁。提问:由生活经验知道哪个质量大?

  学生答:体积较大的铁块质量大。

  讲述并引入课题: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体积增大,它的质量也增大;它的质量跟体积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了“密度”后我们就能知道这些问题。

  (板书: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实验:研究同一种物质的物体,它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用天平称小铁块的质量,将右盘所用每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告诉学生,请学生算出小铁块的质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内。

  (2)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量出该铁块的长、宽、厚分别为4.0Qcm、3.00cm和1.00Cm,请学生算出它的体积,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称大铁块的质量。重复步骤(1)。

  (4)测大铁块的体积,与步骤(2)相同。

  (5)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松木块重做上面的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里。

  (实验表格见下)

  (6)全班学生计算表格内“质量/体积”,将结果填入表中。

  2.师生分析实验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表格,得到下面的结论。

  (1)铁块的体积增大2倍,它的质量也增大2倍,可见铁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铁块1与铁块2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木块的质量跟它的体积也成正比;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木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铁块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不同。

  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板书: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提问:课本练习2。

  三、密度的公式

  提问:知道物体的总质量和总体积,如何求出这种物质的密度?

  学生答:由密度定义知道,算出这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教师指出:要注意:(1)ρ的写法、读法。(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提问:课本练习3。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格式。

  四、密度的单位

  (1)单位的组成

  提问:由例题看出:密度的单位由哪些单位组成?

  答: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

  讲解:如质量单位用千克,体积单位必须用米3,密度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质量单位用克,体积单位必须用厘米3,密度单位就是克/厘米3。

  提问:(1)克/厘米3读作什么?(2)克/厘米3与千克/米3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3.单位:千克/米3,克/厘米3。1千克/米3=

  提问:课本例题中铁的密度是多少克/厘米3?

  提出:同一种物质的密度用不同的单位,数字不一样,可见,写物质密度时一定要写出具体的单位。

  请二位学生上黑板完成课本练习1,其余人在笔记本上完成。

  四、复习小结,巩固新课

  五、布置作业 :章后习题2、3。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9

  第四节实验: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 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 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10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 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 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11

  (作者:曹广键)

  教学目的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l)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读三四个值即可)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两个实验小组,在实验时测出的石块的质量、体积虽然不同,但算出的密度值基本相同,这恰好能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二)布置作业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评析】

  在这个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水弄到桌面上,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今后做有关液体方面的实验和化学实验是有益的.

  注:文中涉及课本为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相关资源 加到收藏夹 添加相关资源

密度教案 篇12

  (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 高康宁)

  (一)教学目的

  1.较熟练地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

  2.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量筒、量杯、小黑板(抄有课本上的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用具: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和砝码、量筒、石块、玻璃杯、水、盐水、细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2)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3)要求出物质的密度需要知道哪些量?

  教师出示:小石块和1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用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用量筒测它们的体积.

  (板书: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看课本实验的“目的”,对照实验的“器材”将桌上用具对照检查.

  2.讲述量筒(或量杯)的使用方法.

  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实物,介绍量筒和量杯.

  让学生观察桌上量筒的刻度.教师说明,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

  提问:(1)你所用的量筒的最大刻度(即量程)多大?(2)它每小格(即最小刻度值)为多少厘米3?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6、图7—7.说出量筒和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怎样测固体的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应放平稳;(2)读数时,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面相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凸面相平.)(3)测固体体积的方法:①在量筒内倒适量的水(以浸没待测固体为准)读出体积V1;②用细线栓好固体慢慢放入到量筒内,读出这时水和待测固体的总体积V2;③用V2—V1,得到待测固体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测石块的密度

  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

  教师强调: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

  学生实际操作,将实验数据填在课前已画在作业 本上的表中.教师请一学生将他的测量结果填在小黑板的表1中.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1中的数据是否合理,纠正发生的错误.

  4.学生分组实验:测盐水的密度

  提问:测盐水的密度步骤是什么?

  教师指出:(1)该实验测盐水质量的方法与本章第二节测液体质量的方法不一样,采用该实验方法测液体的质量,在测体积时没有残留的液体在杯内,能减小测量的误差.(2)为了计算方便,盐水的体积尽量取整数.

  学生实际操作,将结果填在作业 本上的实验表格中.教师请一学生将测量结果填入小黑板表2内.

  师生共同分析小黑板表2的数据是否合理,及时纠正错误.

  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

  5.讨论课本“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小实验:“自制量筒”’.

  注:文中课本指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

密度教案 篇13

  教学目的

  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知道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

  3.使学生初步感知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周围有各种物质,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泥土、石头、铁、铜等等.每种物质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下面就请同学们鉴别一下你们桌上摆放的贴有A、B、……字母标签的是什么物质?根据什么特性鉴别的?

  生甲:我们桌上放的这瓶液体是酒精.我是根据它的气味鉴别的.

  生乙:我们桌上放的两块金属,根据它们的颜色及其中一块的锈迹,可以鉴定一块是铜,另一块是铁.

  生丙: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无法判断它们各是什么物质.

  师:由此可知,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请丙同学告诉我,你能否判断你桌上的两个物体是不是同种物质?

