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植物》教案

《植物》教案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植物》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植物》教案(精选11篇)

《植物》教案 篇1

  植物

  教学内容:两篇主体课文《老树的故事》和《一粒种子》,一篇自读课文及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1。识字30个,写字13个。

  2.熟练的用学过的认字法认字,检查和交流偏旁表。

  3.练习用词造句,练习问答句,注意问号和句号。

  4.能背诵《老树的故事》,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的内容,续编老树的故事。

  教学难点:续编老树的故事。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  老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识字15个,理解课文的内容,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为老树续编故事。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那些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树的故事》。

  二.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

  2. 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1)你怎么知道这是一课老树?

  (2)老树为什么笑?

  (3)什么样的小鸟在老树上安家?

  3. 学生自读课文。

  4. 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准。

  5. 推荐读的最好得到前面读。

  6. 齐读课文。

  三. 认识生字。

  1. 请几位同学读生字。

  2. 找出生字的“邻居”,他们还能与谁交朋友?

  3. 出示生字,小组合作学习。

  4. 讨论交流,说说自己记生字的好方法。

  5. 出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四.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 齐读课文。

  2. 提问小朋友对老树说些什么?

  3. 讨论: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的“这些”指的是什么?

  4. 鼓励学生创新:为老树编故事。

  五. 背诵课文。

  1. 自己试背课文。

  2. “开火车”背诵课文,一人背一节。

  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学得很棒!

  板书设计:                        老树的故事

  这   百   吗   身   安    谈   礼   服

  音   乐   告   诉   吧   所   童

  第二课时    老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写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老树的故事》。

  2. 出示有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

  这些  百岁  身穿  安家  谈话  礼服  音乐  告诉  所有  童话

  3. 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写字。

  二. 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老  故  百   岁   安   家   来

  2.齐读生字。

  3. 观察这些字,讨论这些字的笔顺、结构。

  4. 示范写“老、岁”。

  5. 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6. 交流看谁写得好。

  三. 课堂总结:根据学生的写字情况进行总结。

  四. 板书设计:

  五.  

  老树的故事

  老  故  百   岁   安   家   来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粒种子

  教学目标:识字15个,写字6个。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种子是怎样发芽的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粒种子。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听录音。

  2. 看一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读。圈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4. 出示生字   泥  醒  和  挺  舒  声  钻  松  泉  热  闹  连  忙  赶  光

  5. 我愿当小老师。

  6. 找出生字的“邻居”,还能和谁做朋友?

  7. 组内读课文。一人读一节。

  8. 选读得好的同学到前面读。

  三. 在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1. 指名读课文。

  2. 讨论:种子是怎样看外边世界的?种子挺了几次?种子在什么情况下挺了又挺?种子想出去就能出去吗?

  3. 听学生汇报,并总结。

  4. 再读课文。

  四. 巩固练习

  看谁读得好  钻出   松土  泉水  和平  热闹   连忙  舒服  暖和

  五. 课堂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一粒种子

  泥  醒  和  挺  舒  声  钻  松

  泉  热  闹  连  忙  赶  光 

  第四课时   一粒种子

  教学目标:学习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粒种子”,谁能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指名读词语:      钻出   松土  泉水  和平  热闹   连忙  舒服  暖和

  二:学习写字。

  1.出示生字:  渴  喝  声  音   赶  光

  2.齐读生字。

  3.指导写“渴”(1)师先示范笔顺。

  (2)用红笔描出三点水旁,再请学生思考:“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3)请学生在书桌上用手指边写边说笔顺后描红。

  4.同样方法自己学写“喝”,说说“喝”为什么是口子旁?

  5.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在田字格里练习写。

  三.总结评比。评出写得较好的学生表扬。

  四.

  板书设计:                        一粒种子

  渴  喝  声  音   赶  光

  教学反思:第五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抄写整体认读音节,知道可用拼音代不会写的字。练习用词造句,练习问答句。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想一想、填一填。

  王+元=玩           立+日=        走+干=      门+日=

  二.学习新课:

  1.抄写整体认读音节    zi   ci   si    zhi   chi   shi  ri 

  要求:先读,在抄写。

  2.选词造句。

  热闹     光明   赶快   高兴   童话   暖和  音乐  口渴

  (1) 先读一读。

  (2) 学生选一个词语造句后组内交流。

  (3) 选举代表班上交流。

  (4) 有基础的学生写在本上。

  3.练习询问和回答

  外面有什么声音?               。

  外面是什么样的? 。

  ?               。

  方法:同桌练习问答,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然后在班上交流。

  师引导学生观察问话后面用“?”,回答完了用“。”。学生连写一写。

  三.课堂总结:根据学生做题情况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童话:我喜欢听童话故事。

  第六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通过看图认识植物的几个主要部分,继续学习在阅读时想象,用手势配合朗读。

  观察种子发芽经过,写观察记录。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用“高兴”说一句话。

  二.自读诗歌并了解一些有关植物的知识。

  1. 学生字读诗歌。

  2. 说一说“唱不完的歌”,后面应当是什么?

