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契合伴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微信扫码分享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通用4篇)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篇1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实验,课外资料

  教学预设:

  【引入】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轶事记录: 

  课后反思: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篇2

  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它在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科学家是怎样揭开原子结构的秘密呢?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浸入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核式模型”  实验过程――用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

  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

  4、玻尔:“分层模型” 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

  5、“电子云模型” 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有的区域多,有的区域少

  ――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

  的过程

  *原子的结构: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

  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并且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

  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通过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核的方法

  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看课本第14页表,思考分析在一个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的分析:

  水→水分子→氢、氧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夸克

  电 子

  三、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宏观概念

  读图: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有什么不同? 课本第16页

  2、同位素: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举例①氧的三种同位素,它们都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②氢的三种同位素:氕、氘、氚  

  看图1-24,注意其中原子核的不同

  3、同位素的应用:核设施、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四、带电的原子-离子

  *演示实验: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

  ① 观察钠和氯气的状态和颜色

  ② 在空气中点燃钠,并将它置入氯气中,观察现象

  ③ 现象:产生白烟,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粉状固体

  本质分析:钠在氯气中燃烧,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两种离子所带电荷相等,电性相反,互相吸收,构成电中性的氯化钠。

  离子: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微粒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

  作业:作业本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篇3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2、了解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说出1-2项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

  3、知道物质也可由离子构成,认识离子微粒大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难点:对原子结构知识的初步了解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课外资料

  教 学 预 设 调控对策

  【作业讲评】:摩擦起电的原因:物体中本来就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通常情况下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物体是中性的。当两个物体摩擦时,电子从束缚较弱的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注意:摩擦起电都是带负电的电子转移,而不是带正电的正离子或质子等的转移。

  【引入】

  1、练习: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

  2、复习:物质的构成、电流的形成

  【新授】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

  --发现原子

  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

  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

  【介绍】实验:α粒子轰击原子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象“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  

  【小结】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科学家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修正模型的研究方法。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2、原子核大小与核外电子运动范围(原子大小)的比较。

  三、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读表】思考:在原子中哪些数目总是相等的?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中子核电子的质量比较

  质子、中子的质量大小几乎相等。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所以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读图】一杯水的微观层次分析

  3、一杯水--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夸克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氧原子的总称。

  同种原子的原子核内核电荷数、质子数与中子数是一定的。

  但有的原子其核内的中子数会发生变化。

  【举例】氧的三种原子的原子核:核内都有8个质子,但中子数分别是8个、9个、10个。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

  氧的同位素原子是氧元素的不同种原子。

  【思考】氧的3种同位素其核外电子应各有几个?--8个。

  如:氢有3种同位素原子:氕、氘、氚。

  汞有7种同位素。

  3、同位素元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化学分析、消除细菌、医学诊断等。

  【阅读】利用碳-14同位素测定年代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

  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

  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所以,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学生实验】估计高锰酸钾离子的大小

  说明:这是一个思想实验。

  目的:让显示感受到离子的存在,利用简易可行的实验估计构成物质的粒子--离子大小的数量级。

  基本操作技能:固体药品的取用;毫米刻度尺的使用;液体体积的测量;振荡。

  主要科学方法:估计方法、观察实验方法、对比方法。

  实验设计思路:已知经过多次按1/10稀释后,最后能看到的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每100毫升大约存在1000个高锰酸钾离子。根据稀释的次数克推算出高锰酸钾晶体中含有的高锰酸钾离子数为n。溶解前,先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并估算出离子的大小,这是一种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世界的思想方法。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篇4

  学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激发不断探索的欲望。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课前如果能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的有关资料,可能会让枯燥的史实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素材。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1.3 原子结构的模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5192114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