  生丙:肯定不是.因为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可我用手掂了掂它们不一样重.

  师:大小形状完全一样,表示什么相同?

  生:体积相同.

  师:用手掂,你关心的是什么?应该用什么仪器测量?

  生:关心的是质量.应用天平进行测量.

  [实验1]

  A.将涂有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

  B.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师:这两个实验中有什么相同量?什么不同量?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丁:两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水和酒精的体积也相同,但质量不同.

  生戊:这说明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师:对.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等,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为此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一密度.

  [板书1]三、密度

  1.密度是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并不相同这一特性的物理量.

  师:现在我们只知道了涂有同种颜色的两个物体不是同种物质,还不知道它们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2.建立概念

  (l)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一个铁块或一个木块,各组的铁块、木块的体积均不相等).

  [实验2]用天平称出铁块或木块的质量,用刻度尺测出其体积,并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这些数据填入下表

  (2)分析实验数据(投影片见表1)

  表1

  师:由以上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甲:体积不同的铁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生乙:铁块a的体积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a的质量就是铁块b的两倍;铁块c的体积是铁块b的4倍,铁块c的质量就是b的4倍.

  生丙:木块a的体积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a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两倍;木块c的体积是木块b的四倍,木块c的质量就是木块b的四倍.

  生丁:对铁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木块,它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是个定值.只是这两个比值不相等.

  师:很好.这就表示,对于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即它的质量和它的体积成正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个定值.对不同物质,这个比值不同.而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不同种类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物理学中就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定义密度.

  (3)建立概念

  [板书2]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3.密度的公式

  师: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米3,读作千克每立方米.

  [板书3]4.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师:在一般物理实验中,由于所用物质不多,因此质量的单位常用克,体积的单位常用厘米3,密度的单位就是克/厘米3.”

  [板书4]常用单位:克/厘米3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03千克/米3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4页,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物质的密度表.

  师:铜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意义?用克/厘米3作单位,其数值多大?

  生甲:铜的密度是8.9×103千克/米3,这表示体积是1米3的铜其质量是8.9×103千克.用克/厘米3作单位,它的数值是8.9,即8.9克/厘米3.

  师:铁的密度是多少?铜比铁的密度大,这说明什么?

  生乙:铁的密度是7.9×103克/米3.铜的密度比铁大,说明1米3体积的铜的质量比1米3体积铁的质量大.

  师:水的密度是多大?空气的密度是多大?

  生丙.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空气的密度是l.29千克/米3.

  师:水的密度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要用到,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它.另外还请同学们注意看,在气体的密度表旁边有个条件—0℃,在标准大气压下.其实不仅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由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实验测出的.

  师:现在,我们再看密度表,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哪种较大?哪种较小?

  生丁:固体的密度都较大;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

  师:是否所有的物质都是这样呢?你们查查看,固体中干松木的密度是多大?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还是小?再查查看,水银的密度是多大?水银是固体还是液体?

  生戊:干松木的密度是0.5×103千克/米3,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水银的密度是13.6×103千克/米3,水银是液体.可它的密度却比一些固体的密度还要大.

  师;所以说固体的密度较大,只是对一般物体而言.好,若有一种金属,它的密度是2.7×103千克/米3,它是什么金属?

  生己:由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是铝.

  师:所以,利用密度还可以鉴别物质.

  3.实验与讨论

  师:(拿一个戒指或螺母)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

  生:可以测密度来鉴别,这需要测质量,用天平测;还要测体积,用量筒来测;将数据带入密度公式进行汁算.

  师:下面我们分成4个大组,每个组完成下面一个实验内容.

  (1)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内容用投影映出)

  [实验3]用天平、量筒来测定:

  A.一杯酒精、半杯酒精的密度;

  B.大铝块、小铝块的密度;

  C.同体积的铁和铜的密度;

  D.涂色的两种物质的密度,鉴定它们是什么物质.

  (以上实验两人一个小组,六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验内容,四个实验内容并进).

  (2)实验记录

  (见表2用投影片,请同学回答,教师填写).

  表2

  (3)思考与讨论

  师:由以上实验结果,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板书5]实验与讨论:

  A.对同种物质,物质的密度ρ与质量m、体积V的关系.

  B.不同物质,密度ρ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

  生甲:对同种物质,它的体积变化时,质量也变化,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m与V的比值不变,也就是密度不变.这说明,同种物质,密度ρ是相同的,ρ与m、V都无关.

  生乙:不同的物质,密度ρ也不同.这说明: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

  师:回答得非常好.既然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这说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板书6]5.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同种物质,密度相同.

  师: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讨论题.既然对同种物质,ρ与m、V都无关,那种这个密度公式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丙:用它可以计算未知物质的密度.

  以此式也叫做密度的计算式.

  [板书7](写在板书1,密度公式的右边):计算式.

  4.巩固练习

  (投影片)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A.大铝块的质量是4千克,小铝块的质量是1千克,则大铝块的密度是小铝块密度的4倍

  B.物质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C.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后,剩下一半酒精的密度是原来的一半

  生:(略)

  5.本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征物质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征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那么,如何利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这是我们后面学习要讨论的问题.

  6.布置作业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密度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5143114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