  3. 观察图了解植物的一般知识。认识 根  茎(藤)叶  花  果实(西瓜)  种子(瓜子)

  三.学习加动作朗诵。

  1. 朗诵“老树的故事”,边读边加动作。

  2. 指名到前面表演。

  3. 练习给前几篇要求背诵的课文加动作。

  四.综合活动:种植种子并写观察记录。

  日期 活动 变化  

  要求学生天天观察,没有变化的可以不记,有变化在记。

  活动总结: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一首唱不完的歌

  根  茎(藤)叶  花  果实(西瓜)  种子(瓜子)

  教学反思:

《植物》教案 篇2

  第五章 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知识梳理】

  一、光合作用

  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的影响)-遮光(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去黑纸片-酒精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遮光处不变兰色,未遮光处变兰色)

  (2)结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

  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 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制定计 划:

  ①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 

  ②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

  ③步骤:暗处理(去除原淀粉)-光照处理-酒精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现象(非绿色处不变兰色,绿色处变兰色)

  ④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片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的点:

  ⑴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过程。

  ⑵公式:           光(条件)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 (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 叶绿体(场所)  (产物)

  ⑶条件、原料、场所、产物:

  ⑷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化) ; 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化)[来源:第一范文网]

  ⑸意义:①植物自身需要;②人与动物食物和氧气来源

  ⑹应用:①农作物的合理密植;②连阴雨天农作物的减产;③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

  1、什么是无土栽培?     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

  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水和无机盐

  3、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大量元素(氮磷钾三要素) 

  ↘微量元素(如铁硼锌等) 

  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 根毛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根毛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⑴、细胞吸水的原理:    细胞液 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吸水

  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⑵、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吸水

  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   失水

  ⑶、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 途径

  土壤水→根毛细胞→根表皮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叶肉细胞

  6、应用:

  一次性 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可以说光合作用是植物最伟大的创举.是我们人类及动物,微生物生存的基础,我们要感谢植物,珍爱植物,它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巩固练习]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贮藏在__________中

  a.叶绿体b.氧气c.水 d.有机物

  2.木材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热量,可以将水烧开,把饭煮熟,木材中贮存的能量是

  a.太阳光能

  b.电灯光能

  c.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藏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d.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能量

  3.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是用什么溶剂脱去叶绿素的

  a.酒精b.水c.碘液d.氢氧化钠溶液

  4.遇碘变蓝是哪一种物质的特性

  a.脂肪b.淀粉c.糖类d.无机盐

  5.做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顺序是

  ①选叶遮光 ②酒精脱色  ③黑暗处理 ④碘酒 显影 ⑤清水漂洗 ⑥观察变化

  a.①③②⑤④⑥b.③①②④⑤⑥

  c.③①②⑤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地球生物提供了

  ①食物来源 ②空气来源 ③氧气来源  ④能量来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d

  7.小明家的苹果树枝繁叶茂,却在形成花蕾以后出现落蕾现象。小明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及时给苹果树施加了适量的化肥以后,就不再出现落蕾现象,并且不久开花了。请问小明施加的化肥是: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氮肥和钾肥

  8.某学校的生物课外小组开展大白菜丰产实验,每棵重约4kg。请问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a.土壤中的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有机物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d. 空气中的氧气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9.植物生活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

  a.碳、氢、氧的无机盐          b.氮、磷、钾的无机盐

  c.钙、铁、锌的无机盐          d.磷、硫、镁的无机盐

  10.植物生活离不开水,其原因不包括

  a.环境中水越多植物生长的越好    b.干种子必须吸足水才能萌发

  c.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水      d.土壤中的无机盐必需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11.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

  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

  假设: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

  实验材料用具:两份长势完全相同的刚出土的小麦幼苗,黑纸箱.

  方法步骤:(1)将两份长势完全相同的刚出土的小麦幼苗分别处理,甲株罩在黑纸箱里,乙株暴露在光下.

  (2)定时浇水,管理.

  (3)过半个月以后,观察甲,乙两株叶子颜色.

  结果:甲株________________,乙株________________.

  结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自己的假设 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植物》教案 篇3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学会倾听。

  【教学准备】

  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出示课件(梧桐树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一棵什么树呢?(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

  2.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

  3.学生汇报:(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二、 回忆中的大树

  1.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刚才很多发现都是大家平时看到大树时留下来的印象。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补充图片上没有的知识)

  3.激发兴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想不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呢?

  4.学生合作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小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小组合作交流: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三、 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汇报: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观察注意事项:进入到草丛中,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把观察到的信息,我们该怎么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短的词语、画画等方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3.研讨: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四、 课外延伸

  1.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

  2.课外作业:观察跟课堂中不一样的大数并做好记录。

  3.准备材料:记录本、一张纸,一支铅笔(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板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

  观察内容:树枝、树干、树瘤等等

  观察方法:看、摸、闻、听

  借助工具:绳子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来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爱护树木的情感和愿意与他人合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本、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这节课你们还想继续去校园里观察树木吗?(揭题)

  二、观察树木的方法

  1. 观察树木之前,我们先解决这几个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我们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来观察一棵树?为什么?(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我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很困难、很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记录更加完整、更加的快速呢?(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2.观察时我们今天要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3.观察笔记的要求: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观察记录一棵树(学生实践)

  1.温馨提醒: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观察我们要注意什么?

  2.学生观察实践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交流:各小组的观察记录。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课外延伸

  1.总结、课外作业: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2.准备材料:捡几种常见的小草(狗尾草、三叶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板书设计】

  2. 校园的树木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教学反思】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过程与方法:

  能用灵活运用观察方法观察小草;

  培养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用多种方法记录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培养记录意识,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培养记录的及时和有效性。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欣赏了这些美丽的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护和爱护我们的自然环境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树和小草。(揭题)

  二、观察小草的方法

  1.看大家对自己带来的小草已经手痒痒了,谁来说说你的小草从什么地方捡来的?

  2.小草有了,你想怎么观察小草呢?(用感官、借用其他器材:放大镜、小刀等)

  3.按什么顺序观察?

  4.遇到不认识的小草我们应该怎么记录呢?

  三、观察小草的实践

  1.温馨提示

  (1)四人小组合作,及时做好记录,遇到不知名的小草用简图记录或标明不知名小草1、2

  (2)仔细观察小草的根、茎、叶、果实等主要特点;(介绍小草的根茎叶果实指的是哪里)

  (3)观察时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局部由整体;

  (4)当你使用小刀、剪刀等锋利工具时要注意安全。

  2.表格设计

  我们观察到的小草

  名称 简图 根、茎、叶、果实主要特点

  小草的相同特点有:                                                   

  小草的不同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发引导:从小草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

  3.学生交流:畅所欲言自己的发现和记录

  四、比较大树和小草

  1.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观察自带的樟树枝条、叶片、果实来完成对比表格:

  樟树 狗尾草

  茎 颜色  

  软硬  

  粗细  

  质地  

  叶 颜色  

  形状  

  软硬  

  大小  

  气味  

  果实 颜色  

  形状  

  大小  

  多少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2.比较大树和小草

  (1)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你们知道这个图是什么意思?它也有自己的名字?

  大树                    小草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3.总结:从以上维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五、课外延伸

  1.作业:我们知道了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课后可以继承补充并去学校的实验基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和记录。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准备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板书设计】

  3.大树和小草

  小草的观察方法、观察顺序、记录方式

  大树                    小草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填写懂维恩图;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感知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的区别和不同的生长情况;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相同与不同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记录本,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前几堂课我们学习了几种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些小草,大树都是生活在陆地

  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另外一类植物,却不是生活在陆地的,你们猜猜它会是生长在那里?

  (学生:水里)

  对了,就是在水里,我们把这些生长在水里的植物称水生植物。(板书揭题:水生植物)

  2.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观察对于我们科学课是多么的重要,也通过观察了解了很多。今

  天,我们还是来通过观察来认识水生植物。

  3.大家在河边、水池或者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很多的水生植物,有哪些水生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金鱼藻和水葫芦

  (1)我们现在就来观察水生植物,请同学们拿出水葫芦和金鱼藻以其他水生植物。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水生植物进行观察。

  观察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在水槽中观察结束后,然后再拿出来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在一边观察一边思考,遇到了什么问题?观察是要注意纪律问题。

  (2)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以及遇到的问题。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个问题:水葫芦怎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小组合作交流)

  (3)引导学生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水葫芦的葫芦里面不是实心的,是

  有很多空隙的,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

  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2.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1)刚才我们观察了水生植物,同时也观察了水葫芦和金鱼藻,那么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2)记录单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

  (1)

  (2)

  (3)

  ……

  3.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1)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同学们,还认识这个图形吗?我们继续用维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老师希望大家能填得更好,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三、课外延伸

  1.总结水生植物的一些知识:什么是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哪些特征和习性?不同水生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水生植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作业:观察其他水生植物做好观察记录。

  3.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记录本。

  (2)教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着不同老嫩的树叶。

  【板书设计】

  4.观察水生植物

  观察方法:

  在水槽中进行观察

  在水槽外进行观察

  记录自己遇到问题

  水葫芦               狗尾草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了解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植物叶的数量和叶的种数;

  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植物叶和不同种植物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植物的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通过观察、交流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捡一些不同形状的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老师准备:一条枝条上面长有不同的叶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秋天是落叶的季节,调皮的叶子宝宝纷纷从大树妈妈的身边跑开,到处去旅行交朋友。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树叶宝宝是怎么样子的?

  2.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植物的叶。(板书揭题)

  二、统计树叶,粗分树叶

  1.每个小朋友都收集了很多的树叶宝宝,想不想和叶子宝宝交朋友啊?老师先请大家帮我们的叶子宝宝交交朋友,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让他们成为朋友?

  2.学生观察汇报:

  (1)你们小组共有几片树叶宝宝?

  (2)共有几种树叶?为什么这样分?(预设答案:颜色、大小、残破、形状)一边听汇报一边把学生划分标准给记到黑板上。

  (3)你觉得(           )和(              )是同种的,因为(                )

  3.交流讨论:

  分别拿出不同的叶来交流,一一分辨出划分标准

  三、叶的结构

  1.叶子宝宝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你看他们要介绍自己了,叶子宝宝说到:“我们都有相同的结

  构就是…… ”小朋友们能猜猜看小树叶都说了些什么?

  2.学生观察不同的叶子,猜测小树叶说的。

  3.小结:它们都有叶片和叶柄,在叶片上还有叶脉。

  (教师板书)                 叶片:有叶脉

  完整叶的结构

  叶柄

  四、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一条枝条上的树叶宝宝的观察

  (1)出示一条枝条:我们刚才帮助树叶宝宝找到了兄弟姐妹,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正确,一条枝条的叶子大家看看有什么不同?这是为什么?(这条树枝上生长着不同阶段的叶子)

  (2)分发树枝:下面请各组同学仔细观察一下树枝上的叶宝宝,你能在这条树枝上找出几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树叶宝宝?

  (3)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用板书引导:叶芽→小叶→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落叶)

  (4)总结:许多植物的叶在春天长出了叶芽,然后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到了秋天就枯黄死去了,完成了叶的一生。

  2.思考:那么,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长在树上的新鲜的叶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而落叶是死的,是无生命的。)

  师指出:看来,“叶也是有生命的。”(板书)

  3.思想教育:既然叶也是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树叶宝宝呢?今天,为了给同学们研究植物的叶,老师没有办法,只好摘了一些叶子,老师的心理是十分难过的。大家平时尽量不要去采摘好吗?

  五、课外延伸

  1.自然界中有些树木竟然四季常绿,这是怎么回事?这些植物的叶有没有生长和衰老的过程?

  2.请大家课外仔细观察,或者查查资料,这些植物的叶为什么四季常绿?等到你有了明确的答案时再来告诉同学,告诉老师。

  3.准备材料:

  学生准备: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本。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茶花。

  【板书设计】

  5.植物的叶

  叶片:有叶脉

  完整叶的结构

  叶柄

  叶的一生: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黄叶→落叶

  叶也是有生命的

  【教学反思】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培养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茶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 自然界真的很神奇,一年有四节,不同的季节带给我们不同的享受。植物在春天带给我哪些神奇的变化呢?到了秋天又能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呢?

  2.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揭示课题)

  二、观察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交流这些问题:

  (1)植物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

  (2)我们应该怎样来观察植物的这些变化呢?怎样测量这四张大小不一的树叶?

  2.学生汇报:

  预设(1)树干变长变粗、叶子变色掉落、树木变高等。

  (2)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数一数每天有多少落叶,测一测树叶的宽度等。

  (3)还可以看看茶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等

  三、校园内实地观察测量

  1.观察樟树的要求以及内容:(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1)测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与最小叶、中间叶的长度和宽度。

  (2)测量树干的粗细,连测三次,取平均数。(为什么?)

  (3)数一数落叶有多少?

  (4)完成前面的同学,可以再观察和测量自己喜欢的?

  2.学生在操场上观察测量,教师指导。

  四、交流观察内容

  1.汇报落叶的数量。

  落叶的数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老化死亡)

  2.汇报叶的大小数据。

  树叶的大小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树叶在成长,在变化)

  3.汇报树干的粗细。

  树干的粗细说明什么?(树干的粗细一次记录很难看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需要以后继续观察。植物的树干变化可能是十分缓慢的)

  五、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1.观察一棵树的一年四季中的变化,说一说有些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进一步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的在生长,在成长,在变化。)

  六、课外延伸

  1.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课后作业):

  (1)书本上带给我了一些关于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知识,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中是否真的会发生变化,那你们有什么方法吗?我们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2)观察记录表的设计

  我的____________变化记录表

  树干 树冠 叶子 其他

  粗细 树皮  落叶数 颜色 大小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我的发现 

  小结:这样坚持下去,我就还可以科学的知道大树一年四季中的变化。

  2.准备材料:

  (1)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 

  (2)教师准备:水生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板书设计】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观察项目            观察情况           说明了什么

  落叶                ……               老化死亡

  树叶                ……               在成长

  树干                ……               变化缓慢,但也在成长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1)人的一生要经出生、婴过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生长阶段,那么植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图片(课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课件大树图片)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1.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1.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                       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                    从生到死的过程

  植物有生命,我们要爱护

《植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我认识的校园生长环境里的植物名称……(可以写也可以画)(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生长特点高矮排队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参考资料:

  植物是……

  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然而也正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植物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无可奈何的成为动物口中的美味佳肴。不仅草食动物以来植物所提供的蛋白质和能量,而且肉食动物也间接地依赖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说,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植物,生物几乎就无从谈起,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它们的变化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生命周期也与四季同步,植物以结子、落叶等方式来抵挡冬天或干旱的季节。它们还有许多独特的生存本领。比如,植物具有分生组织,细胞还具有全能性,使得它们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任何一个单一的植物细胞组织会成长一个具有各种细胞类型的新的植株,这是动物所不能比的。

  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门,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树木。植物的分类等级

  世界上有45万种植物,仅属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余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种类如此繁多,对不熟悉的人来讲,简直是杂乱

  无章。然而当我们懂得了植物的分类等级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有所属,井井有条的。每一种植物,不管它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只要讲出它的科学名称,就可以在某个位臵上找到它。

  经过努力,植物分类学家们已经大体上弄清可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或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把它们编排在一个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臵,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口一样。这个系统由好几个等级组成,级是“界”,接着是“门”、“纲”、“目”、“科”、“属”,最基层的是“种”。由一个或及格种,组成属,由一个或几个属,组成科,以此类推,最后由几个门组成界,也就是植物界。

  在分类等级中,“科”是一个中级分类单位。在识别植物过程中,如果能抓住“科”这个分类等级,那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只要能掌握15至20个常见的科的特征,识别植物就能如虎添翼。

  在所以裸子植物中,可分成12个科;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成300余个科。在每个科下面,包含有1个到数百上千个植物种,有的甚至包含上万个植物种。如银杏科只有1个种,蔷薇科有3300余种,蝶形花科有17000余种。不管在科下有多少个种,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相近的。所以它们在形态上,特别是花的构造上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花序中提到的菊科都有头状花序,伞形科都有伞形花序。此外还有木犀科都是木本,叶片几乎都是对生,唇形科都有唇形

  花冠,茎干几乎都是方形;十安花科都是草本,花冠呈十安形。芸香科植物的叶片上都有芳香的油腺……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归到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这两大类中,不是高等植物就必然是低等植物,两者必居其一。

  高等植物是指在形态上、结构上和生殖方式上都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植物。比如,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在生殖方式上,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世代相互交替出现。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在个体发生中,有“胚”这个构造。具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植物,称为高等植物。我们做看到的会开花的植物,全部是高等植物。此外还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如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也是高等植物。

  而低等植物则是一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较简单,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低级的植物。它们一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植物体呈叶状或丝状,甚至一个植物体只有单个细胞形成。它们多数生活在水中,如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的衣藻。由于它们的生长,可使整个水面呈现一片绿色。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紫菜、海带等。低等植物中有一部分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上述几种;有一些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职能过寄生或腐生的生活,如蘑菇、香菇等。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植物》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

  教学重点 学会按照步骤观察身边的大树。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大树。

  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板书

  观察大树 描述大树

  作业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植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参考资料:

  植物是……

  植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独立生活的一类自养型生物。

  植物有明显的细胞壁和细胞核,其细胞壁由葡萄糖聚合物——纤维素构成。

  植物通常是不运动的,因为它们不需要寻找食物。然而也正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植物中的很大一部分会无可奈何的成为动物口中的美味佳肴。不仅草食动物以来植物所提供的蛋白质和能量,而且肉食动物也间接地依赖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说,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没有植物,生物几乎就无从谈起,因为植物不会走动,所以它们的变化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生命周期也与四季同步,植物以结子、落叶等方式来抵挡冬天或干旱的季节。它们还有许多独特的生存本领。比如,植物具有分生组织,细胞还具有全能性,使得它们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任何一个单一的植物细胞组织会成长一个具有各种细胞类型的新的植株,这是动物所不能比的。

  大多数植物都属于被子植物门,是有花植物,其中还包括多种树木。

  植物的分类等级

  世界上有45万种植物,仅属于高等植物的就有20余万种,我国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种类如此繁多,对不熟悉的人来讲,简直是杂乱无章。然而当我们懂得了植物的分类等级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各有所属,井井有条的。每一种植物,不管它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是种子植物还是孢子植物,只要讲出它的科学名称,就可以在某个位置上找到它。

  经过努力,植物分类学家们已经大体上弄清可各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的远或近,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把它们编排在一个系统中。在这个系统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自己的位置,就像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户口一样。这个系统由好几个等级组成,级是“界”,接着是“门”、“纲””、“目”、“科”、“属”,最基层的是“种”。由一个或及格种,组成属,由一个或几个属,组成科,以此类推,最后由几个门组成界,也就是植物界。

  在分类等级中,“科”是一个中级分类单位。在识别植物过程中,如果能抓住“科”这个分类等级,那就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只要能掌握15至20个常见的科的特征,识别植物就能如虎添翼。

  在所以裸子植物中,可分成12个科;所有的被子植物,可分成300余个科。在每个科下面,包含有1个到数百上千个植物种,有的甚至包含上万个植物种。如银杏科只有1个种,蔷薇科有3300余种,蝶形花科有17000余种。不管在科下有多少个种,这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比较相近的。所以它们在形态上,特别是花的构造上都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如花序中提到的菊科都有头状花序,伞形科都有伞形花序。此外还有木犀科都是木本,叶片几乎都是对生,唇形科都有唇形花冠,茎干几乎都是方形;十安花科都是草本,花冠呈十安形。芸香科植物的叶片上都有芳香的油腺……

  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

  世界上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归到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这两大类中,不是高等植物就必然是低等植物,两者必居其一。

  高等植物是指在形态上、结构上和方式上都比较复杂的,较高级的植物。比如,它们一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有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化,在方式上,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世代相互交替出现。此外,很关键的一点是它们在个体发生中,有“胚”这个构造。具有上述这些特性的植物,称为高等植物。我们做看到的会开花的植物,全部是高等植物。此外还有一些不开花的植物,如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苔藓植物、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也是高等植物。

  而低等植物则是一类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较简单,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低级的植物。它们一般没有根、茎、叶的分化,整个植物体呈叶状或丝状,甚至一个植物体只有单个细胞形成。它们多数生活在水中,如生活在淡水中的单细胞的衣藻。由于它们的生长,可使整个水面呈现一片绿色。还有生活在海水中的紫菜、海带等。低等植物中有一部分自身能进行光合作用,如上述几种;有一些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职能过寄生或腐生的生活,如蘑菇、香菇等。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在所以的植物中,也可以根据能不能产生种子这个标准来划分两大类群。凡是能产生种子的称为种子植物,不会产生种子的称为孢子植物。苹果、大豆、马尾松、银杏都是种子植物。苹果果核中的籽粒、大豆豆荚中的豆粒、马尾松的松籽、银杏树上结的白果都是种子。蘑菇、香菇是孢子植物。它们既不会开花也不会结种子,在它们的伞盖下,会散出无数的细小颗粒,这就是它们的孢子。凡是种子植物都属于高等植物,但反过来,高等植物中并非都是种子植物。在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它们不具备种子器官,只产生孢子,但同时又具有胚这一构造,所以这一类孢子植物也属于高等植物。例如,在高等植物中的苔藓植物,就是孢子植物,因为它们不产生种子,但它们有胚这一构造,而蘑菇、香菇则没有胚。

  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

  (1)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

  (2)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

  (3)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

  (4)具有网六叶脉或平行叶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在所有种子植物中还可以再分为两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这两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种子这一构造,但这两类植物又有许多重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面,除了当果实成熟后裂开时,它的种子是不外露的,如苹果、大豆即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则不同,它没有果实这一构造。它的种子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种子没有被紧密地包被起来。在马尾松的枝条上,会结出许多红棕色尖卵形的松球,当仔细观察时,会看到它是由许多木质鳞片形成,它们之间相互覆盖。如果把鳞片剥开,可以看到在每一鳞片下覆盖住两粒有翅的种子。在有些裸子植物中,如银杏,它的种子外面,连覆盖的鳞片也不存在,种子着生在一长柄上,自始至终处于裸露状态,具有这些特征的植物,都称为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根本区别是种子外面有无果实包住。但当我们检查某一植物是属于被子植物还是裸子植物时,并不都要去察看一下它们种子的情况,通常从其他一些特点来判断。首先看它是草本还是木本植物,如果是草本植物,那毫无疑问,一定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全部是木本植物。如果碰到的是木本植物,那么先看看有没有花,有花的则是被子植物,因为裸子植物是不开花的。如果碰到没有花的木本植物,则可看叶片,裸子植物的叶片,除了银杏以外,叶形通常狭小,呈针形、鳞形、条形、锥形等。银杏叶片虽宽,但谗展开的折扇状,叶脉二叉分枝,也很容易识别。其他少数裸子植物叶片稍宽一些,也仅仅呈狭披针形。这一部分叶片稍宽的裸子植物也不会同被子植物相混,因为这些裸子植物的叶脉,除中脉外,侧脉都不明显,叶片质地也较厚,种子植物在世界上有20余万种,其中绝大部分是被子植物,裸子植物仅占极小的比例,总共只有700余种。

  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在所有的被子植物中,又可分为两大类,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它们的根本区别是在种子的胚中发育二片子叶还是发育一片子叶,二片子叶的称为双子叶植物,一片子叶的称为单子叶植物。前者如苹果、大豆;后者如水稻、玉米。这两类植物比较容易区分,因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有一些明显的不同。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直系,主根发达;不少是木本植物,茎干能不断加粗;叶脉为网状脉;花中萼片、花瓣的数目都是5片或4片,如果花瓣是结合的,则有5个或4个裂片。单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是须根系,主根不发达,主要是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很少,茎干通常不能逐年增粗,叶脉为平行脉,花中的萼片、花瓣的数目通常是3片,或者是3片的倍数。利用上述几方面的差异,可以比较容易地区分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在整个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类占总数的4/5,双子叶植物除了几乎所有的乔木以外,还有许多果类、瓜类、纤维类、油类植物,以及许多蔬菜;而单子叶植物中则有大量的粮食类作物,如水稻、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等。

  植物的分类

  (一)以植物茎的形态来分类

  1、乔木

  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对应,通常见到的高大的树木都是乔木,如木棉、松树、玉兰、白桦等。乔木按冬季或旱季落叶与否又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

  2、灌木

  主干不明显,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的木本植物称为灌木,如玫瑰、龙船花、映山红、牡丹等。

  3、亚灌木

  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茎的上部草质,在开花后枯萎,而基部的茎是木质的,如长春花、决明等。

  4、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的茎含木质细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凤仙等。又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5、藤本植物

  茎长而不能直立,靠倚附他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称为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依茎的性质又分为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大类,常见的紫藤为木质草本。

  藤本植物依据有无特别的攀援器官又分为攀缘性藤本,如瓜类、豌豆等具有卷须或不定气根,能卷缠他物生长;缠绕性藤本,如牵牛花、忍冬等,其茎能缠绕他物生长。

  (二)以植物的生态习性分类

  1、陆生植物

  生于陆地上的植物。

  2、水生植物

  指植物体全部或部分沉于水的植物,如荷花、睡莲等。

  3、附生植物

  植物体附生于他物上,但能自营生活,不需要吸取支持者的养料为生的植物,如大部分热带兰。

  4、寄生植物

  寄生在寄主的根部,且利用寄主的养分与水分生活,如桑寄生、菟丝子等。

  5、腐生植物

  没有叶绿体、茎上不长叶的植物,如菌类植物、水晶兰等。

  (三)以植物的生命周期来分类

  1、一年生植物

  这类植物的生命周期短,由数星期至数月,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过程,然后全株死亡,如白菜、豆角等。

  2、二年生植物

  植物于第一年种子萌发、生长,至第二年开花结实后枯死的植物,如甜菜。

  3、多年生植物

  生命周期年复一年,多年生长,如常见的乔木、灌木都是多年生植物。另外还有些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生活多年,或地上部分在冬天枯萎,来年继续生长和开花结果。

  常见常绿和落叶植物

  1、针叶树类

  (1)常绿针叶树:如雪松、柳杉、罗汉松等。

  (2)落叶针叶树:如金钱松、水杉、落羽杉、池杉、落叶松等。

  2、阔叶树类

  (1)常绿阔叶乔木:如香樟、广玉兰、楠木等。

  (2)落叶阔叶乔木:如枫杨、悬铃木、泡桐、槐树、银杏、毛白杨等。

《植物》教案 篇7

  动物和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比较事物的异同。

  2.了解生物的基本特点,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观,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观,感受生命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与非生物区别。

  【教学准备】

  常见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形形色色的动物'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要总结前五课的学习内容,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

  (1)列出动物的相同点和植物的相同点。

  先请学生发言,然后加以整合,再把整合的结果和第二、五课记录的共同点加以对照,并分别填写到表格的左、右两栏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印象。

  (2)寻找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还是按照发言、讨论整合、填写的步骤进行。

  三、建立“生物”的概念

  (1)向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是有生命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代表了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点。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概念,举出自己所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的例子,并说明根据——生物的共同特点。

  (3)讨论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例如“火是生物吗?”“计算机是生物吗?”进一步摆脱以运动定义生命的思维方式。

  四、讨论“我们是什么”

  方案一:如果首先发言的学生说“我们不是生物”,讨论就从人和生物有什么不同开始,让他们充分说明人和生物的不同,然后再找人和生物的相同点。找出了相同点,还可以进一步说说我们和哪一种动物相似。

  方案二:如果首先发言的学生说我们也是生物,讨论就从人和生物有什么相同开始。通常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看成和狗是一类,其中有“人是地球的主宰”的观念因素,可以相机告诉学生:人和其他生物是互相依存,是平等的。人类的确是哺乳动物进化来的,是生物中的一种,但人类通过进化形成了一个发达的大脑,使人类远远超出了任何其他生物。大脑的进化与功能发展使我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这是我们和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

《植物》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植物展开研究,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并能说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行寻找一个“增长点。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科学知识:

  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校里的各种植物,学校里的植物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

  2.师: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是哪里的呢?对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

  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

  (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整体认识植物:

  (1)提问: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

  (2)提出观察任务: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植物长得有什么特点?(要求从高矮、外形困扩等方面描述植物)(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2.局部观察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①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再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②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③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2)师生观察后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并及时鼓励)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2)交流讨论: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等。

  (三)、对植物进行分类

  1、师:植物种类繁多,世界上45万种,难记吗?科学家为了方便人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分成的很多类,你能对这些植物分类吗?

  2、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先说标准,再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黑板旁边。

  五、板书设计

  树的整体观察:

  树叶:光合作用树皮----各式各样

  树枝:支撑叶子叶子----对生、互生、轮生

  树干:运输营养花朵----颜色、大小、形状

  树根:吸收水分和营养

《植物》教案 篇9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科学记录本样本图片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6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在准备的科学记录本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第一单元     植物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科学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观察校园里的合欢树。)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可直接用科学记录本。)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植物》教案 篇10

  1、树是一种植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2、在一棵真正的大树旁,我们看见过:树瘤、果实、小动物、鸟巢、小草、蔓藤等,这说明植物的生长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和环境有关。

  3、(看、听、摸、闻、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4、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5、小草与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6、放大镜是用来进行科学观察的一种工具。

  7、一棵大树可以分成三部分树冠、树干和树根,树冠的形状可以分为:三角形、圆形、半圆形和扇形等几种。

  8、我们可以用(拓印)方法得到树皮图案。

  9、在写观察记录时,要注意格式,写清:a.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b.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c.最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或图片等)。

  10、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1、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等。

  12、大树和小草之间的不同点是:植株的(高矮)不同,大树高、小草矮;茎的(粗细)不同,大树粗、小草细;茎的(质地)不同,大树是(木质茎)、小草是(草质茎);大树是木本植物,小草是草本植物。

  13、大树和小草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份、阳光和空气)。

  14、水生植物也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5、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都是水生植物,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17、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18、一片叶子由(叶柄和叶片)两部分构成,叶片上有(叶脉)。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19、树叶也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20、用(测量)叶片的长度和宽度的方法来比较叶片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21、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2、植物的变化(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如向日葵主要表现在(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等方面。

  23、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份,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2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气囊),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26、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27、我们可以比较树叶的(软硬、颜色、大小)来说植物发生了变化。

《植物》教案 篇11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 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 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水葫芦

  狗尾草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 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植物?它们分别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2.小结:在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有高大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有生长在陆上的植物,也有生长在水中的植物。但是,它们都称为植物,为什么都属于植物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物的共同特点。(揭示课题)

  二、植物生长的条件

  1.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等植物,你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呢?把你想到的记录在记录本上。(学生填写)

  2.学生汇报。

  预设:陆生植物有:杨树、桃树、樱花、菊花、车前草、油菜、小麦……

  水生植物有:莲、菱、满江红、茭白、荸荠、菖蒲、芦苇……

  3.这么多陆生植物,它们要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土壤、营养)

  那么水生植物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4.学生记录在记录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设计表格。(可用维恩图记录)

  5.小结:不管是陆生还是水生植物,它们共同的生长条件是什么?(水分、阳光、空气、营养)

  三、植物的一生

  1.向日葵的一生

  (1)人的一生要经出生、婴过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等生长阶段,那么植

  物的一生要经过哪些生长变化?你能举个例子吗?(学生举例)

  (2)观察向日葵的一生图片(课件),思考向日葵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3)学生汇报。(种子-出芽-破土-子叶张开-幼苗-花蕾-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繁殖后代)

  2.大树的一生

  (1)刚认识了向日葵的一生,那么大树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出示课件大树图片)

  (2)学生汇报。(小苗-小树-大树-落叶-枝逐渐枯萎-死亡,大树靠种子、茎等繁殖后代)

  3.比较大树和向日葵

  (1)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寿命长短)

  (2)大树与向日葵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会生长发育,还会繁殖后代)

  4.从大家的思考和交流中,认识了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一生的变化,从植物这么一生的变化,从中你明白了什么?(植物是有生命的,会生老病死,会繁殖后代)

  四、植物的共同点

  1.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又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学生小组合作整理和交流、汇报。

  3.小结: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过程,这些都说明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生命。

  4.你想怎么来爱护植物呢?

  五、课外延伸

  1.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植物的知识的呢?(学生讨论)

  小结:实地观察,小组讨论,画图,填表,记录观察内容。要想知道更多的植物知识,我们还可以查找资料。

  2.布置课外活动:查找有关植物方面的知识,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中,下节课进行交流。

  3.准备材料:观察记录本

  【板书设计】

  7.植物的共同特点

  生长条件: 植物的一生:

  水分、阳光、 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空气和营养 从生到死的过程

  植物有生命,我们要爱护

精选图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植物》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47253191143786.html